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心知识课程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美国新品格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新品格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8e46c9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e.png)
美国新品格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王 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摘 要]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其进行改革。
因此,我们需要吸收新的成分对其进行调整,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章通过以美国为例,分析其新品格教育模型的优势所在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探讨了从更新观念和增强实践性等方面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品格教育[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46 1971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新品格教育各国对自己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同,所以对其实施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
美国教育家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为克服当时美国严重的道德危机,以个人品德培养为焦点,以诚实、勇敢、自律、慎思、尊敬等美德培育为内容,以示范、实践、阅读经典等传统品格训练方法为主要方法,以帮助受教育者塑造良好品格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理论改革与实践运动,称为新品格教育。
[1]1 1 通过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其在高校中主要有两种具体实施方法:一是在新生年开展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美国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入学后必须接受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
该类课程的理念整合了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向学生灌输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美国年轻人了解美国文化、历史以及它们的精神传统,并且通过这些教育使得美国年轻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方式,以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对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启发
![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对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f777775eb307e87101f69677.png)
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对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启发作者:刘玲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第03期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据了解,本次改革将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三项重点措施,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三项重点措施之一.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性.郑富芝指出,研制质量标准,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其次是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有是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美国自1996年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以下简称《老标准》)颁布后的15年,科学与科学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所以,迫切需要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到课程标准中去.在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2011年7月颁布了《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在此基础上,41位来自26个州的专业人员构成的团队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征求各种建议并反复修订,最终在2013年4月正式颁布《下一代科学标准》(以下简称NGSS).NGSS 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尝试利用科学教育的经验做出更好的决断,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更好地解决科学与技术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深受第二次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于2001年制定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为我国基础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契机背后所隐藏的诸如基础科学教育发展滞后、课堂教学重知识轻实践,应试色彩浓厚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借鉴他国尤其是基础科学教育发展领先国家在新世纪制定的基础科学教育标准,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这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问题.研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NGSS与《老标准》相比,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极大的差别,差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老标准》首要关注的是科学课程、教学及其评价,而NGSS首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各学段的表现预期,通过表现预期将科学和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发生有效关联,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NGSS删除了《老标准》中与四个学科领域并列的“作为探究的科学”主题,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和工程实践”,凸显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嘴辩等能力的养成.下面我们结合NGSS中6-8年级段和9-12年级段的物理学的内容进行解读,以期对我国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借鉴.1 NGSS的内容体系NGSS以学生的学为主、强调核心能力的达成.课程目标由K-12年级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组成,四个学段的目标分别为K-2年级段目标、3-5年级段目标、6-8年级段目标、9-12年级段目标.根据以上目标,NGSS创造性地将科学分成4个学科领域,其分别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以及工程与技术、科学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物质科学的内容来看NGSS对我们的启示.NGSS分为把物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PS1)是“物质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PS2)是“运动和静止”,第三部分(PS3)是“能量”,第四部分(PS4)是“波与其在信息传输技术中的应用”.学科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NGSS期望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应该能够理解这些最基础的科学概念,期望每位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有彻底的理解.与《老标准》相比,内容少而精,在深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NGSS的科学内容的系统结构.在科学内容的结构中,置于最上层的是“表现预期”这一栏目.然后,为了更好地诠释“表现预期”的内容,在此栏目的下方建构了“基础框”,基础框中的内容分为三个维度:科学和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这三方面内容都是围绕“表现预期”的,与“表现预期”形成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例如,以PS3(能量)为例,对于6-8年级段和9-12年级段的物理学科的第三部分(HS-P3)“能量”,NGSS中的基础结构是这样的:接下来,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栏目中的“表现预期”.NGSS设置了“表现预期”这一栏目.这是NGSS最大的创新,这一创新为教育者提供了独特的指导,同时也为课堂中的科学教学定下了基调.“表现预期”陈述了学生在某一学段应该理解和能够做到的相关科学内容,NGSS转变了之前《老标准》中“学生应该知道和理解的科学知识”这一说法,而是通过“表现预期”来断定哪些学生的行为能够表明他们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为课程、教学和评估提供统一的、具体的目标.例如,在“能量”的“表现预期”中,学生要从周围世界可见的与能量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入手,认识能量的相关特点,逐层深入地建构能量的物理模型,从数学的角度建构能量的数学模型,设计、建造、和完善的设备,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 NGSS的特点2.1 具体、清晰的学业预期表现从学生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表现预期来看,《老标准》主要罗列了学生应该“知道”或“理解”哪些内容,而在NGSS中,这些内容需要转换成可以测量的学生表现和他们是否达标的细化指标.