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学话语蕴藉属性
浅析文学蕴藉
浅析文学中的话语蕴藉摘要: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了可能性。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一下话语蕴藉在文学中体现,从而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到话语蕴藉的含义。
关键字:话语蕴藉;文学活动;文本;含蓄;含混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蕴藉,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的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话语蕴藉贯穿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活动中的话语蕴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归隐之初,陶渊明作为“说话人”,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最终的心灵归宿。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出仕有着一种强烈的憧憬,但当时东晋王朝门阀制度森严,统治腐朽黑暗,造成了诗人心里期待与现实的疏远与背离,诗人不愿屈于现实的黑暗,于是选择从社会中抽身而出,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
如今,我们作为“受话人”,在阅读诗人的作品时,诗人身上那股淡泊之气通过作品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
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片灿然的菊花丛中,一位古铜色皮肤的沧桑老人手采几朵菊花,悠悠然的望着远处的南山,眼神中透露着睿智的光辉。
落日余晖中,一群群鸟儿朝着夕阳的方向飞去,飞向自己的家,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和谐,给人的内心带来一种极其安定的感觉。
现代人在提起陶渊明时,总是会想到这样一些词去评价他:淡泊、悠然、静穆、自得。
而且有许多人被陶渊明的这种品质深深感染,以此指引自己的生活,这正是作品中的思想在读者身上深深沉淀的体现,诗人与读者通过作品实现了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沟通。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专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1社会风气的变化2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3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4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5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6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了文学的发展;总地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发展变化的;2、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形式,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活动;3、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形式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浸染的状况;思考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以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无功利和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指向某种权利;确切的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观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3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第六章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如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它是从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为“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3、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思考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答: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答: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于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审美化了;3、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用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答: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日常用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答:不能;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及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活动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者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从感情体验为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情感;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是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8、文学创作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转移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第七章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整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从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的解释和揭示;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9、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神形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10、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11、陌生化:作家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的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12: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13、推敲: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恰当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写主观性相联系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构思艺术,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出判断,它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得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1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2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结、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答:1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即兴创作要气氛和契机3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4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的因素以及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情感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2、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从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的介入方式对个别特殊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情感评价:指文学创造主体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其所描写和表现的人物与事件所作的情感性“裁判”;4、艺术形式:其本质及内涵可以从表层到深层逐层地界定为:1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2这一实现方式于具体作品体现为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3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是由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如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手法有机组织起来的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织实际是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5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是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5、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答:1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2“真善美”三位一体,但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6、艺术真实主要与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因; 答:1特征: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意性2一切现实中存在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以及必然性的解释,作为自己求“真”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虚拟性的情景之中;因此,艺术真实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就致力于揭示和把握客体对象的内蕴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虽然相通,但是科学活动的目标及过程讲求客观性;而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意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7、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答: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内蕴又是与其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范文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有其表面意义,在其表面下常含有深刻的话语蕴藉。
