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STEM课程设计:综合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课程设计:综合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586f9c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1.png)
STEM课程设计:综合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概述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
STEM课程设计以跨学科的方式教授这些领域的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应用和问题解决。
目标STEM课程设计致力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在这些领域中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跨学科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的未来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行业需求。
设计原则1.跨领域整合:STEM课程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个领域,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问题并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2.实践应用:STEM课程强调实际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和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情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团队合作:STEM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交流、领导和合作技巧。
课程设计步骤步骤1:确定主题和目标在设计STEM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所选主题。
例如,可以选择“环保科技”作为主题,并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提出创新的环保解决方案。
步骤2:整理知识点和概念根据所选主题,整理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并将其按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分类。
确保涵盖全面并适应不同年级层次的需求。
步骤3:设计项目或实验活动根据所选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项目或实验活动。
例如,在“环保科技”主题下可以设计一个垃圾分类的项目,并引导学生使用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来自动识别垃圾种类。
步骤4:组织团队合作将学生组织成小组,并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与协作。
每个小组可以负责一项具体的任务,如研究、设计、制作和测试等。
步骤5:实施与评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及时对学生的进展进行评估。
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教学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20bd1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f.png)
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教学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正式的
课程设计中,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本文将对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械
工程测试的意义、必要性以及相关技术的基础情况,掌握经典的机械工程测试方法与技术,掌握典型的机械工程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虚拟实验的能力和技能。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工程测试的概念和意义
2.机械工程测试的分类及测试方法
3.机械工程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虚拟实验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工程测试和数据
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虚拟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测试与数据处理技巧。
同时,本课程还将组织学生实现机械工程测试与数据处理虚拟实验。
通过安排
实验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脑模拟测试与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1。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成绩)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成绩)](https://img.taocdn.com/s3/m/dc135e1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34.png)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资源的获取与信息的转换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 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测试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军事上,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已经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
在装备性能检测、控制、故障诊断维修, 以及战场目标探测、战场生化、环境探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 许多高校都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也有多个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
上课学生数量多, 教学时数在36学时左右。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增加装备应用特色, 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已成为任课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
十分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及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在工程技术领域, 传感与测试过程是利用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 从客观事物对象中提取有关信息的感知和认识过程, 属于信息科学中信息获取的范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特性、掌握其内在规律的主要手段,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应能从哲学高度认识传感器与测试在信息获取和预处理过程中作用地位, 树立“广义测试”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首先从了解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现代工业领域的作用地位为出发点, 掌握传感器与测试过程的基本静动态特性和技术指标。
然后以实现位移、振动力、温度、流量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为目标, 深入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热电、光电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并结合武器装备中常用的微光、红外探测器件, 详细介绍其构成原理, 以突出本课程的军事应用特色。
《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微波,红外双鉴器的入侵报警系统
