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发热失控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一、本文概述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其核心动力源,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近年来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探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诱发与扩展机理,建立准确的热失控模型,以及研发有效的防控措施,已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诱发与扩展机理,通过建立精确的热失控模型,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将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分析热失控的诱发因素,包括电池内部短路、外部热冲击等。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热失控的扩展过程,包括热失控的链式反应、热量传递与扩散等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热失控现象,本文将建立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模型。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热传递、材料性能等因素,以揭示热失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

通过模型验证和仿真分析,可以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旨在降低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优化电池设计、提升电池材料性能、加强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化等。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有望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提升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机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电池内部的多个物理和化学变化。

理解这些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对于预防和控制热失控至关重要。

热失控的诱发机理主要包括电池内部短路、电池滥用、外部热源、材料老化和制造缺陷等。

电池内部短路:电池内部短路是热失控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电池内部隔膜的损坏、锂枝晶的生长或电池内部的金属杂质等原因导致的。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 (1)12不同荷电状态下受热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 (3)参考文献 (4)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无污染的新型储能装置成为诸多领域的主要动力供应源,其在日常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为电池容量的衰减致使的电池老化,导致容量衰减较为常见的因素有电池的长循环充放电、过充过放等,这由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工作原理决定。

在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中,对锂离子电池循环过充放电及电极材料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长循环或者以较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引起锂离子电池内阻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人为原因,锂离子的电池通常会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和过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弄清电池在过充和过放过程中的热行为,而且可以加深对锂离子电池过充和过放热失控原因的认识,掌握失控发热的主要原因。

国内学者对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17年,叶佳娜[13]通过定量测定过充和热失控的临界条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电池过充和热失控的机理,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顾宗玉等人[14]于2018年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的热失控爆炸事故进行了研究,选取了100%SOC、50%SOC和0%SOC的电池进行实验,得出了随着荷电状态的变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后的痕迹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的实验结论。

2019年,朱晓庆等[15]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充电倍率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结论指出充电倍率的增大会使锂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及电压都升高,其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设计及如何管理电池故障提供了建议。

事实上,关于过充放电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国外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2019年,Huang等[16]研究了不同的电池封装方式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时的热失控行为的影响。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储能装置,在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本文旨在对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导致的原因,提出预防热失控的措施,以及分析磷酸铁锂电池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使用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这一重要课题展开讨论,首先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探讨热失控的定义、影响以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在正文部分中,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其内在机制。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预防热失控的有效措施,同时探讨磷酸铁锂电池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系统性的论证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目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磷酸铁锂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热失控现象,导致电池燃烧甚至爆炸,对人员和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和机制,探讨预防热失控的策略,为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通过对磷酸铁锂电池研究的总结和展望,为未来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和应用指明方向,推动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磷酸铁锂电池简介: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移动设备等领域。

相比传统的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低的成本,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技术。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引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的重要能源储存技术。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结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热失控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

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实现电荷和放电的装置。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如锰酸锂)迁移到负极材料(如石墨),同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实现了电荷的储存。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迁移到正极,释放出储存的电荷。

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原因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指电池在使用、充电或储存过程中突然产生过热、燃烧或爆炸等现象。

热失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过充电和过放电当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会失去平衡,导致电池产生异常的热量,进而引发热失控。

2.2 过高温度锂离子电池在过高温度下容易发生热失控。

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电池的内阻,导致电池内部产生更多的热量,形成恶性循环。

2.3 机械损伤锂离子电池的外壳被损伤或穿刺时,可能导致电池内部正负极短路,引发大量的电流放电,产生剧烈的热量,导致热失控。

2.4 不当使用和储存不当使用和储存锂离子电池,如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存放、使用不符合规范的充电器等,也会增加热失控的风险。

3.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可能引发以下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3.1 安全风险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可能导致电池燃烧、爆炸,释放出有害气体和物质,对人身安全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3.2 能量损失热失控会导致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损失,电池容量下降,从而影响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

3.3 经济损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事故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等经济损失。

4.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安全措施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减少安全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4.1 温度控制在电池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避免温度过高。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机理、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热失控指的由各种诱因引发的链式反应现象,导致电池在短时间内散发出的大量热量和有害气体,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电池着火和爆炸。

导致热失控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热、过充、内短路、碰撞等。

电池热失控往往从电池电芯内的负极SEI膜分解开始,继而隔膜分解熔化,导致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发应,随之正极和电解质都会发生分解,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内短路,造成了电解液燃烧,进而蔓延到其他电芯,造成了严重的热失控,让整个电池组产生自燃。

