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型题材与风格
清代宫廷七佛题材的表现形式
AppreciatION 鉴赏清代宫廷七佛题材的表现形式《七佛番轴》之一——迦叶佛(图1)孙继艳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七佛又称“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
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一、七佛的由来七佛作为魏晋以来长期流行的佛教艺术主题,现存实物多见于石塔以及石窟壁画、画卷等多种表现形式,如北凉石塔,其造型及七佛布局明显受到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在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七佛造像大量出现。
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等这一时期所开窟龛,均有七佛题材的造像或壁画。
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也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材。
在元代,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位于山西稷山兴化寺大殿绘有《朱好古、张伯渊七佛说法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李公麟七佛图卷》等。
乾隆时期,为了密切和稳定西藏等边疆地区,清朝中央政府每年要赏赐给西藏等地的头领许多御制物品。
同时,这些地区的头领每年北海《七佛塔碑刻石画像》——毗婆尸佛(图2)也派人或亲自向皇帝进贡。
其中佛AppreciatION 鉴赏教用品占了很大比重,也不乏七佛题材的物品。
自此,乾隆皇帝对七佛艺术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清宫制作了大量的相关文玩。
二、清宫七佛题材的几种表现形式由于乾隆皇帝对七佛艺术的推崇,清宫关于七佛文玩的制作可谓多种多样,以下就逐一介绍:1.七佛唐卡画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是西藏绘画特有的艺术种类之一。
清宫唐卡的来源:一是贡品,即西藏首领达赖、班禅和甘肃、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领袖,以及章嘉、阿旺班珠尔、阿嘉等驻京的呼图克图、王公大臣进献给皇帝的礼品,多数出自西藏画师之手,清宫称为“番画”“藏画”。
二是清宫廷绘制的,即由皇宫内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宫廷画师绘制。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庆阳北石窟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之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北十二公里处。
该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元、明、清等时期的建设和维护,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
造像艺术成就庆阳北石窟寺内共有石窟257个,保留统计的石刻造像、浮雕、壁画等艺术珍品2万余件,是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
石窟造像艺术是庆阳北石窟寺的艺术精髓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北方佛教造像艺术的特点,也表现了其中华丽、奇异、地方特色的元素。
寺内所刻造像塑工巧妙,花式错落有致,姿态万千,表情传神,让人看得出神入化。
艺术特点:既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色,又深入表现了佛教宗教思想。
其特色在于造像的线条紧凑,形象浑圆饱满,以融合为主,修正为辅,表现出佛教造像的庄重、统一、大气和函谷深沉的美感,石窟中雕刻的造像在姿态、衣饰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
艺术贡献:庆阳北石窟寺的雕塑造像对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的重要代表之一。
庆阳北石窟寺的浮雕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创作在崖壁深处、天然岩壁上的浮雕、石塑浮雕等。
浮雕在庆阳北石窟寺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往的特色。
艺术特点:庆阳北石窟寺的浮雕艺术以线条简练、形态优美、颜色丰富、内容丰富、刻画细腻为特点。
其造型笔法简练,将经文思想和审美性结合起来,创作出生动、真实的佛教人物形象。
庆阳北石窟寺壁画与石雕更是相互印证,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层次和深度,使石窟壁画和浮雕艺术达到了一种更具统一性的艺术整体。
艺术贡献:庆阳北石窟寺的浮雕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创新设计、精湛工艺、深奥哲理、华美风格,不仅为中国北方佛教共工艺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享有世界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也称为宝积山石窟寺,位于中国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城北约15公里处。
该寺修建于北魏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寺庙之一。
1. 造像艺术特色:庆阳北石窟寺是一个以佛教为主题的石窟寺庙,保存了大量的佛
教造像。
这些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以唐代风格为主,形态优美、雕工精细。
其中最著名的
是唐代雕刻的“宝积山大佛”,高达32.5米,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大的岩石佛像之一。
2. 壁画艺术特色:庆阳北石窟寺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内容包括佛教经典故事、佛陀
生平事迹、仙佛境界等。
这些壁画多以浅浮雕的方式呈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其中最
有代表性的是法门寺大塔的壁画,反映了唐代创作壁画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4. 自然环境特色:庆阳北石窟寺坐落于宝积山的山脚下,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寺庙被群山环绕,气势宏伟。
山上生长着各种植物,呈现出四季分明的景观,寺庙内有清
澈的泉水流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观环境。
寺庙还有一些石窟内部供游客参观,
其中包括少林寺、法门寺等,让游客对佛教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是庆阳北石窟寺得以保存至今并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独特的造像艺术、壁画艺术、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色,使庆阳北石
窟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遗产。
