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纸”的概念看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学技术 等方面的发展,新 闻媒介的传播 范围越来越 广 ,因此,判断一种媒介信 息传播的公开与否,需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4 [ 作 者简介 ] 张 虹 ( 1 9 7 7 一 ), 女, 山东济 南 人, 硕士 , 安徽 省皖 西学 院文 化与 传媒 学 院讲师 , 研 究方 向: 新 闻传 播学
纸 , 宋 代 邸报 是 中 国古 代 报 纸 的 起 源 。
关键词:报纸;概念;起源 ;官文 书;唐进奏 院状 ;邸报
中图分类号:K 2 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2 . 4 6 5 8 ( 2 0 1 3 ) 0 4 . 0 0 9 7 . 0 3
在报纸的起源 问题上,新闻史界一直存在争议, 争议集中在对唐代进奏院状报、邸报的性质认定上, 它们是 “ 官府公文”、 “ 官方文件”还是报纸? 其实,不论是唐进奏院状、邸报还是其他媒介 , 要判断它们是 否是报纸,根本性 的前提是 明确 “ 报 纸” 的概念,有 了准确的概念才谈得上正确 的判断 和推理。概念是 “ 在 一定研究视角 内,解释纷杂社 会现象的众 目之纲,是学派 、范式的定位 点,也是 理论和研 究方法的基本单位和 出发 点”… 。 对 “ 报纸 ”概 念 的再 认识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内涵 ( 本 质属性 )往往通过 下定义 的方 式揭 示出来 。关于 “ 报纸”的定义,目前有多种,如 “ 以刊登新 闻和 时事评论为主,以定期、连续、散页的方式向公众 发行 的出版物” ;李 良荣 “ 以刊登新 闻为主的定 期连续 向大众发行 的印刷品”” 。廖基添列 出了报 纸的三个核心特征 : “ 一、物理形 态: 通过平面介 质 、 以文字为主要传播符号;二、传播范 围: 在公 众范围,或至少若干群体或 阶层的范围内,公开连 续发行;三、内 容特征: 传播新近发生的事情。”” 综观这些定义和对特征的描述,结合学界多种 语境 中的论述 ,不难发现,人们所谓 的 “ 报纸”其 实指 的是 “ 大众报纸”,也就是说,大众报纸才是 报纸。 以此为前提,所谓 “ 报纸的起源”就只能是 “ 大众报纸的起源”。但 显然,大众报纸并不等于 报纸 ,大众报纸是 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报 纸的外延大于大众报纸的外延,报纸的内涵规定性 小于大众报纸 的内涵规定性。 大众报纸作为近现代报纸的代表 ,与古代报纸 必然存在 区别 ,但二者应该有一组让人们把它们统 称之为 “ 报纸”的共 同属性。这些共 同属性将中国 古代报纸 、近现代报纸与那些跟它们极其相似 的传 播媒介进行有效的 区分。本文将要进行的分析,就 是力 图确定这样一组具有 区别性的本质属性。 下面从传播 内容、传播范围、传播载体等方面 对 “ 报纸”概念的内涵进行重新分析。
一
( 一 )传 播 内容
、
1 . 刊登新 闻为主 新 闻是 “ 新 近 发 生 事 实 的报道 ” ,此 处 的 “ 新”,是从受众的角度来说 的,凡是 那些人们欲 知应知而未知的,或者不 曾被真正理解的事实都是 新闻。中国民主革命 时期各政党机关报宣传 的各种 革命理论 于当时受众而言,是 “ 新 闻”;现阶段我 国报业体系 中,大批报纸 以刊登专业信 息、文化生 活知识和娱乐消遣 内容为主,这些内容满足 了人们 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是 “ 新 闻”。刊登新闻,是 报纸存在 的价值,也是报纸产生的根源。 2 . 传播 内容具有集纳性 这 里的传播 内容是指报纸发行 的每 一期所刊登 的 内容,不是指长期历史的整体 内容;集纳性是指 每一期报纸的内容是多个消息、多种知识的汇集, 不是单一的。集纳性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主要功 能之 报纸通过这一属性与官文书、传单等媒介 区 别开来。 ( 二 )传播 范 围 1 . 公 开性是 相 对 的 从传播范围来说, “ 公开”包括质和量两方面 的内容。从质 的方面来说,是指获取报纸信 息的自 由,享有这种 自由的人的多少就是 “ 公开”的一个 量度 。 公开性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众报纸相 比于之前的各类报纸来说,一个质 的飞 跃就是传播的公众性与开放性 ,它真正面 向社会大 众 ,内容是 给社会大众看的,售价是平民百姓 能够 消费的。但不 能因此以大众报纸的公开程度去衡量 所有报纸 ,尤其是起源 阶段 的报纸。 从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来说,传播 范围的公开 与否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 的量的界限。不 同历 史时期,公开的程度是不同的,并不存在一个跨越 古今的同一的量的标准。随着人们在信 息需求、科
