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链的一种有趣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知识点
基本不等式知识点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数值大小关系,是各种不等式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应用以及一些例题分析等方面。
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基本不等式也称为“平均数不等式”,它是数学中一个基本但又重要的不等式。
对于任意的正数 a1、a2、…、a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a1 + a2 + … + an) / n ≥ (a1 * a2 * … * an)1/n其中n表示正整数。
基本不等式描述了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它们的几何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且当且仅当所有数相等时等号成立。
2.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一种简单易懂的证明方法。
首先,对于所有正数x,y,由均值不等式可得:(x + y) / 2 ≥ √(xy)⇒ x + y ≥ 2√(xy)接着,考虑一个序列a1,a2,……,an,它们的乘积为p。
对于每一对(aj,ak),有:aj + ak ≥ 2√(ajak)即:a1 + a2 ≥ 2√(a1a2)a1 + a2 + a3 ≥ 3√(a1a2a3)a1 + a2 + … + an ≥ n√(a1a2…an)我们可以将上述不等式相乘,得到:(a1 + a2) * (a3 + a4) * … * (an-1 + an) ≥ 2n/2* √(a1a2) * 2n/2 * √(a3a4) * … * 2n/2 * √(an-1an) 即:(a1 + a2 + … + an) / n ≥ (a1 * a2 * … * an)1/n故基本不等式得证。
3.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基本不等式在数学中应用广泛,以下列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1)一种常见的问题是,给定一个定值的周长,什么形状的图形可以使面积最大。
答案是正方形,因为在所有形状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之比最大,这个比值为4π。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一.基本不等式证明及几何意义例如对任意实数x ,y ,(x-y)2≥0总是成立的,即x 2-2xy+y 2≥0,所以222y x +≥xy ,当且仅当x=y 时,等号成立,并进一步得2ba +≥ab (a >0,b >0),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等式. 我们常把2ba +叫作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把ab 叫作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因此,基本不等式又被称为均值不等式,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成立的条件是a 、b 为正实数,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且仅当a 、b 相等.接下来我们对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作进一步探究.图1 图2如图1,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一点,AC=a ,BC=b.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D′,连结AD 、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容易证明△ACD ∽△DCB.所以可得CD=ab .或由射影定理也可得到CD=ab .从图中我们可直观地看到ab 表示的是半弦长, 2ba +表示的是半径长.由于半弦长不大于半径长,即CD 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用不等式表示为2ba +≥ab . 显然,上述不等式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当a=b 时,等号成立.【例1】 设a ,b 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ab ≥ba 112+.证明:因a ,b 均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可知211b a +≥ab 1,也即ab ≥ba 112+,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下面给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 如图2,设AC=a ,CB=b ,CD ⊥AB 交⊙O 上半圆于D ,过C 作CE ⊥OD 交OD 于E , 在Rt △OCD 中,由射影定理,可知DC 2=DE·OD ,即DE=ba b a ab ODDC 11222+++=. 由DC≥DE ,得ab ≥b a 112+,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例2】 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yxx y +≥2; (2)(x+y)(x 2+y 2)(x 3+y 3)≥8x 3y 3. 证明:(1)∵x 、y 都是正数, ∴y x >0,x y >0.∴y x +x y ≥2xyy x ∙=2,即y x +x y ≥2.(2)∵x 、y 都是正数, ∴x 2>0,y 2>0,x 3>0,y 3>0. ∴x+y≥xy 2>0,x 2+y 2≥2xy>0,x 3+y 3≥233y x >0.由不等式的性质,得(x+y)(x 2+y 2)(x 3+y 3)≥xy 2·2xy·2x 3y 3=833y x ,即(x+y)(x 2+y 2)(x 3+y 3)≥8x 3y 3.点评: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变式训练】已知a 、b 、c 都是正实数,求证:(a+b)(b+c)(c+a)≥8ab. 