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水源汉江生命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兴建始末|悠悠汉水谣

水源汉江生命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兴建始末|悠悠汉水谣

丹江口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略如今,寻常百姓都知道国内有个惠及民生的“南水北调”工程了。

南水北调,事实上是两条线,即东线与中线。

限于篇幅,本文只简述中线。

所谓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于水库东岸河南南阳淅川县九重镇境内之陶岔(丹江村),兴建"天下第一渠首"工程。

丹江口水库陶岔工程渠首开挖干渠,经长江与淮河流域之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荥阳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

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

受水区域为沿线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14座大、中城市。

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陶岔:天下第一渠首供水范围内总面积15.5万平方千米,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

天下第一渠首侧影南水北调:中线规划设计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规划设计始于20世纪50年代。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水源工程。

丹江口大坝加高: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

1954年,国家计委、水利部、燃料工业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负责同志会同参加黄河规划的前苏联专家组,对汉江干流进行了查勘,重点研究丹江口水利枢纽及引水华北问题。

1956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编制了《汉江流域规划简要报告》,选定丹江口水利枢纽为治理开发汉江的第一期工程。

2005:丹江口大坝加高施工现场1958年2月,周恩来在视察长江三峡途中,听取了汉江流域规划及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汇报。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者:刘静静孙鑫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缓解了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简要分析该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前言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降水量南北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南涝北旱。

并且北方人口较南方更加密集,所以人均水资源量北方相对于南方更少,北方呈现严重缺水的局面。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式运行,有效地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京津冀豫四省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用水。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概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3.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改善水资源在地区间分布不均的有利解决措施。

减少多水地区的洪涝灾害,改善少水地区的环境危机;改变缺水地区的生产方式,促进缺水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对多水地区和少水地区的生态经济活动的有益之处显而易见。

3.1缓解缺水地区的生态危机受水区增加了广阔的水域,加强了地区的水汽交换强度,有利于水循环。

因缺水造成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可由此得到缓解,发展恶劣的生态危机得以拯救。

此外京津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

3.2减少洪灾的发生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时,其包含的建筑物如大坝可在汛期拦截流量,调节洪峰,增强地区防洪能力,减少洪灾发生的可能性,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3.3调水能改善水质和环境营养物质随水流调入而进入,对某些鱼类生物的生产和繁殖有益,可促进渔业的发展;调水量的增加,使经污比增高,水质控制条件趋于稳定,改善水质;增加水域面积,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风景区和旅游区,美化环境,还可以给当地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大规模水资源调配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通水工程。

其中,中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上游汉江的一级支流承接水资源,通过引流、输水等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调配至黄河上游区域,解决黄河上游水资源短缺和北方地区的用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解决黄河上游水资源短缺问题、满足北方城市和农业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当地的用水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良性循环原则。

要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充足、水质稳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水资源调度的良性循环。

2. 公平合理原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资源调配中,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水资源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3. 生态优先原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调度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水资源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保障后代子孙的水资源利用权益。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的具体内容1. 水源选择与引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长江上游的汉江一级支流,应该在选择水源的同时,设计合理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引向黄河上游地区。

2. 输水路线规划与工程布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路线应该考虑地形、地质、生态等因素,规划合理的输水路线和工程布局,避免对地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工程建设和设施完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应该包括工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设施的完善,确保工程的顺利运行和水资源调配的有效实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综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综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综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包括从水源地的取水工程、输水通道的建设、水质保障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

其中,水源取水工程主要涉及长江干线的引水取水工程和水库蓄水调度工程;输水通道建设包括引水渠道、隧洞、地下管道、输水设施等;水质保障方面包括输水水质的保障和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水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是保护沿线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规划,我们可以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方案进行综述。

首先,从水源取水工程方面来看,该工程设计了多处取水口,以确保水源的稳定供应。

在长江干线上,工程建设了蓄水调度工程,根据不同季节和用水需求来灵活调度水库蓄水和泄洪,保障输水计划的实现。

对于输水通道建设,该工程涉及南北长途输水通道,主要采用地下管道和隧洞来输送水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

在水质保障方面,工程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输送水质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注重水源地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工程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水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方案综述中,还需重点关注一些关键技术和工程实施问题。

首先是水源地的取水技术和调度技术,要保证取水口的稳定供水和水库的有效蓄水并进行合理调度。

其次是输水通道的建设技术和运维管理,必须确保输水通道的安全可靠和运输效率,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水质保障和环境保护也是工程实施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要保证输水水质的安全稳定和沿线水体的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项目,涉及的技术、资金、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重大挑战。

但这也是一项对于华北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的工程,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南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

