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叙事结构分析
浅谈电影《长江图》对水墨山水美学风格的传承
076《名家名作》·融合[摘 要] 由杨超执导的电影《长江图》在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摄影师李屏宾获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长江图》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山水美学风格以及“游”的美学思想,蕴含着长卷画中书画一体的审美意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讨论了极具现代性的存在命题,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世界的观众进行了一次有效的交流。
[关 键 词] 《长江图》;水墨山水;书画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浅谈电影《长江图》对水墨山水美学风格的传承闫 羽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
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549.15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460.05亿元,占比83.77%。
我国的电影产业正在强势复苏,迸发着新的活力。
但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却依然处在需要被探索和发掘的境况之中。
电影作为最大众也最流行的媒介形式,理应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的载体,为中国观众带来与西方电影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全世界进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
然而国内电影市场中的大量类型片因为需要符合其市场定位和类型片范式,往往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
因此,在进入2010年之后,中国电影在文化价值上的突破并不明显,在国际影响力方面逐渐式微,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也面临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中国的文化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主动出击,采取智慧和有效的方法利用电影等传播媒体,来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话语”[1]。
2016年上映的由杨超导演的《长江图》就是一部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代表之作。
电影获得了2016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受到了许多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电影不仅继承了诗电影的美学风格,而且将诗歌的语言系统与镜头语言相结合,以表达创作者的情绪。
美轮美奂的胶片摄影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美学风格,让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长江景色更加凸显出中国风韵。
接下来,笔者将对《长江图》中的视听语言进行简要分析,尝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水墨山水美学以及展现出的中国文化风韵。
2020 1—6期总目录 艺苑 总第115期——第120期
艺术理论后现代艺术的精英化/朱 磊(2020.1) ——以仪式戏剧《观》为例经典的再建构:试论新世纪以来越剧剧目的发展路径/张艳梅(2020.1)并置空间:当代剧场的“去中心化”实践/鲍 佳(2020.1) ——以罗伯特·威尔逊戏剧作品为例关于沉浸的艺术史考察/蓝 月 李 天(2020.1) 浅析写意油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张博林(2020.1) 艺术参与当代法律文化建构/黄永健 李 苗 赵 雪(2020.3)区域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新主流戏曲及其“闽南样板”/王 伟(2020.3)先锋艺术中的批判美学之维与传统审美之辩/孙金琛(2020.3)——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作品为例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自由”在其美学中的两个回响/吴宇杉(2020.3)地方之爱: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王 伟(2020.5) 美国学者论宋元戏剧的“连续性”及其意义/元鹏飞(2020.5)袁牧之与左翼话剧运动/杨新宇(2020.5) 融入与否/朱 俊(2020.5)——中国现代陶艺与当代艺术关系探讨唱段与音乐剧戏剧性的建构/杨 特(2020.5)艺术作为物存在的家园/何利娴(2020.5)——以海德格尔解读凡高画作《农鞋》为例融合互动:文化治理视野下地方戏曲评论的新发展格局及其演化路径/王 伟(2020.6)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多维度宏观考察/王 韡(2020.6)乔治·迪基艺术体制论中的艺术品身份授予问题/李鹿鸣(2020.6)论杨·法布尔的剧场语汇/姚佳南(2020.6)影视长廊重审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归化改编/包 燕 吕 濛(2020.1)——以《一剪梅》为症候文本新主流电影:题材来源、形象创设与互主体性建构/孙力珍(2020.1)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艾志杰(2020.1)《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悲”与“喜”:翻拍、再创作与市场探索/黄诗娴(2020.1) 《何以为家》电影中身体叙事下消逝的童年/徐 桃(2020.1)电影《少年的你》的空间叙事探析/李湘怡(2020.1)试论新海诚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长江图》叙事结构分析
长江图:叙事结构分析《长江图》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该作品以描写长江的形象为线索,贯穿了作品始终,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史的沉淀。
叙事结构处于整个作品的核心位置,本文将对《长江图》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概述《长江图》的叙事结构为线性叙事,它沿着时间线的先后顺序,描述了长江的形成、演变和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叙事方式既有单纯的描述,也有回忆、联想、想象等手法,这样使得故事更有趣味性。
叙事内容《长江图》通过一条凝重的大河,展示了人生、文化、历史,以及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叙事内容中,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大气磅礴的景观,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哲理。
