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织构接触界面的动力学响应特性(朱春霞著)PPT模板

合集下载

微连接讲义-第五章

微连接讲义-第五章

三、质量检查方法
36
质量检查方法
微焦点X射线
用于内引线丝球焊、外引线钎焊接头的缺陷检查
目视
通过对钎焊焊点外观形状、光泽等的观察,判断虚焊、钎料量多少 等 通过图象显示,放大焊点图象
激光-温度响应
用较小功率激光照射已经完成的焊点,根据其热响应判断焊接质量
自动检测
通过计算机图象采集及处理系统,自动判别焊点质量
墓石缺陷
现象
片式元件组装焊接后,一些元件出现一端脱离焊盘并直李起来的现象。
原因
两端的金属化端与钎料的初始润湿不一致
问题:为避免墓石缺陷的发生
是采用共晶成分的钎料还是偏离共晶点成分的钎料? 是采用慢速加热工艺曲线还是快速加热工艺曲线?
34
可靠性与缺陷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破坏性检查
抽检焊点的强度和组织
37
可靠性与缺陷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微焦点X射线检查方法
丝球焊接头的微焦点X射线照片
QFP器件引线钎焊接头微焦点X射线照片
38
可靠性与缺陷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激光-温度响应方法
红外探头
24
可靠性与缺陷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Flip chip焊点界面的金属间化合物生长
初始状态
200h-150 ℃
500h-150 ℃
25
可靠性与缺陷
1500h-150 ℃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Fra bibliotek老化时间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26
可靠性与缺陷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Manson-Coffin方程
N f = C ⋅ Δε
−n p
N f 循环次数
C 常数 f 循环频率

齿轮表面微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齿轮表面微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齿轮表面微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朱佳柏杨晓红杨澈叶霞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將一些特定的微结构应用于齿轮表面可以有效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本文介绍了齿面织构化技术,从常规工艺、激光刻蚀、电化学法三个方向例举了齿面微结构的制备方法;分别综述了齿面微结构对齿轮润滑性能、摩擦学性能、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齿面微结构对改善齿轮润滑情况、减轻齿面磨粒磨损、优化齿轮工作性能的机理。

最后,对齿面微织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从形貌选择、性能检测、加工方法三个方面展望了后续研究方向。

关键词:齿轮传动;微织构制备;机械性能;微观机理中图分类号:TH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2)02-0025-10齿轮一般在机器中起到传递运动、力和扭矩的作用。

某些大型器械上的齿轮不仅精度要求高、造价昂贵,而且往往是该器械的核心部件,这一类齿轮一旦损坏,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操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齿轮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高质量的高速重载齿轮方面。

目前,更高精度的齿轮传动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顶尖机械国产化的瓶颈之一[1]。

在齿轮传动过程中,齿轮摩擦界面的环境十分复杂,强大的应力、较高的温度以及乏油润滑等情况都易引发齿轮的失效。

如果这些情况不被及时控制,齿轮的摩擦磨损会进一步加剧,产生更大的振动与噪音,进而危害机械的正常运转[2-5]。

如何改善齿轮工作界面的性能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的方法有:(1)齿轮表面改性技术。

