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整理 明史研究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明史》纂修始末研究

《明史》纂修始末研究

《明史》纂修始末研究刘仲华自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诏修明史,至乾隆四年(1739)七月武英殿刊刻,《明史》告成。

其间经过,周折往复,将近百年,现依纂修之序略述如下:一、设馆修史清廷自关外入主中原,除借鉴前朝兴亡之教训,特急需以修史定正统之位,于是在顺治二年五月癸未,命内三院大学士刚林、祁充格、范文程等为总裁,开馆纂修明史。

[1]然而史馆虽开,却因大局未定,头绪纷然,故于修史一事作为不多。

推厥原因,约有数端:其一,大局多事。

明社既屋,各地抗清斗争旋仆旋起,南明幼君仍偏安一隅,接着三藩之祸又接踵而来,清廷一直穷于应付。

其二,人才不济。

总裁当中或徒具虚名,无暇承担,如范文程身老年迈,洪承畴则总督军务,投身于招抚江南;有的则任非其人,如冯铨以明末阉党厕身其中,见天启四年《实录》所载之事“毁己尤甚”,遂去其籍,使无完书。

[2]其三,缺乏史料。

兵火之际,内廷典籍多散亡;且民心恐遭忌讳,于献书颇多疑虑,不敢公于世,故清廷虽屡下诏谕购求遗书,而上之者寥廖。

以贰臣孙承泽为例,因内心疑虑,虽家藏大量奏疏,但在顺治五年朝廷下旨之际,仍不敢将天启、崇祯时奏疏报送清廷。

直至康熙七年,得到朝廷允诺“虽有忌讳之语,亦不治罪”,才将编辑成册的《山书》呈送内院,以备崇祯实录之缺。

《山书》卷首所录康熙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上谕礼部特详此事:前于顺治五年九月内有旨:纂修《明史》阙少天启四年、七年实录,及崇祯元年以后事迹,令内外衙门速察开送。

至今未行察送。

一代之史尚阙,台部即再行内外各衙门,将彼时内外各衙门及在内二十四衙门有天启、崇祯时行述事迹,及奏疏谕旨旧案,俱著察送。

如仍前因循了事,不行详察,被旁人出者,定行治罪。

其官民之家,如有开载天启、崇祯时事迹之书,亦着送来,虽有忌讳之语,亦不治罪。

仪制司为遵旨呈送崇祯事迹之书事,奉本部送予告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呈称:捧读康熙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上谕,中有“官民之家,如有开载天启、崇祯时事迹之书,亦着送来,虽有忌讳之语,亦不治罪。

《明史》的编纂过程和主要内容

《明史》的编纂过程和主要内容

《明史》的编纂过程和主要内容自顺治二年(1645年)起,清廷即下诏编修《明史》,这部官修史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各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推进,最终于乾隆四年(1739年)完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史》的编纂过程和主要内容。

一、顺治二年,清廷即下诏编修《明史》清廷下诏编修《明史》的原因和背景是多方面的。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和尊重。

编修《明史》有助于梳理和传承明朝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展示清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因此,清廷决定派遣一批优秀的学者和官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这部官修史书。

二、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因康熙一朝主要为后人编纂之《明史》时期,因此实际编制的时间较少。

康熙皇帝时期,清廷重开明史馆,再次启动了《明史》的编纂工作。

这一时期,搜集遗书和手迹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为了获取更多的明朝史料,明史馆的学者们不辞劳苦地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不断挖掘和整理。

此外,清廷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明朝档案,包括五朝三部档案,为《明史》的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雍正、乾隆时不断搜求遗书和手迹雍正、乾隆两朝,清廷继续搜求遗书和手迹,为《明史》的编纂提供更多丰富的史料。

这一时期,清廷不断派遣使者前往朝鲜、日本、琉球等周边国家,深入挖掘和搜集明朝史料。

这些努力为《明史》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清世祖到世宗将五朝三部档案搜集在一起存放清世祖到世宗时期,清廷将五朝三部档案搜集在一起存放,为《明史》的编纂提供了完整的历史资料。

