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
简述苏轼、黄庭坚诗风的对比
简述苏轼、黄庭坚诗风的对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诗风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特点不同①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他的诗歌主张兼收并蓄,整体体现出了刚柔相济、情远雄丽的诗歌风格。
《游金山寺》描写细致,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妙。
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且流露出豪迈之气,典型地体现出苏诗的风格特征。
虽然苏轼在创造宋诗新风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创作过程中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的特点。
②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他的诗歌,尤其是律诗有音律的特殊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题落星寺》大拗大救,奇崛劲挺,为表现幽僻清绝的境界创制了恰到好处的语音外壳。
黄庭坚“老辣硬涩”、“深折透辟”、“峭刻生新”的诗风被人称为“黄庭坚体”。
(2)诗歌成就不同①苏轼为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
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在创作成就上是当时的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以及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
儒、道、释的人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苏轼身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其诗歌在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表现能力上也达到了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境界。
同时苏轼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显示出了他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因此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代诗人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
②黄庭坚诗歌自成一家。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特殊的句法,善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
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宋初文坛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2,王禹偁。
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
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
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
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苏舜钦生平经历。
苏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
苏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
梅尧臣诗歌不论关怀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二人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
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
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
宋诗的特征
虽然词在宋代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宋诗也相当有成就和特色。
就宋诗本身的演变来说,也可谓是流派纷繁,名人辈出。
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中描述了这一历程:宋诗之始也,杨(亿)、刘(筠)诸公最著,所谓西昆体者也……庆历(仁宗,1041-1048)以后,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王(安石)数公出,而宋诗一变。
坡公之雄放,荆公之工练,并起有声。
而涪翁(黄庭坚)以崛奇之调,力追草堂(杜甫),所谓江西诗派者,和之最盛,而宋诗又一变。
建炎(高宗,1127-1130)以后,东夫(萧德藻)之瘦硬,诚斋(杨万里)之生涩,放翁(陆游)之轻圆,石湖(范成大)之精致,四壁并开。
乃永嘉徐(照、玑)、赵(师秀)诸公,以清虚便利之调行之,见赏于水心(叶适),则四灵派也,而宋诗又一变。
嘉定(宁宗,1208-1224)以后,《江湖小集》盛行,多四灵之徒也。
及宋亡,而方(凤)、谢(翱)之徒,相率为急迫危苦之音,而宋诗又一变。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宋诗凡四变,而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是此中之关捩。
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又并称“苏黄”,所以第二变乃紧承第一变。
此后江西诗派主导宋代诗坛二百多年,诸如南宋四大家都与之颇有渊源。
后来江西诗派流弊日深,四灵转而推求新的诗歌发展道路,形成第三变。
至于第四变,那是宋亡以后的遗民诗风,与前三变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就宋诗的整体发展趋势而言,江西诗派的确是承上启下、主导宋代诗坛的巨擘。
这也是选择江西诗派作为宋诗代表而与唐诗比较的原因所在。
所谓唐宋诗之争,并不是讨论唐诗和宋诗孰高孰低的问题,事实上,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在后代成为经典,即便是捧宋诗的人,一般也并不认为宋诗在唐诗之上。
因此,这一问题的核心实质上是宋诗的历史价值,也就是说,宋诗具有怎样的特色,是否能与唐诗并驾齐驱。
这个问题在宋代后期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四灵不满江西诗风,转而学习晚唐;严羽对宋诗作了全面的总结,痛诋江西诗派,推崇盛唐。
经过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标榜,尊唐抑宋成为诗学主流。
唐宋诗歌比较
唐宋诗歌比较王盾【摘要】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是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发展了唐诗.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也更丰富,而且宋诗的创作数量也是空前之多.宋诗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唐诗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在晚唐诗风的笼罩下,宋朝诗人只得另辟蹊径,从而走出了一条与唐诗完全不同的路子.【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1页(P203)【关键词】唐诗;宋诗;区别;比较;地位【作者】王盾【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汉语言文学系,黑龙江,绥化,152000【正文语种】中文1 平淡的宋诗,华丽的唐诗宋诗和唐诗在创作风格和艺术风格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唐诗在表现生活上几乎达到了极致,对于抒情写景也是信手拈来,这无疑给了宋人巨大压力,所以要从唐诗笼罩的阴影中走出来是很困难的。
因此宋人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与唐诗完全不同的路。
相对于唐诗的纷繁华丽,寓情于景,文采华茂不同,宋诗归于平淡,返璞归真,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纯真的道理。
宋朝历经里300多年的历史,这也使得宋诗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下面就以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试做分析。
北宋初年,白体诗兴盛,代表诗人当首推王禹偁。
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送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故王禹偁在文学上各处五代浮糜之风,而倡导复古,诗文的内容从此变得充实,风格平易流畅,这对宋诗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比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不在有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
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时所作,主要写秋天傍晚山林的景色,在欣赏风景的同时,突然发现眼前村庄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家乡十分相似,从而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触景生情的手法平叙淡描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
苏轼与黄庭坚艺术创作理论的比较研究
苏轼写诗喜欢自由奔放,不受拘束,所以他有很多诗都是随性即作,通篇写景的。如《栖贤三峡桥》可以说是通篇写景,并无深意,但苏轼却将其写得奇势迭出,曲尽其妙。诗中写庐山栖贤谷水的汹涌险恶,极尽艺术的幻想、夸张和渲染的能事。纪昀批曰:“十字绝唱。”王文诰评云:“五字瘦劲,确是三峡桥草木。”全篇写景状物奇警惊人,突出表现了苏轼山水诗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风格。诸如此类通篇写景的在苏轼的诗中比比皆是,还有如《有美堂暴雨》、《武昌西山》、《庐山二胜》、《夜泛西湖》等。
