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宋永昌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常琳娜;高丹;周嘉【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1(27)26【摘要】为了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为了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生态城市规划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生态城市规划在国内外都很盛行,笔者以哈尔滨市为例,针对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参照宋永昌等人提出的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系统,即采用适合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生态综合指标分为生态系统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3个目标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评价因子,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其权重和指标数值,再根据适当的评价标准,得出评价结论。

本研究运用此方法系统,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哈尔滨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并指出其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影响减缓对策。

【总页数】6页(P254-259)【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哈尔滨市;方法系统【作者】常琳娜;高丹;周嘉【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8【相关文献】1.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J], 汪惠阳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及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 [J], 侯廷建;杨瑜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J], 高丹;常琳娜;周嘉4.基于城市规划层面的绿地控制研究\r——以哈尔滨市为例 [J], 顾韩;李芷汀;郑文裕5.基于城市规划层面的绿地控制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J], 顾韩; 李芷汀; 郑文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干预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因此,如何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工具,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先要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通过指标权重设置和方法应用,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有机结构和功能关系组成的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常,可以从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来构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可以考虑空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生态环境指标。

在资源利用方面,可以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等指标。

在经济社会方面,可以考虑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等指标。

通过适当的组合,形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 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

一般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权重设置。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定量地进行权重分配。

熵权法则是利用信息熵原理来确定权值,通过对信息量度量,得出每个指标的权值。

通过权重设置,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方法应用城市生态系统评价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综合评价,得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目前,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应用。

智慧生态城市的指标与评价体系

智慧生态城市的指标与评价体系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二)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Yanitsky(1981)首次提出了生态城(ecop
olis)的思想 ❖ 1975年,美国Register等成立了“城市生态(urban ecology)”组
织,以“重建城市和自然的平衡”为目标。 ❖ 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发表了
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3. 高素质、多样化的城市社会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 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 道德观;
❖4. 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 交通体系;迅捷的信息网络;可持续的能源、资源 利用体系;发达的污染处理设施和技术;完善的市 政服务系统等等。
第三层次为指标层,用来反映准则层的具体内容, 是由数量众多的单项评价因子来体现。
1.智慧生态城市的指标与评价
1.1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 1.2 生态城市的评价
1.2 生态城市的评价
(一)评价标准的选择 ❖ 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是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有些已经有了国家的、国际的或经过研究确定的标准, 有些指标,如:人均期望寿命、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 劳动力文化程度、绿色产业占GDP比重、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等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二)评价模型以及综合指数运算 ❖ 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估法、综合分级评分 法、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法以及评价信息系统等。
环境目标,也有增长、结构优化目标,还有公平效率目 标。 ❖ 设计生态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这些目标。 按照资源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
统—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构筑系统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强调对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宋永昌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宋永昌

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摘要: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择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香港等五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64(1999)05-0016-04前言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0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

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它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即生物群落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能力,但它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所制约,而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有所不同。

因此,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1];城市中人的活动既要服从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同时又是和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紧密联系的,因而城市也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2]。

不管采用哪个概念,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包含的因子极多,对它进行生态学评价不可能包罗无遗,必须在其中选择若干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指标选择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以及现实性。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市——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
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 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 命名。 (3)、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 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 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 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 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2. 文化层次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社会文化的建筑空间, 展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理想 和抱负。 从宏观上看,生态城市文化的主流是人 -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从微观上看,生态 城市文化又是多元化的,反映人类丰富多 样的社会生活。
3. 经济层次 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集约内涵式的, 重视质量和综合效益,肯定自然资源是有 价值的,承认经济与环境都是重要的,体 现社会平等和环境责任,经济活动(生产、 生活、流通、分配)是有益于社会和环境 的,资金是“清洁”的、合乎伦理的(不 是通过掠夺生物圈而获取),经济成果的 分配是公正的,不是服从于少数人或资本 的利益。
生态省——定义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 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 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 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 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 果: 在农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空间混沌并存; 在工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形成二元对立结构; 在现今的生态文明中,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 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第18卷第6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8N o.6 2008年JOURNA L OF UNIVERSIT 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 ・城市发展论坛・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柳兴国(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许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寻求解除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资源压力增大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加强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十分重要。

首先,就是要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明确生态城市的科学定义。

其次,综合分析与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9;C912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8)06-0015-06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众说纷纭。

基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领域,相关人士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我国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正处于由开始到完善的过渡过程中。

[1](P8-9,P29-33)相对而言,国内比较认同的生态城市定义是:生态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的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工业污染排放严格、市政建设协调、城市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们安居乐业、信息交流快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是经济—环境—社会的有机统一体。

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

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展示一个相互依赖、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向我们阐释了一种新的伦理观与道德观,即人不能受大自然的制约与约束,同时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应互惠共生。

“五位一体”视角下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五位一体”视角下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五位一体”视角下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徐倩齐蕾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在“五位一体”视角下,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5个层面,选取47个要素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5个层面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19-04Abstract:From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 47 element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civilized cit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in on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analysis of Qingdao city on the five aspects with the method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Key words:five in o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总体布局,其中经济建设为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

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周晓唯,王拓(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从陕西省各城市的社会状况和地域情况入手,选择和构建了适合陕西省自身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最后使用以上方法,对陕西省2008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可以分为3类,其中西安等3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较高;铜川市等5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一般;延安市等2个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

