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材料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生态环境材料学第一章绪论1、专业词汇:生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s材料流Materials Flow物质流Mass Flow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目标与范围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清单分析inventory analysis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结果解释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 生态设计Eco-design/ED清洁生产Zero Waste Processing2、环境材料定义及材料研究的三个特点(1)定义:生态环境材料是一种具有与环境协调的特殊功能材料,是指在设计、制造、加工、使用以及再生过程中均考虑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人类所需材料。
既包括经改造后的现有传统材料也包括新开发的环境材料。
(2)特点:•先进性:能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和环境,发挥其优异性能。
在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技术环境负担的大小,材料本身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又要顾及材料使用时的传统性能(材料的先进性),在要求优异的使用性能这一点上,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是相同的。
•环境协调性(优先争取的目标):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同外部环境协调,减轻地球环境的负担,使枯竭性资源完全循环利用。
在材料的生产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工艺流程中采用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技术,废弃后易于再生循环。
材料及技术本身要具备环境协调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材料观念而增加的概念。
•舒适性:使活动范围中的人类生活环境更加繁荣、舒适,人们很乐于接受和使用。
3、从手段、目标和要求角度阐述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4、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价系统层次阐述环境材料的具体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材料的开发、应用、再生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理论研究。
a. 人类的材料需求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规律;b. 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所需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c. 与环境协调并适应环境发展的材料开发、应用和再生理论;d. 低环境负担的合金理论,无机材料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理论;e. 可循环性的材料自分解和分离理论;f. 材料再生循环难易程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2)应用研究:a. 清洁的无污染的材料生产、加工和制造技术基础b. 具有最低环境负担的材料工程新技术和新工艺c. 可循环性的功能材料或结构材料的分解和分离技术基础d. 废弃材料的综合再生技术基础e. 现用材料中有害元素的替代技术f. 自然资源中枯竭性金属元素的替代技术(3)评价系统:包括使用性能和环境性能两方面的评价。
《环境材料》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材料》课程知识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欧盟出台的ROHS和WEEE指令在(B)正式执行。
A.2003.02.13B.2006.07.01C.2006.02.28D.2007.03.012.最先提出环境材料概念的人是( C )A.三岛良绩B.Walter J WC.山本良一D.翁瑞3.SCR反应器布置在热段、高灰布局段的优点为(C)。
A.防止堵塞B.材料寿命长C.催化活性高D.反应器体积小4.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A )A.社会环境B.人文环境C.生态环境D.能源环境5.按照废水处理工艺过程来分类,一般可分为(C)。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6.依据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C )A.一B.二C.三D.四7.用于超高温条件下气体除尘的纤维材料是(D)。
A.玻璃纤维B.涤纶C.PTFE纤维D.陶瓷基纤维8.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社会环境本身问题D.外来环境问题9.氮、磷含量较高的废水排入水中导致的污染属于(D )。
A.需氧型污染B.毒物型污染C.感官型污染D.富营养型污染10在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消耗可分为直接消耗和( D )A.直接利用B.直接浪费C.间接利用D.间接消耗11.蛋白质化学成分含量最多的是(B)。
A.氢B.碳C.氮D.硫12.材料依据物理化学属性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 C )A.能源材料B.结构材料C.复合材料D.功能材料13.木材从结构上看,含量最多的是(B)。
A.软组织B.管胞C.辐射状组织D.树脂道管14.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没有以下哪一项( B )A.生物技术B.太空技术C.材料技术D.信息技术15.下列不属于天然石材具有的特性是(D)。
A.耐火性B.热胀冷缩C.耐冻性D.耐腐蚀性16.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突破口为( A )A.蒸汽机B.石油、新能源C.计算机D.纳米材料17.从水污染治理材料角度来看。
环境学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第2页共4页 4、环境规划
5、半衰期
6、噪声
7、固体废物
8、可持续发展
9、土壤环境背景值
10、生物多样性 三、简答(共 4 题,每题 6 分,共 24 分) 得分 阅卷人 1、简述固体废物的危害。
第3页共4页 2、用图例的方式说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和衰减过程。
3、简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环境和
环境。
5、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
和
。
6、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包括
扩散、
扩散
和
。
7、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经济制约型、
型和环境
制约型。
8、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
污染物和
污染物。
9、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多因素中,
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10、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原则、
原则和
原则。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的选
项按题号填入表格中。共 8 题,每题 2 分,共 16 分)
得分
阅卷人
题号 选项
12345678
1、表示水中耗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有
。
A.COD B.BOD5 C.TOC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D.TOD 。
D.交换能力与离子的价态、半径
第2页 共4页
5、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
。Leabharlann A.TSP B.飘尘 C.降尘 D.PM10
6、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分一、二、三级处理,其中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
A.去除有机物 B.去除无机物 C.去除颗粒物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环境工程原理》复习题一、填空题1、球形颗粒在静止流体中作重力沉降,经历________和_______两个阶段。
沉降速度是指_______阶段,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
2、在流动系统中,水连续地从粗圆管流入细圆管,粗管内径为细管的2倍。
则细管内水的流速为粗管内流速的___ ____倍。
3、某室内空气中O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在1.013×105Pa、25℃下,3该浓度可表示为__ _ __ μg/m3。
4、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值很大,说明该气体为_____气体。
在吸收操作中__压力和_____温度可提高气体的溶解度,有利于吸收。
