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师说导学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word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word导学案

《师说》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前准备】韩愈和《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经传(zhuàn)【课后巩固】一、解释下面加点词:1.孰能无惑孰:谁;惑:疑惑。

2.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传布、流传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是故:所以。

益:更加。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7.士大夫之族族:类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道理。

(一说“风尚”)10.君子不齿齿:次序、排列。

11.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

12.郯子之徒徒:类。

13.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15.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16.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3.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从师学习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词:学者解释:求学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词:从而解释:跟从他并且(一说跟从他然后)3.小学而大古今异义词:小学解释:小的学习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2.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一说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羞耻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的、大的五、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前方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前方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前方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前方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2)通过评点法与文本直接对话,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1)人物档案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作品代表性长篇小说有长篇小说《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天瓢》、《红瓦》、《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评价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

(2)相关背景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

师说【理论支持】《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

它与《劝学》一起构成了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解释文章的针对性。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

《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文言知识的累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通过检测预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师﹑传﹑从﹑道,虚词:其﹑之﹑于﹑所以等。

能够区分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文言文的朗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文遵循情景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难点: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孰.()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蟠.()嘉.()贻.()经传.()二、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古文运动”的倡导这之一,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

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

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

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

高中语文 2.1.2师说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2师说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对于文中的词句,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明白“从师”的重要性,发扬“师严道尊”的民族传统。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2课时)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2课时)

《师说》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三、探究交流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1.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试从文中找出观点性的句子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2.这三句中哪一句是中心论点?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探究二:本文的论证方法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证的?明确: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第二段与上一段有怎样的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分论点的?明确: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对象“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的态度“耻学于师”“从师而问”结果“愚益愚”“圣益圣”对象“于其子”“于其身”态度“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结果“小学”“大遗”对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态度“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论述中心: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3、第三段中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探究三:第四段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写作缘由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何在,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不拘于时”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即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课堂导练: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官盛则近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3.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且庸人尚羞.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参考答案:1.C2.C3.B4.B5.A6.B。

高中语文 2.1.2《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2《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2《师说》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学法建议】1.先归纳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在整理、归纳文章的观点,理清结构,然后梳理各论点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主题,用现代观念去评价。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自然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四、【资料链接】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2、写作背景: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讲义(5)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写作背景:《世纪金榜》P24(看后划出重点)3.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4、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说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师道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提出疑问】【当堂检测】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讨论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2专题《》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2专题《》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师说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指导同学通过翻译课文,把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力量目标理解并文中所接受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虚心好学的风气,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其次段,学习并把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要点联系:1、学问目标的达成是为了应对高考中的文言阅读2、背诵课文是应对高考中的默写测试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老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二、教学目标呈现1、了解作家作品,扫清字词障碍,朗读课文2、共同研习文本内容及重点研习第一小节设计意图:让同学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呈现】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同学预习状况。

(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点拨】1、唐宋八大家2、“古文运动” 3、“韩潮苏海设计意图:挂念同学了解韩愈,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2、解题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朗诵点拨(1)同学齐读课文一遍(2)老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留意事项设计意图:培育同学的读说力量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1)设疑争辩沟通,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化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多媒体呈现问题】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老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缘由,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或许不多,但肯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当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缘由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1课时)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1课时)

《师说》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学(一)助读资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关于韩愈名字有这样的传说:“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宋代苏轼称它“文起八代之衰”。

写作背景:“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皆群笑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中,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学导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学导案

师说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全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咬文嚼字1.字音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六艺经传.(zhuàn) 以贻.之(yí)2.多音字3.形近字⎪⎩⎪⎨⎧诒言诒心旷神怡怡贻笑大方贻⎪⎩⎪⎨⎧孰若孰私塾塾熟悉熟4.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5.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方法;今义,因果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并且。

今义,因果连词。

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吾师道.也道:古义,风尚;今义,道路,道德,说。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6.词类活用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

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

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

(1)排偶句式。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师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整理_1

《师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整理_1

《师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整理设计理念:《师说》一文属于“问题探讨”的课型,教学中要让同学在阅读、表达、争论、沟通的过程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育理性思维。

而对于文言课文,还存在着文言学问积累的问题。

如何找一个突破点,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本课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此,我以“读”为本课教学的主线,立足于诵读和研读,诵读要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准句读,研读要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思索。

在诵读中让同学把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在研读中让同学走进的内心世界,与文本绽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了解的教育观点,尤其是对从师问题的论述。

这样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让同学从文本中发觉新的意义,获得对经典名篇常读常新的体验。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有关的几个文言句式。

2.探究理清课文的规律层次,体会论证的严密性,理解的“师道观”。

3.训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的力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有关的几个文言句式。

2.探究理清课文的规律层次,体会论证的严密性,理解的“师道观”。

教学难点:把握“道”的内涵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诵读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才智,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学问积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从师而学。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倡言师道的千古名篇《师说》。