证明:∵a>0,b>0,c>0, ∴a+b≥2ab >0,b+c≥2bc >0,c+a≥2ca >0. ∴(a+b)(b+c)(c+a)≥2ab ·2bc ·2ac =8abc , 即(a+b)(b+c)(c+a)≥8abc.例3 若a>b>1,P=b a lg lg ∙,Q=21(lga+lgb),R=lg 2b a +,则( ) A.R<P<Q B.P<Q<R C.Q<P<R D.P<R<Q解析:∵a>b>1,∴lga>lgb>0.∴21(lga+lgb)>21·2b a lg lg ∙,即Q>P. 又∵2b a +>ab , ∴lg 2b a +>lg ab =21(lga+lgb). ∴R>Q.故P<Q<R. 答案:B【变式训练】(2007广东东莞)若a 、b 、c 、d 、x 、y 是正实数,且P=ab+cd ,Q=ax+cy·ydx b cy ax +∙+,则( ) A.P=Q B.P≥Q C.P≤Q D.P≥Q 解析:∵a 、b 、c 、d 、x 、y 是正实数,∴Q=ydx b cy ax +∙+=xbcyy abx cd ab +++≥abcdcd ab 2++=ab +cd =P.答案:C二. 基本不等式与最值不等式2ba +≥ab (a>0,b>0)是解决最大(小)值问题的有力工具. 引例:你可以把一段16 cm 长的细铁丝弯成形状不同的矩形,如边长为4 cm 的正方形;长5 cm 宽3 cm 的矩形;长6 cm 宽2 cm 的矩形……,你会发现边长为4 cm 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在面积为16 cm 2的所有不同形状的矩形中,边长为4 cm 的那个正方形的周长最小. 这表明,x ,y 都为正数时,下面的命题成立:(1)若x+y=s(和为定值),则当x=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42s ;(2)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 时,和x+y 取得最小值2p .【例1】 设x ,y 为正实数,且2x+5y=20,求u=lgx+lgy 的最大值. 解:因为x >y ,y >0,所以由基本不等式,得xy y x yx 1052252=∙≥+. 由于2x+5y=20,所以xy 10≤10,即xy≤10.当且仅当2x=5y 时,等号成立,因此有⎩⎨⎧==+.52,2052y x y x解得x=5,y=2. 当x=5,y=2时,xy 有最大值10. 这样 u=lgx+lgy=lgxy≤lg10=1. 所以,当x=5,y=2时,u=lgx+lgy 有最大值1.点评:利用本小节命题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应注意: “一正、二定、三相等”.【变式训练】设0<x<2,求函数f(x)=)3-(83x x 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x 值.试问0<x<34时,原函数f(x)有没有最大值?0<x≤1时,f(x)有没有最大值?若有,请你求出来;若没有,请你说明理由. 解:∵0<x<2,∴8-3x>0. ∴f(x)=)38(3x x -≤2)23-83(x x +=4, 当且仅当3x=8-3x ,即x=34时取“=”. ∴函数f(x)的最大值为4,此时x=34. 又f(x)=x x 2492+-=16)43(2+--x , ∵当0<x<34时,f(x)递增;当x>34时,f(x)递减,∴当0<x<34时,原函数f(x)没有最大值. 当0<x≤1时,有最大值f(1),即f(1)=15【例2】 (1)已知x<45,求函数y=4x-2+541-x 的最大值; (2)已知a 、b 为实数,求函数y=(x-a)2+(x-b)2的最小值. 活动:(1)因为4x-5<0,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4x-2)·541-x 不是常数,所以应对4x-2进行拆(添)项“配凑”.(2)从函数解析式的特点看,本题可化为关于x 的二次函数,再通过配方法求其最小值.但若注意到(x-a)+(b-x)为定值,则用变形不等式222n m +≥2)(2n m +更简捷.解:(1)∵x<-45,∴5-4x>0. ∴y=4x-2+541-x =-(5-4x+x451-)+3≤-2+3=1. 当且仅当5-4x=x451-,即x=1时,上式等号成立.∴当x=1时,y max =1.(2)∵y=(x-a)2+(x-b)2=(x-a)2+(b-x)2≥2[2)()(x b a x -+-]2=2)(2b a -,当且仅当x-a=b-x ,即x=2b a +时,上式等号成立,∴当x=2b a +时,y min =2)(2b a -.点评:若x 、y ∈R +,x+y=s ,xy=p.若p 为定值,则当且仅当x=y 时,s 的值最小;如果s 为定值,则当且仅当x=y 时,p 的值最大.简称“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从本例的解答可以看出,求最值时往往需要拆(添)项,其目的是创设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情境和使等号成立的条件,即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要求.【变式训练】已知在△ABC 中,∠ACB=90°,BC=3,AC=4,P 是AB 上的点,则点P 到AC 、BC 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方法一:以CA 、CB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直线AB 方程为34yx ==1,设P(a ,b),则34b a ==1(a>0,b>0). ∴ab=12·34b a ∙≤12(234b a +)2=3,当且仅当“a=34b ”时等号成立. 方法二:设P 到BC 的距离为a ,到AC 的距离为b. 由相似三角形易,得53,54PA b PB a ==, ∴534PAPB b a +=+=1.以下解法同方法一. 答案:3【例3】 已知y=x+x1(x≠0),证明|y|≥2. 活动:教师点拨学生注意,本例中的x 可正、可负.因此需要分类讨论,创造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 证明:(1)当x >0时,由基本不等式,得y=x+x 1≥2,当且仅当x=x1,即x=1时,等号成立. (2)当x <0时,-x >0,y=x+x 1=-[(-x)+x 1]. 由(1)可知(-x)+)(1x -≥2,当且仅当x=-1时等号成立.所以-[(-x)+)(1x -]≤-2,即y=x+x 1≤-2.综上,可知|y|≥2.