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_王艳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对广 大种植 户 造成 巨 大 的经 济 损失 。 此外 , 病 麦对 人
畜 的健康也 有 较大影 响 。
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频率n 。 赤霉病侵染小麦后 , 主要引起苗腐 、 穗腐 、 茎基腐 、 秆腐 , 其 中影响最严重
的是穗 腐 。
1 小 麦赤 霉 病 的病 原 菌及 侵 染情 况
小 麦 赤 霉 病可 由镰 刀 属 的多 种 镰 刀 菌 引起 。 国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4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面上 ) 项 目( 3 1 2 7 1 8 1 5 )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体 系建 设 专 项 ( C A R S 一 1 4 ) 作者简介 : 崔 航( 1 9 8 7 一 ) , 男, 硕士 ; 专 业 方 向 为谷 物 品 质与加工。 王晓曦 , 男, 教 授; 专 业方 向为谷物 品质与加工。
1 . 1 小麦 赤霉病 的侵染性 状
赤霉 病对 小麦 侵染 的最重要 时期是 小麦 对赤 霉 病 的初 侵 染 源 和菌 丝 生长 抗 性 最差 的时 刻 。 小 麦 开 花期 是 小 麦赤 霉 病 最 易感 病 时 期 , 至 小 麦灌 浆 期 时
病 原 菌对 小 麦 的侵 染 力 下 降 。 去 除 雄 蕊 的 小 麦
国 内外 农业 礴
小麦赤霉病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崔 航 ,王 晓曦 ,付 奎 ,邹恩 坤 ,丁艳 芳 4 5 0 0 0 1 ) ( 河 南工 业 大学粮 油食 品 学院 ,郑 州
摘
要 :赤 霉病作 为 小麦 常见 病症 的一 种 ,近年 来发 生 的越 来越 频繁 。本 文 筒述 小麦 赤霉病 发 生 的性
病 主 要 发生 在 气 候湿 润 的长 江流 域 , 淮 河 流 域及 珠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为担子菌门小麦赤霉菌(Gibberella zeae)引起。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
目前,化学防治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控制方式,但由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人们对生物防治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一、生物学防治菌剂的开发生物学防治菌剂是指利用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来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方法。
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中,人们通过筛选和鉴定具有抑菌活性的微生物菌株来开发防治菌剂。
目前,已经有多种具有抗小麦赤霉菌活性的微生物菌株被发现,如拟小单胞菌(Clonostachys rosea)、红孢链霉菌(Trichoderma spp.)等。
这些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能够抑制小麦赤霉菌的生长和产孢,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二、生物学防治的作用机制生物学防治菌剂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小麦赤霉菌的生长和产孢,从而实现防治效果。
竞争性作用是生物学防治的主要机制之一。
生物学防治菌剂与小麦赤霉菌在生境中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资源,抑制其生长繁殖。
生物学防治菌剂还能分泌一些抑菌物质,如酶和抗生素等,通过杀死小麦赤霉菌或者抑制其生长来达到防治目的。
三、生物学防治在田间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学防治阻止小麦赤霉病流行,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
这些试验主要包括生物学防治菌剂的施用时间、剂量、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生物学防治菌剂的施用可以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和病害指数,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由于生物学防治菌剂的生存能力和稳定性较差,田间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生物学防治与化学防治的配套应用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具有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生物学防治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防治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对防治效果起到强化作用。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病 害 , 几乎 每年 都 在 美 国 的一 些 地 区造 成 严 重危
害 。过 去 1 0年 间 , 霉病 在 伊利 诺州 、 赤 印第安 纳 州 、 密
分 化 、 病 机制 、 源 筛 选 和 鉴定 、 抗 抗 抗病 基 凶的 分 子标 记 和 克 隆 以及 抗 赤霉病 育 种 5 方 面概述 c 国小 麦抗 个 t l
道 , 1  ̄2  ̄ 件下 , 对湿 度低于 9 子囊 孢子 不 在 8 0 C条 相 5
能释 放 ; 相对 湿度 达 9 以上时 开始有 少 量释放 , 5 饱和
湿 度下释 放 量最 多 。 囊孢 子对 低温 的抵抗 力很 强 , 子 在 我 国东 北 及西 北 各地 , 残 体 上 子囊 壳 内的子 囊 孢 子 病 均 能 顺利 越 冬 。带 菌 残体 内的 菌丝体 不论 在室 内和室
D Jl . 9 9ji n 1 0 2 0 2 1 . 3 2 O :03 6 /. s . 0 15 8 . 0 1 0 。 4 s
Adv c s i h tBr e n n Sc b Ress an e an e n W ea e di g O a it c
L io x n,GuN i i I a —u X a - e,Z a g Y - o g j h n us n
收稿 日期 :0 01 —1 2 1— 22 作 者 简介 : 李小 勋 (9 9 ) 男, 1 7 一 , 河北 沧 州人 , 长期从 事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 。
赤霉 病 育 种研 究进 展 , 讨 目前 小麦抗 赤 霉 病 育 种 巾 探
存 在 的 问题 , 对其 发展 前 景进行 展望 。 并
21 年 第 2 01 5卷 第 3期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很多限制,如残留问题、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的产生。