通过探索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我们可
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体验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摘要】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是中国重要的石窟寺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石窟寺的历史渊源,雕塑和壁画艺术特色,以及文化意义和影响传承,探讨了庆阳北石窟寺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其对当地文化艺术的重要影响。
文章认为,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对中国文化艺术具有珍贵意义。
文章指出应当加强庆阳北石窟寺的保护工作,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庆阳北石窟寺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庆阳北石窟寺、文化艺术、历史、雕塑艺术、壁画艺术、文化意义、影响、传承、独特性、珍贵意义、保护、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石窟寺概述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兴盛于唐、宋时代,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保存完好。
庆阳北石窟寺包括洞窟、塔院、方塔和整体围墙等建筑,其中以洞窟为主要特色。
这些洞窟内壁绘有大量佛教造像和壁画,展现出庆阳北石窟寺独特的艺术魅力。
庆阳北石窟寺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珍贵代表之一。
其精湛的雕塑和壁画艺术值得世人深入探索和领略。
1.2 文化艺术特色介绍庆阳北石窟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国西部的龙门石窟”。
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其雕塑和壁画艺术堪称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中,雕塑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
寺内的佛教造像以栩栩如生的姿态和精湛的工艺著称,每尊佛像都展现出细致入微的雕刻技艺,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极致追求。
这些佛教造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艺术的绝佳表现,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传承贡献了无限魅力。
庆阳北石窟寺的壁画艺术也是其文化艺术特色之一。
寺内的壁画以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展现出佛教故事和宗教信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1)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是一处古老的佛教文化遗产,被誉为“甘肃石窟艺术的缩影”,位于镇原县北部的狮子山东麓,距离县城约15公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的历史风雨。
北石窟寺的最大亮点就是窟内的佛像和壁画。
现存有石窟38个,分北石窟、南石窟、顶部石窟、麓部石窟和外部石窟五个部分,其中北石窟和南石窟是石窟寺的主体部分。
北石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现存36个窟和5000余尊佛像。
南石窟是隋唐时期的作品,现存2个窟和1000多个佛像。
在这些石窟中,保存着丰富多彩的佛像和壁画,其中尤以壁画精美,题材繁多,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北石窟寺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主馆内的弥勒佛像。
这尊佛像高约12米,创造了石窟寺中最高佛像的纪录。
弥勒佛像坐在宝座上,手持如来印,表情严肃庄重,神态威严。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则是北石窟13号窟“佛陀二十五菩萨会”。
这幅壁画描绘了佛陀入世讲法的场景,是中国北方佛教壁画中的杰作。
此外,北石窟寺的壁画中还有《金刚经画像》、《壹蔡菩萨故事图》、《普贤菩萨画像》等众多经典之作。
除了佛像和壁画外,北石窟寺还有许多其它的值得游客探访的景点,如毗卢半山宫、梁皇墓、披露山古墓等。
毗卢半山宫是一处古代道观遗址,坐落于狮子山半山腰处,离北石窟寺不远。
梁皇墓是唐代晋州(今河北井陉)十一世梁氏当地名流所建的墓穴,现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披露山古墓则是一处唐代贵族墓群,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有关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北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北石窟寺的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接待和景区维护管理两个方面。
景区内设有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石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加游客对石窟寺的认知和兴趣。
除了传统的旅游服务,北石窟寺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景区内的旅游资源。
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庆阳实验小学五二班赵嘉瑜“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这一首歌或许是对我家乡最生动的描述;狭长的哑铃状造就了甘肃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和人文特征,有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多姿多彩的小崆峒民俗馆,肃北蒙古族风情、古酒泉传奇、以及“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等。
其中沙漠、草地、河流纵横交错,无形中又增添了几丝优美!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
最有特色的是庆阳黄花菜,似花非花,自古以来就有“谁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赞美诗句。
庆阳是光荣的革命老区,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
庆阳的周祖陵森林公园,从风城过大桥,到周祖陵山下,经过茂密的林带和蜿蜓崎岖的简易公路可达停车场,停车场上面的建筑群用822个石台阶连接在一起。
山顶周祖文化区,总体布局严谨规范,错落有致。
庆阳的北石窟寺的石雕佛像造型独特,高大,是我国石窟造像中难得一见的精品,主佛室七座高大的唐代佛,让你震撼。
值得一游。
小崆峒风景美丽,是陇东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和黄土沟壑区少见的风景旅游胜地,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