预期目标紧密围绕学习进阶,指明了学生应该会做些什么,学生可以依据目标评判自己是否达标,这也为课程、教学及评价提供同样清晰、具体的目标.2.2 学科核心概念的“少而精”NGSS以少而精的学科核心概念来组织学习内容,避免了选择大量的主题,以给教师和学生更多时间去更深入的探究每一种观念,使得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调查论证以及获得对物质世界的更深入的理解.减少每个年级阶段所应该学习的核心观念也有助于选择哪些知识最值得花时间变得更加清楚,避免在没有概念背景下学习过多的其他问题.2.3 核心概念的连贯性NGSS指出应该将学习看成是一种连续发展的过程,将同一个核心概念在四个学段按照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认知发展进行描述.强调学生对核心观念的理解随年级上升而获得系统的发展,这就是所谓“学习进阶”.研究员汤姆·科克伦(Tom Corcoran)等认为科学教育中的“学习进阶”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之上,即在适当的教学下,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和科学实践的理解及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复杂化.这也体现了布鲁纳和泰勒的教育思想.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提到组织学习经验时,遵守的三个准则:连续、顺序、整合.连续是指课程要素反复出现,确保学生有机会重复不断地接触这一课程要素得到发展;顺序是指在连续的基础上,同一个课程要素以逐渐复杂的方式展开,每一个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是指在各要素与经验间建立横向联系,使学生将各要素整合起来,获得统一的观点.NGSS总结了物理的核心概念.并把这些核心概念作为课程要素,依照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不同,从学前到高中反复以不同的深度出现.2.4 注重科学和工程实践,注重跨学科概念NGSS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和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三维度的合理配置,融合实践与知识于一体,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其中,科学和工程实践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提问和问题定义;开发和使用模型;规划和开展调查;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构造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进行证据论争以及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跨学科概念包括:模型;因果关系:机制和阐释;规格、比例和数量;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与物质流动、循环及守恒;结构和功能;稳定与变化.美国K-8年级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理查德A.杜谢尔(Richard A. Duschl)及其研究成员认为科学实践本身有多层含义,就作为教学理念或策略来讲,其主要特征体现为设计和进行实证性调查、论证解释和创建模型、文本形式的交互和学习论证.课堂中的科学实践有三大要素,即社会交互性、科学专业术语以及科学代表物和工具的使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生物科学课程研究委员会主任罗杰W.拜比(Rodger W. Bybee)认为科学实践不是对科学探究的取代,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对科学教育的拓展和丰富,实践性教学促使学生把相关活动作为实验、数据搜集、社会交往、建模和工具使用、调查和解释、数学运算以及论证等学习方式的基础,教学策略与科学实践紧密相连.这实际上也承袭了杜威对教育的理想.杜威的认为:通过科学技术实践,学生以真实世界为起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获取知识,深刻理解世界与科学,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严肃思考、富有创造力的公民.杜威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化学、物理、数学标签下的各种信息,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理解他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与社会,在其中寻找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人类面对困境时成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者,这正是人类进步的源泉.NGSS承袭了杜威对教育的这一理想:面对真实世界解决问题,在个人与公共事务中严肃思考,寻找证据,富于表达,积极合作.3 NGSS对我们的启发3.1 开发具有连贯性、一致性的《标准》《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在标准的制订方面,基础科学教育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分学科制订《标准》走向制订统一的、连贯的《标准》,对基础科学教育各学科分支进行有效整合,寻找其共通的核心,并进行统一架构,形成连贯性、一致性的学生认知发展谱系.另外,在开发新《标准》时,应有效整合新近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应对新《标准》草案广泛征求意见.3.2 注重“科学探究”的实践性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探究”教学,实施以来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出现“假”探究、“伪”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注重“科学探究”的实践性.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学生基于当下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现象),以学生个体(或群体)认识自然的本真方式来认识自然,回到生活世界(或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实践探究.3.3 重视学科核心概念,重视学习进阶长期的分科教学其实为我们进行更精致的进行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知识本体而言,找到核心内容是第一步,具有挑战性的是,将其在合适的学段进行定位.这需要心理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研究的丰富成果以及内容和评价方面国际比较研究的参照.系统化的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并将之准确的外显在课程标准内容中,对于我国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系统化具有重大价值.。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525f3030740be1e650e9a23.png)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王洪玉(合作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合作747000)【摘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在学习、分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学习理论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认为该理论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及评估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接受学习意义学习同化启示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研究领域。
奥苏贝尔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持批评的态度,在他的学习理论中他一方面批判了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将实验室里的动物心理研究直接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想,并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对当前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
一、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他对意义学习的描述,他极力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为此,一方面,他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下了精辟的定义,从而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
他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
另一方面,奥苏贝尔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美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
![美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013d4f3f705cc17552709cb.png)
美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21世纪成功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等。
“21世纪技能”基本内容:21世纪知识与技能“彩虹”“21世纪技能”的学习模型:“项目学习自行车”模式“21世纪技能”框架下的学校教育重组:七项支持系统的改革美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制定标准和实施评价改革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学习环境美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全世界的学校正在进行的学习设计,都越来越与孩子在21世纪获得成功所需的知识相吻合。
从新加坡到悉尼,从赫尔辛基到中国香港,从英国到美国,各处的学校都在进行学习革新,旨在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合日益增多的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使人们的学习跟上21世纪发展的新节奏。