如表面淬火[6]、喷丸强化[7]、渗碳渗氮[8]等。

(2)表面涂覆技术。

例如,通过激光熔覆法在齿轮表面涂覆一层纳米TiC梯度功能涂层,可以提高齿轮的耐磨性等[9]。

(3)使用更好的润滑剂[10]。

例如,在润滑剂中添加纳米TiO2和SiO2粒子能够在齿面形成一定厚度的表面吸附膜,提高了齿轮的耐磨性。

(4)优化齿轮的加工工艺。

第9章纺织材料基本力学性质PPT课件

第9章纺织材料基本力学性质PPT课件

纤维的蠕变和松弛的原因: 纤维在一定恒定拉伸外力的作用下,纤维内基原纤、大分子皱 曲状态的变化,特别是大分子链键长的伸长或缩短、键角的张 开或收合,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完成,这是急弹性变形。随着时 间的延续,大分子主链局部旋转,微原纤间位置的调整和基原 纤的取向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大分子在结晶区中被抽拔滑移, 使纤维伸长不断变化,呈蠕变现象。 在恒定的拉伸变形一定时,相邻大分子相互滑移错位,各大分 子逐渐自动皱曲,张力逐渐减少,出现应力松驰现象。
蠕变:纺织材料在一定恒定拉伸外力的作用下,变形 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蠕变。
松驰:纺织材料在拉伸变形一定条件下,内部应力 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的现象称松驰。
从图中可以看出纤维和纱线的拉伸变形可分为以下三种: 1、急弹性变形:加上外力,几乎立即产生的伸长变形,如 ab段;外力去除后,键角和键长立即复原,即立即产生回缩变 形,如ce段。 2、缓弹性变形:拉伸力不变的情况下,伸长变形或回缩变形 随着时间变化的变形称为缓弹性变形,如bc段、dc段。 3、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这一部分变形称为塑性 变形。这是因为外力作用下,大分子间产生相对滑移造成不可 恢复的变形。
②混纺比:
A、当混纺在一起的两种纤维断裂伸长率相近时, 随着强度大的纤维 的混纺比的增加,混纺纱的强度增加。
B、当混纺在一起的两种纤维断裂伸长率差异大时, 随着强力大的纤 维的混纺比的增加,开始下降,以后上升。
三、纺织材料的蠕变、松驰 (一)蠕变、松驰的基本概念
纺织材料在一定拉伸外力作用下,它的变形量 与拉伸力的某种关系。 ε1-ab为一加上外力立即产生的瞬时变形。 ε2-bc为保持外力不变,随时间延长,伸长逐渐增加 的曲线。 ε3-cd去除外力立即恢复的变伸。 ε4-de去除外力逐渐恢复的变伸。 ε5---去除外力后不能恢复的变形。

课题组PPT模板一ppt课件

课题组PPT模板一ppt课件

3、显微带似乎是最有利于微裂纹萌生的位错结构。
21
四、试验的结论
华东交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
加试验的结论工



高周疲劳:
1、SEM和TEM结果分析表明:高周疲劳中,奥氏体是比较活跃的相, 铁素体的微屈服现象只能通过TEM观察得到。
2、裂纹萌生于奥氏体或者奥氏体交叉滑移带相交的α-γ相界。而在铁 氧体中,微裂纹沿着施密特因子最高的单一滑移面进行扩展;对于奥氏 体而言,裂纹的扩展起初按照双滑移机制进行,后来转变为在施密特因 子最高的单一滑移面进行。
加试验的结果工与分析 课


低周疲劳:
图4c表示了位错带被拘束在了α-γ相 边界。
图中可看出α相中的大量位错带并没 有穿过α-γ相界,传递到γ相,而是被 拘束在了α-γ相界,不得进一步扩展。
因为γ相的塑性较好,在α-γ相界产 生位错塞积。
图4c 位错带被15
三、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
采用德国标准DIN 1.4462,在低、高周疲劳实验中对双相不锈钢的短 疲劳裂纹行为进行显微研究。
1、热处理:为了提高钢的晶粒尺寸,将钢材置于1250℃中均质处理4 小时;随后缓慢冷却到1050℃,最后水淬。该组织的奥氏体和铁素体比 例均衡,两相平均晶粒尺寸大约为30 μm。最后,将材料在475℃中时效 处理100小时,以获得维氏硬度为254 HV奥氏体和465 HV的铁素体,见 表2。
加试验的结果工与分析 课


高周疲劳:
在高周疲劳实验中,奥氏体相出现了第一个滑移标记,铁素体晶粒则较 不明显。
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奥氏体相的滑移线增加,一些滑移线扩展到了 相邻的铁素体晶粒,或者被拘束在了晶粒的边界。