一、热失控阶段的划分热失控的阶段的划分方法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核心应该是,跨越了哪个点,热趋势将无法逆转。

有理论认为这个点是隔膜的大规模溶解。

在此之前,温度降下来,物质活性下降,反应会减缓。

一旦突破这个点,正负极已经直接相对,电芯内部温度不可能被降低,无法终止反应的继续了。

该理论将热失控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生热阶段(50℃-140℃),热失控阶段(140℃-850℃),热失控终止阶段(850℃-常温),一些文献提供的隔膜大规模融化温度起始于140℃。

自生热阶段,又被叫做热积累阶段,它开始于SEI膜的溶解。

SEI膜在温度达到90℃左右的时候,其溶解现象就会被明显的观察到SEI膜的溶解,使得负极以及负极内包含的嵌锂碳成分直接暴露在电解液里,嵌锂碳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造成温度升高。

温度的上升反过来促进了SEI膜的进一步分解。

如果没有外部降温手段的作用,这个过程会滚动向前,直至SEI膜全部分解。

热失控阶段是指温度超过140℃以后,正负极材料都加入了电化学反应的行列,反应物质量的增加,使得温度的提升速度更快了。

外部可以观测到的参数变化,是电压的急剧下跌,其过程被描述为:达到这个温度区间后,隔膜开始大量融化,正负极直接连通,造成大规模短路的发生。

至此,热失控已经开始,不会再停下来。

短时间内,剧烈的反应生成大量气体的同时生成大量的热,热量又给气体加热,膨胀的气体冲破电芯壳体,发生物质喷射之类的现象,四散的物质也带走了部分热量。

冯旭宁.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机理

冯旭宁.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机理

冯旭宁.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机

冯旭宁是一位中国的电池专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

对于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机理,以下是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1. 热失控原因:冯旭宁认为,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是电池过热。

这可能是由于电池过充、过放、短路等原因导致的。

2. 热失控过程:当电池过热时,会加速电池的内阻增加,从而导致电池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同时,过热也会引发电池的正负极反应,产生更多的热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电池的热失控。

3. 热失控预防:冯旭宁认为,预防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温度监测和控制。

例如,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电池的温度,然后通过控制电路减少电池的充电量或者提高电池的冷却效率,以防止电池过热。

以上只是冯旭宁的一些研究成果,具体的热失控机理可能会因为具体的电池类型和使用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引言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境友好等优势。

然而,在长时间使用或异常情况下,锂离子动力电池可能会出现热失控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不了解热失控的诱发与扩展机理,不能有效地进行建模与防控,这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重大障碍。

一、热失控的诱发机理1. 过充电与过放电过充电和过放电是引发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充电会引起电池内部发生副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电池温度升高;过放电会导致锂离子析出金属锂,形成锂枝和锂塑料,造成电池内短路并升温。

2. 电池内部短路电池内部短路是热失控的另一个主要诱发因素。

当电池内部发生结构破坏、电解液泄露或隔膜被破坏时,正负极之间会发生短路,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并且可能引发火灾。

3. 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高温环境、机械撞击、震动和电池老化等,也会引发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

高温环境会增加电池内部自发热的速率,机械撞击和震动会导致电池内部物质的移位和损伤,电池老化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和材料的退化。

二、热失控的扩展机理一旦锂离子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温度升高快速释放的大量热量将会导致热失控的扩展。

在扩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机理:1. 热反应的链式反应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一个自加速的过程。

在高温下,电池内部发生的自燃和爆炸反应产生更多的热量,进一步加剧电池的热失控,形成链式反应。

2. 气体生成与扩散电池内部的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氢气和氧气等。

这些气体的生成和扩散会加速电池的扩展过程,导致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3. 热通道和热传导热通道和热传导是热失控扩展的重要机理之一。

电池内部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电池组的组装方式会影响热通道的形成与热传导的速率,进而影响热失控的扩展速度和范围。

三、建模与防控策略建立准确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模型是进行防控的基础。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一、本文概述1、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EV)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车的运行效率和乘客的安全。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技术,对于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流选择。

然而,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电池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特别是在高温、过充、短路等极端条件下,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反应可能会迅速扩展,导致电池起火甚至爆炸,严重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池安全问题的本质,为电池设计、制造和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建立精确的电池热失控模型,我们可以对电池的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估,为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研发有效的电池热失控防控技术,也是提高电池安全性和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使得对其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热失控问题的严重性和研究意义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节能的优势,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宠。

