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②豚:小猪。③翕赫:轰动。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
②因植种________
③意欲持去________
(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
(2)A
(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因:于是。意:打算。
(2)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句子的意思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结合意思断句即可。“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意思是“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据此断句为“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故选A。
(3)“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句中“李君”指的是李树,“谢”意思是“祭谢”,“以”意思是“用”,“豚”意思是“小猪”,“谢以一豚”的正常语序应为“以一豚谢”。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句中的“耳”意思是“罢了”,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张助认为这件事很荒唐,对众人不明所以的行为感到很轻视,所以“乃”可以解释为“仅仅,只”。这篇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不能盲目轻信。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于是;打算
⑵A;
⑶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⑷①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②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以及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要想准确地探究文章给人的启示,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附参考译文】
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1)出名;这;博学的人;(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