(精品)2019年-测量一维微纳米材料热导率和接触热阻新方法-PPT精选文档

(精品)2019年-测量一维微纳米材料热导率和接触热阻新方法-PPT精选文档

五 实验结果
在空气中测定了直径和长度分别为4.87, 174.6μm; 4.87, 243.4μm碳纤维的λ及其与基底间的Rc 。
在测量λ和Rc前,首先测定了长度为10.835mm的碳 纤维在空气中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以验证自然对流换 热对短纤维测试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5.1 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4.2 本文的方法
考虑激光加热且不需已知样品对激光吸收量条件下,同时测量 微纳米材料热导率(TC)及其与基底间接触热阻(TCR)。
4.2.1 改变通电率
在真空中,将拉曼光谱激光光斑聚焦在通电加热的样品中点, 改变一次通电功率,消去激光加热量,建立含TC和TCR的方程。
光斑左侧温度分布:T2 x2 TL L /2/ 2Tt 4 L xTt
测量一维微纳米材料热导率和 接触热阻的新方法
一.研究背景
目录
二.实验系统
三.拉曼散射简介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结论
一 研究背景
1. 微纳米材料在高速传感器、高效热电转换器和光电 转换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微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与其对应体材料的热学性质 有较大差异;
3. 传统方法难以对微纳米材料热物性进行有效测试。
振动能级
发生拉曼散射
四 实验方法
4.1 已有方法
目前结合拉曼光谱对微纳米材料热物性进行测试的主要方法是: 对样品通电加热使其产生较大温升,采用较弱的拉曼激光扫描 样品,得到样品温度分布和热物性。该方法缺点: 1. 忽略激光加热对测试的影响; 2. 样品温升较大,难以得到特定温度下的热物性; 3. 激光功率较小 2 x 2 2 T t L T L /2 3 4 L x L T t

纺织物理第1章ppt课件

纺织物理第1章ppt课件
•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 红外、紫外、荧光、拉曼、原子力显微镜、核磁共振;
• 影响纤维理化性能的结构的表征技术: • 热分析、动态和断裂力学法、质谱法等。
第一节 纤维结构理论
一、缨状微胞理论
Nägeli:适宜淀粉和植物 微胞+微胞间质
Meyer & Mark:适宜淀粉和植物 微胞+微胞间质
结构弱节:纤维内部结构和外观形态的不匀或缺陷
形态弱节:纤维明显的几何细颈部位、生长或加工、自然和 人为造成的
第一节 纤维结构理论
(1)纤维的细节:纤维均匀地由细→粗、由粗→细
(2)天然生长的形态缺陷:风蚀、鳞片鼓胀、局部畸变
第一节 纤维结构理论
(3)加工损伤:运输与加工过程中与机械的相互作用
(4)内部结构缺陷:纤维原料的不均匀、加工与环境参数的变化
物理交联 化学交联
第四节 特种纤维结构的一般概述
有别于普通的三大类纤维(天然、人造和合成纤维),主 要指:
(1)高性能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碳纤维等; (2)功能纤维:导电、水溶、过滤、变温、防辐射等; (3)差别化纤维:异形、超细、高收缩、高吸湿、抗静电、抗起毛起球、 阳离子可染等。
一、聚四氟乙烯纤维结构
正皮质细胞: 巨原纤、微原纤、基原纤
副皮质细胞: 微原纤、基原纤
正、副皮质细胞的双边分布, 羊毛宏观形态卷曲
三、人造纤维
第三节 常用纤维的实际结构
粘胶纤维的结晶形式
微细结构:基原纤、微原纤、原纤
粘胶皮芯层结构: 皮层:取向度高、结晶度低、结晶
颗粒小,结晶分布均匀;具有高强、韧 性好,如高强粘胶;
芯层:结晶度高、颗粒大、空隙大, 但吸湿稳定性好,如全芯层的富强粘胶, 以及近似的tencel纤维。

《接触力学》课件 王战江讲授

《接触力学》课件 王战江讲授
变形协调方程 Compatibility conditions
平面应力
王战江 授课 25
1. 应力和应变
平衡方程 (3组)
王战江 授课 26
11
u1 1 u u u , 12 1 2 , 22 2 x1 2 x2 x1 x2
ji , j Fi 0