源自文库
虹 ,李 方 海
2 3 7 0 1 2 )
( 皖西学 院文 化与传媒 学院,安徽六 安
要 :要 判断报纸 的起 源,根 本性的前提 是明确 “ 报纸 ”的概念 。报纸 不等 于大众报 纸 ,报纸 的概念 表现 的应该
是 中国古代报 纸和近现代报 纸之 间的共 同属性 。报 纸作为信 息传 播媒 介 ,以刊登新 闻为主,单期传播 内容具有 集纳性 , 传 播 范围具有 公开性 ,连 续发行 ,以文字为主要传 播符号 、以纸质 复制形 态传 播。 由此 ,分析认为唐进 奏院状报 不是报
第2 8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0URNAL 0F XI NGT AI UNI VE RS I TY
Vo 1 . 2 8 . No . 4 De c . 2 0 l 3
从 “ 报 纸 " 的概 念 看 中 国古代 报 纸 的起 源
张
摘
9 8
邢 台学 院学报
2 0 1 3年第 4期
要立足于特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通过横 向 ( 同一历 史时期 的各种媒介之 间 ) 与纵 向 ( 不同历 史时期的 媒介之间 )的比较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根据传播 范围来断定公开与否。 比如判断宋代邸报是否具有 公开性,不 能因为它主要在 当权者及知识分子这一 阶层 内传播就断定它不具有公开性;通过与共时的 其他传播媒介的对 比,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邸报在 传播范围上的特点。这一点,下文在对 邸报进行分 析时会作具体论述。 2 .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非人格化 传播范围公开性的一个体现就是 ,随着信 息接 受者范围的扩大,传者和受者关系的非人格化。在 口语传播 阶段, 口头传播的对象是在场 的、确定的 和人格化的,传 受双方关系明确,传播过程往往是 种 富有情感 因素的互动行为。报纸作为一种点对 面的传播 ,接受者不是确定的对象,传者和受者之 间的关系是 非人格化的,二者除了信息传播者和接 受者的关系之外,没有其他直接关系,例如人际关 系和组织关系。报纸在这一点上,与人际传播 、群 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诸种媒介 区分开。 3 . 传播载体 :以文字为主要传播符号, 以纸质 复制形 态传 播 报纸 以物质实体 的纸质形态 区别于其他所有非 纸质的传播媒介,同时也 以纸质的复制形态 区别于 布告、榜这些最终 以张贴的形 式进行传播的媒介。 布告、榜在张贴之后的传播过程 中除 了口耳相传 , 没有纸质复制,而报纸始终 以纸质复制形 态传播。 已 有概念界定报纸是 “ 印 刷品”、 “ 出版物”, 不把手抄形 态的看作报纸,这仍 旧是 “ 大众报纸才 是 报纸”的观念。不论 中西,历史上都有过手抄新 闻的阶段。欧洲的威尼斯公报,中国古代 的邸报、 小报,都曾以手抄形式复制新闻。是 印刷还是手抄, 属于复制手段的不同,最终复制内容都 以纸质 的形 态存在并传播。 发展至 当前,各大报业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 出现数字化报纸。数字化报纸中的 “ 报纸”其实是 作 为一 种 内容 的价 值 生产 方 式而存 在 的,报 纸在这 里是 “ 一种 内容采集、筛选、把关 以及加工制作和 复制传播的一整套媒体要素和环节的总称” 。正 是因为报纸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和广 阔的发展空间。 4 . 发 行 频率 :连续 发行 报纸通过连续发行与书籍、传单区分开。连续 发行这一特征与报纸 “ 刊登新闻”的功能密不可分。 随着商 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人 口的急剧增加, 人与人之间信 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人们需要大量 的、广泛的、及 时的信 息,这些需求决定 了报纸的 “ 连续发行”。 以上,对报纸的内涵进行 了重新分析,在此基 础上可以列出报纸的几个本质属性:一是 以刊登新 闻为主,单期内容具有集纳性;二是传播 范围具有
