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当时的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备选方案的损益值多以金融货币值为指标,于 是预期货币值便成为决策分析中提出最早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价值辨优准则。 决策中,人们的偏好指向预期货币值最大。 • 如,投资家有资本M,要全部用来投资,有N种投资方案,每种方案带来的投 资回报不同,投资家只需计算出获得最高投资回报的方案,即可作出决策。




偏好公理的缺陷:使效用失去主观性的特点失去了去场合性的特点,即 无论其他事情发生怎样变化,都不影响个体对某一选项的偏好。事实上, 任何偏好都具有场合依存性。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1954年萨维奇在《统计学基础》中提出,该理 论用主观概率代替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客观概率,假设人们作决策时依 据主观概率计算期望值。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内容 主观概率:概率衡量的是对知识的缺乏,概率仅代表对某次试验的信念。 如果知识是全面的,对概率的推断就是准确的,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 概率,而只有确定性。 主观概率的计算,伦理中立命题。某人认为一个命题S对某人而言是伦理 中立的,即命题S的真假不会影响一个人对行动方案的选择。 确定事件原则:如果方案A在各方面都不比方案B差,并且至少在一个方 面好于方案B,那么方案A永远不可能被方案B占优。 假设基础:自然对于概率的安排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与决策者对结果 的偏好无关,决策者安排偏好(概率赋值)的理由存在于主观世界本身, 与客观世界无关。 评价: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关于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抽象理论,被 一些观察家认为是“有史以来关于效用的最杰出的公理体系”,并且 “是选择理论皇冠上的明珠”。