5、长方形的长为2a,宽为 a,其当量直径为__________。
6、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和密度等物理量只是___ ___的函数,而不随_ ____变化,该系统称为稳态系统。
7、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和辐射三种,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8反映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和。
9、边界层的形成是流体具有__ ___的结果。
10、在深层过滤中,流体的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料捕获,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为:__ ___、附着行为、__ ___。
11、常用吸附剂的主要特性有:(1)__ ___;(2)__ ___;(3)稳定性好;(4)适当的物理特性;(5)价廉易得。
12、所谓气膜控制,即吸收总阻力集中在______一侧,而______一侧阻力可忽略;如果说吸收质气体是属于难溶气体,则此吸收过程是________控制。
13、在流动系统中,水连续地从粗圆管流入细圆管,粗管内径为细管的2倍。
则细管内水的流速为粗管内流速的___ ____倍。
14、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和辐射三种,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15、在间壁式换热器中,间壁两边流体都变温时,两流体的流动方向有、逆流、错流、 __ ______四种。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复习试题2套.doc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2套试题一、名词解释K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内容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3.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进入大气层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活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
4.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场所,主要包括自然污染源和人工污染源。
5. 大气污染物:以各种形式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类、生物、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6. 干绝热直减率: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m)的温度变化量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Yd表示”单位K/100m o7■逆温: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结是强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8.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力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9.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强度主要表现为:夜间大于白天,日落后城郊温差迅速增大,而日出后又明显减小。
10. 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差引起局地风,由于城市气温经常比周围郊区高。
这样城市上空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11 ■生化需氧量(BOD ):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作单位。
环境材料导论试题及答案
环境材料导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环境材料是指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一类材料,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哪个特点?A. 高成本B. 可回收性C. 易燃性D. 稀有性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材料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A. 材料的可降解性B. 材料的来源是否可再生C. 材料的强度D. 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答案:C3. 在环境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LCA)中,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A. 提取原材料B. 生产加工C. 产品使用D. 产品销毁答案:D二、判断题1. 所有可回收材料的环境影响都比不可回收材料小。
()答案:错误2. 环境友好型材料一定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答案:错误3. 环境材料的推广使用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材料的三大基本原则。
答案:环境材料的三大基本原则包括:- 减少原则:减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重用原则:通过设计使得材料可以被多次使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 回收原则:确保材料在使用结束后可以被回收并重新利用。
2. 描述环境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答案:环境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包括使用节能材料、绿色隔热材料、可回收金属和玻璃等。
这些材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同时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环境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环境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支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环境材料的使用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环境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高成本问题、消费者认知度不足、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不够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教育普及、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等手段,推动环境材料的广泛应用。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1、节约能源;2、节约资源;3、可重复使用;4、可循环再生;5、结构可靠性;6、化学稳定性;7、生物安全性;8、有毒、有害替代;9、舒适性;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
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环境工程材料天然资源环境材料电磁波防护类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2-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研究材料的四要素是什么?答:根据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研究材料的四要素是:组成、结构、加工工艺及性能与用途。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1、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概念: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即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须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保持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像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等等。
(4)环境的文化功能。
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环境的特性:包括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资源性与价值性。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变动性指的是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3)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是指环境就是一种资源。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环境。
