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学 让学生主动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摘要:为了通过对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衡量而促进语文主体性的教学改革,作者以学生乐读、会读、善读为准则,遵循辨证认识规律和心理学、学习论、阅读学等理论并总结了阅读实践中学生自主性的具体的表现,参照初中语文新课标,探索并构建了由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体系和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体系组成的一个因
果总体系,并设计了两份测评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自主性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219-02
1 自主性评价体系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我们的广大语文教改者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实为探索现代化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尤其是对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主体性实践和研究)。

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还有一点是不尽人意的,那就是教改成果缺乏对主体性的检验,即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评价,这也是当前众多新课标实践者和学校管理者最为困惑的主要问题之一。

虽然新课标提出了三个评价维度(即知识技能、情感价值、方法过程)和多元化评价的方法,但它毕竟是一个理论的指导纲要,当前还缺少一个具体的能在阅读教学中可操作的可行性方案。

有很多教改者对主体教学提出了许多良方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如何评价却未曾涉及或只是在成果论文之后给读者一个悬而未结的思考;有的在
实践中单凭零散的感性进行评价,而都不曾深入而系统地探讨过。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欲借拙笔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评价体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的同仁对此进行关注和研究。

并借此初探为进一步推动自主性教改尽一份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普通工作者应尽的绵薄之力。

2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则有待于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关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认识和论述,自古至今都有记载。

早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其意是说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诱导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宋代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这说明他是以注重学习中的提问和思考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自觉地创造地学习。

而现在的中外教育学家对此也提出了很多的至理名言。

但是这些仅是感性的、零散的认识。

现在我们有了如此丰富的感性积累就完全可以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因此,我们构建学生自主性评价体系是完全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辨证认识规律的。

2.2 心理学、学习论、阅读学为体系构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质量辨证认识规律的指导下,我们根据现代心理学、学习论、阅读学等有关理论构建了以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和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的两度指标体系。

首先,心理学为我们构建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主性心理评价可以作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这个评价是隐性的、过程的评价,但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阅读自主性是指对阅读活动起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而维持和促动学生进行独立地、能动地、创造地、全面地参与阅读活动的内部动系统是由四个心理要素组成,即阅读的兴趣、阅读的目标、阅读的自信心和影响阅读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用这四个心理所显化出来的学生不同表现来评价阅读中学生自主性的心理素质。

因此,这四个心理要素就可以构成一个评价体系。

其次,学习论和现代阅读理论也支持了我们的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体系。

对阅读中学生自主性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综合评判,这是一个显性的结果评价,因而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方法。

而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表现在学生的预习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方面。

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行为时也有必要将中小学学习方法与现代阅读教学综合起来分析。

现在教育理论中,一般将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概括为: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练习、阅读教材和课外书、制订计划、小结等。

现代的阅读教学模式一般为:导入→整体感知→重点研究→归结学法→能力迁移→作业。

综合两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预习、质疑、讨论、研究、练习、归结、迁移这几个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阅读行为的主体性的。

据此,我们就
可以建立体系的另一分支——学生阅读自主性行为评价体系。

在自主性行为评体系中,我们将阅读习惯作为基本内容,将自主性地知识构建行为作为主要内容,这是因为:
(1)阅读中所包括的基本构成是习惯。

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赫尔认为,在他的体系中[ser=d×shr(d表示驱力;h表示习惯;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驱力是非常具体的,事实上行为的所有具体必都归因习惯。

当然他过于强调习惯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但是他那大量的客观试验和严密的数理逻辑却也证明了习惯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阅读也是学习的一种,因此习惯对阅读的作用也应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说习惯是衡量阅读自主性的重要的杆杠,是阅读的基本构成。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有类似的看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过:“习惯是教育的力量基础,是教育的活的杠杆。

”我国的现代教育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2)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又论证了我们将阅读中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行为作为自主性行为评价系的重要内容的必要性。

他认为阅读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信息过程。

这一论述科学地揭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的过程。

自然这些行为表现也是阅读自主性的重要内容。

因此将其纳入评价学生阅读自主性行为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3 自主性评价体系构建的设想
3.1 自主性评价体系的含义
“评价”是把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跟预定的目标(标准)进行的对照。

本文所提及阅读中学生的自主性评价体系是指以评估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强弱为目的,旨在通过评价促进自主性阅读教学而构建的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体系和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体系两者有
机组合而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它是一个由过程与结果、教师与学生、隐性与显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体系。

3.2 学生自主性心理行为评价体系的总体构建设想
我们要尊重个性差异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的个性心理。

我们知道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阅读自主心理正是主体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阅读活动不同,就形成个体的心理差异。