各个城市都应该依照自身情况明确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制定生态建设方案,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从而使整个陕西省生态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分析;陕西省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9088(原1002-1264)(2009)06-0010-04Quantit ativ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 it y C onstruction in Shaanx i ProvinceZHOU X iao-w e,i WANG Tuo(I nter 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anx iNor m alUn iversity,X i.an710062,Ch i n a)Abst ract:S t u dy i n g fro m each city.s soc ial condition and reg ion situati o n in Shaanx i Province,evalua ti o n index w ere choosen and eva l u ation i n dex syste m w as estab lished for Shaanx i Prov i n ce,and further standardized m ethod and calcu l a ti o n m ethod wh ich descri b ed t h e deve l o p m ent sit u ation o f ur ban ecosyste m w ere established.F i n ally t h e eco l o g ical c ity constructi o n w as co m prehensi v e l y evaluated and ana l y zed in2008.Resu lts sho w ed t h at t h e ten basic eco l o g ical c ities.constr uction i n Shaanx iProvince could div i d ed i n to t h ree categories.The three cities,i n clud i n g X i. an,be l o nged to h i g h level of eco l o g ica l c ity constructi o n,the five c ities,i n cl u di n g Tongchuan,be l o nged to i n ter m ed iate leve l o f eco log ical city constructi o n,t h e t w o cities,i n cluding Yan.an,be l o nged to lo w leve l of eco l o g ica l c ity constr uction.Every city shou l d clear t h e deve lopm ent direction o f the ecolog ical constructi o n accord i n g to their situation,establish eco l o g i c al constr uction sche m e,and v igorously develop urban eco l o g ica l constr uction i n Shaanx i Prov i n ce,wh ich m ade the w ho le deve l o p m ent of i n tegrati o n.K ey w ords:eco l o g ica l c ity;eva l u ation index syste m;quantitative analysis;Shaanx i Prov i n ce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陕西省的经济状况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在部分地区日益显现出来。

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摘要: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指的是通过统筹自然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等元素,实现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强化城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促进现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原则,分析了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旨在厘清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生态高效;区域平衡;评价指标引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现阶段,许多国家已达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但是城市发展造成的资源过度消耗与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这种情况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了严重的矛盾。

在当前新形势下,生态城市建设应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原则,在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框架下全面整合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与资源的的相互关系,以建设生态人居为目标,以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实施城市的生态建设。

为了保证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质量,应先厘清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通过政府部门与环保组织的协作,制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

1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原则1.1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心思想,同时要做好生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与设计,并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生态基础。

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城市经济增速的继续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密度的再分配、城市人文生态的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恢复等内容方面。

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的制定,应以建立包含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要素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为基础。

首先,应保证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以及城市经济的综合效益等,整体上应保证城市中不同产业的合理配置与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

其次,生态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中各产业的能耗水平与污染情况,特别是要关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水平与碳排放量,通过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环境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再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原则,保证现代城市载体功能充分贴合城市长期发展目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交通、水利供应、电力供应、燃气供应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还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以及工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影响制度。

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和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以雾霾为例,在所有空气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和主要污染物[1]。

PM2.5和PM10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研究表明,若大气中PM10浓度上升10μg/m3,日死亡人数上升0.53%;若大气中PM10浓度上升10μg/m3,日死亡人数上升0.85%[2]。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因此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城市环境质量建设评价是正确认识城市环境现状,把握城市环境演变规律的前提和必要手段,它是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治理环境的基础和依据。

西方国家在城市环境评价方面起步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是最早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家,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针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评价指标,比如橡树岭大气环境质量指数等。

1970年加拿大科学家安东尼·弗雷德针对城市环境提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的相互作用原理。

这一原理发展成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今后很多环境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78年提出城市环境指标体系,其核心指标包括三大部分:环境压力指标(如大气中硫化物、氮化物和颗粒物粒度等大气环境指标,城市交通密度和城市化进程指标等)、环境状态指标(包括城市受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的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等指标)和社会响应指标(城市绿地面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新车的排放规定、噪声削减措施等城市环境控制指标)。

此后,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996年意大利国家统计研究所(ISTAT)在原有“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驱动和影响”两个因素,建立了城市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则在“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四个系统,构建了包含13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发表在《21世纪章程》中,对国际影响较大。

温州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

温州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
必须加 以规 划 .2 0世 纪 8 0年 代马世 骏提 出社 会一 经济一 自然 复合 生态 系统理 论【.我 国 19 9 3年 提 出走可持续 发展道 路的发展 战略 ,19 9 6年制订 了 《 国生态 示范 区建设规划纲 要 ( 9 62 5 ) , 全 19 —0 0 2
十五 大把 可持续 发展确 立 为~项基 本 战略 , 十六 届三 中全 会提 出科 学发 展观 .目前 国 内已有 上海 、
南 沿海 ,2 0 实现 生产 总值 18 43 元 ,财 政收 入 2 1 9亿 元 ,城市 居 民人 均可 支配收 入 0 6年 3. 8亿 4. 0 2 1 ,农 民人 均 纯收入 753元 【;各 项社会 事业 快速 发展 ,基础 设施 条件 显著改 善 ,城 市 17 6元 4 2 】 化水平 快速 提升 ,城 市综 合服 务功 能 目趋 完 善 ,初步 形成 了较完 善 的商 贸流通体 系 .本文 以此 为
广 州等 2 0多座城 市提 出生 态城 市建 设 目标 .
1 生 态城市 的概念 . 2 生态城 市 ,是在 7 0年代 联合 国教科 文组 织发起 的 “ 人与 生物 圈 ( MAB ”计划 中提 出的,这 )

概念 一经 出现 ,立刻 就受 到全球 的广 泛关 注 .理 查德 ・ 瑞杰 斯特 18 9 4年提 出 了生 态城 市的初
收 稿 日期 :20 —62 0 70—6
作者简 介:翁士增 (9 2 ,男,浙江湖州人 ,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方向:土地管理与城市经营。十通讯 17 一)
作 者 ,xy 8 8 6 . m f6 8 @13 o t
பைடு நூலகம்
维普资讯
3 6
温州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0) 2 卷第 6 2 7第 8 0 期

浅谈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建设评价

浅谈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建设评价

浅谈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建设评价“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辩证的认识指标体系的运用,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夸大其发挥的作用。