比如,经典的《红楼梦》所蕴含的道德教育。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言行透露出社会上种种丑陋的习俗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便可视为作者对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默默倡导,具有较强的话语蕴藉属性。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堕落经历和冷静的反思,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腐朽,以及庶民对权贵们和道德败坏的呼声。
林黛玉则代表着一个纯洁的灵魂,她的悲剧命运、对名利的不屑和不甘,以及最终的自尽,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些形象既是作者对历史现实的注脚,也暗示出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红楼梦》中,诸如爱情、权力、财富等话题都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虽然文学作品并非是为了教育读者,但是它常常蕴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在文学的层面上释放着作者的哲思,引导着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为解析《红楼梦》中人物经历的道德探究,重点在于凸显小说的话语蕴藉。
同时通过明确小说中两位代表人物的角色意义,下面阐述小说中对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和探究。
用词分析:本文的用词较为正式,且给人以深入解析的感觉,接近于学术的用词方式。
范文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包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我们可以通过善用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来借助艺术的力量,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班纳特家姐妹与达西夫妇之间的故事。
其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作为一位天性独立、有思想的女性,恰巧遇见了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在伊丽莎白的眼中,是一位傲慢、冷酷的人,伊丽莎白不仅深受其所以然的侮辱,还被其钟情的男友威克姆先生出卖。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Discourse implication)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所隐含的含义和意义,丰富了文本的语义层次和阐释深度。
在文学中,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运用比喻、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传递多重意义和思想。
这些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深藏在语言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解读和思考。
2.行间意味与潜台词:文学作品中的行间意味和潜台词是指作品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但读者可以从语言和情境暗示中捕捉到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作品传达了更加深刻和微妙的观点和情感。
3.话语的外延与内涵: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不仅有表面上字面的意义,还包含了更加深层的内涵和外延。
作品通过一系列词语和造句方式的组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事件、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4.文化价值与社会观念:文学作品承载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通过话语蕴藉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作品中隐含的社会规范、道德评判和文化传统等成为读者理解作品背后意义的重要线索。
举个例子,以《1984》这部小说为例,乔治·奥威尔通过对话、描述和情节描写等语言手法展示了强权政府的恐怖统治和个人权利被粉碎的主题。
小说中,党的控制和操纵被隐含在政治术语、宣传口号和对人性的扭曲的方式中。
通过这种话语蕴藉的方式,作品传递了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自由的探讨。
另一个例子是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对主人公葛列格尔变成甲虫的描写和家庭关系的变化,暗示了现代生活中个体的异化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卡夫卡的语言使用和情节设定中蕴含着深层的心理、社会和人性的意义,使读者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通过隐喻、象征、潜台词等语言手法传达作品更深刻和丰富的意义。
文学理论--简答题
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 P44、45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生动地描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2、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P124文学创作当中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读白、对话等,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言语、科学言语。
科学言语是科学领域中使用的言语,比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具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的色彩和风格,因此,显得材料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当中的言语,它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比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得来讲要服从说明的需要,将事情表达清楚。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了个人的感情色彩,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象征的说理体系,往往采用隐喻、暗喻、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文学作品的言语指示意义往往不能够一眼看穿,因此,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更具有艺术性、技巧性。
3、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P124 118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分为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
文学活动属于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活动,作家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及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审美体验对其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运用审美话语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所以作家不仅是美的体验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因此文学家也会成为思想家。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属性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挖掘文 学作品潜在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跨学科研究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06
结论
研究总结
话语蕴藉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它通过语言的多义、隐 喻、象征等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象征
01 02 03 04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 意义。
在文学中,象征可以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氛围 或传递深层含义。
象征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发读者 的思考和共鸣。
象征的理解需要读者对作品的主题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体现 了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特点。
使语言具有多义性和含蓄性。
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
03
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 现形式、功能和意义,分析其与文学 创作、接受和批评的关系。
研究意义
话语蕴藉属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读 者的审美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推动 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功能
表达情感和思想
情感表达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能够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思想传达
文学作品通过话语的蕴藉属性,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 生、社会和世界。
塑造人物形象
个性刻画
话语蕴藉属性有助于刻画出丰满、立 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点。
7文学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本质论(三)
一、文学与话语
(一)话语、语言、言语和文本 •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前者指
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 行为。
• 福柯的话语理论
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
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 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四、文学的定义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刘勰《文心雕龙· 定势》:“综意浅切者, 类乏酝藉。”意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 品,大都缺乏“酝藉”。何谓“酝藉”?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即意义深刻 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 味曲折地包藏其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词源》中评元好问的 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 不减周、秦。” • 清初文学家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 为主。”可谓开宗明义。 •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寄意在 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文本与作品
• 德国学者伊瑟尔认为,“作品”与“文本” 的区别在于,“文本”属于作者一极, “作品”属于读者一极,“文本”是未完 成状态,“作品”是完成状态。 作品=文本+读者的解读 • 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言语系统。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 *轮到你发言你才说话。(言语)
一、文学与话语
• 四、文学话语五要素
说话人 受话人 文本 沟通 语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
(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话语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话语蕴藉名词解释
话语蕴藉名词解释