开展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防治是利用其他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研究人员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出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和真菌。
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物质,抑制赤霉菌的生长和孢子萌发。
研究发现一株土壤真菌能够产生一种抗生物质“脱氧小麦素”,对小麦赤霉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一些细菌菌株也被证明对小麦赤霉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这些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和应用为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植物提取物对小麦赤霉菌具有抑制作用。
这些植物提取物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提取得到,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一种植物提取物“黄脸菜素”被证明对小麦赤霉菌有很强的抑制效果。
一些植物提取物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
利用抗病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小麦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将特定的抗病基因导入小麦中,使小麦具有对赤霉菌的抵抗能力。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个抗小麦赤霉病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嗜高温细菌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以及利用寄生植物对赤霉菌进行生物防治等。
这些方法虽然处于研究阶段,但为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和应用、开发新的植物提取物和寄生植物等生物防治方法,并加强对转基因小麦品种的评估和监管,以提高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效果。
基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张彦军小麦赤霉病作为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多发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成为小麦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威胁,一旦小麦患有此病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小麦的生产产量。
基于此情况下,必须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研究与分析,根据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做好相应的防控准备,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为小麦生长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本文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重点对其防治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1、基于小麦赤霉病的发展概述小麦赤霉病作为小麦种植中面临的主要病害,一旦小麦赤霉病发生,将会造成小麦减产,总体产量损失为10%-40%•当前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着安徽地区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当前这种病害会造成苗枯、穗腐、茎基腐等收到严重损害,并且从小麦幼苗到抽穗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穗腐收到的影响最大。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当前这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气象条件存在密切的联系,倘若在春季平均气温超过9"的条件下,在3-5天内为连绵雨天,此时麦苗中的越冬菌源将会产生子囊抱子。
倘若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麦苗中存在诸多成熟的子囊抱子,当前时期再遇到阴雨天气,子囊袍子就会散落在麦苗花穗上,通过花丝来引发小穗发病。
发病初期小穗和叶片上会出现部分水侵状的浅褐色斑点,而后整个小穗逐渐布满斑点,此时小穗就会枯黄。
如果空气中的水分较大,此时病斑处会生成粉红色的胶状霉层,随着病症逐渐发展,到后期将会出现很多蓝黑色的小颗粒。
如果此时用手触摸将会产生一种突起的感觉。
当小穗发病蔓延到穗轴时,此时穗上的病部出现枯竭症状,基于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茎基腐在幼苗发芽到成熟期间都极有可能出现,一旦出现当前这种病,其麦株的根部组织逐渐变为褐色,同时也会出现腐烂的情况,直至整个小麦株全部枯死。
小麦穗下的第一节与第二节部位往往会出现秆腐现象,叶梢部位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水渍状的褪绿色斑,随着病情不断蔓延到茎内,此时将会由淡褐色变为红褐色的不规则斑块。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小麦种植区域,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造成危害,因此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植物抗性、生物防治剂等方法来控制小麦赤霉病的策略和技术。
一、植物抗性植物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利用植物抗性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定位和克隆等技术,发现了一系列小麦对赤霉菌的抗性基因,例如Fhb1、Fhb2等。
这些抗性基因的发现为培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
研究人员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一些对赤霉菌具有抗性的基因导入到小麦中,以提高小麦对赤霉菌的抗性。
这些转基因小麦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病能力,为利用植物抗性来控制小麦赤霉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指利用某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中,生物防治剂被认为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控制方法。