叙事结构1.开篇:描写长江在两岸间异地而流的情景,概括表现了《长江图》的主题与意蕴。
2.核心部分:(1)叙述长江的源起,以及从天堂到地狱的波澜壮阔的过程。
这是整个作品的引子,也是大气磅礴的背景。
(2)以游牧民族的东方胡为线索,回忆长江文化的起源,阐释了长江文化的演进。
(3)以闽南豪绅林觉民为主线,勾勒了自明清以来,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
(4)通过描写当代人物唐长老的冥想,表达了对自然、生命、文明的深层思考。
3.收尾:叙述长江入海成湾,岁岁年年无穷已有岁月之久的河水却依然奔流不息,寓意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整个作品以“长江”这一个主题为核心,通过时间上的顺序,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沉淀。
在叙事结构上,作者运用了多个线索的讲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有趣性,同时也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思的总结和反思。
结语《长江图》是一部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
它以长江为主线,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并展示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哲学思辨。
在叙事结构的编排上,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段,把主线和支线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给读者庞大的内容带来了清晰的呈现,是一部值得深思熟虑的好书。
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张戈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22期从剧情构思到后期剪辑,再到作为华语电影的代表角逐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影片《长江图》的制作团队十年磨一剑,用诚意打造出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佳作。
一本名为《长江图》的诗集,将两个在世俗与信仰中徘徊的青年连接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交流、情爱和自我放逐,被长江赋予了一种朦胧而苍凉的美感。
本片启用了虚实交织的两条时间线索和仿胶片的摄影风格,追忆男女主人公跨越20年的情感历程,与观众一同追溯生命之河的源头。
一、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朦胧诗影片《长江图》在叙事过程中,自始至终流露出一种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情怀。
与《红高粱》类似,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情节乍看之下有些怪诞,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发展,观众会发现一切零碎的线索都有所联系,所有人物的行为都能够解释,在不断地抽丝剥茧中,一个完整的故事渐渐脱胎出来。
《长江图》依靠画面直接呈现的部分,仅仅是全部剧情中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下的庞杂内容,才是整部影片的内核——两个青年对生命的诘问和追溯。
北漂遭遇挫折后,高淳(秦昊饰)因父亲的遗愿回到家乡,子承父业,成为了“广德号”货轮的船主。
他与武胜(邬立朋饰)、祥叔(江化霖饰)一同启程,从上海逆流而上,运送一批非法货物。
很快,高淳在船上发现一本诗集和一张航程图,在诗集中标明的每个港口,他都会遇到一个女子。
这个名叫安陆(辛芷蕾饰)的女人,是高淳曾经的女友,她一直在世俗与信仰之间徘徊。
安陆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丈夫,不久后婚内出轨,导致丈夫自杀,愧疚的她向佛忏悔却得不到原谅,在良心谴责和俗世牵绊的双重折磨下,沦落为妓女,最后自杀身亡。
多年后,高淳在沿长江而上的航行中,不断追忆着这段往事。
随着船员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祥叔和武胜纷纷离去,高淳自作主张抛弃了货物。
多年前,高淳与安陆相识在宜宾,当货船抵达这个江边小城,高淳也被货主派来的人杀死。
最终,他们的灵魂相聚在长江源,永远栖息在这片静谧的生命源地。
21世纪以来诗意电影美学新探——以《冬》《长江图》和《塬上》为例
28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21世纪以来,诗意电影美学追求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追求更加个体生命本真的诗意,更加凸显画面、情绪的感染力及镜头的张力。
此外,对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输出,画面构图的意蕴传达、镜头设计的深层挖掘也尤为考究。
21世纪的诗意电影在画面与节奏的互辞中呈现电影的特色与表征;在叙事与情感的共生中阐述电影内涵与深度;在镜头与写实共感中解构诗意电影的美学追求。
本文主要以《冬》《长江图》《塬上》三部影片为例,探究21世纪以来诗意电影两种美的倾向转变、情感与叙事表达以及长镜头写实的全新审美体验与审美感知。
一、画面与节奏互辞诗意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探索期(20世纪40——60年代)、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1]萌芽期与探索期这两个时期的诗意电影创作在美学内涵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美学风格化表达上被赋予了较高评价,不仅凸显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也展示了电影的文化品格。
其代表作主要有1934年吴永刚执导的《神女》以及孙瑜执导《大路》,1936年吴永刚执导的《浪淘沙》,1947年蔡楚生、郑君里执导并编剧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8年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1963年谢铁骊执导的《早春二月》等作品。
20世纪70年代后诗意电影进入发展期,1975年谢晋、颜碧丽、梁廷铎执导的《春苗》,1980年吴永刚、吴贻弓执导的《巴山夜雨》,1983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及胡炳榴执导的《乡音》,1986年谢晋执导的《芙蓉镇》,1999年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等都是典型代表。
发展期电影创作风格显著,其电影“结构诗意”与“语言诗意”等美学特性凸显,其风格更为纯熟与繁荣。
这一时期诗意电影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内容和形式依然没有本质性的突破与创新。
(一)画面:两种美学风格的意蕴转变中国电影的诗意表达特点可以追溯至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里,在中国传统诗歌里,特别注重通过写景来抒情,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
以电影《长江图》的影像语言解读李屏宾镜头里的诗意时空
2020,33(23):87-88.
