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悬浮聚合210892567
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可溶性淀粉接枝共聚物
注: 反应条件: [CAN ] = 2. 0 × 10- 3 m o l m 3 , [ ED TA ] = 2. 5 ×
注: 反应条件为 [M AA ]= 0. 8 m o l L , 2 h, 40 ℃。
2. 3 甲基丙烯酸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注: 反应条件: [CAN ] = 2. 0 × 10 - 3 m o l m 3 , [ ED TA ] = 2. 5 ×
10- 3 m o l m 3 , [M AA ]= 0. 8 m o l L , 2 h。
收稿日期: 1999 02 01;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0 01 24。 作者简介: 彭湘红 33 岁, 讲师, 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 的改性研究, 已发表论文 4 篇。
可溶性淀粉, 成都市彭县丽春化工厂; 甲基丙 烯酸 (M AA ) , 丙烯酰胺 (AN ) , 硝酸铈铵 (CAN ) ,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 ED TA ) 等为市售分析纯或化 学纯试剂。 共聚物合成: 油相由环己 烷 60 mL 和 3% (V ) 的 Sp an 20 组成, 水相由 10 g 可溶性淀粉,
甲基丙烯酸用量 [M AA ] 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见表 2。
表 2 单体甲基丙烯酸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M AA ] m o l・m 0. 2 0. 4 0. 6 0. 8 1. 0 1. 2
3
G 15 27 44 53 55 46
3
C 55 60 76 90 92 83
由表 4 可见, 在 40 ℃以下, 温度升高对淀粉 接枝率单体转化率影响不大, 温度高于 40 ℃, G 明显下降。因为 ED TA 和 CAN 组成氧化还原体 系降低了反应活化能, 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也 能较好地进行。但温度过高使 Ce4+ 的氧化速率增 加, 接枝反应的终止速率也增加; 另高温也使淀粉 部分水解。 2. 6 分散剂用量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表 5 为分散剂 Sp an 20 用量对接枝共聚的 影响。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pH及温度双重敏感微凝胶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pH及温度双重敏感微凝胶
采用开环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luronic/寡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酰*化反应得到了端基结构为*烯双键的大分子单体;最后以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基*烯*-co-酰*化大单体)共聚型微凝胶;考察了加速剂用量、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及油水两相比例等因素对成球*能及粒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可以制备出球形良好的微凝胶,最适宜的条件为:加速剂用量为1.0μL/mL,分散剂用量7%(在分散相中的质量含量),搅拌速度500r/min,油水两相比例=10/1(W/W),研究表明所制备微凝胶具有良好的pH和温度双重敏感*.
史永文,ShiYongwen(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太原,030051)。
反相悬浮聚合210892567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化学工程系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综合型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名称: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实验室名称:高分子化工研究所学生姓名:袁礼波学号:210892567年级、专业:08级应用化学实验指导教师:英晓光2011年11 月28 日一、实验目的:1、掌握运用高分子聚合原理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方法。
2、进一步熟练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了解高吸水性树脂的基本功能及其用途。
4、了解合成聚合物类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5、了解反响悬浮聚合制备亲水性聚合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该实验已丙烯酸为聚合单体,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司班60为分散剂,在有机溶剂环己烷中进行逆向悬浮聚合。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原理:高吸水树脂一般为含有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高分子电解质。
吸水前,高分子链相互靠拢缠在一起,彼此交联成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整体上的紧固。
与水接触时,因为吸水树脂上含有多个亲水基团,故首先进行水润湿,然后水分子通过毛细作用及扩散作用渗透到树脂中,链上的电离基团在水中电离。
由于链上同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而使高分子链伸展溶胀。
由于电中性要求,反离子不能迁移到树脂外部,树脂内外部溶液间的离子浓度差形成反渗透压。
水在反渗透压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入树脂中,形成水凝胶。
同时,树脂本身的交联网状结构及氢键作用,又限制了凝胶的无限膨胀。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结构因素、形态因素和外界因素三个方面。
结构因素包括亲水基的性质、数量、交联剂种类和交联密度,树脂分子主链的性质等,树脂的结构与生产原料、制备方法有关。
交联剂的影响:交联剂用量越大,树脂交联密度越大,树脂不能充分地吸水膨胀;交联剂用量太低时,树脂交联不完全,部分树脂溶解于水中而使吸水率下降。
吸水量与水解度的关系:当水解度在60~85%时,吸收量较大;水解度大于时,吸收量下降,其原因是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尽管亲水的羧酸基团增多,但交联剂也发生了部分水解,使交联网络被破坏。
反相悬浮聚合制备超强吸水聚合物珠粒.doc