1.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具有对多种真菌和细菌的抑制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一些抗生素和生物酶,对赤霉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已经生产了一些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并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控制效果。
2. 赤霉菌拮抗细菌赤霉菌拮抗细菌是一类能够与赤霉菌竞争营养资源并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研究人员从土壤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分离到了大量的赤霉菌拮抗细菌,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一些优良的赤霉菌拮抗细菌已经被应用到小麦种植中,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3. 拮抗真菌除了细菌外,一些真菌也对赤霉菌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马鸿翔;陆维忠【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年(卷),期】2010(026)001【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 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赤霉病改良效果;②对目前的主要抗源而言,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可行有效的.【总页数】7页(P197-203)【作者】马鸿翔;陆维忠【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华东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华东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21.4~+5【相关文献】1.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J], 宋凤英;李兰芬;陈立君;孙连发2.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 [J], 程顺和;张勇;别同德;高德荣;张伯桥3.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J],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陈泠;邹娟;张宇庆;高春保4.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863"计划——抗小麦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十五"回顾 [J], 陆维忠;马鸿翔5.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法改良黄淮冬小麦赤霉病抗性 [J], 代旭冉;黄义文;李腾;邓云;苏研;买春艳;于立强;于广军;李辉利;刘宏伟;杨丽;周阳;张宏军;李洪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药剂防治是重
要的控制手段。
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探究最佳防治方案。
实验采用了三种常用药剂进行防治,分别是蒙多西环、环氧乙烷和过氧化氢。
在实验中,首先通过对小麦稻草进行处理,使得小麦稻草表面寄生着产生黏菌孢子的赤霉菌,然
后将处理后的小麦稻草分成四组,分别用以上三种药剂进行处理,第四组作为对照组,没
有进行任何药剂处理。
在进行防治后的一周、两周、三周和四周中,分别取得实验样本,
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产孢数量和活性表现。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种药剂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在第一周中,三种药剂
的抑制效果相近,产孢数量均有较明显降低,环氧乙烷达到了82%的降幅,过氧化氢为75%、蒙多西环为78%。
至第四周实验时,产孢数量更加明显降低,其中环氧乙烷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了97%,而过氧化氢和蒙多西环则分别为91%和93%。
此外,三种药剂的活性表现也有所改善,其中环氧乙烷的抗菌活性最好,该药剂同时也表现出较佳的杀菌能
力。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有效的防治作用,而
环氧乙烷的效果最佳。
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建议使用环氧乙烷进行防治。
此外,我们也
需要注意在使用药剂时要注意药剂浓度的控制,避免造成对小麦生长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
依据和技术支持。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的麦类病害之一,随着玉米面积扩大,免耕秸秆还田和化肥使用量增加,小麦品种抗性贫乏,小麦赤霉病在华北麦区有明显增加的趋势[1]。
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除了与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相关外,同时又受到菌源量、耕作制度、品种、复种指数和施肥水平以及浇灌条件影响[2]。
1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1.1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真菌的发育进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反之呈负相关[3]。
当气温低于15℃时,小麦赤霉病发病机会少或病菌潜伏期长[2]。
不同温度下,染病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含量不相同,小麦对赤霉病的反应也不同。
当外界温度适于小麦生长时,即使其根部有赤霉病菌菌丝盘绕,也很难侵入小麦或侵入后其病情不继续发展[4]。
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越冬期间的高温对后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冬季高温能够使病菌的休眠时间缩短,发育速度加快,导致发病期的菌源量加大[5]。
1.2雨、湿条件雨量和湿度条件是赤霉病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发生与流行。
降水除了可以改变大气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水量,进而影响病菌外,还可以直接影响病菌的生命活动[6]。
温湿条件与赤霉病菌存活率、数量、发育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子囊壳形成期、子囊形成期和子囊孢子形成期需要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而子囊孢子放射期空气相对湿度必须大于98%[7]。
