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资料(全)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涵盖以下内容:
1. 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表达、电流的方向、电阻的概念、电阻的测量方
法等。

2. 磁铁与电磁铁:磁铁的特性、磁性材料的分类、磁场的产生与性质、电磁铁的概念
和原理等。

3.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性质、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等。

4. 光的传播与成像:光的传播方式、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光的传播特点、光
的反射与折射、镜子的原理和应用等。

5. 火的危险性:火的形成条件、火的传播形式、火的防护措施、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

6. 气候变化与植物适应环境: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种类与适应环境、植物
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7. 岩石的形成与变化: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变化和重要地质事件等。

8.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种子
传播方式和苗木的繁殖等。

9.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内外部结构、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
的保护等。

10. 人类的呼吸和消化:人类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人类的消化系统、消化过程、饮食卫生等。

以上是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些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本知识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本知识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知识点第一课化石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余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3、四种四种常见的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

4、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体型像狐狸,牙齿始于取食树叶。

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始祖马生活在森林里,以树叶为食。

到了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

体型比始祖马略大,前后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

渐新马生活在森林里。

在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也就是草原古马)。

这时地面上出现了广阔的草原,中心马也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体型更高,适应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到了约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

体型已接近现代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马类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历史,只是一条简化的主线。

实际上马的进化要复杂得多。

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得到发展。

第三课谁能生存下来1.达尔文(1809年~1882年),英国生物学家。

1831年,他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历时5年,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1.生物的栖息地1.冬去春来,天气转暖,一些鸟儿从南方飞回北方,青蛙在池塘里鸣叫,毛虫也开始从卵中爬出。

2.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池塘里。

3.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栖息地。

4.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

地球上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山羊生活在山地上,蜥蜴生活在沙漠中,长颈鹿和斑马生活在草原上,蝴蝶鱼生活在海洋中,树懒和灰头斑翅鹛生活在森林中。

5.观察生活在池塘里的动物和植物。

说一说,池塘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答:池塘为螺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氧气)。

池塘为鱼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和螺)、氧气和光照。

池塘为水草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光照、养分。

6.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答:(1)制作生态瓶器材及物品:塑料瓶或玻璃瓶、铲子、沙子、河水、石子、水草、小鱼、小虾等。

(2)制作步骤:①准备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将沙子洗净后放入瓶内,再加入没被污染过的池塘水或河水。

②在瓶内栽几棵水草,再放入小鱼、小虾等(移动小鱼、小虾动作要轻,避免伤害它们),然后盖紧盖子,做成一个生态瓶。

(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或阳台等光照充足、温度适中的地方)③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数量,进行观察。

7.写出几种栖息地?答:山地、沙漠、草原、海洋、森林等。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

2.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它们的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

3.动物为了生存,会自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自我保护的本领。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1. 生物学知识点:
- 动物:不同动物的分类、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 植物:不同植物的分类、结构特征、生长过程和生态功能。

-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和方式。

- 生物的生长发育: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
对生长的影响。

-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和生存方式。

2. 物质与能量知识点:
- 物质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物质的分
解与组合。

- 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热能和能量转换:热能的产生、传递和利用方式,能量转换的
过程和形式。

- 电能及电的应用:电的产生、传导、应用和实用电器的使用。

3. 物质与环境知识点:
- 空气和水:空气的组成、特性和空气的净化与保护;水的重
要性、水的循环和水的污染防治。

- 土壤和地球:土壤的组成、土壤中生物和养分的循环;地球
的组成、形状和运动以及地貌的形成。

4. 灾害与防护知识点:
- 自然界的灾害:洪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应急措施。

- 人类的灾害:人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

5. 科学实验与观察知识点: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规律与规律推理: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规律和进行规律推理。

以上是《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有所调整。

请参考您所使用的具体教材进行学习。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5、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6、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答:〈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 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的〉7、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答:〈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8、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答:〈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9、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答:〈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10、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答:〈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1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答:〈鱼死后〈或者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1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答:〈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13、化石有什么作用?答:〈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3、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4、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5、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答:〈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6、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更能适应,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打印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打印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课)一、填空题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6、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7、(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8、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二、判断题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三、问答题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四、实践技能题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鱼死后〈或者鱼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1化石人们就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得生物呢?通过研究古代得地层与古生物化石在漫长得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得作用,古代生物得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得东西,这些东西就就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得年代。

化石就是怎样形成得?植物化石: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织物被沉积得泥沙覆盖;被覆盖得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亿万年得高温高压作用,经过漫长得变化,形成了植物化石。

小鱼化石:1、在很久很久以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小鱼;2、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得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沙得覆盖,鱼得尸体不会腐烂;3、经过亿万年得变化,又长期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得作用,尸体上覆盖得泥沙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年,鱼尸体上面与下面得泥沙变成了坚硬得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得鱼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得东西,这就就是鱼化石。