参考文献:
[27]…陈思凡 . 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 美术教
[1]… 刘泽元 . 李屏宾摄影艺术风格研究[D]. 重庆:重庆
育研究,2020(17):72-73.
大学,2017:4-5.
[28]…武泽明 . 浅析扬州剪纸的现代设计[J]. 艺术科技,
[2]… 刘娟 . 意取尖新,回溯时空的魔幻之作——与李屏宾谈
妓 ” 等 元 素 都 源 于 导 演 、编 剧 杨 超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术科技,2020(13):44-47.
理解[25]。他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是 [15]…黄瑞,杨杰 . 论光在黑白人像摄影创作中的质感表
最主要的问题。导演杨超对传统文化的好感决定了其
现[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5):34-35.…
文艺,2019(18):173-174.
一场视觉盛宴,通过对生活的平实描绘,展现了一个魔幻 [24]…徐恬甜,骆玮 . 小品摄影的意境表现——探索摄影
的诗意的时空。摄影师李屏宾凭借自然的魅力,通过建
创作的角度与观念[J]. 美术教育研究,2019(14):
构的诗意画面,将这个故事提升到了不一样的高度。就
而女主角要迈向大海,要抛弃这片土地与相关的文化,
片摄影与数码摄影的区别[J]. 大众文艺,2019
以 及 所 有 的 社 会 成 功,就 要 丢 弃 大 众 神 话 中 的 顶 级 神
(14):161.
话——爱情[16]。
[18]…刘昱彤,梁晶 . 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J]. 大众
这部影片在审美意蕴上也是成功的。长江宽厚、仁
2020,33(23):9-10.
国画大师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卷》
国画大师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卷》一、张大千《长江万里图》介绍南宋的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长卷,原作已失落,有不少摹本流传。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令绘画家们激动不已的题材,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乡愈切。
因此,祖国的山山水水经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他就通过自己的画“卧游”祖国山河,聊解乡愁,《长江万里图》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心情下。
该画作于一九六八年,张大千时年七十岁,当时正移居巴西。
长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长江连绵数千里,横贯中华大地。
张大千是四川人,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
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张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二、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画卷欣赏《长江万里图》乃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之题材,长江对中国人来说有很深的人文情感,正如诗仙李白所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历代多少诗人画家因其灵感创作,已有无数伟大的作品传世。
对张大千而言,由于四川系其故里,他曾画过无数以蜀中、长江沿岸之名山胜水为创作的题材,例如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蜀江图上下卷》、《长江山水连作》、《蜀中八胜》、《蜀楚胜迹册页》,以及《蜀中四天下》等精品无数,然而画题虽然重复,但画面却每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量,情感丰富引人入胜。
因此,此幅《长江万里图》亦可以说是大千一生终情于长江山水无数情感经验的统合、整理与总结。
此帧〈长江万里图〉,是为其好友张群祝寿所作,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
长江万里图赏析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赏析姓名:王锐专业:2013级工程管理学号:201320903433吴冠中先生的这幅《长江万里图》,可谓是他的创造生涯上的一座丰碑。
画面可谓气壮山河却又不乏温文含蓄之美,画卷内容充实,上到黄山云雾,下到天府梯田,大到浩瀚流水,小到雪域青松,完全充实了内容。
画面中奔流的长江水和疾驰的火车赋予了画面的动态之感。
全画没有一处用了水墨,全是以颜料油墨铸成,赋予了《长江万里图》新世纪的气息。
此幅画不仅仅是写实,更代表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祖国大好河山,全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这也真是艺术传递的力量,也是《长江万里图》价值所在。
《长江万里图》总长509、高22.5公分,纸上油画,卷首有吴冠中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
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
”《长江万里图》纯以油彩绘画,不见炭笔遗痕,景色描绘与色彩,细润精雅,盎然而自然地充满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词心和逸气。
其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
画中,吴冠中将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滨江灯火,乃至奔驰的火车,全部入画,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
《长江万里图》的选材、绘画语言、风格和形象,在吴冠中此后绘画创作中,成熟丰富地落定为重要题材和基本笔墨形式,所以《长江万里图》是吴冠中绘画风格的奠基作,也是吴冠中的画魂。
《长江万里图》在真正意义上贯通了中西界域;在造神与造鬼的政治急涡中,《长江万里图》超越了时代笔墨和主题;横站具象与抽象的崖畔数十年,《长江万里图》奠定了“风筝不断线”的基石。