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行效率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然而,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内部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热失控的风险。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问题研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问题研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移动设备等技术的普及,锂离子电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环保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而随着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普及,其热失控和安全问题也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材料与电解质间的化学反应是产生电流的主要机理。

这里所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电解质中的离子传输来散发到环境中,从而维持电池的热平衡状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现象会导致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电极材料发生反应积聚大量热能,从而引起爆炸。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例如过充、过放、过温、机械损伤等。

当电池内部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就会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

此时,电解质中的离子会逐渐失活,导致电池内部的电阻增大,从而加剧了热失控行为。

如果逃脱不及时,电极材料就会热化至点燃温度,最终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二、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锂离子电池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热失控、燃烧爆炸等。

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高能量密度应用领域中,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更加紧迫。

在电动汽车领域,电池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上存在设计缺陷;2、电芯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不严谨;3、管理系统或保护系统不完善;4、使用环境过度恶劣等。

另外,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是通过化学反应得到释放能量的。

这种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意味着锂离子电池内部会存在一定的化学安全风险,如电解液泄漏、放电热失控等,容易引起发展成其他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三、研究现状及措施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目前来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仍然是一个不完全解决的问题,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热失控机制研究。

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对于其热失控的本质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锂电池内阻故障的热失控风险分析

锂电池内阻故障的热失控风险分析

锂电池内阻故障的热失控风险分析锂电池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能源储存器。

然而,锂电池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内阻故障,从而引发热失控事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锂电池内阻故障造成的热失控风险进行分析。

1. 锂电池内阻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内阻是电池内部材料和结构引起的电阻,其大小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锂电池的内阻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1 电池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活性直接影响内阻的大小。

例如,正极材料表面的氧化层越薄,内阻越小。

1.2 温度:高温会导致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加快,提高电池反应速度,同时会增加正负极材料的内阻。

1.3 电池状态: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也会对内阻产生影响。

电池处于高电压状态时,内阻较大。

2. 锂电池内阻故障带来的风险内阻故障是指电池内部某些部件的损坏,导致内阻突然增大,进而引发热失控。

内阻故障会带来以下风险:2.1 过热:内阻增大会引起电池的自发放热加剧,若无法及时散热,可能导致电池温度升高,从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2.2 功率损失:由于内阻增大,电池输出功率下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2.3 寿命损失:长期处于高内阻状态会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降低其使用寿命。

3. 锂电池内阻故障的热失控机理当锂电池内部出现内阻故障时,瞬间电流通过内阻会引发瞬态热失控,其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电池自加热:内阻增大会导致电池内部过电位损失增大,从而引发自加热效应。

这种自加热效应会加剧内阻的增加,形成正反馈循环。

3.2 电池气体产生:内阻故障时,电池的电解液会发生分解,产生大量气体。

气体的产生会导致电池内部压力升高,进而引发热失控。

3.3 异物短路:内阻故障可能导致内部金属片弯曲或异物进入电池内部,引起正负极短路,形成电路异常,进而加剧热失控风险。

4. 锂电池内阻故障的风险防范措施为降低锂电池内阻故障引发热失控的风险,需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4.1 电池设计优化:通过改善电池内部材料、结构和工艺等方面的优化,降低内阻,并提高电池的抗内阻故障能力。

锂离子电池过充触发热失控机理

锂离子电池过充触发热失控机理

锂离子电池过充触发热失控机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中之一就是过充引发的热失控问题。

本文将探讨锂离子电池过充触发热失控的机理。

我们需要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通常采用氧化物材料,如锰酸锂、钴酸锂等;负极则采用石墨材料。

电解质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的媒介,而隔膜则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

当锂离子电池过充时,即电池内部的锂离子数量超过了设计容量,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过多的锂离子会在正极表面形成金属锂,这会导致正极材料的结构破坏,增加电池内阻,降低电池性能。

其次,过多的锂离子也会在负极表面形成锂金属,这会导致电池内部出现短路现象,引发热失控。

热失控是指电池内部产生过多的热量,无法有效散热,导致电池温度急剧升高的现象。

当电池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电解质会发生热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进一步增加电池内部的压力。

如果电池外壳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就会发生爆炸或火灾等严重事故。

那么,为什么过充会引发热失控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失衡。

正常情况下,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维持电池的正常工作。

但是当电池过充时,锂离子会在正极表面形成金属锂,导致正负极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热失控。