反相悬浮聚合制备超强吸水聚合物珠粒(一)主要药品与仪器环己烷40 mL正己烷40 mL丙烯酸14 mL司班-60(Span-60)* 0.14 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07 g过硫酸钾(KPS)0.21 gNaOH 6 g水、甲醇250 mL三颈瓶1个电动搅拌器1套温度计2支回流冷凝管1支恒温浴1套抽滤装置1套培养皿1个* 司班-60为油包水型乳化剂,具有很强乳化、分散作用,其分子结构为(二)实验步骤1.水相制备:称取6 g NaOH,用26 mL水溶解后,用冰水冷却,边搅拌边滴加14 mL丙烯酸中和(以上溶液已配好,实验时每组同学量取40 mL),然后加入0.07 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丙烯酸的0.5 wt%)和0.21 g KPS(丙烯酸的1.5 wt%)搅拌溶解配成水相。
2.油相制备:在一250 mL三颈瓶中加入40 mL 环己烷、40 mL 正己烷和0.14 gSpan-60(丙烯酸的10 wt%),升温至50℃左右搅拌溶解配成油相。
3.反相悬浮聚合:设定搅拌速度200~300 rpm,将上述制备的水相缓慢倒入油相中搅拌5 min后,升温至75℃(水浴温度)下反应2 h后冷却,抽滤。
称取2 g产物在烘箱中烘干。
4.吸水容量测定:称取约0.2 g(W0)干燥的聚合物珠粒加入100 mL蒸馏水中,室温下搅拌30 min,抽滤,称重W1,100(g/g)W W W -=吸水容量参考文献1. Manjeet S. Choudhary. Invers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of partially neutralized and lightlycross-linked acrylic acid: Effect of reaction parameters. Macromol.Symp. 2009, 277, 171-1762. Thilini K. Mudiyanselage, Douglas C. Neckers, Highly absorbing superabsorbent polymer.J.Polym.Sci.Part A: Polym. Chem. 2008, 46, 1357-1364。
反相悬浮聚合丙烯酰胺
反相悬浮聚合丙烯酰胺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反相悬浮聚合的特点、体系组成及作用;2. 掌握烯类单体的反相悬浮聚合的基本原理;3. 掌握反相悬浮聚合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丙烯酰胺为一种水溶性单体;本实验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丙烯酰胺的自由基聚合;主要反应式为:引发剂自由基生成:链引发反应:链增长反应;链终止反应:本实验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对于像丙烯酰胺这样的水溶性单体;则不宜再用水做分散介质;而要选用与水溶性单体互不相溶的油溶性溶剂做分散介质..相应地;引发剂也应选用水溶性的;以保证在水溶性单体小液滴内引发剂与单体进行均相聚合反应..与实验二中常规的悬浮聚合体系相对应;将上述聚合方法称为反相悬浮聚合..除体系组成的不同外;在悬浮剂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对于正常的悬浮聚合体系;一般选择非离子型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醇、明胶等;或非水溶性无机粉末为悬浮剂..对于油包水的反相悬浮聚合体系;上述悬浮剂对水溶性液滴的保护要弱得多..因此;反相悬浮聚合多采用复合型悬浮剂;即加入一些保护作用更强的HLB值为3-6的油包水型乳化剂组成复合型悬浮剂或只用上述乳化剂做悬浮剂..三、仪器与试剂1. 仪器恒温水浴 1套电动搅拌器 1套量筒20 mL 1支三口烧瓶250mL 1个温度计 0~100℃ 1支锥形瓶50 mL 1个2. 试剂丙烯酰胺 10.0gK2S2O8—NaHSO3 K2S2O8 0.080g;NaHSO3 0.020gSpan-60 0.60g正己烷 50 mL四、实验步骤1. 装好聚合反应装置..2. 准确称取0.60g Span-60放入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正己烷;通冷凝水;开动搅拌;升温至40℃;直到Span-60完全溶解..3. 准确称取10.0g丙烯酰胺于50mL锥形瓶中;再加入K2S2O8 0.080g;NaHSO3 0.020g;轻轻摇动;再用30mL正己烷冲洗锥形瓶后将正己烷溶液倒入三口烧瓶中..4. 通冷凝水;搅拌升温至45℃;反应开始..反应3小时后;升温至55℃继续反应0.5h;结束反应..整个反应过程中维持搅拌速度恒定5. 维持搅拌速度不变;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停止搅拌..6. 产品用布什漏斗滤干;再用正己烷洗涤数次;洗去颗粒表面的分散剂;在通风情况下干燥;称重并计算产率..五、数据处理计算产率六、思考题1. 本实验的反应为什么可以在45℃下进行为什么还要升温至55℃继续反应0.5h2. 反相悬浮聚合法与反相乳液聚合法有何异同。
反相悬浮聚合
恒温62℃30min 最后产品
聚丙烯酸钠应用
分散剂
无机分散剂:包括亲水性高岭土、硅烷化的硅酸或者矿物填 料等; 有机分散剂:山梨糖醇油酸酯、带有一COOH、-SO3H和一N H2等亲水性取代基的可溶性聚合物;一些含有亲油亲水基团的 嵌段共聚物1301、1311Biblioteka 聚丙烯酸钠反相悬浮聚合流程
中和结束40 ℃
脱水初期
恒温结束50℃ 脱水10min
反相乳液聚合与反相悬浮聚合的根本区别: 反相乳液聚合与反相悬浮聚合的根本区别:
反相悬浮聚合机理是水溶液或者本体聚合机理, 反相悬浮聚合机理是水溶液或者本体聚合机理,后者为乳液聚合机理 在于反相悬浮聚合采用水溶性引发剂,单体的引发、增长和终止都在 液滴(或分散粒)中进行。 在反相乳液聚合所采用的是油溶性引发剂或水溶性引发剂,生成的单 体自由基形成液滴胶束,在液滴或粒子中进行链增长和链终止。
是将反应物分散在油溶性介质中, 反相悬浮聚合是将反应物分散在油溶性介质中,单 体水溶液作为水相液滴或粒子, 体水溶液作为水相液滴或粒子,水溶性引发剂溶解于水 相中引发聚合的方法。 相中引发聚合的方法 反相乳液聚合是将水溶性单体(如 溶于水相, 反相乳液聚合是将水溶性单体 如AA,AM)溶于水相,在搅拌作 溶于水相 用下借助乳化剂分散于非极性液体中形成油包水型乳液而进行 的聚合反应。这种聚合反应可采用油溶性或水溶性引发剂, 的聚合反应。这种聚合反应可采用油溶性或水溶性引发剂,若 是前者,则体系与常规水包油型的乳液聚合成镜式对照, 是前者,则体系与常规水包油型的乳液聚合成镜式对照,称为 反相乳液聚合(IEP)。 反相乳液聚合 )。
反相悬浮聚合(invers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悬
变温反相悬浮聚合制备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微凝胶