话语蕴藉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语言表达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手段,传递出隐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话语蕴藉常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和含蓄隐晦的措辞,让读者在表象背后体悟到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话语蕴藉可以在言外寓感,通过诗意的语言和形象细节,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传递给读者。
例如,一首诗中描绘了一片秋天的枫叶,不仅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更是借此隐喻人生的苦痛与无常。
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诗歌传达了一种深情和哲理,激发了读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话语蕴藉还可以通过象征来表达更加深远的意义。
比如在小说中,将一件事物或人物作为象征,代表着更为普遍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作者可以更加抽象和深入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读者通过理解象征的含义,可以超脱个人经历,领会到更广阔的文化价值和共通的人性考量。
话语蕴藉常常利用隐喻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隐含比较,凸显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用“燕子交叉”来形容两人相互游离轻盈的舞姿,寓意优美而动人。
通过隐喻的引用,表达出作者对于舞蹈和人性美感的理解和独特见解。
总之,话语蕴藉是文学中一种重要且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形式,表达出文学作品中更深刻、更丰
富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艺术的体现。
通过话语蕴藉的表现形式,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美学和人性的反思。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1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 审对象 ”,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 审己 ”。
2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 作品 与 现实 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 陌生化 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 含混 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 陌生 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 二十世纪初 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 接受美学 和 读者反应批评 ,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 、 狭义文学 和 折中义文学 。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摘要: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作,从各方面体现着话语蕴藉的特征。
因此,本文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并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关键词: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品;含蓄和含混;艺术审美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仅满足于运用笼统的语言概念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揭示文学的丰富性。
然而,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话语蕴藉“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籍”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些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
他明确地指出“蕴藉”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富,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含其中,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使蕴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蕴藉”的读者阅读“蕴藉”之作而充满欣喜。
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被赋予较为宽泛更具包容性的含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中。
对“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质疑
文学 话 语 。对 于 第一 点 , 笔者 认 为 是 合理 的 , 但 对
于第 二点 , 笔者 有诸 多 疑问 。
作者简介 : 霍伟 ( 1 9 8 6 一) , 女, 河 南信 阳人 , 硕士 , 助教 , 研 究方 向 : 文艺理论。
对“ 蕴藉” 做 了阐发 , 认 为它 是 “ 指 文学 作 品 中那 些
意义 有余 、 蓄积 深厚 的状 况 。 ” …“ 包 括 含 蓄 和含 混 两种修 辞 形 态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 文 学 的话 语 蕴 藉
属 性 ”。
、
何为 “ 文学 的话 语蕴 藉属 性”
“ 文学 的话 语蕴 藉 属性 ” 是《 教程 》 在 探讨 文学
态 而存在 。 而无论 是作 者还 是读 者 , 都 只能通 过这
种话 语蕴 藉 而参 与到 文学 活 动 之 中。 ” … “ 文 学 的
审美 意识 形态 性 只 能 以话 语 蕴 藉 这 一 特 定形 态 表 现 出来 , 都 只能蕴 含在 话语 的 含蕴或 含 混 的意义 空
态 巧借 审美传 达 出 来 ” , … 在 这 一 “ 传达” 的 过程 中, 文学 就 有 了话 语 蕴藉 属 性 。具 体 来说 , 《 教程》 对 于这个 属性 的阐 释是次 第展 开 的 。
首先 , 《 教程》 引用 福 柯 的话 语 理 论 , 认为 “ 话 语” 是 一种 语 言 与 言 语 结 合 而 形 成 的 丰 富 而 复 杂 的具体社 会形 态 , 而 文学 作 为 一 种 语 言 艺术 , 也 是 话 语 的一 种 形 式 。这 种 形 式 具 有 自 己的 内涵 , 它 “ 是指 特定 社 会 语 境 中人 与 人 之 间从 事 沟通 的 具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1)含义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是指对文学语言和意义状况的概括,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上。
(2)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含义①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a.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b.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述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c.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立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据这种话语蕴藉。
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②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
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文本。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
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措实践中去阐明。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比喻人生境界永远向上继续提升。
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更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
“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
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
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
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
《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
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显然,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是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纵观当今文坛,所谓的严肃文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严肃文学为何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无法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说话人”与“受话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新一代年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严肃文学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食之甚是枯燥。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2)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 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 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 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 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 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 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落日心犹壮,秋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
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 会的话,他不过感觉 灵敏,早感到早说出 来。 ——鲁迅
返回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1、文学与话语蕴藉
