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52bd9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6.png)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摘要】小说文本解读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过程,通过探究小说中的隐含含义、语言分析、背景知识的运用、文学理论的借鉴以及读者角度的解构,可以有效揭示作者意图和文本内涵。
这些有效路径确保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小说文本,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小说文本解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解读,而是一种艺术,需要读者在其中领略到作者的用心和智慧。
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且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关键词】小说文本解读,语言分析,隐含含义,作者意图,背景知识,文学理论,读者角度,解构情节,深入理解,拓展视野,艺术1. 引言1.1 定义小说文本解读小说文本解读是一种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过程。
通过对小说中文字、情节、人物等元素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揭示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图和情感。
小说文本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故事情节,更是一种挖掘文学作品更深层含义的过程。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读者可以发现小说背后的思想、文化背景、社会评论等信息,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小说文本解读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也是一种艺术,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字魅力,体会到文学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启发。
小说文本解读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术活动,也是一种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愉悦的文学体验。
1.2 解读的必要性解读小说文本还可以帮助读者拓展思维和视野,在思考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文学技巧,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启发和感悟。
解读小说文本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尊重和珍视。
2. 正文2.1 探究小说文本中的隐含含义探究小说文本中的隐含含义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表面文字,还要深入挖掘作者留下的种种线索和暗示。
“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
![“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9d7e0a7dd36a32d737581eb.png)
“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作者:李儒大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12期“文本多元解读”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问题。
随着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语文阅读教学吹起了一阵清新之风。
与此同时,“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
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
而最后是学无所得,肚子空空。
教师呢?有时束手无策,左右为难,“传道”和“解惑”的功能似乎在慢慢地退化。
仔细想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由原来传统的本质主义的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泥潭滑入到了今天虚无的相对主义的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深坑。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文本多元解读”进行一次理论上的解读和实践上的探索。
一、“文本多元解读”的理论解读(一)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这一涵义就是要强调学习不是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等的理解,因而他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这一内涵就是强调世界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一内涵就是强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对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①新课程倡导“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观明显打上了建构主义的烙印。
《押沙龙,押沙龙》中作者·读者·文本之间关系
![《押沙龙,押沙龙》中作者·读者·文本之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cba7c9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1.png)
2014.02学教育11《押沙龙,押沙龙》中作者·读者·文本之间关系李敏(思源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要]作为后现代主义文本的重要特征,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使读者在文本意义的探索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创造了四位叙述者来分别讲述萨德本家族的历史,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呼唤着读者对文本进行自己的探索。
本文拟从分析四位叙述者的叙事过程出发,探讨在《押沙龙,押沙龙!》的创作过程中,读者的作用以及文本的不确定性带给读者的影响。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不可靠叙述;对话理论;读者《押沙龙,押沙龙!》出版于1936年,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通过描写约克纳帕塔法县萨德本家族几代人近百年的兴衰,艺术性的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
《押沙龙,押沙龙!》不仅探索了福克纳在之前作品中陆续关注过的主题,如旧南方的崩溃、奴隶制、种族主义、乱伦、凶杀等。