32004212231收稿,2005202203修稿;863计划(项目号2004AA2151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20221402,2037401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项目号305004)、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973计划(项目号G 1999054306203)、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基金号04JC14019)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金号2004035115)资助项目;33通讯联系人,E 2mail :jdding1@变温反相悬浮聚合制备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微凝胶3张 颖 丁建东33(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上海 200433)摘 要 报道了一种利用变温的途径制备具有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凝胶微粒的悬浮聚合方法.以正庚烷为连续相,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为引发剂,采用将具有反向温敏性的可降解大分子单体水溶液在低温下分散好以后再升高到聚合温度的变温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反向温敏性的可降解微凝胶.该方法避免了由于分散相在聚合温度下发生物理凝胶化所导致的分散困难等问题.考察了微凝胶的温敏性、粒径分布和降解行为等,并研究了油水比对微凝胶形貌的影响.关键词 微凝胶,反向温敏性,可降解,反相悬浮聚合 智能凝胶由于具有对环境的刺激而体积发生变化的特性[1~7],广泛用于药物控释等研究领域.其中具有可注射性的微凝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8].制备微凝胶的方法有很多,如反相悬浮聚合、沉淀聚合和乳液聚合等[9~15].早在1988年Matsuo 和T anaka [12]就使用了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温敏性的N 2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根据该方法,单体溶液被加入到石蜡油(连续相)中,在20℃(低于微凝胶的体积相转变温度)的条件下引发聚合.但是该方法并不直接适用于本文的大分子单体聚合制备微凝胶,因为大分子单体由于有效的可聚合基团浓度低而导致常温下聚合反应速率偏低,同时考虑到引发剂向连续相的流失,导致我们在常温下通过悬浮聚合得不到具有足够交联度的微凝胶.本课题组制备了可用作蛋白质药物缓释载体的温敏性可降解的凝胶[16]与微凝胶[17].我们在以往制备微凝胶时也采用了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即将含有引发剂的大分子单体溶液加入到预定聚合温度的连续相中.但是由于所采取的温度高于大分子单体溶液和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不适合高浓度的大分子单体溶液.当浓度较高时,聚合温度下过早的物理凝胶化会导致分散困难,而得不到所需要的凝胶微粒.而大分子单体的浓度又是决定微凝胶网络孔径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最终会影响蛋白质药物的包裹和释放[18~20].本文所用的是具有反向温敏性的大分子单体,具有如Acryl 2olig oLA 2(PE O 2PPO 2PE O )2olig oLA 2acryl 的结构.其中,中间部分为温敏性三嵌段共聚物,在我们的实验中为Sigma 公司的Pluronic F127,两侧为二聚或低聚乳酸,两端为可聚合的丙烯酸酯.此大单体可简写为F1272olig oLA 2DA ,其水溶液的s ol 2gel 相转变温度和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在室温附近,因此针对本文的反向温敏性大分子单体要求在低温下(低于大分子单体溶液的相转变温度)分散好以后再升高温度引发聚合.该变温悬浮聚合的方法适用范围较广,有利于我们的后续工作,即利用该温敏性可降解的微凝胶包裹蛋白质药物.1 实验部分111 原料Pluronic F127,Sigma ;辛酸亚锡,分析纯,Aldrich ,减压蒸馏提纯(220~240℃,13133Pa );丙交酯,Purac ,乙酸乙酯重结晶3次;无水乙醚,二氯甲烷,分析纯,上海试剂四厂昆山分厂;正庚烷,分析纯,上海新高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司班80,吐温80,化学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丙烯酰氯,自制(由苯甲酰氯和丙烯酸反应收集60~90℃馏分,再蒸馏收集70~74℃馏分);过硫酸铵,上海爱建试剂厂,使用前重结晶.112 P luronic F127Π低聚酯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将20g Pluronic F127和0146g 丙交酯加入预第6期2005年12月高 分 子 学 报ACT A PO LY MERIC A SI NIC AN o.6Dec.,2005919先真空干燥的安瓿管内,抽真空1h,期间用氩气置换数次.加入113m L辛酸亚锡(10mgΠm L甲苯溶液)后,振荡摇匀,抽真空(13133Pa)30min左右,期间用氩气置换2次.将安瓿管60℃油浴中抽真空6h,以除去易挥发物,期间用氩气置换3~4次,之后在真空下热封安瓿管,再在150℃油浴中反应24h,冷却后用二氯甲烷溶解;然后用过量的无水乙醚沉淀并去除多余的辛酸亚锡,抽滤得到F1272LA2共聚物,室温下真空干燥2~3天;将干燥后的F1272LA2共聚物18g溶解于120m L 的无水二氯甲烷中,加入315m L的三乙胺,然后滴加60m L溶有丙烯酰氯(314m L)的无水二氯甲烷溶液,在冰水中反应12h后,再在室温下反应12h.过滤后,将滤液用过量无水乙醚沉淀,所得产品真空干燥2~3天,即得F1272LA22DA大分子单体[21~23],大分子单体得率为86%.LA2指以进料摩尔比算,F127两端平均有两个乳酸重复单元(一个丙交酯),DA指二丙烯酰基,即F1272LA2共聚物两端各有一丙烯酰基.乳酸的实际聚合度由1H2NMR(Bruker,DMX500)计算为1191大分子单体在低温氩气下保存.113 温敏性可降解微凝胶的制备在有氮气保护、冷凝管和机械搅拌的250m L 四口烧瓶中先后加入5g司班80或412g司班80与018g吐温80的混合物和120m L正庚烷,在冰浴中搅拌,搅拌速度为250~550rΠmin,滴加5g 1617%~25%浓度的大单体水溶液(含有15~20μL的四甲基乙二胺和大单体重量3%的过硫酸铵),大分子单体溶液的物理凝胶化相转变温度约36~22℃(对本文所用的F1272LA22DA大单体,相转变温度主要与浓度有关,由倒管法测定[24]),每秒1~2滴.在冰浴中稳定15~20min后,将水浴加热至70℃,逐滴补加入含有一定量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铵的水溶液,1h后停止搅拌,趁热用筛网过滤.先后用丙酮和去离子水洗涤后,放入冰箱内保存或者用丙酮梯度脱水并真空干燥后在干燥器内保存.微凝胶得率为45%.114 性能测试微凝胶的形貌用倒置显微镜(Axiovert200, ZEISS,德国)和带有热台的显微镜(Olym pus BX51)对微球进行观察,根据测量的直径计算微球的体积.微凝胶的粒径分布用激光粒度仪(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LS230,美国)测量,测试温度为20℃.115 微凝胶的降解行为大约20mg的干燥微凝胶混悬在5m L的降解介质中,降解介质是P BS缓冲溶液(P BS:pH= 712,NaCl815gΠL,K Cl012gΠL,Na2HPO4・12H2O 2185gΠL,K H2PO40127gΠL).样品在37℃恒温台式振荡器上振荡,转速为100rΠmin.21个样品同时进行降解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取出其中3个样品,其余继续降解.