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沪科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4.5章,主要涉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成像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判断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实验桌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入凸透镜成像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和规律,解释凸透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练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判断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等,巩固凸透镜成像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图。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给定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关系。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图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判断给定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关系,如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说课稿: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表现,查找教学中的不足。
2.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3.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4.参加教师培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3.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为: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2.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对实像与虚像的理解,尤其是虚像的形成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八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4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可能相对缺乏耐心。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习惯,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仍有待提高。
1.实验探究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这有助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问题导向法: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认知心理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
3.小组合作法: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他们发现他人的优点,互相学习。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4.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 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3.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 能设计并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 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白纸、直尺;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4. 例题讲解:运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讲解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凸透镜成像规律;2. 凸透镜成像应用;3. 凸透镜成像原理。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举例说明;2.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凸透镜成像现象;3.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凸透镜的其他性质,如焦距、折射率等,并探索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探究环节。
这是因为实验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凸透镜、光屏等实验器材。
3.相关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光的传播路径和小学阶段学习的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复习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到凸透镜吗?凸透镜是如何实现成像的?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设计实验1:凸透镜放大镜实验1.将一凸透镜放在桌上,保持镜面向上。
2.用手托住一个书本、一本杂志或一张报纸,在凸透镜的一侧逐渐靠近。
3.观察书本、杂志或报纸的图像变化。
4.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凸透镜能使物体看起来变大,这是怎么实现的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凸透镜是中心较薄、两面中间较厚的玻璃体。
2.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成像是由光线的折射规律决定的。
3.讨论凸透镜成像方法和规律,教师总结归纳: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从而产生实像或虚像,实像可以放在透镜的同侧,虚像在透镜的反侧。
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利用凸透镜进行放大1.分析并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凸透镜进行放大的实例,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凸透镜可以放大图像?阐述物体放大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进行成像1.分析并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凸透镜进行成像的实例,如相机、望远镜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凸透镜可以成像?阐述错位和调焦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总结探究结果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思考:除了凸透镜,还有哪些基于光的器材可以实现放大和成像?2.阅读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设计实验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 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3.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掌握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进行计算。
3. 区分实像和虚像,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理和应用,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白板、投影仪、尺子、光具座。
2. 学具:学生实验套装(包括凸透镜、光屏、蜡烛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成像现象,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讲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凸透镜成像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现象,测量物距、像距和焦距,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 > v > f,应用于照相机、摄像头。
2. 物距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 = 2f。
3. 物距2f > u >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 > 2f,应用于投影仪、幻灯机。
4. 物距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1. 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成像的性质。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成像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如何判断成像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等。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成像的性质和特点。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规律。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成像的性质。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应用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简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根据给定的物距和像距,判断成像的性质。
3. 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答案:1.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和像距v的关系为1/f = 1/u + 1/v,其中f为凸透镜的焦距。
当物距u大于2f时,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u等于2f时,成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u在f和2f之间时,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u小于f时,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 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3.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白纸。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介绍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5. 应用讨论:讨论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成像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原理2. 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规律4.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照相机等。
2. 画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标注出物距、像距、焦距。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其他方面,如颜色、清晰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操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的。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需要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使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和白纸等器材。
他们可以通过调整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在光屏上形成的像的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同学们在学本节课之前, 基本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把简单的折射光路图补充完整;对生活中的一些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等有一些感性认识;对物理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指导。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指引探究式教学 ◆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法◆◆ 课 时◆2课时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不同形状的透镜、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一、 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设计这节科学探究课“凸透镜成像”时,我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白纸。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白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引出凸透镜的概念和成像原理。
2. 讲解:简要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包括物距、像距和成像规律。
3. 实验操作: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5.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比如放大镜、望远镜等,让孩子们理解凸透镜的应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实验中积极观察和记录,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但也有部分孩子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帮助。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关于凸透镜的拓展活动,比如自己设计一个凸透镜,观察和记录成像现象,或者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等,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凸透镜的焦距。
2.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成像规律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பைடு நூலகம்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7.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每位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
8.情感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4.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客观、实事求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3.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前期的物理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仍不够熟练。
4.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相互交流、探讨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出依赖心理。
5.情感态度: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一定的热情,但部分学生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体验到透镜的奇妙,产生对物理的兴趣。
2.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会用光路图表示观察到的现象,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教学难点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原理:光的折射。
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
透镜的主光轴与光心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光心:透镜的中心,用“o”表示。
凸透镜的焦点与焦距:现象: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
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一个凸透镜有两的焦点。
二、探索新知凸透镜和凹透镜(1)分类类型:根据元件的外形分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2)透镜的光心与主光轴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光心:每个透镜上主光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它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光从凸透镜的另一侧射出,观察到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到一点上。