社会是进步发展的,生态城市也是不断改进的,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结合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做到与时俱进,使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的概述1、生态城市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人为构造的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系统。

2、生态城市的内涵。

根据上述概念,笔者认为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态社会:以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强调社会组织效能的有效运作;体现社会的公平,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贫富差距是最主要的目标。

(2)生态经济:城市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一方面,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定位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强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的多样化和发展特色化。

其中,循环经济成为现代生态经济主要内容,3R 行动,通过构建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3)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生态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将文化渗透到各个层面。

(4)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

(5)生态人居: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组合式动态评价法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组合式动态评价法

第34卷第16期2014年8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4,No.16Aug.,2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39,41101371);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1QDL49);杭州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开放基金(PDKF2011YG08)收稿日期:2012⁃12⁃26; 网络出版日期:2014⁃03⁃04*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zwei1997@DOI :10.5846/stxb201212261874张伟,张宏业,王丽娟,张义丰.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 组合式动态评价法.生态学报,2014,34(16):4766⁃4774.Zhang W,Zhang H Y,Wang L J,Zhang Y F.A new method to build the eco⁃c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the combined dynamic appraisal method.ActaEcologica Sinica,2014,34(16):4766⁃4774.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组合式动态评价法张 伟1,*,张宏业2,王丽娟3,张义丰2(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310021)摘要:如何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生态城市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㊂在以往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很少考虑各个城市的差异与地域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㊂针对这些问题,以生态城市建设地域类型划分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组合式动态评价法㊂并以宜宾等城市为例,对该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优缺点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现行的评价体系,组合式动态评价法具有合理性㊁动态性㊁灵活性㊁拓展性㊁综合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数据要求较高㊁精度有待提高㊁管理难度较大等不足㊂随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数据的积累和管理体系的完善,组合式动态评价法有望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更好的思路和方法㊂关键词: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地域类型;组合式动态评价法A new method to build the eco⁃c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 :the combined dynamic appraisal methodZHANG Wei 1,*,ZHANG Hongye 2,WANG Lijuan 3,ZHANG Yifeng 2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3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ChinaAbstra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not only reflects the eco⁃city system′s status,but also could monitor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among various cities.Therefore,how to establish a rigorous appraisal index system scientifically has been the focus of many scholars during the study of eco⁃city.However,nearly all the researches are just paying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some national unified and static appraisal criteria during the construct process of eco⁃c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without considering regional,dynamic and complicated state.Consequently,it leads to a lot of problems,such as the deficiency of flexibility,insufficient basis for standard⁃setting,lack of expansibility and contacting between the indicators.Against to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has divided the constructing eco⁃cities into series types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regional ecological background,urban evolutionary phase,and urban synthesis condition,with the methods of expert⁃consulting,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orrelation analysis,information entropy,clustering analysis and urban synthesis condition.Meanwhile,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the combined dynamic appraisal method,for building the eco⁃c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Based on the similarity within the same type,this method could construct the combined dynamic appraisalindex system more flexibility and more fit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city.In this index system,the cities within the same dimension and type has been taken as the sample set,and the maximum value,average value and minimum value has been taken a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determining of each indicators′standard value.Finally,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case analysis for discuss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is method with the examples of Yibin,Suzhou and Baotou.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appraisal method,this new method has many advantages.(1)Rationality.The determining of each indicators′standard value are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value range of the cities within the same dimension and type,so it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just use the actual values of som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round the globe.(2)Dynamic.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city classification database,the standard value of each indicator could be easily refined based on the update of each city′s actual value in the sample set.In this way,the real⁃time and dynamic of this appraisal index system could be enhanced.(3)Flexibility.With this method,we could establish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various cities more flexible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city types.(4)Expansibility.With this method,we could add some new indicators more easil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ities.