同时,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神话模式、象征隐喻等多样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这部小说成为福克纳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福克纳本人甚至认为是“有史以来美国人所写的最好的小说”[1]。
一、多层次对话的尝试:四位不可靠的叙述者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设置了四位叙述者——罗沙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施里夫来从不同角度讲述萨德本家族的历史。
通过四位叙述者对萨德本本人经历以及萨德本家族发家致富,后盛极而衰到败落毁灭的前因后果的猜测和叙述,勾勒出美国南方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社会面貌,表现“人的心灵与它自己相冲突的问题”[2]。
萨德本家族兴起败落的故事已年代久远,失去了太多的关键环节,由一个个悬而未决的谜团构成。
其中最大的谜题就是邦的身世。
它解释了萨德本否决女儿朱迪思与他之间的婚姻,亨利将他枪杀在家门前乃至萨德本家族没落、解体和毁灭的根本原因。
四位叙述者在文中的作用就在于根据自己的感情因素、价值取向和理解能力去讲述探索解读,从而赋予这个家族传说各种意义。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3a7751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a.png)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李士军【摘要】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2)005【总页数】5页(P93-97)【关键词】接受美学;沃尔夫冈·伊瑟尔;隐含的读者【作者】李士军【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最富实绩的代表性理论家之一,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学家、批评家、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
其主要论著有《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读者:现实主义小说的组成部分》等。
伊瑟尔是从研究“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转向文学接受理论的,“他的理论兴趣主要集中在个别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注重对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用的细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论又被称为微观接受理论”[1]604。
以伊瑟尔、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接受美学,随着该理论的深入发展又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大研究方向——“接受研究”和“效应研究”。
阅读文本解读“矛盾”
![阅读文本解读“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0bae4ab8b84ae45c3a358c94.png)
阅读文本解读“矛盾”作者:陈洪梅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8期陈洪梅作者简介:陈洪梅,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学校教师(江苏南京,211100)在文学作品中,教师经常看见矛盾法的运用。
笔者在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必修篇目时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里都能找到一组或几组“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那么,这种“矛盾”在文本中到底有哪些作用?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呢?一、“矛盾”凸显文本人物的厚度在诸多经典文本中,尤其是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是关键要素之一。
那么,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最常见的办法是:把人物放在具体事件和环境中,通过各种方法刻画烘托出来,诸如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但除此之外,通过人物的前后行为所构成的矛盾来塑造人物,不失为立体地、厚实地凸显人物的好办法。
比如,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借助小弗朗士前后行为的“矛盾”,立体地铺展开了小主人公的一段精神成长之旅,让小弗朗士由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少年,从而揭示出“最后一课”在小弗朗士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此外,人物行为和环境也可以构成矛盾,在《伟大的悲剧》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寒季来得比平常更早。
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冷酷无情的——作者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二、用“矛盾”为主题蓄势古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要能吊起读者的阅读胃口,曲折的故事情节是必不可少的,而大多数文本中,不少名家都常采用“矛盾”法来制造文章的“看山”效果,为文本主题的呼之欲出而蓄势。
比如在《散步》一文中,若没有“大路”与“小路”的分歧,没有那一番推拉辞让,文章便会走向“一平如水”,母亲的“长幼之间的相亲和谐”便不会如此扣人心弦;又比如在《社戏》中,没有文中的“寻船波折”,没有“我”内心的一番纠结期待,那“戏”或许就没有那么“好看”了;而在郑振铎的《猫》中,作者先从“矛盾的统一面”来叙述两只可爱活泼又有用的小猫的悲剧结局,然后再从“矛盾的对立面”推出那只来历不明、“不好看还很瘦”的小猫,将矛盾的焦点指向“人性的思考”。
加强文本解读 提高阅读效率
![加强文本解读 提高阅读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47dab61c5f0e7cd1842536d2.png)
加强文本解读提高阅读效率【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4-01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解释意义、发展意义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通过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一、细读文本,潜心会文1.细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隽永深刻,这不正像一道风景绮丽的艺苑仙境吗?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得慢慢地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这既是在教导学生,也是在告诫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
2.咬文嚼字,沉入词语。
“咬文嚼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
细读文本,就是在文本解读时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接触,亲密的接触,而不是一种局部的接触。