您知道哪些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猛犸象化石;剑齿虎化石;中华龙鸟化石;翼龙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等。

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得牙齿,推测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1、具有锋利尖锐得牙齿得就是肉食性恐龙。

2、长着相对扁平、像勺子一样得牙齿得就是食草性恐龙。

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得外形,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得原貌。

您还知道哪些活着得古生物?白鳍豚;中华鲟;大熊猫;扬子鳄;鸭嘴兽;银杉;观察中华龙鸟化石及复原图您有什么发现?中华龙鸟身上大块得羽毛较少,多数就是绒羽,它得翅膀上还有一对爪子。

2探究动物得发展史5000多万年前得马与1000多万年前得马有什么差别?体型越来越大,腿脚变长,背伸直了。

下图就是两种不同得古代马前肢得化石,它们有什么最明显得区别?三趾得马前肢化石:有三根脚趾骨,中趾粗壮发达,其她两趾较细。

单趾得马前肢化石:只有一根趾骨,只剩下粗壮发达得中趾。

根据马得发展史填写表格:现代马比它得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得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现代马只剩下发达得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5、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6、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答:(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 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的)7、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答:(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8、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答:(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9、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答:(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10、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答:(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1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答:(鱼死后〈或者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1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答:(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13、化石有什么作用?答:(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3、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4、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5、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答:(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6、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更能适应,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资料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资料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资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资料三、四年级主要要点1、科学知识分为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三大类,学习的顺序为家庭、学校、家乡和祖国、地球和宇宙。

2、常见动物的共同特征(1)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

(2)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用腮呼吸,用鳍呼吸。

(3)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长大后生活在陆地,用肺或皮肤呼吸。

(4)爬行动物:腹部贴地运动,身体表面有鳞或甲。

(5)鸟类:身体上有羽毛,角质喙。

(6)哺乳动物:身上长毛,胎生、哺乳。

3、我们学过的科学方法有:科学探究、观察实验、猜想假设、搜集信息等等。

技能有:观察、实验、种植、养殖、制作、考察、调查、测量等等。

4、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其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自定计划实践操作思维结论表达交流拓展应用。

5、通过小心阶段科学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答:通过小心阶段科学课的学习,我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我知道了化石的形成过程,人类探究宇宙的艰辛历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我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系模型。

同时也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如: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周围的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等等。

6、请你任意选择某种动物作为观察、研究对象,说一说该动物(1)名称:猫(2)类别:哺乳动物(3)身体结构:头、颈、躯干、四肢、尾。

(4)繁殖方式:胎生。

(5)运动方式:四肢着地行走。

(6)生活习性:昼伏夜出。

7、请你任意选择某种植物作为观察、研究对象,说一说该植物(1)名称:狗尾草(2)越冬方式:留下种子(3)身体结构:根、茎、叶、花(果实)(4)繁殖方式:种子繁殖。

(5)生长环境:阳光、水分充足(6)一生经历:种子发芽根、茎、叶生长开花结果。

8、如果让你观察物体,就需要综合运用自己感觉器官(1)眼可以识别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方位。

(2)耳可以识别物体的:声音(3)舌可以识别物体的:味道(4)鼻可以识别物体的:气味(5)收可以识别物体的:软硬、冷热。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437张)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437张)

谁能生存下来?
生物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存之谜
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大约30 亿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许多 物种兴盛一时,还有许多物种灭 绝消失。那么这种奇妙现象的根 本原因在哪里呢?
地雀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 两种地雀的喙有什么不同? • 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
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喙大而强壮
喙小而不坚固
小结:
由于环境的变化,能适应变化 的地雀就能存活下来,不能适 应变化的地雀就灭绝了。
阅读小资料,了解 达尔文的生平以及 他的理论。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 响,他从小就喜欢采集矿物、植物和昆虫标本。
达尔文常到海边向人学习采集生物标本, 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和作观察记录。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 梯,登上了月球。
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
精确时间是1969年7 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间用 的以 精测月 确量面 距月上 离球的
与激 地光 球仪

月球车天线将 电视摄像机的 影像讯号传回
安装在月面上 的地震仪。
地球。
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 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 跃。”
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 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 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 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 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 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 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 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 球村的旅游业。
1.你知道月球上还有 那些未解开的谜吗? 2.假如30年后你登上 了月球,你准备去做 什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好、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资料 (全)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 、(特殊化石) 、(遗迹化石) 、(模铸化石) 、(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 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 ,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 、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

2、课本第 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 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 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 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 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 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 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 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 ,出现在( 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 , 牙齿适于取食(树叶) ,前肢 有(四趾) ,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