南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

南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阳高新区管委会•【公布日期】2013.09.10•【字号】宛开管[2013]9号•【施行日期】2013.09.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南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宛开管〔2013〕9号)百里奚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方案》已经管委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指挥部人员名单南阳高新区管委会2013年9月10日高新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统揽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的意见,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步伐,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实现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二、目标任务1、2013年秋收后调整土地,10月10日前干渠沿线完成土地调整任务。

2、今冬明春条件具备的地方要全部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3、2015年全部完成高新辖区3.2公里干渠两侧绿化建设任务。

三、工作重点(一)明确绿化带宽度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提升规划》(豫政[2013]42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属一级生态廊道,两侧各规划栽植宽度100米以上树木。

(二)搞好土地调整百里奚街道办事处要下决心搞好土地流转,创新经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反租倒包等形式,完善政策,吸引企业、个体经营组织、造林大户等,承包土地造林。

今年10月10日前,完成土地调整工作。

(三)明确建设标准根据省定技术规程,南水北调干渠生态廊道要以道路和水系为依托,以道路及水系两侧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经过大力植树造林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串连成网的完整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安全防护、美化环境和生态隔离作用,能够为生物繁衍提供生存环境,为广大市民及游人提供游憩、休闲等活动场所。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介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

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一直处于水资源短缺状态,而南方却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中国政府于2002年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将南方富余的水资源送到北方,解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该规划的制定旨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该规划包括了生态保护目标、保护措施和监测措施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保护目标主要包括了保护区域划分、保护范围确定及生态保护目标及控制措施等内容。

保护措施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水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措施。

监测措施包括水质监测和生态监测,以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接受范围之内。

首先,该保护规划指定了18个生态保护区,这些区域主要涵盖了南水北调工程经过的湖泊、河流、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环境区域。

针对这些生态保护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了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水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对这些生态环境区域的保护,可以为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其次,该规划还要求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遵守《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生态补偿实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并应用科学的生态保护技术和措施。

同时,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及时掌握,规划还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单位与地方政府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最后,该规划还指出了必须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对水环境的监控,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完善的人工水生态修复技术和标准,以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会对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情况汇报[五篇]》

《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情况汇报[五篇]》

《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情况汇报[五篇]》第一篇: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情况汇报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建设情况的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方城段全长60.794公里,占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长度的三分之一,涉及8个乡镇,55个行政村,238个村民组,廊道规划面积20606亩,除临时占地未移交不能绿化外,今春造林任务1.4万亩。

去年9月份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设,迅速成立机构,制定扶持政策,推进土地流转,落实大户承包,组织整地造林,落实管护措施,廊道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至3月底,全部完成廊道可造林建设任务,落实42个造林承包大户,栽植冬青、桂花、石楠、栾树、银杏、核桃、梨等30余种,120万余株。

在全市生态廊道观摩评比中名列前茅,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

目前,经验收,生态廊道绿化工程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

主要做法是:一、领导重视,上下联动。

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四大家”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指导组、督促检查组。

沿线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

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推进廊道绿化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

还适时召开沿线乡镇办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副职及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廊道建设动员会、座谈会、督查会、推进会共9次。

县“四大家”领导分包乡镇,乡镇党政主要领导都能亲自挂帅,包建示范段,林业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包乡镇重点渠段和造林承包大户,全程跟踪服务。

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首先是县财政加大投入。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绿化任务,县财政把廊道绿化和白河防护林带的土地流转、造林苗木费纳入预算。

对中线干渠两侧流转的土地,生态林长期补助,经济林补助前五年,造林苗木按规划实行定补。

目前,202x年度土地流转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那些无言丰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那些无言丰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那些无言丰碑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9年第01期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

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

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显得尤为令人瞩目。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手动阀手动阀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

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

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

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

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南水北调中线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旨在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自江苏省泗洪县的泗洪泵站,止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郑东泵站,全长约1233公里。

工程主要包括引水工程、输水工程和配套工程三大部分,涉及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省市地区。

工程建设内容复杂,施工难度大,对于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实施方案1. 技术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引水、输水技术,通过地面和地下渠道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水质安全、输水稳定。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大型机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 生态保护方案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

例如,在引水区域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在输水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水域面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在配套工程中建设水利枢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地方协调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多个省市地区,需要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协调。

因此,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各地方的利益诉求,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了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了合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局面。

三、实施效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区域的供水能力,保障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工程的实施也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

四、总结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积极配合,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线方案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条主要线路,起于江苏省扬州,止于北京市,全长约1451公里。

这条线路主要通过了淮河、黄河支流等多条河流,以及京杭运河等运河,将长江水调至北京地区。

东线工程一期工程于2001年5月开工建设,2008年12月底全部建成通水。

东线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年底建成通水。

东线工程改善了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同时也对改善紫府河、运河等水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条主要线路,起点是江苏省句容市,止于北京市,全长约东线1460公里。