“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这几句歌词道出了黄土高坡夏秋季节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太阳还在睡觉的时候,村民们便带着前天晚上就准备好的镰刀,几个馒头匆匆出门了,为的是赶早收完地里的小麦。
到了中午时分,村民们大都已经回家休息了,简单的休憩之后,又要出发了,背着自家种的西瓜,累了,两三家坐到一起,说着家常事,张家有几头牛了,李家的羊又有羊羔了等等。
傍晚各自扛着镰刀、锄头会带了家中,可以在微弱的月光中看到一个又一个烟囱冒着浓烟,在做饭了。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能更加概括这样的生活方式“出门一把锁,回家一把火”!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情,别以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没有事情做,放暑假了,书本远了,农活近了。
北石窟寺研究成果述论
1 。15窟 是北 石窟 寺 的创 建洞 窟 , 个 6 也是 北石 窟寺 时 的名 称 。根 据北 石 窟 寺 的一 方 残 断宋 碑 、 乾 隆 清
米 。窟 内共有 大 型 石雕 造 像 2 3身 。 壁 有 千 佛 、 四 飞
伎 佛 l 内 宋 、 等 朝 代 的 增 修 和 扩 建 , 有 有 编 号 的 窟 龛 3 8 天 、 乐 人 、 传 及 佛本 故 事 浮雕 造像 l0多身 , 清 现 0 个, 石雕 造像 2 2 16尊 , 画 6 . 方 米 , 碑 8通 , 壁 97平 石
阴 刻 和 墨 书 题 记 10余 方 ,清 代 献 殿 遗 迹 一 处 , 5 清 代 木 构 建 筑 戏 楼 一 座 。18 9 8年 1月 1 日 , 国 务 院 3 被 公 布 为 第 三 批 全 国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北 石 窟 寺 始 建 于 北 魏 , 盛 于 隋 唐 。 因 清 同 治 兴
七 年 ( 8 8) 的 民 族 战 乱 和 1 2 16 9 0年 的 海 原 地 震 , 寺
容相 当丰富 。 北 石 窟 寺 自创 建 至 今 。 有 l0 已 50多 年 的 历 史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 时 代 的变迁 , 曾兴衰 更 替 , 几起 几 落 。解 放后 ,
经 甘 肃 省 的 文 博 工 作 者 重 新 发 现 ,得 以 有 效 保 护 。 由 于 北 石 窟 寺 的 石 质 属 自 垩 纪 沉 积 岩 , 结 物 中 的 胶 蒙 脱 石 、 利 石 及 泥 质 含 量 高 , 度 较 低 , 压 强 变 伊 密 抗 小 , 于 吸水 , 易 风 化 , 此 , 易 容 因 自然 侵 蚀 严 重 , 使 致 岩 体 裂 隙 纵 横 , 岩 众 多 , 化 程 度 与 日俱 增 , 分 危 风 部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是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一处古代石窟寺庙,它集佛教艺术、维摩
文化和岐山石窟石刻艺术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
庆阳北石窟寺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其石窟壁画。
石窟中的壁画属于唐代维摩诘经文化
的代表,以描绘维摩诘、释迦牟尼等佛教故事和人物为主题。
这些壁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色彩鲜艳,表现了古代维摩文化的独特风貌。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24窟的壁画《大唐贞观文物诸罢怪状图》,它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多个怪状动物,这在其他石窟中是不常见的。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研究唐代宗教信仰和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庆阳北石窟寺的另一个特色是其石刻造像。
石窟内的石刻造像有300余尊,其中以唐
代造像最为著名。
这些石刻造像造型优美、细腻,给人以肃穆和庄严的感觉。
他们的服饰、发髻、手势等都展示了唐代造像的一些特点。
这些造像既是佛教信仰的表达,也是我国古
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庆阳北石窟寺还有一些独特的雕塑艺术形式。
窟壁上的石刻凹凸纹饰,形似密丛的草木,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
而且,这些纹饰还展示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巧和创意。
石窟内还保存有一些石刻半身像,它们以逼真的形态和生动的表情展示了当时人物的
形象和特点,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特的石窟壁画、石刻造像和雕塑艺术形式成为研究佛教艺术、维
摩文化和岐山石窟石刻艺术的重要宝库。
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也为我
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佛”与弥勒信仰——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主像构成
未来世中诸众乍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增盖幢播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
“七 佛 " 与弥 勒 信 仰
庆 阳北 石 窟寺 第 165窟 的主像 构 成
白 文
(西安 美术 学院 ,陕 西 西安 710065)
收 稿 日期 :2017-10-15 作者简介 :白文 (1964- ),男,陕西西安人 。副教授 ,主要从 事古代 陕西周边、丝绸之路 宗教美术研究。
① 参照党燕妮 《 (南石窟寺碑> 校录研究》,《敦煌 学辑 刊》2005年第 2期 ,第 221—231页。 ② 邓建吾 《庆 阳阳寺沟石窟 “佛洞” 介绍》,《文物 》 1963年第 7期 ,第 26—36页。 ③ 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著 《庆 阳北石窟寺 内容总 录》,北京 :文物 出版社 ,2012年 ,第 152页。
中国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发展路线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
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是由西方传来的。
敦煌的莫高窟,与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
石窟艺术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与风格,完全是相同的。
这充分说明了石窟艺术是沿着由西而东的路线发展的。
神性与人性的融合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
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数成功之作,恰在神与人之间,所以颇具魅力。
如龙门奉先寺,凿建于唐高宗时代,是龙门石窟造像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为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
