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d65d0016c85ec3a87c2c564.png)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摘要:旨在探索如何在心理健康课堂上构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环境因素。
选取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班级,采用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对被试进行前后测。
结果显示,被试在接受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教育课程之后,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问题提出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有研究结果表明,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
我们拟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其创造可以改变与调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的环境。
试探能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2010级新生为被试,随机抽样,共抽取被试450名。
前后测分别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
自变量为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法,因变量为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问卷上前后测所得的分数。
(二)研究工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编制的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该问卷由29个题项构成,该问卷既测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悦、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也测量了幸福的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
其中α系数为0.8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课程共16个学时,分为8周,每周2学时完成。
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各个方面,比如构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发自身潜能(能力)、自我认知(气质、性格)、兴趣与动机、寻找自身价值观等。
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4fa027de45c3b3567ec8bc8.png)
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钱越多越幸福,心理越健康么?这个话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人们的生活中都偶见争论。
Diener等人的元分析显示有钱人比穷人感到更幸福。
而Kasser和Ryan 发现以金钱为目标的人,通常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Srivastava等则从动机的角度对金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认为金钱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负性相关取决于寻求权力、炫耀,和克服自我疑虑这两个因素。
金钱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研究不多,但是对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已经有很多了,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4,5]。
那么金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否通过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或者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呢?在金钱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Yamauchi和Templer编制的金钱态度量表(MAS),该量表后经Baker等人验证修订,确定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权力-名望维度,指金钱是用来影响或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象征;维持-保留维度,指将金钱的使用焦点放在对未来财务规划的准备情况;不信任维度,指对金钱的使用抱持着犹豫不决、怀疑的态度;焦虑维度,指把金钱当作是焦虑的来源,同时也是免于焦虑的方法。
这四个维度分别从金钱的含义、消费的规划及态度、心理地位等角度来对金钱态度进行考察。
这四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研究就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回答。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通过群体施测的方法,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班级中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251份,其中回收236份,回收率94.02%,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7.46%。
年龄从21到33岁,平均年龄为24.16±2.09岁(11人该项资料缺失)。
男生144人,占62.6%,女生75人,占32.6%,11人该项资料缺失。
1.2研究工具1.2.1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是由Goldberg 编制,共12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效度较好,在美国受到了大量应用,并有大量的研究关注于此量表,在国内由张建新课题组进行翻译并修订使用(未发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思考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e1ae23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7.png)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思考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我们进入了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必须要学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并且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作用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而主观幸福感则是指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个人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认知。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留学生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专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心态,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向前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更加幸福和满足。
反之,当一个人处于情绪波动或是心理压力下时,他们会感觉很不幸福,很难从困境中走出来。
为了提高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首先是学会积极心态的养成。
积极的心态可提高我们的适应性,使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不被消极情绪所影响。
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以鼓励和支持自己。
其次是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可以包括坚持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充足且有规律、避免过度使用互联网等。
我们需要打造适当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以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提供充足的保障,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减少压力。
第三是学会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在遇到压力的时候,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心态。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例如情绪发泄,寻求支持,放松技巧等。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互助网络。
在学校和社会中,我们都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组织,结识更多的朋友和同学,和他们分享我们的想法和体验。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影响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78b724453610661ed9f460.png)
系数 分 别 为 0 86 , .3 2 0 6 1 。 应 对 方 式 问 .9 6 07 5 , .7 7
卷 。该 问 卷 由 肖 计 划 等 参 考 Fl a a rs o m n L z u k a
与维护 , 也为政府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调查 对象 .