既然环境是一种资源,所以环境的价值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2、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承载力”这几个概念?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工程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36)一、名词解释1、堆肥化参考答案: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的生物过程。
2、逆温参考答案:指对流层中某层次出现气温上热下冷的现象。
3、中位径(d c50)参考答案:指粒子群中将颗粒质量平分一半时所对应的颗粒的粒径。
4、富营养化参考答案: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5、农业退水参考答案: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
6、水环境容量参考答案: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称纳污能力。
7、污泥负荷参考答案:指单位时间单位微生物质量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kgBOD5/(kgMLVSS·d)。
8、物理性污染参考答案:物理环境中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光、热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仪器设备,造成的污染或异常,就是物理性污染。
9、热解参考答案: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油脂和燃料气的过程。
10、自养型微生物参考答案: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1/ 20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11、容积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kgBOD5/(m3·d),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器容积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
12、废物固化参考答案: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基材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13、理论烟气体积参考答案:燃料在供给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且生成的烟气中只有CO2、SO2、H2O、N2这四种气体,此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为理论烟气体积(又称湿烟气体积)。
14、表面水力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m3/(m2·d),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污水流量。
环境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食物供给B. 气候调节C. 废物处理D. 娱乐活动答案:D2.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哪种气体的排放?A. 二氧化碳B. 甲烷C. 臭氧D. 氮气答案:A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是:A. 经济增长B. 社会公正C. 环境保护D. 所有选项答案:D4. 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石油B. 天然气C. 煤炭D. 太阳能答案:D5.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以下哪种后果?A. 农业产量增加B. 疾病传播减少C. 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 物种数量增加答案:C6. 哪种污染类型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最大?A. 噪音污染B. 光污染C. 塑料污染D. 热污染答案:C7. 以下哪种措施不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A. 使用清洁能源B. 植树造林C. 焚烧垃圾D. 减少汽车使用答案:C8.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A.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B. 过度放牧C. 森林砍伐D. 所有选项答案:D9. 哪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A. 重金属B. 放射性物质C. 有机污染物D. 所有选项答案:D10. 以下哪种做法有助于减少水污染?A. 使用化肥和农药B.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C. 污水处理后再排放D. 垃圾倾倒河流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植被破坏;水土流失2.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______和______的增加而加剧。
答案:建筑物;人口密度3.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______和______的排放。
答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5.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______和______来实现。
答案:节能技术;能源管理6. 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______的增加。
答案:温室气体排放7.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______的消耗。
环境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A. 工业生产B. 农业活动C. 家庭生活D. 自然灾害答案:D2. 什么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A. 碳循环B. 氮循环C. 磷循环D. 全部都是答案:D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定项目是否可行B. 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C. 制定环境保护措施D. 以上都是答案:D4. 以下哪个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效率性原则D. 经济性原则答案:C5.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臭氧层破坏B. 森林砍伐C. 温室气体排放D. 核能发电答案:C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 生物基因的多样性C. 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 全部都是答案:D7. 以下哪个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A. 工业废水排放B. 农药化肥使用C. 生活污水排放D. 全部都是答案:D8. 什么是生态足迹?A.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B.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C.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D.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答案:A9. 以下哪个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A. 汽车尾气B. 工业排放C. 焚烧垃圾D. 全部都是答案:D10.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A.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容纳能力B. 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C. 环境对资源的供应能力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大气污染的类型?A. 颗粒物污染B. 光化学污染C. 酸雨D. 温室效应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水污染?A. 污水处理B. 减少农药使用C. 垃圾分类D. 减少工业排放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 栖息地破坏B. 外来物种入侵C. 气候变化D. 过度捕捞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可再生能源?A. 太阳能B. 风能C. 地热能D. 核能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环境保护的措施?A. 植树造林B. 节能减排C. 循环利用D. 垃圾分类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
大学环境科学期末考试模拟题及解析
大学环境科学期末考试模拟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气体不是温室气体?()A 二氧化碳B 甲烷C 氧气D 一氧化二氮答案:C解析:氧气不是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氧气在大气中的作用主要是支持生物呼吸,而非影响地球的温度平衡。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D 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答案:D解析: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平衡和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来满足当前的需求。