点评:应用基本不等式必须有“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当条件不够时,需创造符合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例4】 若正数a 、b 满足ab=a+b+3,则a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方法一:令ab =t(t>0),由ab=a+b+3≥2ab +3,得t 2≥2t+3,解得t≥3,即ab ≥3,故ab≥9. 方法二:由已知得ab-b=a+3,b(a-1)=a+3,∴b=13-+a a (a>1). ∴ab=a·13-+a a =[(a-1)+1]13-+a a =a+3+13-+a a =a-1+4+141-+-a a =a-1+14-a +5≥214)1(-∙-a a +5-9,当且仅当a-1=14-a 时取等号,即a=b=3时,ab 的最小值为9.∴ab 的取值范围是[9,+∞). 答案:[9,+∞)【例5】 当x>-1时,求函数f(x)=1132++-x x x 的值域.解:∵x>-1,∴x+1>0.∴f(x)=1133++-x x x =15)1(5)1(2+++-+x x x =x+1+15+x -5≥2525)15)(1(=-++x x -5,当且仅当(x+1)2=5时,即x=5-1时取“=”.另一解x=-5-1<-1(舍去),故函数值域为[25-5,+∞).点评:本题解法常用方法有单调性,图像法,还有判别式法.利用判别式法不仅计算量大,而且极易因忽视某些条件而出错.本例给出了用基本不等式法求值域的方法,既简单又不易出错.【变式训练】(2007湖北八校)已知x 1·x 2·x 3·…·x 2006=1,且x 1、x 2、x 3、…、x 2006都是正数,则(1+x 1)(1+x 2) …(1+x 2006)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解析:∵x 1>0,则1+x 1≥21x ,同理,1+x 2≥22x ,……1+x 2006≥22006x , 各式相乘,得(1+x 1)(1+x 2)…(1+x 2006)≥20062·2006321x x x x ∙∙∙∙ =20062,取“=”的条件为x 1=x 2=x 3=…=2006x =1.∴所求最小值为20062. 答案:20062三. 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引例 已知a 、b ∈R ,且a 21b -+b 21a -=1,求证:a 2+b 2=1.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名题,其证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平方法、三角法、几何法等,如能联想到基本不等式,在“相等关系”中构造出“不等关系”另辟蹊径,巧用“相等”与“不等”,则又可别开生面,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证明如下:证明:∵a 21-1222b a b -+≤,b 21a -1222a b -+≤,两式相加得a 1-1-122≤+a b b .又已知a 1-1-122=+ab b ,则上述两不等式必同时取等号,即a=2-1b ,b=2-1a .∴a 2+b 2=1.【例1】 如图3,动物园要围成相同面积的长方形虎笼四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其他各面用钢筋网围成.现有可围36 m长网的材料,每间虎笼的长、宽各设计为多少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图3解:设每间虎笼长为x m ,宽为y m ,则由“有可围36 m 长网的材料”,得 4x+6y=36,即2x+3y=18.设面积S=xy. 由于2x+3y≥2y x 32∙=2xy 6, 所以2xy 6≤18,得xy≤227, 即S≤227,当且仅当2x=3y 时,等号成立. 解方程组⎩⎨⎧=+=,1833,32y x y x 得⎩⎨⎧==.3,5.4y x 答:每间虎笼设计长、宽分别为4.5 m 和3 m 时,可使面积最大.【例2】 某人购买小汽车,购车费用是10万元,每年使用的保险费、养路费、汽油费约为0.9万元,年维修费第一年是0.2万元,以后逐年递增0.2万元,问这种汽车使用多少年时,它的年平均费用最少? 解:设使用x 年的平均费用为y 万元,则y=1010211010122)2.02.0(9.010x x x x xx x ∙∙+≥=+=+++=3, 当且仅当x 10=10x ,即x=10时取等号. 答:使用10年平均费用最少.【变式训练】(2006天津卷)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400吨,每次都购买x 吨,运费为4万元/次,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4x 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____________吨. 解析:设一年总费用为y 万元,则y=4·xx x 16004400=++4x ≥2x x41600∙=160, 当且仅当x 1600=4x ,即x=20时,等号成立. 答案:20课堂小结在使用“和为常数,积有最大值”和“积为常数,和有最小值”这两个结论时,应把握“一正、二定、三相等”.当条件不完全具备时,应创造条件.一般说来,“见和想积,拆低次,凑积为定值,则和有最小值;见积想和,拆高次,凑和为定值,则积有最大值.”作业1.已知正数x 、y 满足21x y +=,求11x y+的最小值.2.已知0,0x y >>,且3412x y +=。
数学问题链设计“三步曲”--以“基本不等式”为例
高水平思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 . 问题链是知识
探究的程序链ꎬ更是学生思维的触发器ꎬ显然ꎬ决定
问题链教学成败的关键是“ 问题链” 的设计. 下面ꎬ
笔者就以“ 基本不等式” 一课为例ꎬ谈谈问题链设
计的“ 三步曲” .
1 深入解读教材ꎬ探寻“ 联结点”
构建 问 题 链 的 第 一 步 是 寻 找 知 识 的 “ 联 结
向都可以确定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主干ꎬ问题链就
是依附于这些“ 问题主干” 而生成的.
基本不等 式 这 节 课 的 联 结 点 落 在 “ 基 本” 上
面ꎬ拓展的关键就是如何揭示“ 基本” 的内涵. “ 基
本” 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 基础 + 本质” . “ 基础” 的
东西往往意味着“ 容易” ꎬ因此ꎬ可以通过从不同的
视角来解释基本不等式的“ 容易” ꎬ从而来揭示基
本不等式的“ 本质” . 按照这个思路ꎬ本节课的问题
主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定.