最重要的是,《长江万里图》令人叹服地寓长江万里之魂于一卷,徐徐展开,中华民族之魂沛然翻腾。
这件作品的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着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与消化后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
景情谐和:中国文艺片的镜头风格营造与中国美学意蕴表达
252024与《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生/王为一,1947)等带有强烈现实性、反思性的电影相比,《小城之春》(费穆,1948)这部聚焦家庭与情感伦理的影片在上映时却因被认为内容空洞无聊而遭到业界长期忽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城之春》中先锋性的视听语言(如长镜头、景深镜头等)、灰白影调对颓败残垣、压抑情感的记录,以及传递出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才被重新发现。
如今,技术手段与中国美学的结合,也让这部电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较为杰出的电影之一。
如果说《小城之春》是对传统美学在影像上的经典嫁接的话,那么当代电影导演在“遵循某种‘工业美学’原则……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体制性与作者性等关系,追求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的语境下,与他们创作的影片如《长江图》(杨超,2016)、《路边野餐》(毕赣,2016)、《春江水暖》(顾晓刚,2019)等,不仅共同形构了“中国电影学派”时代下新的探索,更可被看作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当代演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事实上,当代中国文艺电影对美学概念探索以及时代特征的表达,都在或隐或显地借用不同视听语言形式传递着中国美学的诗情意蕴。
有鉴于此,本文将聚焦中国文艺片中长镜头、空镜头、水平运镜、远景形态的使用,并对这些镜头形式呈现出的含蓄、包容、诗情之韵的中国美学精神以及文化形象的呈现与表达进行论述,以此进一步总结认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地将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及丰富人文特征的国家文化形象展现出来。
一、长镜头的延绵之美大概自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开始,中国电影便已展现出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自觉,即追求“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别创一种风格”[3]。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三部电视纪录片的特性分析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三部电视纪录片的特性分析作者:李沐晨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10期【摘要】《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与《江山多娇》是三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播出之时都产生过热烈的反响。
它们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几十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行业也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三部电视纪录片都具有各自年代的特征,以及各自年代的革新与进步。
【关键詞】《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江山多娇》;电视纪录片;特性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0-130-03[Abstract] Shuo Changjiang, Shuo Changjiang and Jiangshan Duojiao are three excellent TV documentaries, which have had a warm response when they were broadcast. They are created in different time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and the TV industry. These three TV documenta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times,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ir own times.[Key words] Talking about the Yangtze River; Talking about the Yangtze River; How beautiful the river and the mountains are; TV documentary; Characteristics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我国的观众首次详细直观地观看到了祖国的人文地理,收视率创下了奇迹,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叙事结构
通过对大量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的赏析和研究,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共性,并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式:一、阶梯递进式阶梯递进式或称为逐层递进式,是指按照事物进展情况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提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趋势等。
