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曹剑黄志伟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6年第11期
摘要截至2015年,重庆市约栽培有李树3.14万hm2,产量达27万t,稳居重庆市第三大水果生产地位。以渝北、巫山、万州和开县栽培面积大,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渝北、巫山的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 hm2,在李子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各集中产区建立品比园,解决品种混乱的瓶颈问题;开展李标准化栽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李;发展现状;发展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6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16.31.016
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61124.0947.01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4 9:47:00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果色鲜艳,甜酸适口,风味甘美,芳香多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极强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个别品种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在重庆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地方重要的核果类果树树种之一,也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水果之一。李由于栽培容易、树形优美、适应性强,在重庆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受市场利益驱动,重庆各地均开始大面积发展李产业,其中尤以巫山、渝北、万州等区县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栽培品种混乱、管理水平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李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对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对促进重庆市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栽培现状
1.1 产业布局及发展规模
重庆市李产业近几年一直呈快速上升发展态势。根据重庆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重庆市约栽培有李树3.14万hm2,产量达27万t,稳居重庆市第三大水果生产地位。重庆市李产业主要涉及开县、巫山、渝北、合川、南川、涪陵等21个区县,以渝北、巫山、万州和开县栽培面积大,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渝北、巫山分别开展了“中国李之乡”“中国脆李之乡”等命名活动,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 hm2,在李子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优势。从市场需求和区位看,渝北、合川、涪陵、南川等主城附近的区县地域优势较为明显,产销、
贮运条件便利;而巫山、巫溪、万州、开县等渝东北的栽培区域,气候优势较为明显,非常适合李的栽培,但除巫山的巫山脆李规模效应较为明显外,其他区县发展难显优势。
1.2 栽培品种
近十几年来,重庆市果树研究所(2006年以前称谓)、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2006年以后称谓)开展的李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较多,以下将不考虑时期,将以上2个研究机构名称统一为“重庆市果树所”;万州、黔江、巫山等区县果经技术推广站也相继开展了优良李品种的引种栽培和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研究工作,涌现出了江田园林、果之王等从事李树种苗繁育和栽培的较大规模公司。筛选出了‘麦黄李’‘万州青脆李’‘开县晚熟青脆
李’‘巫山黄肉青脆李’‘黄腊李’‘合川皇吃李’‘中国红肉李’‘珍珠红李’等一大批地方优良品种品系;成功引种了‘恐龙蛋李’‘日本李’‘布郎李’‘秋姬’‘五月早红李’‘脆红李’‘鸡血李’‘杏李’等国外在重庆市的优良适生品种,并成功引种培育出‘渝北歪嘴李’‘江田红丰李’‘清脆李’等变种;在万州、巫山、黔江、潼南、南川、万盛、彭水建立了一批李产业基地。但是,以上国外品种和地方优良品种的栽培基本都集中在加入李子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面积小,规模不大,品种单一。
1.3 经营途径
目前,重庆市的李子经营多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经营水平低,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在发展策略上,往往是跟风冒进,一不懂技术,二不懂市场,在品种的选择上根本谈不上适地适树,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了李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市已成立的李子专业合作社约有120多个,较2013年的30多个有大幅度的增加;重庆市加入李合作社的果农约2万多户、总面积约5333 hm2,仅占李栽培总面积的17%左右。从区县看,渝北、万州、巫山、梁平的合作社数量多,但仅有极少部分形成了品牌效应,如渝北统景、大盛等镇的歪嘴李、万州分水镇青脆李、巫山曲尺乡巫山脆李等,这些都为各地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学习途径。在产品的销售上,各地仍以本地市场鲜食为主,少有主动出击拓展外地市场的,产品形不成竞争力;李的冷藏及深加工也基本没有开展。
1.4 产业科技水平
由于栽培技术简单,产业规模小,李的研究在重庆市一直没有受到重视。2000年以前,除了引种和常规栽培外,基本没有开展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随着李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果树所围绕李的规范化栽培做了大量工作。欧毅、程玥晴等开展了脆红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水分胁迫等一系列研究,并在布朗李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方面有所突破[1-3];王进围绕李树夏季和冬季的修剪技术、李种质资源ISSR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4-6]。除此之外,黔江、巫溪、万州等各地的农委、农服中心深入生产一线,针对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做了调查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李生产上的技术难题[7-8]。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指导
近几年重庆市各区县引种了近百个李品种。当某个品种在某地表现较好时,其他各地不管自身气候、土壤条件是否符合,均大量引种和栽培,没有进行科学的试验和引导,各地针对这些品种的比较试验和适应性研究也没有系统开展,是当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各地也在积极开展优质李引种和本地良种驯化工作,期望在良种化和规模化上取得突破,但成效并不明显。由于各地对引种品种适生性认识不足,对适合本地的品种及品系调查不清,缺乏品比试验和适应性的综合研究数据,故大多栽植区都存在品系单一、盲目发展等问题。这也造成了各地上市时间集中,果品品质不稳定。2012—2015年,铜梁石鱼、渝北印盒等15个李子基地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产品滞销的尴尬境地。
2.2 经营水平差,缺乏科技支撑
由于缺乏支持和引导,重庆市多数农户仍是沿袭传统的栽培方法,零星栽植多,品种单一,管理极为粗放。主要问题表现在:(1)建园技术落后,苗木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果园甚至刚开始挂果即成低产园;(2)在日常管理中,除草、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实施或盲目实施,导致生产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病虫害较为严重;(3)在采收方法上,暴力采收、提前采收等问题比比皆是;(4)果品质量欠佳、优质果率不高、精品果太少。这些问题,都对重庆市李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迫切的技术要求。同时,由于重庆市特有的库区气候,针对光照弱、雨水多的库区特有条件,关键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地方品种种植资源保存与开发等都亟待解决。
2.3 产业规模小,缺乏政府引导
由于各地李大部分属于自给性生产,处于自产自销,缺乏龙头加工企业,无力抗御市场风险;目前重庆市李产业的龙头企业仅有渝北华兴林业(果业)一家,独木难撑发展大业。从2014年开始,重庆市农委在开县召开了李产业发展现场培训会;2015年,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川区召开2015年重庆市李子生产培训会,重庆市农委特经处、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果树所和渝北、合川、南川、黔江等各地代表齐聚一堂,算是拉开了李产业良好发展的序幕。
3 发展对策
3.1 在各集中产区建立品比园,解决品种混乱的瓶颈问题
各地要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前提下,结合区域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建立引入品种和入选的地方良种品比试验园,进行适应性测试。进一步发掘地方李品种资源,积极收集和保存品种资源,开展新品种区域性试验,建立和完善李子良种繁育体系,扶持壮大一批以李子为重点的果树育苗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地方良种,调整和优化品种熟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