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得到电离生成函数, 为了得到电离生成函数,Chapman 首先作如下四个简化 电离生成函数 假设: 假设: 1、大气层是平面分层的, 1、大气层是平面分层的,在水平面内没有任何变 化。 2、大气由单一成分构成,随高度指数分布且具有 2、大气由单一成分构成, 恒定的标高, 恒定的标高, n = noe − h / H , 截面也是常数。 截面也是常数。 也是常数 4、被吸收的太阳辐射正比于气体粒子的密度。 4、被吸收的太阳辐射正比于气体粒子的密度。
参考书目: 源自文库考书目:
拉特克利夫,电离层与磁层引论,科学出版社,吴雷, 1、 J.A. 拉特克利夫,电离层与磁层引论,科学出版社,吴雷,宋 笑亭译,1980。 笑亭译,1980。 叶公节,刘兆汉,电离层波理论,科学出版社,王椿年, 2、 叶公节,刘兆汉,电离层波理论,科学出版社,王椿年,尹元昭 译,1983。 1983。 3、 电磁波传播原理,侯杰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电磁波传播原理,侯杰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991。 Earth′ 4、 Kelley, M.C., The Earth′s Ionosphere: Plasma Physics and Electrodynomics, ACADEMIC PRESS, INC., 1989. 5、 Schunk, R.W., Ionospheres: Physics, Plasma Physics, and Cambridge Chemi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ne = q − L − ∇ ( neVe ) , ⋅ ∂t
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层 电离层和等离子层, 电离密度随时间的 随时间的变化 在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层,可以近似认为 q − L ≈ 0 ,电离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由输运过程起支配性的作用。连续性方程近似为, 由输运过程起支配性的作用。连续性方程近似为, 起支配性的作用 近似为
在电离层发现的初期, 最早研究了电离层生成理论 电离层生成理论。 在电离层发现的初期,Chapman 最早研究了电离层生成理论。研究结 电离生成函数 生成函数。 可以在理论上预测具有单一层状 具有单一层 果得到 Chapman 电离生成函数。它可以在理论上预测具有单一层状 结构的电离层高度剖面的形状及其在一天里如何随天顶角变化。 结构的电离层高度剖面的形状及其在一天里如何随天顶角变化。 的电离层高度剖面 生成理论,电子-离子对的生成率与电离辐射强度 电离辐射强度、 按照 Chapman 生成理论,电子-离子对的生成率与电离辐射强度、中 性气体成分的密度、中性气体的辐射吸收截面以及电离效率这 以及电离效率 性气体成分的密度、中性气体的辐射吸收截面以及电离效率这四个 因素有关。 因素有关。 这样得到电子这样得到电子-离子对的生成率为
电子密度时间的变化服从连续性方程, 电子密度时间的变化服从连续性方程, 变化服从连续性方程
∂ne = q − L − ∇ ( neVe ) , ⋅ ∂t
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的电子生 方程中 方程 中 q 和 L 分别 是 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的电子 生 成率和消失率, 右端第三项 ∇( neVe ) 代表在给定区域内、 代表在给定区域内、 成率和消失率, ⋅
H = κ T / mg 。标高 H
是常数。 是常数。
3、辐射是单色的,具有恒定的波长,因此, 3、辐射是单色的,具有恒定的波长,因此,吸收
辐射吸收与电离
辐射强度 的衰减等于单位时间和 辐射强度 I 的衰减等于单位时间和单位体 积内大气吸收的总能量, 积内大气吸收的总能量, 大气吸收的总能量
∂ne / ∂t = −∇ ⋅ ( neV )
这是扩散平衡区域。 这是扩散平衡区域。
Chapman 电离生成理论
太阳辐射与电离
太阳远紫外辐射和 射线辐射作用于地球中性大气 使中性大气粒子电离,生成电子辐射作用于地球中性大气, 太阳远紫外辐射和 X 射线辐射作用于地球中性大气,使中性大气粒子电离,生成电子远紫外辐射 离子对。设 X 是某种大气成分的分子或原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 离子对。 是某种大气成分的分子或原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
