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地质学-盆地热史

合集下载

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压力恢复盆地热史

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压力恢复盆地热史

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压力恢复盆地热史李景坤;王庆考;邹育良;曾花森;姜宇飞;李吉君【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5(034)002【摘要】由于传统的古地温梯度恢复方法均具有局限性,沉积盆地热史定量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界的难题.根据包裹体内气体压力与其激光拉曼谱的出峰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原理,由实测激光拉曼数据确定实验室条件下包裹体压力,结合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计算出天然气成藏时的包裹体压力和地温梯度.研究认为:通过地层埋藏史恢复,可确定某一地质时间的古地温梯度;表述热史的最佳指标是古热流,而不是古地温梯度;根据盆地热力学原理,可以由古地温梯度计算得到古热流;松辽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值均高于现今.【总页数】6页(P13-18)【作者】李景坤;王庆考;邹育良;曾花森;姜宇飞;李吉君【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天然气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16;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流体包裹体在盆地热史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讨论 [J], 刘进2.含烃盐水包裹体P VT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藏古压力恢复中的应用 [J], 张俊武;邹华耀;李平平;付孝悦;王威3.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确定油气成藏时间的几个问题——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J], 李美俊;王铁冠;刘菊;张梅珠;卢鸿;马庆林;高黎惠4.川西前陆盆地南部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J], 张莉;柳广弟;谢增业;高嘉玉;单秀琴5.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热演化史 [J], 严永新;李亚玉;胡峻卿;林学庆;田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一、整体分析
早在60年代早期,P.Potter和
F.J.Pettijohn首先提出了把盆地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PotterandPettuohn,1963第一版; 1977第二版)。整体分析着眼于整个盆地, 就是把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成因上统一的地 质体。


整体分析的涵义包括:(1)从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着 眼进行分析:(2)对一个沉积盆地的整个充填序 列进行分析。事实上,如果不重建整个沉积盆地 的轮廓,确定原始沉积边界、弄清盆地的充填序 列和整体古地理环境,局部的环境研究有时会得 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整体分析则便于客观 地掌握盆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性,其实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定沉积矿 产及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鉴于目前盆 地这一术语通常指目前保存下来的实体,即经过 后期形变与剥蚀保留下来的部分,与原来的沉积 范围相比较,有时二者相近,有时则相差甚远, 因此,整体分析应指整个同沉积盆地的重建 .
存的基本单位。
为了区分这几类盆地,Selley(1976)曾建
议使用同沉积盆地(syndepositional basin)和后沉积盆地(postdepositional basin).前者代表原始沉 积时的盆地,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的搬运、 沉积相的分布与后期构造运动无关。区分这 两类盆地的另一有效标志是鉴别盆地边界类 型,是沉积边界还是侵蚀边界。同沉积盆地 的原始边界为沉积边界,这类盆地边界往往 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剥 蚀边界则是经过后期改造剥蚀残留的边界。
第七章 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一节
盆地热历史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热场研究 第三节 古地温场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本文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其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包括古地温梯度、地热历史和热流体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的影响,包括烃源岩的热成熟度、有机质转化和油气生成过程。

我们还将讨论热演化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包括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运移路径和聚集条件。

我们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的陕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内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相对稳定,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组成,其上覆盖着厚达数千米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

盆地内主要发育了三套生油层系,包括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以及上古生界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这些生油层系富含有机质,是盆地内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

盆地内构造格局相对简单,以大型鼻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缺乏大型断裂和褶皱。

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形成了丰富的储集层和盖层组合,为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盆地内不同地区的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这直接影响了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油气的生成量。

因此,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于预测油气资源分布和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
维普资讯
第4 5卷 第 3期
20 0 2年 5月