。
学技术 等方面的发展,新 闻媒介的传播 范围越来越 广 ,因此,判断一种媒介信 息传播的公开与否,需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4 [ 作 者简介 ] 张 虹 ( 1 9 7 7 一 ), 女, 山东济 南 人, 硕士 , 安徽 省皖 西学 院文 化与 传媒 学 院讲师 , 研 究方 向: 新 闻传 播学
纸 , 宋 代 邸报 是 中 国古 代 报 纸 的 起 源 。
关键词:报纸;概念;起源 ;官文 书;唐进奏 院状 ;邸报
中图分类号:K 2 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2 . 4 6 5 8 ( 2 0 1 3 ) 0 4 . 0 0 9 7 . 0 3
在报纸的起源 问题上,新闻史界一直存在争议, 争议集中在对唐代进奏院状报、邸报的性质认定上, 它们是 “ 官府公文”、 “ 官方文件”还是报纸? 其实,不论是唐进奏院状、邸报还是其他媒介 , 要判断它们是 否是报纸,根本性 的前提是 明确 “ 报 纸” 的概念,有 了准确的概念才谈得上正确 的判断 和推理。概念是 “ 在 一定研究视角 内,解释纷杂社 会现象的众 目之纲,是学派 、范式的定位 点,也是 理论和研 究方法的基本单位和 出发 点”… 。 对 “ 报纸 ”概 念 的再 认识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内涵 ( 本 质属性 )往往通过 下定义 的方 式揭 示出来 。关于 “ 报纸”的定义,目前有多种,如 “ 以刊登新 闻和 时事评论为主,以定期、连续、散页的方式向公众 发行 的出版物” ;李 良荣 “ 以刊登新 闻为主的定 期连续 向大众发行 的印刷品”” 。廖基添列 出了报 纸的三个核心特征 : “ 一、物理形 态: 通过平面介 质 、 以文字为主要传播符号;二、传播范 围: 在公 众范围,或至少若干群体或 阶层的范围内,公开连 续发行;三、内 容特征: 传播新近发生的事情。”” 综观这些定义和对特征的描述,结合学界多种 语境 中的论述 ,不难发现,人们所谓 的 “ 报纸”其 实指 的是 “ 大众报纸”,也就是说,大众报纸才是 报纸。 以此为前提,所谓 “ 报纸的起源”就只能是 “ 大众报纸的起源”。但 显然,大众报纸并不等于 报纸 ,大众报纸是 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报 纸的外延大于大众报纸的外延,报纸的内涵规定性 小于大众报纸 的内涵规定性。 大众报纸作为近现代报纸的代表 ,与古代报纸 必然存在 区别 ,但二者应该有一组让人们把它们统 称之为 “ 报纸”的共 同属性。这些共 同属性将中国 古代报纸 、近现代报纸与那些跟它们极其相似 的传 播媒介进行有效的 区分。本文将要进行的分析,就 是力 图确定这样一组具有 区别性的本质属性。 下面从传播 内容、传播范围、传播载体等方面 对 “ 报纸”概念的内涵进行重新分析。
一
( 一 )传 播 内容
、
1 . 刊登新 闻为主 新 闻是 “ 新 近 发 生 事 实 的报道 ” ,此 处 的 “ 新”,是从受众的角度来说 的,凡是 那些人们欲 知应知而未知的,或者不 曾被真正理解的事实都是 新闻。中国民主革命 时期各政党机关报宣传 的各种 革命理论 于当时受众而言,是 “ 新 闻”;现阶段我 国报业体系 中,大批报纸 以刊登专业信 息、文化生 活知识和娱乐消遣 内容为主,这些内容满足 了人们 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是 “ 新 闻”。刊登新闻,是 报纸存在 的价值,也是报纸产生的根源。 2 . 传播 内容具有集纳性 这 里的传播 内容是指报纸发行 的每 一期所刊登 的 内容,不是指长期历史的整体 内容;集纳性是指 每一期报纸的内容是多个消息、多种知识的汇集, 不是单一的。集纳性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主要功 能之 报纸通过这一属性与官文书、传单等媒介 区 别开来。 ( 二 )传播 范 围 1 . 公 开性是 相 对 的 从传播范围来说, “ 公开”包括质和量两方面 的内容。从质 的方面来说,是指获取报纸信 息的自 由,享有这种 自由的人的多少就是 “ 公开”的一个 量度 。 公开性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众报纸相 比于之前的各类报纸来说,一个质 的飞 跃就是传播的公众性与开放性 ,它真正面 向社会大 众 ,内容是 给社会大众看的,售价是平民百姓 能够 消费的。但不 能因此以大众报纸的公开程度去衡量 所有报纸 ,尤其是起源 阶段 的报纸。 从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来说,传播 范围的公开 与否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 的量的界限。不 同历 史时期,公开的程度是不同的,并不存在一个跨越 古今的同一的量的标准。随着人们在信 息需求、科