首先,它可以以时间为轴线,按人物活动和事件进程的线性顺序来整合材料,这是讲故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法,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严格的生活逻辑。
二、中心线串联式中心线串联式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材料串联起来,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示同一个主题。
这一类型的电视纪录片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望长城》、《话说长江》等,它们都是通过一条或若干条自然或人为的线索,将丰富的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宏大叙事的作品。
在这一类型的纪录片中,线索本身可能并不是纪录的核心,而是作为便于反映主题而选择和设置的一个由头、话题和标识。
以《话说长江》一片为例,贯穿全片的叙事元素是长江,长江在此成为了一条天然的、完美的中心线,使创作者能够以很清晰的思路来拍摄和整理沿线的山川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等素材,详尽而生动地描绘生活在长江沿线的中国人的风貌,后来的《再说长江》一片也是基本沿袭了这种叙事结构。
三、板块式板块式是指在先确立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然后将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组织在一起,来说明和印证这个主题。
这种叙事结构以拍摄者独特的感受为依据,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当然片中各板块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只不过不是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各板块之间可以不受严格的逻辑要求的限制。
这种结构有利于表现繁杂丰富的内容,靠创作者独特的解读和构思,把不同的人物、事件整合在一个主题之中。
比如电视纪录片《沙与海》虽然是将生活在沙漠里的一户牧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一户渔民的生活交叉展开描述,从本质意义上说,它们是一种板块式的结构形态,因为两户人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只不过是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把他们排列在一起,用来展现人的生存意识和抗争精神这一主题四、漫谈式漫谈式是指“创作者以自己的目光为线索,看到哪里就谈到哪里,就像人们置身于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一样,真实,亲切”②。
诗歌与影像:艺术电影《长江图》的叙事方式与美学风格
Poetry and Image:The Narrative Way and Aesthetic Style of the Art Film Crosscurrent 作者: 张艺静[1]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页码: 19-2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长江图》;诗歌;影像;叙事;美学风格
摘要:艺术电影《长江图》将特有的叙事方式与美学风格进行了有机对接,从审美维度而言
体现了叙事美学与影像风格的非现实性重构。
诗歌结构性地介入叙事,引导受众去思考以及推断画面的言外之意,影片中传统水墨画的画面呈现则体现了中国山水美学情景交融的思想内涵,进一步重新思考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以及价值取向。
诗歌文本与影像风格的结合
体现了独特的审美选择及体悟,因而极具问题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长江图》中的叙事结构是怎样设计的?建构叙事结构的镜头语言形式是的特点是什么?
①《长江图》这部作品采用的是逆时空叙事结构,它需要观众抛下预设,抛下戏剧冲突和奇观,甚至是抛下普通文艺片兜售的情怀,它对观众提出了高度的要求,需要观众深度的参与。
非线性叙事的形式也是一个新体验的梳理。
长江既是空间又是时间,影像实现了这两个维度的际会。
电影的影像,本来就可以跨越时空,用同一个空间的画面展现不同的时间,这种用法也并非独创。
影片巧妙的地方是通过画框的分割,让两人出现在同一个人画面中的不同画框:男人在洗澡,从舷窗中看到一个女人在夜色中游过江面;女人可以透过玻璃注视船通过;或者她在房间做其他的事,透过她身后的窗口;观众看得见广德号通过……原本应该出现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人,通过画面的安排“穿越”了,于是二者产生一种既明显又隐晦的联系。
画面的前后景构成了一个通道,使影像的“穿越”成为可能。
②《长江图》的定档海报中提到这将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李屏宾认为,长江的美和韵味,只能由胶片的质感才能表现到位,用数字拍摄,只能体现长江五分的美。
同时,拍摄中还不使用灯光,尽量用好的角度和色彩来呈现出来。
而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船队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直至航道尽头。
有评论说;长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乃至全球华语市场,长江与所有华人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共鸣性。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溯源。
当《长江图》的镜头从吴淞口溯流而上,抵达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的时候,绵延无尽的江水,缓缓映入眼帘,与两岸静默的山峦一起迂缓流动,步移景换、渐次铺陈。
这种感觉,像极了古典水墨画中的山水卷轴。
《长江图》的背景是写意的、故事是模糊的,人物关系、动机也是朦胧莫测的,甚至跳出了一般历史与社会叙事的惯常逻辑,以一种神秘主义的暧昧姿态直抵人的内心本源,就像是一首体量宏大的朦胧诗。
那是一首关于信仰和欲望的诗,一首关于追寻和失落的诗,一首关于语言与旅途、现实与诗意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