CHI S NE E





GE HYS C OP IS
V 4. . № 5

J oUR NA L
OF
M .200 2
[ 章 编 号 ] 00 —5 3 (O 2 O —0 9 文 0 1 7 3 20 )3 3 8—0 9
杂 的 盆 地 . 线 性 模 型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存 在 一 定 的 缺 陷 : 方 面 分 段线 性 有 很 多 人 为 因 素 但 一
且 分 段 太 多 , 重 影 响 计 算 速度 ; 一 方 面 , 于 热 演 化 史 复 杂 的 盆 地 用 线 性 或 指 数 热 史 严 另 对
模 型 有 时 会 得 到 与实 际 情 况 不 符 的 结 果 ; 外 , 于 一 个 地 区或 某 一 口井 而 言 , 井 到 此 对 钻
达 的深 度 和 层 位 是 有 限 的 , 时 获 取 古 温 标 也 仅 限 于 钻 井 的 上 部 .对 于 未 获 取 古 温 标 或 有 无 法 获 取 古 温标 的较 老层 系 及 未 钻 达 层 系 的 受 热 情 况 , 用 线 性 模 型 是 无 法 解 决 的 采 事
主要 从 事沉

维普资讯
3期
邱 楠 生 等 : 里 术 盆 地热 演 化分 析 中热 史波 动 模 型 的初 探 塔
能 存 在 多 期 拉 张 的 情 况 , 成 热 演 化 的 多 期 性 造

塔 里 木 盆 地 具 有 复 杂 的 热 演 化 历 史 , 于 该 盆 地 中 、 生 代 以来 的构 造 热演 化 用 古 温 对 新 标 采 取 线 性 模 型 取 得 较好 的结 果 ”“ , 对 于 盆 地 古 生 代 时 期 的 热 演 化 ( 其 是 早 古 生 。’ 但 尤 代 碳 酸 岩 沉 积 时 期 的 热 演 化 历 史 ) 由 于 很 难 找 到 合 适 的 古 温 标 ( 镜 质 体 颗 料 、 磷 灰 , 无 无 石 ) 目前 虽 然 用 沥 青 反射 率 和 自由基 浓 度 作 为 古 温 标 也 取 得 了一 定 的研 究 结 果 。 , , 但 对 寒 武 一奥 陶纪 时 期 地 温 的恢 复 仍 是 困 扰 当 前 对 该 地 区早 古 生 界 源 岩 成 熟 生 烃 客 观 评 价 的 问 题 .沉 积 盆 地 关 于 波 动 分 析 的观 点 提 供 了一 种 利 用 非 线 性 模 型 一波 动 模 型 的 可 能 .本 文 试 图 通 过 热 史 波 动 模 型 的建 立 , 结 合 中 、 生 界地 层 中 古 温 标 的 模 拟 计 算 进 行 并 新 校 正 , 用 波 动模 型 来 外 推 得 到 盆 地 古 生 代 的热 状 况 , 塔 里 木 盆 地 油 气 资 源 评 价 和 构造 利 为 演化 分析提 供地热 参数 , 同时 也 为 其 他 类 似 盆 地 的 热 历 史 研 究 提 供 一 种 实 用 的模 型 .

盆地分析(概论与盆地类型)

盆地分析(概论与盆地类型)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
主 讲 人: 旷理雄
中南大学地学院地质所
2011年4月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9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与盆地分析有关的研究工作:
2011年 主持油田横向课题《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长 2油藏二次精细油藏描述》
2010年 主持油田横向课题《绥靖油田建产有利区目标研究》
M.W.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包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 的沉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
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的沉积物的褶皱带,虽
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W.R.Dickinson(1974):提出了盆地的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盆地 仅仅是一个等深的或地形上的洼陷;另一种更重要的含义在于盆 地是形成一厚层沉积层序的岩石棱柱体。
第五章 盆地石油地质学分析
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及其合理配置,包括油气源条件(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 有机质丰度与类型及成熟度),储集条件(储集层类型、物性与非均质性),盖层条件 (盖层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圈闭条件(圈闭类型及有效性),油气运移和聚集 过程分析,保存条件(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岩浆活动与油气保存),盆地模拟原 理、方法、主要参数和结果,油气系统,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作用与成藏要素关系, 区带和圈闭评价及其资源量估算。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究思路,为以后从事矿藏的调查和勘 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资源勘 查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和辅修专 业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沉积盆地地热学pdf