L L

L
dx x

L
dy y

L
dz z
L L (1 ) 1 L L
体积模量: K —Bulk modulus
K V
P—压力 V—体积

L L
一阶近似
dP dV
1. 应力和应变
王战江 授课 21
1. 应力和应变
σ tr (ε )I 2 ε

xy F / A Fl xy x / l Ax
材料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比值的负比值
d x
dx x
dy d y y
L L
dz d z z
L L
拉梅参数(常数) : λ , µ —Lamé parameters
λ—拉梅第一参数 µ(G)—拉梅第二参数(剪切模量)
kk
3
ij
13 M 23 0 33 0
0
kk kk 11 22 33
k 1
11 12 s13 21 22 s23 s33 31 32
“应力”实际“应力张量” (stress tensor)的二阶张量 应力描述了连续介质内部之间通过力(而且是通过近距离接触作用力)进行相互作 用的强度。 把连续介质用一张假想的光滑曲面把它一分为二,那么被分开的这两部分就会透过 这张曲面相互施加作用力。这种力随着假想曲面的不同而不同。 必须用一个不依赖于假想曲面的物理量来描述连续介质内部的相互作用的状态。对 于连续介质来说,担当此任的就是应力张量,简称为应力。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ppt课件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
16
可编辑课件
此外,纳米磁 性微粒还具备 许多其他的磁 特性.纳米金 属Fe(8nm)饱和 磁化强度比常 规α-Fe低40%, 纳米Fe的比饱 和磁化强度随 粒径的减小而 下降(见图);
17
2.3光学性能
纳米粒子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尺寸与物理的 特征量相差不多,例如,当纳米粒子的粒径与 超导相干波长、玻尔半径以及电子的德布罗意 波长相当时,小颗粒的量子尺寸效应十分显 著.与此同时,大的比表面使处于表面态的原 子,电子与处于小颗粒内部的原子、电子的行 为有很大的差别,这种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 应对纳米微粒的光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甚至 使纳米微粒具有同样材质的宏观大块物体不具 备的新的光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可编辑课件
36
例如可以将酯类氧化变成醇,醇再氧化 变成醛,醛再氧化变成酸,酸进一步氧 化变成CO2和水.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主 要取决导带与价带的氧化-还原电位,价 带的氧化—还原电位越正,导带的氧 化—还原电位越负,则光生电子和空穴 的氧化及还原能力就越强,从而使光催 化降解有机物的效率大大提高.
硅作载体的镍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时,当粒径小
于5nm时,不仅表面活性好,使催化效应明显,
而且对丙醛的氢化反应中反应选择性急剧上升,
即使丙醛到正丙醇氢化反应优先进行,而使脱
碳引起的副反应受到抑制.
可编辑课件
33
由于纳米微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 表面活性,及表面活性能与气氛性气体 相互作用强等原因,纳米微粒对周围环 境十分敏感.如光、温、气氛、湿度等, 因此可用作各种传感器,如温度、气体、 光、湿度等传感器。
可编辑课件
25
这是因为光吸收带的位置是由影响峰位的蓝移 因素和红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前者的 影响大于后者,吸收带蓝移,反之,红移.随 着粒径的减小,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吸收带的 蓝移,但是粒径减小的同时,颗粒内部的内应 力会增加,这种压应力的增加会导致能带结构 的变化,电子波函数重叠加大,结果带隙、能 级间距变窄,这就导致电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 及半导体电子由价带到导带跃迁引起的光吸收 带和吸收带发生红移.纳米NiO中出现的光吸 收带的红移是由于粒径减小时红移因素大于蓝 移因素所致.

