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理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甚至引发了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基于此,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寻求一种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工业生态园区(Eco-Industrial Park,简称EIP)的建设就是一项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EIP的基本
内涵是什么,运作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以及它的规划设计如何开展才能科
学合理,这些都是本文要涉及的问
题。
一、生态工业园区内涵的界定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简称EIP)首先出现在1992年
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会议(UNCED)的文件中,此后
这一概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Lowe、Moran和Holmes(1995)首次较
完整地对EIP进行了界定。他们认
为:“EIP是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组
成的社区(Community),成员企业通
过在环境管理和资源再用方面的有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理论综述
刘娟谢家平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EIP)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EIP
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工业生态、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三方面论述了其运作的基础理论;提出
应依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EIP的规划,即在项目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物质流系统进
行科学规划,然后分步开展共生网络的合理构建、环境友好的系统设计和生态文化的营造等,最终
将EIP建成功能完备、环境友好、景观优美、文化浓郁的工业生态社区。
【关键词】工业园区;工业生态;生态系统;共生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09)06-0021-05
基金项目: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合作模式与运作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企业群落推进循环经济的效果度量及模式研究”(编号:06JA630037)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编号:06&ZD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三角三大城市化工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问题研究”(编号:06BJY034)
作者简介:刘娟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营管理、绿色供应链、循环经济
谢家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等
效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成员企业通过合作产生的总体效益,要远高于他们孤立运作时单个绩效的总和”[1]。另外一些学者把EIP看作一个系统,如Cote和Hall (1995)认为:“EIP是一个工业系统,该系统拥有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可以减少区内企业产品、物质和能量的损耗,减少区内企业环境责任风险、废弃排放处理费和债务的负担;并可以提高区内企业的运行效率,提升区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员工健康和企业形象;还可以促进区内工业废弃物的使用、交易,并创造效益”[2]。不管如何对EIP进行界定,其主要特征都是强调合作,即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组织、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合作及相互作用;强调废弃物交换网络的形成;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强调废弃物和排放的减少;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工业园区运作的理论
EIP的运作和发展主要建立在工业生态理论(Industrial Ecology,简称IE)、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和景观生态理论(Landscape Ecology)三者的基础上。
1.工业生态理论
“工业生态理论”借鉴生态学中物质和能量在种群间、种群与周边环境间的流动规律和方式来对工业系统中企业间、企业与周边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动进行研究,试图“将以可持续模式(如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为基础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用于改造以不可持续模式(如物质不循环、能源浪费、化石燃料的依赖等)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系统”[3]109-253。EIP实际上就是根据本区域内企业/行业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特点,以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为目标,对企业/行业进行整合、链接和补充,最终形成以副产品交换为基础,信息、人力资源共享的人类生态共生网,这必然需要在工业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是由Tensely(1935)首先提出,并由
Lyle(1999)应用到了工业领域。工业
生态系统的概念试图对工业系统和
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孤立”关系进
行修正,倡导利用自然生态规律,通
过技术创新和环境管理来对传统工
业进行改造,从而将工业研究中的产
品导向扩展到了系统导向。人类应该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效果,创造可持
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减少废弃
物的产生,强化副产品的资源化和产
品化,那么“企业集聚、相互作用和影
响,并利用彼此的副产品、进而实现
企业合作间的网络化”这点就变得十
分关键,而这恰恰是EIP的核心。
3.景观生态理论
工业生态系统意味着比照生态
原则,对传统工业系统进行再规划和
再设计。然而,仅仅模仿生态系统对
工业系统进行设计和改造是远远不
够的。在EIP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从
空间和地理的角度对工业生态系统
进行思考,比如EIP同周边自然环境
的关系、生态原则背后的物理结构、
工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构造等。因此,
EIP运作的第三个基础理论是“景观
生态理论”(Landscape Ecology),从地
理空间的视角,以景观为尺度,对生
态流(Ecological Flow)、生态过程和
生态变化进行衡量,减少城市和工业
发展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Yang
和Lay,2004)[4]1011-1023。
三、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EIP的规划
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有的学者认为
EIP应由企业自发形成,反对政府干
预,如Korhonen等(2001)[3]250-253。然
而在EIP中,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易仍
以经济利益为基础,难免会产生一些
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地
区差异造成的资源价格的不同;自发
工业系统对环境的威胁等。因此,政
府必须在区域乃至国家层面上对EIP
进行精心规划,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体
系以克服市场失灵。
Roberts(2004)认为确保EIP成
功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
项目背景规划和细节规划[5]998-1000。首
先需要在一个城市/区域的层面进行
项目背景考察,对本区域的废水、废
物和能源的数量和流动规模按照产
生的来源进行“分块-总体”统计,对
副产品市场、运输成本、基础设施和
公众态度进行调查,对本区域内废弃
物循环利用的经济、环境和技术风险
进行评估,据此对EIP进行选址和特
色定位;其次才是项目的细节规划。
1.科学规划物质流系统
基于工业生态理论和生态系统
理论,Zhu和Cote(2004)建议为了达
到副产品最大限度的使用,且同时减
少废弃物的产生,应当将物质流的分
析和规划当作EIP规划的第一步,考
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和原材料的
使用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级能
源、副产品和固体废弃物等[6]。Roberts
(2004)也认为规划时首先要明确区
域内废水、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产出
数量和流动模式,对区域内实际和潜
在的可被商业化利用的废弃物的量
进行识别与利用[5]1005-1010。Murat
(2004)则认为应在物质流分析的基
础上建立物质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
主要目标是:对区域内环境友好商业
行为的确认和各企业间协同共生可
行性的发现。具体来说,是对主要资
源在EIP内经济活动中流向的分析,
资源消耗和浪费主要方面的确定,以
及是否可采取节能降耗或循环利用
的手段的思考[7]973。但是,笔者认为物
质流系统的规划除了包括废弃物的
投入-产出分析外,还应包括EIP发
展目标体系的设定(整体的经济绩效
目标和环境、社会发展目标);财务和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潜在副产品交
易的经济分析;园区运行监督控制体
系的设计等几方面。
2.共生网络的合理构建
工业共生网络则是企业共生链
的聚集和汇总,是一种组织间长期共
生关系的集合,随着各个企业共生合
作范围的扩大,各种资源产生的规模
效益和范围效益也在扩大,从而产生
了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效
益。“这种关系既包括物质、能量的交
换和运输,也包括知识信息、人力资
源的交流和共享,目的是实现环境效
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Manahan,
1999)[8]。具体可如图1所示:
Deog(2005)认为对EIP进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