沉积盆地地热学pdf

沉积盆地地热学沉积盆地地热学是一门研究地热现象及其在沉积盆地中分布规律的学科。

在沉积盆地中,地热学研究主要关注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热能的应用、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沉积盆地地热学的探讨。

一、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高效、可持续等优点。

在全球范围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沉积盆地是地热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域,其地热资源的形成与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沉积盆地中,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工业利用等。

为了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需要深入研究沉积盆地的地热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提高地热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

二、地热能的应用除了直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外,地热能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地热能供暖方面,可以利用地热水或地下热能进行供暖,这种供暖方式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优点。

此外,在农业领域,可以利用地热能进行温室种植、养殖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医疗领域,地热水被誉为“天然温泉”,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可以用于温泉治疗、温泉养生等。

这些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沉积盆地中,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盆地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沉积盆地的地质勘查和观测,可以深入了解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沉积盆地地热学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究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提高对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的认识。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王千玮;张遂安;卢凌云;马雄强;夏立满;孙延明【摘要】为了研究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需要恢复不同地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煤系古地温和古埋深.在分析研究各种已有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沁水盆地的实际,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恢复地热史的方法:即以现今地温梯度将今论古,通过古地温计多重验证,不但考虑到地壳的冷却系数、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区域地热场特征和差别,同时也将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体现到模式中去.根据恢复的地热史,模拟计算了镜煤反射率值.经与实测镜煤反射率值对比发现,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近似.说明这一方法可以恢复地史各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及煤系古地温,同时大大提高了古地温梯度的精确度和可信度.%To study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the Qinshui Basin, need to recover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coal measures pa-leogeotemperature and paleo-buried depth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times. On the basis of available method merits and faults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Qinshui Basin, summarized a set of relatively perfect methods to recover geothermal history. Taking the present geothermal gradient to infer paleogeotemperature, through paleogeothermometer multiple authentication, not only has consid-ered earth crust cooling factor, regional geothermal field featur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ectonic elements, but also embodied the rock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into the model. Based on recovered geothermal history, has simulatively computed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measured values have found they are basically approximate. Thus, the method can recover vari-ous geological times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and coal measures paleogeotemperature, and moreover can greatly improve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地热史【作者】王千玮;张遂安;卢凌云;马雄强;夏立满;孙延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本文选用了居于煤系中部含煤性较好的代表层位——山西组底部作为目的层,以阐述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煤化史研究的方法、原理和煤化史总体特征,恢复后的不同地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煤系古地温和古埋深,可模拟地史各时期的煤化程度。

第六章盆地热史案例.ppt

第六章盆地热史案例.ppt
沉积盆地分析,,主讲:杜振川,研究生课程,沉积盆地分析,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沉积盆地的热历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而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受下伏岩石圈构造热演化的控制,如岩石圈的拉伸减薄、软流圈上隆、岩浆活动、深部变质以及与沉积负载有关的地壳均衡调整等。二是盆地内部沉积物的性质及埋藏历史及其地下水的运动等。显然,盆地的形成机制不同,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也不同。,→第二篇 分析原理,沉积盆地分析,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二篇 分析原理,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的程度指标,是以有机质各组分在热降解作用过程中,其化学组成与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热传递:由温差引起的能量转换。 热导率:可定义为单位长度内温度的变化。 热传导:是在一个物体内热量从高温区到低温区的传递。 热对流:通过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从加热物体向外辐射的传递机制。,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沉积盆地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系统,而热流在这一系统内的传递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能够直接指示古温度的定量指数。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提出了一系列估算古地温的方法或概念。,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沉积盆地估算古地温的方法,1) 有机质成熟度指数:包括光学指数(镜质体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干酪根热变指数、牙形石色变指数等)和化学指数(热解分析的最高热解峰值、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干酪根电子顺磁共振等)。 2) 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变化; 3) 流体包裹体; 4) 基于特殊化学反应的地质温度计,如稳定同位素平衡、SiO—Na—K—Ca温度计等;5) 裂变径迹分析;6) 利用U系、Rb/Sr、K—Ar、U—T