![《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微波,红外双鉴器的入侵报警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dd788cf9ec3d5bbfd0a74de.png)
目录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2总体方案设计 (2)2.1方案比较 (2)2.2 方案论证 (3)2.3 方案选择 (3)3 单元模块设计及工作原理分析 (4)3.1 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4)3.2 HB100输出信号处理模块 (7)3.3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 (8)3.4HN911L的输出信号处理模块 (13)3.5双鉴探测器模块 (13)4系统调试 (18)5系统功能和指标参数 (19)5.1报警系统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19)5.2 系统指标参数 (19)6设计总结 (20)6.1 小结 (20)6.2系统前景展望及完善改进 (20)7参考文献: (21)附录:防盗报警系统设计原理图 (22)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保密探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微波多普勒/红外探测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通信、红外制导、激光武器、电子对抗、环境监测、红外加热、安全防范、家用电器控制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主要谈了红外技术和微波多普勒效应在防盗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如今市场上成熟的防盗报警产品有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和多技术复合式的。
但前两者都有致命的缺点就是误报率很高,而多技术复合式的防盗报警器误报率很低,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即使如此,我依旧设计的是被动式防盗报警器,因为我以目前的水准很难对已成熟的产品有所突破而设计出一流的产品。
个人认为利用红外技术和微波多普勒效应设计防盗报警器的意义在于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把这几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融合,同时也让自己明白我们的学习道路还很遥远。
报警器适用于仓库、住宅等地防盗报警。
在没有人在的情况下它可自动完成报警任务,防止盗窃的发生。
自动报警器的设计在一定情况下解决了无人看护仓库、住宅等地物品的保护,使厂家的资产和个人的财产免受损失。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3f0d6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f.png)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作为能源转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测试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测试,验证和评估。
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设计的实践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设计内容3.1 课程简介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测试方法、测试技术、测试仪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了解反应功率、传热、流体力学等基本热学原理和热工测试技术。
3.2 设计原则1.问题导向:设计中设置多个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应的测试任务,通过实践任务,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思考方法和策略;2.合作式学习: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设计中可以设置组队任务,多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测试任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效果。
3.3 设计步骤1.热学原理掌握:针对热学原理进行课堂讲解及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础。
2.试验方案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要求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
3.试验数据采集和分析: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并采集、处理数据,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和评估。
4.报告撰写:学生需要根据实践任务完成报告撰写任务,完成试验报告的撰写和答辩。
3.4 设计成果1.课程达成度:学生将能够掌握热学原理和热工测试技术,能够熟练操作测试仪器,独立进行热工测试,并能够理解和分析测试结果。
2.报告成果:学生完成试验报告撰写任务,包括测试方案设计、测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能够独立进行规范化的技术报告写作。
课程设计样本1
![课程设计样本1](https://img.taocdn.com/s3/m/b8cb41cabb4cf7ec4bfed002.png)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对SPCE061A 单片机的智能救援车的研究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院系(部所): 专 业: 完成日期:摘要本系统以SPCE061A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由玩具电动车改造而成,能够实现自动救援功能(在途中任意位置检测到铁片,并停车将其捡起)。
本系统采用PWM 技术对小车的运行速度和状态进行动态控制;通过红外传感器实现避障;依靠黑白线传感器引导小车寻迹;利用金属探测传感器检测金属障碍物,并且结合电磁铁实现铁片的吸起与放下;能够在LED数码管上显示行驶时间,并能够实现声光报警。
整个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顺利实现题目要求的各项功能。
测试结果符合题目要求,成功的实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红外避障传感器;金属探测器;黑白线传感器;声光报警;LED数码管;电磁铁。
目录第一章设计要求 (1)1.1 基本要求 (1)1.2 发挥部分 (1)1.3 实验框图 (2)第二章总体方案设计及模块选择 (3)2.1 处理器的选择 (3)2.2 电机驱动模块 (4)2.3 智能避障模块: (5)2.4 显示模块 (5)2.5 寻迹模块 (6)2.6 方案选择总结: (6)第三章单元模块设计 (7)3.1 硬件模块(电路图) (7)3.1.1 电源模块 (7)3.1.2 PWM模块 (7)3.1.3 红外避障传感器 (7)3.1.4 金属探测传感器 (8)3.1.5 黑白线检测传感器 (8)3.1.6 LED数码管 (9)3.1.7 声光报警模块 (9)3.2 软件设计 (10)3.2.1 主程序流程图: (11)3.2.2 避障流程图 (12)3.2.3 黑白线寻迹流程图 (13)3.2.4 救援(拾起并放下铁片)流程图 (13)3.2.5 显示计时流程图 (14)第四章系统功能、指标参数 (15)4.1 测试仪表 (15)4.2 测试目标 (15)4.3 测试过程 (15)4.4 测试数据及测试结果分析 (16)参考文献 (25)致谢 (27)第一章设计要求1.1 基本要求(1)要求智能小车从A门进入并开始自动计时,从B门出来,在行进过程中,能自动选择适当的路径,避开墙壁,找到通路,三分钟之内到达B门;(2)到达B门,停5秒,小车自动计时并数字显示AB段所用时间,并声光报警;1.2 发挥部分(1)自B门外,循弧形引导轨迹BC前进;(2)途中检测到铁片D时停车3秒,并声光报警;(3)要求小车拾起铁片D,继续沿引导轨迹前进;(4)到达C点;(5)在C点处,放下铁片D并停止前进。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16c35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8.png)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1. 简介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检查、评估和验证软件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健壮性,确保软件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在软件测试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2.