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刑罚谦抑原则
论刑罚谦抑性之要义及实现路径

论刑罚谦抑性之要义及实现路径引言在刑罚的使用上,如何平衡维护社会正义和尊重被罚者的人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只有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实现刑罚的谦抑性,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因此,本文将围绕“刑罚的谦抑性之要义及实现路径”展开讨论。
一、刑罚谦抑性的要义谦抑性是指对于被罚者和社会来说,刑罚在使用上应该谦虚和抑制自己的力量,以减少对被罚者的伤害和对社会的影响。
刑罚的谦抑性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义。
1.尊重被罚者的权利刑罚标题是惩罚罪犯,但在使用上,应该尊重罪犯的权利。
新时代下,我们要以保障人权、维护公正为宗旨,以依法惩罚犯罪为目标,建立公正高效的刑罚体系,让刑罚成为维护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遵循罪犯的人权在实施刑罚时,应当尽可能地遵循被罚者的人权。
尊重人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从反犯罪宣传教育、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各个环节,最大限度保障被判罚者的权益。
3.实现社会公正和平衡刑罚谦抑性的实现需要考虑到社会公正和平衡。
刑罚只有在谦抑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惩戒效果,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犯罪与刑罚相称”的正义原则,不断完善刑罚法律,及时纠正错判冤狱,打击刑事犯罪,实现社会公正和平衡。
二、刑罚谦抑性的实现路径为实现刑罚的谦抑性,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司法制度加强司法监督,改革国家司法制度,建立权力平衡机制,避免司法不当干预,保障公正司法。
同时,推行依法审判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审判机制,使刑罚执行时具有合法性和公正性。
2.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刑法制度的完善,及时纠正错判冤狱,关注民事犯罪,严肃查处经济犯罪,同时关注环保、食品药品等安全领域犯罪,建立完整的犯罪防控体系,让刑罚在实施中更加合理、合法。
3.加入国际刑罚体系加入国际刑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犯罪打击和反腐斗争,应对跨国犯罪与经济犯罪。
同时,在国家层面上多一些持续的宣传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的法制教育,让公民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浅议刑法的谦抑性

浅议刑法的谦抑性作者:马慧芳来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刑法的谦抑性并非一种原则而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对刑法的解读。
在目前的情况下,犯罪圈持续扩大的趋势已经引起了倡导刑法谦抑性的学者的警惕。
文章主要介绍了刑法谦抑性的概念和内容,并以《刑法修正案(七)》、《刑法修正案(八)》以及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制度为例,着重分析了谦抑性在中国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保持刑法的谦抑性才能正确处理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维持法律体系的统一。
[关键词]刑法;谦抑性;刑法修正案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应根据一定的规则控制处罚范围和处罚程度,即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法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足以抑制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法益时,就不要规定为较重的制裁方式。
一、刑法谦抑性的内容刑法的谦抑性可分为刑事立法的谦抑性和刑事司法的谦抑性。
刑事立法的谦抑性是指对一些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必要予以刑事处罚但又被现行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再认定为犯罪或作除罪化处理。
随着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化,各国开始重新审视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限度,将一些轻微犯罪、传统道德犯罪及违警罪予以除罪化处理,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
刑法相对于其他部门法,刑事立法的范围必须小于或等于但绝不能大于民商法或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
无论是多么完善的刑法都不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况且,法律相对于实际生活而言,具有滞后性。
刑法的性质之一就是补充性或最后性,杀鸡焉用牛刀?刑法的出场必须是以其他部门法效力不及为前提的,刑法是备而不用的。
用兵之道乃用刑之道,“上攻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司法实践中用刑的最高境界是不用刑即可达到刑的效果。
然而,实践中,有人却误认为,当某种经济违法行为因其情节或后果严重而同时触犯刑法时,可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直接适用经济行政制裁,毋须启动刑罚。
“刑法只能以最重要的社会利益为保护对象”。
浅谈我国刑法的谦抑性

厉性和震慑性 ,也 要求 其拥有蕴含道 德伦理 和人文关 怀 的 “ 柔 性” 。刑 法的宽容性 主要 指的是刑法的处罚程度 ,要求刑罚 的制定 和适用要尽 量 平 和 、轻 缓 。 二 、刑 法 谦 抑 性 的 功 能 ( 一 )在刑 事立 法方 面 ,对 刑 法适 用 的限 制都 是 通过 明确 写入 法 典 、确立刑事法律制度来达到 的。这表现 了我 国刑法 立法 目的中谦抑性 特点表现 在 :我国刑法第 1条规定刑法立法 目的是为 了惩罚犯罪 和保护 人 民。此外 。刑 法第 l 3条 犯罪概念后的但书又 中规定 :“ 情节显 着轻微 危害不大 的 ,不认 为是犯罪”,这也是 我 国刑事立 法 中对 刑罚谦 抑性作 的具 体 回 应 。 ( 二 )刑 事司法方面 1 、在实践 中坚持 “ 存疑 时采取 有 利于被 告” 的原则 。具体 来说 , 就是 以下几点 :如果犯罪事实不 明且 的确无 法查清时 ,则不 能定罪 ,即 要有 实质的程度严重 的侵 害危 险发生 ,才能认 定为犯罪 。而且 ,这种实 质 的侵害危险的程度必 须是严 重 的,刑 法不理 会琐 细之事 。3 、当犯罪 事 实的程度介于重罪与轻罪之 间时 ,应当认 定为轻罪。 2、坚持严格的解释原则 对具体 的刑 法条文进 行解 释 ,禁止 扩大 刑 法 的使用范 围,严禁类推解释 。在符 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 尽 量采用 非 刑 方式进行处罚 ,可 以通 过其他法 律或通 过其他 途径 可以解决 的行 为 , 就 不要运用刑法进行处罚 。谦抑 源 自于刑法本身的严酷性 ,所 以刑法若 要 发挥其应有价值 ,谦抑 就应 当与刑 法的严惩作用同时显 现 ,刑法谦 抑 性 可以更加有效提 高刑法进行惩 治犯 罪的司法效果 。 三 、我 国刑 事 政 策应 该 贯 彻 实 施 谦 抑 性 理 念 自古 以来 ,我 国法制 方面都奉行 重刑主义 ,可 以说重刑 主义 的思 想 根深蒂固 。而 目前 ,我 国正在 面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的大趋势 ,随之 带来 的必然 问题是犯罪行 为的大量增加。因此正确的做法应 该是严格 控 制对犯罪行 为的适用条件 ,在可以不适用刑罚时候就能达 到预防 和惩 治 违法犯罪行 为的时候 ,就排除刑罚的适用。具体而言有 以下几点 : ( 一 )重新配置刑罚 资源,限制死刑 ,加 重 生刑 。我 国 目前刑罚 所 面I 临的问题 ,不是 刑罚 过重也不是刑罚过轻 ,而是刑罚 的轻重失 调。我 们应 当明确一点—— 重刑对于犯罪并无有效 的威慑作用 。犯罪学理论 告
浅述刑法谦抑性原则