取出的样品分别收集固体和液体部分.固体部分用聚砜超滤膜(截留分子量5×104)分离,真空干燥后至恒重,精密称定.降解前微球重量为W1,经降解后微球重量为W2,则失重百分率为[(W1-W2)ΠW1×100%],同时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100%的重量损失时微凝胶完全降解为可溶性的产物[23].2 结果与讨论211 微凝胶的温敏性将微凝胶放在带有热台的显微镜下观察其形貌.升温速率为5KΠmin,在预定的温度下稳定3 min.图1为微凝胶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和微凝胶在不同温度时的形貌,以在4℃时微凝胶的体积为参比.与4℃时的微凝胶相比,37℃时微凝胶的体积减小了一半多,微凝胶在25℃(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左右时体积变化最大.说明微凝胶具有显著的温度敏感性,这对于我们今后利用微凝胶的温敏性控制蛋白质类药物的后包裹和释放的工作非常有利.Fig.1 M icrographs of m icrogels at different tem peratures and v olume phase transition of m icrogels with tem peraturesV0indicates the v olume of m icrogels at4℃微凝胶之所以具有温度敏感性是由于构成微凝胶前身的大分子主体是具有反向温敏性的三嵌029高 分 子 学 报2005年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的水溶液具有升温而物理凝胶化的行为[25].对于化学交联的微凝胶而言,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聚合物分子链段间疏水作用变强,凝胶收缩,将出现体积相变.212 微凝胶的粒径分布本文制备微凝胶采用的是变温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即在低温时加入大分子单体溶液,使之均匀地分散成微滴后,再升高温度聚合.图2给出了用该法制备得到的微凝胶的粒径分布,为(313±119)μm.Fig.2 S ize distribution of m icrogels T esting tem perature =20℃213 微凝胶的降解行为降解性对于许多医用高分子材料至关重要[26~30].图3为经F1272LA 22DA 大单体制得的微凝胶的降解行为和降解所引起的体系的pH 值的变化.微凝胶的降解行为与聚乳酸(P LA )等本体聚酯医用材料的降解行为是不同的.P LA 等聚酯水解的酸性产物导致“自催化效应”[31~33].本文的微凝胶是亲水性的Pluronic F127与疏水的二聚酯或低聚酯共聚而得到的,高的溶胀度降低了凝胶网络内的酸的浓度,而且更利于降解产物从网络中除去.所以酸的“自催化效应”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二聚酯或低聚酯赋予微凝胶的可降解性,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酯键不断断裂,凝胶的交联度下降,溶胀度不断增大,交联点之间链段不断从微凝胶网络中扩散出来,导致微球重量损失,最后微球完全崩溃.Fig.3 In vitro degradation behaviors of m icrogels in P BS at 37℃(a )W eight loss of m icrogels ;(b )pH change in medium214 油Π水比对微凝胶形貌的影响在分散过程中,一部分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会溶解到正庚烷中,所以有时需要补加一部分引发剂和加速剂.在后补加引发剂和加速剂时,由于过硫酸铵是水溶性的,并且只有通过引发剂和加速剂的液滴同大单体液滴间的分散和聚并,才能使后补加的引发剂和加速剂进入到大单体液滴中,所以将其溶入水中是十分必要的.在补加相同量的引发剂和加速剂时,溶剂水的量对微凝胶的形态也有影响,如图4所示.115m L 正庚烷和6g 1617%的大单体水溶液(含0103g 过硫酸铵和15μL 的四甲基乙二胺)在低温(4℃)下分散好之后,Fig.4 M orphology of m icrogels with marked am ounts of water (containing initiator and accelerator )added after dispersion a )5g ;b )215g ;c )1g1296期张 颖等:变温反相悬浮聚合制备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微凝胶升高温度至70℃,然后补加同样量的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只是所用的溶剂水的量不同.从图4中可以看到,加入5g溶剂时制得的微凝胶表面皱褶,补加1g溶剂时制得的微凝胶表面光滑,补加215g溶剂时制得的微凝胶的光滑度介于两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水的加入造成系统中油Π水比的变化引起的.实验还表明,在我们的研究体系中,单纯补加引发剂而不升温则得不到足够交联的微凝胶.综上所述,用变温反相悬浮聚合制备了温敏性聚合物微凝胶,即在大分子单体水溶液和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以下,将大分子单体液滴分散好再升高到可聚合温度以完成聚合交联反应.所得到的微凝胶具有良好的反向温敏性和可降解性.需要补加引发剂与加速剂的水溶液;此时,油水比对微凝胶的形貌也有一定的影响.REFERENCES1 Zhang J T,Huang S W,Cheng S X,Zhuo R X.J P olym Sci,Part A,P olym Chem istry,2004,42(5):1249~12542 Zhuo Renxi(卓仁禧),Zhang X ianzheng(张先正).Acta P olymerica S inica(高分子学报),1998,(1):39~423 Ji S C,Ding J D.P olym J,2002,34(4):267~2704 Ji Shichen(纪仕辰),Ding Jiandong(丁建东).Chem J Chinese U(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7):1254~12555 Y ao F L,Chen W,W ang H,Liu H F,Y ao K D.P olymer,2003,44:6435~64416 Liu W G,Zhang J R,Y ao K D.J Applied P olym Sci,2002,86(1):259~2637 Z eng Fang(曾钫),Liu X inxing(刘新星),T ong Zhen(童真),Y ang Y anyin(杨燕银),Wu Shuizhu(吴水珠).Science in China,Ser B(中国科学,B 辑),2000,43(4):428~4348 Pelton R.Advance in C olloid and Inter face Sci,2000,85:1~339 D’Emanuele A,Dinaruand R.Int J Pharm,1995,118:237~24210 Agbugba C B,Hendriksen B A,Chowdhry B Z,Snowden M.J C olloids Sur f A,1998,137:155~16411 T obita H,K umagai M,A oyagi N.P olymer,2000,41:481~48712 M atsuo E S,T anaka T.J Chem Phys,1988,89(3):1695~170313 