共抽 取广东省重点 和非重点高校 2 4
所, 一共发出问卷 60 0份 , 0 回收 569份 , 2 有效 问卷 5
6 3份 , 效 问卷 2 0 无 6份 , 问卷有 效率达 9 . %。有效 95 问卷 中, 女 比例为 5 , :8 8 年龄 以 3 3 男 084. ; 0~ 9岁最 多 , 89 , 次为4 4 占3 . % 其 0— 9岁 占2 . % ; 88 任教专业类
广东医学
21 0 0年 5月 第 3 l卷第 1 0期
G a g o gMe i l o r a Ma 00,V 1 1 N t 0 u n d n dc un l aJ y2 1 o.3 , o 1
高校 教 师 主 观幸 福感 、 理 健 康 、 对 方 式及 心 应 其相 互 影 响 冰
(R M ) , S H S 该量 表 由 自测 生理 健康 、 理健康 和社 心
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 , 用于 l 4岁 以上各类人群 的健康测量 ; 它从定量化的角度 , 较为直观 、 面、 全 准确
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 的总体评价 , 它是由需要 ( 包
括动机 、 欲望 、 兴趣 ) 认 识 、 、 情感 等心 理因素 与外部诱 因交互作 用 而 形成 的一 种 复杂 的、 层 次 的 心理 状 多 态 …。经过调查 , 惠珍 (0 8 发现 高校教 师总体 幸 蒋 20 )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三个层面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三个层面](https://img.taocdn.com/s3/m/ceda26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三个层面导语: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幸福感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评价。
它是幸福感的基本层面,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认知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
1. 个体的性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
乐观积极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的生活,更能够从困境中寻找积极的一面。
2. 生活经历也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稳定的工作和健康的身体等都会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而逆境、失业和健康问题等不利因素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3. 社会环境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平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而社会压力、不公平待遇和孤立感等都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二、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它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是主观幸福感的进一步延伸。
心理幸福感受到个体的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影响。
1. 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心理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快乐、喜悦、满足等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而消极情绪,如悲伤、焦虑和压力等则会降低心理幸福感。
2. 情感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与心理幸福感密切相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的感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加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而冷漠的关系和孤独感则会降低心理幸福感。
3. 心理健康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而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三、社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层面的幸福感体验,是幸福感的高级层面。
社会幸福感受到社会支持、社会公平和社会参与等因素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7068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6.png)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然而,我们如何理解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呢?本文将会探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幸福感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何种重要性。
首先,了解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十分关键。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均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上的满足感、生活满足感和满意度等因素。
它可以通过个体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感受来衡量。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个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情绪稳定性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表现。
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呈现双向互动的特点。
一方面,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会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是因为幸福感使人更加积极向上,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研究表明,幸福感高的人更具有适应压力和抵抗心理疾病的能力。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的人也更容易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人拥有更乐观积极的心态,更能够体验到内心对生活的满足。
因此,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那么,幸福感对于个人生活有着何种重要性呢?首先,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过去,人们普遍关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主观幸福感在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还是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幸福感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满足感和安慰,从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另外,幸福感对于个体的心理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幸福感能够成为一种心理支撑,使人们更具有坚韧和抵抗力。
研究发现,拥有较高幸福感的人更能够积极应对困境,从中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而不会被困境击垮。
因此,幸福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心理健康标准的三要素
![心理健康标准的三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d92cace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9.png)
心理健康标准的三要素心理健康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对个体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的一种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而心理健康标准的三要素,则是评估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指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主观感受主观感受是评估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感受和评价。
主观感受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进行评估,常见的主观感受指标包括情绪、压力、幸福感等。
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的种类有很多,如喜、怒、哀、乐等,每种情绪都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
通常情况下,正向情绪如愉悦、满足、喜悦等,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负向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则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压力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它对人类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评估个体的压力水平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满足感。
一个幸福、满意的个体通常是心理健康的。
二、行为表现行为表现是评估心理健康状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个体在行为上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估,常见的行为表现指标包括社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等。
社交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社交能力强的个体通常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通常能够做到情绪稳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自我护理能力是指个体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7b560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2.png)
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备平衡、积极、适应性的状态。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1.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主观幸福感,即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受。
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面的心态,能够关注到自身的快乐和幸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2.自我接纳和自尊: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并且有良好的自尊心。
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能够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不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和认可。
3.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适应各种情绪状态的变化。
他们能有效管理和表达情绪,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4.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建立和谐、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能够为他人提供理解和支持。
5.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变化。
他们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和压力,迎接新的机遇和变化。
6.积极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人拥有积极的心理素质,包括乐观、希望、内在动力等。
