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思想及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内容比较丰富,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田园诗;(二)咏怀咏史诗。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指陶渊明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大作家。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透露了淳朴的田园气息,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绘画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图画。
陶渊明田园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写诗人躬耕田亩的作品。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种豆南山下”,也许由于缺少耕作的技术,致使“草盛豆苗稀”,但他的劳动态度是认真的,清早下地,直至月升东方才归,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衫,诗人也毫不在乎,他只希望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
诗用极经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绘塑了一个封建士大夫躬耕田亩的动人形象。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是在辛苦的劳动中,诗人明白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道理。
随着诗人躬耕岁月的长久和生活的日益贫困,到了他五十二岁写《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时,他的思想认识更有所提高。
诗云: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汛随清壑回。
皭皭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这里,诗人归隐初期叹苦嗟劳的情绪已让位给对收成好坏的担忧。
“不言春作苦”,当然不是不苦,但已无暇叫苦,唯一惶恐的是收成不好,眷眷于心的是秋收有望。
因为收成的好坏关系着生活的温饱。
“饥者欢初饱”,正是久饥后吃了顿饱饭的人的真切感受,这绝不是饱食终日的封建贵族文人所能有的体会!
长期的躬耕田园,生活的日趋恶化,使他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地接近,与劳动人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诗人在一些田园诗中描写了他与劳动人民亲切的交往和深挚的友谊。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农闲时节,与诗人共相来往的,不是那些骑马驾车的达官贵人,而是“披草”的农夫,他们所关心的也是桑麻的长势,收成的好坏。
在这里,诗人的心与劳动人民的心同一脉搏。
当然,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陶渊明田园诗中确实也流露了悠然自得的闲适情趣。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写他在“中夏”时节的清雅闲适的生活:堂前树荫浓密,清阴宜人,南风时来,吹人衣襟,诗人或读书弹琴,或自斟自饮,弱子在身旁游戏学语,诗人则遥望蓝天中飘荡的白云,油然而生怀古之情,流露出浓厚的地主
1
阶级文人的生活情趣。
他的心情是闲适恬淡的,因为他“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不必去担心生活的温饱。
诗人四十二岁时,写下《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里洋溢着诗人归隐时的欢快心情。
多年的官场生活像是“尘网”,网住了他热爱自然的本性,现在脱却“尘网”归来,他像“羁鸟”回到“旧林”,“池鱼”返回“故渊”,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诗里对农村景色的描写极富情趣,那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都历历可数,依依在目;那狗吠、鸡鸣,都隐隐可闻,声声在耳。
优美宁静,令人神往!诗里虽也流露出闲散恬淡的情趣,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的情操,揭露了官场窒息人生命的黑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反映了他归隐后的劳动生活和淡泊的心境,但作为一个正直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反映了农村生产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诗人的家乡地处江州,曾是桓玄发难之地,军阀之间争夺政权的战争和镇压卢循农民起义的战争都在这里屡次进行。
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晋书·刘毅传》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
” 陶渊明对这些战争虽未作过正面的记述,但确已接触到了农村的残破和生产的破坏。
《归园田居》其四说: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村落变成了荒墟,田园变成了丘垄,居民已经亡逝,触目之处皆荒凉破败。
诗人虽未交代其原因,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无疑是战争和灾害造成了这怵目惊心的景象。
在《还旧居》诗里,诗人也写到了故居的残破:“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婉转地交代了造成天灾人祸的原因,诗有云: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看似写天灾,实际是写人祸。
“炎火”句正是江州屡遭战火的比喻,“螟蜮”句也是比喻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恣意掠夺。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处境;“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感受真切,语极沉痛!诗里一方面写出了人民的悲惨境况,一方面揭露了“恣中田”的“螟蜮”的肆无忌惮,形象地表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矛盾。
这首诗作于诗人五十四岁时,早期田园诗中那种消散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一扫而空,诗人的感情更紧紧地靠近了受苦难的人民诗人正是通过长期的田园生活,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战争和剥削给人民带来了痛苦、贫穷和死亡,看到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体现到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创作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诗》。
在这里,陶渊明创造了一个无君无臣,没有剥削、压迫,人人相亲相爱,民风淳朴的社会。
这种社会只能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但这也正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否定,代表了处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难以生存的广大劳动者的善良愿望。