D owding P J,Vicent B,W illiams E.J C olloid Inter face Sci,2000,221:268~27214 G ao Y B,Au2Y eung S C F,Wu C.M acrom olecules,1999,32(11):3674~367715 G ao Jun(高均),Wu Chi(吴奇).Acta P olymerica S inica(高分子学报),1997,(3):324~33016 Zhang Y ing(张颖),Zhu W en(朱文),W ang Biaobing(王标兵),Y u Lin(俞麟),Ding Jiandong(丁建东).J Pharm Sci,2005,94(8):1676~1684 17 Ding Jiandong(丁建东),Zhu W en(朱文),W ang Biaobing(王标兵).Chinese patent(中国专利),0311531914.2003-02-0818 Cruise G M,Scharp D S,Hubbell J A.Biomaterials,1998,19:1287~129419 Lu S X,Anseth K S.M acrom olecules,2000,33:2509~251520 E lliott J E,Anseth J W,Bowman C N.Chem Eng Sci,2001,56:3173~318421 Ha J C,K im S Y,Lee Y M.J C ontrol Release,1999,62:381~39222 K im S Y,Ha J C,Lee Y M.J C ontrol Release,2000,65:345~35823 Sawhney A S,Pathak C P,Hubbell J A.M acrom olecules,1993,26:581~58724 Jeong B,K im S W,Bae Y H.Adv Drug Deliver Rev,2002,54:37~5125 Jeon S,G ranick S,K w on K W,Char K.J P olym Sci P olym Phys,2002,40:2883~288826 Zhang GL,M a J B,Li Y H,W ang Y N.J Biomater Sci,P olym Ed,2003,14(12):1389~140027 Feng Peng(冯鹏),M a Jianbiao(马建标),W ang Y inong(王亦农),He Binglin(何炳林).Acta P olymerica S inica(高分子学报),2000,(5):620~62528 Zhang Hanwei(张汉威),Cai Qing(蔡晴),Bei Jianzhong(贝建中),W ang Shenguo(王身国).Acta P olymerica S inica(高分子学报),2003,(3): 454~45729 He B,W an Y Q,Bei J Z,W ang S G.Biomaterials,2004,25(22):5239~524730 Wu L B,Ding J D.Biomaterials,2004,25(27):5821~583031 K issel T,Li Y X,Unger F.Adv Drug Deliver Rev,2002,54:99~13432 M etters A T,Anseth K S,Bowman C N.P olymer,2000,41:3993~400433 W itt C,K issel T.Eur J Pharm Biopharm,2001,51:171~181229高 分 子 学 报2005年PREPARATION OF THER MO 2SENSITIVE POLYMER MICR OGE LS B YA LTERE D 2TEMPERATUR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ZH ANG Y ing ,DI NGJiandong(K ey Laboratory o f Molecular Engineering o f Polymer s ,Department o 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Fudan Univer sity ,Shanghai 200433)Abstract An altered 2tem perature invers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which was suitable for negatively therm osensitive macromers ,was presented to prepare therm osensitive and biodegradable microgels.The therm osensitiv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microgels come from those of macromers.The microgels were synthesized in suspension ,in which the continuous phase was heptane.Amm onium persulphate and N ,N ,N ′,N ′2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 were em ployed as the initiating system.The negatively therm osensitive macromer aqueouss olution was first dispersed well at low tem peratures (lower than the s ol 2gel transition tem perature of the macromer s olution )and then crosslinked after raising tem perature.The highlight of this approach is the av oidance of dispersion difficulty of the dispersion phase because of its physical gelation at polymerizing tem perature.The therm osensitivity and biodegradation of the resulting microgels were con firmed.The v olume phase transition tem perature of microgels was around 25℃,and the v olume of microgels at 37℃was less than half of that at 4℃.Microgels were com pletely degraded into water 2s oluble products.It was necessary to add aqueous s olutions of initiator and accelerator into the continuous phase after raising tem perature.The ratio of oil to water in fluenced the m orphology of microgels to a certain degree.K ey w ords Microgels ,Negative therm osensitivity ,Biodegradable ,Invers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3296期张 颖等:变温反相悬浮聚合制备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微凝胶。
反相悬浮聚合
