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六、七章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正原因
• 奥斯曼帝国逐渐瓦解,俄国认为这是它在 欧洲扩大势力的好机会,是它获得通向地 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 • 俄国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 尔海峡的控制。
• 英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 国获得这些战略要地,它们要维持自己在 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
• 1853年10月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其后20 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 1854年英法对俄罗斯宣战,年底,英法 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反俄同盟,1855年 萨丁王国加入。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 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 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年) (1855—1881年在位)
一、改革背景
1、拉吉舍夫废除农奴制的思想 2、1812年法俄大战的影响 3、十二月党人起义 4、农奴制腐朽 5、农民的起义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1月19日(公历 12月1日),在南方塔甘 罗格军港检阅军队的亚 历山大一世突然病逝 8天后消息传回彼得堡, 在俄国形成了十余天皇 统中断的混乱局面
村社
• 俄国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过程中 产生的。 • 由地域相连,有一定血缘关系,有一定 经济联系的村落或居民点自然组合而成。 • 一种自发形成的农民自我管理的形式。 • 每年召开一次村民大会(是村社最高权 力和决策机构):土地分配、税务、选 取公职人员
1.经济功能
• 制定土地使用规则;管理和组织生 产,重分土地(土地重分型村社); 按户占有土地的村社按生产需要调 整社员之间相邻的地块。 • 土地关系:公有制、定期分配、确 定份地
• 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为人民议会,最高行政 权归五人组成的最高杜马,国家监察机关 为最高会议等;年满20岁男子按财产资格 有选举权。 • 这是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北方协会由穆拉维约夫草拟的 《宪法》,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 建立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国家;联邦的 最高政权机关为两院制的人民议会,行 政权归皇帝。 • 《宪法》比《俄罗斯法典》保守得多, 但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 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战争中,一些俄国 贵族军官参加了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 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 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 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企图按照西 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 • 启蒙思想影响 • 俄国民族革命思想影响
• 1816年,第一个秘密革命团体-救国协会 (后改称祖国忠诚子弟协会)成立,主 要人员穆拉维约夫兄弟、特鲁别茨科伊 和阿波斯托尔等,会员约30名。他们主 张解放农奴、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 宪。 • 由于人数少、缺乏斗争方法,自行解散。
• 最基本社会组织、最基层的国家管理机构 • 农民隶属于村社、村社隶属国家 • 地主农民、国家农民、宫廷农民和教会农民 全部由村社管理
村社管理
• 国家法律 • 教会规定 • 自我管理 • 成员相互监督 • 村社习惯法 • 村社道德规范=集体主义、平均主义 归属感、依附感、认同感和顺从感等
俄国农民的分类:
• (14世纪的农民仍保留一定的自由迁徙的自由,即 在偿清所欠封建主的债务和服役后,可迁居或转投 其他的封建主。) 1465年伊凡三世给领地主的圣谕:在尤利耶夫节前 后各一周的时间里(俄历11月26日,公历12月9日东 正教节日),农民在偿清全部债务和完成义务后, 农民可以从一个封建主门下转到另一个封建主门下。 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封建主不可以带走农民。
• 农奴制是落后经济制度,以农奴主领地为单位 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给自足,闭关自守, 较少同外界联系。农民少地无地,不得不向地 主租用小块土地,他们向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 役租,即每周为地主无偿劳动3-5天。 • 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地主对农奴 实行超经济强制,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 政,司法权力,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 买卖、审讯惩罚抵押交换转让等。
• 俄国历史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对沙皇专制制 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在文化教育、政治 素质和远见、政治斗争手段、组织能力等 方面他们都很优秀。他们是“贵族革命家” 这一时期也称贵族革命时期。
克里米亚战争
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1853-1856
• 一方俄国 • 一方奥斯曼帝国、法、英等 称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其 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 米亚半岛上爆发的,又称克 里米亚战争。
• 1818年,成立了新的秘密团体-幸福协会。 该会主张消灭农奴制和建立君主立宪制, 探索了采取军事手段推翻专制制度的问题。 • 1821年,解散幸福协会,建立两个新的协 会:在图利钦成立了以P.I.彼斯特尔上校 为首的南方协会,彻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实行共和制。 • 在圣彼得堡成立了以N.M.穆拉维约夫上校 为首的北方协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俄国农民最终完成了从自由民向完全丧 失人身自由的农奴身份的转变,最终被 牢牢地固定在封建主的土地上。俄国农 奴制最终被固定下来。
• 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国农奴制进一步发展 和强化。 •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俄国农奴制发展到顶点。
• 农奴制是专制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最稳定的经 济基础,专制制度在政治和法律上保证了农 奴制发展的根本条件。 • 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是俄国封建制度和封建主 义的最主要的内容。
• 这两个组织都拟定了自己的纲领。 • 1824年南方协会通过了彼斯特尔起草的《俄罗 斯法典》(《伟大俄罗斯人民不可侵犯的国家证 书,它是改善俄国政体的约法,是交给人民和临 时最高权力机关的信守不渝的委托书》)主张立 即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解放农民和土地;建立 共和国,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为一院制的人民议会, 分两级选举;公民应拥有一块不能买卖的土地以 保证生活,同时允许拥有私有土地以使生活富裕。