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为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提供了深刻而赋有常识性的理论指南。
“21世纪技能”的由来●关于P21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和国际教育组织开始讨论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
进入21世纪,这些技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2002年在联邦教育部的主持下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以下简称P21),该组织将21世纪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整合,制订了《21世纪技能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将教育界、商业界、社区以及政府领导联合起来,帮助21世纪技能的培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
P21的成立标志着国家提高了对培养21 世纪人才的重视。
2007年3月,P21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见图3),全面、清晰地将各种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并设计了系统的方案来保障计划的实施。
新的框架以科学理论为支撑,并且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美国的14个州加入该组织,并在它的指导下有效开展了“21世纪技能”计划。
●“21世纪学习框架”的制定背景为了对21世纪的学习做出清晰的表述,P21“标准、评估与职业培训委员会”设计了一个能够引领所有未来合作任务的学习框架,即“21世纪学习框架”(见图3)。
美国新版K_12科学教育框架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启示_周玉芝
![美国新版K_12科学教育框架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启示_周玉芝](https://img.taocdn.com/s3/m/d9352ae3f8c75fbfc77db232.png)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Vol.32,No.6 June,2012
美国新版 K-12科学教育框架 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启示
周玉芝
(北京教育学院 生化环境系,北京 100044)
摘要:新版 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出台表明美国拉开了 新 一 轮 科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序 幕。 美国新版 K-12科学教育框架主要特点:聚焦于核 心 概 念 的 科 学 教 学、 工 程 与 科 学 相提并论、知行合一的 “实践” 和整体化设计。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 学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我们应该从美国新版 K-12科学 教 育 框 架 借 鉴 的 教 学 改 革 理 念与做法。 关 键 词 :K-12 科 学 教 育 框 架 ;科 学 教 学 ;核 心 概 念 中 图 分 类 号 :G633.7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0186(2012)06-0120-05
3.学 科 核 心 概 念 物质科学
(1) 物 质 及 其 相 互 作 用 (2) 运 动 与 稳 定 性 : 力 与 相 互 作 用 (3) 能 量 (4) 波 及 其 在 技 术 领 域 的 应 用 ——— 信 息 传 递 生命科学 (1) 从 分 子 到 生 命 体 : 结 构 与 进 程 (2) 生 态 系 统 : 相 互 作 用 、 能 量 和 动 力 学 (3) 遗 传 : 遗 传 与 特 性 的 变 异 (4) 生 物 演 化 : 统 一 性 与 多 样 性 地球与空间科学 (1)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2) 地 球 的 系 统 (3) 地 球 与 人 类 活 动 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 (1) 工 程 设 计 (2) 工 程 、 技 术 、 科 学 和 社 会 的 联 系
美国高瞻课程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瞻课程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b994c36f8c75fbfc67db258.png)
美国高瞻课程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作者:郭冬梅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美国高瞻课程(High/Scope)又名海伊斯科普课程,在众多课程模式中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对美国高瞻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我国处在课程改革大潮中的幼儿教育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瞻课程;幼儿教育;启示高瞻課程在我国台湾被译为高瞻远瞩课程,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戴维.韦卡特于1970年创立,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的学前教育方案,其基本目的是帮助这些幼儿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
一、美国高瞻(High/Scope)课程概述(一)高瞻课程的理论基础高瞻课程是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原型,该课程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类发展顺序是可预测的,当个体成熟时,新的能力就会出现。
尽管人类是根据一定的顺序发展,但通过每日互动,也会展现出个人的特质来。
(二)高瞻课程的教学目标高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主动学习,强调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主动的学习者。
在高瞻课程里,主动学习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主动学习是幼儿以自己的方式与材料互动的身体活动;其二,是幼儿对身体活动进行反思的思考过程;其三,能够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其四,以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为基础。
(三)高瞻课程的教学内容高瞻教学模式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幼儿,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可由高瞻课程的关键经验体现出来。
关键经验是学前幼儿一系列社会的、认知的和身体发展情况的描述,幼儿的关键经验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关键经验、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以及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
教师依据关键经验预设活动,创设环境,设计幼儿发展的支持策略,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进行阐释。
(四)高瞻课程的教学方法1.重视一日常规的建立HIGH/SCOPE课程把一天的时间被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包括计划——实施——回顾时间、小组活动时间、大组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过渡时间。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f7fb0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e.png)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中美科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中美科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f3aeede76eeaeaad1f330d1.png)
中美科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和比较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学校在科学教育的观念及其体制、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科学教科书及其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认识和理解中美两国科学教育上存在的这些差异,并通过科学教育改革力求达到和而不同,对普及和发展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不无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广泛关注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彼时已被赋予了核心课程的地位,成为与中学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机组成部分[1]。
而在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直到2001年,才将过去的小学“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并公布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如今过去了十余年,我们却赫然发现义务教育各学科(小学科学除外)课程标准均于2012修定通过并获准执行。
近年来,虽然科学教育的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流行起来,但由于长期实行分科教学,人们的意识里缺少整体的科学教育的观念。
有些人认为,只有现在小学和初中设立的综合科学课才算是科学教育,这种认识在我国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一、科学教育观念及其体制上的差异美国从19世纪开始,科学就成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期以来,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大都采用综合科学课程,高中虽分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但也有一些主题是跨学科的,因此人们的意识里都具有科学教育的观念。