第一章 概论49679

第一章 概论49679
(2)功能性药物:如缓释性高分子,药物活性 高分子,高分子农药等等。
(3)生物降解材料
2020/8/21
12
表1-1主要功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示例
种类 导电高分子材料 超导材料 高分子半导体 光电导高分子 压电高分子
功能特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光电效应 力电效应
热电高分子 声电高分子 磁性高分子
13
磁性记录材料
磁性转换
磁带、磁盘
电致变色材料
光电效应
显示、记录
光功能材料
光纤材料
光的曲线传播、通讯、显示、医疗器械
液晶材料
偏光效应
显示、连接器
光盘的基板材料 光学原理
高密度记录和信息贮存
感光树脂,
光刻胶光化学反应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精细加工、印刷
荧光材料
光化学作用
情报处理,荧光染料
光降解材料
光化学作用
2020/8/21
16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赋予高分子材料以一次功能 或二次功能特性的方法。其主要途径:
1)通过分子设计合成新型的功能 一次功能 当向材料输入的能量和从材料输 出的能量属于同一种形式时,材料起到能量 传输部件的作用,材料的这种功能称为一次 功能。以一次功能为使用目的的材料又称为 载体材料。
6
第一节 功能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1.1功能材料的概念
• 功能材料是指通过光、电、磁、热、化 学、生化等作用后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在国外,常将这类材料称为: 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 特种材料(Speciality Materials) 精细材料 (Fine Materials)
人体脏器
药物高分子
药理作用
药物

(可能会用的着的ppt模板)第三章

(可能会用的着的ppt模板)第三章
������ 一方面当温度较高时水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增大,逸出纤维 表面的概率增加,纤维吸湿少,回潮率也小; ������ 另一方面温度较高时纤维膨胀,有些纤维内部孔隙增多, 故吸湿能力又会略有增加。
4.纤维结构对吸湿的影响
①亲水性基团 纤维的吸湿性从本质上说,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中有无可与水分子形成 氢键的极性基团及其强弱和数量。 ②结晶区与非结晶区 纤维的吸湿性还与其物理结构有关,在结晶区,纤维大分子中的亲水 基团在分子间形成交键,分子排列紧密有序,水分子难以进结晶区,因 此,吸湿主要发生在纤维的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表面,所以同样化学结 构的纤维,由于其物理结构不同,纤维的吸湿性也不同。无定形区比例 越大,吸湿性越强。棉纤维经过丝光后,无定形区比例增加,吸湿性随 之提高。 ③纤维内部孔隙 亲水基团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物,这种结合较为牢固,称直接吸附。
一级:T±2℃,±2% RH,一般用于仲裁检验; 二级:T±2℃,±3% RH,一般用于常规检验; 三级:T±2℃,±5% RH,多数用于要求不高的检验。
样品在检测前须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吸湿平衡,必要 时需预调湿。如每隔2h连续称重,其质量递变(增)率不大 于0.25%,或每隔30min连续称重之质量递变(增)率不大于 0.1%,则视为已达平衡。通常调湿24h以上即可。对合成 纤维则4h以上即可。必须注意,调湿过程不能间断, 若 被迫间断必须重新按规定调湿。
几种常见纤维的标准回潮率
(3)公定回潮率或商业回潮率(trade moisture regain)
为贸易、计价,检验等需要而定的回潮率,纯属为工作方便 而定。 它表示折算公定(商业)质量时加到干燥质量上的水分量对干燥
质量的百分率。 通常公定回潮率高于标准回潮率或取其上限。各国对公定回潮 率的规定并不一致。 我国对几种常见纤维公定回潮率的规定见下页表。