(5)Integrity.This method has taken the connection and integrity between indicators into more consideration during the choose process of each indicator.Nevertheless,it also has some disadvantages,such as high demand of data quality,being improved precision,and management difficulties.As the accumulatio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data material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the new method will provide a better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ty appraisal index system.Key Words:eco⁃city;evaluation system;regional type;the combined dynamic appraisal method 作为缓解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对策之一,生态城市理论自诞生伊始,就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㊂在生态城市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既是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也是对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度量㊂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反映生态城市系统的状态和性质,还能够监测系统发展的进程[3],分析各城市在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利于及时调整生态城市建设的路线㊁方针与政策,提高生态城市的建设效率㊂因此,如何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4⁃6]㊂我国疆域辽阔,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㊂但是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中,往往是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㊁静态的评价标准,很少考虑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域性㊁动态性和复杂性㊂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一套更具地域性和动态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㊂据此,本文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生态城市建设地域类型划分的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㊂1 研究现状与问题1.1 研究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评价指标的选择目前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选择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社会㊁经济㊁自然3个子系统的分析出发构成的指标体系[7]㊂这类指标体系的应用较广泛㊂另一种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㊁功能和协调度来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8⁃9]㊂(2)指标标准值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第一,根据现有理论,通过专家判断的方式将定性指标定量化[10];第二,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第三,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现代化城市的量化指标值作为标准值;第四,参考国外生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现状值作为标准值;第五,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11⁃13]㊂为指导和规范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印发了‘生态县㊁生态市㊁生态省建设指标“[14]㊂随着生态城市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底印发了‘生态县㊁生态市㊁生态省建设指标7674 16期 张伟 等: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 组合式动态评价法 (修订稿)“㊂这些国家标准的出台,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㊂1.2 存在的问题经过学者们的不断探索,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日益完善,并在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㊂但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复杂性,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㊂现以影响较大的,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底印发的‘生态县㊁生态市㊁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为主,分析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㊂1.2.1 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管理上需要刚性指标的约束与我国区域间巨大的社会-经济-自然差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㊂虽然环境保护总局制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性,如经济指标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森林覆盖率分山区㊁丘陵区㊁平原区和高寒区等㊂但对我国这样一个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差异均十分巨大的国家来说,这样的评价体系依旧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15]㊂以森林覆盖率为例,该指标体系要求山区㊁丘陵区和平原分别不低于70%,40%和15%㊂但植被的分布状况并不仅仅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制于土壤㊁降水㊁气温等诸多自然因素㊂如果完全按照该指标体系,位于西北干旱区的诸多城市要么完全放弃生态市建设,要么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大肆开展人工造林㊂而这显然脱离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㊂1.2.2 标准制订的依据不足现行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多是以国际国内一些现代化城市的量化指标值作为参考[16]㊂在确定这些标准值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城市之间历史文化背景㊁社会经济水平㊁宏观生态背景㊁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巨大的差异,而往往是出自于个人的主观臆断㊂这样的标准值往往脱离了大多数城市的实际㊂例如,香港的高土地产出率主要是取决于其特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发展机遇㊂如果一定要以香港的土地产出率作为标准来判断地处西南偏远山区的某个小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进程,无疑是不合适的㊂1.2.3 可拓展性不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常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新增加一些指标,如沿海城市可能需要增加部分海洋环境指标;干旱区可能需要增加一些节水措施的指标等㊂但对这些新增指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与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相衔接,这在现行的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很难找到答案㊂1.2.4 未体现指标间的联系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它是由众多系统要素所组成的,具有多维属性的有机整体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均是从某一方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某种属性,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㊂但在‘生态县㊁生态市㊁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均是为各个指标分别指定一个标准值,未能体现指标间的联系与协调,这样很容易将生态城市建设演变成一个纯粹的 数字游戏”㊂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考虑到我国巨大的区域差异㊂一刀切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无法反映各类城市的实际情况,使生态城市建设流于形式化;其次,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㊂因而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应动态化㊁差异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㊂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域类型进行划分,进而提出一种动态的㊁灵活的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㊂2 生态城市建设地域类型的划分2.1 研究数据与指标体系2.1.1 研究数据及其预处理(1)拟建生态城市的确定㊂本文通过对CNKI 期刊网㊁维普期刊网㊁人民日报㊁人大复印资料等的搜索查询,以刊载过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论文为准,统计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共有360个㊂其中生态市134个,生态县226个㊂(2)中国主干公路㊁铁路㊁河流㊁湖泊㊁行政界限等矢量数据皆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㊂(3)降水数据为1961 199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气温数据为1961 1990年的平均年累计气温;8674 生 态 学 报 34卷 其原始栅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利用Arcgis的空间统计模块计算得来㊂(4)地形地貌数据来源于GLCN提供的SRTM 数据,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计算而来㊂(5)NDVI数据㊂本研究所采用的遥感数据为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时间范围覆盖了2006年5 10月植被生长季㊂该时序数据从美国GIMMS工作组网站下载㊂NDVI数据的处理方法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最大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s,MVC)获得[17⁃18]㊂计算公式为:NDVI i= Max(NDVI ij),式中NDVI i是第i月的NDVI值, NDVI ij是第i月第j旬的NDVI值㊂每年的NDVI值,由各月NDVI i求平均值获得,可以避免某些极端月份数值的影响[19]㊂(6)分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㊂为避免单一年份中各项指标数据的偶然性,本文所用的皆是对2006 