进步教育运动时期,美国初中和高中一年级普遍开设“普通科学”(general science)课,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现象及其原理。
该门课程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目的是使中学生受到基本的科学教育。
[2]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国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时期,当时流行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倡导分科教学,反对综合科学教育,但分科的科学课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学科的性质。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述评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3ca26fe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7.png)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述评本文将介绍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简称NGSS),阐述其背景、目的、内容,分析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对中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本文的核心主题是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该标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为中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引入以下关键词: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解释和阐述,明确本文的主题和重点。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是由美国科学院、联邦政府、州级教育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开发和推广的一套全新的科学教育标准。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高美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NGSS以学科核心概念为基础,注重跨学科学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它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与技术等四个领域,共分为K-12三个学段。
NGSS还强调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能力的融合,倡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教育应用中,NGSS展现出了一些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方面,NGSS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
不足之处在于,NGSS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需要学校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设施。
由于NGSS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实施起来较为复杂,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NGSS,美国政府和各地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例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发展课程和资源,以提高教师的实施能力。
同时,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丰富科学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还倡导学校将NGSS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促进跨学科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构建美术核心知识课程——兼论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构建美术核心知识课程——兼论美国的经验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6ccfa5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9.png)
构建美术核心知识课程——兼论美国的经验与启示金伟民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了十余年,到了今天,在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特别由美术学科知识所引发的各类问题,更是深受学界关注。
基于比较教育研究的视角,我们发现,美国的核心知识课程改革及其在视觉艺术学科方面的探索经验与所取得的成果,有助于为我们解决相关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一、由美术学科知识引发的新课程改革难题(一)典型文献对美术学科知识问题的阐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某些以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例,学习线索不够清晰;在某些版本的教科书中,小学和初中阶段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教学参考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知识点不够清晰,文字表达不够准确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一方面,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课例内容具有广度,但尚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从上述文献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美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学科知识编写混乱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
尽管它主要是在美术教科书中出现,但已经延伸至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及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众多方面,导致使用者在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
(二)由学科知识编写混乱引发的系列典型问题除了上述列举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两大方面。
1.课堂维度的困境一是课例安排的随意性。
学科知识的混乱呈现,也导致了教师们选择课例的自由度过大。
对同一册教科书中的课例,许多教师也因质疑其在教学先后安排上几乎没有什么逻辑可循,而出现依据自身的喜好随意调换的常见现象。
这也影响到,对于外来课例,教师更是很少、或是几乎不考虑它们在本册及整套教科书中的知识逻辑,随意选用现象更为普遍。
二是教师教学的模糊性。
在《教学参考书》中,编写者对“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呈现的模糊性,是导致美术教师对于在课堂中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不清晰或不确定的重要因素。
这具体反映在教学PPT中或是出现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师大都既没有明确地标示出本课的重点知识,也严重缺乏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对其加以感知、观察、朗读、记忆、体验、强化与理解。
论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
![论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07908d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f.png)
2023-11-01CATALOGUE目录•引言•怀特海的教育理念•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实践与应用•我国当前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论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对我国教育的启示01引言怀特海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对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影响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意义研究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教育的启示研究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历史研究、理论分析等论文结构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02怀特海的教育理念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育的目的塑造个性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能力教育还应提高学生的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提升素养怀特海主张教育应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而非仅仅注重结果。
过程导向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教育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03教育的过程与结果0201适应社会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联系实际怀特海认为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服务人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生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03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总结词课程设置应保持内容的连续性,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详细描述怀特海认为,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取与增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零散的片段。