这些档案包括明朝的政务、礼仪、赋役、财政、法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存放这些档案的同时,清廷还设立了皇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对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

这为《明史》的编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明史》详细记载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百年来明史研究

百年来明史研究

明史研究的兴盛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建国,迄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中经十六帝、十七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跨越四个世纪。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明代约占七分之一。

而且上承秦汉唐宋元,下启有清一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

这时正值世界范围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

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国也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明朝这段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辉煌灿烂的篇章,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到了明代,这种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面临解体,但可惜新的进步因素仍十分脆弱。

因此,既有原先历史留下的深深烙印,又有自己创造的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君主专制主义皇权的高度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权力结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新变化。

这些也是研究明史时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当然,也是明代历史最迷人的魅力。

明代,还是一个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时代。

明太祖一举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的大动作;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人数最多的移民垦荒运动。

永乐帝,第一次在中国创立内阁制度;迁都北京以及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标志大明帝国由强变弱的“土木之变”。

由税粮“折色”而引发的中国古代实物地租向近代货币地租的过渡;东南地区率先掀起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市民运动”的发生以及近代启蒙思潮的出现;欧洲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和中西文化交流。

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矿税使之争”、“万历三大征”、“东林党争”、辽东战争与“三饷”加派、明宫“三案”、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明太祖的雄才大略,明成祖的开拓进取,明武宗的风流韵事,明世宗的崇信道教,明神宗数十年不视朝,明光宗在位一月而死,明熹宗好弄斧锯,明思宗吊死煤山。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等,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所处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明朝的史书与文献整理

明朝的史书与文献整理

明朝的史书与文献整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明代的史书与文献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整理明代的史书与文献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明代史书的特点明代的史书可以分为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两类。

官修史书是由明代官方编纂的,如《明史》、《永乐大典》等,这些史书的编纂过程严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

而私修史书则由一些学者或文人自行编纂,如《明史纂要》等,这些史书主要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关注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在整理明代史书时,需要注意史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史书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相互矛盾之处,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真实的历史情况。

同时,史书中可能存在一些主观色彩或偏见,需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不能单纯地将史书中的记载当作定论。

二、明代文献的重要性除了史书之外,明代的文献也是了解明代历史的重要来源。

文献包括官方公文、文件、朝廷记载等,这些文献记录了明代政府的政策、决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

文献的整理需要关注其真实性和权威性,需要慎重考证文献的来源和可信度。

对于研究者来说,明代文献的利用非常重要。

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了解明代政府的运转机制、官员的个人履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

同时,明代文献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代的科举制度、科技发展、文化艺术等。

三、整理明代史书与文献的挑战整理明代史书与文献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明代的史书和文献数量庞大,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整理。

其次,史书和文献的保存状况可能不尽理想,存在着丢失、破损等情况,这给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在不同的史书和文献中可能有不同的记载,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真实的情况。

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加强对史书和文献的保护和保存工作,避免进一步丢失和破损。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明史研究书目介绍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

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

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

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

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重校刑行。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

私家撰修明史在清代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浅探

私家撰修明史在清代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浅探

2 0 1 7年2月第35卷第1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Feb. , 2017Vol.35 No. 1私家撰修明史在清代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浅探李博(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摘要]重视前朝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长期形成和承传的重要史学观念和传统,后朝为前朝官修正史是这 种传统的显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复杂,明朝是一个波澜 壮阔的历史时期,明朝对中国后代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无比深远。

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和总结,不仅可为清朝 的政治和文化服务,更具有深远意义,故而受到清代社会的高度重视,官修《明史》具有最高的权威价值,但其 结论和观点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官修史书具有一定的凝固性。

而私家修明史则是异常丰富多彩,其结论和观点 也很新颖和自由,在客观性和真实性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私家修史;《明史》;《国榷》;魏源;《明通鉴》[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有清一代,私家明史研究连绵不绝,成就斐然。