研究表明,在温度适宜的前提下,开始产生赤霉病病菌子囊壳的土壤湿度是50%~60%,最适土壤湿度是70%~80%[4];持续日数≥3d 的降水且雨量≥30mm ,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最适宜的气候条件[8]。
在雨天或者雨后孢子发生的数量最多[9],连阴雨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温和雨量,要形成高温高湿的天气,常表现为暖雨日,即夜雨白晴或雨晴交替或有大雾、重雾时,这种特殊的气象条件能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10]。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龙源期刊网 /doc/767855552.html,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作者:王艳冯艺孙俊祁建杭葛恒来王波刘怀阿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2期摘要综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发展趋势,阐明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状况以及综合治理现状,分析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策略,明确了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具体措施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109-03Review of Controlling 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WANG Yan 1 FENG Yi 2 SUN Jun 1 QI Jian-hang 1 GE Heng-lai 1 WANG Bo 3 LIU Huai-a 1 *(1 Lixia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Jiangsu 225007;2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3 Seed Control Station of Yangzhou City)Abstract A review on the controlling 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and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conducted. The characteric,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heat scab were discusse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wheat scab while proposing controlling strategy,specific meatures and future expectation.Key words wheat;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integrated control1 小麦赤霉病研究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可引起穗腐,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生长发育和品质
产量,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
因此,生物防治成为解决小麦赤霉病的可行方法
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防治
1. 草莓链格孢菌防治
草莓链格孢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具有多种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能力。
研究员发现,草莓链格孢菌菌丝体水提取物可以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该提取物处理小麦种子
可使发病率降低35%以上。
2. 链霉素防治
链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实验证明,链霉素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用链霉素溶液
处理种子可以消除或减少病菌侵染,使得小麦发芽率和生长量增加,同时提高产量。
二、植物源防治
小麦种子处理剂是一种以植物为原材料,经提取和研制而成的植物源防治剂。
研究员
经过多年的研究,选取甘蓝、洋葱、辣椒、桉树和桑等种植物制成小麦种子处理剂,实验
证明,使用这些种植物制成的防治剂可以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并提高小麦的产
量和品质。
三、火麻酚防治
火麻酚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发现,使
用火麻酚溶液处理小麦种子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明显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发芽率。
总结: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防治、植物源防治和火麻酚防治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而且对环境无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和安全性,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小麦生物防治新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括适当轮作 、 施肥 和杂草控制 ) 培育抗病 品种 以及抑 杀病 原 、 菌等措施 。仅靠 田间管理 的方法难 以有效控 制小麦 赤霉病 ,
育种需要较长 的时间周期 , 目前 尚无 突破性进展 ; 采用化学农 药进行 防治是最常用 的措施 , 赤霉病 的发生 和流行受气 候 但
旭
(. 1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南京 2 04 ; . 1 06 2 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农业生 物技术研究所 , 江苏南京 2 0 1 ) 10 4
摘要 : 小麦赤 霉病 是一种世界流行性病害 , 该病可导致减 产 , 同时在小 麦 中残 留真菌 毒素 , 麦生 产存在 巨大 对小
X 2 2— 3对 所有 指示 菌如 水 稻纹 枯 病 、 稻瘟
病 、 稻恶苗病 、 水 小麦赤霉病 、 油菜菌核病 以及 水稻 白叶枯病
等多种病原菌均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 。郑秀丽等从 土壤 中分
离到 1株 新 的 几 丁 质 酶 产 生 菌 和 生 防 菌 浅 黄 金 杆 菌 ( uebc r mfaec s , A roat i l vs n ) 经平 板抑 菌测定 发 现 , eu e 该菌 株 对
时减少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 的首次报道 。
12 真 茵 对 小麦 赤 霉 病 的 防 治 .