因此,课程设置应当以时间为线索,从基础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例文(3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例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dfca5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9.png)
2024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例文____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一、背景与意义阐述____年,我国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
此次改革旨在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学生,以适应未来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深刻认识到此次改革对于提升个人学习效果与能力培养的深远影响。
二、改革内容与成效新课程改革涵盖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组、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
在内容方面,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精简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聚焦于核心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推广参与式、体验式与合作式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在评价方面,摒弃了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综合评价与素质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经过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显著。
我深切感受到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与思考。
通过实践活动与课程设计,我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积累宝贵的经验与技能。
新课程改革还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
三、优势与挑战分析新课程改革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其优势在于: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三是关注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
挑战亦不容忽视:一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二是需要加大师资与教育资源的投入,以满足改革的需要;三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四、启示与建议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我获得以下启示与建议:一是要主动参与学习,注重实践与创新;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要注重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四是要关注师资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五、总结如下新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63fda41a8956bec0975e3cf.png)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1.二战前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20世纪初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工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有杜威和帕克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迁移理论,学校和社会中的进步主义等因素综合起来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怀疑以往课程的价值,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也日益激烈,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从而拉开了20世纪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幕。
20世纪前20年课程改革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是他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实验。
1896—1894年,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主要进行的就是小学课程实验。
他认为,教育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在教育史上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课程设置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家。
杜威指出,儿童与课程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办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经验,让儿童从“做”中学。
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联系的中心应是社会活动。
课程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来建立一座桥梁,沟通儿童和社会的联系,使二者协调起来。
这一时期美国小学课程的特点为:传统的“读、写、算”的比例下降,音乐、图画、户外活动等科目的比例显著增加,体现了小学阶段课程更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这一时期,美国摆脱欧洲传统,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通常被称之为“美国化的课程”。
其特点是加强课程同当代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兴趣的不同。
20世纪初期至二战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十人委员会”和“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以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主持的“十人委员会”,他们主张围绕以下9门学术性学科来组织中学课程: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现代外语、数学(几何、代数、三角及高等代数)、自然科学(物理、天文、化学)、自然发展史或生物学、社会科学(历史、公民、政治、经济)、地理或气象学。
布鲁纳思想述评及启示
![布鲁纳思想述评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e8cb71626fff705cd170a70.png)
布鲁纳思想述评及启示摘要:布鲁纳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 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地去发现知识,主动探索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发现学习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实,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布鲁纳所提出的课程改革论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该理论的提出对当时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我们可以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反思:1.提高课程质量,紧跟时代发展。
当前, 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老化”现象,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学科的基本可以随着学科基本知识和观念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课程的编写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反映各科学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2.课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的编写除了要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外,还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把握好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3. 强化内部动机,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不宜过分重视各种奖励等外在刺激,而应强调内在奖赏的重要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方面,使其在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增强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刺激,驱动力强,持续时间长,能使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教育需求,持久地激发学习的动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和发现的能力。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应重新审视和反思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的教育思想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
