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计算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教程
暴雨强度公式的准确性受到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数据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此外,暴雨强度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暴雨强度公式的优缺点
03
CHAPTER
暴雨强度公式推导
通过收集降雨数据,分析降雨量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确定降雨量与时间的关系
降雨历时(T)
表示径流与降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根据地区和地表类型确定。
径流系数(C)
根据具体公式,可能还包括其他参数,如汇流时间、流域面积等。
其他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解释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暴雨事件或地区,如某城市或某流域。
选择实例
收集相关气象、水文和地形数据。
数据收集
将数据代入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暴雨强度。
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在暴雨时能够有效地排水防涝。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评估不同降雨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场景
优点
暴雨强度公式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地形、城市特征等因素,较为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城市规划、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响应
在暴雨天气发生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雨水收集利用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冲厕、洗车等生活和工业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
水资源评估
通过雨量分析和暴雨强度公式,评估城市雨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在水文学中,雨水流量计算是用于估算暴雨期间径流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计算雨水流量,可以评估洪水的规模和可能引发的灾害,为防洪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一、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雨水流量指的是洪水期间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水流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作为单位。
计算雨水流量需要考虑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因素。
1.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降雨强度的大小与降雨的时间、面积和强度有关。
在雨水流量计算中,一般使用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的暴雨降雨数据进行计算。
2.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指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流域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反映了降雨径流产生的程度,是衡量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径流系数的大小受到流域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3.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是指雨水流量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降雨流域的总面积大小。
流域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雨水流量的大小,通常使用平方千米(km²)作为单位。
二、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北京市位于北方地区,夏季暴雨频繁,洪水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科学合理地估算暴雨期间的雨水流量,北京市制定了一套适用的暴雨计算公式。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暴雨历时和暴雨强度计算。
1. 暴雨历时计算暴雨历时是指暴雨开始至结束的总时间。
根据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暴雨历时通常为4小时,既适用于一般暴雨情况下的计算。
2. 暴雨强度计算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小时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以下是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的示例:- 1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2.23 * (A/B)^1/3- 2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59 * (A/B)^1/3- 3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39 * (A/B)^1/3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为mm/h;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km²;B表示径流系数。
暴雨强度公式i
暴雨强度公式i=A /t n 中参数的推求,用试摆法对暴雨强度公式i =A /(t+b )n
中参数的推求,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程序)推求暴雨强度公式i =A 1(1+C lg T )/(t+b )n 中的参数*
, 推求无自记雨量记录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利用等值线图求暴雨强度。
另外针对管道排水设计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q=288745( 1+ 0794 LgP )/( t + 188)
0.81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立升/秒;公顷); P--设计重现期(P =1); t--降雨历时(分钟), t=t 1+mt 2。
; t 1--地向集水时问;取t 1-10分钟; t 2--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分钟); m--延缓系数,暗管取m=2.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ΨqA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立升/秒); q--设计暴雨强度(立升/秒,公顷); w--径流系数: 商业区=0.85; 居住区=0.80; 工业区=0.75
A--汇水面积(公顷)。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气候特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了解和掌握浙江省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定义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一地点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大小的公式。
在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通常采用以下形式:Q = (1242/t+4.48)/5.62其中,Q为暴雨强度(单位:毫米/分钟),t为时间(单位:分钟),该公式适用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
二、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暴雨强度的计算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进而确定排水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标准。