诱导抗性是指利用物理 的、 化学的以及生物 的方法 , 预先 处理植物 , 诱导植物启动 自身的防御系统 , 对后续病原菌增强 抵抗力 。一些 细菌 能诱 导宿 主植 物产 生诱 导 系统抗 性 (n i— d c yt t eia c ,S , u ess ma crs t eIR) 主要 表现在诱导 宿主细胞 壁 e i sn 增厚形成乳突、 细胞壁 中木质素含量增加、 细胞壁机械强度增 强等 , 以及病程相关蛋 白的积累 、 植保素 以及其他次生代谢物 质的合成、 水解酶 和氧化酶 的产生等 。Jcu oh m等发现 , 产酶溶杆菌菌株( yoat ny oee) 3通过分 解酶 和诱 L sbc re m gns c e z 导抗性成为拮抗剂 , 而对 热稳定 的诱 导子产生 的诱 导抗性 在 c 3的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j 。 2 3 生态位点和 营养物质的竞争 . 生物生存 需要一定 的空 间和营养物质 , 微生物 在植物体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给农民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人员开始致力于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本文从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菌剂的研究、生物防治的应用技术、生物防治的效果评价和生物防治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生物防治技术的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需要致力于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探索更加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菌剂、应用技术、效果评价、发展趋势、前景、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赤霉病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粮食安全问题。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农药喷洒和耕种方式,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加剧,生物防治技术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生物农药等生物资源,实现对赤霉病病原菌的控制,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有新的生物防治菌剂被发现,生物防治应用技术不断提升,生物防治的效果评价标准也在逐步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前景十分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技术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
1.2 研究意义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化学农药使用的日益增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防治方法对小麦种植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面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而小麦是制作面粉的重要原材料。
然而,在小麦的生长期和收获后,很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袭,导致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同时还会产生赤霉烯醇等毒素,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在小麦灌浆后期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对于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和毒素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霉病及其毒素的特点赤霉病是由真菌类寄生引起的一种作物病害。
赤霉病菌能够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生长繁殖,对宿主作物造成极大危害。
在小麦中,赤霉病表现为麦穗和麦粒被霉变,并且释放出强烈的麦香味,影响小麦的品质。
同时,赤霉病还会产生赤霉烯醇、赤霉素等毒素,对人体、动物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赤霉烯醇是一种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毒素,可导致动物乳腺肿瘤、肝癌等疾病。
而赤霉素则会引起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伤。
针对赤霉病和其毒素对小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1. 灌浆后期喷施药物小麦灌浆后期喷施双效灵等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率和毒素的含量。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双效灵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以达到95%以上。
同时,将双效灵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菌剂对于小麦的生长和防病效果也十分显著。
研究表明,施用双氧水、发酵稻草等菌剂可以有效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率。
这些菌剂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的免疫力,从而降低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这些菌剂还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改善土壤质量,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灌浆后期施用有机肥也是一种较好的防治措施。
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小麦的免疫力,降低赤霉病锥发生率。
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对于防止赤霉病和毒素的产生效果显著,同时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小结赤霉病和其毒素对于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小麦灌浆后期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病害,不仅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产生威胁。
因此,对赤霉病及其毒素的防控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
在春小麦的灌浆期,分别给4个不同的处理组进行处理。
其中,对照组不进行喷洒处理,其他三组分别喷洒了不同的化学防治剂,包括硫酸亚铜、多菌灵和环百虫,每个处理组的处理方式和用药剂量均相同。