浅述刑法谦抑性原则作者:张高鹏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0期摘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是现代刑法的三大理念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刑法的谦抑主义的思想渊源思想内涵、法理基础和渗透体现,进而阐述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刑法的谦抑性;法理基础;惩罚谦抑,是指缩减或压缩。
刑法的谦抑性,又称刑法的经济性或节俭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
或者理解为立法机关只有在该规范确属必不可少――没有可以代替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
英国哲学家边沁有一句名言,称“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
这句话可谓刑法所以要奉行“谦抑性”原则的法哲学基本理论。
由此可见,所谓刑法的谦抑性,主要发生在立法环节。
然而,实践中,有人却误认为,当某种经济违法行为因其情节或后果严重而同时触犯刑法时,可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直接适用经济行政制裁,毋须启动刑罚。
“刑法只能以最重要的社会利益为保护对象”。
司法实践中务须明确:当其某一行为同时触犯两种轻重不一的部门法时,司法适用上首当选择的是“重法优于轻法”原则而非“谦抑性”原则;而当其同时触犯的两种部门法之中含有刑法规范时,刑法理所当然地优于其他部门法的适用。
作为刑法哲学的基本价值之一,刑法谦抑不仅是刑事立法的谦抑,同样也是刑事司法的谦抑。
由于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刑事司法对于定罪量刑的运作仍然有着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司法机关宜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人人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去适度克减不必要的犯罪认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义倾向。
即“可罪可不为罪”时,则不作犯罪处理;可刑罚可不予刑罚时,则以非刑罚方法处遇之;可重刑可轻刑时,毋宁施以轻刑。
从刑事被害人的角度来看,刑法谦抑就是要为犯罪人与刑事被害人通过其他成本更为低廉、收效更为显著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因犯罪带来的侵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刑事被害人与犯罪人直接进行对话腾出新的机会。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2013级物理学系201311141069 冉国华【摘要】随着世界文明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刑法正在朝着宽容化的大方向逐渐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刑罚思想的影响,严刑峻法的陈旧思想仍然占据着很多人的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深入,对刑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需要保持自身的谦抑和宽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目前而言,我国理论界对刑法谦抑性原则的研究较为薄弱。
实际上,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应贯穿刑法的始终。
本文分析了刑法谦抑性的涵义及理论基础,概括了刑法谦抑性的实现途径,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刑法谦抑性宽容化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关于刑法谦抑性,著名刑法学专家陈兴良认为,“谦抑,是指缩减或压缩。
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1]日本学者平野龙一认为,“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它社会统治的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说,只有其它社会统治手段不充分时,或者其它社会统制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代之以刑罚的必要时,才可以动用刑法。
这叫刑法的补充性或谦抑性。
”[ 2 ]台湾的林山田也说过,“刑罚之界限应该是内缩的,而不是外张的;而刑罚是国家为达其保护法益和维持法秩序的任务时的最后手段。
能够不使用刑法,而以最简单有效的手段达到所想要的结果,就不需要刑罚。
综合以上看法,所谓刑法的谦抑性,又称刑法的必要性,指立法机关只有在该规范确属必不可少——没有可以代替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
一.刑法谦抑性的含义关于刑法谦抑性的含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平野龙认为,“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它社会统治的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说,只有其它社会统治手段不充分行使,或者其它社会统制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代之以刑罚的必要时,才可以动用刑法。
论刑法谦抑原则的内涵

论刑法谦抑原则的内涵作者:莫小莉来源:《商情》2011年第41期【摘要】刑法谦抑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事领域,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司法机关基于各种原因,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刑法的调控范围、程度以及行刑的人性化方面予以的谦让与自我克制。
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蕴含有三点:刑法的有限性、刑法的宽和性以及刑法的被动性。
【关键词】刑法谦抑有限性司法一、谦抑原则的内涵刑法的谦抑原则的内涵是谦抑原则的实质,也是其核心内容。
目前存在许多观点,但总起来说都是包含三个部分。
关于某些观点和笔者观点论述如下:刑法谦抑原则的价值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陈兴良教授认为,刑法谦抑原则的价值蕴含有三点:一是刑法的紧缩性,即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二是刑法的补充性,即只有在其他社会统制手段不充分时,或者其他统制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必要以刑罚的手段替代时,才可以动用刑法;三是刑法的经济性,即刑法的节俭性,是指以最小的刑法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刑法效益。
刑法的紧缩性是由考察刑法的发展历史而得出的结论,向前追溯至古代,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刑法的调整范围在逐渐的缩小,在诸法所占的比重也减小;古代的法表现甚为突出的是以刑为主,法起于刑,诸法合体;而现代的法是诸法分立,基本大法并驾齐驱位于宪法之下。
对于刑法的补充性,日本刑法学家平野龙一指出:“ 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
可能的话,采取其他社会统制手段才是理想的。
可以说,只有在其他社会统制手段不充分时,或者其他社会统制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代之以刑罚的必要时,才可以动用刑法。
这叫刑法的补充性或谦抑性。
”这里的刑法补充性都是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动用刑法,而不是在不得已的情况另行附加刑法的适用,因此,确切地说,刑法的被动性更为合适。
刑法的经济性,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刑法谦抑,就是能不适用刑法时候不适用,当然就减少了资源的投入,但是否也真的获取了最大的效益?司法谦抑过程中,是不是尽可能的减少刑法适用去获取更多行为人依法指导自己的生活行为呢?是不是也减少司法资源的成本呢?“从效益原则出发,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动机而改变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选择作出有效益的行为。
浅议刑法的谦抑性