但黄庭坚却不赞同苏轼的观点,而常常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在诗歌创作上力求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提出“无一字无来处”。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在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由此可见,除远祸全身之外,他要用儒家传统的“诗教说”来确立诗歌的创作原则和风格规范,并与当时正在勃兴的理学思潮形成共鸣。这点可以看作传统所谓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或“ 怨诽而不乱” , 怨情愁思可以抒发, 但不能超出纲常伦理所允许的范围。这一宗旨, 贯穿于他的诗论中。
前人每当谈论到宋诗,总是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但我认为黄庭坚的成就是比不上苏轼的,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了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是他的诗歌要求不体现政治,脱离现实,只是片面追求艺术技巧,虽然可能尤其进步意义,我个人不是很欣赏。还有一点就是黄庭坚不注重实践,只把眼光集中在书卷上, 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这一点就输苏轼很多了。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
漫说唐宋诗异同与优劣
文学史话 漫说唐宋诗: 异同与优劣 董乃斌 近来随意浏览唐宋人诗集和有关资料,偶有所感,稍作条理,述之于后。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野人献芹,聊作谈资。
亦以求教于广大读者通人也。
一唐诗乃中国文化无上瑰宝,是国人永远的骄傲,此殆为全民族之共识。
不必追溯得更远,我们这代人应都记得,即在“破四旧”呼声甚嚣尘上,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里,就仍有很多人偷偷地吟玩唐诗,年轻的父母也仍会教自己的孩子背诵唐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些或清新淡雅,或深沉多情的诗篇,慰藉着,柔软着,细腻着,丰富着,也美化着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度过那些被无谓斗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日子。
至于今日,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途中,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生活也有更多的余暇,唐诗自然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
中国向有诗国之称。
在中国文学中,诗歌起源最早,发达也早,而唐诗则创造了诗史的高峰。
中国诗歌为什么恰恰在唐代登上峰巅?文学史家们曾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过许多原因,都有道理。
概言之,则不妨曰:此乃历史的一种宿命。
质言之,悠久漫长的诗歌史发展至此,一切条件均已具备,出现高峰自有其无可避免的必然性。
从诗歌内部言,诗体至唐而齐备,诗法至唐而精严,诗美至唐而璀璨辉煌无以复加。
而从外部条件言,则唐诗得天独厚,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
皇家、官府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皆是唐诗发展的有利条件。
唐太宗邀虞世南论诗并唱和,武则天亲自为诗歌创作竞赛颁奖,唐明皇率群臣赋诗送张说巡边,唐宣宗作诗哀挽白居易,历来传为佳话。
更难得的是唐人下至平民几乎人人懂诗爱诗:“李白游慈恩寺,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胶粉,捧乞新诗。
”(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一较短长,被梨园乐妓奉为“神仙”(薛用弱《集异记》),可证释子歌女对诗人的爱戴;“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余首)……背上亦能暗记。
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
2019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ꎬ2019第37卷第6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7㊀No.6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奚正新ꎬ顾佳倩(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ꎬ重庆渝北401120)[摘㊀要]历来人们总是将宋词和唐诗并举ꎬ而不知宋诗也是不逊色于宋词的存在ꎮ从宋代始到陈衍止ꎬ宋诗地位的确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ꎮ人们总在宗唐还是宗宋上争论不休ꎬ而这场论争也被称为唐宋诗之争ꎮ在这场争论中ꎬ宋诗确立了和唐诗并举的地位ꎬ 诗不分唐宋 成为人们普遍的认知ꎮ本文试图通过对历代唐宋诗之争的梳理ꎬ以梳理线索为经ꎬ探究宋诗的文学价值为纬ꎬ在肯定宋诗的前提下ꎬ进一步发掘宋诗发展过程中被主流诗学淹没的独特魅力ꎬ更加详尽地阐述宋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ꎬ从而更系统地概括宋诗在诗学和文化方面表现出的文学价值ꎮ[关键词]唐宋诗之争ꎻ宋诗ꎻ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6-0092-05㊀㊀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朝代ꎬ提及宋代ꎬ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词ꎬ可是除却词的光彩ꎬ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ꎮ数量上ꎬ宋代的数量多于唐诗的数倍ꎬ而在诗人人数上ꎬ仅据清人厉鹗«宋诗纪事»一书所录诗人即达三千八百余家ꎬ较之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ꎬ多出一千五百余家[1]3ꎬ单单从这一数量上来说ꎬ宋诗已经有了可以和唐诗媲美的资本ꎬ也就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斐然的地位ꎮ宋诗或多或少受到了唐诗的熏陶ꎬ这一点毋庸置疑ꎬ但宋诗绝对不是唐诗的翻版ꎬ唐诗体现的是盛唐气象熏陶下诗人的 不可一世 ꎬ而宋诗更多的体现了诗人 无意不可入 的态度ꎬ是宋人锐意革新的成果ꎬ是融合了继承与创新的自成一家ꎮ当然ꎬ宋诗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了关注ꎬ它的地位的奠定ꎬ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ꎮ从宋代始到近代止ꎬ无数文人就尊唐还是宗宋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ꎬ最终在肯定宋诗的基础上ꎬ确立了宋诗和唐诗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ꎬ让人们能客观地站在宋诗的角度ꎬ细致地品味其文学特质ꎬ归纳其独特的文学价值ꎮ一㊁唐宋诗之争的嬗变(一)宋代 别开生面1.北宋晚期文人对宋诗的贡献北宋后期的王安石和苏轼体现了北宋中期复古运动的终结ꎮ同时ꎬ苏轼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造就的成员众多的苏门诗人群也开始闪光ꎬ其中最杰出的是黄庭坚和陈师道ꎮ毫无疑问ꎬ宋诗至苏轼已达到艺术的高峰ꎬ而苏轼对其后诗坛诗风的影响却不及门下黄庭坚直接有力ꎮ客观地看ꎬ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并未超越苏轼ꎬ但是黄庭坚一直被奉为 江西诗派 和清末 同光体 的开山师祖ꎬ因而黄诗的创作风貌就比苏轼更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ꎮ同时ꎬ诗到黄庭坚时宋调已经形成ꎬ所以黄诗并未有太多的唐诗的痕迹ꎬ但他对杜甫的评价颇高ꎬ在诗结构的张力上ꎬ有典型的逆笔学杜甫的影子ꎮ黄本人志向高远ꎬ自成一家ꎬ有压倒前人的气魄ꎮ他写的最多的是表现自我的作品ꎬ求深务奇ꎬ追求生新的意境ꎬ并将 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的理论用于创作中ꎬ在诗中点化前人的诗句或意境ꎬ广征博引ꎬ形成有鲜明特征的 山谷体 ꎮ如果以唐诗为参考标准ꎬ那么 山谷体 的新生程度是最高的ꎬ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性[2]76ꎮ清纯沉健的陈师道诗在艺术形式上有诸多渊源ꎮ首先ꎬ他师承苏轼ꎬ苏门学术氛围和艺术精神自然而然地对他进行了渗透ꎬ同时ꎬ他又极力推崇黄庭坚ꎬ并努力将前人的师法与对黄庭坚的师法结合起来ꎬ并结合本身 苦吟 的创作方法ꎬ从而形成了 朴拙 的诗风ꎮ另外ꎬ陈诗外表无绮丽ꎬ内蕴遣词工力ꎬ则更加表现出了宋诗以平淡为美㊁以 理 见长的特色ꎮ通过以上分析ꎬ可见此时期诗人个性的极度发展ꎬ所谓 苏子瞻以新 黄鲁直以奇 就是一种个性与风格的体现ꎮ这种个性又和特定的社会风貌相联系ꎬ体现出宋诗的艺术共性ꎮ这种共性不仅体现为力求创新的气29 ∗[收稿日期]2019-10-10[作者简介]奚正新(1977-)ꎬ男ꎬ重庆人ꎬ硕士ꎬ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㊁中西历史文化ꎻ顾佳倩(1996-)ꎬ女ꎬ甘肃张掖人ꎬ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5级本科生ꎬ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ꎮ概ꎬ而且表现在不受功利羁绊㊁走向纯艺术的过程中ꎮ同时ꎬ诗人主体精神的高扬ꎬ打破了追求主客平衡的唐诗的审美ꎬ使这种纯艺术更多地显示出壮美的特征ꎮ2.南宋初期文人对宋诗的批评北宋南宋之际ꎬ随着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一隅局面的形成ꎬ社会空前动荡ꎮ但此时的诗歌发展都有重新抬头的趋势ꎮ此时ꎬ被众多中小诗人所接受的黄庭坚和陈师道诗中的规范形式被固定下来ꎬ从而以高度相似的创作态度与学术趣味形成了一个主宰南北之际六十年㊁影响颇深的江西诗派ꎮ南宋初年ꎬ吕本中在著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尊黄庭坚为江西诗派之祖ꎬ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追加陈与义ꎬ提出 一祖三宗 之说ꎮ江西诗派以清淡瘦健为审美标准ꎬ反对浮华轻浮ꎬ崇尚老成朴拙ꎬ力主出奇翻新㊁趋生避俗ꎬ影响极大ꎮ同时ꎬ反对江西诗派的声音也开始逐渐增多ꎮ首先是张戒ꎬ他说: 自汉㊁魏以来ꎬ诗妙于子建ꎬ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 [3]57-59ꎮ张戒个人极度推崇杜甫诗 言志 的内容取向ꎬ因此他对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工于用典㊁押韵的宋诗成见颇深ꎮ此外ꎬ他更是将苏轼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与盛唐的 诗言志 相比ꎬ将黄庭坚重法度的诗歌形式与唐诗中的 比 兴 相较ꎬ得出宋诗不如唐诗的结论ꎮ从张戒开始ꎬ以唐诗的标准衡量宋诗的好坏成为常态ꎮ此后ꎬ宋人在对唐诗的选择焦点汇集在了杜甫身上ꎬ尊杜成为了整个诗坛的共识ꎮ3.