但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大致是前期兴盛,中期沉寂,后期重振。

导 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 社会政治形势、官方政策措施,以及士人的思想意识 和学术风气等,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代前期私修明史的产生和兴盛从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主中原,至康熙五十 二年(1713)戴名世《南山集》狱结案,历史70年,是 清代私家撰修明史学的产生和兴盛时期,其时明史研 究硕果累累,形成了清代私家修明史的第一次高潮。

清代最早从事明史研究的人事跨历明清两代的史学 家,这些人大都是明清异代之际的文人。

如谈迁的 《国榷》始撰于明天启元年(1621 ),张岱的《石匮藏 书》始撰于明崇祯元年(1628),而最后二书的最后完 成,都在清顺治十年(1653)左右。

明代历史资料

明代历史资料

明代历史资料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明代历史资料资料,供大家参阅。

明代历史资料明朝(1368年—1644)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南明郑氏台湾政权于1683年结束。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传十六位皇帝。

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

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

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

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

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

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

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亡。

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

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

公元1644年,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代)方被清军彻底灭绝。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

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

明史研究资料简介

明史研究资料简介

明史研究资料简介1.《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由清代学者張廷玉等主修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

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藏于我校逸夫图书馆二楼,图书编号为K248.04,出版时间为1974年。

2.《皇明通纪》《皇明通纪》是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该书由钱茂伟点校。

著名史家谢国桢先生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

”该书是明代优秀的历史叙事作品,其特点是:思想性强,主线明确;叙事生动,对话相对较多,可读性强;评说恰如其分。

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之一,受到《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大力推荐。

该书原版第一次标点整理出版。

自隆庆五年(1571)通纪板遭禁毁以来,原版流传甚少,目前仅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原刻足本存世。

本书即据此整理而成。

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藏于我校逸夫图书馆二楼,图书编号为K248.043,出版时间为2008年。

3.《大明会典》《大明会典》系明代专述本朝典章制度的会典体史书。

又名《明会典》。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经正德时参校后刊行。

《大明会典》共一百八十卷。

嘉靖时经两次增补,万历时又加修订,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

《大明会典》一书主要根据明代官修《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多有交代。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明史作为明朝历史的一部分,被视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自明朝灭亡以来,明史的版本不断涌现,各种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使得明史研究在学术界中不断发展壮大。

明史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政治制度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皇帝制度、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社会经济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等方面;文化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科举制度、书院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科技发展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

近年来,明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对明史文献的原文研究、对明史版本间的比对研究、对明史故事的考证研究等。

此外,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涌现,如明朝的外交关系、军事制度、宗教信仰等。

总之,明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 -。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第1辑《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明代的寄庄韩大成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再谈火佃彭超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论解缙商传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明代的乐户张正明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读史札记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附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第2辑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书讯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学会动态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附录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3辑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读史札记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书评书讯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海外明史研究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学术动态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附录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4辑严嵩传序王毓铨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论明代的吏李洵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附录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5辑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顺案”考略毛佩琦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文物选萃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读史札记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第6辑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书评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读史与考察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补白《明督抚年表》术补(一)《明督抚年表》术补(二)《明督抚年表》术补(三)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明末勇卫营潘星辉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明代科场案张德信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第8辑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补白《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明朝的历史记载与历史研究

明朝的历史记载与历史研究

明朝的历史记载与历史研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记载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同时,对于明朝的历史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许多重要信息。

本文将从历史记载和历史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明朝的历史。

一、历史记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官修正史体系的朝代,其正史《明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明史》详细记述了明朝自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的历史事件、皇帝事迹和各级官员的职务等信息。

通过《明史》可以了解到明朝政权的更迭、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此外,明代还有大量编纂的地方志、家族谱等地方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明朝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地方文献对于研究明朝各地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明史》以外的案牍文书、家书表奏等私家档案也是研究明代社会的重要史料,这些私家档案通常反映了个体或家族的信息,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然而,因为明朝前期的政治体制的相对宽松和重文轻武的特点,明廷内部存在着不少争权夺势和各种阴谋诡计,特别是后期皇权的衰落,导致明朝后期的文献往往存在一些政治倾向或严重失实的情况,对于这一时期的论述需要谨慎对待。

二、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方面,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