桃花源式的社会是诗人基于社会现实生活,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绘制的理想蓝图。
《桃花源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新的发展阶段。
它不局限于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而着眼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方案,表现了诗人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2
(二)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
古人在评述陶渊明的诗歌时,往往注目他的田园诗,其实,陶渊明的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咏史诗,它们抒发着诗人的理想,它们或抨击现实,或借古讽今,表现着诗人愤激的呼喊与抗争。
这一类诗与他的田园诗同是诗人创作中的精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抒发壮志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和苦闷,是陶渊明咏怀诗的主题之一。
陶渊明具有“大济苍生”的愿望,但是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使他根本无法施展才能、实现理想。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诗中说诗人少壮时就有“猛志”,这个“猛志”从另一首《拟古》其八中看,有志立边功,以身许国的内容。
正因有此“猛志”,所以“少壮”时的诗人总是“无乐自欣豫”,满怀着前途无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是岁月荏苒,光阴飞逝,仍老大无成,不免有点心灰意冷,心情由“无乐自欣豫”一变而为“值欢无复娱”。
诗的最后四句表明诗人还不甘寂寞,还在痛苦地挣扎。
全诗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心怀“猛志”的壮士有志不骋而又雄心不已的内心痛苦。
诗人在一些诗借史咏怀,对腐朽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在《饮酒》组诗其二里,诗人还把矛头指向统治阶级愚乱人民的思想统治,诗说:
《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用历史上伯夷、叔齐和荣启期(荣启期贫,年九十以索为带)的事例说明天道并不是公正的,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见《史记·伯夷列传》)是骗人的空言。
这里没有半点的“静穆”,直是“金刚怒目”的控诉!表现了诗人的愤激情绪。
陶渊明的咏怀诗中有无易代之感是历代陶诗研究者喋喋争论的问题。
沈约说: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指刘裕)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宋书·隐逸传》)自沈氏首发此论,后世论陶者多喜欢发幽抉微,“闻渊明耻事二姓,高尚羲皇,遂乃逐景寻响,望文生义。
稍涉长林之想,便谓…采薇‟之吟”(陈沆《诗比兴笺》卷二)。
实际上,陶渊明一生远离统治集团的上层,与司马氏和刘氏都无密切的政治关系,他既不曾有忠于司马氏的基础,也无反对刘宋政权的原因。
他在《桃花源记》中就说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话。
但陶渊明毕竟是受过儒学经典教育过的封建社会的文人,在易代之际,政权的更迭这样的大事不能不引起他的感慨。
《饮酒》其一说: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诗人认为衰荣无定,自然界有寒暑代谢,人事又何尝不是如此!这里明显有易代的感慨。
但诗人自认是“解其会”的“达人”,思想上并未有什么震动,看不出有忠晋的思想。
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O三年),本年桓玄篡晋,易代的感慨当时对此而发。
《拟古》诗九首是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其中也抒发了易代之感慨。
其九说:
3
《拟古》其九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桑树被晋人视为晋的祥瑞,傅咸《桑树赋》就说:“惟皇晋之基命,爰于斯而发祥。
”所以诗人用桑树比喻东晋政权,但山河改易,桑树摧折,东晋政权终于灭亡。
诗里虽不无顾恋惋惜之情,但谈不上有忠晋之心,后二句就已明言东晋政权的灭亡本系咎由自取。
陶渊明的一些借咏史来咏怀的诗对时事的指斥更为直切。
刘裕平定桓玄,对晋政权有再造之功,诗人对他也心存幻想,做了他的参军。
但对他的居功篡国,诗人用咏史的形式作了批判。
《咏二疏》歌颂汉朝人疏广、疏受功成身退,实际上影射刘裕的反道而行。
诗人无限感慨地问道:“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刘裕代晋之后,派张袆进毒于晋恭帝,张袆不忍杀害恭帝,乃自鸠而死。
陶渊明的《咏三良》可能是借咏三良称颂张袆成仁取义。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良人不可赎,滋然沾我衣。
”钦羡和哀悼之情见乎词。
《咏荆轲》更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诗完整地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对他奇功不成深自惋叹,“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表现了诗人无限仰慕之情。
不能认为陶渊明有为司马氏复仇思想,他只是歌颂荆轲“君子死知己”的豪侠精神,感叹世无荆轲而已。
司马氏政权对陶渊明绝无“知己”之恩,诗人又怎会有“提剑出燕京”的壮举!不过,身受司马氏知己之恩的人在当时大有人在,但有谁能像荆轲一样要报知己之恩?诗人有感于此发为吟咏。
全诗叙事井然,感情深沉,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正如方东树所说是“次叙高简,托意深微,而章法明整”(《昭昧詹言》卷四)。
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精卫衔徽木”一首也是歌颂复仇精神的,诗云: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和刑天分别见于《山海经》的《北山经》和《海外西经》,他们都是死后不忘复仇的英雄。
诗人歌颂他们,并表示了对他们这种精神的钦慕。
陶渊明的咏怀诗常用托物见志的手法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他咏青松说:
《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与众草同生,不能见出其高洁之姿,但岁寒罹霜,则自见其卓然高枝。
以松喻人,正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饮酒》其十七咏幽兰说:“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也是以物喻人的同一手法。
这种手法正无疑继承了屈原的《橘颂》。
在《饮酒》其四里,诗人以“失群鸟”为喻,写出了自己孤独凄凉的心境:《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诗人早年飘然游宦,正如“失群鸟”的凄凄惶惶,但终于不见用于世,最后归隐田园,犹如“失群鸟”值孤松而敛翮。
最后两句表示托身得所,再也不去“为五斗米折腰”了。
但从诗里可以看出,诗人的归隐也正是“远去何所依”的不得已而取其次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只看到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怀,寂寞凄凉的心境,完全没有“浑身静穆”的悠然情趣。