8 10 -3 10 -10 m 8 10 -3
1010-1011m-3 1011-1012m-3 上下, 最大电子密度高度在 300km 上下,
12 13 -3 对应的最大电子密度为 10 -10 m 12 13 -3
10
11 -3
区在夜间消失。 区在夜间变得很弱。 D 区和 F1 区在夜间消失。E 区在夜间变得很弱。F2 区在白天和夜间都 存在,不过,在夜间电子密度数值比白天小。 存在,不过,在夜间电子密度数值比白天小。
V 随时间的变化, 由输运过程引起的电子密度 ne 随时间的变化, e 是电子 输运过程引起的电子 引起的电
表示电子数通量密度 电子数通量密度。 的宏观运动速度。 neVe 表示电子数通量密度。 宏观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 对电离密度时间变化率,在不同的高度区域, 对电离密度时间变化率,在不同的高度区域,连续性方 程右端各项的相对重要性是变化的。 右端各项的相对重要性是变化的。 的相对重要性是变化的
在较低的高度, 起支配作用的是生成和消失过程, 在较低的高度,比如 E 层和 F1 层,起支配作用的是生成和消失过程,电离 运动的影响是次要的,可以忽略。连续性方程近似为, 运动的影响是次要的,可以忽略。连续性方程近似为, 近似为
∂ne / ∂t = q − L ,
这是光化学平衡区域, 这是光化学平衡区域,主要在 E 区和 F1 区。 层峰区,光化学过程和电离输 过程同等地重要,情况最复杂。 在 F2 层峰区,光化学过程和电离输运过程同等地重要,情况最复杂。在 F2 层峰区,必须同时考虑连续性方程右端三项的贡献 层峰区,必须同时考虑连续性方程右端三项的贡献 同时考虑
沿垂直方向,电离层分为四个特征区域,在垂测的电离图上, 沿垂直方向,电离层分为四个特征区域,在垂测的电离图上,它们有 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边界或极小。 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边界或极小。主要的四个区 域是 D 区、E 区、F1 区和 F2 区。F1 区和 F2 区有时也统称为 F 区。 在白天,四个层区的大致高度范围和电子密度为: 在白天,四个层区的大致高度范围和电子密度为: 60-90km, D 区 60-90km, E 区 105-160km, 105-160km, 160-180km, F1 区 160-180km, 以上, F2 区 200km 以上,
q = ησ nI ,
表示电离生成率 电离生成率, 的中性成分的吸收截面, 式中 q 表示电离生成率, σ 是密度为 n 的中性成分的吸收截面, I 是 太阳辐射强度, 表示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中性大气粒子吸收的 中性大气 太阳辐射强度, nI 表示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中性大气粒子吸收的 辐射强度 σ 总能量, 电离效率,即被吸收的辐射能量的多大部分有效 有效用于 总能量,η 是电离效率,即被吸收的辐射能量的多大部分有效用于 电离过程。 电离过程。
X + hν ⇔ X + + e
+ 例如: 例如: O + hν ⇔ O + e
这样就产生了这种大气成分的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反应是可逆的。 这样就产生了这种大气成分的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反应是可逆的。 辐射强度和中性大气成分的数密度是控制电离速率的两种基本因素。 辐射强度和中性大气成分的数密度是控制电离速率的两种基本因素。 控制电离速率的两种基本因素 在白天,引起电离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太阳的天顶角变化,中午最强, 在白天,引起电离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太阳的天顶角变化,中午最强,电子密度的大小 太阳辐射强度随太阳的天顶角变化 也大致随太阳的天顶角变化。在夜间,来自太阳的辐射源不存在,电子密度逐渐减小。 也大致随太阳的天顶角变化。在夜间,来自太阳的辐射源不存在,电子密度逐渐减小。 这样,在给定地点 太阳辐射存在日变化,电离层电子密度也有明显的日变化。 地点, 这样,在给定地点,太阳辐射存在日变化,电离层电子密度也有明显的日变化。 因为辐射强度随高度降低而减弱,引起电离的能力也随高度降低而减弱;另一方面, 因为辐射强度随高度降低而减弱,引起电离的能力也随高度降低而减弱;另一方面, 辐射强度随高度降低 中性大气密度随高度降低而增大, 中性大气密度随高度降低而增大, 降低而增大 吸收的辐射能量产生电子-离子对的数量随高度降低 吸收的辐射能量产生电子而增加。可见,上述两种因素随高度变化的倾向相反。 随高度变化 而增加。可见,上述两种因素随高度变化的倾向相反。 由此可以推断,电离密度还应该随高度变化,并且电离密度可能在某个高度上存在一 由此可以推断,电离密度还应该随高度变化,并且电离密度可能在某个高度上存在一 个极值 个极值。