自明代以来,关于明朝历史的研究就从未间断过。

明代史学家范纯仁的《国榷》、宋濂的《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等研究成果都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现代,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逐渐走向全面细致。

研究者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明朝进行深入研究,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明代的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分析了明朝的农田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以揭示农业在明朝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明代的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明代郑和下西洋等航海事迹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探讨明代海洋文化、船舶技术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详尽地记录了明朝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人物事迹,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明史的研究意义、学术争议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明史的研究对于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具有独特的特点。

明史通过对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行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明史,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明朝的兴衰原因,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明史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学术争议。

首先是对于明史的编纂和作者的问题。

明史是由明代末年的明显编纂而成,但在编纂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政治考量和个人偏见。

因此,一些学者对于明史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其次,明史中的一些记载可能存在错误和偏颇,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辨析和评估。

此外,明史的体例和编排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些学者认为明史在史料整理和叙述方式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明史的研究。

首先是对于明史的史料考证和辨析。

学者们通过对于明史中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比对,从而验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对于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于明朝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政治决策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他们的思想、个性和作为。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对于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全面地了解明朝的历史。

在明史的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于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朝社会的特点和变迁,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还通过对于明朝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揭示了明朝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对于明史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明史》研究

《明史》研究

24 × 25
《明史》研究
Date.2015/8/4
“谷王橞及李景隆畔,納燕兵,都城陷。

宮中火起,帝不
知所終。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
《明史·
卷四》
我認為他死的過程太簡短了,後面還補充建文有可能
從地道裡出亡。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裡記載,建文登基
前朱元璋給他一個暗盒,就說在緊急的時候打開。

我認為
朱應該考慮他的孫子登基立位的問題,而不是教他怎麼逃
命。

而且明成祖永樂末年和一位姓胡的間諜與他談的很漫
長,據我猜測,他們有可能說建文帝已經找到了,但胡勸
告明成祖放過他的侄子。

其實,做皇帝不要杞人憂天,做
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建文帝的下落有可能要到2600
年才能
揭曉。

明史明代历史的详实记录

明史明代历史的详实记录

明史明代历史的详实记录明史:明代历史的详实记录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充满了辉煌和变革。

自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朝在中国大地上统治了近300年。

这段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而详实的历史记录,被后世称为《明史》。

本文将探讨《明史》所记载的明代历史,并深入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一章:明朝的建立和国力兴盛明朝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独立的新纪元。

朱元璋的晚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大陆,并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

《明史》详细记载了朱元璋的智勇过人,以及他在建立明朝过程中的艰辛和智谋。

明朝初期,国力开始逐渐恢复和兴盛。

明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加强边防防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国家安定繁荣。

这一时期,明朝还与外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发展了经济贸易。

第二章:明代君臣的风云变幻明朝君臣的风云变幻是明史记载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透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历史上的一系列权力斗争、内阁变革和政治风云。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宣宗时期的夺嫡之争,以及明英宗时期的靖难之役。

夺嫡之争发生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明代光宗宝历皇帝去世后,宣德帝朱瞻基继位,但与皇太后叶太后的关系并不和谐。

这一时期内阁变革频繁,明宣宗采纳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对明朝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靖难之役则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当时被废黜的宣德帝之子明英宗被一些权臣重用并最终复辟。

这一事件在明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明英宗得以重新登基,权臣被追查和处决。

第三章:明代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明代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明史》对明代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详实的记录。

在文化方面,明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

明朝的戏曲艺术、小说和诗词创作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同时,明代的宫廷文化和乡村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科技方面,明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明史研究资料汇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介绍明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特点、编写背景以及其在明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是根据明代历史文献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包括《明史》、《明实录》、《明宪宗实录》等明代史书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献记录了明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素材。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编写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

明朝灭亡后,明朝遗臣纷纷逃亡或被清朝追杀,很多明代文献遭到毁灭。

为了保留明代历史文献的珍贵资料,清朝在编纂《明史》的同时,也汇编了大量明代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明史研究资料汇编。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编纂过程非常严谨,经过多年的整理、筛选和校对。

