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古代史听课笔记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世界古代史——1101
历史班
(一)
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具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公有性,血缘性和民主性
(二)古代文明的兴衰
1054
年,西欧世界
划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204
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
(三)现代文明的历程 1

古代文明的特征:
个体生产,自然经济,农本社会和乡居生活,普遍的超强经济强制和人身依附,思想的束缚 2
、现代文明区别于古代
文明的要素和特征:生活的社会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人身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自由化
第二章
古代埃及
第一节
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一、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
希罗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马涅托的《埃及史》托勒密王朝《古埃及朝代纪年》
】 【拿破仑一世开创埃及文明研究,并发现了罗塞塔石碑 】 【埃及学的奠基人,法国历史学家商博良。

公元1822
年,开始破译埃及文字——
罗塞塔石碑 】
【马斯伯乐(法国人)埃及古代考古博物馆馆长,
19
世纪末
詹姆斯.布里斯泰德(美国人),20世纪初埃及学博士 】 二、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埃及古代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孟菲斯时期(第一至第十王朝)、底比斯时期(第十一至第二十王朝)、赛易斯时期(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五王
朝)】
【阿门内姆哈特三世修建莫里斯水库】 三、史前文化 【 1、旧石器文化转向新石器文化——奥玛里、梅里
姆达、法尤姆
】 【2
、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巴里达文化(前
4500—4000
年):母系氏族社会;阿姆拉特文
化(前4000—3500
年):父系氏族社会,涅加达文化I 】
四、尼罗河文明的萌芽
——格尔塞文化:前
3500—3100
年,
涅伽达文化II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特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外来文化


象形文字的出现】
【冶炼术的发
明】
【国家的雏形】 五、早王朝
包含第一至第二王朝,前3100—2686
年,都于孟菲斯
【第一王朝约公元前3100
—2890
年,第二王朝约公元前2890—2686
年】
第二节
古王国
一、王朝更替
【埃及作为整体和独立的发展时期:古王国—中王国—
新王国,第三至六王朝,前2686—2181
年,都于孟菲斯,主神为拉神】
【1、第三王朝(公元前
2686—2613年),伊塞.霍特姆创造金字塔】 【2
、第
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
年)】
【3
、第五王朝(公元前
2494—2345
年),太阳神崇拜逐步狂热】 【4、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
年)】
二、法老统治 【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权、神诸权于一身,一切
官吏由法老任命,最高审判权,对财产支配权】
三、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古埃及的需求:叙利亚的木材,东非的象牙,阿拉伯的香料】
四、古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谁修建了金字塔?奴隶,工匠,外星人?】
第三节
中王国
【第一中间期:第7—10
王朝,前2181—2040
年;中王国:第11—12
王朝,前2040—1786
年】
【第二中间期:第13—17
王朝,前1786—1567
年——
政治重心南移,贵族势力膨胀,离心倾向明显,法老权利丧失,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一、第一中间期
【第七至十王朝,前 2181—2040年,《伊浦唻陈辞》《聂费尔列胡预言》】
【第七王朝只统治了70
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
2181—前
2130
年】
【第九王朝:统治约409
年】
【第十王朝:公元前2130
—前
2040年】
【第十一王朝:公元前
2040年—

2000年】
二、中王国 【第
11—12
王朝,前2040—1780
年,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基本特征:生产逐渐恢复,私人经济扩大,政治重心南移,贵族势力犹存,离心倾向明显,法
老权力衰微】
【12王朝:公元前
2000—前
1786
年】
三、第二中间期
【第13—17
王朝,前1786
年—1567
年。


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第15—16
王朝。

喜克索斯人意为外来的统治者】
第四节 新王国 【第
18—20
王朝,前1567—1085年,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
【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底比斯神庙】
【僧侣势力的膨胀,左右政局】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经济生活的进步:农业方面,发明了新的灌溉设施,相当于水车。

手工业方面,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和玻璃制造业是主要部门。

发明了脚踏风箱,提高炉温,金属
锻造技术随之出现】
【新王国后期的主要内容:是19王朝法老拉美斯二世与赫梯人之间的战争,战局是两败俱伤,公元前1283
年双方签署交战合约。