罪. 人们 就 找 不 出更 重 的刑 罚 以 作 为相 应 的 预 防手 段 。第 二 . 酷 的刑 罚会 造 严 成犯 罪 改变 . 或者 导致犯 罪 不受 处罚 ” 因 此 . 刑 罚 的规 模 应 该 同 本 国 的 状 况 “ 相 适 应 在 刚 刚摆 脱 野 蛮状 态 的 国家
方 面 又应 当确认 . 为 该行 为 的法 律 反 作 应 . 罚具 有 无 可避 免 性 。相 当程 度 的 刑
心 呢 ? 目睹 帮 助 少数 人 、 欺压 多数 人 的 法 律 有 意使 或 容 忍 成 千 上 万 的人 陷 于 不 幸 . 而 使 他们 绝 望 地 返 回 到原 始 的 从
自然 状 态 。 能 不 毛 骨 悚 然 呢 ? 目睹 某 谁
பைடு நூலகம்
社 会 危 害 性 主要 是 根 据 社 会 价 值 标 准
作 出 判 断 而所 谓 刑 罚之 无 可避 免 性 。 则 是 指 立 法 者对 于 一定 刑 罚 予 以 制 的 手 段 制裁 . 不 足 以有 效地 维 持社 会 秩 就 序。
峻 罚有 刻 骨铭 心 的认 识 贝 卡利 亚在 其 著作 《 犯罪与刑罚》 论 中对 此 有 深 刻 的 论 述 , 指 出 :纵 观 历 史 , 他 “ 目睹 由那 些 自命 不 凡 、 酷 无 情 的智 者 所设 计 和 实 冷
施 的 野 蛮 而 无 益 的 酷 刑 . 能 不 怵 目 惊 谁
因此 .要 避 免 封 建 暴 虐 刑 罚 的 出 现. 就必 须 实行 罪 刑法 定 . 明定 的 罪 以 和刑 来 昭示 人 们 .并 制 约 统 治者 的 暴 虐, 消除 咄 咄逼 人 的刑 法 的 侵 略性 。因
论刑法的谦抑性

论刑法的谦抑性刑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目的和功能,为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与其他法律领域相比,刑法具有一定的谦抑性,这种谦抑性对刑法的制定、解释和执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刑法的谦抑性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于司法秩序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刑法的谦抑性体现在其目的与功能上。
刑法的首要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然而,相比其他法律领域,刑法更倾向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对于刑事罪行给予严厉的处罚,以警示他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与此同时,刑法也注重保护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以确保刑罚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刑法制定和执行的谦抑性,使得刑法既能有效地打击犯罪行为,又能兼顾对犯罪分子的人权保障,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其次,刑法的谦抑性还体现在对量刑的谨慎与慎重上。
刑法量刑是刑法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犯罪分子的利益和社会的公正。
刑法在量刑时,通常遵循的原则是刑相适应,即犯罪的刑罚必须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既不能太轻也不能过重。
这就要求刑法的量刑必须慎重和平衡,不能过度惩罚,也不能过度宽容。
刑法的谦抑性还表现在对犯罪责任认定的审慎和公正上。
刑法追求的是对犯罪分子的公正审判,以确保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合理关系。
刑法在确立犯罪责任时,要求严格审查证据,确保指控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这有助于避免冤错案件的发生,保护被告人的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刑法的谦抑性还体现在对处罚方式的选择上。
在执行刑罚时,刑法通常首先考虑非刑事方式(如缓刑)或替代刑事方式(如社区服务等),以减轻刑事惩罚对犯罪分子及其家庭的不利影响。
只有在非刑事方式和替代刑事方式无法恰当适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刑罚方式。
这种谦抑性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尊重和保护犯罪分子的人权。
然而,刑法的谦抑性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犯罪行为的谦抑性,可能导致刑罚过轻,无法有效震慑犯罪行为。
其次,对量刑的谨慎与慎重,可能导致个别案件的公正和公平受到挑战,引发争议和不满。
谦抑主义原则

谦抑主义原则
1、谦抑主义原则:
又称“刑法谦抑主义”。
是指刑法的机能不可能是无限的,刑法的适用必须谨慎和适度。
理由是:①刑法只是惩治犯罪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惟一和决定的手段;②刑法适用范围有限,不适用于所有的违法行为。
在刑法解释和适用上,刑法谦抑原则要求考虑:(1)刑法是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在其他法律不能发挥保护法益作用时才能适用刑法;(2)刑法不能介入公民生活的所有方面,只有当公民的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时,刑法才能介入;(3)刑法的宽容性,虽然犯罪行为存在,从维护社会方面考虑亦可不适用刑罚的则不适用刑罚。
在刑事立法中,确定科刑条件需遵循刑法谦抑原则,对一种行为适用刑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这种行为必须是大多数人认为对社会有明显的威胁性和不可容忍;(2)对这种行为处以刑罚符合刑罚的目的,且不会导致禁止对社会有利的行为;(3)对这种行为能够进行公平的处理,不存在代替刑罚的适当方法;(4)对这种行为进行刑事诉讼上的处理不会产生质与量的负担。
论刑法的谦抑性