能源地质学31中科院

能源地质学31中科院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原理
01
利用岩石和矿石的物理性质差异,通过测量和研究地球物理场
的变化来探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分类
02
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
03
在能源地质勘探中,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煤炭、
核能等矿产资源的探测和评价。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06 能源地质学在中科院的应 用与前景
能源地质学在中科院的研究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 分布的规律,以及油气藏形成
和保存的地质条件。
煤炭地质
研究煤的形成、变质、赋存和 分布规律,以及煤田地质构造 和煤层气资源评价。
新能源地质
研究非常规能源(如页岩气、 地热、核能等)的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技术。
地球化学勘探原理
通过系统测量和研究天然物质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来 发现与矿产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而寻找矿产资源。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分类
包括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地球化学测量等。
地球化学勘探应用
在能源地质勘探中,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用于油气、煤炭等矿产 资源的远景调查和普查阶段。
地热资源的储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常见的储层类型包括孔隙型、裂缝 型和溶洞型等。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 在砂岩、砾岩等碎屑岩中;裂缝型储 层则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变质岩等 结晶岩中;溶洞型储层则主要发育在 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中。
分布规律
地热资源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沉积环境、水 文地质条件等。一般来说,地热资源 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岩浆岩发育 区、沉积盆地以及变质核杂岩区等地 。

镜质体反射率的研究现状

镜质体反射率的研究现状

镜质体反射率的研究现状孔伟思;方石;袁魏;王凯;聂镜奇;侯继盛【摘要】镜质体的反射率与其受热升温正相关,该过程不可逆且十分稳定。

镜质体反射率最早用于煤岩学,其后作为重要的数字标尺被用于分析烃源岩的生烃模式。

本文详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过程、数据校正以及在盆地热历史等方面应用,特别论述了20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

其中该方法在热史方面的应用,由早期简单图版法,发展至现今的复杂计算模拟,其中经典的是 Lerche 计算法和 Easy%Ro 模拟法,已经可以较为准确的恢复盆地的热史和经历的最高古地温。

此外利用地层中 Ro值与深度之间的关系恢复剥蚀量,以及分析盆地的类型和排驱压力。

目前,镜质体反射率正在朝微观化和系统化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实测数据点的双峰或多峰直方图了解芳香苯环的区别和不同来源,定量解释其受热过程,二是发挥自身不可逆性及稳定记录的特点,与其他古温标法配合,相互约束揭示其受热过程。

%Vitrinite reflectivity varies directly as the heat it receives, which is irreversible and stable. The vitrinite reflectivity was firstly used in anthracology field and later was regarded as important digital staff to analysis models of source rock. In this paper,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experimental processes and data correction of the above method were described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studying the thermal history of a basin. The method applied in thernal field began by simple engraving method and now develops into using complex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Lerch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easy Ro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considered as classical model because they recover more exactly either in the thermal history of a basin or in the respect of the highest temperaturethat the basin has experienced. Besides, we can recover the eroded thickness by using discrete Ro values in stratum. By the same way, we can also analyze basin's types and displacement pressure. At present, the vitrinite reflectivity develops into the directions of micro and systematicness.At first, we learn the difference and different sources of aromatic benzene by bimodal or unimodal histogram, explaining its heating process by 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Secondly, we use the advantage of irreversibility and stability of recording basin thermal events. Cooperated with other geologic thermometers,they restrict each other in order to reveal its heating process.【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9页(P1020-1028)【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原理;实验方法;热史;剥蚀量【作者】孔伟思;方石;袁魏;王凯;聂镜奇;侯继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中国石化江苏油田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4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吉林吉林 132013;吉林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吉林吉林 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随着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的不断发展,盆地的热演化过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重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史恢复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史恢复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生烃期次 热史恢复方法体系 热史恢复 海相盆地 波动过程分析 成熟度 多期复杂热史 四川盆地北部 剥蚀量 前第三系 二叠系 东海盆地 不整合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镜质体反射率 盆地模拟 生烃史 热流史 热史 热历史 烃源岩热演化 涠西南凹陷 成熟史 川西北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 埋藏史 四川盆地 古热流法 剥蚀量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科研热词 热史 地温梯度 震旦系-下古生界 长昌凹陷 银-额盆地 裂变径迹热史 能源地质 窑山组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 热导率 烃源岩成熟度 烃源岩 火成岩侵入体 温度场 海拉尔盆地 沉积 查干凹陷 成熟度史 形成时代 峨眉山地幔柱 岩石圈热结构 宁夏固原炭山 大地热流 埋藏增温时间 四川盆地 古地温 准噶尔盆地 二维有限元方法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2014年 科研热词 热史 沉降史 沉积盆地 模拟 构造热演化 古温标 伊洛瓦底盆地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伦坡拉盆地热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