2. 1 因基本而“ 容易发现”
他的“ 均值” 不等式甚至更为复杂的不等式都可以
由它推广而来.
因此ꎬ本 节 课 问 题 链 设 计 的 “ 联 结 点” ꎬ 一 是
a +b
“ 模型” ꎬ二是“ 基本” ꎬ连在一起就是“
≥ ab
2
(其中 a>0ꎬb>0) 是基本模型” ꎬ而凸显“ 基本” 才是
本节课的关键. 纵观整个高中数学ꎬ能称得上“ 基
都表示均值ꎬ它们也能构成类似的不
2
1 1
+
a b
“基本不等式”这节课ꎬ我们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很多教师会把学习基本不等式的目的归结为
探究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
探究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第一篇:探究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探究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 童雁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三章3.4《基本不等式》。
根据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基本不等式》划分为两节课(探究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是不等式中的重要不等式,应用它不仅可以证明不等式,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对于部分函数的最值的求法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所以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基本不等式是在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性质及证明的应用。
教材一开始就以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为背景,力图探究基本不等式与其几何意义。
同时教材通过例1、例2已经让学生感受到基本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与应用,但这两个例子匆忙放在第一节来处理,显然会冲淡对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和几何意义的探究。
因此,本节主要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基本不等式(链)的问题,通过代数与几何作图方法,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结构中蕴含的数形结合的美。
三、设计思想1.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持久的好奇心。
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教材对两个基本不等式各给出一种几何解释。
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基本不等式,让学生体会到基本不等式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式子,而且具有丰富的几何意义。
3.感受数学文化的影响并体会这种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它不等式与数学知识的研究中去。
4.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5.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必修5)中,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提出了“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课基本不等式
第一节从简到繁:基本不等式的核心概念基本不等式在高一数学必修一中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类不等式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中,我们将从简到繁,逐步深入探讨基本不等式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1.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基本不等式是指形如a≥b或a≤b的不等式,其中a和b是两个数。
当a≥b时,我们称a大于等于b;当a≤b时,我们称a小于等于b。
在这里,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等号的含义:等号在不等式中表示两个数相等或等价。
基本不等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大于或小于的关系,更包括了等于的情况。
1.2 基本不等式的特点基本不等式有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传递性和对称性。
传递性指的是如果a≥b且b≥c,则a≥c;如果a≤b且b≤c,则a≤c。
对称性则表示如果a≥b,则-b≥-a;如果a≤b,则-b≤-a。
这些特点使得基本不等式在推导和转化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后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3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代数、几何和概率等领域。
特别是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中,基本不等式的运用尤为重要。
通过将不等式转化为标准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的特点进行简化和求解,从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第二节深入探讨:基本不等式的转化和应用2.1 基本不等式的转化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不等式进行转化或简化的情况。
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传递性和对称性进行变形,并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来实现不等式的转化。
通过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我们可以将不等式的左右两边进行平移或合并;通过乘除正数或负数,我们可以改变不等式的方向或大小。
这些转化方法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2 基本不等式在二元一次不等式中的应用二元一次不等式是指形如ax+by≤c的不等式,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和y为未知数。
在实际问题中,通过运用基本不等式的转化和特点,我们可以将二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标准形式,并利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
基本不等式2024新版
系数化为1
02
03
求解未知数
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 系数,使系数化为1。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的取值范围。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法
分别求解
分别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交集
找出所有不等式解集的交集,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判断无解情况
若不等式组中的某个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则整个不 等式组无解。
AM-GM不等式在解决最值问题、 证明不等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加权平均值不等式
对于所有非负实数 $a_1, a_2, ldots, a_n$ 和正实数 $w_1, w_2, ldots, w_n$,有
$frac{w_1a_1 + w_2a_2 + cdots + w_na_n}{w_1 + w_2 + cdots + w_n} geq sqrt[n]{a_1^{w_1}a_2^{w_2}cdots a_n^{w_n}}$当且仅当 $a_1 = a_2 = ldots = a_n$ 时取等号。
03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配方法
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再利 用平方根的性质进行求解。
公式法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将不等式转化 为关于根的不等式进行求解。
因式分解法
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因式分解,然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法