2008年数据进行等权加和平均后得来的数据㊂(7)本文所用的基础数据均采用半升/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20]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㊂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的选择生态城市建设类型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在遵循科学合理性㊁系统完备性㊁可比可量性㊁动态发展性㊁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运用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从区域生态背景㊁城市演化阶段㊁城市综合状况3个维度,初步选择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地域类型㊁各个城市演化阶段和各种城市内部结构㊁功能和协调性差异的指标㊂(2)其次,由于初选的各指标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容易导致分类结果出现偏差㊂因此,采用相关系数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将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进行合并或剔除;(3)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比较指标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㊂(4)重复上述相关系数分析和KMO检验过程,直至各指标间的KMO检验值均小于0.6的临界值㊂最终得到信息涵盖面较广㊁指标间相关系数和信息重叠较小的指标体系(表1)㊂表1 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域类型划分指标体系Table1 Regional type division index system of eco⁃city construction一级指标Index I二级指标Index II权重Weight一级指标Index I二级指标Index II权重Weight 区域生态背景多年平均降水量0.058城市综合状况GDP0.1609 Regional ecological多年平均气温0.0105Urban synthesis GDP增长率0.0113 background NDVI区域平均值0.0159condition市辖区职工平均工资0.0591海拔0.0076科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0.0277坡度0.0253失业率0.0124河网密度0.1155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0.0315城市演化阶段Urban evolutionary市辖区年末总人口0.1031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0.0166 phase人口密度0.028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0.0241市辖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022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372城市化水平0.0349工业废水处理率0.0073国土经济密度0.022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539单位产出的劳动力密度0.0164邮电业务总量0.097 (2)权重的获取由于主客观赋权法各有其优劣势,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为基础,将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来为各指标赋予权重㊂其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通过专家咨询法获取各指标间的成对模糊判断矩阵;2)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指标判断矩阵,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将其改造为标准矩阵;3)运用熵技术对AHP法确定的权系数进行修正,增加赋权结果的信息量,提高其可信度[21]㊂其具体计算公式9674 16期 张伟 等: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 组合式动态评价法 如下:a j =v j p j /(∑nj =iv j p j )v j =(1-λj )/∑n j =1(1-λj )λj =-∑ni =1r ij ln r ij LN (n )(1)式中,a j 为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 法求出的指标权重,P j 为采用AHP 法求出的指标权重,v j 为信息权重,λj 为输出的熵值,r ij 为采用AHP 法构造的判断矩阵经归一化处理后的标准矩阵值㊂2.2 地域类型划分方案的获取经比选,本文选用了灰色白化权聚类法和改进模比系数法,从区域生态背景㊁城市演化阶段㊁城市综合状况三方面入手,对我国360个在建生态城市进行聚类分析㊂(1) 区域生态背景”的分类结果㊂从图1中可以看出, 区域生态背景”最终分类结果的空间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3种类型将中国大致划分为三大区域㊂这与我国的自然地理总体格局是吻合的㊂图1 区域生态背景”维度的生态城市建设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审图号:GS(2013)1234号)Fig.1 Eco⁃city construction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pattern for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background dimension隶属度为最大灰类值与第二灰类值的比值,利用极值标准化法将其一一映射到[0,100]区间;隶属度越高,则表明该城市越应该划分为该类型中(2) 城市演化阶段”的分类结果㊂从图2中可以看出,一类城市以北京㊁上海㊁重庆为典型代表,这些城市人口众多,第三产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二类城市以长春㊁大连㊁杭州等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㊂这些城市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是区域发展的中心;三类城市则是拉萨㊁丽江㊁平凉为典型代表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㊂这些城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经济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区域影响力较小㊂图2 城市演化阶段”维度的生态城市建设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审图号:GS(2013)1234号)Fig.2 Eco⁃city construction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pattern for the urban evolutionary phase dimension(3) 城市综合状况”的分类结果㊂从图3中可以看出,一类城市以北京㊁上海㊁广州为典型代表,城市比较发达;二类城市以泉州㊁郑州㊁哈尔滨㊁厦门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三类城市以梧州㊁南充为典型代表,整体状况有待改善㊂3 组合式动态评价法的提出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域类型划分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组合式动态评价法(图4)㊂由前文可知,可从区域生态背景㊁城市演化阶段㊁城市综合状况3个维度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类型划分,每个维度又可以划分为三类城市㊂同一维0774 生 态 学 报 34卷 图3 城市综合状况”维度的生态城市建设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审图号:GS(2013)1234号)Fig.3 Eco⁃city construction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pattern for the urban synthesis conditiondimension图4 组合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Fig.4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combined dynamic appraisalindex system度中同一类型的城市往往在该维度中拥有较多的相似之处㊂因此,可基于这种类内相似性,以同维度同类型的城市作为样本集,将样本集的最大值㊁平均值㊁最小值作为确定相关指标标准值的重要参考,灵活构建更加贴合该城市实际情况的组合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㊂现以宜宾㊁苏州㊁包头等城市的部分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为例,阐释利用组合式动态评价法来确定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值的具体过程(表2)㊂表2 宜宾市部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Table2 The determination of target values for some eco⁃city appraisal indices in Yibin指标Index所属维度Dimension所属类别Type类别参考值Reference value理想值Ideal value平均值Mean value极小值Minimumvalue宜宾市Yi Bing city现状值Statusquo value目标值Targetvalue区域植被状况Regional vegetation区域生态背景二类7352589240125592700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Proportion of the third industry in GDP/%城市演化阶段三类69.2438.39024.1040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8632131835 GDP/亿元城市综合状况三类820.87383.8384.82529.057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Comprehensiveutilization rate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10076.5734.9273.10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Living garbage harmless treatment rate/%10052.90 6.0033.0780 由于未能获取各市市域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故用NDVI值近似代表区域植被状况 宜宾市在 城市演化阶段”维度的类型划分中属三类城市,故在确定与城市演化阶段关系较为密切的指标的建设目标值时,应取三类城市在该指标上的最大值㊁平均值和最小值作为参考㊂因此,在综合考虑三类城市和宜宾市的现状后,确定宜宾市在 城市化水平”指标上的建设目标值为35㊂当然,也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分期确定阶段目标值㊂同理,可逐步获取宜宾市其它评价指标的建设目标值㊂相应地,也可以确定苏州市和包头市的评价指标值(表3,表4)㊂1774 16期 张伟 等: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 组合式动态评价法 表3 苏州市部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Table3 The determination of target values for some eco⁃city appraisal indices in Suzhou指标Index所属维度Dimension所属类别Type类别参考值Reference value理想值Ideal value平均值Mean value极小值Minimumvalue苏州市现状值Statusquo value目标值Targetvalue区域植被状况Regional