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反思靖康前后的诗人经历了战火ꎬ他们深感世事无常㊁时代变迁ꎬ所以他们的创作比前人更具深刻内涵ꎬ更是以独特的诗风打破了江西诗派独领风骚的局面ꎬ最典型的便是 中兴四大家 ꎮ中兴四大家 是南宋诗坛公认的高成就的诗人ꎬ四人风格不同ꎬ成就也不尽相同ꎮ最主要的是他们平淡的诗风和当时标榜正统的江西诗派有所不同ꎬ为当时的诗派注入了活力ꎮ他们早先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ꎬ尽管后来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诗风ꎬ但其中仍然有江西诗派的影子ꎮ陆游的诗风确实与江西诗风不同ꎬ但是他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也显而易见ꎮ他向往一般书斋中人不屑的血雨腥风的军旅生活ꎬ具有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渊博知识和敏捷才思ꎬ因此他的诗呈现出别样的风采ꎮ他立志收复中原ꎬ诗歌内容十分丰富ꎮ有风格豪放的抒发政治情怀之作ꎬ有悲痛沉重的哀叹民生之作ꎬ也有清新的抒发日常生活之作ꎬ但是ꎬ由于家族的熏陶ꎬ诗中更多的体现的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面ꎮ杨万里以清新晓畅的 诚斋体 闻名ꎮ诚斋体表面上有别于江西诗派ꎬ其实蕴含着江西诗风的影子ꎮ杨万里还是吕本中 活法 理论的忠实践行者ꎬ因而形成了出江西而无痕的超高境界ꎮ同时在他活泼的诗风中ꎬ隐约可见黄庭坚句法的痕迹ꎮ可见ꎬ江西诗派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ꎬ尽管在他自成一家的诗作中不甚明显ꎮ尤袤㊁范成大作为中兴四大家成员ꎬ存世作品较少ꎬ但其诗作中 夺胎换骨 的手法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ꎮ四大家的作品足以说明江西诗派对当时代不可磨灭的作用ꎬ就拿杨万里来说ꎬ他曾批判江西诗派甚至学习晚唐诗风ꎬ但最终复归到了江西诗派ꎬ与吕本中㊁曾几后期的诗风有明显的继承关系ꎬ那些认为想有好的诗作必须摒弃江西诗风的人实则是受到了狭隘眼光的限制ꎮ南宋后期的永嘉四灵保持着明显的唐诗与宋诗对立的态度ꎬ他们师法姚合㊁贾岛ꎬ推崇唐诗ꎬ有向晚唐体靠拢的趋向ꎬ但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很久ꎬ因为他们的靠拢ꎬ并未有切实的异于前人的方法ꎬ只是模仿宋初推崇晚唐体的老路ꎮ接着江湖派和刘后村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指摘宋诗ꎬ认为宋诗偏离了文人本色ꎬ同时对江西诗派也颇多言辞ꎮ但江湖派和永嘉四灵一样ꎬ他们在诗作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ꎬ只是一味的站在江西诗派的对立面谈诗ꎬ显然这种做法过于极端化了ꎮ(二)元代 文化融合1.元初诗歌与宋诗分离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ꎬ也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朝代ꎮ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情况很复杂ꎬ多数作家都是由宋入元或由金入元的ꎬ当然ꎬ也有一些元王朝的开国大臣的诗作不容忽视ꎮ由于元统治者是以落后的文化入主中原文化ꎬ对诗等传统文化比较疏远ꎬ所以此时的唐宋诗都处于同等的不被重视的地位ꎬ即使有少数诗人展开了唐宋诗之争ꎬ也没有掀起大的波浪和明显的社会效应ꎮ元初诗坛ꎬ诗人结社集咏成为一种瞩目的盛事ꎬ月泉吟社就是其产物ꎮ它是由经宋入元者创立的影响最深㊁规模最大的诗社ꎮ该诗社的«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ꎮ在月泉吟社的影响下ꎬ终元一代ꎬ诗人结社集咏都成为风景[2]310ꎮ由宋入元的方回在宋末元初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ꎬ他大力提倡江西诗派的诗论ꎬ注重句法ꎬ形成了意向生新㊁境界老成的风格ꎮ元代前期的戴元表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ꎬ他作为由宋入元的诗人ꎬ深谙宋末诗风之流弊ꎬ独创出健拔的诗风ꎬ但在他的近代诗中ꎬ仍然残留着江湖诗派的痕迹ꎮ契丹族的耶律楚材是元代的开国功臣ꎬ他以风骨遒劲的七律诗享誉文坛ꎮ同时期的作家刘因也写七律诗ꎬ沉郁浑莽的风格颇似元好问诗风ꎬ另外ꎬ刘因的诗作颇受理学影响ꎬ形成了 间涉宋人ꎬ然不露儒生觉色 (胡应麟«诗薮»)的诗歌特色ꎮ2.元中期以宗唐为导向元代中期ꎬ社会相对稳定ꎬ诗人众多ꎬ作品丰富ꎮ这一时期 雅正 的文学观念盛行ꎮ所谓 雅正 有两39层含义ꎻ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ꎬ二是题材以诗咏升平为主导ꎮ 雅正 的观念在当时得到许多人的认同ꎬ后代也有人把它视为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2]312ꎮ在这种观念影响下ꎬ诗坛多歌功颂德㊁粉饰太平之作ꎬ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ꎮ元代中期诗坛上的赵孟頫㊁袁桷被认为是 始倡元音 的诗人ꎮ赵孟頫上承高古清丽的南北朝诗风ꎬ又结合了唐代圆融流畅的诗风ꎬ开启了延祐诗风ꎮ可以说ꎬ他在元诗的鼎盛过程中有关键性的作用ꎬ真正做到了 尽洗宋金馀习 ꎮ袁桷成就也很突出ꎬ他师承戴元表ꎬ多即景抒情之作ꎬ有自然清丽的特点ꎬ另外ꎬ像«居庸关»«雨中度南口»等作品中ꎬ他用遒劲的笔力刻画景物ꎬ又能超越物象ꎬ使人得到审美联想ꎬ具体体现出延祐时期文人的心态ꎮ说到元代中期诗坛ꎬ必不可少的会提及 元诗四大家 ꎮ虞集堪称四人中的佼佼者ꎬ擅长律诗ꎬ诗风文雅但不迂腐ꎬ少浪漫而又不呆板ꎬ意境浑融ꎬ风格深沉ꎻ杨载的七言歌行风格豪放ꎬ律诗则以谐婉见长ꎻ范椁五律诗颇有杜诗沉郁之风ꎬ但以流畅自如的歌行见长ꎻ揭傒斯作诗以流利清婉为主ꎬ另有一些罕见的讽刺之作ꎮ他们四人都是馆阁文臣ꎬ其文学观恰好与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一致ꎮ四人成就平平ꎬ题材内容大致相同ꎬ艺术上也颇为相似ꎬ诗作多有模仿之嫌ꎬ少创新ꎬ但四人的艺术个性也不容忽视ꎬ这正是他们不同于当时代其他诗人之处ꎮ3.元末诗歌风格的丕变元代后期政治腐败ꎬ暴动频发ꎮ诗人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ꎬ他们不再以 雅正 为主导而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ꎬ形成写实浪潮ꎮ写实代表作家是王冕ꎮ元代后期最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当属杨维桢ꎬ他创作的 铁崖体 成为元代后期诗风丕变的标志ꎮ 铁崖体 是为反对元中期死气沉沉的诗坛而做出的努力ꎮ它在形式上以古乐府为主ꎬ在审美上注重陌生化ꎬ同时融合了唐代李白㊁杜甫㊁李贺的长处ꎬ以超乎寻常的构思和奇崛的意象完胜元中期甜熟平稳的诗风ꎮ但从宏观角度看ꎬ他们诗风和李贺一脉相承ꎬ有时一味追求 奇 ꎬ而过于诡谲晦涩ꎬ并没有突出的创造性ꎮ少数民族诗人中ꎬ萨都剌也为风格的丕变做出来贡献ꎮ他以写乐府诗著称ꎬ深受晚唐温庭筠㊁李商隐的影响ꎬ但秾艳细腻之余又比他们多了几分生动清新的气息ꎬ清而不佻ꎬ丽而不缛ꎬ成为元诗不同于其他时代诗歌的典型ꎮ(三)明代 文学复古1.明初诗派皆主唐音对唐诗和宋诗的优劣争论历来争论不休ꎬ宗唐还是宗宋甚至成为后代诗坛宗派门户的标志[2]12ꎮ明代的争论比前代更甚他们标榜门庭ꎬ所以此时诗派林立ꎮ明初有以刘崧为代表的江西诗派ꎬ稍后有茶陵派ꎻ明中期有前后七子ꎻ明末有公安派㊁竞陵派ꎮ总的来看ꎬ他们提倡唐诗占绝对性的优势ꎮ另一方面ꎬ对于唐宋诗的争论ꎬ虽然没有超出前代诗人所圈定的区域ꎬ但门户之见更深ꎬ态度空前偏激ꎮ明初诗坛活跃着经历过战乱的高启㊁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ꎬ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时代和个人命运ꎬ基调悲怆凝重ꎮ到明永乐年间ꎬ台阁体主导文坛ꎬ一改文坛消极低迷之气ꎬ雍容典雅㊁温醇平易的诗风兴起ꎬ但台阁体诗人多歌功颂德之作ꎬ缺乏创作激情ꎬ具有浓厚的道学气息ꎬ因此ꎬ并未有太多建树ꎮ明成化㊁正德年间的茶陵派ꎬ因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ꎮ它主要针对台阁体词卑委懒的风气提出了 轶宋窥唐 ꎬ主张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ꎬ强调对法度声调的合理运用ꎬ运诗讲究宗法杜甫ꎬ较前人更重视语言的艺术ꎮ但由于自身的弱点ꎬ茶陵派未能开创诗坛新的局面ꎬ但其宗法唐诗的倾向ꎬ却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ꎮ2.前后七子 诗必盛唐前七子是明弘治㊁正德年间的一个文学群休ꎬ成员有李梦阳㊁何景明㊁王九思㊁边贡㊁康海㊁徐祯卿㊁王廷相ꎮ七子的主张概括来说是 文必秦汉ꎬ诗必盛唐 ꎬ有一些复古论点中体现了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ꎬ提出 真诗 一说ꎬ赋予了诗歌自然㊁朴素的本质特征ꎬ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ꎮ同时ꎬ为了隔断宋代文化主流ꎬ力求高格ꎬ持有明确的反宋诗的倾向ꎮ后七子出现于明嘉靖隆庆年间ꎬ他们分别是李攀龙㊁王世贞㊁谢榛㊁宗臣㊁梁有誉㊁徐中行㊁吴国伦ꎬ他们仍然主张 诗必盛唐 ꎮ李攀龙在七人中成就最高ꎬ曾著«诗删»一书ꎬ书中所选诗前代诗歌只有唐诗ꎬ然后直接明代ꎬ宋诗㊁元诗只字未选ꎬ可见其宗旨ꎮ成员谢榛著有«四溟诗话»ꎬ他也是 诗词盛唐 的忠实践行者ꎬ他曾说: 七言绝句ꎬ盛唐诸公用韵最严ꎻ大历以下ꎬ稍有旁出者ꎮ作者当以盛唐为法ꎮ («四溟诗话»)同时ꎬ后七子维护了文学的独立地位ꎬ重视作家情感的主体地位ꎻ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在文章中的重要性ꎬ认为 声法而诗 ꎬ并将 法 落到实处ꎻ但是ꎬ由于他们提倡效仿古人ꎬ创作难脱蹈袭的窠臼ꎬ创作弊端由此凸显ꎮ明代诗坛ꎬ经过前后七子的提倡ꎬ宗唐成为潮流ꎬ形成垄断的局面ꎬ然而却不乏对立之音ꎮ与前七子同时的有李濂ꎬ与后七子同时的有唐顺之ꎬ他们皆对 诗必盛唐 有诸多不满ꎮ他们也曾为纠正前后七子的主张流弊而发声ꎬ然而在潮流之下ꎬ效果甚微ꎮ 诸人之论ꎬ片言只语ꎬ不成系统ꎬ故虽有所诤ꎬ亦未能教子之席 [4]ꎮ直到晚明公安派㊁竟陵派出现ꎬ唐宋诗之争达到高潮ꎮ3.公安派对七子的批判明代以袁宗道㊁袁宏道㊁袁中道为中心的公安派ꎬ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ꎮ他们反对承袭ꎬ主张通变ꎻ倡导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ꎬ提出 性灵说 ꎬ强调有感而发㊁直抒胸臆ꎬ力矫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所造成的拟古蹈袭之弊ꎮ公安袁氏兄弟对七子 诗必盛唐 之49说ꎬ尤排击不遗余力ꎻ甚至称扬宋诗ꎬ以为高出唐人之上[4]ꎮ另外ꎬ袁中道针对 诗必盛唐 一说提出反对之音ꎬ认为 盛唐而学汉㊁魏ꎬ岂复有盛唐之诗? («叙小修诗»)并提出 代各有诗ꎬ人各有诗 的主张ꎮ并认为 法不相延 ꎬ每种诗风都有优有劣ꎬ只有往复因革才能不断发展ꎮ但是ꎬ这种宁可取其俚俗ꎬ也不愿落入俗套的极端创作ꎬ使公安派的创作陷入低谷ꎮ七子一派经过公安派的批判而声势渐微ꎬ但其后依然有云间诗派高举扬唐抑宋的旗帜ꎬ足见前后七子的影响深远ꎮ公安派之后ꎬ以钟惺㊁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ꎮ他们主张作家个人情感的流露ꎬ可以说是对 性灵说 的继承ꎬ但对公安派的创作主张也有较大区别ꎮ比如公安派不反对文学复古ꎬ同时也关注作家的创新性ꎬ而竟陵派则以 古人为归也 ꎮ其实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汉唐 精神的接引 ꎮ或者是他们看到了公安末流诗作的浅率化ꎬ想要绝出流俗ꎬ但这并不是一条改革的真路子ꎮ表面看来ꎬ它确实有革除流弊的作用ꎬ实际上是把诗歌创作带上了幽深孤僻的境界ꎬ缩小了诗的表现范围ꎮ(四)清代 流派纷呈1.