编纂者在整理明代历史文献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力求准确地反映明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编纂者也对文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读和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明代历史。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在明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中收录了大量的明代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对明代历史的整理和梳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历史繁杂而庞大,明史研究资料汇编对明代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使研究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明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还对明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编纂过程中,编纂者对文献的解读和解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考察和评价,都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明史研究资料汇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明代历史的重要信息,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同时,明史研究资料汇编对明代历史的整理和梳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研究线索和方法。

因此,明史研究资料汇编对于深入了解明代历史、揭示明代历史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明史研究综述

2023年明史研究综述

2023年明史研究综述2023年明史研究那可真是个有趣的事儿呢!咱们先来说说这明史研究里关于人物的部分吧。

朱元璋啊,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每一块都有不同的故事。

研究者们在2023年就像是侦探一样,挖掘出他更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就好比你以为你已经很了解一个老朋友了,突然有一天发现他还有好多你从未知晓的秘密。

以前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从一个穷苦小子变成皇帝很不容易,可现在研究发现他在建立明朝初期的一些政策背后,有着更多关于他早年经历影响的蛛丝马迹呢。

再看看朱棣,这个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皇帝。

2023年的研究就像是把他在位时期的一幅大画拿放大镜去看。

以前只看到他派人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这些大功绩,现在却发现他治理国家内部的一些细微政策调整,这些调整就像是隐藏在华丽袍子下面的细密针脚,虽然不那么起眼,但却是让整个袍子更结实更漂亮的关键。

说到明朝的大臣,那也是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张居正就像一艘大船的掌舵者,在他执政时期努力把明朝这艘大船往好的方向开。

2023年的研究里对他的改革措施又有了新的解读。

他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大刀阔斧,而是像一个老中医在给一个虚弱的病人慢慢调理身体。

他既要考虑到朝廷内部各个势力的平衡,又要想着怎么让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好起来,每一步都充满了小心翼翼和深思熟虑。

从明朝的社会方面来看呢,2023年的研究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明朝的社会阶层划分那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普通百姓的生活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又充满矛盾的画。

他们一方面要受到各种礼教的约束,另一方面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习俗。

就像地上的野草,虽然上面有石头压着,但是还是会从缝隙里顽强地长出来。

比如说民间的一些小商贩,他们在严格的商业管制下,还是能想出各种巧妙的办法来维持生计,并且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文化。

明朝的文化研究在2023年也有不少新发现。

明代的小说那可是文化宝库里的明珠。

《西游记》不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研究者们发现它里面蕴含着很多对当时社会现象的隐喻。

从拟稿到补纂本—《明史》本纪编纂研究

从拟稿到补纂本—《明史》本纪编纂研究

从拟稿到补纂本—《明史》本纪编纂研究《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历代官修正史纂修时间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部史书。

当时学者就以其体例严整,叙事简括,对其评价颇高;亦有人认为其议论公允,考稽详核,超越前代诸史。

而本纪作为《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纂过程不仅具有《明史》编纂的一系列特征,又由于本纪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更能凸显《明史》编纂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明史》本纪囊括了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边防、民族、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依时记事,专记帝王一人,书一朝之大事,列一代之诸帝,内容攸关政权的合法性与朝代正朔,是正史中最具政治内涵的部分。

而清以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华夏,与中原既有民族差异,又有文化隔阂,其执政中国的合法性广受质疑。

因此,清朝对《明史》编纂十分重视,而对本纪部分的书写尤为关注。

据现存史稿的形态来看,《明史》本纪编纂前后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博学鸿儒分纂本纪拟稿时期,其中《潜庵先生拟明史稿》中的《太祖本纪》即为此时期现存的重要成果。

第二阶段为万斯同受聘于徐氏兄弟,参与并主要负责审定史稿时期,416卷本《明史》本纪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的编纂成果。

第三阶段当为313卷本《明史纪传》的本纪修纂时期。

第四阶段为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修纂时期。

康熙后期,《明史》纂修几近停滞,王鸿绪以一人之力,继续推动《明史》纂修,其《明史稿》本纪即是《明史》本纪编纂的第四阶段成果。

第五阶段为张廷玉等纂修殿本《明史》本纪时期。

’雍正初,清朝又召集史官纂修《明史》,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印,《明史》本纪修纂基本完成。