3、以下哪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引起的?()A 土壤污染B 水污染C 大气污染D 噪声污染答案:A解析: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失衡,有害物质积累,从而造成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物可能会随着雨水渗透到地下水中,引起水污染,但直接原因还是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有关,噪声污染则主要来自工业、交通和社会活动中的噪声源。
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A 绿色植物B 食草动物C 食肉动物D 分解者答案:A解析: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属于消费者,分解者则负责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5、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答案:D解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则是源源不断的,只要有太阳存在,就可以被利用,是可再生能源。
二、填空题1、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
环境学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固体废物2、可持续发展3、环境影响评价4、BOD5、土壤背景值6、可持续发展7、循环经济8、TSP二、问答题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噪声控制的技术有哪些?3、水体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4、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5、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是如何分类的?6、噪声控制的技术有哪些?7、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有哪些?分别可用何提取?8、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三、论述题1、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有哪些?2、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论述环境保护在你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议中的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活动(包括制订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开发和单个建设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4、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
是指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5、土壤背景值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
8、TSP总悬浮颗粒物。
是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绝大多数小于100µm。
二、问答题略三、论述题略。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完整版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1、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水污染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水污染的分类: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2、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各种杂质根据其在水中的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和电导率等。
化学性指标:pH、碱度、酸度、硬度、各种阳/阴离子、总含盐量和一般有机物质等;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有毒化学指标;DO、COD、BOD、TOD 等氧平衡指标。
生物性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有机物质综合性指标是COD、BOD、OC。
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氧量叫做BOD。
测定步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碳氧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也含有含氮有机物的氨化,此阶段消耗的氧量称为碳化生化需氧量La或BODu表示。
第二阶段为硝化阶段,所消耗的氧量称为硝化生化需氧量LN或NOD。
生化需氧量的定义中只规定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无机物质,在第一阶段生物氧化中,有机物的C变成CO2,N变成了NH3,他们都已无机化了,因此并不关心NH3继续氧化为NO2-和NO3-,然而对于一般的有机废水,消化过程大约在5-7天甚至10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所以在5d的BOD测定中通常可以避免硝化细菌好氧的干扰。
标准BOD测定为什么选5天?因为5天的BOD消耗值基本达到70%左右,时间再长效果也不显著,而且没有时效性对于大多数有机物而言,生物好氧氧化经过20天大约能完成95~99%,经过5天只完成70%左右。
对于一般的有机废水,硝化过程大约在5~7天甚至10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因此BOD5在的测定通常可以避免硝化细菌好氧的干扰。
K1(T)= K1(20)(1.047)(T-20)La(T)= La(20)(0.02T+0.6)如果同一废水中各种有机物质的相对组成没有变化,则三者之间的相应关系是CODBODOC。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学考试复习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学考试复习环境材料学考试复习1.材料: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
2.材料分类:按照物理化学属性:包括金属、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按照性能:功能材料、结构材料按照用途:电子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医用、包装、耐火等3.按照应用程度:传统材料、新材料4.材料科学: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索自然规律。
(偏重基础研究)5.材料工程:材料必须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制备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材料,通过批量生产才能成为工程材料。
(偏工艺)6.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材料组成、结构、生产过程、材料性能与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材料四要素:性质,组成与结构,使用性能,合成与制备过程。
8.材料产业发展必须:改变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消耗能源、大量废弃及污染环境的现状走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9.生态环境材料特点:先进性,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能为人类开拓更为广阔的活动范围和环境环境协调性,能减轻地球环境的负担或者实现枯竭性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舒适性,人们乐于接受和使用,使活动范围中的人类生活环境更加繁荣、舒适10.生态环境材料指: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者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
11.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利用率高12.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13.固体废弃物的特点:量大、类多、成分复杂;污染滞留长、危害强;治理终端,污染源头。
14.固废处置:一方面,源头,减少、避免产生;另一方面,在利用、处理处置中,需要避免二次污染。