分别求解法
分别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 后取它们的交集作为不等式组的 解集。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
解不等式 $2x - 1 > 3$。
分析
首先移项,得到 $2x > 4$,然后系数化为1,得到 $x > 2$。
对不等式(当且仅当的几何解释
对一个不等式链的几何解释湟中县第一中学 阿花忠在高中数学必修5的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如何对不等式2211222ba b a ab ba +≤+≤≤+(0,0>>b a 当且仅当”成立)时“==b a 进行几何解释呢?如图,在圆O 中,AB 是直径,点C 是圆周上异于A 、B 的一点,则是直角。
ACB ∠ .b BE a AE E AB CE C ==⊥,,设于点作过点1、对不等式时成立)当且仅当b a b a ab ba =>>≥+,0,0(2的几何解释 中,和在CBE ACE ∆∆BCE CAE BEC CEA ∠=∠∠=∠,, 所以,ACE ∆∽CBE ∆ 所以,BE CECE AE =,所以,BE AE CE ⨯=2,所以,ab CE =2又AB 是圆的直径,所以CE AB 2>;当点E 是AB 的中点时,CE AB 2=所以,CE AB 2≥,即,2ab b a ≥+即ab ba ≥+2”成立)时“(当且仅当==b a2、对”成立)时,“当且仅当==+≤+b a b a b a (2222的几何解释在圆O 中,过圆心O 作,AB DO ⊥交圆周于点D 。
在DOE RT ∆中,22ba ba a AO AE OE -=+-=-=, 2ba OD +=所以,DE =2)2()2(222222b a b a b a OE DO +=-++=+在DOE RT ∆中,DO DE > 当点D 和点E 重合时,DO DE =所以,”成立)时,“当且仅当==+≤+b a b a b a (22223、对不等式ab b a ≤+112(当且仅当b a =时,“=”成立)的几何解释O abCE =D ABCE F在COE RT ∆中,过,于点作F OC EF E ⊥则 EF CO CE OE ⨯=⨯2121 所以, ba ab b a b a ab b a CO CE OE EF +-=+⨯-=⨯=)(22 所以,ba b a ab b a ab b a ab b a ab EF CE CF 1122)(4)()()()(2222222+=+=+=+--=-= 在CEF RT ∆中,CF CE > 即ab b a ≤+112(当且仅当b a =时,“=”成立) 即”成立。
基本不等式-概念解析
解代数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是解代数不等 式的重要工具,通过比较 不同项的大小,可以得出 不等式的解集。
代数运算的优化
在解决一些代数问题时, 使用基本不等式可以优化 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几何应用
几何图形的性质
基本不等式可以用来推导 几何图形的性质,例如三 角形的边长关系、平行四 边形的对角线性质等。
等。
代数证明方法通常需要一定的代 数技巧和推理能力,是数学竞赛 和数学研究中的常见证明方法。
几何证明
几何证明是通过几何图形和几 何性质来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 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用的几何性质包括三角形不 等式、平行四边形不等式、圆 的不等式等。
几何证明方法直观易懂,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不等 式的几何意义和应用。
几何不等式的证明
基本不等式是证明几何不 等式的重要手段,例如 Cauchy-Schwarz不等式、 Minkowski不等式等。
几何问题的求解
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 如求最值、面积等,基本 不等式可以提供有效的解 题思路。
函数应用
函数的单调性
基本不等式可以用来判断函数的 单调性,例如一元函数的导数与
应用
切比雪夫不等式在概率论、统计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估计概率 分布的性质和参数,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05 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案 例
金融领域
投资组合优化
基本不等式可以用于确定投资组 合的最优配置,以实现风险和收
益之间的平衡。
保险精算
在保险精算中,基本不等式可用 于评估风险和制定合理的保费策
它通常表示为两个数 的和、差、积或比的 不等式。
性质
基本不等式具有传递性
基本不等式链
高中4个基本不等式链:√[(a+b)/2]≥(a+b)/2≥√ab≥2/(1/a+1/b)。
平方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一、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是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的不等式。
其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二、基本不等式两大技巧“1”的妙用。
题目中如果出现了两个式子之和为常数,要求这两个式子的倒数之和的最小值,通常用所求这个式子乘以1,然后把1用前面的常数表示出来,并将两个式子展开即可计算。
如果题目已知两个式子倒数之和为常数,求两个式子之和的最小值,方法同上。
调整系数。
有时候求解两个式子之积的最大值时,需要这两个式子之和为常数,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常数,这时候需要对其中某些系数进行调整,以便使其和为常数。
三、基本不等式中常用公式(1)√((a²+b²)/2)≥(a+b)/2≥√ab≥2/(1/a+1/b)。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2)√(ab)≤(a+b)/2。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3)a²+b²≥2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4)ab≤(a+b)²/4。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5)||a|-|b||≤|a+b|≤|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四、不等式定理口诀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
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
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
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
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
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为什么叫“基本不等式”
为什么把2b a +≥ab (a ,b >0)叫做“基本不等式” 1.从“数及其运算”的角度看,2b a +是两个正数a ,b 的“平均数”;从定量几何的角度看,ab 是长为a 、宽为b 的矩形面积,ab 就叫做两个非负数a ,b 的“几何平均”。
因此,不等式中涉及的是代数、几何中的“基本量”。
2.有多种等价形式:代数——涉及两个正数的运算,也就是通过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而产生的变化。
在对运算结果之间的大小关系比较中就可以得到各种表现形式;几何——周长相等的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或者,以a +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高最长;或者,更直观地,等圆中,弦长不大于直径;……函数——本质上是函数凹凸性的反映。
例如,可以直接通过函数xy 1=,x y =,2x y =等学生最熟悉的函数的凹凸性导出公式;或者,利用函数图像的切线(本质上是“以直代曲”),例如,过点(1,1)作曲线x y =的切线,切线方程为()121+=x y ,曲线x y =总位于切线的下方,故有,x ≤()121+x 。
令ba x =,代入化简即得重要不等式。
也可以这样考虑:在一个平面内固定一条直线x +y =2A ,考察曲线族xy =c (这里c 是参数),画个图就可以看出,和给定直线有公共点,且使c 取最大值的曲线,是和直线相切于(A ,A )的那条曲线,这时c =A 2,于是xy ≤22⎪⎭⎫ ⎝⎛+y x 。
3.证明方法的多样性从上所述已经表明,“基本不等式”确是与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性质相关,体现基础知识的联系性,表述形式简洁、流畅且好懂,而且从上述联系性中,事实上也已经给出了证明的各种思路,这些思路与数学的基本概念相关,不涉及太多的技巧。
我们还可以从“平均数”的角度来构造性地证明:设A =2b a +。
引进一个量d =2b a -,则a =A +d ,b =A -d 。
于是 a b =A 2-d 2=222d b a -⎪⎭⎫ ⎝⎛+,由d ≥0容易得到ab ≤2b a +。
《基本不等式》课件
欢迎来到《基本不等式》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基本不等 式的概述、定义、性质以及证明方法。通过应用实例,我们将进一步理解如 何求最小值和进行定理证明。让我们一起展望本课件带来的新知识和启示!