生活在(森林)为食。

,前肢都有(三趾) ,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 ,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 都是(三趾) ,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 ,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

5、700 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 ,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 ,第二、四趾(只留遗迹)6、现代马出现在( 300 万年前)。

7、(化石记录) 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 曾出现过许多分支, 但在长期 (生存斗争) 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8、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 、(进化)来的。

二、简答:1、什么是生物的进化?答:生物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科学家把生物的这种变化趋势叫进化。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3、约 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 42000第三课时谁能生存下来一、填空:1、“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自然发展的规律。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适者生存——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距今1.3 亿年前,地球上有称霸一时的动物叫(恐龙),它们繁殖很快的主要条件是(当时地球上气候温暖,动植物丰富,很适合他们的生存)。

二、简答题:1、按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讨论现在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答:颈长的长颈鹿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存活,颈短的长颈鹿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死亡。

由于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一代代选择,颈部变得更长的长颈鹿更容易存活,导致现在的长颈鹿的颈部这样长。

2、说说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答:因为恐龙不能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和地质变化。

一是气候变冷(草食性恐龙饥寒交迫死去,肉食性恐龙自然随之死去)二是地壳活动频繁(地震、火山喷发、大洪水)等因素导致三是宇宙中的新星爆炸,恐龙又一次大量死亡;四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爆炸,恐龙灭绝。

第四课时月球上有什么一、填空: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 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2、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其中最大的环形山的直径达(235 千米). 观察发现,环形山的形状很像火山口和陨星坑。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较高的地方是(高原),较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127 ℃),夜间的最低温度可降到(-183℃),因此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存在。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

6、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测定月球的年龄约有(50 亿)年,比地球古老。

二、简答:1、你认为月球上众多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答:可能是由小天体碰撞和火山爆炸形成的。

2、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所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将它举起,这是什么原因?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的1/6 。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吗?答:没有。

因为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是大气和水循环运动的结果,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所以不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4、月球上有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吗?答:没有。

因为月球上不具备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气和水等条件。

5、月球上有什么?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广阔的平原、有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第五课时观察月球一、填空:1、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⑴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运动。

但明亮部分的形状(没有)什么变化。

⑵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西向东)移动。

同时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月相变化与月球的运动规律:⑴、月球(明亮和黑暗两部分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 29.5 天。

⑵、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大约需要(27.3 )个地球日,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圈大约需要( 27.3 )个地球日。

⑶、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3、各时间段月相名称:农历上半月时:农历初一初二,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月)。

初三初四,月牙缺口(向东),圆弧(向西),是为(蛾眉月)。

初七初八明暗各半的月亮是为(上弦月)。

到了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为满月(或望月)。

进入农历下半月时,月亮出现的时间会每天变(晚),并且逐渐出现(缺口),缺口(向西)。

在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

二十七、二十八时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称(残月)。

4、月球明亮部分的变化规律:上半月在傍晚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西),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增多)。

直至(满月)。

下半月在清晨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东),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变少)。

直至(朔月)。

5 、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与月相的变化都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

第六课时月相的成因一、填空: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3、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4、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新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初一)。

5、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十五或十六)二、问答;1、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月球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也随着变化,这就是月相变化。

第七课登上月球一、填空1、(1609 年)加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着月球后,人类就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2、(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 年吧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人类便闯入太空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

3、到20 世纪70 年代末,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 枚)探测装置。

4、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5、从1969 年到1972 年,美国共进行了(5 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广泛考察。

6、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个以(“嫦娥”)探月计划为起点的庆大的月球探测计划。

7、(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0 年10月1日18时)嫦娥二号顺利发射,(2013 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8 、2013 年6 月11 日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

有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同时升空,任务时间15 天。

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二、问答:宇航员登月球前要做哪些准备?答:乘着宇宙飞船,带上氧气、水、食品(特制的)、穿上既散热又保暖、能防辐射的宇航服,配备通信,科学考察所需要的各类仪器等。

第八课太阳一、填空: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是地球的 109倍(约 139万千米),体积为( 141亿亿)立方千米,约是地球体积的 130 万倍。

2、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 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大约 1.5 亿千米。

太阳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 8分 20 秒。

3、太阳是个会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全部由(气体)构成。

其中主要为(氢)和(氦). 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有摄氏(5500)度,中心温度高达摄氏(1500 万)度。

4、为了保护眼睛,在观察太阳之前,要准备观察用的(器材),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球)。

5、(太阳黑子)、(日珥)、(太阳风)、(耀斑)等通称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

二、简答:1、什么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怎样产生的?答:在太阳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人们叫它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巨大的漩涡气流产生的,由于气流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