第六阶段为英廉等补纂《明史本纪》时期。

乾隆四十二年,清朝出于加强思想教化的政治需要,将殿本《明史》的本纪部分单独抽离,重新编纂,最后形成补纂本二十四卷《明史本纪》。

此即《明史》本纪编纂之大概。

本文以本纪为视角,通过对不同纂修阶段稿本的对比,从而揭示殿本《明史》编纂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对《明史》编纂的内容、进度、思想的影响,从而考察《明史》不同编纂阶段稿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承袭的真实状况,总结《明史》编纂的经验及教训,使人们对《明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整理明史研究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2006年明史研究政治: 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明嘉靖李福达狱及相关历史评价考论》
赵克生《明代丁忧制度述论》
柏桦、高进《明清“滥设官吏”罪》
田冰《明代的追谥与夺谥》
张德信《明蓟辽总督年表校补》
王伟凯《明代磨勘司职能考辨》
方志远《“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
商传《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
张宪博《吴应箕实政思想略论》
王恩俊《复社成员的家世及其影响》、《试论复社内部的政治分歧》
王振华、郝福祥《从明末两枚纪念币透析明亡之因及光、熹、思三帝之情》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
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
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
林延清《明代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
刘惠敏《明代女官制度作用分析》
陈志刚《论明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的演变》
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程方、杨继致《明代皇权与中央双轨辅政体制述评》
黄阿明《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
吴琦、唐金英《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
王尊旺《明代庶吉士考论》
王建峰《明朝“提督会同馆主事”设置探微》
张廷茂、汤后虎《明末至清前期负责同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
路远志《明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历史思考》
丁玉翠《明代科道监察制度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取向》
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明清地方儒学教师出路研究》张学强《为官与为师——
王伟凯《试论明代的巡检司》、《明代湖北八府的巡检司设置与分布》
朱子彦《论明代铁券制度》
周荣《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
赵克生《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明代生祠现
象探析》
田澍《明武宗暴亡后江彬被捕原因探析》
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
王天有《明代政治论纲》
张宪博《明初辅政体制的建立与职能整合》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王剑《论明代密疏的传递与进呈》、《论明代密疏的保密制度》、《论明代密疏的处理》
唐克军《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
王伟凯《试论明代对官员的俸禄处罚》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的《明代政治史》
吴艳红《明代武职“立功”考论——兼论赎例在明代武职中的运用》
潘星辉《明末勇卫营》
梁四宝、武芳梅《明清山西人口迁徙与晋商的兴起》
陈宝良《明代生员新论》\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社会生活之真面相》
赵毅、栾凡《20世纪国内学者关于明代社会史研究回顾》
霍现俊《西门庆原型明武宗考》
王日根《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片冈一忠《明朝官印制度》
关西七卫
军事: 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
陈春声《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
孟凡松《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
周松《明与北元对峙格局中的洪武朝之东胜卫变迁》
杜春梅、王杰瑜《明代大同镇城堡考》
张金奎《试析明初卫所军户群体的形成》
《明代卫所月粮制度浅论》
《明代卫所经历司制度浅析》
彭勇《守常与变革:中国古代“制度”运行的两难选择——以明代班军制度的历史命运为
个案》\彭勇《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
孙建军《明代车营初探》
陈刚俊、彭英《略论明代战车文献及其军事思想》
俞大猷《大同镇兵车操法》
孙承宗《车营叩答合编》
张亭立《明代兵儒合流与(陈忠裕公兵垣奏议)》
胡凡《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
程利英《明代关西七卫探源》、《明代关西七卫作用浅析》、程利英《明代兵制的嬗变与财
政支出关系述论》
辛德勇《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彭勇《明代广西班军制度研究——兼论班军的非军事移民性质》
彭勇《明代“达官”在内地卫所的分布及其社会生活》
经济: 李伯重《重新认识历史: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
余同元《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
傅辉《明代土地数据登记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河南数据为例》
栾成显《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
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
胡铁球《“歇家牙行”经营模式的形成与演变》、《明及清初“歇家”参与赋役领域
的原因和方式》
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
程鲁洁《明代至清中叶戏价问题初探》
龚伯勋、董祖信《一份藏于民间近四百年的“乡规民约”》边茶贸易
陈学文《明清契尾考释》
黄海涛《明代松江学派的开放式经济伦理》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