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见的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学会编写高质量的测试用例•熟悉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框架•掌握软件缺陷管理和跟踪技术•了解软件质量保证和持续集成3. 课程大纲模块一:软件测试基础•软件测试概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测试阶段•软件缺陷与错误分类•软件质量度量与指标模块二:黑盒测试技术•等价类划分与边界值分析•决策表测试•正交数组测试•状态转换测试模块三:白盒测试技术•代码覆盖率分析•控制流图与路径覆盖测试•数据流图与数据流覆盖测试•条件覆盖与判定覆盖测试模块四: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概述•自动化测试工具介绍•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执行自动化测试和生成报告模块五:性能测试•性能测试概述•性能指标和基准线设定•负载、压力和稳定性测试技术•性能调优和优化建议模块六:安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概述•威胁建模和风险评估•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技术•安全性缺陷修复和防范措施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项目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作业和小组项目等组成,占总评成绩的60%。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6. 参考教材•《软件测试导论》(Introduction to Software Testing)- Paul Ammann, Jeff Offutt•《软件测试实践》(Software Testing: A Craftsman’s Approach)- Paul C. Jorgensen•《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Software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Kshirasagar Naik, Priyadarshi Tripathy7. 实践项目本课程设计还包括一个实践项目,旨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3339d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4.png)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测试的目的、意义和分类;2. 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景,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3. 引导学生掌握测试用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测试用例的编写能力;4. 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测试用例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的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后续项目实践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试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软件质量观念;3. 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软件测试能力。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软件工程知识。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要教师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给予指导。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试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测试的定义、目的、意义和分类,使学生建立测试技术的基本框架。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试技术概述2. 测试方法:讲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测试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试方法3. 测试用例设计:分析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的编写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试用例设计4.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阐述软件测试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如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评估等,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a89b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8.png)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应用场景。
2. 了解测试技术的概念,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 掌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运用测试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有效结论。
3. 能够运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设计简单的工程项目,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特点与应用2. 测试技术基础-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测试系统的误差分析及补偿方法3.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在工业、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测试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4.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重点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周:测试技术基础,学习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了解误差分析及补偿- 第三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周:综合实践,设计简单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工程项目,进行实际操作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进度和大纲明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7070b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a.png)
机械⼯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机械⼯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课题题⽬:温度测量仪专业名称:学⽣班级:学⽣姓名:学⽣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6⽉30⽇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的1、通过对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了解温度传感器的性能,学会在实际电路中应⽤;2、进⼀步熟悉集成运放的线性和⾮线性应⽤。