• •

有限理性的心理学解读 感觉-有限理性: 我们通过视觉、味觉、触摸觉等感觉器官获取关于颜色、味道等的信息,这就是 感觉。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感官将各 种不同刺激的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现象一:使用交流电的日光灯,它的光线是闪动的还是稳定的? 日光灯以每秒约100次的频率在闪动。眼睛不能识别日光灯的频率,是因为视网 膜需要一定的时间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反应,当刺激眼睛的光消失时,视网膜的反 应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留下一个后象,后象的保留时间为0.1秒。 假如有多次闪光刺激,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人眼则不能分辨单个光点,而将其 感知为稳定的、连续的光。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闪光融合。闪光融合导致我们判断出现错误。 现象二:三盆水,一盆为冷水,一盆为温水,一盆为热水。 先将双手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30秒后迅速将浸入热水的手浸入温水中,5秒 后将浸入冷水的手也浸入温水中,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总结:同是一盆温水,判断却不同,是因为先前的经验影响了判断。 现象三: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罕见的海啸席 卷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造成2.2万人遇难。但居然很少发现动物的尸体。 动物具有预知灾难发生的所谓“第六感觉”,而是它们的听觉或某种感官比人类 更为灵敏。
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内容
• 标志着现代决策理论的诞生,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为理性决策者提 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系统,用严密的数学方式来讨论 个体对效用的偏好问题;二,个体决策追求效用最大化;三,结果发 生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 • 迅速成为一种标准化的行为决策理论:不描述人们的实际选择行为, 而解释个体在一定的理性决策条件下将如何选择行为。 • 客观概率,假设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客观的。 • 有关客观概率的论述存在三种理论: 1)等概率论,该事件包含的样本点数量与所有的样本点数量之比。 2)相对概率某特定事件的概率等于在一系列无限“相似”试验中该事 件发生的相对概率。 3)倾向论观点,概率代表了在单个实验中得到特定事件的自然趋向, 没有必要与长期的频率相关联。 • 偏好公理: 1)占优性,决策者永远都会选择那些具有优势的策略。 2)传递性, 3)独立性,对于两个决策或结构的选择不受第三个不相干策略的影响。 4)完全性,对于任何结果决策者都能给出优先次序。
决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相互关系
自我与他人的理性 推理的硬科学原则 数学与逻辑 完整而充足的信息 均衡论
成本与利益 的交易,效 用的受益
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推理的软科学模式 非量化和启发式 心智努力 社会性与影响力 不断学习达到完善
对当前环境的适应,在行为 上的变化,反馈与结果,对 未来不确定条件的适应能力
决策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 萌芽于早期的“博弈”。 在一场赌博活动中,有1%机会赢得100法郎,应该付多少钱来玩这种游戏? 18世纪法国的贵族们请宫廷数学家解决此类问题,答案是公平的投入应该是概率(1%) 与预期结果(100法郎)乘机之和,即预期值。 • 丹尼尔的“效用”理论:效用是收益的对数函数。 丹尼尔发现,人们的判断和估计不依赖获益本身,而依赖获益后的心理满足或愉悦程度。 他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或愉悦称为“效用”,进而提出效用理论。 • 兴起阶段:冯•诺依曼与摩根斯顿提出了最大期望效用理论。 • 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并按最大期望效用进行选择。偏好 (效用)等于价值与概率乘机之和,并且价值是主观的,概率是客观的。 • 相关的公理:占优性、传递性、独立性 萨维奇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效用不应该是价 值与客观概率乘机之和,而应该是价值与主观概率乘机之和。 二者的缺陷:排除了情感因素,失去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 • 例如:在100%稳得3000元和有80%机会得到4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前者; • 而在100%损失3000元和有80%损失4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后者,出现偏 好反转现象。 • 大发展阶段: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是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建者、美国卡内基大学教授西蒙。 • 他从批判理性“经济人”假设入手研究人的决策行为,首次提出有限理性概念,用以 质疑决策研究的过分理性取向。他用“有限理性”取代“全面理性”,用“满意性原 则”取代“最优原则”。
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 研究范式,是指科学研究遵从的理论指导原则以及运用的技术方法。 目前,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还不统一,主要有标准化范式、描述性 范式和进化论范式。 • 标准化范式:也称经济学范式,目标是建立最优化或完全理性的、普 适的决策模型。主要代表理论是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和主观效用理论。 • 描述性范式:是主要研究范式,是在继承和批判标准化范式的基础上 成长起来的。以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为指导思想,认为人是 理性的,但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感知能力有限,记忆能力有限,分析 能力有限,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 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探讨决策者的真实决策行为,详述决 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 •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许多描述性决策理论,最著名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 的研究,他们不仅提出前景理论,而且发现人类决策的许多启发式、 偏差乃至缺陷。 • 标准化范式中,研究者的作用类似于机器人工程师,描述性范式的研 究者一个教练。
标准化范式和描述性范式的比较
范式的要素 理论 理论目的 应用目标 标准化范式 理性的原则 建立最优化决策的一般模型 描述性范式 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 理解真实人在确定范围内的决策
源自文库
以完美行为为对照,通过显示 通过对决策者的培训,或者通过 决策缺陷,帮助人们达到最优 帮助决策者改善决策环境,达到 化境界 帮助他们提高决策水平的目标 数学模型、计算、测量 统计学、经济学 机器人工程师 过程跟踪、知识提取和表达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 教练
理性发展: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内涵: 1)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不可能掌握完备的信息。 2) 人是理性的。这里的理性是指个体总是在自己掌握的信息范围内追求理性,表 现理性。 西蒙将理性区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程序理性是指当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或者说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时,该行 为就是程序理性的,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 结果理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限定范围内,当行为能够达到预定目标时,它就是 结果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理性取决于某项行为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或预定目标的 完成状况,而不管其行为过程如何。 理想发展:生态理性 生态理性提出的背景理性假设,核心概念是一致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直觉 的。有限理性,从经验和理论两个层面动摇了理性假设充分性的基础。生态理性,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理性的内涵 生态理性在决策研究中强调:一,决策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 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的过程;二,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识别环境信息 结构的功能作用。 生态理性使用了新的智能观,即高超智能是心理算法规则适应环境的体现。 生态理性强调环境信息,强调行为对环境的适应,认为表征信息的形式只要贴合 自然的格式,人类行为就会符合传统理性。
主导方法 学科根源 研究者角色
• 生态理性对决策的评价也使用了新的标准,即对应性标准。
• 对应性,是指将决策策略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进行评价,而不是与内 在连贯性联系起来进行评价的标准,它主要考察决策的准确性、节俭 性和速度。
• 进化论范式,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客 观世界是不确定的、复杂的,生物个体能对如此复杂的客观世界作出 正确判断,说明他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成为归纳推理的“行家里 手”。进化论范式提倡生态理性,即强调“决策的机制就是充分利用 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以及个体在适 应环境过程中获得识别环境信息结构的功能。 • 从本质上讲,进化论范式也是描述性的,它从关心和描述个体的实际 决策行为出发,寻找个体决策的有效策略——启发式策略。 • 以有限理性为指导,以经典理性衡量决策结果正确与否的卡尼曼式研 究归为描述性范式;将以生态理性为指导,以决策结果与现实环境相 比较衡量决策质量的研究划归为进化论范式。
• 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率:
• 效用,丹尼尔认为“效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金钱的客观价值 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主观价值,即效用;二是效用与个体的财 富状况密切相关。
• 例如,同样一枚金币,对一个乞丐的效用要远远大于对一个富翁的效 用,虽然二者的金额完全相同。在这里,效用不再是客观货币值,而 是对客观价值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理度量。 • 后来的经济学家将效用定义为“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 品或获得某种服务后的满足程度”,有时被广泛理解为福利、经济福 利等。 • 边际效用递减率 • 丹尼尔进一步发现,效用会随财富的增加而表现出递减趋势。所谓边 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增 量(增加的满足程度)。 • 效用曲线图——边际效用递减律 边际效用递减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随着消费者 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 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 圣彼得堡悖论: • 假定有一个掷硬币的游戏,规则有二:(1)当硬币掷得正面时,有 权利再掷,直到出现反面为止;(2)付给掷得反面者2的N次方元,N 为掷硬币的次数,即若第一次出现反面就得2元,第二次得4元,第三 次就得8元,依此类推,问愿意付多少赌金参与这一游戏? • 结果,多数人不愿意付太多的赌金,几乎不超过10元。若按预期货币 值计算,参与该游戏的收入是无穷大的。 • 对于一个获益无穷大的游戏,人们却只愿意付很少的赌金去玩,这就 是著名的圣彼得堡悖论。
• 最大期望效用理论
• 由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提出,又称VNM期望效用理论,已发展成为标准化决 策的主干理论。
• 是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上考虑问题,具体体现为:界定“效用”概念,规定 “效用”的运算法则,规定个体偏好的公理。 • 它的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产生背景 预期理论:所谓预期,亦称期望,是指经济当事人或经济行为人对经济变量 (如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在未来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上的事前估计。 1936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明确提出预期 理论,并把预期理论作为创立宏观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认为预期是影响总 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
• • • 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率: 效用,丹尼尔认为“效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金钱的客观价值对 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主观价值,即效用;二是效用与个体的财富状 况密切相关。 例如,同样一枚金币,对一个乞丐的效用要远远大于对一个富翁的效用, 虽然二者的金额完全相同。在这里,效用不再是客观货币值,而是对客 观价值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理度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