基本不等式的概述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比较两个数或者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关 系。它是我们学习不等式的基石,掌握基本不等式对于解决更复杂的不等式 问题至关重要。
乘法性
将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 (或除以)相实数时, 不等式的符号反向。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数学归纳法
通过归纳假设和递推关系,逐 步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成立。
代数证明
将基本不等式转化为代数表达 式,通过代数运算和推导来证 明。
几何证明
借助几何图形和几何关系,通 过几何推理来证明基本不等式。
应用实例1:求最小值
基本不等式在求解数学问题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来找到函数的最小值,有效地解决各种优化问题。
应用实例2:定理证明
基本不等式被广泛运用于数学定理的证明中。通过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的定 义和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一系列重要的数学结论和定理,拓展数学领域的 边界。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基本不等式指的是一类具有特定形式的不等式,其中常见的包括平均数不等 式、均方根不等式和柯西-施瓦茨不等式。这些定义为我们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单调性
基本不等式满足严格单调性, 即当其中的变量递增(或递 减)时,不等式的符号也相 应地改变。
加法性
将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 (或减去)相同的实数时, 不等式的符号保持不变。
总结和展望
基本不等式(解析版)
基本不等式(解析版)基本不等式(解析版)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一类重要的不等式,它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基本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概述基本不等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给定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导出的一类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包括等号和不等号,通过不等式的比较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变量之间的信息。
二、基本不等式性质1. 传递性:如果a>b,b>c,则a>c。
这种性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基本不等式的传递性,推导出更复杂的不等式关系。
2. 加减性:如果a>b,则a+c>b+c,a-c>b-c。
基本不等式的加减性质使得我们可以对不等式进行加减运算,得到新的不等式。
3. 乘除性:如果a>b且c>0,则ac>bc;若c<0,则ac<bc。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乘除性质,对不等式进行乘除运算,并保持不等式的方向性。
三、基本不等式的应用1. 在证明问题中的应用:基本不等式常常被用于数学证明中,通过推导出合适的不等式进行逻辑推理,达到证明某个数学问题的目的。
2. 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有时候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使得某个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变量取值,而基本不等式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最优解的取值范围。
3. 在数列极限证明中的应用:数列极限证明中经常会用到基本不等式,通过合适的运算和不等式的推导,可以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或者不存在。
四、基本不等式的例子例子1:已知a>0,b>0,证明ab≥2√(ab)。
解析:由于a>0,b>0,我们可以对两边同时平方,得到a^2b^2≥4ab。
进一步化简得ab≥2√(ab),这就是我们所要证明的不等式。
例子2:证明对于任意实数x,有x^2+x+1>0。
解析:我们尝试使用求根公式来解这个问题。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当判别式Δ=b^2-4ac小于0时,方程无实根。
高三复习-高中4个基本不等式链
高中4个基本不等式链
高中4个基本不等式链:√[(a²+b²)/2]≥(a+b)/2≥√ab≥2/(1/a+1/b)。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是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的不等式。
其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本不等式链
不等式定理口诀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
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
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
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
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
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2.2基本不等式
课堂探究
基本不等式:
a +b
ab ≤
(a > 0, b > 0,当且仅当a = b时,等号成立)
2
证明:a b ab a b 2 ab
2
2
a b
2
2
2 a b
作差法
2
a b
2
0 (当且仅当a
ab
ab
所以,如果 a 0, b 0 ,那么
2
巩固训练
5.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50 cm2,当两条直角边的
长度各为多少时,两条直角边的和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解:
设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 b,则有ab 100.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a b 2 ab 20,
当且仅当a b=10时,上式等号成立,
∴当两直角边的长度都为10cm时,两直角边和最小,且最小值 20.
3. 做一个体积为32 m3,高为2 m的长方体纸盒,当底面
的边长取什么值时,用纸最少?
解: 设长方体的底面相邻两条边长分别为x m, y m,则有
2xy=32,即xy=16. 根据题意,有
S表面积 2( xy 2 x 2 y ) 32 2( x y )
32 2 xy 40.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
程和不等式
2.2 基本不等式
复习导入
问题:我们知道,乘法公式在代数式的运算中有重要作用.那么是
否也有一些不等式,它们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有着与乘法公式类似的
重要作用呢?