同时,还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城市的防洪标准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城市安全。
2、防洪减灾在防洪减灾方面,暴雨强度公式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预测出某一地区的降雨量大小,进而评估该地区的洪涝风险。
同时,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水库的蓄水量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降雨过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暴雨强度公式的解析1、系数调整在暴雨强度公式中,系数的调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定的。
因此,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系数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时间尺度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时间尺度是分钟,这意味着计算出的降雨量是每分钟的平均降雨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时间尺度进行调整,如将分钟调整为小时或日等,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四、总结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与解析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大小,进而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注意系数的调整以及时间尺度的选择,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暴雨强度计算标准 pdf
暴雨强度计算标准●总则本标准规定了暴雨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适用于浙江省的暴雨强度计算和设计。
本标准参照了国家标准和其他省市的相关规定,结合浙江省的气候特点制定。
●术语和符号●暴雨:在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的天气现象。
●暴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雨历时:降雨持续的时间,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设计降雨历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的降雨历时,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暴雨强度计算中常用的符号如下:●q: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降雨历时,单位为小时;●P:重现期,表示多少年一遇的降雨强度;●c:折减系数,表示由暴雨样本代表性误差引起的折减;●m:修正式中的指数;●n:修正式中的常数。
暴雨强度计算3.1 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通常由设计降雨历时和重现期决定。
在浙江省,暴雨强度计算通常采用以下公式:q = (P/t)^(1/m)c1000其中,P为重现期(年),t为降雨历时(小时),c为折减系数。
该公式中的指数m和常数n应根据具体地区的暴雨特性进行确定。
3.2 在进行暴雨强度计算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降雨样本进行计算。
一般而言,降雨样本的数量不应少于5年。
同时,应考虑降雨历时、重现期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根据多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工程实践经验,结合国家标准和其他省市的相关规定,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如下:q = (P/t)^(1/m)c1000 (mm/h)其中,P为重现期(年),t为降雨历时(小时),c为折减系数,m为指数。
具体参数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性进行确定。
参考数据可参照浙江省气象局发布的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最大降雨量空间分布根据多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浙江省最大降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不均匀性。
总体来说,浙江省的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降雨量较大,而北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的降雨量相对较小。
此外,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雨量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排水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降雨特点,以确保工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计算
(3)合理地确定溢流井的数目和位置 ●从对水体的污染情况看,合流制管渠系统中的初期
雨水虽被截流,但溢流的混合污水总比一般雨水 脏,为保护受纳水体,溢流井的数目宜少,其位 置应尽可能设置在水体的下游。 ●从经济上讲,溢流井过多,会提高溢流井和排放管 渠的造价,特别是在溢流井离水体远,施工条件 困难时更是如此。当溢流井的溢流堰口标高低于 受纳水体的最高水位时,需在排放管渠上设置防 潮门、闸门或排涝泵站。为减少泵站造价、减少 对水体的污染和便于管理,溢流井应适当集中, 不宜过多。
减小管渠断面尺寸的目的。规范规定:暗管 m =2, 明渠 m =1.2,在陡坡地区的暗管 m=1.2~2。
各设计管段的雨水设计流量应等于该管段所承 担的全部汇水面积与该管段设计暴雨强度的乘积。
Q qF
各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就是以管段设计断面集 水时间作为降雨历时所对应的暴雨强度。
由于各管段的集水时间不同,所以各管段的设 计暴雨强度也不同。
10.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10.3.1 雨水管网平面布置特点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 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 湖泊等水体中。
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较大时,雨水干管布置 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布 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接入,尽量扩大重 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10.2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10.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概念
在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 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 积比例变化,ψ 值也各异。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 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 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0.4~0.6。
山南市暴雨强度公式
山南市暴雨强度公式1、暴雨强度公式: Qy=ψ.qF。
2、暴雨强度指的是降雨的集中程度。
-般以--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间降雨强度、小时降雨量等表示。
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m/min或L /(s.万m2)表示。
我国气象局规定,按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3、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降水量为1870毫米。
我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台湾省新寮,24小时降水量为1672毫米,均是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
我国是多暴雨国家之一,几乎各省(市、区)均有出现。
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呈明显的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侧多,背风坡侧少的特征。
台湾山地的年暴雨日达16天以上,华南沿海的东兴、阳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区在10天以上,而西北地区平均每年不到1天。