15.固废对环境的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水体、污染空气、影响环境卫生、其他危害。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工程分析1、下列关于工程分析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1)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类比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2)在采用类比法的时候,应充分注意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3)物料衡算法,由于遵循质量守恒定量,计算的结果最能体现实际情况,一般对结果不需修正(4)资料复用法一般在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中使用2、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注意。
(1)拟建工程设计资料的准确性(2)实测数据的准确性(3)现有工程数据的准确性(4)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3、下列选项中,可作为是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评价后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1)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2)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3)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4)(1)、(2)和(3)的代数和4、无组织排放是指。
A、生产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B、不经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 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C、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污染物D、无任何规律排放的污染物5、某企业年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9000 吨,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为2000 吨,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为500 吨,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为100 吨,进入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为1400吨,则某污染的排放量为吨。
A.5000B.5400C.6400D.14006、在分析依托设施的可行性时,如废水经简单处理后排入区域污水处理厂,需分析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是否与项目()相符,是否还有足够处理能力等。
A.工艺B.水文特征C.水质特征D.规模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时,需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的保证性。
A.卫生防护距离B.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C.安全防护距离D.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防护距离二、不定项选择题1、对于用装置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的建设项目,同时应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
环境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水化的象。
1、境科学的研究象和内容8. 水理的基本方法1)象是境;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理、分离和回收水中的染物;2)境学的研究内容: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物或胶状① 境量的基理。
包括境量状况的合价,染物在物;境只能的歉意、化、增大和消失的律,境自能力的研究,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理水中的有机染物。
境的染破坏生的影响等。
9. 水体染防治的措施② 境量的控制与防治。
包括改革生工,搞好合利用,尽1)减少耗水量量减少或不生染物以及化技;合理利用和保自然源;搞2)建立城市水理系好境区域划和合防治等。
3)整工布局③ 境分析技,境量技。
4)加水源的划管理④ 境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是境染所引起的致癌、致10. 水境保遵循的方畸和致突的研究及防治。
合理开、使用、防治染三者并行2、境、境概念境是以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以生存和展的物条第四章土壤境件的整体,包括自然境和社会境。
1、什么是土壤染源和土壤染物?(P121~122)境是指人其自身生存和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土壤染源就是指造成土壤染的来源,大致分工染源、中,使境生危害人生存和展的面效。
染和生物染三大。
3、境的基本特征土壤中染物,是指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功能的物,即会整体性和区域性,性与定性,源性与价性,危害作用的改土壤的成分、降低作物的数量或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
滞性土壤染物大体可分有机物、重金属染物、放射性物、化学4、境生的原因肥料和致病的微生物五大。
一是不合理开利用自然源,使生境量化、源枯竭,2、土壤化 (P121)破坏生平衡;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高速展引起的境是指土壤本身通吸附、分解、迁移、化,而使土壤染的度染与破坏降低而消失的程。
(口力;源的不合理利用;面追求的增)3、什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如何行确定?(P125)1大气境1) 土壤金属元素背景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下未受人染、大气的成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材料学第一章绪论1、专业词汇:生态环境材料Ecomaterials材料流Materials Flow物质流Mass Flow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目标与范围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清单分析inventory analysis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结果解释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 生态设计Eco-design/ED清洁生产Zero Waste Processing2、环境材料定义及材料研究的三个特点(1)定义:生态环境材料是一种具有与环境协调的特殊功能材料,是指在设计、制造、加工、使用以及再生过程中均考虑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人类所需材料。
既包括经改造后的现有传统材料也包括新开发的环境材料。
(2)特点:•先进性:能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和环境,发挥其优异性能。
在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技术环境负担的大小,材料本身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又要顾及材料使用时的传统性能(材料的先进性),在要求优异的使用性能这一点上,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是相同的。
•环境协调性(优先争取的目标):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同外部环境协调,减轻地球环境的负担,使枯竭性资源完全循环利用。
在材料的生产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工艺流程中采用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技术,废弃后易于再生循环。
材料及技术本身要具备环境协调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材料观念而增加的概念。
•舒适性:使活动范围中的人类生活环境更加繁荣、舒适,人们很乐于接受和使用。
3、从手段、目标和要求角度阐述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4、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价系统层次阐述环境材料的具体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材料的开发、应用、再生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理论研究。
a. 人类的材料需求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规律;b. 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所需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c. 与环境协调并适应环境发展的材料开发、应用和再生理论;d. 低环境负担的合金理论,无机材料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理论;e. 可循环性的材料自分解和分离理论;f. 材料再生循环难易程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2)应用研究:a. 清洁的无污染的材料生产、加工和制造技术基础b. 具有最低环境负担的材料工程新技术和新工艺c. 可循环性的功能材料或结构材料的分解和分离技术基础d. 废弃材料的综合再生技术基础e. 现用材料中有害元素的替代技术f. 自然资源中枯竭性金属元素的替代技术(3)评价系统:包括使用性能和环境性能两方面的评价。