伦坡拉盆地热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

伦坡拉盆地热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耿涛;毛小平;王昊宸;范晓杰;吴冲龙【摘要】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已发现的最具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勘探前景广阔.为研究该区烃源岩热演化史和油气运聚规律,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单井热演化史模拟、油气运聚模拟及分析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在W1和W2井牛堡组三段下亚段底部识别出厚层的浊积砂体;②始新世末期,受高热流和高地温梯度双重作用的影响,牛堡组二段中亚段烃源岩开始生烃,并一直持续至今,烃源岩的成熟呈现出西早东晚的趋势,期间油气主要在蒋日阿错凹陷和江加错凹陷发生少量运移,并在凹陷内部的隆起带及周缘聚集;③渐新世早期,爬错凹陷发生大规模运移,油气沿优势运移通道向北和向南,并通过断层向上覆地层运移.由此推测,在盆地北部的逆冲推覆带中段和南部冲断隆起带中西段,以及江加错凹陷的东部和爬错凹陷的西部存在10处有利油气聚集带.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9(031)006【总页数】12页(P67-78)【关键词】沉积相;热演化史;油气聚集带;牛堡组;伦坡拉盆地【作者】耿涛;毛小平;王昊宸;范晓杰;吴冲龙【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0 引言伦坡拉盆地作为陆相古近系盆地,是青藏高原目前获得工业油气流的盆地之一,油气资源丰富[1-2]。

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3-5]。

众多学者对盆地热演化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以(U-Th)/He 和裂变径迹为代表的古温标定年和Sweeney 等[6]提出的Easy%Ro模型对于古地温的恢复,以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构造热事件、油气成藏期次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7-10]。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导读: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禀赋好,不同构造单元均有地热资源存在。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资源赋存的构造层往往不相同,存在着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增加了地热勘探开发选区难度。

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出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有利勘探靶区。

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等条件较差,勘探潜力一般,开发风险高且需谨慎。

研究成果提高了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的认识,为四川盆地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勘探靶区选择指明了方向。

另外,本文插图十分清晰精美,资料丰富、值得学习和借鉴。

0引言地热能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化石燃料碳替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我国地热资源禀赋良好,年热值可达3.06×1018kWh,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分带性。

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提升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比,进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受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等影响,四川盆地风能和光能的应用前景不乐观,地热成为可再生能源中主要开发利用方向。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基地,勘探程度较高,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非常丰富,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川盆地为典型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较好,但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热储构造复杂,新生代地表差异隆升剥蚀,导致盆地不同构造带的地热条件差异较大,地热成因模式不清,制约着四川盆地的地热勘探开发利用。

本文初步梳理了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和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不同盆山结构区地热条件和勘查潜力,提出了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带的有利勘查区和重点目的层,可为四川盆地及周缘地热勘查、选区、选靶提供依据,提高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完整版)能源地质学-8-砂岩型铀矿