中线工程主要通过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干支渠、黄淮海大运河、运津渠、许徐渠等河渠,在南运河和太运河上新建了输水泵站。

中线工程共包括七个分水口将水输送至华北平原的大中营水库汇入黄河,再向北输送至北京。

中线工程一期于2013年12月开工建设,2014年11月下旬建成通水。

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解决北京等地的紧张用水情况,改善黄河下游水生态环境,促进一系列水利、环境等方面的改善。

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三条主要干线,位于干线合肥至长江南京段南北向延伸,起点为合肥水源地,止于北京市北郊水源地,全长约1483公里。

西线工程主要沿线地处黄淮海、江淮和长江边缘地带,东接中线工程和济南泰安地区用水工程,西到北京、天津、张家口、保定等单位用水工程,清河、大沽、静海等地用水工程,全长约4800公里。

西线工程一期于2018年年底建成通水。

西线工程提高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用水供应能力,有效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水北调东中西总干线以及其支干线的规模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工程设备复杂科技含量高,涉及敏感地区多,工程建设过程屡遇风险挑战,尤其源头水源保护区涉水线路建设工程开挖顺利推进。

经过不懈的努力,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已经相继建成通水,为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建设和运行中,南水北调工程还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第24卷・第期01・人长民江Y A Nc T zERl v EV ROL.24N O.10水北南调的门1 中价一心门户加}阳门万户门门一门〕‘!曰户臼产 1‘归场门自l门:水健b1.一l !一1 一11娜峨姗粼画树禅1洛六叙长(江水利委会员,,武汉刁301 0)0 。

[ 文摘」我国水源资不本丰加富之分布不均形成某地些区资水源不足或严重不足西中部地交区通发达农工业生产在我国占重要有地位唯水源资足不,,,黄淮平海已成为生原产发展的约制因,、素。

南水调北中线程工从即江长游中引水供水主目要为标北华京津冀地区时同考虑郑豫, 、两。

、省汉江白唐河流域淮河和流域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近期从江长中最游大支汉流江丹江,口库水,引简称水引汉要主工程包丹括江年平均水量调保护大。

,,口库水按设规模计完建及输水总渠干自可流输及供水水。

多l打.3立方米亿。

主要为常规工施备与设术。

技水源水地质为2 62.l类输过水程中易于,、境环影响不制约工程决策,。

919 1价年格静的态投资5总元社亿会效益经济效益,很经济上理合技上可行术仁词] 题南水主北调调水工程中线工经程效济水南北调中线l 几是指从长江中游引程分别只有地区。

8 }6m3/ 人和12m37/亩是缺最水,水供水仁要1}标华为京北津地冀区同时,、、,与1长全二海相河比人均水量近1213倍亩,,虑鄂考豫两省汉江唐自河流域和淮河域流、均水为举流域1约04倍。

从多年平均总水量民江看, 。

,3的需水求的要战略性工程。

为,厂解我决水国.9600’,亿淮海黄大流域三为3 6.、、资分源布生与产分力布不完全相应适的问需题要水对资源作重分新配进行流域间或地区问的配中线调工即是程其中重措要之施,川乙m.而总耕地者前为。

、亩亿后者口密,,,为,51亿亩尤黄其淮海原平由于人,。

,,集耕率地高仁农巨口业益发展水资源吏感贫乏急待调解水决江流域长紧邻黄淮.是我国优化资源配哭的垂要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开建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开建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开建
本刊讯
【期刊名称】《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正>构筑绿色屏障,确保清水北送。

我市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白河生态林带建设擂响战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属一级生态廊带;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和水源地,沿河两岸将建设100米宽的生态林带;邓州至渠首快速通道两侧各建设5米宽的生态林带;渠首周边可视范围(500米)内绿化将以生态景观林为主;渠首周边村庄外侧生态防护林带要在20米以上,内部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本刊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召开建设管理经验交流会 [J], 赵运书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建千里绿色走廊 [J],
3.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旅生态走廊的构建与思考 [J], 唐学军;陈晓霞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走廊构建 [J], 徐燕;王瑞鹏;任步攀
5.省政协就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进行视察 [J], 刘德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饮水思源:你不知道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饮水思源:你不知道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饮水思源:你不知道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作者:
来源:《中国周刊》2015年第02期
【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区市,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广,效益巨大,包含水库、湖泊、运河、河道、大坝、泵站、隧洞、渡槽、暗涵、倒虹吸、PCCP管道、渠道等水利工程项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型水利工程,其规模及难度国内外均无先例。