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很多老师在教学第1自然段的时候,把基调定在很美好的感觉上。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有四个字被忽略掉了——“早先有过”。
这一个词语其实把整个文本的基调都定下了,它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些东西是过去的,现在已经没有了。
此时,我们再来读“天蓝水清”,产生的就是一种悲凉的怀念,而不是享受。
3.寻找缝隙,发挥想象。
文本有着空白之处,就是预留给师生来确定和填充的,因而我们在阅读中要发挥想象,从空白处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
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及教学应对
![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及教学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4ab4f4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6.png)
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及教学应对作者:郭跃辉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17期摘要: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是客观而必然存在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既与语言符号的性质有关,也与作者表达、读者解读有关。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还原作者意图、参考编者意图,并且尊重学生的合理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边界模糊;作者意图;编者意图;学生解读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B-0036-04笔者某次到学校听课,教师执教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狼》。
教师提问:“屠户遇到狼后,是一次性将骨头投出去呢,还是一根一根地扔出去?”学生根据“投以骨”和“复投之”判断屠户是将骨头一根一根地投出去。
教师请学生思考屠户这样做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说:“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两狼的争斗,自己好趁机脱身。
”教师认为学生的解读缺少依据,属于“过度解读”。
理由是:文本已有“屠惧”的整体氛围,屠户在恐惧的情况下怎么还能想到使用“离间计”呢?课后交流时,笔者对这个教学环节提出了异议,认为学生的答案是有合理性的。
其一,屠户的“恐惧”与保持清醒的头脑,二者之间本无矛盾,如果屠户因“恐惧”而乱了方寸,为何不把所有的骨头一下子都扔给两狼呢?这样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狼的贪欲吗?其二,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可以推测出屠户是想引起两狼的内讧,但愿望并未实现,因为两狼不仅贪婪狡诈,还“配合默契”,这一点在后文中也得到了印证。
这其实就是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问题。
所谓“边界模糊”,指的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应当存在着某种合理的范围和边界,但这种边界不同于清晰的分界线或精确的标准,而是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边界模糊”是文本解读尤其是文学类文本解读里最重要、最敏感也最令人莫衷一是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文本解读的生命力、魅力之所在。
一、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判断文本解读是否合宜、合理,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投射在文字里的世界——立足言语,构建文本“生长时空”的阅读教学探索
![投射在文字里的世界——立足言语,构建文本“生长时空”的阅读教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43c75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a.png)
投射在文字里的世界——立足言语,构建文本“生长时空”的阅读教学探索发布时间:2022-04-07T08:40:39.32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1期作者:单立娜[导读] 文本的时空的就是言语的“生长时空”。
潜心捕捉这样的言语,从而领略不同的“生长时空”,这是对学生个体言语世界的构建。
单立娜浙江省杭州市澎致小学【内容摘要】文本的时空的就是言语的“生长时空”。
潜心捕捉这样的言语,从而领略不同的“生长时空”,这是对学生个体言语世界的构建。
本文首先例举了中高段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文本言语的“生长时空”;继而探寻了文本中的“时空生长”点,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并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蕴含时空感的言语,引导学生打开作品中形象、情感、意义的世界,实现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双重回归与生长。
【关键词】体悟言语生长时空阅读教学歌德说:“要是只能表达自己那一点点主观感情,他是不配称为诗人的;只有当他能驾驭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时候,他才是个诗人。
”的确,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世界”的存在。
因为,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总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萌发生长。
一、“生长时空”:文字里的世界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从指尖流淌出来的语境,就象一面神奇的镜子,怎样的“文字”就能投射出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世界”就会滋育怎样的“文字”。
一个个看似朴实无华的言词,却可影印出无尽的山水美景、人文风情和心灵意境。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中、高段课文中,有许多极富内蕴和时空感的文章,拿到这样的文本,读着读着你便恍惚走进了文本中的那个时空,而不同的文字会让我们一次次置身于不同的天空下。
回望来路,你会发现,其实引领我们进入其间的只是那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言词,它们散落在文本中是那么地自然和不经意,这些言语的“生长时空” 就是文本的时空。
而带领孩子进入这些文本的“时空”,让他们在独特的世界中忘我流连,这就是对孩子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关照与培养。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https://img.taocdn.com/s3/m/36126f3cb84ae45c3b358c5c.png)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作者:杨帆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近些年来,语文文本解读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中心”解读方式、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结构的“文本中心”解读方式和注重读者接受的“读者中心”解读方式。
