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6例误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6例误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45
资料与方法
2002~2008年确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26例,女18例,男8例;年龄58~76岁,平均62.5岁;病程20天~5年,平均2.5年。
确诊前曾在门诊长期就诊者13例,曾在心内科住院者9例,在肾内科住院者3例,在心理门诊就诊者1例,均未做甲状腺功能测定。
临床表现: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寒、乏力、纳差、皮肤干燥。
其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者10例;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心电图有st-t改变,诊断为冠心病者9例;纳差、腹胀、呕吐、便秘合并贫血、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诊断为慢性胃炎者3例;表情淡漠、有抑郁情绪,诊断为抑郁症者1例;颜面浮肿、凹陷性水肿合并肾功能异常,诊断为慢性肾病者3例。
实验室检查: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脂、甲功能、心电图检查。
测定tsh均高,其中t4低于正常者24例,t3低于正常者20例,血脂高者18例,贫血者、血红蛋白下降(70~100g/l,平均85g/l)6例,心电图呈st-t改变者22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心肌酶学指标不同程度升高者6例,尿蛋白(+~++)者12例,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3例,尿素氮升高5例。
结果
26例确诊后给予补充甲状腺素治疗。
选用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每日1次口服12.5~50μg,每1周增加12.5~25μg,后根据甲功能测定包括tsh、t3、t4水平调整剂量,长期替代维持剂量约为50~200μg/日,以及其他对症治疗。
其中25例正规服药经过随诊、门诊检查效果良好;2例因依从性差,未能坚持治疗;1例因并发症较多、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通过对误诊病例的分析,有如下认识与体会:①未能全面了解病情,病史询问不充分。
②查体不仔细,忽略一些重要的体征。
③医院专科较细,只对本科室常见病熟悉,形成惯性思维,对甲减缺乏全面的认识。
④提高对甲减的认识,对不明原因的乏力、怕冷、贫血、反应迟钝等症状的患者常规查甲功能。
⑤甲减的神经系统症状易与老年性痴呆、生理功能减退、脑动脉硬化相伴随,有些为局灶的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及体征,被误诊为脑梗死,但究其危险因素、病因排查最后主要为甲减。
因甲减导致的神经系统受损可累及脑血管、周围神经、大脑皮质、小脑等,其中对脑血管的损害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闭塞,若有大血管损害还可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
其机制与脂代谢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关,故对于有脑血管病表现又合并低代谢症候群者应进行甲功能测定。
⑥对临床无明显症状但头颅mri检查提示有空泡蝶鞍者也应行甲功能测定,因空泡蝶鞍综合征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至蝶鞍扩大,垂体
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垂体激素分泌可缺乏、正常或过多。
故若不重视检查,则可能漏诊。
⑦因冠心病的诊断指征过于宽泛,有些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的患者未进行认真的鉴别诊断,甲减患者由于心肌发生黏液性水肿、纤维化、心肌间质中黏蛋白沉淀,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降低,引起心脏扩大和心肌假性肥大,导致甲减性心脏病,若以心脏损害为突出表现者,则易误诊为冠心病。
⑧临床上将甲减误诊为慢性肾病的亦较多,甲减时各组织间隙出现大量黏蛋白,具有亲水性,吸附大量水分和盐分,随即出现黏液性水肿,同时又因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出现肾功能异常、蛋白尿,故应提高认识,常规做甲功能测定。
⑨对纳差、呕吐、贫血、腹胀等不适的患者,应在消化、血液系统以外的方面多加考虑,因甲减时胃肠道黏膜较薄、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黏液水肿浸润、胃壁缺乏弹性,故引起消化道症状,同时甲减时组织需氧量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起贫血。
⑩治疗方面因甲状腺素片的服用量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恰当的替代量,可出现代谢率突然增高、心肌耗氧增加,易发生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者引起心衰、心绞痛、心肌梗死,故临床上使用小剂量的优甲乐安全性高、依从性好、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沈稚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9-1166.
2 雷霖.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误诊为慢性肾炎13例分析.临床医
学,2002,22(1):59-60.
3 任淑红,杨德利,素云才,等.空蝶鞍综合征误诊1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155.
4 马欣,杜庆,楚长彪,等.脑动脉疾病共存的病因探索.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55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