清初尚宋诗倡唐诗明清交替ꎬ时代变革ꎬ空前高涨的汉民族意识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ꎮ大体而言ꎬ明代以来的诗歌颓势在此时一扫而光ꎬ流派纷呈的作家给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繁荣ꎮ清初虽然尚宋诗ꎬ而倡唐诗者尤众ꎬ以主张不同ꎬ故争论亦时起 [7]ꎮ钱谦益致力于诗学建设ꎬ并由此产生了虞山诗派ꎮ他经历了时代变革ꎬ创作个性鲜明ꎮ在诗学建设中ꎬ他对明代的复古派和反复古派都进行了有选择性的抨击ꎮ他建立的 诗有本 的真情论ꎬ认为 真诚 是作诗的出发点ꎬ也是情感的核心ꎮ他主张转益多师ꎬ兼采唐宋ꎮ对于复古派ꎬ他认为复古不应局限于 汉魏盛唐 的形似模仿ꎬ应该借鉴古人的精神ꎬ在发扬 性灵 的同时ꎬ摒弃轻率流弊ꎮ这一观点的提出ꎬ对于幽深孤峭㊁粗疏草率的诗歌做派有明显的补救作用ꎬ从而确立了有清一代的诗风ꎮ朱彝尊是唐诗的维护者ꎬ党同伐异ꎬ扬唐抑宋ꎬ盖有过于时人之言派者ꎮ他力主唐音ꎬ大抵是受了前后七子主张的影响ꎬ同时也因为当时学宋诗的人很多ꎬ流弊日益凸显出来ꎬ于是他对宋诗的排击更是不遗余力ꎮ后期创作渐趋恬淡ꎬ师法也从批判宋诗到兼取唐宋ꎮ这种诗风的转变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坛演变的趋势ꎮ王士禛将唐代王维㊁孟浩然视为典范ꎬ推崇诗的诗情画意ꎬ提出 神韵说 ꎬ力求达到言不尽意的境界ꎮ早年创作从明七子入手ꎬ晚年转而宗唐ꎮ和朱彝尊并称为 南朱北王 ꎮ王夫之也是唐音的奉行者ꎬ他评选古诗㊁唐诗及明诗ꎬ但其评论从未涉及宋诗ꎮ重内容而轻形式ꎬ对于宋诗中工于奇字活句的一面ꎬ尤其批判ꎮ清初诗人吴伟业ꎬ长于七言歌行ꎬ他吸收 初唐四杰 的才藻缤纷ꎬ辅之以晚唐温李的风情韵味ꎬ在继承元白诗派的基础上形成了 梅村体 ꎮ 梅村体 在题材㊁格式㊁语言风格㊁感情基调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ꎬ尤其在叙事诗中体现了别样的风情ꎬ后来杨圻㊁王国维的作品中都有 梅村体 的遗响ꎮ2.诗坛格局之多元化清初展开了激烈的唐宋诗之争ꎬ唐诗㊁宋诗中的种种优劣已大白于世ꎮ乾嘉时ꎬ清代文人对于自己所尊奉的诗的标杆已有了自主选择权ꎮ沈德潜重格调ꎬ力主唐音ꎻ翁方纲重肌理ꎬ力主宋调ꎻ袁枚则出入唐诗和宋诗ꎬ以独抒性灵为主ꎬ但由于性灵重情韵ꎬ自然而然就近于唐而远于宋ꎮ格调说 是乾隆盛事的产物ꎬ以沈德潜为代表ꎮ 格调派 注重 格调 ꎬ效法汉魏盛唐ꎬ提倡 温柔敦厚 ꎬ讲求比兴㊁蕴藉ꎻ不赞成守死法ꎬ主张通变ꎮ肌理说 也在此时崛起ꎬ翁方纲是其大力提倡者ꎮ由于当时考证之学盛行ꎬ他必不可少的受到其浸染ꎬ认为论诗必须 言有物 言有序 ꎮ他借肌理论诗ꎬ将考据㊁训诂作为诗歌内容ꎬ融词章㊁义理㊁考据为一体ꎮ肌理说对格调说进行了调和与修正ꎬ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末首斥夫已氏抄书作诗ꎬ相传即指覃溪ꎮ两家论诗如水火冰炭ꎬ亦唐㊁宋相争之一侧面也[5]ꎮ在诗法上ꎬ翁方纲主张复古ꎬ但他师法宋诗ꎬ认为ꎬ 宋诗妙境在实处 («石洲诗话»卷四)ꎬ特别推崇是江西诗派的黄庭坚ꎮ袁枚是性灵派的代表人ꎮ 观其诗论ꎬ以抒发性情为主ꎬ以工拙定诗之高下ꎬ而深非分唐界宋之失 [5]ꎮ性灵派继承和发展了 公安派的 文学主张ꎬ主张文学应该进化ꎬ反对摹唐拟宋ꎬ核心是直接抒发个人的心灵ꎮ性灵派主张作诗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ꎬ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ꎬ反映了艺术的创新要求ꎮ3.清末诗者多推宋诗清末ꎬ诗人持论从宗唐到唐宋诗不分逐渐趋于宗宋ꎬ这种转变除了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ꎬ也颇受桐城派的影响ꎬ认为宋诗是诗的本色ꎮ宋诗派是偏于学宋调的文人群体ꎬ他们走向宋诗的路数ꎬ是希望在相对于唐诗来说还有所拓展空间的宋诗上有所创新ꎬ集大成者是郑珍ꎮ他在诗作方面极力主真㊁主创ꎬ推崇诗歌风格多样的合理性ꎬ对前人秉持的创作旨归持更加开放的态度ꎮ他凭自我好恶唐宋兼采ꎬ虽以杜甫㊁韩愈㊁白居易㊁苏轼为宗ꎬ而偏于宋调的笔路成为了成绩斐然的大家ꎮ桐城派 是清代延续最长㊁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ꎬ几乎和有清一代相始终ꎮ代表人是方苞㊁刘大櫆㊁姚鼐ꎮ桐城派作为文学流派ꎬ它的影响远不仅仅局限在散文上ꎬ尤其是在思想方面以程朱理学为指导ꎬ也为诗的走向指明了方向ꎮ59虽然总的风气尚宋诗ꎬ但反对者也有不少ꎬ代表人之一便是张之洞ꎮ张论诗不追求高古ꎬ崇尚清切ꎬ务求典雅ꎮ道光之后ꎬ也有魏源㊁曾国藩一脉相承ꎮ至 同光体 出现ꎬ诗不分唐宋逐渐萌芽ꎮ陈衍«近代诗钞序»虽然没有明显的扬抑ꎬ但其宗旨还是很清楚的ꎮ在«石遗室诗论»中提出来 三元说 ꎬ为 诗不分唐宋 提供了立论基础ꎮ二㊁宋诗的文学价值(一)宋诗的诗学价值1.议论为诗ꎬ才学为诗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ꎬ它存在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抒情ꎬ故而有 诗缘情 一说ꎮ 诗缘情 曾被宗唐派拿来攻击宋诗饱含思理的长处ꎮ因为宗唐者把 情 认为是个单纯的感性情感ꎬ而忽略了理性情感的存在ꎬ所以宋诗中的议论㊁说理㊁哲思的部分常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ꎮ诚然ꎬ议论说理往往会造成诗歌枯燥乏味㊁语言粗俗难懂ꎬ但这毕竟是个别情况ꎮ宋诗中大量以议论入诗的创作表明ꎬ议论入诗可以让诗婉转曲折ꎬ引人深思ꎮ比如ꎬ同是尽兴游山之作ꎬ李白«独坐敬亭山»情感深刻ꎬ拟人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ꎬ景我一体ꎬ流露出作者的留恋和喜爱之情ꎻ苏轼«题西林壁»则在议论中抒情ꎬ在抒情中说理ꎬ融情于景ꎬ情景交融ꎬ既揭发了深刻的哲理又显得饶有趣味ꎮ两首诗各有特色ꎬ难分伯仲ꎬ然而人们对哲理的接受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ꎮ宋代经济文化都很发达ꎬ陈寅恪就说过ꎬ中华民族的文化ꎬ经过不断地演进ꎬ在宋代达到了极致ꎮ这一极致的背后是数万万满腹经纶的诗人ꎮ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文学修养ꎬ打开了宋诗 无意不可入 的大门ꎬ铸造了宋诗稳固的根基ꎮ2.风格平淡ꎬ以俗为雅宋代许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唐诗相比都是生新的ꎬ就算是平淡的诗风ꎬ也在唐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ꎮ平淡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贯穿于宋诗发展的始终ꎮ从梅尧臣㊁黄庭坚对宋诗的肯定ꎬ到苏轼㊁王安石的推崇ꎬ杨万里㊁范成大的追求ꎬ都可以平淡之于宋代诗人不可或缺的作用ꎮ宋人对平淡之美是有意追求的ꎬ这是在诗歌经历了盛唐艺术的极度绚烂以后ꎬ有意突破唐诗的创作倾向ꎮ唐诗是具有超高水准的ꎬ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ꎮ唐诗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ꎬ称得上是事无巨细了ꎮ这就为宋诗的创新增加了难度ꎬ宋人只能向日常生活倾斜ꎬ显而易见ꎬ这是一种成功的开拓ꎮ虽然有些内容唐人也已经写过ꎬ但宋诗的写作角度更趋世俗化ꎮ比如ꎬ唐人的咏游多写伟岸的高山ꎬ澎湃的大河ꎬ宋诗多写熙熙攘攘的金山㊁风光旖旎的西湖ꎻ唐诗中的主人公多为盖世英雄ꎬ宋诗中的主人公多是平凡人ꎮ这样一来ꎬ宋诗独具了平易近人的特点ꎬ题材的切入点的转换称得上是比较成功的开拓ꎮ(二)宋诗的文化价值1.对思想意趣的注重宋诗重意趣的诗歌特点ꎬ是宋代人文精神的展现ꎮ宋诗重学问ꎬ以议论为诗ꎬ以才学为诗的特点ꎬ更是突出表现了宋诗重人文精神的诗学特点ꎮ注重思想意趣ꎬ一方面是对前人诗歌的继承与创新ꎬ另一方面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注重ꎮ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自由是宋诗独特的标签ꎬ也是诗歌发展的根本ꎬ它对文人思想意趣的注重更是为后代树立了典范ꎮ2.对人文意向的关照从宋诗开始ꎬ由于题材的局限ꎬ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世界ꎮ人们开始不断的审视自己㊁关注自己ꎬ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ꎻ他们常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关注事物和人生ꎬ并附之以冷静后的情感ꎻ他们也对所见的事物进行反思ꎬ对人生际遇进行深刻的剖析ꎬ从而创造出异于唐代的诗风ꎮ宋诗总会给人一种生新㊁一种宇宙苍茫之感ꎬ因为宋人已将唐人的情感化㊁审美化意向ꎬ转化为一种心性化㊁历史化的意向[5]ꎮ这都与宋代对文人意向的关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ꎮ3.对家国社稷的担当杜甫诗的地位在宋代有了明显的提高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ꎬ这与宋人注重品行㊁关注涵养的精神是分不开的ꎮ恰好杜甫的学问和修养都达到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期望值ꎬ所以杜甫被奉为这一时期的典范ꎮ比起唐代的富庶繁华ꎬ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ꎬ所以宋诗中总能体现出一种对家国社稷的担当ꎬ特别是靖康之变ꎬ更是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ꎬ这种社会责任感会产生连锁效应ꎬ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ꎬ从而衍生出居庙堂之高的欧阳修和王安石㊁处江湖之远的王令和陈师道㊁更有旷达豪迈的苏轼和胸怀大义的文天祥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团体和个人ꎮ有时ꎬ我们总会在宋诗中感受到一种苍凉感ꎬ那是一种对家国社会的深沉忧虑的同时饱含着的无可奈何的叹息ꎮ他们对社会惨相揪心却又无能为力ꎬ只能将一腔热血注入诗歌之中ꎬ试图用它来警醒世人ꎬ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ꎮ三㊁结语同光体代表人陈衍反对唐宋诗的截然对立ꎬ他标榜 唐宋区分非吾意ꎬ 也反复质疑 诗之于唐宋ꎬ果异与否 ꎮ他更是为调合唐宋诗㊁融合唐宋诗ꎬ提供了所谓的 三元说 ꎬ确定了唐诗与宋诗并列的地位ꎮ唐诗的地位是后世难以企及的ꎬ宋诗的以文字为诗ꎬ以议论为诗ꎬ以才学为诗的特点相较于唐诗的兴象丰神㊁吟咏性情确实稍逊一筹ꎬ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失为一种超越ꎮ 诗不分唐宋 体现了文学发展观与时代相适应的进步性ꎬ这种文学观以注重现实ꎬ讲求通变为其特征ꎬ从这个角度讲ꎬ高举经世致用旗帜的近观代诗人ꎬ像龚自珍㊁魏源㊁康有为㊁梁启超等人正是其典型代言人ꎮ(下转109页)69。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