主尊为坐式,头高4米,耳长1.9米,波状发髻,面圆润丰满,眉高而长,形如初月,目广长有神,目光凝视前下方,鼻直宽厚与广额通连,口角微含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宁静、胸怀博大而充满自信,给人以慈祥、亲切、崇高、稳重之感。
表情含蓄、神秘莫测,可亲而不可近,有神圣不侵犯的威势。
这是一尊具有佛的神秘性与人世间最高主宰的无尚权威性的集合体,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环境与心境的结合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
环境可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
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
石窟位置的选择,也会给礼佛者造成感情震动。
石窟形制与造像的结合,也会造成一种气势,给礼佛者以感染。
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佛国世界等级森严,以佛为中心。
佛教义宣传的是众生平等,但在佛教艺术形象的处理上却采取不平等的形式。
佛居于中心地位,形体格外高大突出。
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等,按等级逐渐低矮,侍立两旁,如众星托月。
装彩与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装彩的,花花绿绿,效果强烈。
从忠孝观看宋代佛教的世俗化——以北石窟寺为例
的信 仰 和 推 崇 。 史 载 , 光 武 帝 之 子 楚 王 刘 英 “ 少 乱 时 期 人 们 的 精 神 寄 托 。 但 佛 教 在 传 播 的 过 程
时好游侠 交通 宾客 , 晚 节更喜 黄 老 , 学 为 浮屠 , 斋 戒祭丰 巳” 。 …魏 晋 南 j匕 朝 日 寸 期 , 由于长期 战乱 , 灾 难
会 的一 切 联 系 , 要求 教 徒 既 不 能 娶 妻 , 也 不 能 生
子 , 更 不 能 对 父 母 长 辈 尽 孝 , 宣 扬 一 切 皆 空 。 佛 教 的这 些 教 义 , 使 得 这 些 佛 教 徒 不 再 具 有 世 俗 生 活
中 的孝 亲 思 想 , 这 些 与 中 国 的传 统 伦 理 道 德 , 尤其
了北石窟寺 当时的佛事盛况, 但这些世俗化了的佛事活动是对佛教忠孝观的有力诠释。 关键 词 : 佛教 ; 忠 孝观 ; 世俗化 ; 北石 窟 寺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0 7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1 7 3 0( 2 0 1 3 ) 0 2 - 0 1 1 1 - 0 3
以北石窟寺为例
段 有 成 ,冯小琴2
( 1 . 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庆阳 7 4 5 0 0 0 ; 2 .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 忠孝 观是 佛 教 的重要 教 义 。 宋 金 时 期 , 由于佛 教 的世 俗 功 能加 强 , 佛 教 的 忠 孝 观 不 断 与 儒 家 传 统 的主 流 思 想相 结合 , 极 大地 推动 了佛教 的世 俗化 发展 。位 于甘 肃 陇 东 的北 石 窟 寺 , 是 甘 肃 境 内比较 重 要 的 石窟 群 之一 , 在 佛教 的 东渐 史上有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地 位 和影 响 , 保 存 至 今 的 宋金 时期 3 0 多方碑 铭 和 题记 , 反 映
庆阳市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型题材与风格
庆阳市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型题材与风格作者:史旻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7期摘要:甘肃庆阳市南部地区的北石窟寺群,是甘肃省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总共有五个组成部分,包括楼底村一号窟、石崖东岸石窟、石道坡、寺沟石窟以及花鸨崖。
北石窟寺群始凿于北魏,后期历朝历代也都曾在此地开窟造像,有着较为丰富的石佛造像遗存,彰显了我国陇东地区在古代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造诣。
文章将简单阐述北魏时期北石窟寺各个窟龛中石佛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北石窟寺群佛教造型艺术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北石窟寺群佛像题材艺术风格北魏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85-02甘肃省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地,沿着这条古道多个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流与发展,也使得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甘肃留存下了大量珍贵的古文化遗产,石窟寺便是其中之一,窟中的佛教造型极具浓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因受当地地质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的诸多石窟中只有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像为石雕,其余窟中的佛像均为泥塑或者是泥塑与石雕结合。
如此看来,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像则更显珍贵和特别。
一、北石窟寺群的地理位置以及发现简述北石窟寺群地处陇东高原董志塬的西面始凿于北魏,目前发现的遗存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宋朝等各个时期的开凿,总共有309个石窟龛,其中165窟和北魏晚期的石佛造像,处于覆钟山的崖壁之上,覆钟山又地处蒲茹两河交汇之地,在蒲河的西岸,是居士沟,居士沟南部是闻名已久的鸡头山,居士沟北面又有大坡山,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北石窟真正是远离喧嚣、山水环绕,十分符合僧侣参禅。
宋朝以前多是造像,宋朝以后基本上是对之前造像的保护与修缮,但是石窟寺群内的各种佛事活动依然延续,例如盂兰盆会,以及明朝时期的佛灯贡献等。
清朝时期,对165窟进行了修缮,在《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中,对当时的修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导游词
(编辑:春暮)�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其风格与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相近,在中国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地区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这里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西汉至晋代为安定郡,北魏时归泾州,唐代为宁州,五代、宋时属原州彭阳县,元代为镇原州,明清属镇原县。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据史料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初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美的艺术瑰宝。