暴雨分为好几个等级,暴雨是有强度之分的,对其暴雨强度有专门的计算公式,那么暴雨强度公式怎么计算?今天佰佰安全网小编来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暴雨强度公式t=t1+n*t2,其中t1是地面集水时间,一般取5-15分钟;t2是雨水在管道中流行的时间。
n是折减系数,新版规范已取消,n取1。
暴雨强度及雨水流量计算是大小为291KB的免费版软件。
可以查询到各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的计算软件,和全国各个城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和算法。
暴雨强度及雨水流量计算是可以查询到各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的计算软件,和全国各个城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和算法。
并且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全国各地城市的降雨量,非常方便实用。
暴雨强度指的是降雨的集中程度。
一般以一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间降雨强度、小时降雨量等表示。
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m/min或L/(s.万m2)表示。
我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0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00 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雨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间内的降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分析降雨量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对雨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同时也有助于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而暴雨强度公式则是用于预测暴雨过程中的降雨强度的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可以对暴雨过程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提供预警与防御措施。
1. 雨量分析的意义雨量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雨量分析主要包括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雨概率与频率分析等内容。
通过对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降雨情况进行比较,揭示降雨变化规律,为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进行雨量分析,首先需要采集和处理雨量数据。
雨量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地面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设备进行实时观测,也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卫星遥感数据来获取。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完整性检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之后,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求均值、方差、频率分布等,揭示降雨特征和规律。
3.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是一种通过多年降雨数据建立的统计模型,用于预测和评估暴雨过程中的降雨强度。
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包括I=aT^b公式、I=P*Q公式等。
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T表示降雨发生时间,P表示降雨频率,Q表示降雨量。
通过这些公式,可以根据历史降雨数据来推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雨强度,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暴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灾害风险。
4. 雨量分析与城市规划雨量分析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雨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根据雨量分析结果确定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策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 暴雨强度公式的改进与挑战虽然暴雨强度公式在暴雨预警和风险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暴雨强度公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西藏地区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西藏地区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西藏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可能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因为不同地区的暴雨强度和降雨模式都有所差异。
但通常来说,暴雨强度指的是降雨的集中程度,一般以一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间降雨强度、小时降雨量等表示,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m/min或L/(s.万m2)表示。
暴雨强度公式一般为Qy=Ψ·q·F,其中Qy表示暴雨强度,Ψ表示径流系数,q表示降雨强度,F表示汇水面积。
在计算时,需要根据当地的降雨数据和
地形特点进行参数选择和调整。
在西藏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气温低等特点,暴雨的强度和频率可能与内地有所不同。
因此,在计算西藏地区的暴雨强度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的暴雨强度公式和参数。
需要注意的是,西藏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象、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暴雨强度计算时,建议咨询当地的气象局、水文局等有关部门,以获取更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引言暴雨是指降水强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短暂强降水现象。
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准确预测和估计暴雨强度是至关重要的。
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
经验公式斯奈德公式斯奈德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可以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
公式如下所示:i = C * T^a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min),a 是经验系数。
斯奈德公式基于统计分析和观测数据推导得出,适用范围较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仅适用于中小尺度地域和小范围内的暴雨事件。
梅钦-哈歇尔公式梅钦-哈歇尔公式是另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中。
公式如下所示:i = k * (T + b)^c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k、b、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h)。
梅钦-哈歇尔公式相比斯奈德公式在计算暴雨强度时考虑了暴雨持续时间的影响,适用范围更广。
然而,该公式仍然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在极端降雨事件中可能不适用。
物理模型除了经验公式外,还可以使用物理模型来计算暴雨强度。
物理模型一般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大气条件和地形对降雨过程的影响。
一维降雨模型一维降雨模型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之一,假设降雨过程是一维的,即沿一条直线方向发展。