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查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又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却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例如《双井茶送子瞻》: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记起东坡旧有居士,泼墨百斛糠明珠。
我家江南剥云腴,落下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醒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
文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以此为内容的黄诗微妙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所与生活气息并存。
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当然,有时黄诗在这方面走得太远,如《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在8句诗中竟有12个典故,就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黄诗更引人注目的就是独特的艺术个性。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崇尚“生新”,也即为崇尚在唐诗之外新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整体表现出以猛烈的自觉性。
他说道:“文章最懒随其人后。
”(《赠谢中置王博喻》)又说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细腻。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落实了力争上游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缔造苞藓崭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_莫砺锋
第22卷第2期中国韵文学刊V o.l22.N o.2 2008年6月Journa l o f Chinese V erse S t u dies Jun.2008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
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苏轼的文艺思想通脱而潇洒,不拘一格,并善于打通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进行体会与思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所以苏轼的风格论与创作论都贯穿着一种/通0的精神,前者的具体表现是对不同风格的兼收并蓄并进而交融相济,后者则表现为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进行功能移植与风格渗融。
关键词苏轼;艺术气质;文艺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08)02-0009-09如果把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综合起来予以考察的话,苏轼堪称千古独步,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他并驾齐驱。
在古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0之一,也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之一。
¹在诗歌方面,苏轼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齐名,在整个宋代则与陆游齐名,堪称宋代最大的诗人。
º在词的方面,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0,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墨竹及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他还是文人画的开创者。
试问古往今来,几曾有过以一人之身在这么多的艺术领域内登峰造极的巨匠?是什么原因使苏轼能在如此广泛的艺术领域内从心所欲、游刃有馀?这个问题当然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说清的,本文仅从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两个方面对此试作初探。
一融入生命的艺术气质苏轼的艺术气质与艺术才华都是与生俱来的。
据说苏轼呱呱落地后,家乡的彭老山上的草木忽然全部枯死,等到他死后此山才恢复苍翠。
浅议黄庭坚诗学理论——兼与苏轼比较
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 . 故谓韩 、 自作此语耳 。 杜 古之能为文章者 , 真能 陶 冶万物 . 虽取古人之陈眼入 于翰墨 . 人灵丹一点 . 点铁成金也 。” 关于 目 这段话 , 钱钟书认为 :“ 在他 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 , 这一段话最起 影响 . 最足 以解释他 自己的风格 . 也算得上江西诗派的纲领 。 ” 由此可 见. 黄庭坚师从杜甫。其实不论是在锤炼字句 , 还是在用典 、 章法机构 以及艺术追求上 , 黄庭 坚都极力学 习杜甫 , 他在《 与孙克 秀才》 中说 自 己学杜诗句法音律并 示之于人 :诗 已遍观之矣 . “ 词章清 快 , 易得可学 历 代文人学者对 黄庭 坚的诗学理论褒贬 不一 ,认为其有 抄袭嫌 之才也 。 请读老杜诗 , 精其句法。 每作一篇 , 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 , 自 乃 疑. 本文通过具体 的历史 言论及历代文人学 者的评价 . 对黄庭 坚的诗 成一家 . 不徒老笔研 、 玩味岁月矣 ” 学理论进行解释说 明. 推敲其形成原 因及 理论意义 . 并从其 历史影响 2 “ 点铁成金” “ 、 夺胎换骨” 人眼 . 正确评说黄庭坚诗 学理论的是非功过 . 肯定 了黄庭坚 的诗学理 论及其历史地位 , 肯定 了他对宋诗乃至后世诗歌 的贡献 。 黄庭坚作诗学 自杜甫 . 其诗学理论 的基本精神是深刻研习古人 的 作 为与一代“ 天之骄子” 苏轼处于同一历 史时期人物来说 . 被苏轼 艺术 , 取其法度 , 经典作 品的艺术价值并作为 自己创作 的基础 , 领会 在 的才名所压是很正常 的事情 . 但是黄庭坚并 不是 这样 . 纵使 苏轼才气 学古与新变上做到了有机统一 黄庭坚 的“ 夺胎 ”“ 、换骨 ” 说见于宋人 纵横 . 黄庭坚却依然有着 属于 自己的地位 和骄傲 , 纵使 当时不名著于 惠洪《冷斋夜话 》卷一 : 世 . 是非功过 , 但其 后世 自 有评说。 黄庭坚开创的“ 江西诗派” 对宋代 的 “ 山谷 云: 诗意无穷 , 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 限之才 , 追无穷之思 , 整体影响并不在苏轼 之下 . 反而在其之上 黄庭坚所提 出的“ 点铁成 虽渊 明、 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 意而造其语 , 谓之换骨法 ; 窥人其意而 金” “ 、夺胎换骨 ” “ 一字 无来处 ” 、无 等诗学 理论影响深远 , 既开创了对 形容之 , 谓之夺胎法。 有很多评论家认为黄庭坚的“ ” 点铁成金” “ 、夺胎 宋代诗坛影响最大 的“ 江西诗派” 也成就 了黄庭坚有宋一代 “ . 诗家宗 换 骨” 说其 实就是剽 窃 、 抄袭 , 如金人 王若虚 在《滹南遗 老》 中认为 : 祖”的名称 , 黄庭 坚也顺理成章 的成 为一代宗师 , 定 了 自己的文学 “ 奠 鲁直论诗 , ‘ 有 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 之喻, 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 . 特剽 地位。 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 , 而耻其出于前人 . 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 得 益于黄庭坚推 陈出新 的诗学理论 . 他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而 自 黄庭坚的诗法是以“ 点铁成金 ” “ 、夺胎换骨” 为根本 的。正如他在 成一体 , “ 时称 黄庭坚体” 山谷体” 若以唐诗 为标准 , 山谷体” 或“ “ 的生 《 再答洪驹父书》 中说 :老杜作诗 . “ 退之作文 , 无一字无来处 。 盖后人读
概述“苏黄”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概述“苏黄”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苏轼的诗歌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黄庭坚的诗歌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
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领军人物,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1)立意高妙,深邃独到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
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主流。
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
这里即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
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态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入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
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2)运思巧妙,挥洒自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蓄积于心中的情感颇为丰富。
但是触发诗人创作兴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
苏诗以意胜,然而又以不经意出之,表现出运思的自由感。
他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如万斛泉涌,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
如《游金山寺》,先写镇江金山寺的江景,万里奔腾,烟波浩渺,气魄壮阔,引人遐思。
接着写登山观景。
当攀上绝顶的时候,很自然的要遥望思念中的故乡了,但却被无数的青山阻断了视线。
这“乡国”紧扣上层的“我家”,又铺垫了下旬的“羁愁”。
站在镇江的山顶,哪里望得见千里迢迢之外的家乡!这样的落笔,正是作者运思巧妙的特色。