这三种方式,源起于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三种主要文学批评理论。
受西方学术界长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这三种理论虽自成体系,却又相互排斥。
这些独立的批评理论传入国内并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语文文本解读打破了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作者中心”解读模式,很快形成了三种解读思想并存的情况。
然而,三种解读思想的并存也给语文老师文本解读带来普遍的困惑:面对具体的文本,到底选用哪种解读方式?哪种方式或者解读思想更加合理?如何在三者之中进行选择、取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分析语文文本解读大量实例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解读方式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应该是——实现在作者模式、文本模式和读者模式之间的合理游走。
一、作者中心批评方式的理论和不足“作者中心”批评方式原本是西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文学批评一直沿用的批评方式。
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从“作者”角度出发,关注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把文本看成作者的影子,文本阐释的目的就是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
因此,“作者中心”批评方式非常重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对作品的影响,重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等与作品之间的紧密关联,努力从中寻找线索和依据来解读文本。
的确,在批评者想象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作品必然与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这应该毫无疑义。
因此,“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应该顺理成章,这也是我国文本阐释一直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即使在今天的文本解读中仍然屡见不鲜。
比如杜甫的《兵车行》,教学时必须弄清楚当时唐王朝不断扩边穷兵黩武,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这段史实。
《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笔记
![《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4d0255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f.png)
《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阅读意义 (4)二、文本解读的基础 (6)2.1 文本类型 (7)2.2 解读方法 (8)2.3 解读误区 (9)三、课程设计的理念 (11)3.1 教育目标 (12)3.2 课程内容 (13)3.3 课程结构 (14)四、文本与课程的结合 (15)4.1 教材分析 (17)4.2 教学策略 (18)4.3 评价方式 (19)五、案例分析 (20)5.1 成功案例 (21)5.2 失败案例 (23)5.3 教学反思 (23)六、教学实践 (25)6.1 导入技巧 (26)6.2 讲解方法 (26)6.3 布置作业 (28)七、教师角色 (29)7.1 设计者 (31)7.2 引导者 (32)7.3 合作者 (33)八、结语 (34)8.1 研究总结 (35)8.2 建议与展望 (36)一、内容简述《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与课程设计的重要著作。
本书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中的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阅读这本书,我收获颇丰。
在内容方面,本书首先介绍了文本解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作者强调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书中详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步骤和技巧,包括语境分析、文学手法识别、主题思想提炼等,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书中重点探讨了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的紧密联系,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本身,还要关注如何将文本融入课程设计中。
书中分析了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课程设计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还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展示了如何将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本书还关注了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作者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读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培养论证深刻的写作技巧
![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培养论证深刻的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213e32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a.png)
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培养论证深刻的写作技巧摘要: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重要的文章体裁,议论式的文章也是高中教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章形式,就高中写作教学而言,根据教材,学会议论文写作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拓展,有效实现写作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立足于教材,深入解读教材文本,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培养论证深刻的议论文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文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项目,因此,写作教学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实际写作教学经验来看,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最为常用的一种文章体裁,相比于记叙文而言,议论文能够更好的表达作者的观点,更好的传达文章所蕴含的含义,因此,议论文成为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学习对象。