该模型可以用一维对流波方程来描述降雨的传播过程。
二维降雨模型二维降雨模型考虑了地形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分布和强度。
该模型基于二维对流波方程和地形信息,能够模拟降雨过程在空间上的变化。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方法,通过离散化和数值求解进行暴雨强度计算。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暴雨过程,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准确的边界条件。
总结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包括斯奈德公式和梅钦-哈歇尔公式。
全国暴雨强度公式
全国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的制定是基于对暴雨形成机制、降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以及暴雨对各个区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一般来说,暴雨强度公
式是经验性的,并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和修正,以达到准确度
和可靠性的要求。
在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暴雨强度公式是由中国气象局主导制定的,主
要参照国际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气象特点和自然地
理条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下面是中国暴雨强度公式的一个例子:I=a*T^b
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T表示暴雨的持续时间,a和b是经验系数。
该公式表明,暴雨强度与暴雨持续时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而是呈指
数增长的趋势。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经验系
数a和b的取值范围,以适应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和降雨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强度公式通常会结合其他气象要素和地理信息,
如过去降雨量、地形条件、土壤类型等,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和评估的准确性。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气候变化和
城市化进程等变化环境中的需求。
总的来说,全国暴雨强度公式是通过对暴雨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
通过实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制定出来的一种估算和预测暴雨强度的工具。
通过合理的使用和改进,可以提高暴雨预警和防御工作的效果,减少对人
们生产、生活和安全的不利影响。
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引言: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极大的降雨过程,通常由于对下垫面的影响很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因此,对暴雨强度的准确计算和预测对于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公式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暴雨强度,并提供给设计与规划工作参考。
一、定义:设计暴雨强度是指在设定的时间内,设计洪水位下的洪水降雨强度。
二、常用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常见的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包括经验公式和统计学方法。
1. 经验公式:经验公式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统计得出的经验关系,它的计算方式简单,适用范围广。
常见的经验公式有:1.1 江苏省经验公式:I = 0.9 P^0.52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mm/h),P表示设计周期内的暴雨量(mm)。
1.2 广东省经验公式:I = 0.39 P^0.59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mm/h),P表示设计周期内的暴雨量(mm)。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利用历史洪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建立的发生频率与暴雨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有:2.1 极值统计分析法:利用极值统计理论,通过对历史洪水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暴雨强度与频率之间的经验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皮尔逊Ⅲ型分布法、爱德华Ⅲ型分布法等。
2.2 概率分布转换法:通过将洪水降雨量序列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或其他理论分布),建立暴雨强度与频率之间的统计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洪水频率分析、降尺度模型等。
3. 基于物理原理的计算方法:基于物理原理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分析气象要素、下垫面特征等因素,建立地区性的暴雨强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降水-径流模型、气象雷达与卫星监测资料等。
三、应用: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防洪减灾工作等领域。
通过计算得出的暴雨强度可用于确定洪水位、设计下水道容量、制定防洪标准、规划城市绿地等。
总结: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经验公式、统计学方法和基于物理原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暴雨强度。
雨水量计算
雨水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F q Q ⨯⨯=ϕ式中:Q ——设计流量(L/S );ϕ——径流系数,取0.5;F ——汇水面积(ha );q ——暴雨强度(L/S •ha )暴雨强度计算公式,采用唐山市暴雨强度公式: )hm (L/s tlgP)0.87935(1q 20.6⨯⨯+= 式中:P ——设计重现期,取1.0年;t ——降雨历时(min ),t=t 1+mt 2;t 1——地面积水时间,取15min ;t2——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m ——管渠延缓系数,管及暗渠取m=2.0,明渠取m=1.22. 备注:1ha=10000m 2(1)采用雨水回收系统,节能量考虑唐山地区降雨量较为丰富,建议本项目建立屋面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后过滤泥沙,用于绿化和浇洒场区道路和地面。
本项目屋面汇水面积约为83704m 2。
唐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625mm ,雨水平均径流系数为 0.9,初期雨水弃流系数取0.85,季节折减系数取 0.80,渗入系数取 0.20,则屋面年可收集雨水量为:屋面年可收集雨水量=降雨量×汇流面积×径流系数×弃流系数×季节折减系数。
=0.625×83704×0.9×0.85×0.80=3.20万m3经分析,给水系统通过采用进一步的节能措施,年可约用水量3.20万m3,可满足本项目用于绿化和浇洒场区道路和地面用水及循环水补水,则年节约用水量为 3.20万m3折合标准煤2.74tce。
(2)采用太阳能路灯系统本项目室外照明装机功率为40.74kW,有功功率41kW,经低压侧补偿后(增加变压器损耗后)电器计算负荷为:有功功率37.27kW,经计算室外照明年耗电量为22.36万kWh。
如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则年节约电力22.36万kWh,折标煤27.48tce。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计算
暴雨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加剧,影响通勤和物流。
公共交通运营受影响
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可能因路况不佳而调整运营计划。
04 雨量分析与暴雨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数据采集
通过气象站、卫星遥感等手段,实时监测降 雨量、风速、气压等气象数据。