(1)蕴藉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概念,最开始用来 品评人物,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富于涵养。后 来引申到文学领域,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 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 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 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 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 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 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 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返回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 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含混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 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 令读者回味无穷。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从全诗看,“更”字至少表达出一 下第三种意思: ①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 由一向多的重复增加,比喻人 生行为的重复出现; ②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 由低到高的逐层增加,比喻人 生境界继续提升; ③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 楼动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 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 比喻人生境界御用不断的提升。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属性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属性篇一: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
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
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作者个人因素
作者经历
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遭遇等个人因素会对其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产生影响。例如, 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可能在其作品中传达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创作意图
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这决定了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作家可能通 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或意象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读者接受因素
多义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多种意义,不同读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解读。
不确定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时会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 使得读者无法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需要读者通 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填补这些空白。
历史与发展
历史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并不是现代文学的 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 始探讨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随着现 代文学的发展,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逐 渐被重视和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 内容之一。
案例三:围城中的话语蕴藉属性
总结词
围城中通过讽刺和幽默的话语,展现了话语蕴藉属性 的独特魅力。
详细描述
在《围城》中,钱钟书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话语,揭示了 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中的话语不仅具有表 面的意义,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思考。这种话 语蕴藉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 达上更加含蓄、深刻,为作家提 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空间, 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深化作品的主题
通过话语的蕴藉,作家可以更深 入地挖掘和呈现主题,使作品的 主题更加深刻、复杂,引发读者 深入思考。
增强作品的审美体
验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审 美上更具层次感和深度,为读者 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解读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解读
潘国好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0)001
【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总页数】2页(P161-162)
【作者】潘国好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文学话语的蕴藉及审美效果 [J], 杨琳
2.文学话语与政治话语——周扬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解读 [J], 张弛;
3.对“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质疑 [J], 霍伟
4.文学话语与政治话语r——周扬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解读 [J], 张弛
5.文学话语蕴藉与“多元解读”质疑的质疑 [J], 张兴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诗:“皆酝藉吞 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 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评苏轼的两首词: “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 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 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一、文学与话语
• 四、文学话语五要素
说话人 受话人 文本 沟通 语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一)“蕴藉”(yùnjiè)的涵义 •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代诗学,在古代 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 • “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 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 申为含蓄。 • 在古代诗学中“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 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 况。
文本与作品
• 德国学者伊瑟尔认为,“作品”与“文本” 的区别在于,“文本”属于作者一极, “作品”属于读者一极,“文本”是未完 成状态,“作品”是完成状态。 作品=文本+读者的解读 • 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言语系统。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 *轮到你发言你才说话。(言语)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二)含混 • 含混,又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指看似 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 的意义。 • 如杜甫《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 欲苏。”有三种解释 • 莎士比亚诗:“那些在凛冽寒风中摇动的 树枝”有两种解释。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三)含蓄与含混 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本质论(三)
一、文学与话语
(一)话语、语言、言语和文本 •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前者指
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 行为。
• 福柯的话语理论
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
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 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二)话语蕴藉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 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 话语形态之中。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 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
伊格尔顿:文学是一种“话语实践”
• 我的观点是,最为有用的是把“文 学”视为一个名称,人们在不同时 间出于不同理由把这个名称赋予某 些种类的写作,这些写作则处在一 个米歇尔· 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 的完整领域内;如果有什么应该成 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这一完整 的实践领域,而不仅是那些有时被 颇为模糊地标为“文学”的东西。 •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理论》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刘勰《文心雕龙· 定势》:“综意浅切者, 类乏酝藉。”意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 品,大都缺乏“酝藉”。何谓“酝藉”?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即意义深刻 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 味曲折地包藏其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词源》中评元好问的 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 不减周、秦。” • 清初文学家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 为主。”可谓开宗明义。 •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寄意在 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大家都感觉你的话有力量。(话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文本)
一、文学与话语
• 二、话语的定义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
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 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一、文学与话语
• 三、文学是一种话语 • 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 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
四、文学的定义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
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一)含蓄 • 所谓含蓄,是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 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 味无限。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 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正可谓化情 思为景物。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 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