就当下写作教学而言,要充分立足教材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中文本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论证深刻的思维,这样一方面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文章的内容,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扣中心论点,加强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议论文的写作主要是围绕观点进行阐述,因此,在写作之初,就要明确文章的观点,才能保证文章写作的意思的表达。
首先,需要依据主题明确文章观点。
在确定观点时,要确保它是针对主题的,并且具有明确的立场。
同时,观点应该具有争议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可以选择支持或反对作为文章的观点。
其次,需要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推理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要确保论据充分有力,并且与论点紧密相关。
同时,要注意推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逻辑上的漏洞和矛盾。
最后,需要通过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提升。
在总结时要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并强调其意义和价值。
同时,要注意结论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在学习《过秦论》这篇文章时,通过全篇文章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式,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叙述了秦国发展的历程,最终得出结论——国家的治理要施行仁政,明确论点,其他所有叙述的内容都是为了这个论点而服务,这就是紧扣论点的重要性。
经典课文解读应守正创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谈起
![经典课文解读应守正创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6b6b965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8.png)
于语文教材而言,经典课文还必须具有不可替代的 教育价值。但无论是独特的人物形象,还是作家深 邃的思想或作品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都是以文学 文本作为依托加以呈现的。与非经典相比,经典课文 的文本自身就是意义来源与价值所在。因此,文学文 本是经典解读的主体。任何脱离文本的解读与拓展 都只能是缘木求鱼。语文课程需要反映时代要求,需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但在完成 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经典篇目与非经典篇目所应 发挥的作用或有不同。正如王荣生教授将教材选文 分为定篇、例文、样本与用件四种类型,我们虽然不能 说那些被引入教材的文学经典都属于定篇,但这些 “伟大作家的不朽作品”也不应该成为教材中的“用 件”,仅仅被用来“引起议题”或“提供资料”。
一、经典课文的创新之“虑” 在有关文学经典谱系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哈罗 德·布鲁姆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影响的焦虑”理
论,以此说明前辈学者和文学经典给后人带来的心 理焦虑,以及后代作者为冲破焦虑所作的尝试。在 当前的语文教育界,对于经典篇目的解读与教学设 计,似乎也存在着类似的“影响焦虑”。在语文教材 中,一些经典篇目因兼具思想性、文学性与工具性, 在历次语文教材编选中都受到青睐。这些篇目入 选教材的时间长、频率高,经过专家、学者、名师数 十年的打磨,已在语文教育界形成某些共识。因此 在教学上,越是经典篇目,教师越容易陷入前人的 窠臼;越是传统篇目,教师越有想要摆脱“影响焦 虑”的冲动。
【关键词】经典课文,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关教材经典篇目与 传统篇目的解读,一直是备受语文教学 界关注的问题。从专家学者的文本细读,到一线教 师的教材分析,人们不断挖掘经典的潜在价值,力 图为经典文本的解读开拓更多的方向,为经典课文 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这些围绕经典的研 究,确实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化了对经典的认识, 但面对求新求变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似乎容易陷 入经典解读的焦虑状态。 近日,笔者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阅读到《经典 解读如何“解套”》一文。作者结合《装在套子里的 人》,提出经典课文的解读要“解套”,主张寻求文本 与 现 代 社 会 的 契 合 点 ,鼓 励 多 元 解 读 乃 至 逆 向 解 读。[1]文章确实呈现出作者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教学思考,让我们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当前有关此文 教 学 存 在 的 误 区 。 该 文 作 者 对 经 典 作 品“ 创 新 求 变”的解读,似乎也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自我理解”与文学文本的“真意”把握
![“自我理解”与文学文本的“真意”把握](https://img.taocdn.com/s3/m/f83f33f1aef8941ea76e0544.png)
作者 与 文本 的关 系
二 、 者 与文本 的 关 系 读
解 释 学 理 论发 展 到 后 现代 ,读 者 的权 力 空前 扩
张, 有人 提 出 , 文本本 身 是没 有意 义 的 , 文本 的所 谓 意
作 家虽 然 是 作 品 意义 的赋 予 者 ,但 作 品一 经 产 生 , 具 有 独 立 自足 的 价 值 , 者拥 有 作 品 的“ 有 便 作 所 权” ,但在 文本 意 义 的理解 上 ,作 者无需 拥 有 “ 配 支 权 ” 因为对 多数 作 品而 言 。 者在 创 造作 品 时 的“ 。 作 言 自己也 难 以复 原 了 。 多 阅读经 验 也证 明 : 诸 一方 面 , 读 者不 用 了解 作 家身 世和 创作 背景 , 同样 能感 受作 品 的
2 1 年第 2 01 期
( 第 18期 ) 总 8
[ 文献编
广 西社 会 科学
GUANGXIS HEHUIKE XUE
NO. . 0 22 1 1
( u uai l , . 8 ) C m lt ey NO 1 8 v
]o:03 6 /.s.0 4 6 1 . 1 . .2 d i1. 9jsn10 — 9 72 1 20 6 9 i 0 0
义 [。笔者 对此 表示 赞 同 。文 本作 者受 其 当世传 统 和 3 l
