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

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初探

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深刻而复杂,水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本文从太湖流域水质变迁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分析着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太湖流域污染减排的影响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太湖流域产业结构水环境污染

太湖古称震泽,起源于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和苏南茅山的荆溪,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泊,面积约2427平方公里。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面积为36895平方公里,分属苏、浙、沪两省一市,位于江苏省境内的主要有苏州、无锡、常州等3座大城市。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

太湖流域地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问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比其它区域更加深刻而复杂,水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态势与流域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有很密切关系,因此,开展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水污染关联性研究,从而为产业结构减排的水环境贡献提供量化的考核依据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太湖流域的水质变迁

太湖流域水质在50年代基本没有污染。60年代初上海黄浦江水质开始恶化,出现黑臭。到80年代中期,太湖流域的主要纳污河道,即江南运河各城市段已相继出现黑臭,太湖水域也有1%的水面受到轻度污染。

到了90年代,苏南运河水质90%为v类水或劣于v类水。太湖作为本流域的开放型水体,接纳沿湖各市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随着太湖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太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太湖是有机物和营养物污染型湖泊,由各种途径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有26种,影响太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氮(凯氏氮)、磷和codmn,主要来自环湖河道,其含量在不断增加。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太湖60年代属ⅰ—ⅱ水体;70年代发展至ⅱ类,80年代初平均为ⅱ—ⅲ类;80年代末则全面进入ⅲ类,局部ⅳ和v类;90年代中期平均已达ⅳ类,三分之一湖区为v类.

近20年来,太湖水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高锰酸盐指数

(cod )、总磷(tp)、总氮(tn)质量浓度总体上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2007年太湖西部与东部沿岸区各项指标全部超标.受总氮影响,全湖平均水质劣于v类,高锰酸盐指数达ⅲ类水质标准,总磷达v类水质标准;目前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所带来的夏季蓝藻大暴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

2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初期由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目前已逐步演变为重化工业为主体。1949年,无锡市轻重工业比值高达29.0,1978年降为1.2。轻重工业大体协调,从1992年开始降为1之下。1997年轻重工业比值为0.9。常州市解放初期霍夫曼系数为12.9,轻工业比重选92.8。从1989年开始霍夫曼系数降为1之下,1995年为0.8。1996年苏州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为59:41,1997年调整为58.2:41.8。由此,苏锡常整个地区工业化过程已开始进入第四阶段的重化工化后期阶段。

进入21世纪,第三产业逐步加快发展。2006年苏锡常三地实现gdp96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62.2:35.1调整为2.4:62.0:35.6。由此可以看出,苏锡常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与江苏全省比较看,2006年江苏省实现gdp 21 548亿元,其中苏锡常占45%;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7.6:56.6:35.8调整为7.2:56.5:36.3。苏锡常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江苏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江苏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江苏0.7个百分点。

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相适应,苏锡常地区主导产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变,制造业成为工业主体,并由加工、组装工业为主体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为重点的工业化后期转化。在地区工业总值构成中,比重超过5%的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他们在全省同行业部门产值中均占相当份额。除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外,其余七大部门均为江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苏锡常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部门产值占地区工业总值的份额虽仅有2.4%,但在全省该行业部门产值中份额达60.2%,也应作为该区的一个主要产业部门。上述九大产业部门产值占苏锡常工业总值的65.9%,形成目前该区的支柱产业群。

总而言之,建国以来,太湖流域苏锡常三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巨大变化,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

3.1 产业总量与水污染的关系

2000 年到2005 年苏锡常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基本呈现如下特征:

(1)第一产业比重均出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大体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自从我国经历过高污染、高消耗的高速经济增长后,国家越发关注污染的治理,在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提倡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同时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苏州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这是因为苏州一向是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区域,而外商投资一般集中在制造业,因此促进了苏州的工业化集约式发展。

(3)太湖水质对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响应。经济增长以资源的高消耗和废物的高排放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从太湖水体的tp和codmn 的变化来看,两者与gdp的增长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

(4)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密切。制造业对水污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制造业的总量增长上。从苏锡常地区1990—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看,在不同的时期两者变化规律不同。1990—1992年,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1992—1995年,随着乡镇工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电镀、印染、造纸等污染严重的行业压缩规模,尽管工业生产总值在增加,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在相对减少。1996年有所反弹。到1998年前后,虽然工业总产值在增加,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急剧减少。此后,工业废水排放基本持平,并没有随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而急剧增加。这是因为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开展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并在太湖流域实行了“零点行动”计划。除关停并转了“十五小”企业外,同时还加大了技术工艺改造和升级的力度,加强企业技术管理,转变粗放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排污系数,从而工业废水排放得到了相应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