4
陶渊明的咏怀诗中确有表现自己超然物外的情趣的,像著名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传达出一派和平静谧的气氛。
这种气氛得之于诗人悠然宁静的心境,只因他“心远”才能感到“地自偏”,富有生活哲理。
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从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人生归朴返真的“真意”,流露了消极的生活情趣。
但是我们把它放在诗人的生平和经历中考察,还是可以看出他的苦闷心境。
“飞鸟”在“相与还”之前,也正在栖栖而飞,只因“远去何所依”而不得不还,诗人的心又何尝是真的“悠然”!另一些诗中,诗人屡次提到“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其一),“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同上其四),感到人生如梦,因而要“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一),“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同上其七),在诗酒流连中了此一生。
这些诗中表现出的不健康的情调,在陶渊明是不得已,但对读者的影响无疑是消极的。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无疑是屈原之后的又一个大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无人可视其项背,就是在整个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完全可列入那些伟大诗人的名单中。
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
他的田园诗有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弥漫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表现着农民生活的苦难。
这些散发着泥土气的田园诗到后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结合,形成了绵绵不绝的山水田园诗派。
从此,我国古典诗歌大大扩展了它的描写对象和表现题材。
陶渊明田园诗在诗史上的革新作用,还在于它冲击了弥漫着诗坛的玄言诗,打破了玄言诗一统诗坛的局面,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犹如一股春风,使窒息了的诗坛漾起了勃勃生机。
这股春风汇合了谢灵运的山水诗,终于涤荡了“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彻底解放了诗坛,恢复了诗歌不是以说理取胜,而应以抒情见长的传统。
玄言诗产生于魏末正始年间,盛行于东晋。
在这种情况下,陶诗以其新鲜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高标,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地位,放射出新颖的艺术光芒。
陶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讨论。
首先,陶诗极善于塑造形象。
文学作品与论文不同,它不是靠说理而是靠形象感动人。
陶诗中的形象极为鲜明生动,常常只是淡淡的几笔:《饮酒》其五,前四句绘出一幅淡远宁静的画面,之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轻轻点染,画面立即活跃起来。
“采”、“见”两个动词,生动而简洁地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和高风亮节的形象,令读者如见其人。
作者还善于用比兴的事物形象来塑造他的自我形象。
前面引述过的《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就是用“栖栖失群鸟”的敛翮青松,比喻从官场的归隐田园。
《饮酒》其十七(“幽兰生前庭”)也是用幽兰比喻自己的芳洁人格。
值得提出的是,诗人在这一类诗中,对用来作比的事物也非常注意形象化的描写。
如《饮酒》其四中的“失群鸟”,诗人用“栖栖”和“失”两词先给予概括的描写,然后用“飞”、“徘徊”、“声转悲”、“思”、“敛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它从“栖栖”到“来归”的过程,这就使“失群鸟”的形象鲜明饱满、生动感人。
其次,陶诗的语言平淡自然中蕴含着渊雅深远。
陶诗的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古人多所评论。
钟嵘《诗品》说:“世叹其质直。
”语虽婉转,但实际上仍有惋惜不满的情绪。
陶诗的语言一般都明白如话,
5
绝少繁缛堆垛之病,在《归园田居》这组诗里,诗人用极少修饰的语言写了方宅、草屋、鸡鸣、狗呔、桑麻、炊烟等平常的景物,但它们经诗人的点化,立刻组织成和谐动人、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不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且有欲置身其中的向往。
例如《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我们仿佛随着诗人作了一次秋日的远足,饱览了秋日佳景,那崎岖的山道,清浅的涧水,逗引着我们的游兴。
后面写诗人与邻人们远游归来后的杀鸡漉酒的欢饮,也极富农村生活的气息。
最后归结为“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带有说理的趣味。
前面已有形象的描写,至此提出自己的感受,可谓水到渠成。
但是,这首诗绝不仅是语言平淡自然、不加修饰,而是在平淡朴素之中透出渊雅深远的意境,全诗叙事、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有摄人魂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等,都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朱庭珍说:陶诗“兴象玲珑,气体超妙,高浑古淡,妙合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也。
”(《筱园诗话》)正是认识到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的艺术风格。
最后,陶渊明诗在写景和抒情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诗歌主要是抒发情感的,但为了更好地抒情,往往要写景,所谓情景交融常是诗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王国维认为是“无我之境”,解释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其实王国维说的就是一种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就拿上面两句诗说,是写景?还是抒情?我们很难加以区别指出,它确实是情景交融。
清远宁静的自然景物中,融入了诗人悠然淡泊的心境和情感,情与景融为一体。
陶渊明的笔下,一切景物无不关情,它们或象征,或比喻,总是浸透着诗人的性格和品行,饱含着诗人的情感。
陶渊明的诗不仅情景交融、“妙合无垠”,而且富于理趣,诗人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富有哲理的人生感受,启迪着读者的思想,使情、景、理有机地统一和结合起来。
总之,陶渊明的诗内容丰富,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陶渊明诗无疑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诗歌精品,陶渊明邪无疑是我国诗歌史上差可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比肩而立的伟大诗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