习 俗 的影 响 ,将 个 人 的情 感 与 对 生 活 的体 悟诉 诸 文 “ 一时 代都 必须 按 照它 自己的方式 来理 解历 史传 承 每 下来 的文 本 ” “ 本 的意义 超越 它 的作者 ,这 并不 只 ,文 是 暂时 的 , 而是 永 远如 此 的 ” ] [。理解 一 个 文本 。 际 4 实 上 就 是 阅读者 依靠 自己 的“ 前见 ” 向文本 提 出问题 。 然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3a62b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4.png)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简答题接受美学阅读是一种注重读者主体性、强调阅读过程和互动的阅读方式。
在接受美学阅读中,读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读者中心:在接受美学阅读中,读者地位突出,成为阅读过程中的核心。
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兴趣对文本进行解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二、过程性:与传统阅读强调结果不同,接受美学阅读注重阅读过程。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文本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和体验。
三、开放性:接受美学阅读认为,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生成和演变的过程中。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体现了阅读的开放性。
四、多元性:在接受美学阅读中,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去解读文本,形成丰富多样的理解。
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上。
五、对话性:接受美学阅读强调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读者可以通过评论、讨论等方式,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交流心得,共同丰富文本的意义。
在接受美学阅读中,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特征提升阅读效果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解读文本。
其次,关注阅读过程,而非单纯追求阅读速度或数量。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提问、反思,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此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文本的多元性,勇于尝试不同的解读角度。
最后,积极参与到与作者、其他读者的对话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认知。
总之,接受美学阅读强调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提倡过程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对话性。
文本解读:读者与作者、文本的共生
![文本解读:读者与作者、文本的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0c7de5f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8.png)
文本解读:读者与作者、文本的共生作者:罗晨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2年第01期罗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
一《散步》作为多次入选的“经典课文”,一线教师对《散步》的研究讨论从未间断。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课文总是被全面审视(包括内容蕴含、思想主题、艺术手法、美感特质、版本源流等各方面)的命运不同,关于《散步》讨论却大多数聚焦于文章的主题,或围绕着主题展开。
1993年第一次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后,1994年贺晓溪《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散步〉赏析》[1]一文,标题即明确“尊老爱幼”是《散步》的主题。
1995年夏雨舟《〈散步〉探美三题》[2]的第一题即是“尺水兴波折射至高之上的人性美”,认为“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随着关于《散步》主题讨论的持续与深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观点。
因此“统编本”《教师教学用书》提出:“作品内涵丰富,又很适合做多元解读。
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
”[3]P68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果然包含如此豐富的“主题”吗?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观点中,我们还能够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吗?二在讨论《散步》的主题之前,不妨先看看本文的“主角”是谁?我们从本文三个“特殊”的句子谈起。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③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三个句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点符号——冒号(:),冒号常用于提示引用人物的语言。
《散步》中,除了提示引用人物语言之外,以上三句也使用了冒号。
第8章 文本解读:理论与策略和方法
![第8章 文本解读:理论与策略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fab67227284b73f24250e6.png)
教师读懂这些才能进入教学设计环节。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 文本的主题、格调以及写作特色的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是 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学设计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比 如—— 本文能设计成“概括故事情节”吗?显然不行。因为本文不 是以情节取胜的小说。 本文能设计成“体会父亲的形象”吗?可以,但不是最恰当 的。因为它主要不是“写人”。 本文能设计成“理清文章的思路”吗?可以,但这只是教学 环节之一,而且这样设计也应该和讨论“插叙”和“线索” 的章法知识结合在一起。 本文可以设计成“感受挚爱亲情”吗?可以。但是主题不要 滑进“父爱”的俗套里去。
2. 关于文章的格调和风格。这是一篇富有浓 郁自传色彩和抒情味浓郁的诗意小说,文本 渗透着浓重的悲凉和感伤氛围,但又有一种 “哀而不伤”的格调。这是作者成年以后, 对于童年生活的缅怀与伤逝,其中蕴涵着作 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也就是“忧伤氛围 中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教师没有把握好, 才把这篇文章的诗意丢了,学生甚至有“笑 场”行为发生。
2、从文论角度看:
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作家创造物 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 “文本”也含有注重文字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 结构价值意蕴的意味,与形式主义文论出现有一 定关系。