重要不等式: 一般地,∀ a,b∈R,有
a2+b2≥2ab
《基本不等式》PPT课件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01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需要注意的事项
02
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一步都是等价变换,不改变不
等式的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例分析
03
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举例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及基本 不等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归纳、证明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 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基本不等 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细
排序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性质 反序和不大于乱序和,乱序和不大于顺序和。
当且仅当$a_i = b_i$($i = 1, 2, ldots, n$)时,反序和等于顺序和。
切比雪夫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概念:对于任意两个实数序列$a_1, a_2, ldots, a_n$和$b_1, b_2, ldots, b_n$,若它们分别单调不 减和单调不增,则有$frac{1}{n}sum_{i=1}^{n}a_i cdot frac{1}{n}sum_{i=1}^{n}b_i leq frac{1}{n}sum_{i=1}^{n}a_ib_i$。
1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判断某个数是否满足某 个条件等。
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解方程、求函数值域等问题中,经常需要 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求解。
高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基本不等式
13.4 基本不等式)0,0(2≥≥+≤b a ba ab1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13·4·2.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一. 基本不等式的内容:1. 如果a,b 是正数,那么 说明:(ⅰ)我们称的算术平均数,称的几何平均数,因而,此不等式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证明2,只要证: 只要证:只要证: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立,成立,当且仅当)证明3:∵即显然,当且仅当2.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均值定理的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2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a ba ba ,2为+b a ab ,为证明∴121221202222.()()() a b ab a b ab a b a b ab+-=+-=-≥+≥2a b +≤a b +0a b ≤-02≤-()a b 2a b+""a b ==时取号20,≥∴a b ab +-≥20abba ≥+2ab ba b a =+=2,时以长为a +b 的线段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 上取点C ,使AC=a,CB=b 。
过点C 作垂直于直径AB 的弦DD ′,那么,即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不小于CD ,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a=b 时,等号成立。
3. 推论: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4. 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如果则:叫做这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叫做这n 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推广: ≥语言表述: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x,y 都是正数,求证:(1)如果积xy 是定值P,那么当x=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
【解析】证明:因为x,y 都是正数,所以(1)积xy 为定值P 时,有上式当时,取“=”号,因此,当时,和有最小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难得到 OA 1 = 1, OA 2 = OA 3 = OA 5 = 3 , OA 4 = 5 , OA 6 = 2, 4, 6,
OA 7 = 7 , OA 8 = 8 . 显然 , OA 8 > OA 7 > OA 6 > OA 5 > OA 4 > OA 3 > OA 2 > OA 1 . 受上述会徽的启示, 下面我们给出不等式链 的一种简明的图形解释 , 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2 2
例 3 在数列 { an } 和{ bn } 中 , a 1 = 2 , b1 = - 4 且满足 a n = an- 1 - bn- 1 , b n = 3 an- 1 + 5 bn- 1 , 求数列 { a n } 和{ b n } 的通项公式. 解 a= 1 , b = - 1, c = 3, d = 5, a+ d = 6, ad - bc = 8, 数列{ an } 和{ bn } 的特征方程为 x 2 - 6 x + 8 = 0, 解得 x 1 = 2, x 2 = 4. 根据定理 2 的结论 , 令 c n = 3a n + b n , d n = 3an + 3b n , 则数列{ cn } 和 { d n } 分别是以 2 和 4 为公比的 等比数列 , 其中 c1 = 2, d 1 = - 6, cn = 2n , d n = - 6 4 n- 1 , 3an + b n = 2n , 3an + 3b n = - 6 4 n- 1 , a n = 4n- 1 + 2 n- 1 , bn = - 3 4 n- 1 - 2 n- 1 . 例 4 在数列{ an } 和 { bn } 中, a 1 = 1 , b1 = t an , an = an- 1 cos - bn- 1 sin , b n = a n- 1 sin + b n- 1 cos . 