颜广文《明代“门摊课”考》
刘秋根、王中良《明代民间商业信用--兼及消费信用》
商传《从蠲赈到减赋——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
秦海滢《传统孝文化的传播与外延——以明代山东为研究对象》
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王尚义、张慧芝《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民间控制》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徐梓《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
刘晓东、赵红《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
化伺题》
柳素平《晚明名妓的气质与形象及其文化透视》
唐文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
张金奎《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
钟铁军《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戴卫东《略论明代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的弊端》
宗韵《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
张海瀛《明代山西的民佃屯田》
赵玉田《明代北方灾荒的社会控》
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的经济特权及其贫困化》、《明代生员层的仕进之途》法制: 丁玉翠《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的考察》
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
卞利《明清时期民事诉讼立法的调整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
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及其社会地位》
社会史: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
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
李长森《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
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
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
邓智华《明代广东士绅的地方教化运动》
陆韧《论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形成》
刘廷乾《(清闲供):明季文人的乡愿生活观及其保真意识》
刘晓东《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
陈宝良《从“义夫”看明代夫妇情感伦理关系的新转向》
王雪萍《明清家训中驭婢言论的历史解读》
阿风《卖身“婚书”考》
赵鼎新《政府能力与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郑炳拮《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以华北地区为中心》
张兆裕《明代荒政中的报灾与匿灾》
赵昭《论明代的民间赈济活动》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
陈宝良《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
许文继《歇家与明清社会》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贫士的社会交往生活》、《明中后期狂士的社会交往生活与江南士林风气》、《明代中后期隐士与山人之文化透析》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刘晓东《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以黄佐(泰泉乡礼)为中心》
尹选波《明中后期书院的勃兴及其影响论略》
思想文化: 马晓英《敦伦化俗,运世造命——明末“异端”学者颜钧的儒学化俗实践及其讲
学活动》
赵毅、刘晓东《明代“社学”之社会属性辨析——兼及“乡村教化”与社会软性
控制》
郭培贵《明代各科庶吉士数量、姓名、甲第、地理分布及其特点考述》
汪维真《明万历四十三年乡试解额之变动》
何孝荣《论明代的度僧》
陈永革《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兼论晚明“狂禅”现象》陈宝良《明代学校生员的别称与种类》\《明代地方学校生员考试制度考述》唐克军《明代政府与监生》
民族关系:伍莉《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
刁书仁《明代女真与朝鲜的贸易》
吴明娣《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
施新荣《明代哈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以贡赐贸易为中心》
白初一《明代满蒙市场需求及文化、社会组织的相同特点》
杨建新、王东春《明代蒙古部落大批入据青海考论》
韩世明《明代女真家庭形态研究》
邱树森《明武宗与明代回回人》
中外关系: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
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研究》
朱亚非《明朝对中亚地区的外交方略》
张文德《论明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关系》
万明《整体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以明初中外物产交流为中心》历史地理: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人物: 吴建华《明代经世儒臣丘溶》
商传《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孝》
毛佩琦《英宗?王振?土木之变》
林延清、魏海荣《万贵妃与宪宗朝政治》
伊俊耸《明代哈密忠义王小考》
赵献海、赵楠《陈继儒山人身份考辨》
南炳文《明朝遗民李世熊生平事迹》
陈超《论“四库”明人文集中女性碑传文的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万明《明代壮族抗倭英雄瓦氏夫人》
潘荣胜《明清进士录》
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南炳文《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
李小林《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
蒋星煜《孙克咸、葛嫩娘之生平与殉难事迹考》
资料整理:《明清档案卷(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