那无限的乡愁,那隐在深处的仕途不如意的满腹牢骚,不正好借“怀乡”之念而婉曲地发泄出来么?它引起人们多少联翩的浮想。
北宋诗坛
4、以情真意切见长的议论。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 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 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 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颍州初别子由》
第三节:北宋后期诗歌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晁补之、 秦观、张耒
黄庭坚:以文字为诗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 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 西修水)人。
北宋诗坛: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歌的三大流派
一、白体:
北宋最初一个阶段,诗人效仿白居易 诗体成为一种风气,其中著名的人 物有徐铉、李昉和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 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 进士,当过翰林学士,三任知制诰,又 三次受黜外放,晚年曾任黄州地方官, 故又称‚王黄州‛。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 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余亦略记其 诗,有云,‚马放降来地,雕 盘战后 云。‛又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 西。‛其佳句多类此……当时有进士许 洞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 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 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 石、花、 草、雪、霜、星、月、禽、鸟 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欧阳修《六一诗话》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 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 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 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汝坟贫女》
2、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不断翻新, 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 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 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 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 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编 宋代文学(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5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5.1 复习笔记一、黄庭坚的诗歌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2)黄庭坚的诗歌早期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中期以书斋生活为主要内容;后期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要内容。
2.丰富的人文意象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1)他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2)他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人文意蕴。
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如《双井茶送子瞻》。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1)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2)黄诗不论长短,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等。
(3)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等;但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
(4)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等。
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5)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矫健奇峭。
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如《题落星寺》等。
这些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4.山谷体的内涵(1)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2)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风格。
以唐诗为参照标准,“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一、感性认识〔一〕情与景李白《洞庭湖》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二〕大与小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三〕写景与说理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
“宋诗〞,就其风格而言,是指由欧阳修倡导的,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注重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的诗歌体式。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唐诗与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两种风格相异的典范。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变革、创新形成的,与唐诗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别。
本文探讨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针对其风格而非时代而言。
当然,唐诗与宋诗都博大精深,风格种类非常丰富,在此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从总体风格和各自擅长上看,唐诗注重“情〞,宋诗侧重“理〞。
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唐诗以感性为主,宋诗以理性为主;唐诗讲究情趣,宋诗讲究理趣;唐诗重形象,宋诗重思维;唐诗主要写景抒情,宋诗一般叙事说理。
“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钱锺书《谈艺录》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论苏轼、黄庭坚诗歌用典中的文学思想
作者简介:闫续瑞(1972—),女,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宋定坤(1995—),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文化传承项目“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及安全文化、法律研究”(2018WHCC08)。
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论苏轼、黄庭坚诗歌用典中的文学思想摘要:用典是苏轼与黄庭坚诗歌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既可以体现他们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趣味,又蕴含一些独到的文学思想。
他们自觉主张文学上的集大成,在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视用典,拓宽了典故来源、增加了典故数量、丰富了用典手法。
同时,由于苏、黄对诗歌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的诗歌用典也有着不同的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应做到雅俗兼具,他的用典具有“新”的效果;黄庭坚则认为诗歌应做到“不俗”,他的用典带有“奇”的风格。
通过对典故的选取和创新,苏轼和黄庭坚扩大了宋诗的题材、增强了宋诗的说理性,用典也成为宋诗以筋骨思理见长新风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诗歌用典;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0)09-0100-08(1.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闫续瑞1,宋定坤2用典即引言用事,引他人之言来表达作者内心所思所想,既能增强文章阅读的曲折性,又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还可以展示作者学识,因而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文中被广泛使用。
最早的用典手法可以追溯到《尚书》之中盘庚引先王之事来劝百姓迁都的记载。
之后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虽然也引用前人故事,但对“典故”概念性的解释、对“用典”手法的研究都很缺乏,直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才将“用典”作为一个文学上的概念来进行定义,认为用典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1]的一种手法。
