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测量平均速度》PPT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为减小误差,怎样处理好运动的起点与计时的 起点和终点的关系?
每次都让滑块从同一处出发,先后经过的两 个光电门作为起点和终点。若一个光电门带 双挡光片,可随时测各处的速度。
实验拓展 问题探究
(二)用超声波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测量并显示速度 1.实验器材:(见课本)
2.实验原理:(见课本)
(二)用超声波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测量并显示速度
__时__间____
①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②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 度 大于 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③小车沿斜面由 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它的速度越来 越大 。
问题1:传感器测距离的优点与计算机的作用.
优点: ①位移传感器可自动测出各时刻的距离。 ②计算机由距离和对应时间信息,算出速度。 ③计算机可以直接显示出速度—时间图像。
问题2:想一想,超声波的测距原理在生活当中 有哪些应用方式?
常见的有: ①道路交通限速时,用来测车速。 ②海洋深度测量、鱼群探测等。 ③蝙蝠确定前面的障碍物。
实验步骤: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
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
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D.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E.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
感悟新知
从公式 v s 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 t
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 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间接测量法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___路__程___,用停表 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时__间____,利用公式 __v__ __s __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t
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 铁夹、铁制小书立、铅笔。
猜一猜? 想一想?
①需要怎样放置和调整斜面(轨道)? ②需要怎样确定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怎样得到路程? ③怎样记录时间? ④怎样得到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 v =s/t
3、实验器材:
边学边练 一试身手
请分析下述操作或推论,哪些是错误的? ① 该实验测出的速度就是小车到达末端碰
金属片时的速度。
错误.平均速度小于末端速度。
② 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 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 正确。
边学边练 一试身手
请分析下述哪些是错误的?
③ 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程和下半程速度分别为v1v2, 则全程的速度是(v1+v2)/2。
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
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 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
问(题v2②<v:1为<2什v么2)各。组之间测量的值差别很大? 是误差所致吗?
不是误差原因。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 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实验总结 问题讨论
问题③: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错误。应设出路程 v 2s 2v1v2 v1v2
s,表示出时间s/v,
由公式推出结果。
s s v1v2 v1 v2
2
④ 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段时间和下半段时间的速度
分别为v1v2,则全程的速度是(v1+v2)/2。
正确.可设出时间t,表示出路程s=vt,与上类似,由
公式推出结果。
实验拓展 问题探究
(一)利用气垫导轨和红外线计时器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问题与思考
①该实验中哪些方面的改进减少了测量误差?
a.减小了阻力,运动更均匀了。 b.利用红外线计时器,时间测量更准确。 c.利用轨道上刻度,长度测量更准确。
②时间可由什么读出?路程对应哪个距离?
红外线光电计时器;两个光电门之间距离, 或两个挡光片之间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展示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 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新课引入
看:粉笔头的自由下落 看:小车的运动 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
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
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
t
师生总结 完善方案
• ①刚才的操作还存在什么问题?
a.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 计时员、记录员)。 b.每一组数据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 ②实验要求得到运动到底端和到中点两 个结果,怎么办?
实验要分两大步:金属片卡在底端测 量完后,再将金属片卡在中部测量。 每次测量可测三遍以上。
分组实验 测量探究
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 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问题④: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 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v=s/t 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
值,得到结果。
G.整理回收器材。
路程
s1=
s2=
记录表格
时间
t11= t12= t13= t21= t22= t23=
平均速度 平均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11=
v1=
v12=
v13=
v21=
v2=
v22=
v23=
实验总结 问题讨论
问题①:为什么每组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
斜面、小车、刻度尺、 停表、金属片(挡板)
小组讨论 展示结果
①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 来,但又不至于太快。 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 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
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
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
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 ④由 v s 算出速度。
小结
一、测量“斜面上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①原理与器材; ②方法步骤; ③误差分析与注意点。
二、实验的改进和扩展
①光电计时、气垫导轨; ②超声波测距,计算机测量、显示速度。
三、实例应用及拓展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需要测量 的量
实验结论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_v_=_s_/_t___ 斜面、小车、木块、金属片、_刻_度__尺____、停__表______ ①运动小车通过的 路程 ;②通过某段路程所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