作品-作家的创造物 –个人创造结果-作品意义 唯一正确性 文本-读者的创造物 –自主开放系统-文本意义 待读者理解
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包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指导学生的文本解读
现在文本解读的提出主要是针对—— 1.以往的“标准答案”、“答案唯一”这一 对个性的忽视与泯灭,强调读者自身的背景、 经验、能力、特质等的机械僵化图解政治化 的阅读而提出的; 2. 新课改以来的泛语文、任意化解读来提出 的。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一千个老师有一 千种解读。 3.阅读的有效性、科学性,语文教学中阅读 的本身功能是什么的追问。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读书笔记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108a2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1.png)
《文学文本解读学》是孙绍振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
在书中,孙先生结合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理论建构和方法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对这部著作的读书笔记: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孙先生在书中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指出,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因此,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
2.文本解读的历史渊源:孙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文本解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他指出,文本解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和诗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本解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等。
3.文本解读的理论建构:在书中,孙先生详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理论建构。
他指出,文本解读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结合读者和作者背景,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孙先生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读者是文本解读的核心,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同时,孙先生也指出了作者和背景对文本解读的影响,认为作者和背景是文本解读的两个重要因素。
4.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应用:在书中,孙先生详细介绍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应用。
他指出,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包括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语音分析、语义分析和审美分析等方面。
这些方法论的应用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5.对传统批评方法的反思:在书中,孙先生对传统的批评方法进行了反思。
他指出,传统的批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作者和背景的研究,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
同时,传统的批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对文本的孤立研究,而忽略了与其他文本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因此,孙先生提出了以读者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强调了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3329c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2.png)
5、比较分析法:通过将不同作家、不同流派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 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的特点和价值。这种比较可以是主题、风格、 技巧等多个方面的对比,有助于我们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
四、总结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意义的研究工作。通过对作品的 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理解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弘扬传统文 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 性思维能力的重
文学经典的生成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涉及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 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首先,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成为经典的关键。这包括 作品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其次,
作品所处历史背景同样重要。文学作品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着 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最后,作品的文化内涵也是经典生成的重要因素。文学作 品应具备普世价值,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共鸣。
总之,我们应该不断地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人类 优秀文化遗产。
本次演示将探讨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意义及其特性,并针对王确《文学经 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进行商榷。文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深 远的影响和价值。本次演示旨在深入理解文学经典的本质,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 视角和启示。
文学经典的特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审美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基 本属性。这些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够吸引读者产 生共鸣和审美体验。其次,文化传承是文学经典的另一重要特性。经典作品往往 成为一个民族或