而这种心理反过来又对主体的阅读活动起指导和调节作用。

阅读的自主性心理是自主性行为的隐性过程,因此,对学生自主性行为的评价就必须从本质上分析其心理上的主体性。

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体系是评价学生阅读自主性行为的归因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单纯地评价心理或行为都有失科学性。

因此,我们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是由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体系和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体系有机结合成的一
个因果评价体系。

3.3 评价体系中具体指标设置的构想
(1)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具体指标设置。

学生自主性心理评价体系是一个以学生阅读中自主性的四个主
要心理因素为纲,以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性的不同心理表现为具体的
对照指标项目而建立的一个评价体系。

因此,它的具体指标应由以下构成:
首先,是阅读兴趣。

它是在阅读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起促进发展作用,对注意起激发与保持作用,对智力起开发作用。

因此,阅读兴趣必然对学生自主性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要衡量学生自主性行为应追溯到阅读兴趣这一心理因素上。

根据其不同的倾向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的直接兴趣表现为:好奇,有强烈的阅读欲望;能自觉地、有计划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所选择,目标明确。

学生的间接阅读兴趣主要来自于对自我发展的需要,具体的积极表现是:意识到阅读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认识到阅读有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思维的功能。

其次,是阅读目标。

目标是促进、维持学生自主阅读的又一内部动力。

具有良好阅读目标一般表现为:明确阅读的任务、内容和要求;目标清晰、具体;会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自我激励;能在进行自我分析之后,制定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并会为实现它而坚持努力。

再次,是阅读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影响主体进行阅读的另一要素。

它是指学生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信任。

它影响了主体对阅读任务的选择、接受和阅读所处的准备状态;影响了阅读的持续性和对自我情
绪的调节。

因此,在评价学生自主性心理时必须对其进行分析。

在阅读教学中,良好的自信心表现为:相信通过努力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圆满地完成阅读,并能选择有挑战性的课外读物,且能一如继往地努力;能积极地向他人提供帮助。

最后,是主体的情感情绪。

它是阅读行为的一个直接动力,对阅读行为具有促进和激励功能,它是由外部对象或活动满足主体阅读需要的状况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在阅读中由于主体在阅读中的体验不同,它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这也是我们将此因素作为评价心理指标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表现主要为:喜欢阅读,且能在阅读中体验到文本丰富的情感因素,有丰富的理智感受、道德感、美感的情感体验;情绪稳定,能在阅读受到干扰时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确保阅读的顺利进行;培养了积极的人际情感,尊师乐群。

(2)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指标设置构想。

学生自主性行为评价体系是指以学生在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中
最能体现学生自主行为的几个环节为线索,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的表现为具体评价指标而构建的等级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参与的主动性不同我们在构建时设置了如
下评价指标:
①独立性,这是学生自主性的基本表现形式阶段。

一般有如下表现。

第一,不仅具有主体意识,而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有在课前自主地进行预习和课后的迁移性拓展阅读的习惯;具有良好的阅
读习惯:如有查找工具书和检索资料的习惯,有圈点评析的习惯,独立读思结合的习惯,有运用语境的习惯,有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想象的习惯,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有背诵、摘录精彩片断等的习惯;有自主地进行练习的习惯。

第二,有阅读求知欲望,阅读有计划、有目标,爱好阅读,喜欢独立思考、自尊心强。

②能动性。

这是自主性表现比较高的阶段。

不仅指学生对阅读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会以此来制约阅读的方向、进程,而且还指在思维、阅读能力方面,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有质疑的习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善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

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很愿意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有评析的习惯;敢于代表小组发言;有积累阅读材料和记笔记的习惯;愿意帮助他人。

③创造性。

这是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表现的最高阶段。

其主要表现为:有很的好奇心强,爱看科幻读物,具有创造思维能力;有遇到问题会主动地搜集信息并通过阅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喜欢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挑战权威;阅读时有自己的程序和方法,会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系;有归纳总结的习惯,会自觉地阅读中创造地迁移所学知识和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④全面性。

要评价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的自主性,还得看学生是否全程、全面地自主参与。

“全程”指整个教学过程,“全面”是指参与教、学的全方位各类活动。

根据以上构想,我们还初步设制了学生自主性行为测评表和学生自主性心理测试表可供在对学生进行调查、观察后对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评价时参考。

4 关于构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评价体系的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促进语文教学向现代化阶级发展的有力手段。

它将对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中焕发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在构建时虽有些实践的总结,但更多的是偏重了理论探讨。

本文的构建还只是设想没进行更多的实践检证,因此,有些内容尚有缺憾。

由于本人才识有限,对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所做的探讨是肯定很不够的,本人仅以此文唤起更多的同仁从实践中对此进行深究。

参考文献
[1] 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 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沈韬.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