论刑法的谦抑性论刑法的谦抑性引言:刑法是一门法律学科,主要研究罪与刑的关系。
在刑法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刑法注重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以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目的。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刑法的过度滥用、过度严厉的倾向引发了对刑法的重新思考。
本文将就刑法的谦抑性进行探讨。
一、刑法与社会控制刑法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和相应的刑罚,来对违反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
然而,刑法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惩罚,更重要的是通过惩罚来达到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的目的。
因此,刑法应当具有谦抑性,即在追求惩罚的同时,要兼顾对犯罪人的教育、纠正以及预防再犯等方面的功能。
二、刑法的谦抑性的重要性刑法的谦抑性体现了对犯罪人的尊重和保护。
刑事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各种原因和社会背景。
过度严厉的刑罚不仅对犯罪人本身造成伤害,也很难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纠正。
而刑法的谦抑性则更有助于引导犯罪人认识错误,为其提供改正的机会,促进其在现实生活中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三、刑法的谦抑性的界定要谈论刑法的谦抑性,首先需要明确其界定。
刑法的谦抑性既包括对犯罪人的刑罚设定上的谦抑,也包括对犯罪人的保护和教育上的谦抑。
在刑罚设定上,应当坚持刑不过当的原则,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合理确定刑罚的种类和程度,避免刑法滥用和过度严厉。
在保护和教育上,应当关注犯罪人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帮助,为其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四、刑法的谦抑性的实现刑法的谦抑性的实现需要在刑罚设定和司法实践中加以倡导和落实。
对于刑罚设定,应当加强社会舆论和专家学者的参与,以达到合理、公正、谦抑的刑罚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应当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避免滥用刑罚权力,注重法律的实效性和人权的保护。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和社会支持,为犯罪人的重新融入社会提供条件和机会。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名词解释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名词解释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刑法中,谦抑性原则是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它对刑法的适用和实施提出了要求。
谦抑性原则是指刑法在适用过程中追求的稳定和谦抑的特性。
它要求刑法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设计刑罚标准、裁判一个案件以及执行刑罚时,应当保持审慎、克制的原则,以避免对个人自由权力和人权的过度侵犯。
在现代刑法中,谦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刑罚的合理性:谦抑性原则要求刑罚的确定应当考虑到个案的具体情况,避免过度严厉的刑罚对被告人权益的损害。
刑法制定者应当依据罪犯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动机、犯罪后果以及个人背景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刑罚,确保刑罚在合理范围内。
2. 社会效益与人权保护的平衡:谦抑性原则要求刑法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要确保罪犯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避免对其进行残酷、不人道的待遇。
同时,刑法的实施应当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的平安,以平衡社会效益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3. 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谦抑性原则要求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序的保障。
检察机关和法院在对案件进行裁决时应当遵循谦抑性原则,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司法决策应当基于法律和事实,绝不应受到个人或其他压力的干涉。
4. 追求刑事政策的合理性:谦抑性原则也要求刑法的制定和实施不应受到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左右,而应当依据长期社会利益和公正原则进行考量。
刑法的修订和实施应当基于对犯罪现象的科学分析和对刑罚效果的评估,以确保刑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谦抑性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法治精神和人权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
在刑法的适用和执行中,谦抑性原则的遵循可以有效地权衡社会秩序与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刑罚的合理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以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因此,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
论刑法的谦抑原则

论刑法的谦抑原则刑法的谦抑原则是影响刑事立法和刑法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然而目前在我国,刑法的谦抑原则并没有在立法界和司法界普遍适用,我国的理论界对其研究也较为薄弱。
本文通过对刑法谦抑原则的内涵及理论源泉进行分析,得出该原则在我国的实现途径,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刑法谦抑原则的概述刑法的谦抑原则,也称必要性原则,是指用最少量的刑罚获得最大的刑罚效果,它也是立法机关定罪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只有在没有可以代替的其他适当方式存在的前提下,才将某种危害法益的行为定为犯罪。
该原则的适用程度决定着刑罚的调整范围,也决定着哪些行为被定为犯罪,哪些行为不被定为犯罪,而由其他法律予以调整。
刑法的谦抑原则包含四层价值蕴含,其一为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在其他社会控制手段不能抑制违法行为时,才采用刑法加以调整;其二为刑法的不完整性,是指刑法内容和效力范围具有有限性和不全面性;其三刑法具有宽容性,它是指在刑罚的适用过程中应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其四为刑法具有经济性,国家司法也需要衡量经济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刑法与社会关系的其他调整手段相比,需耗费较大的成本,如将一个人定罪判刑,需要经过侦查、公诉、审判、执行多个环节,国家要设置公安局、检察院、监狱多个部门,这些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超过民事、行政等其他调整方式。
因此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刑法的谦抑原则实质即为在刑法的适用过程中应坚持“慎刑”的理念,将刑法作为对抗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在刑罚适用时,也应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和宽和的思想。
二、刑法谦抑原则的理论源泉(一)市民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分立市民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直接从生产和社会生活交往中产生出来的社会组织形式。
市民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拥有财产权利和自由平等等政治权利的独立的个人,其强调契约精神和人的独立自由性。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与法治国家相分离,即社会上普遍要求个人的自由和民主,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在这种背景下,刑法的立法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国家利益至上到现在的兼顾国家和个人利益,这种理念的确定,必然要求刑法从私人领域中撤离,刑法被限制在公共生活领域,成为与私法相对立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
浅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以肖某故意伤害案为视角