⼆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1、技术指标:要求设计⼀个温度测量器件,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测温范围:室温~50℃;(2)被测温度达到50℃时,指⽰灯亮(或蜂鸣器⼯作);2、设计要求(1)设计⼀个能满⾜要求的温度测量及报警电路;(2)要求绘出原理图,并⽤Protel画出印制板图(选做);(3)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设计好电路,选好元件及参数;(4)在万能板、PCB板上或⾯包板上安装好电路并调试;(5)拟定测试⽅案和设计步骤;(6)撰写设计报告、调试总结及使⽤说明书。
3、设计扩展要求(1)能显⽰输出温度;⽬录第1章绪论 (1)1.1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1)1.2 本⼈的主要⼯作 (2)第2章温度测量仪的电路设计 (3)2.1 温度测量仪总体框图 (3)2.2 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 (3)2.3 K—℃变换器 (4)2.4 放⼤器 (5)2.5 ⽐较器 (5)2.6 报警设备 (6)2.7 电路原理图 (7)第3章仿真与制作 (8)3.1 电路的仿真 (8)3.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12)3.3 温度测量仪的调试 (12)第4章总结报告 (13)附录A元件清单 (14)附录B实物图 (15)参考⽂献 (16)第1章绪论1.1电⼦技术的发展趋势电⼦技术是⼗九世纪末、⼆⼗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世纪发展最迅速,应⽤最⼴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个重要标志。
进⼊21世纪,⼈们⾯临的是以微电⼦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代表)电⼦计算机和因特⽹为标志的信息社会。
⾼科技的⼴泛应⽤使社会⽣产⼒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0199fcb81c758f5f61f67eb.png)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支撑课程目标 1) 介绍检测的基本概念、量值的传递和溯源、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
它课程的关联和发展方向。 第二章 测试系统(支撑课程目标 1、2、3) 1. 测试系统的组成。
2. 测试系统的数学模型及频率特性。 3. 测试系统对瞬态激励的响应。 4. 测试系统频率特性的测定。 5. 测量仪器的特性 6. 测量不确定度 要求学生:能解释测试仪器相关的专业术语;能利用测试系统基本概念和理 论分析解决实际测试工程问题;能分析一阶、二阶系统的特性及其对信号的 响应特性;能解释实际测试系统和理想测试系统的区别。 第三章 信号描述及分析(支撑课程目标 4) 1. 信号概述及分类。
具检定系统;振动测量仪器的检定。 2. 振动的激励和激振器:稳态正弦激振、瞬态激振和随机激振的激振方式;
电动式激振器、电磁式激振器和电液式激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测振传感器的力学模型与特性分析;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及阻抗头;磁
电式振动速度传感器等工作原理。 4. 振动的测量:正弦测量系统、动态应变测量系统、频谱分析系统等测量
4. 多环节训练、督促检查,巩固学习成果。 1)作业:课后习题和小作业(测试仪器主要参数评价) 2)实验 3)大作业 4)期中考试:内容主要为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特性、信号和长 度量测量部分;主要涉及测试系统的特性、信号描述和长度测量的基 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及其主要仪器。 5)期末考试:主要涉及各部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测试系统。 6)上课考勤
选用教材: 《检测技术》第 3 版
大纲执笔人: 尹伯彪
施文康、余晓芬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先修课程: 传感器、信号与系统、互换性与技 大纲审核人: 专业教学指导组
术测量、精密机械设计、光电检测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课程设计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eb4c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2.png)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建筑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材料,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流程,掌握建筑材料的质量评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在工程实践中的素质。
2. 课程内容2.1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概念、方法和标准。
学生将通过课程讲解了解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掌握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2.2 水泥和混凝土质量检测实验本章主要介绍水泥和混凝土的检测方法和测试项目。
学生将进行水泥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渗透性等检测实验,掌握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检测技术。
2.3 钢筋质量检测实验本章主要介绍钢筋的检测方法和测试项目。
学生将进行钢筋的拉伸性能、为动态满载钢筋的伸长量、硬度等检测实验,掌握钢筋的质量检测技术。
2.4 砖和砂浆质量检测实验本章主要介绍砖和砂浆的检测方法和测试项目。
学生将进行砖和砂浆的抗压强度、耐火性等检测实验,掌握砖和砂浆的质量检测技术。
3. 实验操作本课程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流程。
实验操作包括水泥和混凝土质量检测实验、钢筋质量检测实验、砖和砂浆质量检测实验。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4. 实验报告每位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后,需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与结论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力求达到规范化的标准。
5. 课程总结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流程,掌握了建筑材料的质量评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高了在工程实践中的素质。
同时,在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提高。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6d98c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d.png)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1. 引言测试技术和传感器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测试技术用于验证和检验所开发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正确性,而传感器用于收集环境和物理参数数据。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测试技术和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2. 课程目标该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测试技术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了解测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掌握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学会如何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3. 课程内容3.1 测试技术本课程将涵盖测试技术中的以下主题:•测试概述:测试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类型;•静态测试:代码检查、静态分析以及代码度量;•动态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基于错误的测试和基于语境的测试;•自动化测试:测试自动化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容量测试;•安全性测试:涉及的安全技术和方法。