电离层垂直结构示意图
电离密度的时间变化* 电离密度的时间变化*连续性方程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 气层的部分中性气体发生电离,生成大 发生电离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气层的部分中性气体发生电离,生成大 量自由电子-离子对,从而形成电离层 形成电离层。 量自由电子-离子对,从而形成电离层。 电子 电离过程所涉及的主要中性气体成分是 电离过程所涉及的主要中性气体成分是 O2、N2、O 和 H。 在中低纬,电离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远紫外和 X 射线 在中低纬, 辐射。 辐射。 光电离产生的电子-离子对, 电离产生的电子-离子对,既可能通过复合消失, 电子 既可能通过复合消失,也可能与其 它气体成分重新反应产生新的离子,还可以通过扩散或漂移从 它气体成分重新反应产生新的离子,还可以通过扩散或漂移从 或漂移 一处运动到另一处。这样,就存在一个动态平衡, 部区域内, 一处运动到另一处。这样,就存在一个动态平衡,局部区域内, 带电粒子密度的时间变化依赖于生成、 带电粒子密度的时间变化依赖于生成、 密度的时间变化依赖于生成 消失和输运过程的平衡。 消失和输运过程的平衡。 的平衡
电离层物理与 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
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 《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 课 程 内 容 题 纲
电离层及其分层结构 及其分层结构形成的原理过程 1. 电离层及其分层结构形成的原理过程 2. 中低纬电离层电动力学 3. 赤道扩展 F 和 E 层电集流中的不规则结构 4. 高纬电离层电动力学 5. 磁离子理论 6. 电磁波在色散介质中的传播 7. 射线理论和射线追踪 8. 垂测与斜向传播
电离层的一般性质
电离层是离地表最近的大气电离区域, 电离层是离地表最近的大气电离区域,也是对人类生活有最大影响的大气电 离区域。 离区域。 电离层中有充分多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电离层中有充分多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重要影 响。 在任意给定的宏观区域内 都有相同数量的正、负带电粒子。从整体上看, 在任意给定的宏观区域内,都有相同数量的正、负带电粒子。从整体上看, 电离层介质呈电中性。 电离层介质呈电中性。 尽管在数量上带电粒子仅仅是中性气体粒子的非常小的一部分(1%或更小) 尽管在数量上带电粒子仅仅是中性气体粒子的非常小的一部分(1%或更小), 在数量上带电粒子仅 非常小的一部分(1%或更小 但它们的存在非常明显地改变了大气的电性质,使这部分大气成为等离子体 它们的存在非常明显地改变了大气的电性质, 存在非常明显地改变了大气的电性质 状态。主要的效应是:对各种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都有显著的影响。 状态。主要的效应是:对各种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都有显著的影响。 电离层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在大的几何尺度上具有水平分层结构。也就是说, 电离层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在大的几何尺度上具有水平分层结构。也就是说, 在大的几何尺度上具有水平分层结构 电离层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远比在水平方向上大。因此, 电离层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远比在水平方向上大。因此,作 的变化 为初级近似,可以合理地假定电离层是水平分层的。 级近似,可以合理地假定电离层是水平分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