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坚持并为之努力。
这些标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在多个方面都具备上述标准。
同时,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调整和提升。
许又新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6dc317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a.png)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稳定的心理功能。
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提供帮助和支持十分重要。
在评估心理健康时,通常会使用多种标准来进行判断。
下面将介绍三个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满意和愉悦程度的评估。
它涉及到个体对于自己的情感体验的主观认知和判断。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会感到快乐、满足和幸福。
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询问的方式进行评估。
常用的问卷包括“幸福感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
2.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环境中变化和压力的应对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技能等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灵活适应变化,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和情感调控能力。
评估心理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和心理测量等多种方法进行。
例如,可以使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评估个体的应对和社交能力。
3.心理功能状态心理功能状态是指个体心理过程的综合表现,包括感知、认知、情绪、记忆、思维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心理功能状态的评估可以通过临床观察、心理测量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等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人格问卷和注意力测试等来评估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功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和脑功能检测等方法来评估个体的神经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功能状态三个方面进行。
这些标准可以相互补充,帮助评估人们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评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和幸福感的提升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引导个体的内在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210b2f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c.png)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素
1. 主观幸福感: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和享受程度的评估。
2. 自我接纳和自尊: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和价值感。
3. 情绪调节能力:个体处理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的识别、同理与管理等。
4. 社会支持:包括个体得到他人理解、关爱和支持的程度。
5. 适应能力:个体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适应性。
心理健康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1.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可以影响其易感性和抗压性等心理特质。
2. 生物因素: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神经生化反应等。
3.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环境、教育和职业状况等。
4. 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方式、人格特质、应对风格等。
5. 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可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认知和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受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有所差异。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e5080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4.png)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三个标准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价,从个体自身的感受、认知和行为方面进行评估。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标准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 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评估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感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应该具有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满足感。
以下是参考内容:- 情绪稳定:个体能够较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情绪波动较小,不易受负面情绪影响。
- 乐观态度:个体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 心理平衡:个体在情感上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自己调节和平衡情绪,不易陷入消极情绪的循环。
2. 心理功能:心理功能是评估个体认知能力、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应该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以下是参考内容:- 认知能力:个体具有较好的学习、记忆、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 情绪调节能力:个体能够自我调节情绪,能够适当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 社交技巧:个体能够与他人进行积极交流和互动,具备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能够适应并融入社会环境。
3. 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支持和适应的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应该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具备应对社会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以下是参考内容:- 人际关系: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支持和互助的关系,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 适应能力:个体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角色,对变化有良好的应对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够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并能够做出适当的决策。
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主观幸福感、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因素。
以上提供的参考内容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的指标进行参考,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个体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a1ae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5.png)
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主观评价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涉及到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程度。
心理健康则指个体在心理上的健康状况,包括情绪稳定、自尊心、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是因为主观幸福感高的人往往更有自信、积极向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和良好的心境。
相反,主观幸福感较低的人常常感到消极、焦虑和抑郁,心理健康问题也因此更容易出现。
因此,提高主观幸福感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即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就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同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往往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此外,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程度。
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而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主观幸福感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更有幸福感的家庭、团队和社区更有凝聚力。
而主观幸福感低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关注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对个体自身有益,也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54fc2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e.png)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心理健康三标准包括
![心理健康三标准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a6c87d2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2.png)
心理健康三标准包括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与适应。
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包括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三个标准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会感到快乐、满足和幸福,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可以通过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
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也是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其次,自我控制能力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冲动和欲望的控制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理智地面对挑战和压力,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出理性的决策。