除正壁高大的造像而外,窟内南、北、西壁布满小佛龛,基本分为四层,共计62龛。217身造像。这些佛龛多作方形,圆拱顶形或长方形,每龛内有雕一佛二菩萨的,有雕一佛二弟子的。佛均结跏趺坐,弟子或菩萨侍立。大部分保存完好。整个窟内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小龛内的造像,特别是下层的小龛内造像雕刻尤为精细生动,其衣纹如出春水,自然而流畅。菩萨发髻高耸,上身袒露,下着羊肠裙,轻纱透体,披巾自双肩搭下,或用一手举起,形式多样而富有变化,身躯活泼优美而典线,婀娜多姿,富有情感,显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似今迪斯科舞女在表演。这些优美的人物造型,虽展示极乐世界的佛国生活情景,却充分反映了我国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歌舞升平的空前盛况。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而这些造像工匠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倘偌他们没有虔诚的心态,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断然雕造不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的。
北响堂山石窟佛像介绍
北响堂山石窟佛像介绍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北京门头沟的妙峰山镇北响堂村。
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石窟寺,因其规模宏大、窟窟石佛、造像精美而被称为“石窟寺之冠”,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个代表,为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响堂山石窟是一座建于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高约17米,宽约11米。
窟内佛像庄严肃穆、造型优美,有一种宏大、神秘
的美感。
石窟寺现存大小佛像108尊,其造像内容丰富,题材
广泛,有佛本生故事像、佛传故事像、佛教三论宗造像等。
窟内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端庄秀美。
北响堂山石窟造像布局合理,从外到内有七个主要洞窟:第一洞窟为摩崖佛像;第二洞窟为释迦牟尼像;第三洞窟为阿难迦叶像;第四洞窟为二菩萨像;第五洞窟为二弟子像;第六洞窟为三佛二菩萨像;第七洞窟主佛像为弥勒菩萨。
其中最大的是第五洞窟主佛弥勒菩萨像,高达7米。
其次是第三洞窟的二菩萨像,高约4米。
其余四个洞窟都是小佛像,有坐佛、立佛、二尊者和二弟子像。
—— 1 —1 —。
庆阳北石窟寺第240窟的初步研究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0NOMY AND CU删 RE
. 1 4 3
【 历史 文化 】
庆阳北石窟寺第 2 4 0窟的初步研 究
北石窟 寺位 于甘 肃东部 庆 阳市所 在地 西峰 区西 南2 5公 里 的覆 钟 山下 蒲 、茹 二河 交 汇 的东岸 二 级 阶 地上 。地 理 坐标 为北 纬 3 5 。 3 6 3 5 ,东经 1 0 7 。 3 2 0 0 ,海 拔 1 0 6 4 ~ 1 0 8 3米 。该 石 窟 寺 囊 括 了 自北 魏 至清 朝 的大 小洞 窟共 3 0 8个 ,其 中 1 6 5 、1 3 5 、2 4 0 、 3 2 、2 6 3等窟 龛具 有极 高的历 史 与艺术 价值 。因为
王 鑫 蕊
(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 7 3 O o 0 0 )
摘 要 :庆 阳 北石 窟 寺 第 2 4 0窟基 本 被 断代 为 北 周 ,但观 察 其 中 南北 两壁 造像 却 发 现 差异 较 大 ,将 两壁 造
像 与 隋 同时期 造 像 进 行 对 比 ,得 出 北壁 造像 是 窑 内最早 修 造 的 ,修 造之 时 处于 北 周 晚期 ,而 南壁 造像 应 该 是 窑
内最 晚修 造 的 。时代 处 于 隋代 初 期 ,所 以 ,同一 窑 内南北 两壁 的遣 像 才会 呈现 出迥 然 不 同的风 格 。
关键字 :北石窟寺 ;2 4 0窟 ;武帝灭佛 ;北周;隋
中 图分 类 号 :K 8 7 9 . 2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2 o 1 5 )1 1 - 0 0 5 3 — 0 2
甘肃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研究
甘肃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研究
一 T X / 鹏窟 寺较 集 中 的地 方 , 是 由 于这 种 客 观 条件 限制 , 定 了南 北 石 窟 中 相 近 的人 物 形 象 , 用 写 意 的艺 术 手 法 巧 决 “ 硬 。 妙 地表 现 出每 一 个 鲜 活 、 神 的佛 教 人 物形 传 大 大小 小 有 二 十 多处 石 窟 , 中最 主 要 也 是 寺特有 造像 风格 :简朴 、 直 ” 其 最具 代表 性 的石 窟是 北 魏泾 州刺 史 奚康 生 创 北 石 窟寺 自北魏 创 建之 后 , 经北 魏 、 历 北 象 。 有研 究指 出 :北 石 窟寺 七佛 造像 的头 与 “ 建 于北魏 时 期 的北石 窟寺 也 称 庆 阳寺 沟石 窟 周 、 隋唐 各 代 不 断 扩 建 , 具 备 了 今 天 的 规 才 至今 已有 一 千五 百 多年 的历 史 了 , 中的 身 的 比例 约为 1 , 艺术 风格 较 多继 承 了 云 其 :该 5 和 同样建 于 北魏 时期 的南 石 窟寺 也 称泾 川 石 模 , 窟 。南 石 窟 寺 与北 石 窟 寺 , 其 名 称 的南 北 唐 代 营 造 的 规 模 最 大 。 从 石 窟 保 存 情 况来 冈石 窟雄 浑 肃穆 的造 型 风格 。 而南 石窟 寺七 从 :造 6 对应 上 来 看 , 寺 间 应存 在 某 种 关 联 。从 地 看 , 已采 取 了 一定 的保 护 措施 , 仍有 相 当 佛 造 像 的 头 与身 的 比例 则是 l , 型 可 能受 二 虽 但 部分 窟龛 石质 风化严 重 , 造像 残缺不 全 。 到 了龙 门石 窟 古 阳洞 造 像 的 影 响 , 得 刚健 显 理位 置上 来看 , 寺 位置 近乎 南北 相 对 , 二 且相 距仅 4 公 里 ; 史 料 记 载该 二 寺一 处 是北 魏 5 据 位 居 北 石 窟 寺 窟 群 中 央 的规 模 最 大 , 俊 秀 。 尽 管 两 窟 造 像 在艺 术 造 型 上 略 有 区 时 但 永 平 二 年 (0 ) 另 一 处 是 北 魏 永 平 三 年 代 最 早 , 59 , 内容 最 丰 富 , 存 相 对完 好 , 时也 别 , 是南 石 窟 寺 的 总体 设 计 及 造 像 思想 无 保 同 ( 1) 50 。综 观该 地 区北 魏 时期 所建 造 的石 窟 , 最 具有 代 表性 的 石窟 是北 魏 时期 所 建造 的编 疑 来 自于 北石 窟寺 。我认 为 云 冈石窟 的造 型 ” 从 地 理位 置 , 窟形 及造 像 布局 上看 , 州南 石 号 为 15 泾 6 的佛 窟 ,6 窟 整窟 内呈 横长 方 形穹 风 格 的 确 可 以用 雄 浑 肃 穆来 形 容 的 , 并 没 15 但 窟和 庆 阳北石 窟是 如 出一 辙 的一 对规 模宏 大 隆 大顶 、 形 门 , 门上 同样设 有 明 窗 。窟 门 有 北 石窟 寺 中七佛 造 像 的头 与身 的 比例约 为 方 窟 头戴 尖 顶 圆盔 , 穿 铠 甲 , 身 下 1 的 粗短 身 材 , 冈石 窟 的佛 像 由于 体量 庞 : 5 云 的双窟 , 别位 于 当年 临 泾城 的南 北 , 同属 外 二 天 王立 像 , 分 且 北 魏时期 奚康 生一 人指使 开凿 。 着 战 裙 , 情 愤 怒 。 天 王 外 侧 各 一 身 蹲 狮 。 