【图特蒙斯三世(古代埃及的拿破仑)将帝国版图扩张到顶点】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改革来削弱神庙的权利——
目的:排斥神庙影响和僧侣势力,强化王权——实质是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
教俗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改革的成败,结局:恢复原有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僧侣势力进一步加强,法老地位衰
微】
【埃赫那吞改革的意义:埃赫那吞宣称那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也是全世界的神,这种神教的思
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核心,以后的犹
太教进一步发展了—
神教思想。


第五节 后期埃及
一、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85—
前715
年,包括21
至25王朝 【21王朝,下埃及的塔尼斯
;利比亚人:22—24
王朝;努比亚人:25王朝(苏丹,埃塞俄比亚)】
二、后埃及 26—31
王朝 【26
王朝:普萨美提克一世
建立(利比亚舍易斯时期);27
王朝:波斯人;28—30
王朝:埃及人;31
王朝:波斯人(公元前343
年)】
【传统的货
币:铜矿、银矿】
三、马其顿—
希腊统治
【公元前305
年,托勒密称帝,特点:王室成员内部】
【亚克兴海角之战
(公元前30
年,埃及成为罗马的一部分)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第六节
古埃及文化
一、宗教(信奉多神)【鹰神(荷鲁···)、太阳神、阿蒙神——
来世的观念,保存的古埃及木乃
伊就是证明】
二、文字与文学
【圣书体(象形)石碑、祭祀体(僧侣体)、世俗体】
第三章
古代西亚
一、西亚古代史分类:【公元前4000
年代中期—

3000
年,两河流域南部】
【公元前2000年,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公元前1000年,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先后崛起】
【公元前1000
年后期至7
世纪,希腊罗马入侵】
二、西亚古代史特点:【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之一】
【居民成分复
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较短】
【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
【各国均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
【各国历代统治者大都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度】
第一节
两河流域
I 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
一、气候干旱,河流构成主要水源
二、古代居民(两河流域南部的苏
美尔人)
三、亚述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楔形文字的破译为标志 【1700年,托马斯.海德称其为楔形文字】 【乔治.
格罗
特芬德是首位译出楔形文字的人,德国中学教师,分辨出其十个字母】
【贝希斯顿铭文,高4米,宽20米,古代波斯
文,巴比伦文,埃兰语】
四、苏美尔文化(铜石并用时代) 【1、埃利都.欧贝德文化(前4300—3500年)原始社会末
期的父权制阶段,出现最早的社会分化】
【2
、乌鲁克文化(前3500—3100
年)社会分化明显;神庙建筑的发展】
【3、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前
3100—2800
年)
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城邦成为两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历史形式】 【4、早王朝时期(前
2800—2371
年)】
五、乌鲁卡基
那改革内容:【1
、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夺平民财产】
【2
、壮大公民队伍,是许多失去公民权利的平民重新
恢复公民身份】
【3
、兴修水利,改革社会的陈风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守法】
【4
、苏美尔人城邦的特点是浓厚
的宗教色彩和神权的影响,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
【5、阿卡德王国:前2371—2191年】
【6、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2006
年)青铜时代,《乌尔纳姆法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前2006
年之于埃兰人和阿莫利人。

】II
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朝的兴起
二、《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a ·等级制度和阶级性。

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抢、买、贬)b ·
土地制度 c ·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d ·婚姻制度】 【2、特点:一部涉及各法权部门的总综合性法典;用刑极为残酷的法典;保留着同态复仇法和私刑制的残余;保留着凭神发誓和神明裁判
的宗教成分。


【3、意义】
三、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III 亚述帝国
——
历史分期:早期亚述(前2500
年—1500
年);中期亚述(前1500
年—1078
年);新亚述(
也称亚述帝
国,前935—612
年)
一、古亚述【贸易活动发达】
二、中亚述【城邦向王国过渡,君主政治形势】 三、新亚述(武力征服)【沙尔马内塞尔三世时期,亚述地位下降。