(完整版)能源地质学-8-砂岩型铀矿

N~Q:弱 伸 展
成矿期II
E末:强 挤 压
K~E:弱伸展—弱挤压 成矿期I
T~J:弱 伸 展
含矿建造 形成期
C~P:强 伸 展
伊三纪盆地主要为弱挤 压-弱伸展阶段,盆地内缺失下白垩 统沉积,由于该时期盆地容矿层被抬 升至地表,广泛遭受剥蚀和层间氧化 作用改造,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 时期。
含矿砂体特征 含矿砂体沉积微相上主要为三角洲
前缘席状砂体亚相或三角洲平原分流河 道亚相砂体,其次为冲积扇前缘的辨状 河流相砂体。砂体形态主要为板状,其 次为带状和透镜状,砂体规模较大,砂 体泥质成分含量一般小于15%,砂体透
水性较好。含矿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 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杂 砂岩
容矿层岩屑砂岩,磨圆度较差
油气对铀成矿作用的影响
油气 作用
成矿前 准备期
成矿后 改造期
含矿原岩特征
油气作用结果
原岩为红色,没 有或缺乏还原剂
含矿层呈灰色,有地沥 青或黄铁矿出现,还原
剂含量增加
原岩富含有机质 和黄铁矿等还原
剂,呈暗灰色
含矿层的还原剂含量过 高,岩层呈灰黑色
原岩为红杂色建 造
受油气潜育化作用后, 地表强烈碳酸盐化,可 见铁帽和锰帽,岩层强
构造运动







建造
大地构造条件
1、成矿前:期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盆地盖层与基底的时差越大,
剥蚀间断期越长,现成高程差;
2、成矿期:褶皱回返而区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构造活
动性不要太强烈,使岩层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地下水的流动);
3、成矿后:稳定,新构造活动不强烈,保存的盖层条件;

能源地质学

能源地质学

绪论
二、能源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2、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
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生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
油气矿藏是目标,油气资源是结果。 因此,比较详细地阐释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原理及油气分
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绪论
三、能源地质学研究及勘探动向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人类的主要 能源。
绪论
二、能源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煤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一是将煤作为一种岩石,运用岩石学的研究方法,通过 各种物理属性(如不同光性特征等),研究煤的物质组成和 类型;如煤岩学 二是借助化学属性,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煤的有 机和无机组分的化学工艺特征和组成,研究煤质特征及工 业利用评价等。如煤化学、煤工艺学、煤质学等。
能源地质学
主讲:李海梅
绪论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煤、石油和天然气勘探 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基础是煤 田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等学科。
绪论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
太阳能 地热能 可再生能源 水力能 风能
水电和核能占10%。
中国目前能源生产构成是以煤为主,即煤占75%,石油占12%,天然 气占4%,水电占7%,核能占2%。
绪论
一、能源资源概述
煤炭是发电的主要燃料,也是炼铁所需焦炭的维一来源,更是重要的
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
石油是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汽车等
发动机的主要燃料;石油也是极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化工产品有几千种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

延吉盆地热史分析

延吉盆地热史分析

延吉盆地热史分析
陈昭年;陈发景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7(018)002
【摘要】延吉盆地的正演和反演热史分析表明,该盆地裂隙期热流值随伸展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在龙井期初时,经历了94mW/m^2的高热流,进入坳陷期热流呈指数函数衰减,抬升剥蚀期热流逐渐减小。

由于龙井组沉积末期盆地处于抬升剥蚀阶段,正处于烃源的成熟期,生成的油气因保存条件差而易于逸散和破坏,所以该盆地油气勘探风险程度较高。

【总页数】6页(P165-170)
【作者】陈昭年;陈发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J], 任战利;田涛;李进步;王继平;崔军平;李浩;唐建云;郭科
2.南襄盆地泌阳断陷成盆机制及其成盆史 [J], 胡受权
3.盆腹腔手术史对妇科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J], 刘爱红
4.盆腹腔手术史对妇科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J], 刘爱红
5.菖蒲类在中国的观赏应用史、种与品种的进化史及其传统盆养技术 [J], 李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盆地现今地温场: 地热测量 点-温度: T,℃; 线-地温梯度: G=(T2-T1)/ (z2-z1),℃/km; 面-热流: q=G×K,mW/m2,K-热导率; 体积-热储量Q = ρcV(单相介质),卡,V-体积;
其它参数:A-生热率、c-比热;热容量=比热(c)×密度(ρ)。
热导率与热扩散系数
S4井
四川盆地浅部地温分布