大 , 匠考 虑 到 了透射 的影 响 , 而使 头部 略 神 工 故 从 南 石窟 寺位 于泾 河 左岸 壁 上 , 坐北 面 南 , 而 窟 内正壁 及 南北 壁 高坛 坛基 之 上 与南 石窟 大 于 正 常 比例 , 而 弥补 仰 视 观 看所 产 生 的 共 有 编号 五 个 窟 , 一 号 窟 , 五 窟 外 , 它 寺 1 窟 造像 布 局 相 同 , 雕 有 七身 立 佛 , 视 觉偏 差 。但 云 冈佛像 的头与 身 比例 从观 赏 除 第 其 号 也 不 各 窟 已是空 窟 。 l 窟为 北魏 永年 三 年 (1 ) 同 的是 只有 十 身 胁侍 菩 萨 , 壁 窟 门两 侧 各 的 角 度来 看 是 舒 服 点 , 会 给 观者 带 来 粗 短 号 5 0 前 不 所建 , 门外有 二 力士 立像 , 像 是经 后 代补 塑 雕 弥勒 菩 萨 一 身 , 但 门左 侧 还 雕 有乘 像 菩 萨 一 的 视 觉感 受 。就 这 一点 来 看 , 石 窟 寺 并 没 北 过 。窟 门上 设有 明窗 。窟 内壁 台基 上造 七 身 身 , 门右 侧 雕 三 头两 臂 手 持 明 和金 刚杵 的阿 有很 好 地继 承 云 冈石窟 的 总体 造型 风格 。南 立 佛 , 壁 上有 三 身 , 北 东西 两 壁 各 两 身 , 及 修 罗 。二 石 窟 在 形制 和造 像 布 局 基本 相 同 , 石 窟 寺 的开 凿 晚 于 北石 窟 寺 , 由于 主 持 开 以 又 十 四 身胁 侍 菩 萨 , 样 七佛 立 像 均 匀 排 列 的 造 像 风格 上 极 近 , 北 石窟 寺规 模 较 大 。15 凿 的 同为 奚 康 生 一人 , 此 南石 窟 寺 的 总体 这 唯 6 因 造像 布局 是 极具 地 域 特 点 的佛 教造 像 石 窟 , 窟 的窟形 及 七佛 布 局为 窟室 中心部 位 留 出较 设 计 及 造 像 思 想 必然 会 受 到 北 石 窟 寺 的影 具有 独特 的创 造 性 。佛 与菩 萨无 论 在身 高及 大 面积 , 可供 世人 膜拜 及从 事各 种佛事 活 动 。 响 , 南 石 窟寺 七 佛 造 像 的 头与 身 的 比例 要 但 体量 的差 距 均是 悬 殊 的 , 一 点 与 其 它 石窟 这 无 论 在 窟 形 还 是 在 造像 题 材 、 局 等方 略好 于北 石 窟 寺 , 认 为南 石 窟 寺 在 总结 北 布 我 的造 像 特 征 虽然 一 致 , 是 严 格 遵 守佛 教 经 面 , 北石 窟 寺都 有 明显 的相 像 之处 , 窟 的 石 窟 寺 的 开凿 经验 的基 础 上 , 出进 一步 考 都 南 两 作 义 , 佛教 规定 的佛 与菩 萨 的等 级而 雕造 的 , 总 体设 计 以及 造像 思 想是 一 脉相 承 的 , 里 , 虑 与 调整 , 整体 造 型把 握方 面 , 窟寺 要 按 这 就 南石 但 此 处 菩 萨 的高 度 约 为佛 的一 半 , 进一 步 强 将 两窟 的佛教 造像 的艺 术风格 进 行探讨 。 优 于北石 窟 寺 。 调 了佛 、 萨 间 的严 格 的等 级 关 系 。在 前 壁 菩 现 已有 研 究 资 料 认 为 :从 雕 刻 风 格 上 “ 南 北 石 窟 寺在 艺 术 成 就 上 虽 不 及敦 煌 、 门两侧 各雕 弥 勒菩 萨一 身 。七 身佛 及 十 四身 看 ,6 窟 与 同 时代 建 造 洛 阳 宾 阳 中洞 很 接 大 同 、 靖 、 15 永 天水 等 地 石 窟那 样 文 明 遐迩 , 但 胁 侍菩 萨 的造像 手 法相 对 于龙 门石 窟 较 为粗 近 。例 如 面庞 丰 圆 , 体粗 壮 , 重 的褒衣 薄 作 为 甘 肃 陇 东 地 区 最 具 代 表 性 且 具 相 当 规 身 厚 犷, 有着北 方 民族特 有地域 特色 。 带式 袈 裟 , 情肃 穆庄 严 等等 。 15 佛像 头 模 、 久 远 的石 窟寺 , 陇东 地 区及 陕西 西 表 ”6 窟 年代 对 窟顶 正 北及 东 西 以浮雕 手 法讲 述 了佛 传 身 比例 均 较 正 常 人 的 比例 粗 短 , 遵 守 宗 教 北地 区的一 些石 窟 产生 过一 定 的影 响 。尤 其 在 故事 , 内容有 树 下 诞 生 , 中建 陈 马 , 中观 歌 规范 下 , 官 佛教 艺 术 同时 受 当时代 风 格 , 地域 特 对 于 继承 云 冈石 窟 艺术 风 格 的 同 时 , 南北 石 舞 等。部分 由风 化原 因有 残缺 。 点 及 工 匠 个 人 修 养 等 诸 多 因素 的影 响 和 制 窟寺 又有 着 自身 独 特 的艺 术 气 质及 感 染 力 , 第 五窟 , 名 为罗 汉 窟 , 资料 记 载 , 约 , 而 在 艺术 表 现 上 呈 现 出不 同 的风 貌 造 为研 究我 国北魏 时期 的佛教 造像 风 格及 艺术 又 据 该 因 窟 为唐代 开凿 , 因 石质 皆 已严 重风 化 , 但 造像 型 也 属正 常 。佛像 身 体 比例 粗短 、 头部 偏大 , 手法 提供 了更多 的一 首资料 。 模糊不 清 。现无太 多考 察价值 。 是 南 、 石 窟共 有 的特点 。北 石窟 寺 的 15 北 6 窟 从 其 保 存 相 对完 好 的一 号 窟 来 看 , 它 造 像 的七 佛严 谨对 称 的 布局 给人 以庄严 大方 参考 文献 其 各 窟 在 当时也 一 定 达 到 了较 高 的艺 术 造诣 , 和 朴 实淳 厚 , 伟 壮 观 的感 受 。 门左 侧乘 象 【】 王子 云 , 中 国雕 塑 艺术 史上 下卷 》人 民 雄 1 《 , 只可 惜 历 经 千年 的风 雨侵 蚀 , 没 有较 完 善 的 普 贤 菩 萨安 详 地 坐 于 象 背之 上 , 定优 美 美术 出版社 ,9 8 及 镇 1 8 的保护措 施 , 已没有 当年之 风采 。 现 的 姿 态 给人 以亲 切 之感 ; 外 , 阿修 罗 天 ,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 ,陇东石窟》 文物 此 如 2 《 , 北 石窟 寺位 于 甘肃 省 张 阳县西 峰 镇西 南 也是 一 件 写实 手法 与 夸张 浪漫 主 义思 想 巧妙 出 版 社 . 9 7 1 8 2 公里处 , 5 石窟坐东面西 , 营建在一段长约 结合的典 型代表作品。作为佛 的护法 , 匠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 ,庆阳北石窟寺》 工 3 《 , 1 8 10 , 约 2 米 的红 砂 岩 上 。 因 山崖 石 质 并没 有严 格 按 照佛 经 中对 阿修 罗 的描 写来 表 文 物 出 版 社 .9 5 2米 高 0 易 于雕 刻 , 全部 造像 为 石雕 , 像形 式有 半 圆 现它 , 造 而是通 过 中国特 有 的写 意表 现手 法 , 塑 【】李红雄 宋文玉 �
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
2015年3月陇东学院学报Mar.2015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6No.2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董文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在考古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纵观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发端期,这一阶段主要为北石窟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的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庆阳北石窟寺》的出版;九十年代至今为繁荣期,这一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六个方面。
关键词:五十年;北石窟寺;考古研究中图分类号:K8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5)02-0001-05收稿日期:2014-07-30作者简介:董文强(1981—),男,甘肃陇西人,助教,考古学硕士,主要从事美术考古研究。
