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二单元第7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 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 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 筑房屋、城邑。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044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取消帝 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则每年要给 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 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上京临潢府 (二)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二)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三)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四)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西夏攻宋 (二)宋夏和约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铁鹞子,西夏景宗李元昊所创立的重装骑兵部队。后来发展成为西夏的主 力军,作为冲锋陷阵、突击敌阵的“前军”。铁鹞子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 虽死马上不坠,乘善马、重甲。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宋夏和约: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 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872年-926年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弊辽:岁“岁币币,”每加年重银了1北0万宋两人民,的绢负20担万匹。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 丝织品利、:稻双米方、展茶开频叶繁等的,经换济取文辽化的交羊流,、有马利、于骆民驼族等交。融 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 (白头发)利之:人辽,宋不边识境于长戈期。处 于 相 对 和 平 稳 定 的 状 态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请回答:
①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1005年
寇准
③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
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统一了 中国,与其并存的有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 夏政权。历史上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耶律阿保机和元昊 分别是他们的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导入新知
萧峰是契丹的血统,那么契丹是 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与北宋有怎样 的关系呢?同时期和契丹并立的民 族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 一课。
契丹族与 党项族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知识延展
契丹族的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 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 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 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2时30分13秒上午2时30分02:30:1321.9.6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知 识 延 展 — —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
北宋与辽、西夏并存中有战也有和,但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 流。其中辽对北宋的大举进攻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 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后来,北宋与辽、西夏等,通过和议维持了较 长时期的和平关系,各民族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国历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国历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国 历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92页 0178页 0222页 0274页 0376页 0428页 0530页 0632页 0684页 0686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国历 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课件ppt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课件ppt
与高丽的关系
宋朝时期,与高丽的关系相对较为友好。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交往 和合作。宋朝曾经派遣军队帮助高丽平定内乱,并在高丽设立了多个贸易据点。
宋朝的文化发展
文学发展
宋朝时期,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作 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艺术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唐朝的绘画、书法、音乐、舞 蹈等艺术情势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PART 03
宋朝的改革与对外关系
宋朝的改革
农业改革
宋朝时期,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 增加食粮产量,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 改革措施。包括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和技术,鼓励开垦荒地,以及建立完 善的农田水利系统等。这些改革使得 宋朝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国 家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202X-2026
ONE
KEEP VIEW
XXX
XXX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课 件
XXX
XXX
WENKU
REPORTING
汇报人:XXX
202X-12-录
• 单元概述 • 唐朝的兴起与繁华 • 宋朝的改革与对外关系 • 元朝的统一与对外扩大 • 明朝的巩固与发展 • 清朝的变革与衰落
PART 01
单元概述
单元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核心知 识点。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和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 的分析和评判能力。
单元内容概览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包括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及秦 朝、汉朝的政治制度改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 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
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 刷品。
契丹文字
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
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政权

西夏
北宋
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元昊, 兴庆府)
辽(契丹)
(10世纪初,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
府)

战和--澶渊之--------澶渊之-----&封)
板书设计
民族政权并立
宋战夏战争
西夏 辽
澶州战之战
宋夏和和约
北宋
澶渊和之盟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西夏 金 南宋
宋灭北汉之战 高梁河之战 满城之战 雁门之战 瓦桥关之战
宋真宗
寇准
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 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 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 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辽(契丹)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盛唐气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3页 0117页 0174页 0258页 0333页 0398页 0436页 0458页 0545页 0616页 0676页 0730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 世”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和 澶澶 渊渊

之之
盟战
北宋(汉)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板书设计
碰撞中的融合
西夏(党项

1044年
订立和议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辽(契丹
1005年

澶渊之盟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贯通,互市不断;②双方和平相处并开展频繁的 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统一。
消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 [来源:学科网]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主流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 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宋夏关系:休 战事 定君臣
西夏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战 元昊称帝后,屡次攻打北宋,北宋节 节败退,损失惨重。 (二)议和 1. 原因:西夏建国时间短,人力物力 有限,连年战争损失巨大,人民生活 困苦
北宋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带 铜面具,所向披靡,屡著战功。
2. 宋夏合约 (1)主要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思考: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
—— 约·诺里斯
北宋的版图远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 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 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1.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探讨这些问题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yǐng]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后来 赵王改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 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 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问题3:结合课本,谈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 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7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⑤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针对秦国种种落后的现象,商鞅是如何废旧立新,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 挺了过来,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 奇迹。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战争之变)
大变革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制度之变) 铁兴器修牛水耕利的(推都广江堰)(生产之变)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件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件新人教版

5.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 由经营、 自由竞争 和自由贸易;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 步伐。
易混易错 图解识记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 (1)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 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 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 轮船 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 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 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1)制度先进: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 的统治。(2)殖民霸权: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于18世纪中期确立 了世界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3)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4)经济政策:英国政府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
2.标志 (1)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 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 世界的面貌。
思维点拨
知识点拨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 _工__厂_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 工业 发挥 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3.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在国家社会 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4.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 工业无产阶级 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秦孝公
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
商鞅入秦·舌战群臣
百姓
立木为信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37。

