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慎终追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感悟:慎终追远
感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一、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论语集注》注释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三、感悟
首先说一下这句话的白话翻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民风醇厚了。”这句话说明了曾子对于丧祭之礼的高度重视。在儒家观念里,对于鬼神的存在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虽然怀疑鬼神的存在,儒家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儒家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按照我的理解,“慎终追远”的丧祭之礼有如下作用: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在我生活的小县城,人们依旧十分重视每年定期对逝去先辈的祭祀活动,也就是俗话说的“上坟”,并且尽量会带着孩子去。二是对于团队而言,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对于前辈的追忆和感怀,抚慰在世者,凝聚人心。例如历史上大战之后对于战死英灵的祭祀,某人去世后其生前的团队为其开追悼会、追思会等等。三是对于国家而言,领导者高度重视丧祭礼仪,在古代,有增强“君权天授”观念的作用。在古代和现代,领导者重视丧祭之礼,能够有力的倡导孝道、不忘历史的社会风气,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古代皇帝要定期祭天祭地;我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定期献花;每年的二战胜利日各国首脑一般要跑去给战死者祭奠、日本人建立靖国神社定期祭祀,我们搞的祭黄帝陵、祭孔子等等,都表现了“慎终追远”这一丧祭之礼的重要作用,说到底,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对待生者。
在这里需要谈一下另一种对“慎终追远”的解释。另一种解释是:“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曾子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作学问如果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动机,也就是远因。其理由是《学而》一章关键是在“学”一字,所有的语句都是围绕着“学”而发,所以不该扯到丧祭之仪上,并且认为曾子这话如果只是讲重视丧祭太过狭隘。我读到这种解释前曾读到过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句子,当时我的理解也是如此,所以读到《论语》中“慎终追远”的句子时,很自然的也赞成此解。但近来反复思考
,这么解释“慎终追远”是否合适?答案基本上否定的,首先从我读《论语》的感觉看,曾子是个非常严谨、非常重视细节的人,由于这种性格,他讲的“慎终追远”必然是讲到实处的,也就是具体的丧祭之仪,而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却非常空泛的“动机”、“远因”,如果是子张讲这类“动机”、“远因”之类的高
而无用的绝对真理式废话我可以接受,但如果是曾子这么讲,则我觉得不可能。其二,《学而》一篇确实是围绕“学”展开的,但里面的所讲的“学”都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指导,比如第一句提到的是时常温习和实践,这是方法;第二句讲到的是孝,是学的基础品德;第三讲的是诚实去虚伪,是学的态度等等,都是围绕“学”的具体行动落实,而祭祀之仪如同孝道、敬事、节用、爱人之类的一样,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但是如果解释为“动机”、“远因”,说实话,我觉得太空泛了,并且如果这么解释,从顺序看,“动机”和“远因”应该放在第一句,也就是“学而实习之”的前面,即“慎终追远”成为论语的第一句,而不是在《学而》的中间部分突然跳出来。最后,是这句话的落实问题,也就是读了“慎终追远”这句话后,如何具体化,作为个人行为的指导?解释为重视丧祭之仪是容易落实为行动的,并且历史上皇帝、军事将领,乃至今天的我们都在这么落实,如清明举行的个人对先辈的祭奠、华人公祭黄帝陵、前不久两岸举行的祭孔等。但解释为“动机”、“远因”如何落实?有人可能又要洋洋万言谈如何如何了,但从我多年写形而上理论文章的经验看(由于写这类文字驾轻就熟,故而对此类文章颇为不屑),你就是讲的冬天万顷莲花怒放,也对个人具体的行动毫无实际意义,因为你讲的再好,也只是讲思想意识,不涉及行动,而祭祀之仪则是直接的将思想意识化为行动了。所以“慎终追远”解释为对丧祭之仪的高度重视,不是狭隘,而是务实。
下面讲讲《论语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朱子的解释,是将这句话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慎终者,丧尽其礼。”,对待丧祭之仪,礼仪细节上要完备;
“追远者,祭尽其诚。”,礼仪细节上完备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心诚意备。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强调了从思想建设、上层倡导方面重视丧祭之仪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是说这么做的原因,不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