微连接课件-第3章连接材料

微连接课件-第3章连接材料
13
OSP的基本原理:
利用唑类有机物与氧化铜之间的化学反应来生成聚合物保护层。
N
N N N N Cu N N N Cu
Cu2O +
N H
+ H 2O
M
14
OS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无铅化PCB表面保护层方法, 优点如下: 1) 焊盘表面平整度很高,利于得到均匀一致的锡膏印刷效果。 同时有利于减少在HASL情况下常见的桥连缺陷。 2) 在波峰焊和回流焊应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可焊性。 3) 润湿直接发生于焊料与Cu焊盘之间,Sn-Cu之间易于生成金 属间化合物的特点保证了良好焊点的形成。 4) 可以承受至少4次的回流温度循环,返修容易。
PI含有氮原子,故本身具有阻燃性;
由于没有玻璃纤维并且极薄,使用激光、等离子体、甚至化学蚀 刻方法可在他上面制作出非常小的微孔; PI坚韧、耐热,缺点是具有较高的吸潮性和成本较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
4)导体及导体表面涂覆 A)铜是布线和印制电路中的王牌材料
导电性,但表面活泼,容易与空气中氧反应生成氧化层,与二氧化 碳及气体硫化物反应,与氯反应生成可溶性铜盐导致的电迁移问题, 简单的补救方法是在裸铜上加保护镀层;
4) 不能用于引线键合焊盘。
16
C) 浸Ag
Ag比Cu具有更高的标准电动势,因此浸Ag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电化学 臵换反应的过程:
Cu 2Ag Cu 2 2Ag
由于浸Ag工艺是在涂布阻焊膜(Solder mask)之后,因此酸洗工序 是为了去除表面残留的各种油脂、氧化物及有机物,从而为随后的 微腐蚀工序准备出一个清洁的铜表面。 由于Ag在Cu表面的沉积是基于臵换反应,所以它具备“自动终止”特 征,即表面的Cu原子均被臵换为Ag原子后,沉积过程会自动结束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及其物理化学性质PPT课件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及其物理化学性质PPT课件

量子尺寸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 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 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 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 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中电子能级分布和块体材料中电子能级分布存在 显著的不同。在大块晶体中,电子能级准连续分布,形 成一个个的晶体能带。金属晶体中电子未填满整个导带, 在热扰动下,金属晶体中电子可以在导带各能级中较自 由地运动,因而金属晶体表现为良好的导电及导热性。 在纳米材料中,由于至少存在一个维度为纳米尺寸,在 这一维度中,电子相当于被限制在一个无限深的势阱中, 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分布能级转变为分立的束缚态能级。
利用库仑阻塞效应可以实 现单电子隧穿过程。
E e( e Q) C2
(负号流进,正好流出)
a. │Q│< e/2
b. Q > e/2; Q < -e/2
-
-
库仑岛
I R
v
第16页/共26页
量子隧穿效应
应用实例:扫描隧道显微镜 利用电子隧穿效应,如果两电极相距很近,并在其间加上
微小电压,则探针所在的位置便有隧穿电流产生。利用 探针与样品表面的间距和隧穿电流有十分灵敏的关系, 当探针以设定的高度扫描样品表面时,样品表面的形貌 导致探针和样品表面的间距变化,隧穿电流值也随之改 变。籍探针在样品表面上来回扫描,并记录在每个位置 点上的隧穿电流值,便可得知样品表面原子排列情况。
第3页/共26页
小尺寸效应
特殊的应用价值?
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 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 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 具高质量。

微连接课件-第2章连接原理

微连接课件-第2章连接原理
3)正确处理超声功率、压力和焊接时间三个工艺参 数,三者过大--引线过多磨损而导致形变太大--连接的强度减弱---严重的损坏铝层和芯片表面; 太小不能实现连接或强度不够。
39
2.
液固相连接-钎焊技术
2.1
钎焊的特点
填充材料: 采用(或过程中自动生成) ,熔点比母材熔 点低; 操作温度: 低于母材固相线而高于钎料液相线; 过程: 钎焊时液态钎料在固态母材的间隙中或表面上 润湿、铺展、毛细流动、与母材相互作用(溶 解,扩散、产生冶金接合层)、冷却凝固形成 牢固的接头. 封装中只采用Sn基钎料的软钎焊
37

合金元素对超声热压接性能的影响
合金元素的作用:便于铝丝的加工;提高铝丝强度;更 大的膜/丝硬度比---对氧化膜的切断和去除能力增加, 有效键合面积增大,承载能力增强。 38

影响超声热压接性能的其他因素
1)焊接端面平整、表面清洁、镀层金属应有一定的厚 度,铝层厚度应在1.5μm以上。
2)劈刀端面不平会引起焊点的倾斜,造成引线根部 脱落或折断;
5