建国后,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进展,对石窟的考古调查和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有计划、较全面的石窟调查首先在西北地区开展,尤其是甘肃的石窟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五十年来,陇东地区的北石窟寺在考古调查和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二十五公里蒲、茹两河交汇处的覆钟山下,是陇东地区最大的一处古代佛教石窟群,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开凿年代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宋代。
该寺现存有编号的大小窟龛共计308个,石雕及彩塑造像2126身,壁画彩绘90平方米,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2方,清代建筑遗迹三处。
北石窟是陇东地区石雕艺术的精华,洞窟形制多样,造像题材精美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五十多年来,北石窟寺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纵观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期,时间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期,时间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期,时间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庆阳北石窟寺的研究现状与
66庆阳北石窟寺的研究现状与尚未解决的问题崔惠萍1 张多勇2 张亚萍2(11北石窟寺,甘肃 庆阳 745000;21陇东学院 历史系)摘要: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北魏创建的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
七佛和弥勒菩萨像的主像组合、头大身短的造像布局、古朴雄健的造像风格是北石窟的特色。
自1959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归纳北石窟寺目前的研究成果及保护现状,同时提出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在北石窟的源流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期待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今后进一步地深入考察、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北石窟 研究现状 综述 尚待解决的问题中图分类号:K879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09)03-0066-11一 北石窟寺概况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的覆钟山下,泾河的支流蒲河和茹河交汇的东岸。
石窟开凿于中生代白垩纪的黄砂岩上,因河流冲刷砂岩出露形成的岩崖,高20米,正西向,地理坐标:N36°36′4015″,E107°31′5512″,崖底阶地海拔高度1030米。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因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回民起义和1920年的海原地震,寺院遭受了惨重的破坏,曾被掩埋,佛事活动终止。
1959-1960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陈贤儒、赵之祥等同志,在对陇东地区文物工作调查收稿日期:2009-03-03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泾河中上游汉代城址及其变迁研究”(0810-05);陇东学院预研项目“丝绸之路陇山以东段考察研究”(XYSHK0903);甘肃省教育厅社科项目(049-02)、陇学院社科项目“庆阳石刻研究”(xysk0411)。
作者简介:崔惠萍(1973—),女,汉族,甘肃天水人。
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张多勇(1966—),男,汉族,甘肃华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
庆阳市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型题材与风格
史旻陇东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甘肃庆阳市南部地区的北石窟寺群,是甘肃省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总共有五个组成部分,包括楼底村
一号窟、石崖东岸石窟、石道坡、寺沟石窟以及花鸨崖。
北石窟寺群始凿于北魏,后期历朝历代也都曾在此地开
窟造像,有着较为丰富的石佛造像遗存,彰显了我国陇东地区在古代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造诣。
文章将简单阐
述北魏时期北石窟寺各个窟龛中石佛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北石窟寺群佛教造型艺术的
独特历史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北石窟寺群佛像题材艺术风格北魏
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85-02
甘肃省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地,沿着这条古道多个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流与发展,也使得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甘肃留存下了大量珍贵的古文化遗产,石窟寺便是其中之一,窟中的佛教造型极具浓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因受当地地质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的诸多石窟中只有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像为石雕,其余窟中的佛像均为泥塑或者是泥塑与石雕结合。
如此看来,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像则更显珍贵和特别。
一、北石窟寺群的地理位置以及发现简述
北石窟寺群地处陇东高原董志塬的西面始凿于北魏,目前发现的遗存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宋朝等各个时期的开凿,总共有309个石窟龛,其中165窟和北魏晚期的石佛造像,处于覆钟山的崖壁之上,覆钟山又地处蒲茹两河交汇之地,在蒲河的西岸,是居士沟,居士沟南部是闻名已久的鸡头山,居士沟北面又有大坡山,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北石窟真正是远离喧嚣、山水环绕,十分符合僧侣参禅。
宋朝以前多是造像,宋朝以后基本上是对之前造像的保护与修缮,但是石窟寺群内的各种佛事活动依然延续,例如盂兰盆会,以及明朝时期的佛灯贡献等。
清朝时期,对165窟进行了修缮,在《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中,对当时的修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然而在清末时期,因为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我国西北地区于1862年爆发回民起义,战乱波及董志塬北石窟,导
致寺庙中的僧侣逃散避难,北石窟寺自此废弃。
到1920年,我国宁夏地区又发生了地震灾害,北石窟寺地区受其