在灌浆期结束后,采集小麦籽粒,测定其赤霉病的发病率和毒素含量,并对不同处理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进行化学防治处理的小麦组相比对照组,赤霉病发病率有显著下降的趋势。
其中,使用多菌灵和环百虫的处理组在赤霉病发病率方面表现更优异,相比对照组的赤霉病发病率分别下降了23.5%和18%,但在毒素含量方面,三个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分析
小麦灌浆时期是赤霉病的发生高峰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做好防治,对于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对赤霉病的防控具有显著效果,其中多菌灵和环百虫的效果更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化学防治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安全规范,避免对种植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结论。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药剂的筛选和比较,发现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但对毒素含量的防控效果并不显著。
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挖掘小麦灌浆后期用药的有效性,以提高粮食质量和产量。
这项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农业防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麦灌浆后期用药、赤霉病、毒素防控、病原检测、药剂筛选、控制效果、毒素含量、评价、结论、研究目的、意义、建议、深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经济收益。
小麦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害,其中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的灌浆期,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
当前,防治赤霉病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药剂残留和病菌对药剂的抗性增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防治赤霉病方法迫在眉睫。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可以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的防控效果,为小麦生产提供新的防治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药剂在小麦灌浆后期的筛选和比较,研究药剂对赤霉病的控制效果,以及对毒素含量的影响,进一步评价药剂对毒素的防控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麦灌浆后期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灌浆后期用药的效果,为今后进一步优化防控策略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对于完善小麦病害防控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时期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2017 年第 4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68科研◎技术推广小麦赤霉病是一些非常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是因为种镰孢属真菌引起的,它的发生流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菌源量、农业的生态环境、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的措施技术等因素。
1 新时期下小麦赤霉病的发展情况赤霉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在全国的小麦种植中都会发生,在该病的流行年间可能会引起小麦产量损失10~40%。
目前安徽地区的小麦种植中赤霉病严重影响着其发展。
小麦赤霉病会引起其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都受到损害,在幼苗到抽穗的过程中都会发病,而穗腐受其影响最大。
苗腐是因为由其种子中带有菌或者是受到土壤中病残体的侵染而得病。
一开始芽会变成褐色,随之根冠腐烂,严重影响麦苗的生长,可能会使其麦苗黄瘦,甚至死亡,枯死的麦苗中如果湿度很大还会产生一种粉红色的霉状物。
小麦赤霉病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在春季气候的平均气温在9℃以上,在三到五天内是连绵的阴雨,麦苗中的越冬菌源就会产生子囊孢子。
而如果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麦苗中存在很多成熟的子囊孢子,这时再遇到降雨或空气潮湿的天气,子囊孢子就会成熟散落在麦苗的花药上,通过花丝来引发小穗发病。
发病刚开始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一些水浸状的浅褐色斑点,后来就会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就会枯黄。
此时天气中蕴含的水分大时,在其病斑处会生成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发展后期会形成很多蓝黑色的小颗粒。
用手去触摸时,会有一种突起的感觉,但是并不能将其抹去,其干瘪籽粒的生长会伴随白色到粉红色霉的产生进行。
当小穗发病扩展到穗轴时,穗上的病部已经开始枯褐,受到病害部分上面的小穗都会成为枯白的穗。
而茎基腐在幼苗发芽到成熟期都有发生的可能,会导致麦株的根部组织受损变成褐色腐烂,直到全株都枯死。
在穗下的第一、二节会经常发生秆腐,在叶鞘上刚开始表现为水渍状的褪绿色斑,接下来就会向茎内扩展,呈现一种淡褐色到红褐色的不规则斑块。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治技术分析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治技术分析
王艳
【期刊名称】《农家科技》
【年(卷),期】2024()10
【摘要】小麦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满足世界人口的主要粮食需求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温度升高、降水不均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小麦生长期间面临更多的病虫害压力;小麦的生长与土壤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养分供应,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小麦生长期间,常常受到多种病害和虫害的威胁,例如锈病、赤霉病、蚜虫等,这些病虫害会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因此,对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应对气候变化和提高粮食产量,从而确保全球粮食安全。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农业农村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
