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泉州清源山文化
一、名字由来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山间水景多姿、泉、涧、潭、瀑有135处。据《方舆揽胜》一书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山遂名清源。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二、历史溯源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三、气候特征
清源山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
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
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四、文化遗产
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1、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
“游历大中华,悟道清源山”,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坐落清源山脚下,清源山的道教渊源为世人所熟知。不仅如此,清源山还是宗教圣地,多元宗教(儒、道、释、伊斯兰教、摩尼教)文化并存是其一大人文奇观。
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竞相在清源山发展,史上有36岩洞18胜景,形成多宗教集聚的文化名山。山上的各类石雕造像、道观岩宇、石室书院记录了各种宗教活动的史实。现存最早、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的禅宗史料典籍《祖堂集》就出自清源山梅岩招庆寺。此外还有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它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
位于灵山的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至唐宋,儒、道、释、伊斯兰、摩尼诸教相继进入清源山,为泉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提供了有力支撑。
2、历史悠久的海交史
泉州历史悠久,海外交通发达,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段独一无二的历史,在清源山景区能找到宝贵的印记。
据介绍,在清源山景区的九日山上,留有宋至清代与航海祈风有关的石刻13方。它们记载了海交活动的历史,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是我国人民与亚非拉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史迹价值。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也在九日山留下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联名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一方。
清源山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锡兰侨民墓等景点也共同印证了我市“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五、历代名人
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清源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弘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
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而成就颇丰的还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长、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1880-1942)姓李,名文涛,字叔同,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他擅长楷、行、草、蒃、隶等多种字体,尤以行草最为著名。
苏轼称他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黄庭坚则说“如快剑斫阵,强弩射潜力……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府北郊濠市(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乡)濠格头村人,原籍凤阳府霍邱县。是明代嘉靖年间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亦是武术名家。
他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欧阳詹
欧阳詹(公元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著有《欧阳行周文集》8卷。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
欧阳詹从小喜爱安静,常一人独处,在山湖溪河边流连忘返。青少年时代,欧阳詹在家乡潘湖资福院从隐士罗山甫等读书。在潘湖北岸的狮山岩、龙首山,九十九溪的吟啸桥上,欧阳詹不时执书一卷,高声吟唱,完全忘记自己与身边的世界。
泉州城北清源山赐恩岩、南安高盖山)白云书室也都留下欧阳詹读书的身影。
六、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