vegetation区域生态背景一类6946539234374268600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Proportion of thethird industry in GDP/%城市演化阶段二类6743114060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10042165370 GDP/亿元城市综合状况一类1218945381238570180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Comprehensiveutilization rate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100927598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Living garbageharmless treatment rate/%1009363100100表4 包头市部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Table4 The determination of target values for some eco⁃city appraisal indices in Baotou指标Index所属维度Dimension所属类别Type类别参考值Reference value理想值Ideal value平均值Mean value极小值Minimumvalue包头市现状值Statusquo value目标值Targetvalue区域植被状况Regional vegetation区域生态背景三类8009571624053209400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Proportion of thethird industry in GDP/%城市演化阶段二类6743115060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10042166370 GDP/亿元城市综合状况二类28801113122127720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Comprehensiveutilization rate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100833069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Living garbageharmless treatment rate/%100863097100 通过3个城市评价指标值的比较,可以发现组合式动态评价法和常规方法的区别㊂首先,该方法从空间差异㊁时间差异㊁个体差异3个方面充分考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区别,更加贴合各城市实际情况㊂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是一刀切㊂其次,该方法也强调了同类型城市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从而为各个城市提供了更合理的参考案例和发展目标㊂这和传统评价体系中一味以国际大都市的现状值为目标有明显的差别㊂3.1 该方法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组合式动态评价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性 各指标的标准值是在综合考虑同类型城市的取值范围和城市现状值之后确定的,这比一味参考国内外大城市的现状值显得更为合理,也更贴合各个城市的实际,可操作性更强㊂如地处中国内陆的宜宾市,它与香港㊁东京㊁北京等国际大都市在社会㊁经济等诸多方面基本不具可比性㊂如果在人均纯收入㊁城市化水平㊁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上强行要求宜宾市与香港等城市看齐,无疑是极不合理的㊂(2)动态性 在建立好生态城市建设类型划分的动态数据库之后,就可根据不同类型中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更新,重新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从而实现了指标体系的实时性和动态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静态指标常常出现的指标体系失效的问题㊂(3)灵活性 在生态城市建设类型的划分过程中,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类型的划分㊂这就使得在制订各个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可根据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类型进行灵活的组合,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 一刀切”现象㊂例如,在 区域生态背景”方面,包头市属于三类城市㊂因此,如果2774 生 态 学 报 34卷 强行将其植被覆盖状况与一二类的宜宾㊁苏州等南方城市相比是不合理的㊂同样,在 城市演化阶段”方面,宜宾市属于三类城市㊂如果其城市化水平的要求与属于二类城市的苏州㊁包头一样,同样也是不合理的㊂(4)拓展性 由于我国巨大的区域差异性,使得各地在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时,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部分指标㊂在组合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灵活有效地进行指标体系的拓展㊂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确定与这些新增指标关系最为密切的类型划分维度;其次,确定评价目标城市在该维度中属于哪种类型;最后,以同维度同类型的城市集为参考样本集,确定该指标的标准值㊂通过该方法,可使新增指标有效地融入到整个指标体系中,并能快速确定指标的标准值㊂(5)更强的综合性 生态城市建设类型的划分并不是仅仅按照单一指标,而是依据一个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与分析,并通过指标权重进行了整体优化后的指标集,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指标间的综合性和关联性㊂3.2 不足之处(1)数据要求较高 建立组合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掌握各个城市各个方面的情况,部分指标或是难以量化,或是未收录在正式出版的统计年鉴中,使得普通公众很难完整地获取所需的数据㊂但如果由政府牵头,让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定期上报相关的指标情况,应该可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指标数据库㊂(2)精度有待提高 假设某个指标与 区域生态背景”㊁ 城市演化阶段”㊁ 城市综合状况”3个维度的关联度分别为0.4㊁0.35和0.25,此时应将该指标归入 区域生态背景”维度㊂但如果完全不考虑其他两个维度的城市状况也不尽合理㊂因此,如何更为全面地考虑到各个维度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㊂(3)管理难度较大 根据该方法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常常会出现不同城市间的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㊂这虽然更为贴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但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㊂如何协调管理上的刚性与城市间差异性的矛盾,需要深入探讨㊂4 结论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着刚性有余柔性不足㊁标准制订的依据不足㊁拓展性不强㊁未体现指标间的联系等问题㊂相对于现行的评价体系,本文根据生态城市建设地域类型划分成果所提出的组合式动态评价法具有合理性㊁动态性㊁灵活性㊁拓展性㊁综合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数据要求较高㊁精度有待提高㊁管理难度较大等不足㊂随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数据的积累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本文所提出的组合式动态评价法有望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更好的思路和方法㊂References:[1] Cheng H F,Hu Y N.Plann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China′s urbandevelopment:Status and challenges for Dongtan eco⁃city projec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2010,12(1):119⁃126.[2] 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Future.Berkeley:North Atlantic Books,1987:140⁃140. [3] Carreiro M M,Song Y C,Wu J G.Ecology,Planning,andManagement of Urban Forest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NewYork:Springer,2008.[4] Tanguay G A,Rajaonson J,Lefebvre J F,Lanoie P.Measuring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ocalindicators.Ecological Indicators,2010,10(2):407⁃418. [5] Gong D X,Wang C,Xu Y J,Cheng X W,Chen Y,Fan J.Themethod of building eco⁃city Indicators:A case of Weifang Binhaieco⁃city.Urban Studies,2011,(6):44⁃48.[6] Li F,Liu X S,Hu D,Hu D,Wang R S,Yang W R,Li D,ZhaoD.Measurement indicators and an evaluation approach forassess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for China′sJining 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90(3/4):134⁃142.[7] Shi H C,Liu W,He J,Liu L,Shi X J,Wan H Y.An urbanecosystem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Acta EcologicaSinica,2012,32(17):5542⁃5549.[8] Li F,Wang Z L,Qi X T.Construction and appraisal of indicatorsystem for eco⁃city of Jiamusi.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Management,2012,37(7):150⁃158.[9] Wu Q,Wang R S,Li H Q,Xu X B.The indices and theevaluation method of eco⁃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8):2090⁃2095.[10] Han Y,Dai L M,Zhao X F,Yu D P,Wu S N.Construction andapplic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eco⁃community′s 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8,3774 16期 张伟 等: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 组合式动态评价法 。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开始逐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然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衡量其成效。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1.生态环境指标生态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指标就是生态环境指标。

