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阵地。

语文课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目标,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语文数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的完成任务,有较浓的兴趣,有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能力强,学习效果好。

3、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操作灵活,课堂流畅。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1、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得充分与否是一堂成功与否的基础。

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这一节课要传授的知识、教学的方法及要使用的教学手段做好的前凑,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在课前要做到这几点:
1、熟读课文,细读课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熟读课文,所谓“熟才能生巧”,只有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驾驭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做到重、难点突出。

2、吃透教材、领会教材主旨,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篇课文都是包含一定作用的,看是一篇简简单单的文章,但它包含有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和价值取向。

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材,将其吃透。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和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围绕文本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
的思路清析,才不至于整个教学过程犹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更不会让课堂的教学内容如乱麻一团。

二、把课上“实”
1、巧妙引导,创设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语文课导入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和文本进行对话。

导入新课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创设情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方法,愿与广大小学语文工作者共勉。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先介绍课文的主人公周恩来:接着问课文讲了有关周总理的几件事,等,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一夜的工作》,就知道了。

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揭题法,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

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

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

三、设置疑问导入法设置疑问导入法也叫质疑导入法。

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
确回答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天》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以读为本贯穿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感情.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去努力。

(一)读通
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

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读准确。

一般来讲,读通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

②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读懂
读懂,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读懂的要求十分重要,读作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读懂,结合学生质疑,要求边读边想,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

结合教师精辟讲解,要求边读边品味,是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1.明确读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提的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

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2.指导读的方法。

①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

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

②读议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议,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

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认识产生模糊的时候,都要再认真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读深
读深,是属于领悟性阅读阶段,目的在学生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段指导朗读,品味词句,从而让学生领悟语言,熏陶情感。

朗读是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一般的形式有:①了解大意,理解词句,分层段,揣摩写法等需要一边讲一边思考,一般采用默读。

②检查是否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体会并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等需要动情、传情的,一般用朗读;③当学生读得不正确或表达不出应有的感情时,教师可用范读来加以指导。

④领读。

由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

领读可以纠正错误的读音,教给朗读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朗
读水平。

⑤引读。

逻辑引读是一种新的指导朗读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读上
句,学生接着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加进适当的词语,必要时教师可以穿插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接着读下去。

引读能使学生认识评议规律,理解课文内容,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⑥个别读。

由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一般先找读得好的学生读,再找中等生和差的学生读。

个别读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指名的面要宽,不要老是让几个好的学生读。

⑦轮读。

由学生一个接一个读。

轮读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起互相学习、互相竞赛的作用。

⑧当需要渲染课堂气氛或用全班的读来带动后进时,宜用齐读;⑨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等。

如五年级第1课《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就要引
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读熟
读熟,属于积累性阅读阶段,目的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

读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

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得“滚瓜烂熟”,文章作者的语言就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博闻强记,熟读背诵。

江泽民主席也说:“无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学生多背一些文章。

通过熟读背诵,把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的语段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语言积累多了,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定的基础。

对于语文课来说,课堂上一定要读,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读书声我认为就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

如教学《匆匆》一课时,老师们采用范读、学生摸仿读、同桌对读、齐读、研读、背读这几个教学环节上课,学生很喜欢。

3、让质疑充满课堂。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够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引导,教师就是引导者。

鼓励学生质疑,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表扬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用于参与探究。

教师也要适当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5、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一节语文课要有紧扣文本的拓展延伸内容,如果只是进行研读,品味,少了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总觉得这节课不够完整。

如果太过重视拓展,但拓展得太早太快,一节课用了一半的时间做拓展,这样的课必然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是不充分的。

拓展方式众多,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拓展,比如设计仿写句子练习或想象能力的训练题,设计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情感经历或情感体验。

三、把课上“活”
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主要指教师的引导灵活,学生的思维鲜活,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课堂具备了这三“活”,那么,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认知水平、语言文字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1、教师引导灵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的参与者。

引导学生在探究结论,带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学到方法,找出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灵活,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

如平凉庄六(一)语文课上,教师出示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境图,让学
生通过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还想说什么?把你想到的写在插图边。

通过教师点拨、启发、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口多动手。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多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学生的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课堂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灵活的同时,应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求异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打出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行成技能。

3、课堂气氛活
教师活教、学生活学,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才不断开拓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