当时的文论家和诗人都主张诗歌最好不用典,如果面临不得不用的情况,便应该如颜之推所言不露痕迹的使用,产生“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2]的自然效果。
宋诗苏轼黄庭坚诗歌比较
其七〔宋诗〕"初到""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谈二者的宋诗特征及风格差异在中国诗歌开展史上,唐代确实是一个"菁华极盛,体制大备〞1的时代,然面对唐诗的极盛,宋人并没有一味循其声貌体制,而是在继承吸收唐人以及前人的诗艺根底上,又另辟蹊径,形成了与唐音面貌迥然有异的宋调,并且成绩斐然,差可以与唐诗比肩。
于是乎,唐宋诗之争便成为了一大公案,历来诗论家持论不一,褒贬各异,而唐宋诗之争也历经数代、争论未已。
毅主编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宋诗学研究〔上〕〞一章中对此有一甚为详备的阐述,对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前后期的唐宋诗论争做了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和评说,同时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者对唐宋诗的研究状况2。
在论争和探讨中,宋诗的特征逐渐被认知、开掘开来,宋代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其与唐诗"直是气象不同〞3,并且将其特征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4。
此说虽并不全面,且严羽是在其"诗主盛唐〞的诗学思想下言及的,但"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确实在很大程度言中了宋诗的特征,成为了后世论宋诗的经典。
今人钱钟书先生以体性之异论唐宋诗之别,别具慧眼、甚为精到,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5,并且在"全宋诗1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2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之第四章:宋诗学研究〔上〕,,2001年版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1961年版,144页4同上,26页5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序中称道宋诗的"流派之众多,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1;程千帆先生也提出"唐诗近风,主情,宋诗近雅,主意〞2,缪钺先生在其"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区分"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7宋代诗文
4.黄庭坚
江西诗派(山谷体)(黄庭坚,陆游,杨万里, 范成大) 苏轼在文坛上享有巨大声誉,当时有许多青年 作家众星拱月般围绕在他周围,成就较大的有黄 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人称“苏门四 学士”。其中黄庭坚(1045-1105)的诗歌成就最 高、影响最大。 他推尊杜诗,强调推陈出新,语言上提倡“夺胎 换骨”、“点铁成金”。其诗句法奇矫,音节拗 健,想象奇特不凡,诗风瘦硬峭拔,自成一家, 其诗体被称为 “山谷体”。 当时很多诗人或追随他,或受其影响,从而形成 一个在当时声势很大的“江西诗派”。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各 种文体都非常繁荣。宋诗侧重在艺术构思、 手法技巧、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创新, 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所谓唐诗主情韵, 宋诗主理致。 1、白体:王禹偁 chēng 2、西昆体:杨亿 3、晚唐体:林逋
宋 代 诗 文
宋 代
诗
文
宋 代
诗
文
1.西昆体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
宋 代
诗
文
苏轼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艺术价值很高、也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抒写人生感受和歌咏自然景物 的诗作,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 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 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 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 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 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 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这一派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黄庭坚在这派诗人里影 响特别大,所以有此称呼。
以下不属于头写临床分型的事
以下不属于头写临床分型的事摘要:一、引言:介绍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开拓与成就二、苏轼的诗歌特点:豪放、奔放、以诗言志1.诗歌风格:奔放豪迈,独具一格2.诗歌主题:广泛多样,以诗言志3.艺术手法: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独具匠心三、黄庭坚的诗歌特点:婉约、清新、注重艺术表现1.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含蓄婉约2.诗歌主题:以景抒怀,寓情于景3.艺术手法:精于对仗,独具艺术魅力四、宋诗对后世的影响:促进了诗歌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文学史五、结论:总结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开拓与成就正文:一、引言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唐诗的辉煌并没有止步于唐朝,而是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以苏轼、黄庭坚二人的诗歌为例,探讨宋诗在唐诗后的开拓与发展。
二、苏轼的诗歌特点1.诗歌风格:奔放豪迈,独具一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以奔放豪迈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旷世奇才的豪情壮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诗歌主题:广泛多样,以诗言志苏轼的诗歌主题广泛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同时,苏轼的诗歌以诗言志,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人生理想。
3.艺术手法: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独具匠心在艺术手法上,苏轼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独具匠心。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描绘,使得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黄庭坚的诗歌特点1.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含蓄婉约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歌风格与苏轼截然不同,以清新脱俗、含蓄婉约见长。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2.诗歌主题:以景抒怀,寓情于景黄庭坚的诗歌主题以景抒怀,寓情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七(宋诗)《初到黄州》《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谈二者的宋诗特征及风格差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菁华极盛,体制大备”1的时代,然面对唐诗的极盛,宋人并没有一味循其声貌体制,而是在继承吸收唐人以及前人的诗艺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形成了与唐音面貌迥然有异的宋调,并且成绩斐然,差可以与唐诗比肩。
于是乎,唐宋诗之争便成为了一大公案,历来诗论家持论不一,褒贬各异,而唐宋诗之争也历经数代、争论未已。
张毅主编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宋诗学研究(上)”一章中对此有一甚为详备的阐述,对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前后期的唐宋诗论争做了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和评说,同时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者对唐宋诗的研究状况2。
在论争和探讨中,宋诗的特征逐渐被认知、开掘开来,宋代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其与唐诗“直是气象不同”3,并且将其特征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4。
此说虽并不全面,且严羽是在其“诗主盛唐”的诗学思想下言及的,但“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确在很大程度言中了宋诗的特征,成为了后世论宋诗的经典。
今人钱钟书先生以体性之异论唐宋诗之别,别具慧眼、甚为精到,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5,并且在《全宋诗》序中称道宋诗的“流派之众多,内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6;程千帆先生也提出“唐诗近风,主情,宋诗近雅,主意”7,缪钺先生在其《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区分“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腆;宋诗之美1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2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之第四章:宋诗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44页4同上,26页5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6钱钟书:《全宋诗》(钱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7程千帆:《全宋诗》(程序),第5页在气骨,故瘦劲。