提格拉特拍拉沙尔三世改革,重新开始对外扩张,亚述帝国到达强盛
时。

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681
年)、伊萨尔哈东(前680—

669年)】
四、亚述帝国的覆亡原因:1
、从根本上,亚述帝国(112
页)
IIII 新巴比伦王国(前
626—539年)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二、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三、社会经济
四、新巴
比伦王国的灭亡
第二节
古代波斯
一、伊朗高原的早期环境和早期历史 1
、五个自然区:扎格罗斯区:内陆荒漠盆地式中央荒漠盆地;
里海沿岸地区;古代的帕提亚;东伊朗 2、早期历史:前
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
5000年的铜石并用;前
3000
年的青
铜文化。

3

埃兰:三个阶段:古埃兰时期(前2700—1600年);中埃兰(前1400—1100
年);新埃兰(前800—600
年)
4

米底:前700年建国,前612年联合迦勒底人比亚述,550
年灭于波斯帝国。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 1
、波斯人的兴起:法尔斯,前7—6
世纪臣服米底,10
个部落,前558年建国,前550
年灭米底。

】 【2
、风比西斯:征服埃及,前522
年,波斯发生暴动。

】 【3、大流土:扩张与改革】 【4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
【5、锁罗亚斯德教: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国教,又称拜火教与袄教,创始人锁罗亚斯德;经典《阿维斯塔》知识《波斯古经》;教义仪式:传播
三、安息王朝(帕提亚) 【1
、安息王朝】
【2
、丝绸之路】 四、萨珊王朝:226—651年
【1、王朝的建立:开国皇帝:阿尔达希尔】 【2
、与罗马的战争:沙普尔一世俘获罗马皇帝】
【3、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库斯鲁一世,版图极盛。

395年,罗马帝国分治;卡瓦德一世(488—498
);
争夺海上丝绸之路。

丧失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地区。

】 【4
、阿拉伯人的入侵:637
年,穆斯人击败波斯人,卡狄希亚在位时期;末代皇帝,651
年伊嗣埃死亡,撒珊灭亡。

第三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
1
、位置】
【2、鼎盛:领有地中海、黑海与叙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度攻入两河流域,攻陷巴比伦城。

16
世纪铁列平当政时期,君主制度逐渐成熟。

】 【3
、灭亡:前13世纪,弗吉尼亚人席卷地中海地区,赫梯遭肢解。


【4
、社会生活:铁器发明、制造、使用】
二、腓尼基(迦南之子)(古希腊)(罗马人
称之为布匿人)
【1
、位置:阿克城,十字军东征最后据点,阿克城陷落为十字军东征结束。


【诸多国家无统一政
权】 【3、海上贸易:前
2000—1000年,东地中海及黑海。


1000—600年,西地中海;以贩卖奴隶为主】
三、巴勒
斯坦
【1
、早期历史:巴勒斯坦(地理概念)希伯来(语言文化概念)以色列(政治概念)犹太(宗教概念)希伯来(迦
南人称之为从河那边来的)巴勒斯坦,犹太人词源考证】
【2、士师时代:前1200—1020
年】
【3、王国时代(鼎盛时期):鼎盛(926
年)与分裂】 【4、灭亡亚述灭亡以色列,新巴比伦526年攻犹太国。

公元7
世纪中叶,伊斯兰人】
【5
、犹太教;发端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的巴勒斯坦“先知运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之囚”时基本形成,至公元
前538
年返国建立神权体系,耶和华是神。

《摩西王经》《创世纪》《利东记》
第四章
古代印度 来源于印度河一词,本意为水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一、自然环境 【1
、位置与范围:喜马拉雅山南侧亦或南亚次大陆】
【2、孤立性】 【3、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地理上的差异,南方历史进程相对落后与北方,北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南印德干高原;印度半岛最南端。

二、史料
【1、印度本地的历史文献:各种王朝世系表;编年史;历史故事】
【2、外国人的着作】
【3、宗教和哲学文献】
【4、印度史诗:《摩词婆罗多》《罗摩衍那》】 【5
、铭文材料】 【6、古代钱币】
三、古代印度历史沿袭 【1
、哈拉巴文明:前2300—1750年】 【2

