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等。

(2)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变式图: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注意】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

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增长率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2.对“λ”的理解:

N t =N 0λt ,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4.K值变动的示意图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向1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种间关系图示

考向2群落的演替

2.演替的特点

(1)自然群落演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常表现为群落内有机物质总量增加,营养结构

更复杂,物种更丰富,稳定性更强。

(2)人为因素群落演替往往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同自然群落演替相比,人为因素群落演替经历时间短,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3.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考向3 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一.生态系统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四种成分的判断

(2)析图:

①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

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B、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②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腐生动物。

③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生物。

3.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分析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模型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在自然界,一种生物不可能只吃一样食物,同样,一种生物不会只被另一

种生物所捕食,这样,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我们称其为食物网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注意事项: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1)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数量减少的情况:天敌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的情况:如图T125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所以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3.食物链(网)的确定方法

(1)以表格数据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为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2)以表格数据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的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注意:本表直接呈现的是某生物体内的有机汞浓度,并非能量值。有机汞的传递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汞浓度增加,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所以从表中有机汞浓度的大小可推知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食物链(网)如图T122所示

(3)根据题干提供的各种图形信息构建食物链(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