的证据之间 的矛盾不 能合理排 除、 根据证据得 出的结论局有 其他可 能性 的,属于证据不足 ,不符合起诉条件 。 第二种观点认为 , 以包庇罪对 肖某 定罪 处罚。 应 理由是: 首先 , 包庇罪 的本质在 于妨 害司法机关 的刑事追诉和刑 罚执 行 活 动 ,行 为人 只 要 主 观 上 明知 他 人 正 受 到 刑 事 侦 查 、 追诉 , 客观上实施 了包庇他人 的行为 , 不管他人最后是否被 依法判决有罪 ,行为人 的行为都妨害 了司法权的正常行使 ,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因此 , 包庇罪中所指 的“ 有罪的人 ” 不仅包 括已经被 判有罪的 “ 犯 ” 罪 ,还应包括正在受侦查、 追诉 的 “ 犯罪嫌疑人 ” 被告人 ” 、“ ; 第二 ,根据现有证据 ,本案 只存 在两 种可 能性 ,何某要 么 是肖某所伤要 么不是 , 如果是前者 ,肖某 的行为构成故意 伤 害罪 ,如果是后者 ,肖某不构成故意伤 害罪 ,但 肖某在侦 查 阶段 向侦查机关供认是 自己打伤何某 , 实质上是 “ 作假证 明”包庇正在受侦查 的 “ 犯罪嫌 疑人” ,其行为构成包庇罪 , 也 就 是 说 ,肖某 肯 定 有 罪 ,要 么 构 成 故 意伤 害 罪 ,要 么 构 成 包庇罪 ; 最后 ,在肯定 肖某 有罪而现有证据又无法证实是哪 个罪名 的情况下 , 根据刑法 的谦抑性原则 , 以处罚较轻 可 的罪包庇罪对 肖某定罪处 罚。 梳理 以上两种观点,溯其理论源头差异 ,主 要有 二: 是对包庇罪构成要件的理解有差异; 二 是 当存 在 相 互 矛 盾 的证 据 , 且无 法 合 理 排 除得 出唯 一 结 论 , 除 了 “ 罪 推 定 ” 是 否 存 在 其它 可 能 。 无 , 关 于 第 一 个 分 歧 点 ,笔 者 认 为 ,包庇 罪是 行 为犯 ,只 要 是故意 “ 做假证 明”包庇立案 、侦 查、起诉与审判等过程 中 的 “ 犯罪嫌疑人 ” 被告人 ”和 “ 、“ 罪犯 ”的就构成包庇罪 , 而 不要 求前案嫌疑人是否有罪或者被判决确定有罪。 笔者在 本 文 中拟 重 点论 述 的是 第 二 个 分 歧 点 , 当存 在 相 互 矛 盾 的 即 证据 ,且无 法合 理排除得出唯一结论,除了 “ 无罪推定” , 是 否存 在 其 它 可 能 。 本 案 中 ,司法 机 关 在 调 查 取 证 中收 集 到 两 部 分 证 据 ,第 部分证据证实 肖某故意伤害何某 , 第二部分证据证实 肖某 “ 替人 顶罪 ” ,而两部分证据均无法排 除对方 的可 能性 ,在 这 种情 况下 , 司法机关是所有的证据 都不采信还是采信其 中 部分 证据 ,是以 “ 实不清 、证据 不足 ”为由对行为人作 事 出存疑 不起 诉,还是 “ 一罪 ” 择 。我 国刑事诉 讼法 第 10条 4 第 4 的规 定是检察机关 “ 款 存疑不起诉 ”的法律依据,而人 民检察院刑 事诉 讼规 则第 2 6条则对什 么是 “ 8 证据不足 、 不 符合起 诉条件”作出了进 一步说 明,该条第 3款规定 “ 具有 下列情 形之一, 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 事 责任 的 , 属 于 证据 不足 ,不 符 合 起 诉 条 件 … … ” 。
论刑法的谦抑性

论刑法的谦抑性引言: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性法律规范,它既要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尊重个体人权,维护人道主义原则。
因此,刑法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谦抑性,即要充分考虑刑罚的严厉性与人权的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追求刑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从人权保护、惩罚与教育、刑罚的个别化三个方面分析刑法的谦抑性。
一、刑法的谦抑性与人权保护刑法的谦抑性体现在对罪犯人权的尊重上。
刑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国家利益,但又不能丧失对罪犯人权的关怀,应避免刑罚的过度严厉和滥用,以免给罪犯带来过度的身体和精神痛苦。
刑罚需要以合理、适中的力度进行,使罪犯可以在刑罚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人权保护。
同时,谦抑的刑法应综合考虑社会的公正利益和个体的人权利益,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刑罚的合理性。
二、刑法的谦抑性与惩罚与教育的结合刑法的谦抑性体现在对罪犯的惩罚与教育的平衡上。
刑法作为一种社会惩罚手段,旨在以合理的惩罚来阻吓和惩治犯罪行为,同时也要使罪犯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引发其内心的矛盾和悔悟,进而对其进行教育和改造。
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在惩罚罪犯的同时,给予其改造的机会,以期实现其二次社会适应和回归。
因此,在刑法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在惩罚的力度上保持一定的谨慎和克制,尽量减少刑罚对罪犯的伤害,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促进罪犯的道德转化和再教育,实现刑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刑法的谦抑性与刑罚的个别化刑法的谦抑性还体现在对刑罚的个别化上。
每个犯罪行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原因,刑罚不能简单一概而论,而应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疑罪从无的原则等因素进行个别判定和处理。
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在判定罪名和量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个人的特殊情况,杜绝虐待和歧视的现象,维护刑罚的公正性和人权的尊严。
结论:刑法的谦抑性是为了在保护社会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尊重和保护个体人权,实现刑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刑法的谦抑性体现在对罪犯人权的尊重、刑罚与教育的结合,以及刑罚的个别化上。
刑法不应面面俱到——小议刑法的谦抑性