反相悬浮聚合反相悬浮聚合(Negative Floating Aggregation)是一种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大量的数据集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分析。
该技术通过使用反相悬浮的效果来使数据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
一、反相悬浮聚合的定义反相悬浮聚合是一种数据可视化技术,它使用反相悬浮的效果将大量的数据集合在一起。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并且可以使数据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
二、反相悬浮聚合的原理反相悬浮聚合的原理是使用反向颜色作为背景色,而不是通常使用的白色或黑色。
这样做可以使数据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
此外,该技术还使用了悬浮效果来帮助用户更好地区分不同的数据。
三、反相悬浮聚合的优点1. 更好地展示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由于反相悬浮聚合可以将大量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使其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因此它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展示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2. 提高用户对数据的认知通过使用反相悬浮聚合技术,用户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数据,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含义。
这有助于提高用户对数据的认知和理解。
3. 增强数据的可读性和易用性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可以使数据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数据的可读性和易用性。
这有助于用户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
4. 提高用户体验通过使用反相悬浮聚合技术,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这是因为该技术可以使数据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从而使用户能够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四、反相悬浮聚合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 Google AnalyticsGoogle Analytics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分析服务,它可以帮助网站管理员了解他们网站上的访问者情况。
该服务使用了反相悬浮聚合技术来展示大量的访问者数据,并且能够帮助管理员更好地分析这些数据。
2. TableauTableau是一种商业智能软件,它可以帮助企业从各种不同来源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该软件使用了反相悬浮聚合技术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并且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
反相悬浮聚合工艺流程
反相悬浮聚合工艺流程反相悬浮聚合是一种超级有趣的聚合工艺呢!那我就给大家好好唠唠这个工艺流程。
一、聚合的准备工作。
咱得先把各种原料准备好。
这就像是做菜之前要把食材都备齐一样。
聚合需要单体、引发剂还有分散剂这些主要的家伙事儿。
单体就像是盖房子的砖头,那可是构建聚合物的基础材料哦。
引发剂呢,它就像是一个小火花,能让单体们开始手拉手聚合起来。
分散剂也很重要,它能让整个反应体系里的东西都均匀分布,就像把一堆调皮的小豆子均匀地撒在一个大盘子里一样。
在准备原料的时候,对单体的纯度要求还挺高的呢。
如果单体不纯,就像炒菜的时候盐里混了沙子,最后做出来的聚合物可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而且单体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的单体聚合出来的东西性能可大不一样,就像不同的种子会长出不同的植物一样。
二、反应体系的搭建。
有了原料,接下来就要搭建反应体系啦。
反相悬浮聚合嘛,就是把油溶性的单体分散在水相中进行聚合反应。
这时候就得用到一种特殊的设备,能让油相的单体小液滴均匀地悬浮在水相中。
这个过程就像是做珍珠奶茶,珍珠(单体小液滴)要均匀地分布在奶茶(水相)里。
这个设备得能提供合适的搅拌速度。
搅拌速度慢了,单体小液滴就会聚成一团,就像小朋友们挤在一起玩,分不开啦。
但是搅拌速度太快也不行,就像一阵狂风把小液滴都吹散了,也不能好好聚合。
而且这个体系里水相和油相的比例也得合适,不然反应就会出岔子。
三、聚合反应的进行。
当反应体系搭建好之后,就开始正式的聚合反应啦。
引发剂开始发挥它的魔力,让单体们一个个连接起来。
这个过程就像是小朋友们在玩牵手游戏,一个接一个,慢慢地就形成了长长的聚合物链。
在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可是个关键因素哦。
温度就像是反应的指挥棒,如果温度不合适,反应可能就会变得慢吞吞的,像个小懒虫,或者变得太激烈,像个不受控制的小怪兽。
随着反应的进行,聚合物链不断地增长。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在反应体系里,那些小液滴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工厂,正在忙碌地生产着聚合物。
反相悬浮聚合工艺流程
反相悬浮聚合工艺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反相悬浮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工艺,可以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
反相悬浮聚合注意事项
反相悬浮聚合注意事项《反相悬浮聚合注意事项》开场引言:咱们做事情啊,就像做菜一样,每个步骤都有讲究,要是不注意一些小细节,可能最后就搞砸了。
反相悬浮聚合这事儿也不例外。
您可能觉得这是个很专业的化学操作,离咱们生活很远,可实际上,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注意事项,就跟做饭盐放多了或者火候没掌握好一样,结果可就不美妙喽。
今天我就和您唠唠反相悬浮聚合的那些注意事项,让您心里有个底。
核心注意事项:一、单体的选择:小标题:选对单体是关键轻松解释问题:您想啊,单体就像是盖房子的砖头,如果砖头质量不好,房子肯定盖不结实。
在反相悬浮聚合里,单体要是选得不合适,整个聚合反应就可能达不到咱们想要的效果。
比如说生成的聚合物性能可能不好,要么强度不够,要么柔韧性差,就像穿了不合脚的鞋子,走两步就难受。
举个例子:就好比做蛋糕,面粉就是一种“单体”,要是用了过期的面粉,蛋糕能好吃吗?肯定不行啊。