地区的文化象征,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例如,中国的《诗经》、 《离骚》等作品,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最后,时代精神也是文学经典的 特性之一。每个时期的文学经典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主题。
文本解读的三“步”走
![文本解读的三“步”走](https://img.taocdn.com/s3/m/9db3c1ebf121dd36a32d82ee.png)
文本解读的三“步”走作者:刘春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11期长期以来,传统的文本阅读有三板斧:一是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是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从而总结内容,三是归纳全文主旨及写作特色。
这样的解读文本,只能使语文教学模式化、碎片化,让学生思维僵化,乃至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文本的建构理论来看,文本的形成由三个阶段:作者——作品——读者。
首先是作者中心。
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
然后是文本中心。
文本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它直观体现给大家的是言说的内容及怎样言说。
最后是读者中心。
以读者的视角,实现与文本的互动,进行创造性的深入理解和开发建构。
所以,科学的文本阅读应该有三“步”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
一、走进文本,裸眼读书识真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文本细读就是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对文本进行咀嚼品味的过程。
套用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慢慢读,欣赏啊!何谓裸眼?就是不要受任何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前人的定论作为自己的心得,不要因自己的好恶而曲解作品。
而是以以自己的直觉去读,以自己的心性去感悟,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文本细读就是“一字未其忽,语语悟其神”。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畅泳,在生僻字词处、朗读抑扬处、行文转折处、矛盾生疑处、文句深奥处、写法精妙处等咀嚼体味。
以《陋室铭》的解读为例,首先要再三朗读,让学生体会铭文韵味如歌的特点所在:多用骈句,形式整齐,句末押韵,琅琅上口。
然后再发挥学生想象,欣赏陋室情景如画:屋外,青苔绿草,映入眼帘,清新淡雅。
室内,高朋满座,各位鸿儒和主人谈笑风生,蓬荜增辉。
再看案头金经一部,屋内陈设古琴一张。
最后大家一起欣赏行文的摇曳生姿,灵动如水。
巧妙的首尾类比、写景的化静为动、对比鲜明的交往不俗、虚实结合的生活情趣、画龙点睛的引用名言。
这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识的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初步感知:有雅居,有雅儒,有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作者:杨帆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
近些年来,语文文本解读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中心”解读方式、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结构的“文本中心”解读方式和注重读者接受的“读者
中心”解读方式。
这三种方式,源起于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三种主要文学批评理论。
受西方学术界长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这三种理论虽自成体系,却又相互排斥。
这些独立的批评理论传入国内并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语文文本解读打破了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作者中心”解读模式,很快形成了三种解读思想并存的情况。
然而,三种解讀思想的并存也给语文老师文本解读带来普遍的困惑:面对具体的文本,到底选用哪种解读方式?哪种方式或者解读思想更加合理?如何在三者之中进行选择、取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分析语文文本解读大量实例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解读方式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应该是——实现在作者模式、文本模式和读者模式之间的合理游走。
一、作者中心批评方式的理论和不足
“作者中心”批评方式原本是西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文学批评一直沿用的批评方式。
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从“作者”角度出发,关注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把文本看成作者的影子,文本阐释的目的就是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
因此,“作者中心”批评方式非常重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对作品的影响,重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等与作品之间的紧密关联,努力从中寻找线索和依据来解读文本。
的确,在批评者想象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作品必然与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这应该毫无疑义。
因此,“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应该顺理成章,这也是我国文本阐释一直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即使在今天的文本解读中仍然屡见不鲜。
比如杜甫的《兵车行》,教学时必须弄清楚当时唐王朝不断扩边穷兵黩武,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这段史实。
特别是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大败,损兵六万,杨国忠掩盖真相,企图募兵补充兵员,百姓不愿,他就下令捕人从军,制造出许多人间惨剧。
《兵车行》就是杜甫在咸阳桥附近亲眼目睹了唐军出发时的凄惨情景后写的。
只有掌握了这一史实,才能对诗文开头所描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所展示的妻离子散、生离死别的现实,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否则,学生都认为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木兰还主动从军呢,为什么诗中的百姓却如此拒绝、悲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