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阵地。语文课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目标,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语文数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的完成任务,有较浓的兴趣,有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能力强,学习效果好。3、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操作灵活,课堂流畅。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1、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得充分与否是一堂成功与否的基础。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这一节课要传授的知识、教学的方法及要使用的教学手段做好的前凑,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在课前要做到这几点:
1、熟读课文,细读课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熟读课文,所谓“熟才能生巧”,只有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驾驭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做到重、难点突出。
2、吃透教材、领会教材主旨,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篇课文都是包含一定作用的,看是一篇简简单单的文章,但它包含有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材,将其吃透。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和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围绕文本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
的思路清析,才不至于整个教学过程犹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更不会让课堂的教学内容如乱麻一团。
二、把课上“实”
1、巧妙引导,创设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语文课导入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和文本进行对话。导入新课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创设情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方法,愿与广大小学语文工作者共勉。一、开门见山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先介绍课文的主人公周恩来:接着问课文讲了有关周总理的几件事,等,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一夜的工作》,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二、揭题法,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三、设置疑问导入法设置疑问导入法也叫质疑导入法。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
确回答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教学《北京的春天》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以读为本贯穿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感情.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去努力。
(一)读通
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读准确。一般来讲,读通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②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读懂
读懂,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读懂的要求十分重要,读作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读懂,结合学生质疑,要求边读边想,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结合教师精辟讲解,要求边读边品味,是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1.明确读的目的。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提的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2.指导读的方法。①读思结合。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②读议结合。议,就是讨论和交流;议,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认识产生模糊的时候,都要再认真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读深
读深,是属于领悟性阅读阶段,目的在学生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段指导朗读,品味词句,从而让学生领悟语言,熏陶情感。
朗读是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一般的形式有:①了解大意,理解词句,分层段,揣摩写法等需要一边讲一边思考,一般采用默读。②检查是否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体会并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等需要动情、传情的,一般用朗读;③当学生读得不正确或表达不出应有的感情时,教师可用范读来加以指导。④领读。由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领读可以纠正错误的读音,教给朗读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