3.2 传感器技术本课程将涵盖传感器技术中的以下主题:•传感器概述:传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原理;•电子元器件与模拟电路技术:基本电子元件的使用以及模拟电路设计与实现;•传感器信号采集和调理技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采集和转换;•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分析;•其他传感器应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4. 课程安排本课程总共分为十个模块,其中前五个模块涵盖测试技术的内容,后五个模块则讲授传感器技术的知识。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模块1:测试概述•模块2:静态测试•模块3:动态测试•模块4:自动化测试•模块5:性能测试•模块6:传感器概述•模块7:电子元器件与模拟电路技术•模块8:传感器信号采集和调理技术•模块9: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模块10:其他传感器应用5. 课程评估本课程将使用作业、课堂测验、项目和期末考试来进行学生的评估。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作业:完成对每个模块的阅读和理解,并提交相关作业。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67c2e5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1.png)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文档是软件测试课程的设计报告,旨在介绍软件测试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并提供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确保软件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软件测试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设计目标本次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1.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施计划本次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3.1 理论学习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
教师将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分类、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技术等内容,以及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2 实践训练在学生熟悉了软件测试的理论知识后,将进行实践训练。
学生将组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个软件测试项目。
项目可以是开源软件的测试,也可以是自行开发的简单软件的测试。
在实践训练中,学生需要自行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技术,设计测试用例,并执行测试任务。
同时,学生还需要记录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和测试结果,以及对软件质量的评估。
3.3 项目总结在实践训练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总结报告。
报告中需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背景和目标•测试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测试用例设计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测试问题和改进方案•对软件质量的评估和总结4. 报告评估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将进行评估和打分。
评估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报告的结构和组织是否清晰合理•报告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学生对软件测试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表现•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结果将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
5. 结语通过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设计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ea16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8.png)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针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学生,进行一门专业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掌握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设计目标1.理解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3.能够独立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测试系统;4.能够对测试结果进行准确评估和分析。
三、课程设计内容1.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基础知识•了解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定义和分类;•学习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熟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发展历程。
2. 传感器与传感器信号处理•理解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学习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掌握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接口和连接方法。
3. 测试系统搭建•学习测试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测试系统的搭建方法和步骤;•实践搭建一个简单的测试系统并进行测试。
4. 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了解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学习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能够对测试数据进行准确评估和分析。
四、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并撰写设计报告;2.设计报告应包含课程设计的目标、方法、步骤、结果和分析;3.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搭建一个简单的测试系统,并进行测试;4.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准确评估和分析。
五、课程设计评价标准1.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实际测试系统的搭建情况;3.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4.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总结通过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对于学生未来从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工业大学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报告书
设计题目:太阳能热水器水位测量控制设计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10202
******
学号:*********
目录
一、摘要……………………………………1
二、设计任务………………………………2
三、设计方案………………………………2
1、设计目的…………………………2
2、方案设计…………………………2
3、方案的比较选择…………………3四、设计方法………………………………4
1、选择传感器………………………4
2、电路图设计………………………6
3、A/D转换器的选择……………7
五、结论……………………………………10
六、参考文献………………………………11
一、摘要