【世界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年调水规模为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

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当前实施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的年调水量达182.7亿立方米。

【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目前正在建设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份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总长度达5599公里。

【世界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2002年)。

为这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同时,为黄河下游地区补充水量,为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水利工程施工南水北调方案

水利工程施工南水北调方案

水利工程施工南水北调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行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线工程和东线工程等多个分支工程,其中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

南水北调工程的总长度达1300多公里,涉及的流域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输水工程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改善长江等水质,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干工程,是连接长江与黄河的重要通道,全线分为三个段落,包括江汉段、中线一期和中线二期。

江汉段是指由长江流域的鄂汉江和汉江引水至汉江与黄河交界处的工程,中线一期是指由丹江口水库向北引水至郑州和洛阳的工程,中线二期是指由郑州和洛阳向北引水至京津地区的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引水工程和配套工程两部分。

引水工程主要包括长距离输水渠道、泵站、水闸等建筑工程,配套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水质监测等环境保护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需要充分考虑流域水文水文地质等专业知识,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西线工程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西线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引水黄河水至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西线工程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从黄河干流、辅助河道和水库等水资源中调水至需要地区的工程,并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西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干旱等特点,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方案,确保建设效果和效益。

西线工程的建设有力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缓解了地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东线工程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江苏等东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东线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引水长江水至东部地区,为地方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第1篇南水北调中线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北方地区。

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我国决定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该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旨在将长江水资源调配至黄河流域,满足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

二、目标定位1. 保障沿线城市供水安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3.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方案1. 调水线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长江干流的汉江上游取水,途径河南、河北两省,最终抵达北京市。

沿线共设9个分水口,分别为:汉江分水口、郑州分水口、石家庄分水口、北京分水口等。

2. 工程建设(1)水源地保护:加强汉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安全。

(2)输水工程:采用隧洞、渠道、渡槽等工程形式,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配套设施:建设泵站、节制闸、监测站等配套设施,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4)环境保护:采取生态补偿、水质监测等措施,保护沿线生态环境。

3. 水资源管理(1)建立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度,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2)实施用水总量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4)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4. 政策法规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5. 社会参与(1)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和支持。

(2)鼓励沿线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参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

(3)加强与沿线地区的沟通协调,解决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

四、效益分析1. 社会效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沿线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2. 经济效益:工程的建设将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走廊建设初探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走廊建设初探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生态走廊建设初探作者:赵娟娟郭志永孟丹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3期河南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最大受水区,其生态环境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输水区的水质安全。

本文论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概况,分析了河南段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森林资源不足等生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环保宣传等对策。

序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21世纪特大工程。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向北方输水,确保一库清水北调,保证水源区及干渠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键。

河南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总干渠在河南省境内731km,供水范围涵盖南阳、漯河、许昌、郑州等10个省辖市及邓州市,占地23667hm2,是渠道最长、占地最多、计划用水量最大的区域,其生态环境对调水水质安全具有决定作用。

工程通水后,河南省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向水质保护工作,有效减少了水质污染。

然而在工程建设及通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对水质保护工作提出挑战。

因此,加快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沿线的生态走廊,是保护该区域生态安全和南水北调工程水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存在的生态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从通水以来,工程输水安全平稳,水质基本达标。

给沿线城市带来众多的好处,受益区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位回升、城市河湖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慢慢显现出来。

但目前渠首水源地及干渠沿线地区生态建设还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等问题。

(一)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南阳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369.01km2,占总面积的53%,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和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水有关,该地区地貌复杂,地形破碎,植被稀少,坡度较陡,土层松散,降水对它的冲击力较大,加上该地区风化严重,遇到大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中国南水北调简介(二)

中国南水北调简介(二)

中国南水北调简介(二)中线工程中线的滹沱河倒虹吸工程中线工程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

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3。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

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工程布置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

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工程效益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

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途径我市淅川县、邓州市、镇平县、卧龙区、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宛城区、方城县等8个县市区,总干渠南阳段全长185.5公里,约占河南段全长的1/4、中线总长的1/7,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线最长、占地最多、工程量最大、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

2013年在中线干渠刚刚建成之际,我市在前期谋划的基础上,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开展了中线干渠生态带建设。

干渠沿线县市区按照两侧各100米林带宽度标准,连续三年决战干渠绿化,共完成造林3.7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在全线率先建成了连南贯北的生态防护廊道,建设标准高于国家发改委2014年《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的批复》中明确的:在干线两侧一级水源保护区各建设20—60米宽的生态林带标准。

同时,渠首及其周边高标准造林6000余亩,补植树木50余万株,铺种草坪5800平方米,形成了园林式森林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