二、解题(见《赢在课堂》36页)三、了解,检查预习案第一题。

四、诵读课文(一)、读准字音。

(检查预习案其次题的第一小题,指导同学在正确发音的基础上初读课文)(二)、读懂文句。

(检查同学对课文中重要字词和文句的预习状况,指导同学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相关字词句见预习案其次题2-7小题)1.疏通第一节词句(1)同学默读第一节,结合解释,疏通词句。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2.4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2.4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编写:冯静审阅:卞建容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师说》导学案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编写:冯静审阅:卞建容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高中语文 2.1.2《师说》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1.2《师说》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

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

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

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学案:第2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版) 无答案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学案:第2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版) 无答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探讨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3、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预习检测】预习案1、识记字音(1).字音(báshè) 沉溺.(nì)慰藉.(jiè)戕.(qiānɡ)狭隘.(ài)跋涉..害赤裸裸.(luǒ)麻痹.(bì) 恢.(huī)宏消遣.(qiǎn)时髦.(máo)符箓.(l ù)(2).多音字yào 金钥匙jiè枕藉shǔ数落钥藉数shù次数yuè锁钥jí狼藉shuò频数(3).形似字径山径销花销彩丰富多彩蓬蓬勃胫胫骨消消失茶采茶篷帐篷2、文题解读本文是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精心点拨,启发引导探究案【问题探究】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明确:“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2、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3、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徒”“趣”“穷”、虚词“而”“其”、判断句倒装句等文言句式,提升文言阅读水平(2)借助文题中“始得”二字的理解把握文章的精巧构思(3)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

(4)学习作者在写西山之美时运用的描写手法。

2. 预习内容:(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

(2)相关背景安史之乱后,君主不信朝臣,宦官的势力得以日渐壮大,造成了严重的朝政腐败。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改年“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减少赋税、削弱宦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史称“永贞革新”。

但由于触动了宦官集团的利益,改革只持续了100多天,最后以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唐宪宗)而告终。

领导、参与改革的王伾、王叔文、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人先后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篇文章便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的第五年(公元809)年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是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3)记:古代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行文也灵活多变,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这种文体大多以记述为主,并常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表达见解,抒发情感,申明志向。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2专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2专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师说班级:姓名:学号: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理解并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3)理解文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谦虚好学的风气,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预习内容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师说》、_______ 、__________ 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文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 句读.(dòu)郯.子(tán)官盛则近谀.(yù)B 经传.(zhuàn)老聃.(dān )或不.焉(fǒu )C乐.师( yuè)苌.弘(cháng) 作《师说》以贻.之(tái)D受.业( shòu ) 李蟠.(fān )孰.能无惑(shú)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A 既使(即) 乐此不疲撩开丁是丁,卯是卯()B 事由功败陲成(垂)面事(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 撰文前拒后恭(倨)搭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D 陷阱眉清目秀谙熟冒天下之大不韪三、合作释疑,互相研讨教师设置问题或例题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3、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4、、问题研习: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2)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2。

预习内容:(1)背景资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2)预习练习赦免(shè)憨厚(hān) 教学相长(zhǎng)璞玉浑金(pú)号啕(háo) 祛暑(qū) 镂骨铭心(1òu)颐指气使(yí)纤细(xiān)跺脚(duò)白雪皑皑(ái)如火如荼(tǘ)横祸(hèng)凛然(lǐn)自出机杼(zhù) 接踵而至(zhǒng)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并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3)理解文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谦虚好学的风气,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预习内容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 》。

他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师说》、_______ 、__________ 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文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 句读.(dòu)郯.子(tán)官盛则近谀.(yù)
B 经传.(zhuàn)老聃.(dān )或不.焉(fǒu )
C乐.师( yuè)苌.弘(cháng)作《师说》以贻.之(tái)
D受.业( shòu )李蟠.(fān )孰.能无惑(shú)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 既使(即)乐此不疲撩开丁是丁,卯是卯()
B 事由功败陲成(垂)面事(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 撰文前拒后恭(倨)搭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 陷阱眉清目秀谙熟冒天下之大不韪
三、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教师设置问题或例题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师说》?
3、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4、、问题研习: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5、探究研习: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第一课时巩固练习
(一)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古:1、用来。

的;2、。

的原因今:因果连词
3、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表示结果或另起一件事
(二)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师之所存也
2、惑: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3、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
(三、)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
不耻相.师()
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
则耻师焉,惑.矣()
君子不齿.()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今:
所谓古:今:
小学古:今:
相似古:今:
3、重点句子翻译(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语
先后古:今:
不必古:今: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师: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贤: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
..而已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四、反思总结,构建知网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著作,“传”是_____________。

(2)拓展:《诗经》中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的用法: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请在用法后写出例句: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师”在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句: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例句: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4、“其”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用法如下,写出相应例句:
(1)作代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