吠陀时代(前1400—600
年,分为二期);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
年);后期吠陀时代(前900—600
年)】 【3

列国时代:前600—400
,早期佛教时代】 【4
、孔雀王朝:前324—187年】 【
5
、贵霜帝国:公元1—5
世纪】
四、
古代印度历史的特点:【1
、政治上:长期分裂与短暂统一相交替】 【2
、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 【3
、各种宗教盛行】 【4
、种姓制度】
第二节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摩亨佑达罗) 一、发现:印度河流域 二、时间:前
2500—1750

三、哈
拉巴文字
四、创造者
第三节 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一、雅利安人:南俄草原
—伊朗—印度 二、吠陀时代(前
1400—600
年):【《梨俱吠
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
【1
、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
年】
【2、后期吠陀时代:前
900—
600
,开始使用铁器】《梵书》
第四节
孔雀王朝和贵霜帝国 一、孔雀王朝:前
324—187
年 二、巽迦王朝:前187—57

三、贵霜帝国公元1—5世纪
第五节
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又称卡斯特制度)是一个以婆罗门为中心的的制度 一、起源:征服与种族的对立—
早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制和吠舍、首陀罗,不可接触者(社会等级)
二、演变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差异)雅利安人/
达萨】 【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梨俱吠陀》】
【孔雀王朝:亚种姓和贱民】
【婆罗门:最高等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乃神职人员】
【刹地利,乃战士和统治者,实际掌握政治军事权利】
【吠舍: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祭品】
【首陀罗: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三、种姓
的差异
【1、职业世袭不变】 【2、实行婚内制】 【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第六节
婆罗门教
一、开端:早期吠陀时代
二、经典 吠陀 三、多神崇拜:梵天 【1
、梵天(四面佛):印度创造之祖,辩才天祖】
【2
、湿婆(毁灭神):地、水、火、风、空、日、月、祭司】
【3
、毗湿奴太阳神):欢乐、太阳
的象征
四、教义:业力轮回:造业(行为)——
轮回(升迁)——
达摩(规范)——
梵我一致(终极境界)
五、
种姓制的神化
第七节 佛教 一、背景:前6世纪新旧势力的消失
二、创立:乔达摩·悉达多,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三、教义:四
谛——苦、集、灭、道
四、典籍:经、律、论三藏。

第五章
古代希腊
第一节

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一、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1、自然环境:爱琴海世界、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小亚西部,产橄榄油和大理石】
【2、古代居民:希腊人的五大集团: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亚人和阿卡亚人,阿提卡半岛的爱奥尼亚人,希腊中部诸地的爱奥利亚人,马其顿的马其顿人】
【3、古希腊的历史分期】 二、爱琴文明 三、荷马时代【荷马、但丁、维吉尔、米尔顿】 【铁器时代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城市与工商业的衰落】
第二节
古风时代 一、城邦形成的时代 【1、希腊城邦的界定:是古希腊一种政治共同体,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城市国家,小国寡民】
【2、城邦的形成:城邦是政治和宗教中心,包括卫城、市集、庙宇、浴场和竞技场,除了城邦公民还有外邦人或奴隶,有特定的庇护神,庆祝的节日,不同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也各有不同】
【3、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的规模:经济生活仍是小规模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城邦的公民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实行共和政体,
行政官员都是义务的职位,法治的原则是轮番法治,集体民主主义为准则】
【4、自给自足,闭关主义】 二、海外殖
民的时代【1
、原因:耕地的不足与生存空间的需要;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技术条件许可】 【2、范围:东地中海及黑海,西地中海,向北向西扩进】
【3
、性质:希腊人文明的扩张与制度的延伸;从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4
、历史影响:
分散殖民,缓解了母邦人口过剩的压力,使城邦制更加巩固;扩大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
展,促进了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展开和民主政治的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三、斯巴达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居民为
多利亚人【1
、来库苦改革(前825—800
年)详见P156;核心内容:地域关系与公共权力】 【2
、社会结构:斯巴达人,
皮里阿西人,希洛人】
【3、贵族政治,军事统治】
【4、伯罗奔尼撒同盟】 四、雅典
位于阿提卡半岛,居民为爱奥尼亚人。