源自文库
虹 ,李 方 海
2 3 7 0 1 2 )
( 皖西学 院文 化与传媒 学院,安徽六 安
要 :要 判断报纸 的起 源,根 本性的前提 是明确 “ 报纸 ”的概念 。报纸 不等 于大众报 纸 ,报纸 的概念 表现 的应该
是 中国古代报 纸和近现代报 纸之 间的共 同属性 。报 纸作为信 息传 播媒 介 ,以刊登新 闻为主,单期传播 内容具有 集纳性 , 传 播 范围具有 公开性 ,连 续发行 ,以文字为主要传 播符号 、以纸质 复制形 态传 播。 由此 ,分析认为唐进 奏院状报 不是报
第2 8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0URNAL 0F XI NGT AI UNI VE RS I TY
Vo 1 . 2 8 . No . 4 De c . 2 0 l 3
从 “ 报 纸 " 的概 念 看 中 国古代 报 纸 的起 源
张
摘
9 8
邢 台学 院学报
2 0 1 3年第 4期
要立足于特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通过横 向 ( 同一历 史时期 的各种媒介之 间 ) 与纵 向 ( 不同历 史时期的 媒介之间 )的比较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根据传播 范围来断定公开与否。 比如判断宋代邸报是否具有 公开性,不 能因为它主要在 当权者及知识分子这一 阶层 内传播就断定它不具有公开性;通过与共时的 其他传播媒介的对 比,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邸报在 传播范围上的特点。这一点,下文在对 邸报进行分 析时会作具体论述。 2 .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非人格化 传播范围公开性的一个体现就是 ,随着信 息接 受者范围的扩大,传者和受者关系的非人格化。在 口语传播 阶段, 口头传播的对象是在场 的、确定的 和人格化的,传 受双方关系明确,传播过程往往是 种 富有情感 因素的互动行为。报纸作为一种点对 面的传播 ,接受者不是确定的对象,传者和受者之 间的关系是 非人格化的,二者除了信息传播者和接 受者的关系之外,没有其他直接关系,例如人际关 系和组织关系。报纸在这一点上,与人际传播 、群 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诸种媒介 区分开。 3 . 传播载体 :以文字为主要传播符号, 以纸质 复制形 态传 播 报纸 以物质实体 的纸质形态 区别于其他所有非 纸质的传播媒介,同时也 以纸质的复制形态 区别于 布告、榜这些最终 以张贴的形 式进行传播的媒介。 布告、榜在张贴之后的传播过程 中除 了口耳相传 , 没有纸质复制,而报纸始终 以纸质复制形 态传播。 已 有概念界定报纸是 “ 印 刷品”、 “ 出版物”, 不把手抄形 态的看作报纸,这仍 旧是 “ 大众报纸才 是 报纸”的观念。不论 中西,历史上都有过手抄新 闻的阶段。欧洲的威尼斯公报,中国古代 的邸报、 小报,都曾以手抄形式复制新闻。是 印刷还是手抄, 属于复制手段的不同,最终复制内容都 以纸质 的形 态存在并传播。 发展至 当前,各大报业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 出现数字化报纸。数字化报纸中的 “ 报纸”其实是 作 为一 种 内容 的价 值 生产 方 式而存 在 的,报 纸在这 里是 “ 一种 内容采集、筛选、把关 以及加工制作和 复制传播的一整套媒体要素和环节的总称” 。正 是因为报纸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和广 阔的发展空间。 4 . 发 行 频率 :连续 发行 报纸通过连续发行与书籍、传单区分开。连续 发行这一特征与报纸 “ 刊登新闻”的功能密不可分。 随着商 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人 口的急剧增加, 人与人之间信 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人们需要大量 的、广泛的、及 时的信 息,这些需求决定 了报纸的 “ 连续发行”。 以上,对报纸的内涵进行 了重新分析,在此基 础上可以列出报纸的几个本质属性:一是 以刊登新 闻为主,单期内容具有集纳性;二是传播 范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