1. 正确认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准确把握知识结构与内容的关系。
培养计算思维,发展STEM教育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解读及启示
![培养计算思维,发展STEM教育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解读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69fbb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8.png)
培养计算思维,发展STEM教育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解读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如何培养计算思维并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该框架的核心内容,包括其教育理念、目标设定以及实施策略。
接着,我们将分析该框架如何强调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通过计算机科学教育来培养这种思维。
我们将讨论该框架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如何优化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提高STEM 教育的整体质量,以及培养具备计算思维的新一代青少年。
通过本文的解读和启示,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和STEM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概述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K-12 Computer Science Framework,简称CSF)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简称CSTA)、计算机科学教育周(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Week,简称CSEdWeek)以及计算机科学联盟(Coali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简称CCSE)等多个组织共同研发的一项教育指导文件。
该框架旨在为美国的K-12阶段(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2年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素养。
《K12计算机科学框架》强调计算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采用系统化、逻辑化的思考方式,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该框架在内容设计上,不仅注重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视通过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框架结构上,《K12计算机科学框架》将K-12阶段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和主题,每个层次和主题都对应着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f11b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e.png)
2、课程设置
国外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和 跨学科主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同时,国外课程设置还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 择。
3、教育评估
在教育评估方面,国外注重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通过观察学生 在课堂表现、项目合作、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此外, 国外评估还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改进学习。
展望未来,核心素养将继续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 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新的核心素养将不断出现,而教育也将持续并培养学生 的综合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核心素养的动态发展,以及在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应用和特色发展。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核心素养的研究 与实践,为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未来人才作出贡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 国外经验及启示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国外经验
03 三、启示
04 四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核心素 养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并取得 了显著的成果。本次演示将介绍国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及 启示,以期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感谢观看
5、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者应通过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锻炼和提升核心 素养。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核心素养的定义、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综述、启示与中国实践三个 方面探讨了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对中国学生和教育者的启示。通过跨学科学习、项 目式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全球视野拓展和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8eefdc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d.png)
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杨加玲
【期刊名称】《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8(38)32
【摘要】麦克·杨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课程社会学家,在强调精英式经典既定的知识、强调知识经验的社会建构后,进而提出"强有力的知识"思想,即强调赋予所有人最有价值的最好知识。
这一思想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在课程知识观上把握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在课程知识形态上区分学校知识与日常经验,在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上突显学科知识的专业属性,在课程知识组织上突显知识系统性。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杨加玲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美国核心知识课程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2.麦克· 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启示
3.杨立梅“大艺术教育观”对关塘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4.回归强有力的知识传统——对课程知识相对主义的批判性考察
5.从“有权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麦克·扬与张建珍、许甜关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对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ff83951804d2b160b4ec0da.png)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 Maslow)和罗杰斯(C. R. Rogers)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也具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忽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教育观,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观、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和教学设计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重视学生情感和认知,以培养“完人”为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教育要培养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因此,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教育与对数学、阅读的指导同等重要。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设置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仅停留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这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个性的培养,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的、完整的、有感情的人来对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方面,还应关注学生情感意志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固有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学生自身价值,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是人才。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抛弃过去的教育思想,使自己完全融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身心和谐发展。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dfaf97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3.png)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学生需求和社区资源,构建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社区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国外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方向,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资源分配不均、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以避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走弯路。