a. 生态环境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度量标准和基准b. 现用材料的合理性评价c. 人类活动废弃的可再生资源的核算体系d. 各种材料的环境负担的基础数据库e. “绿色标志”材料的论述体系、方法及其标准f. 自然资源的容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的评价5、研究环境材料的意义。
第二章环境材料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及可持续发展理性设计的具体表现(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个概念:可持续性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2、列举地球环境问题(具体内容不要求)人口的急剧增长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水资源的污染热带雨林破坏辐射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3、材料流定义及具体掌握四倍因子理论和十倍因子理论(前提假设、目标措施和公式表达)(1)材料流(materials flow)又称物质流(mass flow),也称材料链(substance chain),材料流也可以说是材料背负的生态负荷或生态包袱。
材料流理论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所投入的原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大小的一种定量分析理论。
材料流理论是一种方法学,主要用于研究、评价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的资源效率,找出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
因此,材料流理论是研究资源效率的一种有效工具。
(2)A 、四倍因子理论(factor 4)是德国von Weizsaecker 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
按1995年的数据,占全世界总人口20%的富人,每年消耗全世界82.7%的能源和资源。
而其他80%的人每年消耗的能源和资源仅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7.3%。
为了既保持已有的高质量的生活,又努力消除贫富之间的差异。
Weizsaecker 根据计算得出,若能采取技术措施,将现有的资源和能源效率提高四倍,就有可能达到上述的目标。
这就是四倍因子理论提出的依据。
因此,最初建立的四倍因子理论主要是针对消除社会的贫富悬殊,实现各国间健康、和平发展的一种技术目标。
经过努力和发展,Weizsaecker 将四倍因子理论科学化了。
1995年,其专著《四倍因子:半份消耗,倍数产出》出版以后,使该理论有了明确的科学含义。
其意思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将能源消耗、资源消耗降低一半,同时将生产效率提高一倍。
由此,在同样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的水平上,得到了四倍的产出。
如式(2-1)所示P 2R 4I 0.5=== (2-1)式中:R 表示资源效率;P 表示产品产出量;I 表示原材料、能源投入量。
四倍因子理论的提出,得到了世界上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者的赞同。
四倍因子理论对有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为我国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即从资源效率角度减少原材料消耗、增加产品的有效产出;从环境保护角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治标又治本。
B 、十倍因子理论(factor 10)是由德国Schmidt-Bleek 于1994年率先提出的。
与四倍因子理论类似,十倍因子理论的核心是:必须继续减小全球的材料流量,在一代人之内将资源效率提高十倍,才能使发达国家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且可以让子孙后代能够在这个星球继续生存。
他认为,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在二三十年内若能将现有的资源和能源效率提高十倍,达到上述目标是有可能的。
十倍因子的概念与环境保护是直接相关的。
Schmidt-Bleek 教授用一个方程式将环境影响、人口和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关联起来,见式(2-2)。
他推测,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在现在的基数上增加1倍,即P 等于2;同时,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届时将增长3~6倍,取平均值为5,则二者之积为10。
由此,对环境的影响将增加10倍。
为了保持现有的生态环境水平,必须通过提高资源效率来平衡和补偿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将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10倍,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GDP I I P P GDP =⨯⨯ (2-2)式中:I 表示环境影响;P 表示人口;GDP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1、名词解释:资源、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能源、资源的直接消耗、资源的间接消耗 资源:指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通常又称为自然资源。
可耗竭资源: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一类是比较集中且容易转化的含能物质,称含能体燃料(燃料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沼气、氢等;另一类是可以利用的能量过程(非燃料能源),如太阳辐射、风力,潮汐等。
资源的直接消耗:指将资源直接用于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资源的间接消耗:指在材料的运输、储藏、包装、管理、流通、人工、环境迁移等环节造成的资源消耗。
2、分析自然资源的详细分类组成并举例说明为研究自然资源对材料生产的影响,将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1)可耗竭资源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又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
(a)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这类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例如汽车报废后,汽车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b)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消耗掉了。
例如煤,一旦燃烧变成了热能,热量便消散到大气中,变得不可恢复了。
(2)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例如太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
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a)可更新商品性资源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等。
(b)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如公海鱼类资源、物种、空气等。
3、了解自然界中三个重要的物质循环并能详述碳元素和氮元素的循环过程。
自然界内处于千变万化中的物质欲维持质量——能量守恒,只有通过物质的循环来实现。
自然界中三个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1)碳循环:在自然环境内,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
由动物呼吸或矿物燃料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
在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亦构成氧循环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光合反应中。
反应:6CO2+6H2O+2822J→C6H12O6+6O2碳循环始于CO2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以各种碳化物的形式储存,经过营养级的传递、分解,有一部分经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动植物尸残体的分解转变为CO2,回归到大气中去,另一部分转入土壤或地下深层,经过漫长的演化转变成矿物。
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CO2到大气中。
(2)氮循环:在生物圈中氮的循环基本模式是植物吸收N2经生物固氮作用形成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而生成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并和其他化合物进一步合成为植物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