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压力管理技巧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稳定和支持性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来实现。
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学会解决冲突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三个标准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方面。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满足和提升的情况下,个体才能真正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回复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6693c4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9.png)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回复“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如何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解释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并解释如何一步一步进行评估。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主观幸福感”这一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快乐程度的主观感受。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感到快乐、满意和幸福时,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较高。
评估主观幸福感的方法可以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自我报告,以了解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感受。
这些问卷通常包括问题如“您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吗?”或“您有多幸福或快乐?”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辅助评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其次,心理弹性是评估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人能够应对挑战和压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和困难。
评估心理弹性的方法通常采用心理测试或量表,如“康奈尔反应弹性量表”或“抗逆量表”。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机制,以及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弹性水平。
最后,自我实现是评估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准。
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通过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个人目标以及达到自主满足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会感到满足和充实,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评估自我实现的方法是通过访谈、观察或自我反省,了解个体对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追求程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的看法。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接下来让我解释一下如何一步一步进行评估。
第一步,收集信息。
您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量工具来收集关于个体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和自我实现的数据。
这些工具可以通过在线资源或心理专业人士提供的建议来获得。
第二步,分析数据。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d26db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8.png)
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在评估心理健康时,许又新提出了三个标准,分别是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精神健康度。
这三个标准都是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标准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和状态感到满意和幸福程度的主观体验。
许又新认为,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看他们是否具备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整体感受,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有所体验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对家庭、工作、社交等方面的满足程度。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感到幸福。
其次是积极情感。
积极情感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和让人产生情绪体验的事物时,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如喜悦、爱、希望等。
许又新认为,积极情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情感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
同时,积极情感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提高生活的质量。
最后是精神健康度。
精神健康度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程度。
这包括个体是否具备正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是否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许又新认为,精神健康度是评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精神健康度直接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表现和生活质量。
精神健康度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心理症状上,还体现在个体是否能够与周围环境良好地互动。
总结起来,许又新所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精神健康度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标准。
主观幸福感注重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积极情感关注个体在面对生活事件时的积极体验,精神健康度着重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正常表现。
这三个标准共同构成了人们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估指标,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f72a4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9.png)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正常状态,包括情绪的稳定、心理的平衡以及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而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满足程度和主观幸福感受。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相辅相成,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心理健康对幸福感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感的基石。
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积极地应对挑 challenges 与压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相反,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情绪的波动、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自信的缺失,从而降低幸福感。
二、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互动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是相互促进的。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内心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增强幸福感。
而幸福感则可以进一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对世界充满希望与积极态度。
在人们积极的心态下,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促进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方法1. 建立正面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 challenges 与困难,培养乐观的心态,提升心理韧性。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量锻炼,注重休闲娱乐,促进身心的健康。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分享快乐与困难,互相支持与理解。
4. 追求有意义的事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为实现个人价值不断努力奋斗,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5. 积极应对压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调节情绪,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缓解压力。
结语: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重视的问题。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因此,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愿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内在世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08cdd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c.png)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稳定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社交关系以及适应应激的能力。
而幸福生活则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主观感受的幸福程度。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提升心理健康以实现幸福生活。
一、心理健康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满足和乐观,从而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相反,心理健康问题会给个体带来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压力,从而降低了幸福感。
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良好的社交关系又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支持和安慰,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此外,心理健康还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应激。
心理健康的个体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处理困难和压力,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出现,提高幸福感。
二、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寻找乐趣、培养兴趣爱好、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等来提升心理健康。
