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变革中对“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从鹤峰县城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一个月,经历了从校长到学员的角色转变,一个月以后又从学员转变成教师,重回工作岗位。两次转变虽疲惫但对我人生有着重大影响。近几天,我一直在想新基础教育理念到底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到底能不能让我们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盲从、迎合……联想起前期在沪很多著名学校参观、学习、听评课经历,感触颇多,困惑也多。现在我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说出与大家共勉。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重心下移,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完全符合事实。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教师,是什么?是客人吗?以前的课堂难道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极端思维很难融入当前的教育形势。

因此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对立思维的层次上。我觉得,教师与学生她们都各自承担这自己任务,这两类主体在课堂上相互支持、相互感染,只有当教师活动于学生活动融为一体时,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她们是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讲或少讲吗?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或者说某个人在发言,而是社会、自然借助教师之口向处于朦胧阶段的学生传递知识和经验。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需要经验和方法。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

怎么讲?关键是能把握好四个字:准、实、活、细。

(1)准。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

(2)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

(3)活。形象,直观,通俗,浅显。

(4)细。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

三、新基础教育下怎样的“动态生成”是好课?

1、“动态生成”的“动”是什么?

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依靠严密的问题推进,就是“动态生成”吗?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好课吗?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动”起来的课,都是好课。

因为、“动态生成”中,“动”是手段,生成”才是目的“动”应该以“生成”为追求目标。生生互动也好,师生互动也罢,“动”起来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创造性思维成果,才是关键。

(1)无目的的“动”是盲动、乱动、为动而动。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让学生的发言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能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直接解答,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课堂小组讨论。表面上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激烈,生生互动,但实则演戏,甚至成无效劳动。

(2)无价值,无效果的“动”是瞎动,现在课上的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和小组讨论,往往只重“形”不重“神”,只重“外”不重“内”,只重“口”不重“手”,更不重让学生动“脑,心,情”。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充分活动了,但学习效果差,学习质量水平低,把课当成了“辩论会”“讨论会”了。

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思维共振了,相互碰撞了,生成出富有灵性和智慧的问题和解题方案了,这并不是就算大功告成,生成了还需要巩固积累,还需要反馈、需要去亲自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课有收获。

2、学习中应该如何“动”呢?

(1)要围绕学习目标动

(2)要围绕核心问题,围绕学生感兴趣,易发散,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动

(3)集体动,小组动的次数不要多。一、二次即可。

(4)动、静结合。要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练习的时间和机会,不要动辄就讨论。

(5)既要让学生动口,又要让学生动手。说一说,划一划,学生个体的操作要有。

(6)既要互动又要单动。教师个体的讲述、点拨、启发,学生个体的揣摩、练习也要有。

四、指责教师“教案意识”太强,对吗?

1、“教案意识”不等于“执行教案意识”。“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有“教案”,“执行教案意识”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光想着“教案”不想着“学生”,不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而是被“教案”束缚住手脚,把学生看成是完成“教案”的道具。显而易见,一个是“心中有数”一个是“死搬硬套”。

2、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案意识”,预先考虑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否则,课堂学习就成了“意识流”和“无主题变奏曲”,师生的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感,教师的目的达到了,但学生一节课下来就会一无所获。

3、因此教学中强化教师的“教案意识”,但同时要淡化“执行教案意识”。即教师教案要注意“弹性化”设计,要留有师生释放生命激情,互相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空间和时间。在执行过程中,要灵活变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加以合理,适度的调整,但大目标、大方向、大框架不需任何改变,否则会离题万里。

综上所述,是我在沪学习并听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时的一些感想和浅层的思考。对于新基础教育的原则和理念,我是完全赞同,但赞同不等于盲从,支持不等于迎合,我以为,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实际,个性化的重组、批判的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中取舍,在实践中创造,应该也是我们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鹤峰县实验小学:向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