震波影响,导致寺院部分石窟佛龛被滑落的崖体掩埋,北
石窟寺也因此在人们的眼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
二、北石窟寺群佛教造型的题材
北石窟的开凿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北魏时期的各代皇帝,均热衷修功建德,不管是皇
亲贵胄,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都受到僧侣的教化,崇
尚佛教,贵族祈求“皇室繁荣、帝业永昌”。
百姓祈求家
人幸福安康,但不管是什么身份,他们开窟造像,都是
表现了自己对佛祖虔诚的崇拜,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
精神信仰。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以迦叶佛、释迦佛、弥勒
佛为主要信仰对象,而这三佛又分别被称之为过去佛、
现在佛和未来佛,从过去到未来的佛像继承,在某种意
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是皇室的继承,彰显北魏皇室传统
的永续。
北石窟寺群的建造,比较多的石佛造像题材是
七佛与三佛造像,这也体现出在当时环境下,七佛、三
佛的宗教信仰,在当时非常盛行。
另外还有一佛二菩萨
的石佛造像,在北石窟寺群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并且这
类造像题材,一直贯穿于整个北魏的佛教造像。
(一)北石窟寺中的七佛造像题材
“七佛”造像,源自于古印度的健陀罗艺术,七佛实
际指的就是包括释迦佛以及释迦佛之前的六佛,在《七
185
Yi Shu Ping Jian
Yi Shu Ping Jian
佛经》中有关于七佛的记载,其佛号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俱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
石像工匠师傅常常将七佛与弥勒或者是西方的无量寿佛进行组合造像,多为常见的是七佛与弥勒佛的组合,在这类造像组合中,弥勒有时候是佛装、有时候是菩萨装,与七佛共同组成八佛。
大约在公元2世纪,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河西石窟以及克孜尔等地,都发现了关于佛题材的造像。
北魏时期,在北石窟寺群的数百个窟龛中,有两处窟龛以七佛题材的石佛造像,一处是165号窟龛,另外一处是北1号窟龛。
165号窟龛是以七佛为主尊佛造像,分别置于三壁处,在正壁有三尊石佛,南壁和北壁各立两尊,并且每尊石佛的身后都各自配备了两尊侍立菩萨。
窟龛的西壁设计为窟门,窟门的两侧各立一尊弥勒菩萨石像,在165号的外窟,还雕刻了阿修罗与普贤菩萨的石像。
总的来看,北石窟寺群中165号窟的石佛造像,主要以七佛为主,弥勒菩萨为辅,这种沿袭了古老佛教题材石佛造像,与健陀罗艺术以及河西地区的七佛相比,有了很多创新的地方,特别是8米高的主尊主佛,在之前的造像中是非常少见的,另外就是165号窟将七佛与弥勒菩萨的布局设置进行了改变,主佛设置为三壁三龛,弥勒菩萨则是放置于正壁的对面,弥勒菩萨的高度为5.8米,次于主佛,也是凸显弥勒菩萨的补处身份。
在北1号窟龛中,也有七佛题材的造像,在其中心柱上面的八面龛中,雕刻有八尊结跏趺坐佛,也可以说是八佛题材。
在《北石窟寺论文集》中有对其论述:佛着通肩式袈裟,胸前有“U”形衣纹,两腿向外的平行纹,两腿之间有“U”形纹饰的圆形衣角。
在其两侧面方位,各立一菩萨。
这与北凉佛塔上的七佛像造像十分相似,区别也只是在两侧多加的侍立佛像。
北石窟寺群中的165号窟龛与北1号窟龛,都有七佛石像题材,这也就体现了当时当地的百姓对七佛的崇拜与信仰,究其原因,之所以在北魏时期盛行七佛题材造像,主要缘由首先是因在很多相关的佛教典籍记载中,有关于七佛的各种功德,这是吸引七佛信徒的主要因素。
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的《念七佛品》中提到,观七佛造像,能够富贵荣华,死后有佛祖接引,来世再生还能有佛像或者是菩萨像,除此之外,还能祛除妖魔邪祟,治病救人等诸多益处。
(二)“三佛”造像与“一佛二菩萨”题材
三佛也就是三世佛的信仰,在公元2世纪左右就传入我国,特别是《法华经》、三昧婵法等对三世佛信仰的宣扬,使其在魏晋时期都极为盛行。
北石窟寺也受三世佛宣扬的影响,在石窟寺造像中将三佛作为造像题材之一。
第229窟就是三佛造像题材,东面正壁以及南北的侧壁各有一龛,均为一佛二菩萨石像,佛像均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姿势为结跏趺坐,两侧则为侍立的菩萨像。
在北石窟寺群的窟龛造像中,一佛二菩萨的佛教造型题材较为多见,165窟龛的七佛题材主尊都在其佛像两侧配有两名菩萨侍立,还有北1号窟龛的主尊、八面龛以及四方龛中的佛像,都是一佛二菩萨的造型,这些都可以被理解为一佛二菩萨题材的佛教造像。
包括在113号窟、237号窟以及244号窟中的佛像造型,也都是一佛二菩萨,但是因为很多被风化严重,而且在造型上极为相似,所以很多佛像类型难以确定。
三、北石窟寺群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像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当时甘肃陇东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阶段人民群众以及制作工匠的审美意识所决定,他们在塑造自己的信仰时,就是依照自己的情趣去塑造自己所需要的佛与菩萨。
首先是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
在北石窟寺群众开凿较早的窟龛北1号窟,其中心柱上端的八面龛中八尊佛像,其面庞方直,结跏跌坐,身穿通肩袈裟,佛衣衣批是对称的弧形排列,特别是通肩袈裟是犍陀罗艺术中最为普遍常见的样式。
其次,在第165窟的七佛石像的造型上,佛像面庞方直,略显圆润,双肩圆实,整体造像的身材显得健壮厚实,面部表情威严,带有一种北方人特有的坚毅、醇厚的形象特征,与当时同时期的云冈石窟中昙曜五窟中佛像面相特征较为相似。
再次,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像风格,还带有南朝士大夫独特服饰与画风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元素。
服饰上,南朝的士大夫多喜欢宽襟宽袖、褒衣博带的装扮,这种装扮有一种说法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相关,南北朝时期政治局面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既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但是又因官场变化朝不保夕的时局,担心自己人生的起落浮沉,为了释放内心的苦闷,他们追求玄学,主张精神自由,体现在服饰装扮上就成了宽襟宽袖飘逸自然的褒衣博带造型。
北石窟寺群是甘肃省极具代表性的石窟遗存,相对于其他石窟来说,更加受到学者与研究人员的关注,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北石窟寺群的研究中来,能够更加全面的探索北石窟寺群的文化艺术奥秘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文斌,唐晓军.关于十六国北朝七佛造像诸问题[J].北朝研究,1993,(03).
[2]董华峰.试论北魏陇东石窟的八面体中心塔柱[A].北石窟寺论文集[C].庆阳市瑜华印务有限公司,2009.
[3]史苇湘.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J].敦煌研究,1988, (07).
[4]王霞.“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论北魏石窟汉化造像样式的确立及成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6).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