【相关文献】
1.小麦种植管理及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有效防治技术分析
3.小麦种植管理及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4.小麦种植管理及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王艳1冯艺2孙俊1祁建杭1葛恒来1王波3刘怀阿1*(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扬州225007;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3扬州市种子管理站)摘要综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发展趋势,阐明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状况以及综合治理现状,分析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策略,明确了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具体措施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109-03Review of Controlling 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WANG Yan1FENG Yi2SUN Jun1QI Jian-hang1GE Heng-lai1WANG Bo3LIU Huai-a1*(1Lixia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Jiangsu225007;2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3Seed Control Station of Yangzhou City)Abstract A review on the controlling 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and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conducted.The characteric,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heat scab were discussed.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wheat scab while proposing controlling strategy,specific meatures and future expectation.Key words wheat;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integrated control1小麦赤霉病研究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可引起穗腐,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和方式的改变,小麦赤霉病不断蔓延扩展,常常造成小麦减产、品质降低,且受侵染的小麦籽粒中含有真菌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
因此,国内外一直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寄主抗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1-2]。
小麦赤霉病也是困扰我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华南冬小麦和东北春麦区,受害面积超过666.67万hm2,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4。
因此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病害[3]。
几十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很多国家经常大流行,科研人员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也从未间断,但至今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我国研究小麦赤霉病已有半个多世纪,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外多种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在与赤霉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长期以来,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病害鉴定技术、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抗源的征集、筛选和抗源利用,赤霉病抗性遗传及抗性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过去,江苏省农科院以品种间杂交育成的苏麦3号、宁7840等品种(系),抗赤性好而稳定,已被全世界公认为小麦赤霉病最佳抗源之一;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扬麦5号、扬麦158是推广面积最大的丰产中抗赤霉病品种;运用生物技术育成的丰产中抗赤霉病新品种生抗1号和扬麦9号,曾在江苏、湖北、安徽、上海等省市大面积应用[4]。
在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江苏省农科院走在前列,已经形成了病理学、遗传学、育种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结合的队伍。
近几年来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在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了小麦赤霉病研究的深入[5]。
另外,康振生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项目“小麦赤霉病防治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围绕小麦赤霉病发生与防治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了细胞学、化学与分子细胞学等方法,揭示了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穗部侵染点、侵染方式和扩展途径,较完整地提出了赤霉病在小麦穗部的侵染及扩展摸式,确定了毒素在寄主组织中的分布及细胞内的结合位点,同时揭示了赤霉病菌对小麦穗部侵染初期病菌产毒的起始时间,阐明了赤霉病毒素在致病中的作用,明确了寄主的病变与病菌扩展和毒素分布的时空关系,为赤霉病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6]。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为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仅以美国为例,赤霉病已成为美国最重要、最严重的小麦病害。
过去的10年,赤霉病在明尼苏达州、伊利诺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等暴发,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目前,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实验室正在探索控制小麦赤霉病菌的对策。
