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一、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首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适时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增强和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推动作用。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归并了一批本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其中1997年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把624种(其中目录内专业504种)本科专业归并至249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已面临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这都要求高等学校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形势,进一步推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急需和适用人才。

其次,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助于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之间的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其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等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01年10月颁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为高等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各高等学校都在利用这次机遇,通过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武汉大学也必须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而不能坐失良机。

第三,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办学实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校合并后,新武汉大学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专业布点更加广泛,2001年,本科

专业有93个,在全国列第4位(浙江大学110个,吉林大学109个,四川大学104个)。2002年申报的7个本科专业全部得到教育部批准,我校的本科专业数量达到100个。再加上国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以及2003年新增的4个本科专业和撤消的2个本科专业,我校的本科专业总数为105个。经过合校后大规模的学科和学院重组,我校绝大多数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都有所增强,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专业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各院系、专业间壁垒森严,跨专业、跨院系的联合培养风气尚未形成;有些专业学生报考率低,就业不理想;个别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尚未建立有效的专业评估和退出机制等。这都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人才的竞争力。2002年,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得到了教育部的授权,可以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这为我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是我校本科学科专业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

二、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布点广泛、综合实力强的优势,遵循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打破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学院间的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三创型”复合人才为目的,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跨学科专业为重点,建立“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退”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灵敏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在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后,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和发展,使我校更多的本科学科专业成为国外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辉映的格局。

三、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稳步推进的原则。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必须经过广泛研讨、科学论证和逐级审批后方可逐步实施。尽管我校获得了本科

专业设置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宽专业设置的条件,更不意味着以后想办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就目前情况而言,我校的本科专业已为数不少,今后工作的重点是适当缩减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以质取胜的思想。

2.整体优化的原则。在合校后的学院调整中,绝大多数相关学科专业都进行了归并,但仍有少数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各学院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各学院内的学科专业之间也泾渭分明,教学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学院、专业(同属二级类)之间的融合或合作办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增强各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提高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需求导向的原则。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应反映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要重点扶持前沿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带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学科专业。对于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于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则适当减少招生数量,或实行隔年招生。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4.优胜劣汰的原则。目前,本科专业设置只有进入机制,尚没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这种“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机制造成了专业数目不断增加,专业结构更新慢,人才培养不适应或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学校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发展后劲足、办学特色鲜明、招生和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要重点支持,而对于办学条件差、招生和就业困难、没有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减招或停办。

5.保持优势的原则。尽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但并不能被人才市场牵着鼻子走,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办学历史长、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别是基础学科专业,即使人才需求量少、报考率低,也要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起步早、发展前景好、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新专业要加大投入、政策倾斜,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使之尽快成长为国内的知名学科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