二、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1、9世纪东斯拉夫人社会出现封建关系 2、11世纪基辅罗斯原始土地关系瓦解 3、12世纪初自由农分化:契约农和债务农 封建主 4、俄国封建农奴制关系逐步确立: 时间11-12世纪,标志《罗斯法典汇编》 (第一部:1016年《雅罗斯拉夫法典》, 第二部:1072年《雅罗斯拉夫王子法典》, 第三部1113年《莫诺马赫法典》)
• 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 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 • 被围攻近一年(349天)后于1855年9月 被英法联军占领了 重要的堡垒-塞瓦斯 托波尔,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
• 1856年3月在巴黎签署了合约(奥斯曼帝国、 俄、英、法、撒丁、奥地利和普鲁士)结束战 争。俄国被迫让出多瑙河三角洲,把比萨拉比 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取消俄国对土耳其属下 的东正教臣民的保护; • 规定将塞瓦斯托波尔还给俄国,将俄国占领的 高加索的卡尔斯要塞还给土耳其,黑海中立化, 禁止外国军舰通过海峡,禁止俄国在黑海保有 舰队,不得在其沿岸建立要塞。
• 1597年沙皇政府颁布禁年法令:凡在1592年前逃 亡在外的农民必须携妻、子及财产回到原领主地, 现领主有义务将其送回,宣布封建主有权追捕逃 亡未满5年的农民。 • 1607年颁布新禁年法令:封建主追捕逃亡农民的 有效期从5年扩大到15年,对收容逃亡和私藏逃亡 农民的封建主处罚。 • 1649年颁布法令:被登记在1626年地产册或16461647年人口调查表的农民,无论逃亡时间,携妻、 子及财产必须回到原封建主地,永世不得迁移。 规定封建主可以无限期追捕逃亡农民,凡私藏逃 亡农民的封建主每年向你们的原主人交纳10卢布 的罚金。
• 1825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 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 • 起义发生在俄历12月,领导这次起义的 俄国贵族革命家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 二月党人。 •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关 系的发展,俄国农奴值日趋瓦解。
• 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 著名领袖彼斯特尔、S.I.穆拉维约夫-阿 波斯托尔、M.P.别斯图热夫-留明、P.G. 卡霍夫斯基和K.F.雷列耶夫被判处绞刑, 穆拉维约夫、特鲁别茨科伊等百余人被 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或定居,大批士 兵被判处夹鞭刑。
6.合作、救济功能
• 互相帮助、合作,歉收时向农民提 供生产救助,并从物质上扶助贫困 户,救济和帮助孤儿、病人和孤寡 老人,建立学校、医院,设立义仓ຫໍສະໝຸດ Baidu(即公共粮库)和其他设施。
7.宗教、文化功能
• 关心教会情况,组织和安排宗教生 活,举办宗教节日仪式和农业仪式; 开办学校、图书馆等。
• 土地关系:公有制、定期分配、确定份地、 贡赋与徭役 • 生产方式:劳动组合、协作 • 身份地位:平等、权利共享 • 管理方式:连环保甲、联保连坐
2.税收功能
• 按比例分摊和征收国家捐税,捐税 的分摊与土地分配有联系,由村社 根据其成员的劳力和支付能力酌情 而定;完成道路、桥梁、渡口的维 修等。 • 贡赋与徭役
3.司法功能
• 依据传统和习惯法,调节公民事务, 同村人之间的一切争执(无论是有关 农民份地的动产和不动产的争执, 还是有关借债、买卖、契约的争执) 都由村社调节;调节和审判如侮辱、 酗酒、斗殴等刑事罪(放火、杀人等 除外)。
战争后果
• 战争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 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 • 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 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 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 • 战后,英、法国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奥 地利日趋孤立。
• 止此,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支配地 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 高。 • 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 奥地利不利地变化。
• 1825年12月26日(俄历14日),起义军 官率领3000多名士兵到达彼得堡参政院 广场,但特鲁别茨科伊临阵脱逃。 • 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用大炮轰击 广场,血腥镇压起义,并杀害了不少聚 集在广场周围的群众。 • 彼得堡起义的消息传到南方后,南方协 会会员于1826年1月10日发动驻乌克兰的 契尔尼哥夫兵团起义,不久也告失败。
• 《罗斯法典》体现: 第一,保护大土地所有制、封建主的人 身及财产的思想。 第二,将村社作为罗斯人政治、经济和 社会活动的单位,表明原始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发展成以地域社会关 系。 第三,规定封建主同契约农、债务农和 农奴的关系和彼此的义务。
• 5、13-14世纪封建土地兼并加剧,加快了农 民的农奴制过程。
• • • • • 分类原则:依附关系和剥削方式 1地主农民 2宫廷农民 3国家农民 4教会农民
农民的政治和法律权利
• 没有任何权利 • 受政治、经济压迫 • 占全俄人口的90%以上 • 社会最下层
沙皇俄国的等级社会
• 最上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最下层
沙皇 贵族、主教、农奴主等
业主、商人、知识分子、平民等 农奴
• 6、1497年法典标志着农奴制生产关 系在俄国的确立。
(1497年伊凡三世重申:农民在完成一切田间 劳作并结清一切账面后,可在每年的尤利耶夫 节前后各一星期内脱离原主人、重新选择居住 地和劳动地。严处侵占封建主和教会财产者。)
• 7、1649年法典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 最终巩固。
• (1581年:第一,普查土地、编制地产名册、 评估征收土地税额。第二,颁布第一个禁年: 颁布停止1550年法典中规定的在5年内禁止农 民在尤利耶夫节出走内容,农民作为封建主的 财产被登记在地产名册上。)
战争的起因
• 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 • 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 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 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后遭君士坦丁堡 苏丹的拒绝。
• 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 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
• 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 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 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 耳其附属国
4.行政、警察职能
• 维护法制,维护村社内部纪律和习 惯法规范;监督农民入社、开除、 转社等规则的实施;拘捕逃兵和流 浪汉;防范和惩治农民的越轨行为。
5.联合防卫功能
• 把农民联合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在 国家、地主及其他村社和机构面前 维护自身的利益,当冲突尖锐时, 村社甚至有可能领导农民“暴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