7



本课 时
小结
期 的




战国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 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富国强兵
商鞅 变法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影响
迅速崛起,为秦国统一 中国奠定基础
都江堰 秦国 李冰 天府之国
学以致用
篇章一· 新形势,新格局:战国七雄
篇章二· 新制度,新潮流:商鞅变法 篇章三· 新发展,新规划:都江堰
学习目标
1、归纳战国七雄的名称,主要战役、兼并战争的特点。
2、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段示意图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作 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李冰父子像内江鱼Fra bibliotek嘴 外江
渠 宝口瓶
都首

飞沙堰
堰 灌溉网
材料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28张ppt)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28张ppt)课件





4.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D)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5.信息: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战国时期 进一步推广,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据此判断,该信息反映的是( ) C A.青铜器的使用 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 D.兴修都江堰 6.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主持 修筑这一水利工程的是( D) A.商鞅 B.管仲 C.禹 D.李冰
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 孝公支持下变法。
三、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
三、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 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各国 变法使封建制度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 会形成了。
同步练习




1.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 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 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 A 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 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法 B.带来青铜礼 器 C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 字 2.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 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 B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 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
思考讨论:查阅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说说商鞅 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成功。 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改革的目 的是否实现,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因为商鞅变法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制 度,也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后来 商鞅被处死,但他的改革仍然达到了最初的 目的,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 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 家,因此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3张PPT)

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规模大,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一、战国七雄
比一比: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的争霸有哪些变化呢?
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 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用兵谋略 战争结局
一天之内
三年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
(2)新兴地主阶级 (3)变法改革
这三者之间有什 么样的关系呢?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 进一步推广使用
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水平
新兴地主阶级
变法改革
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2)新兴地主阶级 (3)变法改革
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水平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具有代表性、成就最 大的是什么变法?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启示:
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 2、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具有代表性、成就最大的是什么变法?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4.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5.商鞅变法的作用: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正确处理 了三个主体工程即鱼嘴 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 宝瓶口引水口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 补,巧妙配合,浑然一 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 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 分沙、泄洪排沙、引水 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 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训练
10.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 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是( C )
同步训练
11. 北宋与西夏之间,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最后 求同存异,终于订立和约。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B ) A. 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 西夏连年战争,损耗很大,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C. 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D. 西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同步训练
16.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加 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 展的重大问题。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 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也参与进来。 【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 (1)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两例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 碑”;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等等。
4.银川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 权的都城?( B ) A.吐蕃 B.西夏 C.南诏 D.渤海
史海拾贝
历史上的杨家将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 有一种观点认为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 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 官职太小,不足以被体现出来,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 上了这件事。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杨延昭 为什么被称为杨六郎?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 昭是杨业的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料所载, 杨延昭应为长子。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
代为背景,通过北宋与哪些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从
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出一
幅波澜壮阔的古代生活画卷?( D )
A.辽、元
B.金、西夏
C.金、元
D.辽、西夏
1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 一篇关于“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 以确定的较为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C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同步训练
【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 (2)请举出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 项。
战:澶州之战(或西夏进攻北宋);和:澶渊之盟 (或宋夏议和)。
(3)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的关系有什么 意义?
可以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 济文化的交流。
同步训练
【深入探究】 (4)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 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同步训练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 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 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 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 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 一个文化)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6.“(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 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C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宋朝给辽岁币
同步训练
7.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 (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B)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
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2. 掌握辽、西夏与宋的战与和等关系,和是民 族关系的主流。 3.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
知识梳理
9
辽太宗
元昊
澶州 和平 称臣
岁币
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 政权,北方地区有辽,西北地区有西夏。西夏是由党 项族建立的,辽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C ) A. 鲜卑族 B. 女真族 C. 契丹族 D. 蒙古族
强化训练
2.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的共同点是( A )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强化训练
3.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C ) A.北宋政府腐的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 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2.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 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 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 宋辽时期( B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同步训练
13.武侠大师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以北宋哲宗时
宋真宗。
同步训练
(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 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岁币。澶渊之盟。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相对和平的 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5年的协定”的评 价。
一方面,他认为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 另一方面,他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8.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攻宋,逼近黄河岸边的 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这一时期,主张坚决抵抗 的宰相是( A ) A. 寇准 B. 赵普 C. 李纲 D. 石守信
同步训练
9. “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 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 000万以上。30万的岁 币……简直不值一提。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事之 后,北宋迈向巅峰。”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C) ①这段材料叙述的是澶渊之盟 ②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引起人民极度不满 ③政治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④对北宋人民而言,该和议是屈辱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同步训练
能力提升
二、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 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 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 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 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 不乐战斗。”
同步训练
4. 辽、宋、西夏时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历史 阶段。通过下面两幅图片可知,辽与西夏在向汉族学 习的过程中( A )
A. 创制文字 C. 改革官制
B. 发展经济 D. 定制法律
同步训练
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 “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 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B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史海拾贝
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 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 六郎。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中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
2. 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曾建立过西 夏政权的党项族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C ) A. 耶律德光 B. 柴荣 C. 元昊 D. 朱温
同步训练
3. 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过一句诗:“未离 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读来气魄宏大,但 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统一的地区 是( B ) ①中原地区 ②东北地区 ③西北地区 ④南方地区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 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虽 然民族间有过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友好是民族 交往的主流。
强化训练
1.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萧) 峰与群雄惨烈相斗的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 (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是( B ) A. 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B. 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C. 因为乔(萧)峰欺骗了大家 D. 有人嫉妒乔(萧)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