刑法不应面面俱到——小议刑法的谦抑性刑法作为国家的法律之一,规定了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和刑罚,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正正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刑法制定和适用过程中,我们也要意识到刑法的谦抑性和不应面面俱到的特点。
首先,刑法的谦抑性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界定上。
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而制定的,但是对于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以及应该如何界定犯罪的严重性,需要有一定的谦抑性。
这是因为犯罪行为多种多样,不可能在刑法中面面俱到地做出规定,如果在法律中把所有可能的犯罪行为都列举出来,就会出现“以罪立法”的问题,也会增加对社会的管制和限制。
因此,刑法的谦抑性可以保证刑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刑罚应该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和适用的,绝不能出现随意对待、过轻或过重的现象。
刑法通过规定刑罚的种类和范围来限制执法人员的权力,保证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正。
其次,刑法不应面面俱到的特点也可以在刑罚的适用上体现出来。
刑法规定刑罚不仅要考虑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也要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进行量刑,这就需要对罪犯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判决,不能过于严苛或宽松。
在判断罪犯的个人情况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心理特征等因素,以便进行更加精准和适当的判决。
比如,年幼的罪犯可能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挽救机会;而身体残疾、智力低下或遭受虐待的罪犯,应当给予特殊的保护和照顾。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罚有度,应用刑法的目的才能被充分实现。
总之,刑法的谦抑性和不应面面俱到的特点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谦抑的前提下,才能避免出现过度的罚法、扩大执法人员的权力,从而真正做到公正、合理和有效的刑罚。
同时,在刑罚的适用上,也要充分考虑罪犯的个人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量刑标准,做好个性化判决,才能真正实现刑法的目的和价值。
刑法的谦抑性和不应面面俱到的特点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密切相关。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刑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加注重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因此,刑法制定和适用,需要更加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论我国刑法的谦抑性-最新年文档

论我国刑法的谦抑性刑法的谦抑性是衡量一国法制建设和刑法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一国法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犯罪方式,例如醉驾、飙车等行为,为了更好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上述行为规定为犯罪为,这对我国刑法谦抑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刑法谦抑性的释义关于刑法的谦抑性,陈兴良教授认为:“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一一少用甚至不用(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一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张明楷教授则认为,所谓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就是刑法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并且在控制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的基础上,将那些适用其它法律和较轻的制裁不足以抑制的违法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进行处罚的原则。
上述两个观点虽有不同之处,但其对于刑法谦抑性的基本含义却有统一的认识,即认为在适用刑法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刑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的必要性,同时认为刑法具有补充性和最后手段性。
二、正确认识刑法谦抑性与犯罪化趋势的关系刑法谦抑性与我国目前涌动的犯罪化思潮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这是一对可以调和的矛盾。
刑法谦抑性作为当代刑法价值理念之一,在实务界对刑事立法和司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谦抑性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谦抑性的地位和作用应当保持清醒、理性的认识。
同时在谦抑性思想的指导下,适度的犯罪化,使刑法“有所为”也是可取的。
其主要理由有:(一)现实根据。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和法治现状,虽应重视刑法的谦抑性理念,但提倡适度的犯罪化才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刑事立法的正确方向。
(二)我国当前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实行经验立法,忽视前瞻性的超前立法。
虽有其落后的一面,但却与刑法的谦抑性在实质和实际上不谋而合。
(三)提倡刑法的谦抑性,并不等于会使刑法进步,更不等于会使中国的法治进步。
认为刑法很好的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就能使刑法进步乃至法治进步,是一种对法治的误读,更是在鲜活的当今中国现实面前站不住脚的看法。
以案说法:刑法的谦抑主义

以案说法:刑法的谦抑主义案例:梁丽,一个普通的机场清洁工,却以不普通的方式在中国法治史上留下了她的名字。
轰轰烈烈的梁丽拾金案终于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仍在继续。
此案从开始最高可判无期徒刑的盗窃罪到最多只判五年的侵占罪,先是检察院不起诉再到失主也不起诉,可谓一波三折,梁丽最终获得了自由。
出现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用刑法的谦抑主义思想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
案例分析:所谓谦抑,系谦让抑制之意。
刑法的谦抑主义,又称刑法的谦抑原则、刑法谦抑性,在欧洲又叫刑法的辅助原则。
作为源流,来自于罗马法中“法官不理会琐细之事”(minimanon curatpraetor)的刑法格言,其字面含义是法律不规定和处理过于轻微的事项,相反,只是规定和处理较为重大的事项。
在梁丽案中,公安机关查明是梁丽拿走了纸箱,并前往梁丽家带走了纸箱和梁丽,可以说该案就已告破。
但该案并未到此结束。
此案一经报道发布,立刻引起了法律界和普通民众的极大争论。
主要存在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构成盗窃罪,这是公安机关第一次侦查完毕之后移送检察院时建议起诉的罪名。
第二种,构成侵占罪,这是检察机关撤诉后认定的罪名。
第三种,不构成犯罪,这是大多数公众所持有的观点。
那么梁丽到底是“偷”还是“捡”?她是犯了“罪”还是犯了“错”?如果构成犯罪又触犯了什么罪名?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从构成特征上看,本案中客体和主体不存在问题,争议点就集中在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上。
客观方面,即梁丽的行为是否属于秘密窃取。
《刑法》中所指的“秘密窃取”,是指趁人不备,悄悄拿走他人持有或控制的公私财物。
因此,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纸箱是否仍在主人的控制之下。
根据检察机关的起诉书描述和报案人的说法,王某离开19号柜台到10号柜台咨询值班主任时,纸箱放在离他有22米远的一个垃圾箱旁边,中间隔着多个柜台和无数等着办理登机手续的人,而且这个过程长达10分钟。
论刑法的谦抑性问题

