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心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夫 铜、铁 情欲 服从管理 节制

封建社会:
西方:国王——公——侯——伯——子——男 中国: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


3、道德规范:鄙视劳动、男尊女卑 奴隶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化,男主女从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封建社会: “三从”:未嫁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并非关系平等; 博爱:资本家对工人假惺惺的慈善或救助。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矛盾出现 调节规范
关系复杂 交往频繁 道德出现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使 得社会意识分化为独立的领域,形成各自独立的社会意 识形态。如:道德、法律、宗教等。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
(一)客观唯心主义
西方:

灵魂中的善和人类生活中的道德均来源于神谕或神的启 示。 (苏格拉底、柏拉图)

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
(中世纪基督教)
(二)主观唯心主义(天赋论)

道德是人的天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东西。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 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从社会关系中寻求道德的起源。驳斥了两种谎言:
1、道德是 由“神的意志”或“神的启示”所创造的神学 谎言; 2、道德是从人的生物性即“动物性”中引申而来的谎言。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一)劳动是道德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
劳动
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行为
社会交往 道德萌芽
(二)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性条件

二、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一)在社会形态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对道德的 推动作用
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革命→生产力发展→经济 关系进步→道德发展
(二)在社会形态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对道德推 动作用 阶级斗争促使剥削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 自己的统治,对被剥削阶级做出一些让步,为道 德的发展增加积极因素。
(二)全盘否定说(历史虚无主义或西化论)

认为:历史上的道德遗产只有予以全盘否定,才能建立和 发展新道德。 代表人物:胡适等现代资产阶级学者

二、对两种观点的评价

复古派:否定道德文化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无视 旧道德中的糟粕和妨碍社会进步的因素;是错误 的观点。 西化派:看不到道德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无视旧 道德中也包含有进步的因素。同样错误



2、狭隘性

原始的道德是对外在风俗、习惯的简单服从; “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道德只在氏族部落内部起 作用

3、感性直观性

原始社会道德的表现形式:具体的、感性的活动。
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内容
1、基本原则:忠于君主,忠于国家

奴隶社会: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对奴隶制国家 的绝对权威。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 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 %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 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 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论》
2、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封建君主 的绝对权威。
2、道德要求: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奴隶社会:奴隶对奴隶主的无条件服从。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严重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国王 材质 本性 职能 品德 金 理性 管理国家 智慧
武士 银 意志 保卫国家 勇敢

道德宗教化: 西汉董仲舒:把道德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结合起来, 论证封建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把道德进一步宗教化; 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宣称俯首听命、逆来顺受为最高的道 德真理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一)资产阶级的道德 1 、追求利润、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道德的目的和基 本要求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第四节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诸种道德起源说
(一) 客观唯心主义(天意神启论)
认为人类道德的起源是上帝的意志或是天、神的旨意, 道德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
(一)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二)无产阶级的道德
1、产生和形成阶段

产生: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 品质;

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在斗争中
形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形态的无产阶级的道德。
2、发展和完善阶段

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主 义道德。 道德规范: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 会公德

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道德: 争取自由、反抗压迫、赞美劳动、忠诚老实
(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特点
1、道德成为独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奴隶社会:
周公姬旦创立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以“敬德保 民”为核心的道德与宗教;
奴隶社会:
孔子构建了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仁智统一的仁学伦 理思想体系




政治: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否,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对 道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科学: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道德的发展; 法律:严明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风尚的进步,促进道 德发展; 艺术:通过典型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人 民的道德水平。
四、道德的发展是社会善恶矛盾斗争的结果
“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 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 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 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恩格斯
第四节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一、道德遗产继承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一)唯道德遗产是尊(复古主义或国粹派) 主张:“物质上应当开新,道德上应当复旧” 代表人物: 杜亚泉:“抄拾欧化不如整理国故对世界文明更有贡献, 应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 梁漱溟:“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中国文化是 救世之良药。”
1、劳动人民仇视并勇于反抗等级特权压迫和剥削的 精神
“不自由,毋宁死” “杀尽不平方太平”
2、劳动人民要求平等的革命精神
“等贵贱、均贫富”
3、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友爱团结、互帮互助的道义 精神
4、崇尚勤劳俭朴、憎恶不劳而获、骄奢淫逸的优良 品质
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中应继承的内容
1、剥削阶级中的某些道德规范 奴隶社会:智慧、勇敢、节制 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礼信廉耻 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遗产继承观点
(一)道德的进步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经济的连续性决定了道德的继承性 2、伦理关系的相同性决定着道德的继承性
(二)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方针
1、必须十分珍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道德遗产 2、批判地继承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
劳动人民的道德遗产中应继承的内容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王阳明
西方:
康 德 的 “ 善 良 意 志 ”
(三)旧唯物主义(人性论、需要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情感或欲望。

中国: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 荣。”

西方: 道德是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欲望需要的产物。
(四)动物本能论
认为道德起源动物的“互助”本能,人类道德是动物本 能的延续。
(一)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朴素的非阶级道德 阶级道德
共产主义社会
全民道德
(二)道德进步的途径是曲折的
1、道德的发展受到历史上传统道德的影响
克服什么,保留什么,这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在阶级社会,道德的发展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
剥削阶级在夺取政权时期发展新道德;在政权巩 固时期维护伪道德;

封建社会:
董仲舒将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 “三纲五常”,大大 巩固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
2、统治阶级的道德占据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政治道德化: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就是造就和谐的秩序和良善的 公民;
孔孟:为政以德,正人须先正己;


3、高度完善和普及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公有制经济高度完善的全 民的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上升 过程
二、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三、道德的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四、道德的发展是社会善恶斗争的结果
一、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的上升 过程
(一)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 (二)道德进步的途径是曲折的
2、剥削阶级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公共关 系而提出的一些共同的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 “切勿偷盗” “孝” 尊老爱幼
3、剥削阶级中进步人物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
孔子:“仁爱”学说 孟子:“民本”思想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主要是在阶 级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陈胜、吴广起义:“苟富贵、勿相忘”
明末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
三、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社会物质生活 社会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对道德的 形成和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社会意识形式对道德发展的影响

3、社会美德:勤劳、勇敢、诚实等。

勤劳: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 勇敢:人类与动物界斗争形成的品质; 诚实: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决定。
勇敢和刚强即善;懦弱和畏缩即恶。
(二)原始社会道德的特点
1、普遍性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 “普遍适用”:原始社会的任何氏族内部 “一定范围”:具体的氏族内部
风尚习俗道德 等级特权道德 金钱自由道德 集体主义道德



一、 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一)原始社会道德的内容
1、基本原则:维护氏族的整体利益

原始社会的最高美德:维护集体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 利益。
2、道德规范:平等互助、团结一致

平等:氏族成员与首领人人平等。原始社会的平等观念, 更多地体现在分配方面。 团结互助:公有的财产关系,平等的人际关系,必然会 产生互助合作的伦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