太阳能热水器(Solar water heater)是指以太阳能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热水器。
是与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相并列的三大热水器之一。
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
家庭中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是很普遍的,但是给太阳能加水的控制是令人思索的,所以本文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水位测量控制,通过对水位的测量控制达到使太阳能水箱中的水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设计任务
1、利用传感器测量太阳能热水器水位,转换为电信号,然后进行调制、滤波,放大等,最后通过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给计算机处理。
2、基本要求:
(1)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与A/D转换器
(2)设计检测电路
(3)绘制结构原理电路图
(4)编制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方案
1、设计目的
太阳能热水器普遍应用于居家生活,为解决水箱水位的控制,设计水位控制方法,以达到太阳能热水器水位控制,方便人们应用。
2、方案设计
方案一:在水箱底部安装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进水阀的自动控制电路,压力传感器将水箱中水产生的压力转变成电信号,再有控制电路控制进水阀是否给水箱供水。
压力传感器采集水箱中水产生的压力,当压力小于预设的最小值时,控制电路触发进水阀开关,打开阀门进水,随着给水箱供水,水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也增加,当压力增大到预设的最大值时,压力传感器产生的信号使控制电路关
闭进水阀,停止供水。
如图1
方案二:在水箱中安装介质变化型的电容传感器,通过电容传感器将液位高度变化转化为相应的电容变化,再通过设计电路将电容变化转化为电压电平的变化,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对水位进行测量控制。
电容传感器采用电容器为传感元件,将不同的物理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
如图2
3、方案的比较选择
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方案一需要设计或购买一个压力传感器或压力水位计,而方案二则只需要一个电容器(水是导电的);方案一的电路部分要比方案二要复杂,并且方案一本设计是用单片机控制,需要设计程序,方案二则只需设计
一个电路,然后通过A/D转换器变化为数字信号,不需要设计程序,更简单方便。
综合比较,方案二更符合设计要求。
四、设计方法
1、选择传感器。
在模拟式位移测量方法中,是将被测位移量转化为模拟量信号,常用的传感器主要有: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由于是测量太阳能热水器水箱的水位,所以我们选择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传感器采用电容器为传感元件,将不同的物理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
工作原理可通过图3所示的平板电容器来加以解释。
忽略边缘效应,一平板电容器的电容可表达为:
式中:A----极板面积,m ;
ε----真空介电常数,
ε----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当介质为空气时
δ----两极板间距离,m。
由上式可知,改变A、ε或δ的任何一个参数都能引起电容值的变化,即:
据此可做成不同的传感器,通常可分为间隙变化型、面积变化型、介质变化型。
间隙变化型电容传感器是非接触式测量,因而对被测量影响小,灵敏度高,测量范围最大可达到1mm,非线性误差约为满量程的1%-3%,测量的频率范围为0-10 Hz,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缺点是具有非线性特性,因此,限制了它的测量范围,且其内阻很大;面积变化型电容传感器最大的优点是其输入与输出是一种线性关系,缺点是电容的横向灵敏度较大,测量精度较低;而介质型电容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非导电液体和松散物料的液位或填充高度的测量。
所以选择介质变化型电容传感器。
介质变化型电容传感器设计原理:
如图4,通过改变介质改变电容,其中介质2插入电容器中一定深度,这种结构相当于将两个电容器作并联,此时
的总电容由两部分做成;电容C(介电常数ε,极板面积b (l -l))和电容C(介电常数ε,极板面积b l)由此得:
为分析方便,同样设介质1为空气,因此ε =1,又设介质全部为空气的电容器的电容为C ,则,由于介质2的插入所引起的电容C的相对变化正比于插入深度l:
结构图如图5:
2、电路图设计
(1)一阶RC有源滤波器
(2)放大电路
(3)RC高通滤波器
3、A/D转换器的选择
A/D转换就是模数转换,也可以是整流。
顾名思义,就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模拟量可以是电压、电流等电信号,也可以是压力、温度、湿度、位移、声音等非电信号。
但在A/D转换前,输入到A/D转换器的输入信号必须经各种传感器把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压信号。
A/D转换四步骤:采样、保持、量化、编码。
A/D转换后,输出的数字信号可以有8位、10位、12位、14位和16位等。
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三种方法:逐次逼近法、双积分法、电压频率转换法。
逐次逼近式A/D是比较常见的一种A/D转换电路,转换的时间为微秒级。
采用逐次逼近法的A/D转换器是由一个比较器、D/A转换器、缓冲寄存器及控制逻辑电路组成。
基本原理是从高位到低位逐位试探比较,好像用天平称物体,从
重到轻逐级增减砝码进行试探。
转换结束后,将逐次逼近寄存器中的数字量送入缓冲寄存器,得到数字量的输出。
逐次逼近的操作过程是在一个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进行的。
采用双积分法的A/D转换器由电子开关、积分器、比较器和控制逻辑等部件组成。
基本原理是将输入电压变换成与其平均值成正比的时间间隔,再把此时间间隔转换成数字量,属于间接转换。
计数器在反向积分时间内所计的数值,就是输入模拟电压Vi所对应的数字量,实现了A/D转换。
采用电压频率转换法的A/D转换器,由计数器、控制门及一个具有恒定时间的时钟门控制信号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V/F转换电路把输入的模拟电压转换成与模拟电压成正比的脉冲信号。
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该脉冲信号计数,时间到,统计到计数器的计数值正比于输入电压Vi,从而完成A/D转换。
通过对这三种方法的比较选择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ADC0809,其内部结构由8路模拟开关、地址锁存与译码器、比较器、8位开关树型A/D转换器、逐次逼近寄存器、逻辑控制和定时电路组成。
ADC0809引脚图如图6所示:
下面说明各引脚功能:
IN0~IN7:8路模拟量输入端。
2-1~2-8:8位数字量输出端。
ADDA、ADDB、ADDC:3位地址输入线,用于选通8路模拟输入中的一路。
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入端,高电平有效。
START: A/D转换启动脉冲输入端,输入一个正脉冲(至少100ns宽)使其启动(脉冲上升沿使0809复位,下降沿启动A/D转换)。
EOC: A/D转换结束信号,输出端,当A/D转换结束时,此端输出一个高电平(转换期间一直为低电平)。
OE:数据输出允许信号,输入端,高电平有效。
当A/D
转换结束时,此端输入一个高电平,才能打开输出三态门,输出数字量。
CLK:时钟脉冲输入端。
要求时钟频率不高于640KHz。
REF(+)、REF(-):基准电压。
Vcc:电源,单一+5V。
GND:地
五、结论
通过对太阳能水位测量控制设计,解决了水箱水位的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电容传感器的选择,滤波和放大电路的设计,还有A/D转换器的应用。
这次设计不仅加深了我对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程的了解,而且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由于时间有限,设计方案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下次能做得更好。
六、参考文献:
【1】工程测试技术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
【2】尚雅层,侯志敏机电控制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3】王建国,傅妍芳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国铁路出版社
【4】秦曾煌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