论我国刑法的谦抑性问题我国刑法的谦抑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它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刑法的适用应当以最低限度为原则,同时应遵循人权保障,切勿过度惩罚。
这种原则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重人权,以及降低司法机关对公民的不当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谦抑性问题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下面,我们将通过讨论三个相关案例来深入了解这一问题。
第一个案例是2019年的“梅州毒糖案”。
该案是一起因家族内斗引发的恶性杀人案件。
主要犯罪嫌疑人制作并放置了有毒的糖果,导致十余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审议判决时考虑了公民人权和防止过度惩罚的原则,最终判处主犯死刑,但并未判处其余参与者死刑。
第二个案例是2020年的“涉黑涉恶”案件。
该案涉及到多人在长时间内从事涉黑、涉恶活动,涉及到极为恶劣的罪行。
在该案审理过程中,法院在考虑惩罚时,坚持了谦抑原则,对涉案人员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逐一判定,判处的刑罚依然遵循最低的限度。
并且法院严格执行司法程序,保障了人权。
第三个案例是2021年的吴英案。
该案是我国历史上罚款额度最大的案件,涉及数亿元罚款。
尽管该案中的罪行极其恶劣,但法院在宣判时也同样考虑到了谦抑原则,只判处了服刑期和罚款等刑罚,而没有采取过度的刑罚。
总的来说,我国刑法的谦抑性问题的确十分重要,它保障了人权,维护了社会正义。
然而我们也需认识到,对于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应予以比较严格的惩罚,不能严加惩罚的一些恶性犯罪将会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共安全。
因此我们需认真分析、慎重判定。
此外,我们需要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对每个案件及其相关人员进行细致而客观的调查,根据具体案情量刑,以确保法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不同情况的刑法适用应有差异,刑法的适用要考虑到罪犯的主观过错、犯罪情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情况。
当然,在保障人权和维护公正的基础上,我国也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刑罚执行方式。
例如,适当采用社区矫正,让罪犯在社区服刑和接受社会服务,以实现更好的法律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刑罚谦抑原则[摘要]轻刑化是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社会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其刑罚的宽严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刑罚本质上是谦抑的,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有必要研究刑法的谦抑性,从而为实践中的轻缓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刑罚;谦抑;价值;目的;轻刑化途径前言所谓“谦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谦让、抑制之意。
在我国古代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对犯罪应当慎重决定其应处的刑罚。
孔子认为,以德化民,并以礼来调整不接受德化而犯罪的人,就会使民众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不道德,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恶从善①。
唐继承和发展了自汉代董仲舒以来一贯倡导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
如“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②的思想,都进一步体现了德主刑辅,恤刑慎杀的思想。
尽管这些思想的理论根据和提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这些思想可能在今天并不很适用,但其中包含着对刑法有限性的认识和对报复情结的自觉节制,反映的刑罚慎用思想应值得我们的尊重。
刑罚谦抑原则是现代刑罚学的重要成果之一,以前人们总认为刑①参见《论语·为政第二》②参见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位》罚是万能,认为严刑峻罚可以根除犯罪,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一、刑罚谦抑的思想基础、法理基础(一)思想基础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更加尊重他人的自由与权利,法律也应当以更大的宽容度来对待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允许人民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行为、行使自己的权利。
为了预防犯罪,人们寄希望于刑法,但是刑法的历史使人们认识到刑法对于犯罪并不是万能。
一方面,“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及社会条件引起的,其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集体的发展相应的。
”①另一方面,“刑罚虽在今日仍不失为对付犯罪之主要手段,但并非惟一手段。
刑事学研究之发达,更证实仅盲目的科以严刑峻法,并不足一以达到预防犯罪之效果。
”②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应当努力寻求更有效的预防手段,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刑法的功能,不能把刑事制裁作为对付犯罪的惟一手段。
(二)法理基础刑罚谦抑原则的存在除了具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外,更为重要的是有稳定的法理基础,两者的结合,使谦抑精神在刑罚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刑罚谦抑原则的法理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首先,①〔意〕恩里科·菲利著:《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②张甘妹著:《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18页我国古代一直便有刑罚宽和、谦抑的体现。
在西周时期,就有“明德慎罚”的提法。
在唐代也有“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主张。
其次,在刑法典中规定的自首、立功虽更多是对涉嫌犯罪人的一种自我悔罪表现的认可和鼓励,但也表明国家对涉嫌犯罪人本质上有宽大处理的愿望;而缓刑制度、假释制度则更能体现国家对刑罚的宽容、包容态度。
最后,我国刑法典中有赦免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在特殊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发布特赦令规定在平时为犯罪行为的不作犯罪处理,或不处以刑罚,这也充分体现国家对犯罪及刑罚最后性的慎刑思想。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我国以严刑峻法著称的古代,还是以“自由、民主、人权”为口号的现代社会,都较完好地体现对刑罚适用的慎重、保守、宽和精神,同时,刑罚谦抑的存在,更使得刑罚体现了人性化。
二、刑罚谦抑的内容体现正基于此,我认为,刑法谦抑的核心是反对基于报复情感的滥施刑罚,主张刑罚应当少用,慎用,刑法的启动,刑罚的施用应当限定在绝对必要的范围之内。
刑罚谦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政策上的宽容性。
宽容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给人类带来的更多是仁爱、友谊和进步。
有了宽容的精神,才有可能使法律真正成为保证每一个人最广阔的自由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自由发展的手段。
在刑事政策上,强调刑法的必要性原则,对没有社会危害性或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不是必须动用刑罚的行为,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尽量不将其规定为犯罪。
(二)立法上谨慎性。
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或出现的危害行为要不要启动立法程序将其规定为犯罪,应当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谨慎的权衡,在确实认为必须动用刑法来禁止这种行为的时候,才通过刑法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