影响因素-表面氧化膜 1)完全分解型: Ti、Ti合金、无氧铜在连接的初期阶段,界面 氧化物分解并扩散到母材中,对连接过程和质 量无影响; 2)完全不分解型: Al氧化物非常稳定,扩散连接条件下不能分解 消失,依靠塑性变形露出清洁面,得到局部连 接;������ 3)部分分解型: Cu、Fe 氧化膜在界面和空隙中聚集并以夹杂 物的形态残存下来---氧化膜部分分解及氧向 母 材中扩散使夹杂减少 4)Au
b)适当的压力,以促使被焊物完全接触 + 提供足
够 的热能,以使被焊物在合理的时间内产生扩散。
c)交界面要清洁,油污和氧化物等会影响焊接的强 度。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X
微织构接触界面的动力学响应特 性(朱春霞著)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目 录
0 1 前言
0 2 第1章绪论
0 3 第2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表征方法
04
第3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研究
05
第4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研究
06
第5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第5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 合面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第5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有 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5.1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非线 性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5.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动力 学实验分析
5.3本章小结
第5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5.1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非线性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第2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 粗糙表面的表征方法
2.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 表征
1
2.2.1无织构区域的表征
2
2.2.2织构区域的表征
第2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表征方法
2.3粗糙表面的形貌特征仿真分析
9,300 Million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 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 解您所传达的信息。
4.3不同因素对微织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规律分析 4.3.1微织构结合面法向接触载荷对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
4.3.2微织构结合面的织构密度对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 4.3.3微织构结合面动态变形的振动幅值对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 4.3.4微织构结合面动态变形的频率对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 4.4本章小结
06
3.3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法 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建模
3.4本章小结
第3章具有微织构形貌 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 研究
3.1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接 触模型
A
3.1.1织构区域的接 触状态以及参数计

3.1.2无织构区域的 接触状态以及参数
计算
B
第3章具有微织构 形貌的结合面法 向接触刚度研究
3.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 法向静态接触刚度理论建模
3.2.1单个微凸体的法向静态接触 刚度
3.2.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法 向静态接触刚度
3.2.3不同因素对微织构结合面的 法向静态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分析
第3章具有微织构 形貌的结合面法 向接触刚度研究
3.3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 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建模
3.3.1单个微凸体的法向动态接触 刚度
5.2.2实验 器材
04
5.2.4实验 步骤
03
5.2.3实验 试件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02X
感谢聆听
3.3.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 法向动态接触刚度
3.3.3不同因素对微织构结合面法 向动态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分析
05
第4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 合面法向接触பைடு நூலகம்尼研究
第4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 法向接触阻尼研究
4.1机械结合面接触阻尼产生的机理
4.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法向接触阻尼理论模型
第2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 的表征方法
2.1相关理论基础 2.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表 征 2.3粗糙表面的形貌特征仿真分析 2.4结合面表面形貌数据测量实验 2.5本章小结
第2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表征方法
2.1相关理论基础
2.1.1W-M 函数
2.1.2结构 函数法确定 分形参数
01
5.1.1具有微织构形貌的三维粗糙表面的生成
02
5.1.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03
5.1.3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的有限元分析
第5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 合面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5.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 合面的动力学实验分析
01
5.2.1实验 原理与方法
05
02
5.2.5实验 结果
2.3.1微织构粗糙表面无织构区域的形 貌特征仿真
2.3.2微织构粗糙表面织构区域的形貌 特征仿真
2.3.3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糙表面的形 貌特征仿真分析
04
第3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 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研究
第3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 法向接触刚度研究
3.1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的 接触模型
3.2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法 向静态接触刚度理论建模
0 7 参考文献
01 前言
前言
02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1接触界面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研究概述
1
1.2接触界面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参数研究现状
1.2.2结合面接触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表面织构对接触界面影响研究现状
1.3本书主要内容
3
03
第2章具有微织构形貌的粗 糙表面的表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