通过借鉴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发展。
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愿景。
研究背景: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当今全球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国外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许多教育体系中,校本课程被视为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增强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这些课程往往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社区资源及学生兴趣,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灵活的课程框架和评估体系,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设计课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增强了学校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统一课程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保证了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公平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综合化— ——按照当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进程,重视 课程的综合化,课程设计应体现课程的整体性。还应保证科 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一致。在课程编制 和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科学原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注重 态度与情感的综合培养;既要体现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又 要吸纳国外的有益经验,保障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 1.3 美国核心知识课程与我国国家课程的联系
可见,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由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方共同构成,重视学生的各方 面的能力与创新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教师 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认识笔者 期待从美国的核心知识课程中找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可 借鉴之处。
1 美国核心知识课程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核心课程产生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社会动荡时期, 改造主义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它以改革为基准,一反分 科课程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做法,将若干科目中选择的 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以此构成一个范围更广的科目,[3] 而美国的核心知识课程显然从属于其中却又不能单纯地算 作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叠加,这又正与我国需要改变 的国家课程的性质不谋而合:国家课程已不能适应当下时 代的需求,新课程的改革应力求向着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三方面协调作用的方向发展。
23
教研
2 0 1 2. 10 ( 下 旬 刊)
(2)差异性 我国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般的学校都必须达到 的核心课程,而美国核心知识课程作为一种改革运动,是对 参与实验的学校进行核心知识学习后才做具体要求,在强 制性方面弱于我国的国家课程。
2 0 1 2. 10 ( 下 旬 刊)
教研
美国核心知识课程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魏诗航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0-0023-02
摘 要 本文将视野聚焦在美国核心知识课程之上, 将该 课程的实施与我国的国家课程做简单比较, 并从中找到美 国核心知识课程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美国核心知识课程 新课程改革 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American Core Knowledge Curricu- lum on China's New Curriculum Reform // Wei Shihang Abstract Focusing on American core knowledge curriculum,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between its implementa- tion and our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looks for the plac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American core knowledge curriculum;new curricu- lum reform;enlightenment Author's addres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Yun- nan Normal University,650092,Kunming,Yunnan,China
但是,核心知识课程与我国的国家课程又同样存在着共 性和差异性:
(1)共性 核心知识课程和我国的国家课程,都把基础文化知识 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强调通过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为将来继续深造与生活打基础;两者都强调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高,并且必须达到相应的最低标准的限度;也均只占学 校所有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的国家课程在过去几乎占 据了所有的课时,但新课程改革中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 级管理提上议程,强调除了基础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 之外,要在中小学当中开展拓展性课程,而美国的核心知识 课程在核心知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也只占了一半的比例。
(1)基础性—— —以保证和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力求为学生提供根源性 的人类文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2)多元化和弹性—— —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以 适应个体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其中不能忽视差别性和选 择性。
(3)现代化—— —内容的编制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 学具体调整现有的课程内容,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现代科 学及学科创新为前提,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整合 并尝试增加新内容。
1998 年底,教育部发布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其中提出争取经过 10 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中也提到要“调整课程政策,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权,建立对地方和学校课程指导和评估的制 度,下放课程设计的权力,支持和鼓励地方发挥积极性,开 发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给予学校一定的 开发课程的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1]
1.1 核心知识课程的基本定义 核心知识课程是一种思想(idea),是为了学业优秀、更大
程度的教育公平、更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中小学需要提供一 种有序的、纯粹的、具体的、共享的核心课程,以帮助孩子们 形成稳固的知识基础。[2]17
核心知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看做是儿童中心课程 的反动,它在产生之处,尤其反对课程只从学生个人兴趣、 需要动机出发的做法。[3]280 所以也可将其看做是美国的课程 改革的运动之一,全美国已经有数百个学校参与到这一改 革运动当中,对教师要求颇高,现在这一运动甚至已经影响 到了其他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 1.2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