”1并以芍药海棠,寒梅秋菊等一系列物类作譬喻来说明之,并且说“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2,并且就“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对宋诗的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
概言之,宋诗的特征是和唐诗迥然有异的,并且也是丰富多样的,且不同时期的宋诗,不同作家的宋诗,其风格特征也是不同的。
而苏轼和黄庭坚皆为北宋的诗文大家,并称为“苏黄”,是宋诗的代表人物。
然而,由于性格、才识、经历等不同,两人诗歌的特征也是颇为不同的,这一点,已经被历代诗论家所体认,下面,我们通过对其具体诗歌的赏析来看其差异。
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写于元丰二年底(1079),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于次年抵达黄州。
从此诗的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
这个背景是甚为重要的,观苏轼一生,很早就成为了文坛领袖,并且最初在仕途上也甚为得意,然其后却在新旧党争中备受排挤倾轧,而乌台诗案则给了诗人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时间他甚至认为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写下了“是处青山可买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而出狱后又被贬谪至黄州,且到了黄州之后,他所受的迫害还没有结束,在黄州,苏轼“困踬之甚,出口落笔,为见憎者所笺注。
儿子自京师归,言之详矣,意谓不如牢闭口,莫把笔,庶几免矣。
”3残酷的文字狱已经让诗人饱尝了仕途的凶险,而贬谪之地又有严密的监控,这些都导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张毅在《苏东坡小品》中指出“贬谪黄州,是苏东坡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以此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在贬谪黄州之后才真正树1缪钺:《论宋诗》,《宋诗鉴赏辞典·代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2同上,第4页3苏轼:《黄州与人五首》,《苏轼文集》,卷60,中华书局,1986年版,1846页立起来的。
”1而苏轼自己也在《与子明兄一首》中说到:“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
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
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2于是这一时期,苏轼身上早期的那种豪放雄奇渐渐积淀成清旷澹和,追求平淡自适。
思想的转变,反应到文学创作上,便是其创作的重心“由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出处生死等人生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政治危机四伏、仕途风浪险恶的情况下,庄佛思想促使作家转向心灵的自我体认,转向内省”3。
而苏轼的思想又是糅合了儒释道,这让他得以超脱于世俗之上而又与人世并无阻隔,敏锐地感知人世冷暖炎凉而又不为世态丑恶凶险所击倒。
对于世间的穷苦凶险磨难,苏轼感受得甚为深切、痛切,而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齐一以及释氏的融通在他身上汇融,使他身处逆境时会感到悲伤而又不会绝望。
他的感受是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而正是这些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感受给了他诗文上的灵动鲜活,而哲思又带来了其境界上的超脱和清旷,于是他的诗歌往往是有着深刻的思理而又蕴含着真切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富有情韵的议论。
他诗歌的风格是很多样的,面对不同的景物和人事,他的感情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各异的,面对挚友亲朋,他表现出无比的深情;面对美好的景物,他表现出热爱和赞美;而面对险恶的处境,他则往往以一种调侃的戏谑的态度来面对,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首句言“自笑平生为口忙”,一个“自笑”将一份无奈和自嘲用看似豁然、不在意的态度表达出来,面对“老来事业转荒唐”的打击,诗人并不是作哀凄忿怨语,而是“自笑”,自我调侃为“平生为口忙”,并且用了“平生”“老来”来追溯生平,似乎是一个暮年老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情者不免会认为苏轼此时已至老年,果真是“老来”,而实际上,苏轼当时仅四十多岁,正当不惑之年,然仕途险恶,让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于是诗人戏称是“老来”,虽是嘲戏之语,却也不免实有一种心态的“老来”。
为“口”忙,则是一语双关,暗示出自己因口舌而导致的祸端。
此两句用戏谑的口气写自己所受的贬谪之灾,用语浅显易懂,感情也是内敛的,以戏谑语将不满怨愤平平常常地道出,完全不同于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的激越和震惊,而这也是和当时整个宋代士人的内敛1张毅:《苏东坡小品》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2苏轼:《与子明兄一首》,《苏轼文集》卷60,1832页3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101页心态息息相关的,不同于唐人面貌,体现出宋诗的平淡特征,并且又写得别有寓意、意味深长。
颔联“长江”两句,转向了对黄州地理位置的描写,“知”“觉”二字,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意识,面对被贬谪的处境,诗人所知的所觉的却是鱼之美味,笋之脆香,能于僻远的环境中发现其中美好的事物,这缘于诗人之主观情感,以我观物,物著我之色彩。
“逐客”两句用典事而不显生硬呆板,只要稍稍知道此故事的人便会欣然会心,同与诗人一笑以解嘲。
苏轼之于用典,是“以故为新”1的态度,《诗人玉屑》中说“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2。
这一联十分写得诙谐有趣,里面有幽默的调侃也有无奈的自嘲,“不防”“例作”将被贬谪的不满用戏语的形式写出,且由自己的被贬谪,想及历史上曾被贬谪的诗人,虽时空不同、朝代更迭,而诗人的不幸命运却总是不期然而然地重合,一种历史的大悲哀大不幸油然而出,并且又不以怨愤语道出,表达的甚是诙谐巧妙。
东坡尝自得于自己的“一肚皮不和时宜”,黄庭坚亦訕其“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3,然苏轼的“不和时宜”大都以一种幽默的诙谐的调侃的嘲讽兼自嘲的口气表达出来,且其才力宏赡,自可以随意而又恰切的资取故实,无怪乎被誉为“苏眉山天才俊逸,潇洒风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因坡学力宏赡,无入不得。
”4最后两句亦是以戏笔写出,写自己于世无济,徒费官家俸禄——压酒囊而已。
表面上似是调侃自己的尸位素餐,而实际上则表明自己的官职只是徒有其名而已。
且当时官员应得之俸禄又仅以“压酒囊”也就是废酒袋来代替,这又被苏轼巧妙地拿来幽它一默,面对己位之有名无实、所得之物的无用,诗人的心情自可想而知。
纵观全诗,语言通俗明白,风格诙谐幽默,而所用典事易懂而又恰切,增加了幽默讽刺效果,感情是平淡内敛而又别有深意的,用戏谑语写自己的贬谪遭遇,掩藏其后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凉悲哀,给人以自我解嘲、苦中作乐之感,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很具有东坡诗的特征。
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黄庭坚)1苏轼:《题柳子厚诗二首》,《苏轼文集》卷67,2019页2魏庆之:《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本,集部诗文评,1481—3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19,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1113—186页4薛雪:《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8页仕路风波双白发,闲曹笑傲两诗流。
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
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
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
这一首诗,时间也是元丰二年(1079),当时黄庭坚35岁,仍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
首先看其题目,就有明显的宋诗特征。
宋人有大量的唱和诗,并且多有用“次韵”所和的诗,也就是按原诗的韵及韵脚次序和的诗(也叫步韵),而这就需要对诗人在诗歌用韵声律等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翻开黄庭坚的诗集,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的次韵诗,由此也可见鲁直之于诗律技艺上之能事。
观鲁直的经历和其思想,则远不如苏轼之复杂,鲁直一生虽于仕途上不甚得意,但也并无受到大的打击,经历也较为简单,而他在诗艺上却甚为观点鲜明且身体力行地付诸创作实践。
鲁直自言“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1并且在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同时,又强调“夺胎换骨”,并且强调要多读书、读的精深,强调学问和功力。
许总在其《宋诗史》中写有“奇峭兀立的黄庭坚”一章,对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和其诗学理论有详细的阐述,多出新意而不循旧说,但其中也不免有过誉之嫌。
2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为鲁直明确标榜的诗歌作法,在其创作中也体现的最为鲜明,从这首诗中便可窥一斑。
首先是用典。
山谷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其诗歌创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量的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