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第二章外人在华办报案例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
宗教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罗马教皇下令,
中国教徒不得行祭祖跪拜的仪式,干涉国事,也是对 民族感情的伤害 ,于是外国传教士被礼貌的请出中国。 为了继续在此地传教,一些传教士想尽办法,其中就 是利用宣传品。
政治背景: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导致对中国的觊觎 经济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导致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报业背景: 近代报刊在西方出现
《孖剌报》主笔是英国商人Murrow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这个时期一份颇 有影响的现代中文报纸,是第一份中文 现代报纸。它创办于1857年。 从内容上讲, 《香港船头货价纸》商业 色彩很浓,非常重视广告、读者、订阅 等,版式也由过去的书册改为单页型。
1864年到1865年前后,改名为《香港中 外新报》继续出版,继续以报道商业行 情为主。
《遐迩贯珍》1853.8-1856.5
该报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华书院 印 刷,编辑麦都思、理雅各等。 竹纸铅印,是中国最早的铅印中文月刊 ,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33期,1856年 停刊。 内容 以新闻报道为主、太平天国的报道
《 香 港 船 头 货 价 纸 》
《孖剌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纸: 《申报》
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的报纸之一。1872年 4月30日创办于上海, 英商人美查等4人合 股创办。美查自号尊 闻阁主人。初为2日 刊,第5期后该为日 刊。以赢利为目的, 重视新闻采集,扩大 发行。
《申报》
《申报》的影响之广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幼年的江南 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 同义语的。比如,新媳妇要回娘家,会 让她的男人:“这些东西不好拿,那张 申报纸来包包。”窗子破了,或者墙壁 漏了气,老公公也支使小孙子:拿张申 报纸来糊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郭士立《东西洋考》创刊意见书
尽管我们与他们有过长期的往还,可是他们却仍然自称是世 界上第一个民族,而把其他民族看成是蛮夷。这种盲目自负,严 重地影响了住在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 这个月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 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 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 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 国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望这 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中国丛报》1833年第2卷)
2,郭士立: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传教士。
1831、1832、1833《中国沿海三次航行 记》。支持鸦片贸易和战争。1830年代 后期英国国内讨论是否发动对华战争的 “夷”字翻译问题。在鸦片战争中担任 翻译。参与《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 过程。
《新闻纸略论》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 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 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 篇纸,致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 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 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 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 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半 月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 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 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 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 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二、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
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1862 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
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 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 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 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 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 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 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 “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 《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 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
其中大多数为商业报刊: (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 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 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 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 始大变。曾客观地报道亚罗号事件,支持太平天国 运动。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 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 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 1863年停刊。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99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99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近代报刊的萌芽标志着新闻传播形式的革新和社会信息交流的加速,为社会进步与民众生活带来诸多变革。
本章将介绍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报刊的出现与发展近代报刊的出现源于西方国家对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探索。
17世纪末,欧洲及美洲的新闻产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控制的官方报纸和由商人经营的商业报纸两大势力。
这一时期,报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785年,《北京知识报》(The Beijing Intelligence)在中国首次出现,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印刷品且具有新闻属性的刊物。
1842年,英国公使慈禧发放《申报》(North China Herald)首个外国新闻集团在中国创刊,开启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先河。
随后,中国开始开辟报刊事业。
自此,报刊成为国内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近代报刊的特点1. 信息传播的迅速性近代报刊以其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新闻媒体。
通过印刷技术的改进,报刊的印刷和发行效率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极大地加快。
人们通过阅读报刊,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到国内外重要新闻和事件。
2. 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报刊为民众提供了广泛的言论空间,成为民主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
报刊上的社论、评论和专栏文章,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动态,还可以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中,为民主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文化知识的普及近代报刊的出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承。
报刊上同时刊登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文章,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层的读者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内容。
报纸作为媒介,将文化知识带给了广大读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三、近代报刊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近代报刊的出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报刊对社会信息的集中发布,为国内外政务、商务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平台,推动了国家各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owerPoint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 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
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 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 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 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 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 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 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 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 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 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 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 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 “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 《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 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三) 《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 《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 1974年停刊,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 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笔为英出版商肖德锐。 曾资助容闳、黄宽、黄胜等三名学生留美。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形式:
1) 每月一期,每期5页, 每面8行,每行20字 2)木刻竹纸印,书册形式 ,全年合订,印有全年目 录、序文和封面 3)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 角署“博爱者纂”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宗教宣传性质期刊
内容:阐发基督教义、介绍《圣经》; 宣传西方文化、近代科技知识; 时事政治;(自6卷起设《全地各国纪略》,发时评) 新闻报道较少(《月食》、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 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内容多涉及文 化历史。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英文商业报刊《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1827年11月8日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 报纸。 1828年改名为《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 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 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一、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 办。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马礼逊、米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牧师 ,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于1807年来华,成为第一 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传教士。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中文宗教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
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 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本阶段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 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 《新闻报》三足鼎立。
二、上海的外文报
1. 《北华捷报》第一份英文报,1850年创办 2.《字林西报》 《北华捷报》馆1864年出的综合性日报,以 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 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标榜“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
革新社会新闻
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军事新闻也有进步。
《申报》在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 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
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 广告。 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 这样,《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
⑵在广告方面:
以优惠价吸引华商登广告,; 先期免费宣传: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 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神理”,宗教的内容占绝大篇幅。 “人道”,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把中国的传统思想道 德和西方的宗教联系到一起,把它们都归结为上帝意志的体 现。 “国俗”,即各国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知识。
宣传策略: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首先是用基 督教教义附会儒学;写作上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 的表现手法。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旧式的线装书。 文章短小、通俗。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中 外年 新宁 报波 》创 办 的
1854
西方近代新闻事业模式的广泛传入及影响
外人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 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 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商业报纸:《新闻报》
清末与民国时期非常有影 响的的商业报纸。1893年 2月17日创办于上海。初创 时为中外合资性质。后为 美国人福开森购得。与 《申报》开展竞争。注重 经济新闻,强调读者兴趣, 长期聘请中国人汪氏父子 为经理,成为成功的商业 报纸。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广州: 英文:《广州探报》《中 国丛报》《中国之友》 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 等(创刊于1865年,是传 教士在中国办的第一份周 报) 宁波: 中文:《中外新报》 1854-1861、《甬报》 福州: 英文:《福州信使报》等; 中文:《郇山使者报》等
厦门: 英文:《厦门公报和航运 报道》 中文:《厦门新报》 武汉: 英文:汉口时报等 中文:昭文日报、字林汉 报 天津: 英文:北方邮报、中国时 报、京津泰晤士报 中文:《时报》 北京: 《中西闻见录》
专为搜集情报的传教士——郭实腊
其他的宗教类刊物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天下新闻
《蜜蜂华报》等外文报纸的出版
澳门报纸:《蜜蜂华报》等 广州的英文报纸:
《广州记录报》、《广州周报》、《广州杂 志》等; 美国人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中国丛报》等
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广州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 《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二、主要报刊
1、外文报刊 30余种英文报刊
代表:《字林西报》 其他外报:60年代出版了葡文、70年代出版了法文、 80年代出版了德文、90年代出版了日文报刊。 特征:大多数是商人创办的商业报刊,但在政治上都 站在其国家立场上,维护该国在华利益。
多语种外报在上海的出版,显示了中国近代报业 的半殖民地色彩。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近代新教传教士更侧重于“藉文字来宣传基督教”。
除直接宣教外,更多地采用了译书、兴学、办报等间接传教的手段。 尽管这类活动的目的仍在于为宣传基督福音铺平道路,但正是通过 这些世俗性的活动,西方文化经传教士之手大量传入中国,对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传教士从事的世俗性活动中,他们又尤其看重创办报刊。仅从19 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先后在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 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 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 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 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 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 “宣扬”、“西方文明”,反 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 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 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 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 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萄牙 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创办了葡 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教教士编辑。 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该报鼓 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 争的牺牲品。
亚罗号事件(英语:The Arrow Incident)是 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事件,起源于 1856年10月8日清朝广州水师在香港注册船 只亚罗号(英语:Arrow)上进行的搜查及 逮捕行动,以及后续英国的强硬抗议及武 力恫吓,相关冲突最终成为1857年英国对 华用兵的理由。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 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 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 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 度变化,1863年停刊。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三) 《德臣报》,汉译 为《德臣西报》、《中国 邮报》。1845年2月创刊 于香港,1974年停刊,为 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 笔为英出版商肖德锐。后 由英商德臣独家拥有产权。 曾资助容闳、黄宽、黄胜 等三名学生留美。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1857年11月,英文《孖剌报》出版的一份中 文副刊《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第一份中 文商业报纸,由广东人黄胜、伍廷芳等编辑。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 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 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 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 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 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 停刊。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 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 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 识三部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 内容比重大大下降.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 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 臣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 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 这些都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 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 等叙述详细。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 效西方本土报刊,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 公开鼓吹和煽动西方列强武力侵华。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编 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刊 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西方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中国,全面开 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淘金 活动 ——他们彼此之间需要沟通情况、传递信 息、了解商业行情、政治形势的变化 ——对中国人民进行欺骗宣传与奴化教育 ——其办报纸活动再以不像鸦片战争前受 清政府的种种限制(门槛全拆、长驱直入) 结果:办报规模、速度大规模增长/ 以香港、 上海为基地的外报网形成。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 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 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 士立。 历史背景:1825 年西方各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 危机,更加急切地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打 开中国紧闭的大门之愿望更强烈,传教士与资 本主义列强“同乘一条船”的面貌日益明显。
中国新闻事业史
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ang jing
第二章 中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 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 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 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 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 容、形式僵化。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 [mā]剌[là ] 报》:1857年创, 由美商茹达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 莫罗所有。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 1941年停刊。 因创办人是英商莫罗(Yoriek games Murrow),当地人把Murrow译为"孖剌",所以 当地人就称此报为 《孖剌报》.从以上资料 就可以知道,孖剌来自MURROW,所以孖 剌读音为【mā là】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 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 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 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在业务上,(1)设立了新闻 专栏,发表国际和中国广州、 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 物的价目表(3)言论上设立 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4)1833年该刊第 五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 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 及出版自由观念,是中文报 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5) 内容上更贴近生活,题材多 样化,稿件末尾的“编者按 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 现的内容
本节结束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 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 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 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 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五、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 1、外人办报是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 2、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 3、这些报刊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 4、这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 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
本节结束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报刊业务:文体多样( 诗歌、对话体、小故 事、长篇记事、三言两语的警句录、述评性的文 章、短论) 章回体形式(常见中国小说的的一些套语“欲知 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原则(“短” “通俗易懂” “流畅生动”)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是《察》 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 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子曰:亦各言其志 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天下 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模式。
2、新闻和言论:《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 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 《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 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 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 的问题。 3、新闻文体: 与《察世俗》相比较, 《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 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郭氏其人:对侵华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人之 一,);他连续三次到中国沿海考察、收集(政 治军事经济)情报,发现中国人高傲排外、夜郎 自大、愚昧无知等不利于他们打开中国大门的思 想障碍,就狡猾地“入乡随俗、投其所好”,曾 经拜中国官员为“干爹”,留大辫子、穿长袍马 褂,讲华语,清廷竟然默许了郭的行为。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 居地区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 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 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 透和过渡作用。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1807年 到达广州。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 (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 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 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 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