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的电解质热分解。

电解质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的媒介,它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然而,当电池过充时,电解质会受到过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这些气体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电池内部的压力,导致热失控的发生。

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过充引发的热失控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电池设计中引入保护电路,监测电池的电压和温度,及时切断电池与外部电路的连接,防止过充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电池材料的结构和组成,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减少热失控的风险。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对于锂电池热失控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一直都在不断深入研究,以此来预防和降低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以下锂电池的失控原理也是一些研究者的看法。

一.热失控的原理分析对于热失控的原理,分为了三个阶段:第1阶段:热失控开始阶段:125℃左右,这个阶段是一般认为是负极SEI膜反应分解,使得负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了电解液与负极中的锂反应并生成气体。

第2阶段:电池内部气体释放和升温加速,温度在125~180℃左右,这个阶段正极材料分解释氧,锂盐也会分解,如LiPF6分解生成LiF和路易斯酸PF5。

而路易斯酸会在高温下与电解液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第3阶段:热失控阶段,大约为180℃以上。

在这个阶段正/负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盛剧烈的放热反应和电解液分解放热,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电池泄压阀打开或引发自燃。

也有研究者将热失控细分为如下范围:一般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有三个特征温度,起始发热温度T1,热失控引发温度T2,热失控最高温度T3。

T1:指的是SEI膜分解的温度,T3:它取决于整个反应焓,T2:这个温度跟电池本身的状态,电池体系,使用状态相关,这个温度会由一个缓慢的升热会突然引发急剧的升热,这个生热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到1000度/秒,这是引发热失控的关键。

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它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内部短路,正极释氧,负极析锂。

二、热失控的原因分析1、机械滥用破坏性变形和位移是机械滥用的两个共同特征,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的锂电池(电芯)发生形变,隔膜被破坏,正负极之间短路而诱发热失控,比如挤压、碰撞、针刺等。

2、热滥用比如长期使得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比如:外界高温环境,大电流过程中使用产生的了很多的极化热、反应热、分解热等。

3、电滥用锂电池过充电导致活性物质结构遭到破坏,电解液分解产气,导致电池内部压强增大。

除此之外,还包括过放电、大倍率(超过规格)充电等。

1)外短路锂电池的正负极不通过负载直接导通连接。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高效的电动汽车(EV)已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重要选择。

而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电池热失控问题一直是制约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提升和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

深入研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诱发与扩展机理、建立精确的热失控模型以及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热失控的诱发因素和扩展过程。

接着,从材料学、电化学和传热学等多个角度出发,详细阐述热失控的诱发与扩展机理,包括电池内部短路、热失控触发条件、热量传递与积聚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介绍热失控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基于物理原理的模型、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等,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将探讨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防控策略,包括电池材料改进、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热隔离与散热技术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有望降低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交通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深入研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诱发与扩展机理、建模与防控技术,对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新能源汽车中。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和使用环境的复杂化,电池热失控事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物理和化学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机理:
1. 温度升高:当电池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去时,温度会持续上升。

高温会导致电池内部物质分解和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

这种温度上升与物质分解的恶性循环是热失控的关键过程之一。

2. 正负极材料分解:在高温下,正负极材料会分解成各自的成分,如石墨和钴酸锂分解成锂离子和碳。

这些分解产物可能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并释放出更多的热量。

3. 电解液的分解和氧化:电解液在高温下会分解成气体和残余物。

此外,电解液也可能氧化,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

4. 隔膜融化或收缩:在高温下,隔膜可能会融化或收缩,导致正负极之间的短路。

这种短路会导致电池内部电流增加,产生更多的热量。

5. 外部短路或过度充电:外部短路或过度充电会导致电池电流过大,产生大量的热。

这个过程中,电解液会分解并释放出可燃气体,增加了电池燃烧或爆炸的风险。

6. 机械滥用:如挤压、碰撞或针刺等外力作用导致电池形变或隔膜破坏等,这些都可能引发热失控。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因素的复杂过程。

为了防止热失控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电池温度、优化电池结构和制造工艺、规范电池使用和充电等。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不同种类锂电池热失控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不同种类锂电池热失控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不同种类锂电池热失控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导读:锂电池的安全性是动力电池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电池的安全性和电池组的设计、滥用条件有很大关系。

对于单电池来讲,安全性除了和正极材料有关,与负极,隔膜以及电解液都有很大关系。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电池热失控都是由于电池的生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且热量大量累积而未及时散发出去所引起的。