【1
、提秀斯改革(169页)】 【2
、梭伦改革(P161),意义和影响:这次改革是雅典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项重大胜利,债务奴隶制的废除,扩大了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为雅典的强盛开辟了道路;按财产划分等级、权利、义务,
以及设立新的政治机构等措施,不仅改造了制度,也为工商业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平民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这就为雅典由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梭伦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无疑会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3、庇西特拉图的翦主政治】 【4、克利斯提尼改革(P164),意义:改革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国家建立的过程;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进
入了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第三节
古典时代
一、希波战争
【1
、战争起因:a 、波斯在小亚、色雷斯及马其顿的扩张(领土扩张之争)b
、公元前500
年小亚希腊城邦的反抗 c
、爱情海霸权的争夺】 【
2、战争进程:a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
年,波斯战败,腓力波德斯 b
、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
年,薛西斯 c
、萨拉米海战,479年波斯人退出希腊本土 d
、提洛同盟和雅典霸权:前479—449
,战场—
爱情海】
【战争结局:前449
年,阿卡里阿斯合约:波斯放弃爱情海的霸权,波斯人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P170)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
【1
、战争起因:雅典与斯巴达的政体差异
和政治矛盾;雅典与科林斯的商业竞争和经济矛盾】
【2
、战争进程:阿西达莫斯之战——

西西里远征——
前415—
413
年;前413—404
年,斯巴达军队进攻阿提尺半岛,雅典投降。


四、古典时代的结束
第四节 希腊化时代 一、马其顿人的兴起
【1
、腓力二世的改革】
【2
、喀罗尼亚战役】
【3
、科林斯会议】
二、亚历
山大帝东征:a
、矛盾的转移与扩张的趋向 b 、内部矛盾的缓解与波斯帝国屡屡插手西方世界 【扩张进程:I 强渡克拉尼克河:前333
年伊苏斯战役与叙利亚和埃及的征服 II 公元前331
年,高加米拉战役,前327年改入印度河流域。

前325
年,返回巴比伦,东征结束,前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32岁】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
【安提柯王朝控制希腊世界】
【托勒密王朝控制埃及】
【塞琉(西亚)古王国控制叙利亚】 四、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遗产 【专制的王国逐渐取代希腊传统的城邦制度,进而形成王权神化的倾向】
【小农经济普遍衰落,地权集中的趋势明显加剧,大地产成为主要地产形势】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往明显扩大,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发生东移】 【希腊化时代双重倾向:东方诸地区的希腊
化,希腊世界的东方化】
第六章
古代罗马
第一节
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一、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1、自然环境:a 、农业性:大地产与小农经济的对抗在罗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b
、内部联系性:是意大利较早形成统一国家的重要条件 c 、外部开放性:是罗
马人在地中海世界广泛扩展直至建立地中海帝国的重要条件】
【2、古代居民:利古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翁布里亚人、拉丁人、希腊人】
二、意大利半岛的早期文化 【特拉马尔文化(母系氏族)前1700—1100
年】
【维兰诺瓦文化(铁器时代父系氏族)前1000—800

三、伊达拉里亚时代(前8—6
世纪):社会性质:阶级社会抑或早期国家阶段,
揭开意大利文明的序幕。

四、王政时代(前8—6
世纪)的罗马(前753—510
年)【1
、罗马建城】 【2
、王政时代,
前753
年罗慕路斯建城至前510
年小塔克文统治结束,历经七王 a 、王政前期:军事民主制末期
——Rex
拉丁文中的王,拉
丁文中字母“u
”用字母“v
”代替——
元老院即长老会议,由300
氏族长组成,政治生活的核心——
库利亚大会即民众大
会 b
、王政后期:无权性,私有性,依附性(罗马平民的特点)】 【3、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的改革:I 改革的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
;II 内容:部落重组,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吸收平民进一步融入罗马社会,按照财产划分罗马人等
级,确定相应的兵役。