川中、川南隆起区温度最高,向周缘温度降低,川东北最低。6000米深等温线 反映,在川东北、川北、川西地区温度基本都没超过150℃
塔里木盆地地壳浅部温度展布
1000m
4000m
2000m
3000m
库车凹陷和中央隆起区的温度相对偏高; 5000米处大部分地区温度在120℃左右 东部盆地5000m深度的温度在180℃以上
岩石圈或盆地尺度(~102km):通常具有地壳上地幔,乃至岩石圈深度的起 源,它可以是板缘的弧后盆地;火山弧,也可能是板内的大陆裂谷(如汾渭 地堑),地幔柱(热点)活动(雷琼火山区可能是此类);
断层或地形波长尺度(~101km):与最普遍的地形起伏波长相当,它可以是 构造(断裂带),上地壳岩浆囊、地质(高热导率膏盐层)或水文地质(地下水补 给与排泄)成因,但肯定是壳内(通常上地壳)成因;典型代表为我国东南沿海 的福州、漳州地热田,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田;
130o
140o
Heat flow measured sites in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30o
Heat flow
mW/m2
20 to 40
20o
20o
40 to 50 50 to 60
60 to 70
70 to 80
80 to 90
10o
3. 控制浅层地温分布与地温梯度的主要因素
基础因素: • 区域构造-热背景 (区域热背景)

• 构造-热背景是决定了现今热状态的基本因素
青藏高原→龙门山→四川盆地:热→冷
梯度:33.3℃/km
22.4℃/km
22.0℃/km
松潘 红参1
龙门山 龙深1
川西 川石55
福建泉州-四川黑水地学断面岩石圈热结构
2.岩石圈尺度的构造-热演化模拟
古温标热史反演方法的分类:
分类 1)古地温随机反演法 2)古地温梯度法 3)古热流法
反演对象 古温度 古地温梯度 古热流
优点与适用条件 理论研究和正演 地表露头剖面 非稳态热效应
缺点 多解性 忽略热导率等 复杂程度
盆地热史恢复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复合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体系
中国大陆地区温泉分布图
温泉密度=异常热背景+构造活动强度
王贵玲等,2011
中国及邻区区域地貌与构造背景
(Huang & Zhao,2006)
高程
新生代 岩石圈变形
~5000m
~2000m
<1000m
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西北部:冷壳冷幔 中部地区: 温壳温幔