预警发布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数据分析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暴雨预警、灾情等 信息,加强部门间协作和信息沟通,共同应对暴 雨灾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泵站运行压力
泵站需承担更大的抽水压力,确保水流畅通。
城市内涝与水浸风险
低洼地区积水
暴雨可能导致低洼地区积水,影 响居民出行和生活。
地下设施受损
地下管线、隧道等设施可能因长时 间浸泡而受损。
房屋与财产受损
持续的积水可能对房屋结构造成破 坏,导致财产损失。
暴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道路通行受阻
积水阻碍道路通行,影响车辆和行人安全。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暴雨发生 的可能性。
应急响应
引导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 害损失。
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
数据采集与传输
气象站将实时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 别暴雨趋势。
预警信息生成
根据分析结果,生成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发 布预警信息。
人工观测
在特定区域设置雨量计, 通过人工观测记录降雨数 据,适用于缺乏自动监测 设备的地区。
雨量分布与变化趋势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共47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t
1-2
+ t
2-3
的暴雨强
度(L/s·ha)。
tLeabharlann 2-3——管段2~3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4)设计管段4~5的雨水设计流量
Q45 q4 F1 F2 F3 F4
式中
(L/s)
q4—— 管段4~5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 降雨历时 t=τ 1 + t 1-2 + t 2-3 + t 3-4的暴
一般在建筑密度较大、地形较陡、雨水口布置 较密的地区,宜采用较小值,取 t1=5~8 min。 在建筑密度较小、地形较平坦、雨水口布置较 疏的地区,宜采用较大值,取 t1=10~15 min。 同时,起点检查井上游地面雨水流行距离以不 超过120~150 m为宜。
应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合理地选定 t1值。 t1选用过大,将会造成排水不畅,致使管道上游 地面经常积水; 选用过小,又将加大雨水管渠尺寸,从而增加工 程造价。
(L/s·ha)。
(2)设计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 该设计管段收集汇水面积 F1和 F2上的雨水,2 断面为管段2~3的设计断面。 当 t=τ 1 + t 1-2时,F1和 F2全部面积上的雨 水均流到2断面,管段2~3的流量达到最大值。即:
Q23 q2 F1 F2
式中
(L/s)
q2—— 管段2~3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 降雨历时 t=τ 1 + t 1-2的暴雨强度
(L/s ·ha); t 1-2—— 管段1~2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3)设计管段3~4的雨水设计流量
Q34 q3 F1 F2 F3
式中
(L/s)
q3—— 管段3~4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
各设计管段的雨水设计流量应等于该管段所承 担的全部汇水面积与该管段设计暴雨强度的乘积。
Q q F
各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就是以管段设计断面集
水时间作为降雨历时所对应的暴雨强度。
由于各管段的集水时间不同,所以各管段的设
计暴雨强度也不同。
2.例题
雨水从各汇水面积上最远点分别流入雨水口 a、b、c、d的地面集水时间均为τ 1,并假设: 1)汇水面积随集水时间的增加而均匀增加;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 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0.4~0.6。
10.2.2 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 1.集水时间——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设
计的管道断面所需时间。(min)
2.
式中
设计降雨历时(min); t —— —— 地面集水时间(min);
暴雨强度公式是( )、 ( )、( )三者间关系的数学 表达式,我国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为:
q
167 A1 1 c lg P
t b
n
10.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概念
在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 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 积比例变化,ψ 值也各异。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 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
2 )为了利用管道的调蓄能力,应使管内水流实
际流速低于设计流速,故要延缓管内流行时间 t2。
考虑到以上两个原因,在设计降雨历时计算 时引入了折减系数m,延缓了管内流行时间,使之 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并达到折减管段设计流量, 减小管渠断面尺寸的目的。规范规定:暗管 m =2, 明渠 m =1.2,在陡坡地区的暗管 m=1.2~2。
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当地形平坦,且地面平均标高低于河流的洪水
t1 mt2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
1
(1)地面集水时间 t1 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
到雨水口的地面流行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 被情况、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流 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在工程实践中,地面集水 时间通常不予计算,一般采用5~15 min。
雨强度(L/s·ha)。
t
3-4——
管段3~4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某雨水管线如图所示,径流系数为0.5,q=1200 (1+0.75lgT)/(t+5)0.61,重现期T=1a,F1、F2 F3 的地面集水时间分别为10min、5min、10min,折 减系数m=2,管内流动时间t1-2=5min,t2-3=3.75min, t4-3=3min,则2-3管段和3-5管段的设计流量分别是 ( )L/s,和( )L/s。
10.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10.3.1 雨水管网平面布置特点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 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
湖泊等水体中。
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较大时,雨水干管布置 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布 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接入,尽量扩大重 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分散出水口:当管道将雨水排入池塘或小河时,水 位变化小,出水口构造简单,宜采用分散出水 口。就近排放管线短、管径小,造价低。 集中出水口式:当河流等水体的水位变化很大,管道 的出水口离常水位较远时,出水口的构造就复 杂,因而造价较高,此时宜采用集中出水口式 布置形式。
(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t2的确定 t2 是指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即: 式中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L —— 各设计管段的长度(m);
v —— 各设计管段满流时的流速(m/s);
60 —— 单位换算系数。
(3)折减系数 m的确定 折减系数 m的提出原因如下: 1)按公式算出的管渠内流行时间 t2将比实际时 间偏小。
2)降雨历时 t 等于或大于汇水面积上最远
点的雨水流达设计断面的集水时间τ 1;
3)径流系数ψ 为定值。
(1)设计管段1~2的雨水设计流量
直到 t=τ 1时,F1全部面积上的雨水均已全部
流到设计断面,这时管段1~2内流量达到最大值。
Q12 q1 F1
式中
(L/s)
q1—— 管段1~2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 降雨历时 t=τ 1时的暴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