在部落重组的基础上设立新的公民大会森都利亚大会; III
意义:地域关系的发展与公共权力
利的完善】 【4
、罗马人暴动与王政时代的结束】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
一、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平民与贵族斗争 【1、原因——政治权利、土地、债务】
【2、进程:a
、第一阶段:前5世纪(内容:权力的争取;手段:撤离运动;结果:保民官的设立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b 、第二阶段:前4—3
世纪(内容:土地的分配与债务的废止;结果: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霍滕西】 【3、结果:a
、社会关
系的改变:贵族的特权与垄断被打破,平民经济与小所有制得到广泛发展;自由人与奴隶之间的界线日益严格,罗马人与
外籍奴隶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 b
、政治生活的变化:元老院地位不变,特里布斯会议成为最高立法机构 c 、外部扩张的动势:内部矛盾的缓解,罗马人在地中海世界扩张,罗马共和国实行公民兵制】
二、罗马人的扩张 【1、意大利半岛的统一:a
、伊达拉里亚战争:前5—4世纪,控制台伯河流域与亚平宁半岛西北的伊达拉里亚地区 b
、萨莫奈战争:前4世纪中叶至3
世纪初,控制亚平宁半岛中部 c 、希腊战争:前3
世纪,控制亚平宁半岛南部与西西里岛】 【2、地中海的征服:a
、布匿战争:前264—146
年,击败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迦太基征服西地中海(3
次)——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
218—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149
年—146
年 b
、马其顿战争与东地中海的征服】 【3
、统治政策:意大利半岛分而
治之,将征服地区分为五种类型】
三、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征服危机
【1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三次矛盾
起义:a
、西西里奴隶起义前137—132
年,前103—102
年 b
、斯巴达克起义影响:I
罗马奴隶制的经营方式趋于改变,分
散耕作的特许析产逐渐取代原因大钟植园 II
奴隶的反抗促使自由人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起来,使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深层背景】
【小农和大地主的矛盾:a 、格拉古兄弟改革:罗马基础的三位一体制(土地、士兵、农民)的深刻危机 b 、马略军事改革】
【3、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矛盾——同盟战争 】 四、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实质——政治基础的扩大和权力的集中,罗马人对于国家权力的垄断让位于统治阶级内部广泛的权力分享,统治阶级借助于元首政治和君主政治
的形式实行广泛的政治联合【1
、苏拉的独裁】 【2、前三头同盟(庞培、克拉苏、凯撒)前60年结盟】 【3、凯撒的个人独裁】 【4
、后三头同盟(安东尼、屋大维、雷比达)前43年结盟】 【5
、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前
27
年罗马元老院赠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第二节
罗马帝国
一、公元1—2
世纪罗马帝国的繁荣
【克劳狄王朝皇帝(
14—68
年):提比略(14—37
年);夫里古
拉(37—41
年);克劳狄(
41—54年);尼禄(54—68
年)】
【弗拉雅王朝(69—96
年):韦拔芗(69—79
年);提图
斯(79—81
年);图密斯(81—96年)】
【安敦尼王朝(96—192
年):涅瓦尔(96—98
);图拉真(98—117
年);哈
德良(117—138
);安敦尼(138—161
)维鲁斯与马可.
奥里略(161—180);康茂德(180—192
)】
【1、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
【2、政治的发展:a 、基础的扩大与机构的完善 b
、皇权抑或元首权力的强化,构成罗马帝国前期政治生活的基本脉络;罗马帝国前期的表现——
行省奴隶主与罗马奴隶主的逐渐融合】
【3
、经济的进步】
二、公元三世纪的危机*
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
年)古典时代前后期分水岭 *
马克里鲁斯 *
埃拉伽巴路斯 *
亚历山大·
塞维鲁(标志
塞维鲁王朝灭亡)
【1
、经济危机: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财政枯竭(隶农制在这一时期盛行)】
【2
、政治危机:政
局动荡和离心倾向;争夺王位,帝国境内起义不断】
【3
、蛮族的威胁】
三、晚期的罗马帝国(晚期古典,早期拜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