这是刑法立法谨慎性的表现。
(三)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
某些行为,虽刑法将其规定为犯罪,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基于刑事政策上的考虑,在那些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以及情节并不严重或者有某种明显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情况的案件中,就可以不将其作为犯罪来认定,或者虽然承认其构成犯罪,但不对其判处刑罚。
三、重刑化思想在我国的体现及弊端(一)刑罚重刑化思想的体现在我国古代有“刑罚世轻世重”的说法,主张刑罚的轻重应当因时而异,并且因地制宜。
但是在现代看来,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以酷刑著称的,刑民不分,注重刑罚,况且法律时时朝令夕改,时常转向重刑。
虽汉景帝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但存在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之势。
因而,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完全是通过严刑酷罚来威慑天下,从而巩固自己的王朝。
“严打”,作为和平年代一个刑罚政策术语,与世界各国开始提倡轻刑化,轻刑罚化的谦抑原则是有冲突的①。
从长远来看,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想对“严打”政策提出者给予什么指责,但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部分,对“严打”的负面效应理应分析思考。
(二)重刑化思想的主要弊端①世界各法治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对重罪案件都是应当慎重处理的,只要被告人不认罪,通常就必须采取正规的、复杂的普通程序;但我国的做法恰恰相反,对于严重犯罪,不管被告人是否认罪,一律适用从快的简化程序,因此,一旦发生错判,错误成本相应加大。
由于我国长期受“泛刑主义”、“重刑主义”传统的影响,迷信刑罚的威慑效应,习惯于将违法行为最大可能地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忽视行政制裁、民事制裁的作用。
每当新的犯罪形势出现,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本能的反应就是加重刑罚,增设新罪。
但从长远角度看,其弊远大于其利。
1、重刑化易于导致刑罚功能的缺失刑罚的轻重,要依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去确定。
重刑化必然带来许多不利后果:(1)削弱人们对刑法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感是刑法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而刑法要获得人们的认同,刑罚首先必须是公正的,即刑法对罪刑关系的规定必须符合公正、合理的价值理念。
过重的刑罚,必然与公众的正义、公平观念相悖,公众就会对适用重刑的依据产生怀疑。
重刑势必削弱公众对刑法的认同感,并导致公众对刑法的失落感,由此产生的不仅是公众对刑法尊重感的削弱,甚至产生对罪犯的同情。
(2)重刑化不符合刑罚经济原则。
刑罚作为国家权力资源的一部分,它的投入与使用需要国家大量的成本耗费,而且一定成本的投入并不必然产生相应的预防犯罪的效果。
如我国的严打则是不惜一切人力、物力的投入,频繁的严打使司法干警长期疲于奔波,精神和身体疲惫不堪。
2、重刑化观念易于导致疏于其他法律、制度的建设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诸种病症及犯罪者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预防犯罪的手段不可能是单一的,对由社会原因引起的犯罪,理应通过对社会相关制度的完善去防范和堵漏。
然而,重刑主义者普遍都过分推祟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祟尚刑罚的威慑力。
特别是在重刑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对刑法存在一种不正常的信赖和期待。
因此,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时,首先的反应不是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从根源上去寻找治理的措施,而是动辄施之于刑。
但是,即使这种方法有效,它也难免具有使人们忽视尽管困难但更有效的预防性和社会性的补救办法。
况且,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治理犯罪上,重刑威慑的司法投人一旦增加,必然会相应地减少其他综合防范犯罪措施及精神等的投人,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四、推进我国刑罚谦抑化的途径刑罚是犯罪预防的基本手段,但犯罪预防绝不能仅仅依靠刑罚,虽然刑罚的功能之一在于改造人,但它无疑也是最严厉的制裁方式。
一个被判处刑罚的人,社会在客观上已经将他推向了自身的对立面。
正因如此,无罪化、轻刑化才逐渐成为现代各国刑法发展的潮流。
(一)进一步对死刑限制适用死刑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刑罚,任何统治者无须开导都会很清晰地感受到死刑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强烈意义——消灭罪犯的人身便一次性彻底杜绝其再犯的可能。
在我国,“杀人者死”,这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信条;对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来自社会各界的呼声就是主张保留死刑。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国已注意到死刑的大量适用存在的弊端,近年来,通过对刑事法律的修改,在刑事案件的管辖上、死刑的限制适用情形、死刑的核准以及死刑执行的监督方面都体现了对死刑适用的慎刑思想。
即便如此,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死刑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
我认为,在死刑限制适用问题上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立法上应尽可能减少死刑条文,对那些并不直接引起“民愤”的犯罪大可不必规定死刑,如刑法中的传授犯罪方法罪;二是在刑事司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民众价值观念向“温和宽容”的方向转变,尽最大可能地少判死刑或少执行死刑;三是可参照国外刑法的立法及司法例在主观恶性方面区别对待。
(二)刑罚体系应当向以自由刑为中心的轻刑罚结构转变树立科学的刑罚观念,是实现刑罚轻刑化的理念前提。
要尽量做到将刑罚的适用和投入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限度内,不滥施刑罚,不浪费刑罚。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5种主刑,除死刑外,其余都是自由刑,在4种自由刑中,3种都属于监禁刑。
这样的刑罚体系和结构,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摆脱“重刑”之名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刑罚体系或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一,刑事制裁方法的多样化。
犯罪的无穷变化和刑罚方法的有限决定了我们应通过不同刑罚方法的排列组合,以应对多种多样的犯罪。
同时增设劳役刑或社区服务等新的刑罚方法,完善资格刑的形式和内容等,使刑罚种类得以丰富和充实。
第二,刑罚幅度设置的合理化。
我国现行刑法中自由刑幅度设置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法定刑幅度过大。
这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在量刑时难以把握,是导致量刑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那些不必动用刑罚的行为,采用非刑罚措施予以处理和应对我国现有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主要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由主管部门行政处分等,种类虽然不少,但实践中除了赔偿损失等个别方法适用较多以外,其他方法很少适用。
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非刑罚方法的操作性研究,另一方面,立法者还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已证明有效且便于在我国实行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例如,社会服务、禁止驾驶、担保释放、保安处分①等,形成我国的非刑罚化体系。
(四)在刑罚执行中应当尽量多的适用缓刑、假释制度缓刑实际上是为调整短期自由刑的不足而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