给实际建议:那怎么选单体呢?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聚合物。
如果要做一种硬度高的塑料制品,就得选择含有特定官能团的单体。
然后呢,要考察单体的纯度,尽量选择纯度高的单体。
您可以多找几家供应商,对比一下他们提供的单体的质量检测报告,就像买东西货比三家一样。
二、分散剂的使用:小标题:分散剂不能乱加轻松解释问题:分散剂在反相悬浮聚合里就像个“和事佬”,它能让反应体系里的各种成分相处和谐。
要是没有分散剂或者用错了,那反应就会乱成一锅粥。
就像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如果没有老师维持秩序(分散剂),那就会到处乱跑,乱成一团。
举个例子:就像油和水,本来是不相溶的,但是加了洗洁精(类似分散剂)之后,就能混合均匀了。
如果洗洁精加少了或者用了不合适的洗洁精,油和水还是不能很好地混合。
给实际建议:在使用分散剂之前,要先做小试。
把不同类型、不同用量的分散剂分别加入到反应体系中,观察分散效果。
可以用显微镜或者其他检测手段看看颗粒的分散程度。
然后根据小试的结果确定在大规模反应中使用的分散剂类型和用量。
反相悬浮聚合
反相悬浮聚合引言反相悬浮聚合是一种先进的技术,通过利用反向悬浮力来将不同物体聚集在一起。
该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材料科学、生物技术、能源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反相悬浮聚合的原理、应用与前景。
原理反相悬浮聚合是基于悬浮液的特性和物体间相互吸引力的原理。
当将不同材料的微粒悬浮在液体中时,由于表面张力和浮力的作用,微粒会呈现出悬浮的状态。
利用这种状态,可以通过调节悬浮液中的参数,例如温度、浓度、pH值等,来控制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适当调节条件后,微粒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体系。
应用领域1. 材料科学反相悬浮聚合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悬浮液的性质,可以实现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和结合,从而获得新的材料性能。
例如,可以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制备高强度、高韧性的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或者制备具有特殊导电性能的材料,应用于电子器件制造。
2. 生物技术反相悬浮聚合在生物技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将生物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并调控悬浮液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细胞或微粒的聚集和分离。
这对于生物样品的分析与处理,以及生物反应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可以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实现稀有细胞的富集与检测,用于癌症早期诊断;或者实现特定细菌的分离和培养,用于微生物学研究。
3. 能源反相悬浮聚合在能源领域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高效收集和利用,从而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例如,可以将反相悬浮聚合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通过聚集纳米颗粒,增强光吸收效果,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优势与挑战1. 优势反相悬浮聚合具有以下优势: - 可控性强:通过调节悬浮液参数,可以实现微粒的自发聚集和分离,具有较高的可控性; - 适用性广:反相悬浮聚合技术适用于不同物质的体系,包括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物质等; - 灵活性高:悬浮液参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不同聚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化学工程系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综合型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实验室名称:高分子化工研究所
学生姓名:袁礼波
学号:210892567
年级、专业:08级应用化学
实验指导教师:英晓光
2011年11 月28 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运用高分子聚合原理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方法。
2、进一步熟练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了解高吸水性树脂的基本功能及其用途。
4、了解合成聚合物类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5、了解反响悬浮聚合制备亲水性聚合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该实验已丙烯酸为聚合单体,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司班60为分散剂,在有机溶剂环己烷中进行逆向悬浮聚合。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原理:高吸水树脂一般为含有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高分子电解质。
吸水前,高分子链相互靠拢缠在一起,彼此交联成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整体上的紧固。
与水接触时,因为吸水树脂上含有多个亲水基团,故首先进行水润湿,然后水分子通过毛细作用及扩散作用渗透到树脂中,链上的电离基团在水中电离。
由于链上同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而使高分子链伸展溶胀。
由于电中性要求,反离子不能迁移到树脂外部,树脂内外部溶液间的离子浓度差形成反渗透压。
水在反渗透压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入树脂中,形成水凝胶。
同时,树脂本身的交联网状结构及氢键作用,又限制了凝胶的无限膨胀。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结构因素、形态因素和外界因素三个方面。
结构因素包括亲水基的性质、数量、交联剂种类和交联密度,树脂分子主链的性质等,树脂的结构与生产原料、制备方法有关。
交联剂的影响:交联剂用量越大,树脂交联密度越大,树脂不能充分地吸水膨胀;交联剂用量太低时,树脂交联不完全,部分树脂溶解于水中而使吸水率下降。
吸水量与水解度的关系:当水解度在60~85%时,吸收量较大;水解度大于时,吸收量下降,其原因是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尽管亲水的羧酸基团增多,但交联剂也发生了部分水解,使交联网络被破坏。