其中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指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大气污染的指标可包括PM2.5、NOx、SOx等,而水环境的指标则包括COD、BOD、TN、TP等,土壤方面可从重金属、有机物、PH值等角度考虑,另外,由于城市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噪声污染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

2.生态景观指标除了生态环境指标之外,生态景观指标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景观指标包括园林绿地覆盖率、湿地面积、城市森林覆盖率等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景观状况,也能够展示出生态城市的美丽与舒适。

3.交通、居住、能源等指标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和景观,还需要从交通、居住、能源等多个角度考虑。

其中可包括公共交通的完善程度、住宅用房面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既能够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1.多维度综合评价法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法来衡量其成效。

这种方法可以将生态环境指标、生态景观指标、交通、居住、能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全面地了解生态城市建设的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通过调整来优化生态城市建设。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可以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可以代表全部信息的主成分。

这种方法使评价数据简化,同时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交通、居住、能源等方面。

3.AHP法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在生态建设中也可以应用。

生态城市的指标框架及其示范评价思路

生态城市的指标框架及其示范评价思路

生态城市的指标框架及其示范评价思路作者:张孟超来源:《卷宗》2017年第18期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被浓墨重彩地提升到了历史的最新高度,此后,各个省市的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市”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

这既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也明确传递出一个战略信号,那就是——生态城市的最佳发展时期已经到来。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健康、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本文就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最为重要的两项构成要素,即生态城市指标框架与示范评价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工作,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与过程予以简要介绍,并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了生态城市示范评价,最终就基于对新建项目以及既有项目的生态化改造各自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框架;示范评价从生态兴与文明兴的论述,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论断,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希望,从十八大,到四中、五中全会,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全国两会,都对建设生态城市做出了全面部署。

因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限制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主要阻碍与挑战,传统基于工业文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型城市建设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

据此,本文将就生态城市的指标框架及其示范评价思路来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

1 生态城市指标框架(一)指标体系结构可就针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探讨,来将指标体系明确为目标导向,构建起目标、路径与指标的三层体系结构。

⑴目标层,即为要实现生态城市发展所需达到的目标,其中就含括了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等内容;⑵路径层,是要实现以上目标所应选取的路径,其中就含括了保障环境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确定生态技术、实现高效产业、服务体系完备、居民生活富裕、管理机制健全等。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报告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报告

2014年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报告一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本报告仍然沿用《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建立的动态评价模型,为此,下面回顾该模型的理论结果。

(一)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1.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通常理解的生态城市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均衡性和区域性。

和谐性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目的是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生态城市将改变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转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都能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形成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公平地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和稳定。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

生态城市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美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强调与周边城市保持较强的关联度和融合关系,形成共存体,并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技术合作。

2.生态城市建设的量化标准人类活动的结果在许多方面都是可以量化的,而这些量化的指标也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类的某些活动是否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

也就是说,要规范人类行为使其始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首先要建立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标准,而这些标准的许多方面可以量化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包含方方面面的硬性指标。

可具体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能量的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与散失等;②营养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与营养级等;③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量金字塔等;④物质循环,包括气体型循环、水循环、沉积型循环、碳循环、硫循环、磷循环等;⑤有害物质与信息循环,包括生物富集、有害物理信息、有害化学信息、有害行为信息等;⑥生态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等;⑦稳定性,包括生态平衡、生态自我调节等;人类理念与行为,包括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消费、生态管理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

我国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所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目前对于国内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追求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和谐,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给出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即为“社会”、“经济”、“自然”。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利用这种方法构筑的评价体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种对于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对生态城市进行了分解,并对于每个子系统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了选择性评价,例如环境系统中的绿化、环境治理,社会系统中的人口结构等等。

按照三级指标的操作定义计算出各三级指标之后,该评价系统又针对各三级指标选取了一阈值,阈值的选择可以参照国际通用标准或召开专家座谈会来进行测定,之后该系统将各项指标现值同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并指导后续建设。

但本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各系统之前的协调发展,同样的,各系统直接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套指标系统仅仅从微观层面剖析了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却无法反映出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无法如实反映出各系统之间的联系。

其次,生态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生态城市的内涵中就包含了能量流、物质流等得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套评价体系侧重于对现状值与阈值的对比评价,虽然有少数指标的现值对可持续发展水平有一定测度,但却无法形成一个能够综合评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体系。

另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同样需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都需要依托城市现有的自然、地理、人文等资源,因此,要想真正科学、客观的评价一个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加入具有本地特色的评价指标。

最后,该评价系统所采用的最终评判标准仅仅是各现状值与阈值的对比评判,并没有设计各指标的权重,因此很难直观的用某一指数表现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

若从生态城市功能的角度来考虑,生态城市要达到的一个最终目的即为可持续发展,而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是一个生态城市所应实现的最终目标,因此,亦可从生态城市的功能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总量削减率 、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削减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环境噪 声达标区 覆盖率 、工业 废气达标 率 、民用型 煤气普及 率 、工业固 体
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危险废物处置率 ;空气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也涉及许多不同因子 , 鉴于我 国城市大气污染 主要为煤烟型 污染 ,
因此目前选用最富代表性的 SO2 浓度作为评价指标 ;自然保留地面积 :城市中自然保留地是指国家级或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 森 林公园等 , 其面积比例越大 , 表明人与自然的协调程度越高 ;土地产出率 :土地产出率以单位面积土 地上的产值计算 , 它体现了土地面 积
载力协 调 。 概言之生 态城市应该是 环境清洁优 寿命 、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 、土地产出率 、人均保
美,生活健康舒适, 人尽其才 , 物尽其用 , 地尽其 利 ,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 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
险费 、环 保投资 占 GDP 比重 等并没 有一 定的标 准 , 而且有的指标并非越多越好 , 或越少越好 , 呈
废水处理率(市域) 工业废气处理率(市域)
% %
100.00 100.00

资源

配置
百人电话数(市区) 人均生活用水(市区) 人均生活用电(市区)
部/百人 L/ d
kw·h/d
76 .00 455.00 8 .00
生产
人均 GDP(市域)
元*
400000 .00
万元 GDP 能耗(市域) 吨标煤/ 万元 0 .50
前言
以及现实性 。 根据以上原则建立一个具有四个层次结构的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 “城市”是一个生态系 指标体系(图 1), 最高级(0 级)指标为生态综合指
统 , 是人为改变了结构 。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 数 , 其下的一级指标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功能
改变了能量转化的 、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 和协调度 ;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下选择若干因
续性
城乡收入比值
册/万人 %
件/万人 % %
0-1
34000 .00 100.00 0 .05 2 .50 2 .50 1 .00
*元 、万元(RM B)
3 .3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一级指标指数(Ui )是根据其所 属各二级指 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 , 计算公式如
下:
n
Ui =i∑ =1 ViWi 其中 :Vi —为某一二级指标的 ViWi 数值 ;
当指
标数值越大
越好