2.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三、分析与论证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分虚实。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优秀教学案例: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案例背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优秀教学案例: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案例背景如下: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中共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我反思、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强调重点知识点,如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照相机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创设生活情境,如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设计放大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设计有趣的实验,如自制幻灯机、投影仪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凸透镜成像的乐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如“为什么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实像?”、“如何计算凸透镜的焦距?”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四章第五节,主要讲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教材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3.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实验桌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在投影仪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并记录实验数据。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相关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8. 知识拓展:介绍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2. 成像特点3.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如何确定物距和像距?2. 答案:(1)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使硬币看起来变大了。
(2)通过测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可以确定物距和像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待提高。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教案: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和基本规律;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3. 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和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和基本规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和基本规律,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实验桌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窗户上的凸透镜,提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和基本规律,讲解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物距下的像距和焦距。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7. 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数学表达式和应用。
8. 作业设计:题目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求像的位置和大小。
题目2:解释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的工作原理。
答案:题目1:像的位置在凸透镜后10cm处,大小为缩小倒立实像。
题目2: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望远镜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显微镜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五节,主要讲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实验桌。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知识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凸透镜成像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第四章光与视觉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 成像现象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 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
2. 练习题:(1)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距离透镜20cm,透镜的焦距是10cm,求成像情况。
答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距离透镜10cm,透镜的焦距是5cm,求成像情况。
答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我的教学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重点是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
第一步,我向学生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二步,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调整凸透镜和物体的位置,观察和记录像的变化。
第四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活动的重难点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认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实验操作的细节上还需要加强指导。
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更多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补充说明。
实验操作的技能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变化。
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我需要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我会强调凸透镜和物体的位置调整,以及像的变化观察的重要性,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另外,小组讨论和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为了确保讨论的有效性,我会提供问题和讨论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4章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刻度尺。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投影仪、放大镜等,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以及成像的性质。
3. 实验演示:使用凸透镜、光屏、蜡烛等教具,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放大镜或投影仪。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2. 成像的性质二、实验演示1. 实验现象观察2. 数据记录三、应用举例1. 放大镜设计2. 投影仪设计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一个放大镜或投影仪。
2. 答案:学生设计的放大镜或投影仪应符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实现预期的放大或投影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环节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中,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我设计这节《凸透镜成像》的科学探究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现象;3. 学生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的成像原理;2.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自行安排实验步骤,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现象;3. 讨论与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一起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 应用与拓展: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放大镜。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活动难点:学生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进一步探究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疗、科研等。
通过这节《凸透镜成像》的科学探究课程,我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凸透镜成像》的科学探究课程时,我认为有几个重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现象,这是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关键。
学生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
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设定为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距下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并准备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进行实验和探究。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们通过实验和探究,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布置了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我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我布置了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
在这些重点细节中,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样,他们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透镜对光线作用的过程,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透镜)二、新课内容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生乙:透镜有多少种?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70内容以及课本P73拓展一步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
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
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1.课本P74作业l 、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透镜)1、透镜⎩⎨⎧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边缘薄中间厚凸透镜、:、: 2、焦点F ,焦距f ,主光轴、光心O 。
第二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的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灯泡、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透镜有几种?分别叫什么?它们对光线有什么作用?2.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二、科学探究1.提出问题。
师:大家先进行分组实验:用一凸透镜在灯泡与墙壁之间移动,你们可观察到什么?学生动手实验:用一凸透镜在灯泡与墙之间移动。
生甲:可在墙上得到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灯丝的像,也可能在墙上看不见像。
生乙:可在墙上得到正立或倒立的像。
师:对于凸透镜成像,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生乙: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否就是影响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主要因素?2.假设或猜想。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生甲: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与焦距有关。
生丙:与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有关。
生丁:与像距有关。
3.设计实验。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生:实验师:很好,大家都想到了实验,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你们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实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观察光源和凸透镜不同距离时成像的情况,以研究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
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焦距相差较大的凸透镜做一次简单的演示,让蜡烛与两个凸透镜距离相同,所成的像不同。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蜡烛到两个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所成像不同。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不仅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还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个专用的光学实验器材—一光具座。
光具座上可以固定凸透镜、光屏、放置蜡烛,还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有刻度尺,可直接读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使用方便。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并指出实验时仅供选用。
师:实验时需哪些器材?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具座、白板师:还需要知道什么数据?生:凸透镜的焦距。
师:你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生甲:用实验测得。
生乙:查阅说明书。
生丙:问老师。
师:你们想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不同组的桌面上的凸透镜焦距不同,由于时间有限请你们查阅桌面上的说明书,弄清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查阅并交流凸透镜的焦距。
师:实验时你们准备的蜡烛、凸透镜、光具座和白板,它们起什么作用?生:凸透镜用来成像,蜡烛作为物体,白板作为光屏,光具座起到支架作用,还可直接读出物距u和像距V。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8,注意观察表格中的各个项目做到对实验中要测量数据,观察的现象心中有数。
由表格可知,有8行空格,说明我们要取8次以上数据。
另外,实验中还需要注意几点,现在请问学们看投影。
教师调节实物投影,演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面向光具座上的刻度尺,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因为我们观察的是烛焰的像,这样才能在光屏亡得到完整的像。
第一次实验先把蜡烛移到离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使它们底座上的红线对准整数刻度,如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30cm,定好物距后,只能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
这时观察光屏,轮廓模糊的不是真正的像,当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及物距、像距,填人表格第一空行,第二次缩短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如到25cm,再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记录数据,总共改变物距8次,最后一定要让蜡烛离凸透镜较近,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为止。
请同学们将光屏拿掉,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将观察到的像情况填入表格。
现在同学们对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步骤清楚了吗?生:清楚了。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并写在纸上准备全班交流。
生:讨沦、制定实验步骤。
师:请第5小组的向全班同学交流你们的实验步骤。
我们小组制定的实验步骤是:生:(1)用查资料法获得凸透镜的焦距。
(2)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顺序放置,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25cm、15cm、12cm、lOcm、8cm、3cm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亮,最清晰,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读出物距,像距并记入表格。
如果蜡烛离凸透镜较近,移动光屏.承接不到像,可拿掉光屏,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记下物距。
(4)将以上实验重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