K


1.37(50)
西南地区:
全球热流测量
最新版全球热流测点分布图 (Davies and Davies,2010)
热流频率分布
全球热流分布图
3. 热流异常及其分级
热流异常的分级 (Chapman & Rybach,1985) 区域构造面积:10n km ,热流异常分级:10n-1km (n=1,2,3,4)
板块尺度(≧103km):这类异常中正异常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包括软流圈 物质上涌的洋中脊(如冰岛)和大陆裂谷(东非)等离散边界和板块的汇聚(如环 太平洋火山地热带、青藏高原)。该尺度的负异常主要位于板块内部古老陆 块,如我国西北和中部受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改造微弱的克拉通,北美地盾区 等;
60
80
100
Geothermal gradient=13.2 ℃ /km Geothermal gradient=22.8 ℃ /km
0 0
2000
Temperature (℃ )
40
80
120
160
Geothermal gradient=26.1 ℃ /km Geothermal gradient=21.4 ℃ /km
川石55
达州宣铁双北汉庙普11光0112
3400
低封
川泉128
成都
龙651
南充 广安
利川
渗 堵3300
雅安 眉山 乐山
资阳 内江川5
合川 长寿 丰都
大足
涪陵
重庆
透层 高 对3200
自贡 宜宾
永川江津
南川
綦江 泸州
赤水
丁山1
彭水 实测井
渗流
叙永
透层
18300 18400 18500 18600 18700 18800 18900
1000
900 800
(3代人的足迹)
700
(681)
600 500 400
(366)
(441)
(485)
300
200
(167)
100
0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Year
(862)
1998 20002011
N
中国及邻区热流测点分布
70o
80o
90o
100o
110o
120o
局部异常(≦100km):通常与地表(如温泉)或地下流体局部排泄有关,代表 的是浅部和局部的热异常;零星分布的温泉附件常形成此类异常。
热状态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一级控制
全球热流分布图
全球板块构造
全球新生代火山分布
世界主要水热型地热区
板块边界类型及其控热作用
板块
控热边界
边界: 转换断层 洋中脊 俯冲与碰撞
90 to 100
100 to 150
150 to 350 350 to 500
????
0
360km
90o
100o
110o
120o
110o
中国大陆地区的热状态-热流图
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的差异的深部动力学模型
中国西南特提斯域
冯锐,1998
From Liu et al., 2003
中国东部太平洋域
美国热流图
T,P1,P2,S1,S2,O,Є2-3,Є1 T3zh,T3z J3,J2,J1,T3x J3,J2,J1,T3,T2 Q,C2h,T3x J3,J2,J1,T3,T2,P K2,K1,J3,J2,J1,T3x J2,J1,T3 J3,J2 J2
3600
广元
马尔康
剑阁
江油
巴中
茂县
3500
汶川
绵阳
都江堰 龙深德1阳
24
22 川中地区梯度高,局部甚至 20 高于30 ℃/km。这种分布可能
18
16 与基底格局及地下水活动有 关 14
19000
热流为35.4~68.8 mW/m2,平 均为53.2 mW/m2;
川中至川西南大地热流较高, 向川西北和川东北大地热流 降低,川东北外缘最低降到 40mW/m2左右
四川盆地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分布图
地温梯度为18~26℃/km , 平均值为20℃/km, 库车坳陷和中央隆起的地温 梯度相对较高
地热流在26.2-65.4mW/m2之 间,平均43.0±8.5mW/m2 基底浅的隆起区热流较高, 坳陷区则热流相对较低
中国南方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图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历程
中国大地热流数据汇编历程
海-陆碰撞(美国)
板内: 地幔柱-热点,裂谷、深大断裂系统
洋中脊 板内热点 俯冲与造山 陆内裂谷 (冰岛) (夏威夷) (美国西部)(肯尼亚)
洋-洋碰撞(日本) 陆-陆碰撞(西藏)
日本草津温泉 (俯冲型)
板块构造相关的 五彩缤纷的地热显示
冰岛-火山 (洋中脊型)
肯尼亚地热井放喷 (裂谷型)
西藏羊八井温泉 (陆-陆碰撞型)
3000
4000 5000
Equilibrum Temperature Logging data (This study) Mid-Testing Temperature Data (By oil company)
THN2井
4000 6000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Logging Data (This study) Mid-Testing data (By oil company)
台湾阳明山火山与喷气孔 (俯冲碰撞型)
康定 (岩浆囊与深断裂)
井口温度:140℃ 流量:150m3/hr
井深:267m 自喷
美国黄石公园间歇喷泉 (俯冲碰撞型)
中国大陆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
中国大陆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及火山分布图
(刘嘉麒,1987;刘若新等,1992,邓万明等,1999;Huang,2012)
热流异常的控制因素-地质年龄
热流与地质年龄的关系-受控于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
全球:
中国: ○-热流数据点 ■-热流平均值 □标准偏差
全球热流-最后一次构造热事件年龄的关系 (Morgan,1984)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与地质年龄的关系
地质年龄:A-喜山期;B-燕山期;C-印支期;C-华西期; E-加里东期;F-中晚元古代;G-早元古代。 (Hu et al.,2001)

衡吉
石宁
大惠

阳安
城化
田安
• 地下水活动与地温分布 18300 18400 18500 18600 18700 18800 189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