,
Q
i
=1
-S Si
i -Ci -Min
m
Vi =(i∑=1 Qi)/ m 其中 :Qi —为某三级指标指数值 ;
m —为该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 。
18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2 卷 5 期 1999 年
表 1 生态城市指标的标准值
项目(地域)(单位)
单位
标准值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 东京现状值 参考东京 、纽约 、巴黎 、香港 、圣保罗 、汉城 、台北七城市的平均值 巴黎 、东京 、大阪 、汉城 、新加坡 、香港 、台北七城市的平均值 东京现状值 香港现状值 香港现状值 根据香港、广州等城市标准 接近国际大城市就业最好年份的失业率 可达到的最大值 东京 、汉城 、莫斯科的现状值 国家标准 外推值 根据发达国家现状值外推 根据发达国家现状值外推 根据缩小城乡差别的要求
表 2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指标等级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结构 人口结构 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 城市绿化
0 .372 功能 0 .325 协调度 0 .303 0 .260 物质还原 0 .310 社会保障 0 .320 0 .230 资源配置 0 .360 城市文明 0 .310 0 .270 生产效率 0 .330 可持续性 0 .370 0 .240
根据以上原则拟定的当前城市生态评价标准 值见表 1 。
3 标准值的计算及评价分析
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 Qi =1 -MCaix--SSi i 其中 :Si —为某三级指标的标准值 ;
Ci —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
值; Max —所 选 相 关 城 市 指 标 中 最 大 值 乘 以
根据调查资料 , 按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得出各
级指标评价结果 , 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 ,
以确定城市的生态化程度 。参照国内外的各种综
合指数的分组方法 , 设计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 , 并
给出相应的分级评语(表 3)。
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 。 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城市乡村化 、乡 村城市化 , 两 者日渐融 合 , 两者的 差距将逐 渐减小 , 这 是城乡协 调
发展的方向 。
(1)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 , 尽 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 ;(2)参考国外具有良好特色 的城市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 ;(3)参考国内城市的 现状值 , 作趋势外推 , 确定标准值 ;(4)依据现有的 环境与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 力求定量化作 为标准值 ;(5)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 , 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 , 在缺乏有关 指标统计数据前 , 暂用类似指标替代 。
其中选择若干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 指标选择的原 的确定就比较困难 , 为了适应当前评价的要求 , 现
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 、代表性 、层次性 、合理性 拟定以下几项原则供制定标准值时参考 :
本文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 收稿日期 :1999 -07 -01
宋永昌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和产品的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 ,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技术结构 , 是衡量城 市总体功效 的一个指 标 ;劳保福 利占工资 比重 :劳保 福利是社 会
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 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的协调性;城市卫生达标率 :城市卫生达标率包括环境 卫生 、市容卫生 、绿 化 、除害 、单位及居 民
区卫生等达到一定程度的指标 , 可按国家爱卫会对卫生达标评比的等 级分类 , 确定 卫生达标 率 ;城乡收 入比 :城乡 收入比是 指农民人 均
Wi —为某一二级指标的权重 ;
n —为该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项数 。 3 .4 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生态综合指数(ECI)是将各一级指标数值乘
以各自的权重 , 再进行一次加和 , 计算公式如下 :
n
ECI =i∑=1 ViWi 其中 :Vi —为一级指标 ViWi 数值 ;
Wi —为某一一级指标的权重 ;
50 为满分 μg/ L dB(A)
28 .00 16 .00 90 .00 50 .00 15 .00 <50 .00
城市 绿化
人均公共绿地(市区) 绿化覆盖率(市区)
自然保留地面积率(市域)
m2/ 人 %
%
16 .00 45 .00 12 .00
物质 工业固废无害处理率(市域)
%
100.00
还原
系统 。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 , 合理的土地利用 , 良好的环境质量 , 充足的绿地系
2 指标标准的制定
统 , 完善的基础设施 , 有效的自然保护 ;功能高效
在进行城市生态评价时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
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 、物力的经济投入 、人力的充 确定其标准值 , 有些指标 , 例如 :大气环境 、水环
系统 , 它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 , 即生物群落 子所组成 ;三级指标又是在二级指标下选择若干
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 以及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因子组成 。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协
和信息传递的能力 , 但它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力和 调度都是由许多因子组成的 , 其中有些因子可以
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所制约 , 而 定量并且容易定量 , 而有些因子是难以定量或者
分发挥 、物流的畅通有序 、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 境 、土壤环境等已经有了国家的 、国际的或经过研
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 、社会关系协调 、城乡协 究确定的标准 , 对于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使用规定
调 、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 、环境胁迫和环境承 的标准进行评价 , 但是有些指标 , 例如 :人均期望
社会紧密联系的 , 因而城市也可以说是社会 、经济 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2] 。 不管
随着对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和日益深入以及 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备 , 二级指标 , 特别是三级指标
采用哪个概念 ,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 都可以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目前采用的各项指标
该是结构合理 、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 概括如图 1 。
17
图 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注 :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 :是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在校生)的人数 , 其比例越 高 , 社会智能化程 度越高 , 城市文明 程
度越高 ,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污染控制综合得分 :污染控制采用 1995 年 37 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指标 , 包括水污染 排
摘要 :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 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
法 , 并选择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香港等五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 。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1264(1999)05-0016 -04
效率
土地产出率(市域)
万元/km2 70000 .00
社会
人均保险费(市区)

失业率(市区)
%
保障 劳保福利占工资比重(市区)
%
2100.00 1 .20 50 .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