第一,拟分枝镰孢(F. sporotichioides)菌是禾谷镰刀菌的亲缘种,它用自身的毒素来保护自己。
该实验室正探讨对拟分枝镰孢(F.sporotichioides)抑制作用的机制,以用于抑制毒素。
第二,PRD5基因存在于用于制作面包的啤酒酵母中,其能将毒素泵出它的细胞之外。
Alexander et al正在将PRD5基因重组在植物体内并让其表达,以用于排除毒素。
该实验室正在研究可以破坏病源菌的小麦基因,该基因控制产生的蛋白质能阻止另一种与禾谷镰刀菌有关的尖镰刀菌(F.dxysporum)。
第三,将抗性鉴定方法所有试验中抗性表现最好的品系参加赤霉病联合区试,发现只有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才能培育出高产、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第四,在镰刀菌侵染小麦穗时,胆碱和甜菜碱会自然出现,当真菌从小麦雄蕊到达它能侵染的子粒时,胆碱和甜菜可为真菌的生长提供营养。
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大约700种微生物,以检测这些微生物吞并胆碱、甜菜碱的能力。
目前正在完善液体发酵培养基以便廉价生产最有效的微生物,这些培养基可在开花期喷施[7-9]。
总之,在小麦赤霉病防治领域中,抗病品种选育、抗性作者简介王艳(1979-),女,江苏高邮人,研究实习员,从事植物病虫的生物测定工作。
*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13-10-17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2期109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2期基因库建立、抗性基因改良、抗性分子标记的筛选、抗原利用以及防治药剂的筛选研制等许多工作在世界各地展现了蓬勃生机,为挽救全球粮食损失正在做更大的努力。
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现状小麦赤霉病,主要引起茎基腐、苗枯、穗腐和秆腐,以穗腐影响最严重,气候潮湿时粉红色霉层显现于病部。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国科学家明确了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的主要致病菌,而在西北地区黄色镰孢F.culmorum 占有较高的比例(30%~50%),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内均观察到病菌菌株频繁发生变异的现象,变异体在形态特征、培养性状、DON毒素产量和致病力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另外,还有燕麦镰孢F.avenaceum、串珠镰孢F.monili forme 和锐顶镰孢F.acuminatum等,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10]。
小麦赤霉病遍布我国各地,其中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东北麦区也常重发生。
在北方冬麦区,小麦赤霉病病菌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
在北部、东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病菌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以及稗草、玉米、大豆等其他植物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中、南部稻麦两作区,小麦赤霉病病菌在棉花、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外,还在病残体上越夏。
翌年,小麦赤霉病病菌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作为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风雨、气流传播。
气候是引发病害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尤以湿度最主要。
如降雨和空气潮湿的气候,遇上小麦抽穗扬花盛期,病害可一触即发,形成赤霉病的流行[11]。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就可发病。
在土壤偏黏、地势低洼、氮肥过大、排水不良、田间郁闭的田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加重。
3小麦赤霉病的综合治理现状防治小麦赤霉病因为缺乏有效的根治办法,主要依靠预防,除选用抗病品种、农业辅助措施以外,如果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及时喷洒杀菌剂,在病害流行的年份,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对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的地区或田块,产量损失同样严重。
3.1品种抗病性的利用我国是小麦抗赤霉病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如皖麦27号、苏麦3号、湘麦1号、宁7840、辽春4号等是耐病品种。
长江流域地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已有较大的提高,由20世纪60年代高感品种当家过渡到了目前以中感-中抗品种为主的局面,生产上常用的具有中等抗性的品种如扬麦5号、扬麦158等,对减轻赤霉病的危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品种[12]。
3.2农业生态控病通过健康栽培,减少田间菌源,提高小麦抗逆性,可以明显控制赤霉病的危害。
由于小麦赤霉病菌在前茬作物残体上形成子囊壳,因此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合理排灌,尤其湿地要开沟排水,控制田间湿度。
所用堆肥应经过酵素菌沤制。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13]。
注意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3.3化学防治在准确预测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时候,应用药剂保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也是防病保产的重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诸多农业科研院所与农药科研、农药生产企业通过生物测定筛选出苯来特、灭菌灵、多菌灵和托布津等对赤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尤其是多菌灵防治效果稳定、成本低,在有效浓度下安全无害,因此多菌灵及其多菌灵的复配剂在短短数年内就在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地区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
小麦开花灌浆期是麦穗最易感病的阶段,也是药剂保护的关键时期。
多菌灵不同生育期喷雾试验结果表明,在齐穗—开花期用药的防治效果最好,喷雾过早或过迟效果均不理想。
由于不同品种抽穗—开花的进程有所不同,而且温度条件直接影响小麦抽穗—开花的进程,因此喷雾防治的适期因不同地区和品种而有差异。
一般根据短期天气预报,以开花灌浆期可能遇雨的田块作为防治对象田,第1次喷药应在始花期(10%麦穗见花药)至盛花期(50%麦穗见花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