求数列{ an } 和{ bn } 的通项公式 . 解 a = cos , b = - sin , c = sin , d = co s , a + d = 2cos , ad - bc = 1, 数列{ an } 和 { b n } 的特征方程为 x 2 - 2cos x+ 1= 0 , x0 = co s + isin 是它的一个根 . 由定理 2 的结论, 令 cn = an sin + ib n sin , 则数 列{ cn } 是以 x 0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其中 c1 = sin + it an sin = tan ( cos + isin ) , n c n = tan ( cos + isin ) = tam ( co sn + isinn ) = co sn sin + i sinn sin . cos co s cosn 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 有 an = , bn = cos sinn . cos ( 收稿日期 : 2010 - 10 - 26)
专论荟萃
数学通讯
2011 年第 3 期 ( 上半月 )
43
基本不等式链的一种有趣的几何解释
康 宇
(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高中部 , 518108)
2010 年湖北省高 考理科试 卷中有如 下一道 试题 : 设 a > 0 , b > 0, 称 2ab a+ b 为 a, b 的调和平均数 . 如图 1 , C 为线段 A B 上的点 , 且 A C = a, CB = b, O 为 A B 的中 图1 点, 以 A B 为直径作半圆. 过点 C 作 OD 的垂线, 垂 足为 E, 连结 OD , A D , BD . 过点 C 作 OD 的垂线 , 垂足为 E, 则图中线段 OD 的长度是 a , b 的算术平 均数 , 线段 的长度是 a, b 的几何平均数 , 线段 的长度是 a, b 的调和平均数. 对于本 题, 同 学 们不 难 得出 其 答案 顺 次为 CD, CE . 不难看出, 本题的命题背景是源于对基本不 2 等式链: a+ b ab 的一种几何解释 . 2 1 1 + a b a+ b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基本不等式 ab 2 有不尽相同的几何解释, 并且还有进一步延拓的 可能性, 如以下基本不等式链 : 若 a, b 为不相等的正数 , 则 a + b > a+ b
2 2
a2 + b2 . ( a + b) 2 + ( a - b) 2 = 2 2 2 2 在 Rt A BC 中 , A C = A B A H a2 + b2 2 2 2 2 A B = AC = = a + b . AH a+ b a+ b 2 在 Rt ( A DE 中 , A E = AD 2 - DE 2 , a+ b 2 a- b 2 ) - ( ) = ab . 2 2 在 Rt A IE 中 , EF A I , A E 2 = A F AI 2 2 AE AE ab 2 AF = = = = . AI AD a+ b 1+ 1 2 a b 在 Rt A K J 中, JG A K , AJ 2 = A G A K ( 下转第 45 页)
图3
a + b 2
2
2
>
a+ b > 2
ab >
2 2 > 1+ 1 1+ 1 2 2 a b a b 有趣的是, 对上述基本不等式链 , 存在一个 非常直观且易于被同学们理解的几何解释 . 这个 直观有趣的几何解释源于以下一个漂亮的会徽.
设 a > b, 如图 3 所示, 在 Rt A BC , Rt ACD , Rt AD E , Rt AI E , Rt AI J , Rt A K J 中, 令 a+ b A D = AH = , 2 a- b CH = CD = DE = EI = IJ = , 2 A D = AI , A E = A J , AK = AC . 在 Rt A CD 中 , AC = A D + CD
2 2 . > 1 1 1 1 + + 2 a b a2 b 这样 , 就给出了基本不等式链的一个直观有 趣的几何解释 . 借助这个几何解释, 可以加深对基 本不等式的理解记忆. 同学们还可进一步思考, 给 出基本不等式链更加直观简明的几何解释 . ( 收稿日期 : 2010 - 09 - 08)
( 甲) 图2
( 乙)
如图 2( 甲) 是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 简称 ICM E - 7) 的会徽图案, 会徽的主体图案是由如图 2( 乙 ) 的一连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 其中 OA 1 = A1 A2 = A 2A 3 = = A 7 A 8 = 1.
专论荟萃
数学通讯
2011 年第 - 1 . bn 2n 例 2 ( 2008 年陕西 省高考试 题 ) 已 知数列 3a n , 求数列 { a n } { an } 的首项 a1 = 3 , a n+ 1 = 5 2an + 1 的通项公式. 解 a = 3, b = 0, c = 2, d = 1, a+ d = 2 4, ad - bc = 3, 数列 { a n } 的特征方程为 x - 4x + 3 = 0, 解得 x 1 = 3, x 2 = 1. 2 an 根据定理 1 的结论, 令 b n = , 即 bn = 2 an - 2 an , 则数列 { b n } 是以 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n - 1 a1 bn = 3n- 1 = - 1 3n , a1 - 1 2 n an = - 1 3n , an = n3 . an - 1 2 3 + 2 定理 2 已知数列{ an } , { bn } 满足 a1 = , b 1 = , a n = aa n- 1 + bb n- 1 , b n = ca n- 1 + db n- 1 . x 0 ( x 0 0) 是方程 x 2 - ( a+ d) x + ad - bc = 0 的一个 根, 设 cn = ca n + ( x 0 - a) b n , 则数列{ cn } 是 x 0 为公 比的等比数列. 2 证明 x 0 是方程 x - ( a + d) x + ad - bc 2 = 0 的根 , bc - ad = x 0 - ( a + d ) x 0 . 令 cn = ca n + ( x 0 - a) b n , 则 cn+ 1 = ca n+ 1 + ( x 0 - a) bn+ 1 = c( aa n + bb n ) + ( x 0 - a) ( ca n + db n ) = x 0 ca n + [ ( bc - ad ) + dx 0 ] b n = x 0 ca n + [ x 2 0 - ( a + d) x 0 + x 0 d] b n = x 0 [ ca n + ( x 0 - a) bn ] = x 0 cn , 数列 { cn } 是公比为 x 0 的等比数列. 2 说明 我们称方程 x - ( a+ d) x + ad - bc = 0 为数列{ a n } 和{ b n } 的特征方程. ( 上接第 43 页) AG = AJ = AE = AK AK
ab = a 2 + b2 2
2 . 1 1 2 + 2 a b
A B > A C > A D > AE > A F > A G . 即 a 2 + b2 > a+ b a2 + b2 > 2 a+ b > 2 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