从本质上而言,“热失控”是一个能量正反馈循环过程:升高的温度会导致系统变热,系统变热后温度升高,又反过来让系统变得更热。

不严格的划分,电池热失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图不同种类锂电池热失控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第1阶段:电池内部热失控阶段由于内部短路、外部加热,或者电池自身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自身发热,使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90℃~100℃左右,锂盐LiPF6开始分解;对于充电状态的碳负极化学活性非常高,接近金属锂,在高温下表面的SEI膜分解,嵌入石墨的锂离子与电解液、黏结剂会发生反应,进一步把电池温度推高到150℃,此温度下又有新的剧烈放热反应发生,例如电解质大量分解,生成PF5,PF5进一步催化有机溶剂发生分解反应等。

第2阶段:电池鼓包阶段电池温度达到200℃之上时,正极材料分解,释放出大量热和气体,持续升温。

250-350℃嵌锂态负极开始与电解液发生反应。

第3阶段:电池热失控,爆炸失效阶段在反应发生过程中,充电态正极材料开始发生剧烈分解反应,电解液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电池发生燃烧爆炸。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安全性负极材料负极材料虽然比较稳定,但嵌锂状态下的碳负极在高温下会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反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SEI的分解;嵌入负极的锂与电解液的反应;嵌入负极的锂与黏结剂的反应。

常温下电子绝缘的SEI膜能够防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反应。

但在100℃左右会发生SEI膜的分解反应。

SEI放热分解反应的反应式如下:尽管SEI分解反应热相对较小,但其反应起始温度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负极片的“燃烧”扩散速度。

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规律及预警方法研究

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规律及预警方法研究

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规律及预警方法研究一、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规律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指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导致电池内部压力过大,从而引起电池爆炸、着火等问题。

研究表明,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发生与电池结构、电池状态、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1. 电池结构因素:电池结构因素主要包括电池的材料和工艺参数。

电池材料的不同会导致电池的热失控程度不同,例如,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材料都容易引发热失控。

电池工艺参数的不同也会对电池的热失控产生影响,例如,电池的一致性、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电池的热失控。

2. 电池状态因素:电池状态因素主要包括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和温度。

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会对电池的电压、电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电池的温度。

研究表明,电池在高温、高电压状态下容易诱发热失控。

同时,电池的温度也会对热失控产生影响,当电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热失控会加剧。

3. 环境条件因素:环境条件因素主要包括电池所处的温度和湿度。

研究表明,高温、高湿度环境下容易诱发热失控。

此外,电池存放时间、电池的使用环境等因素也会对电池的热失控产生影响。

二、车用锂离子电池预警方法为了避免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需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方法。

目前,常用的预警方法包括传感器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

1. 传感器监测:传感器监测是指通过在电池内部或外部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

当电池参数超出设定值时,及时发出警报,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

2.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指通过控制系统对电池进行智能化管理,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

例如,通过在电池管理系统中添加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在电池温度过高时自动降低电池的电压,避免热失控的发生。

3. 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是指通过在电池上进行钻孔、开槽等操作,将电池的参数实时传输到外部,以便对电池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当电池参数超出设定值时,及时发出警报,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易燃电解液和活性电极材料组成,在滥用条件下很容易引发电池自放热反应从而导致电池热失控甚至起火爆炸,这正是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不能杜绝的根本原因。

内短路是一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成因,与过充、过热和外短路等电池热失控的成因相比,内短路造成的危害更大、监测和预防难度更大且更易发。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的常见诱因有机械滥用(针刺、挤压和重物冲击等)、生产缺陷和锂枝晶生长。

为了进一步揭示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机理,本文采用实验手段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针刺和锂枝晶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过程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使用实验和数值模拟对传统钢针针刺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电池荷电状态、刺针直径和针刺速度等参数对电池温升的影响,并对电池内部各热源产热功率和刺针散热功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传统钢针导致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过程中,刺针扮演两方面的作用,决定短路电流和散热。

一方面,刺针直径越大则短路电流和焦耳产热功率愈大;另一方面,刺针直径越大其从短路点散热的能力也越大。

针刺时电池极耳电压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电压的波动和回升是由短路电流突降导致的过电势造成的。

未热失控情况下电池内部的总产热量主要由短路点的焦耳产热贡献。

基于对传统钢针导致电池内短路过程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低导热系数和低电导率的聚甲醛材料制作的电池针刺测试刺针,并采用针刺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聚甲醛刺针和传统的钨钢针触发电池内短路时电池电热响应的区
别,比较了这两种刺针在电池内短路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