这些策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管理负面情绪,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提高幸福感。
2. 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
个体可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深入的交流和联系。
同时,要学会倾听和支持他人,建立互信和互助的关系。
良好的社交关系不仅能够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够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3. 学会应对压力和应激。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应激。
这包括寻求支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积极的态度等。
合理应对压力和应激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的出现,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4. 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个体可以通过反思和思考来增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与自己和谐相处,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三、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的互动关系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bca71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c.png)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张丽娟
【期刊名称】《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6(003)002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心理健康程度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
结论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张丽娟
【作者单位】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陕西),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2
【相关文献】
1.“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的相关研究 [J], 胡义秋;王冰蕊;黎志华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倪士光;张宁;张步先;孙滨捷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J], 苗元江;白苏妤;冯骥;杜夏华
4.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J], 廖北文
5.留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杨影;孙士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
量的整体性评估。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相关。
本文通过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探讨,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身体健康得到基本保证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个体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此,开展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客观地评价自身幸福指数,改善和提高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幸福一直是人类思考和追求的主题。
从古代开始,东西方的哲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虽然对幸福的体验和思考有着绵长而
悠久的历史,但是幸福进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却是从20世纪中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开始的。
自此之后,生活质量和人类个体存在的价值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一股风潮便是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研究。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以主观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主观幸福感。
主张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个体较少的体验负性情感,较多的体验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
2、用认知评价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感两个部分。
3、从心理发展意义上来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人们的自我接受性、生活目的、自我成长、是否掌握自主性和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把握能力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主要内容。
4、自我评价界定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
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认知成分主要针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而言的。
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学习,工作,婚姻等等)。
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大多数研究
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相对独立的,两者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消极情感的缺乏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积极情感的存在。
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 一是主观性。
是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二是相对稳定性。
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仍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三是整体性。
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纬度。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综述性文章较多,大多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
实证研究正在逐步展开。
主客观研究取向同时存在。
研究工具大多是采用或修订国外现成的量表。
研究对象以成年人为主。
三、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人们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心理健康本身外延的模糊性,以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研究视角,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至今仍无定论。
常见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2)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
当事者在这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免于心理疾病而已①
(3)日本精神卫生专家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1)没有患上心理症状; (2)精神活动处于正常范围内; (3)精神、身体处于适应状态。
此外,作为良好的人格素质,还应具有应激应变、克服危机或从疾病中康复的能力②|。
(4)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1946)也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由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世纪中期以前,由于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传统的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测量常常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萌
芽,并不断壮大、成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
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
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
但早期仅仅被视为传统心理学目的的附属和补充,后来逐渐发展成心理健康研究富有生命力的新方向,目前研究者越来越多的使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精神症状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消失和康复的结果是产生幸福感,仅仅使用精神症状测量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是不科学的。
正是这些认识促进了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并且已经从个别的评估演化成普遍趋势。
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但是主观幸福感并不等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既有主观感受到的一面,也包括自己感受不到的一面,例如一个妄想症患者,可能自己觉得很幸福,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我们却不能认为他是健康的。
所以有人认为,除主观幸福感外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些影响因素(如对环境的掌握、个人成长、生活目
标等等)。
(1)、主观幸福感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在物质财富、经济资源高速发展的同时,缺少一个与物质财富体系相平衡的强大的精神体系,或者说精神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了。
而精神体系建设的滞后,造成人们主观幸福感的缺乏。
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固然不高,人们对自然认识水平也不高,但在精神体系方面,当年到处是庙堂林立,人们相信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只要做了好事,就自我感觉幸福。
(2)、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职业密切相关
通过调查发现,从事体力劳动领域的人群,整体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从事脑力活动领域的人群。
因为体力劳动本身是一种运动,而运动容易释放一些不健康的心里因素,同时体力劳动者往往容易对生活产生满足感。
而从事脑力劳动的,负性情感相对高,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负性情感。
(3)、城乡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
城市人群的整体满意感显著的高于乡村人群,由于公共服务条件和设施的差异,城市人群体验到了更多的正性情感和更少的负性情感。
因此城市人群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乡村人群。
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与物质和精神、社会职、城乡人群都息息相关,积极的心理品质容易造成正性心理,那么他
们的主观幸福感就多,反之则少。
参考文献
①李国峰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及自评量表的研究
②戴烽寿险业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③吴忠民《心态失衡下的当前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