形态因素主要指高吸水性树脂的产品形态。
增大树脂产品的表面,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收较多的水,达到较高吸水率,因而将树脂制成多孔状或鳞片可保证其吸水性。
外界因素主要指吸收时间和吸收液的性质。
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水分由表面向树脂产品内部扩散,直至达到饱和。
高吸水树脂多为高分子电解质。
其吸水性受吸收液性质,特别是离子种类和浓度的制约。
在纯水中吸收能力最高;盐类物质的存在,会产生同离子效应,从而显著影响树脂的吸收能力;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吸水能力也会降低。
电解质浓度增大,树脂的吸收能力下降。
对于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如,除盐效应外,还可能在树脂的大分子之间羧基上产生交联,阻碍树脂凝胶的溶胀作用,从而影响吸水能力,因而二价金属离子对树脂吸水性的降低将更为显著。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试剂规格厂家
丙烯酸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过硫酸铵
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
司班60
环己烷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工业酒精
去离子水自制
仪器:DKB—501A型超级恒温水槽(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SXJQ—1型数显电动搅拌器(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SHZ—D(Ⅲ)型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ZD267型永磁直流电动机(北京京伟欣业电器有限公司)、FA2004型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抽滤瓶、四口圆底烧瓶、冷凝管、搅拌桨、烧杯、分液漏斗、培养皿。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内容:
1、搭搅拌装置
按实验装置图从下到上的顺序将水浴装置、三口烧瓶、搅拌桨、温度计、冷凝管、电动搅拌器依次装好,应确保从正面和侧面看都呈一条直线。
(注:应保证搅拌棒底部与三口烧瓶底部接触和搅拌翅子打开;应保证搅拌棒与瓶口密封,防止溶剂挥发)
2、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称取9.55g氢氧化钠(分析纯),放入烧杯中,用去离子水30mL
溶解,摇匀,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3、待聚合液的调制
在250mL烧杯中加入单体丙烯酸20g,在冰水冷却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部分中和的丙烯酸钠水溶液,冷却至常温;用电子天平称量,先后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铵溶液、交联剂溶液,搅拌、溶解,调节成一定浓度的待聚合液。
4、聚合反应
A)往装有搅拌机、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四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环己烷100mL、表面活性剂司班0.500g,400转/分下充分搅拌、溶解分散,加热至60℃;
B)控制在30min 以内用滴液漏斗滴加完待聚合液(浅灰白色);升温至反应温度75℃,视情况补加悬浮介质环己烷,维持悬浮液面液位稳定;
C)反应1.5小时后,得到较浓的聚合物浆液(亮灰白色)。
D)维持搅拌和冷凝、停止水浴加热,冷却至常温后取下四口烧瓶,快速倒出固液混合
物并沉降。
5、洗涤、干燥、粉碎
(1)洗涤倒出聚合物浆料,先以剩余环己烷反复冲出剩余树脂颗粒,再用洗涤液工业酒精浸泡聚合物,以除去残存的引发剂、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等。
(2)干燥、粉碎聚合物洗净后,撕碎成0.5厘米见方的碎块,在40~50℃下干燥5小时;用粉碎机粉碎得粉末产品。
六、注意事项:
1、逆向悬浮聚合的分散稳定性往往不够好,因此,聚合过程中,搅拌要平稳,千万不要中途停下。
2、高吸水性树脂送入烘箱烘干前应尽可能抽干,否则,乙醇含量太高,在烘箱中烘烤易发生危险。
3、高吸水性树脂制备过程中避免与水接触。
七、实验数据记录
名称用量用途简介
丙烯酸(acrylic acid, AA)20.2266g(溶于8ml水)单体
氢氧化钠(Sodium Hydrate)9.5243g(溶于30g去离子水)中和试剂
0.0190g(溶于5g去离子水)引发剂
过硫酸铵
(ammonium persulfate)
0.0209g(溶于5g去离子水)交联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
环己烷(Cyclohexane)100ml 分散介质
司班60:span-60,(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0.500g 分散剂
工业酒精若干沉淀剂
去离子水共约50g 溶剂
八、实验结果与讨论:
1、吸水率测试
称取0.5564g干燥的树脂放入烧杯中,加入200 mL蒸馏水,在室温下静置吸水,达饱和后用真空泵抽滤滤除多余的蒸馏水,并称其质量,按下式计算吸水率:
吸水率Q(g/g)=(吸水后树脂的质量-干树脂的质量)/干树脂的质量
实验测得吸水后的树脂的质量为91.5899g
吸水率Q(g/g)=91.5899/0.5564=164.6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吸水树脂的吸水率是很大的,有更加显著的吸水效果。
但不能无限吸水主要是因为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结构因素、形态因素和外界因素三个方面。
结构因素包括亲水基的性质、数量、交联剂种类和交联密度,树脂分子主链的性质等,树脂的结构与生产原料、制备方法有关。
吸水能力特强,保水能力特高,通过丙烯酸聚合得到的高分子量聚合物→高保水量,高负荷下吸收量的平衡,所吸水分不能被简单的物理方法挤出,并且可反复释水、吸水。
应用于农林业方面,可在植物根部形成“微型水库”。
高吸水性树脂除了吸水,还能吸收肥料、农药,并缓慢的释放出来以增加肥效和药效。
高吸水性树脂以其优越的性能,广泛用于农林业生产、城市园林绿化、抗旱保水、防沙治沙,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此外,高吸水性树脂还可应用于医疗卫生、石油开采、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许多领域。
九、参考文献:
1、邹新禧编•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李建颖•高吸水和高吸油树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潘晓磊•国外高吸水树脂生产与应用•北京: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1
4、邓新华等•复合型高吸水性树脂的设计与制备•精细石油化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