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追求与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追求与特征

——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例

李政涛

(个人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李政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新基础教育”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于1994年发起并主持,是一项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综合研究。它以“培育生命自觉”、“成事成人”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站在“儿童立场”学习。“新基础教育”研究先后经历“探索性”“发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研究等阶段,目前正在进行生态式推进研究。

2001年5月21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来到了临淄区实验中学,把“新基础教育”的思想带给了我们师生。全校师生如沐春风,看到希望、找到答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教育充满智能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2015年11月28日上午,李政涛教授到临淄,为我们带来一场久违的“新基础教育”盛宴:“新基础教育”的最突出特点是:真、整、实、深、化。

一、真

“新基础教育”就是怀着一颗真心,真心想通过教育改革,让学生成长,让老师发展,让学校改变。真心,就是抓真问题,说真话。叶澜教授就是这样的“真”: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每个参与者真实的生命成长。

在研究中,李政涛听评课4000节,吴亚萍教授听评课12000节。教育实践的丰富,超过了理论的丰富。

对实践的敬畏、尊重和温情。

——真是魂,是根。

二、整

“新基础教育”是学校整体转型变革,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研究。

——课堂改革、班级建设、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变革等。

三、实

(一)实在日常。

新基础教育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新基础教育的日常化,改革就能落地生根。青岛第五次“新基础教育共生体”会议:如何提高日常课堂研究的质量?

链接:“新基础教育”第五次共生体会议召开

2014年5月22-23日,“新基础教育”第五次共生体会议在青岛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青岛市崂山实验小学承办,会议主题为“如何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质量”。来自上海市、常州市、淮安市和青岛市等全国各地“新基础教育”研究者近300人,参加了崂山实验小学的“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参与了“新基础教育”共生体的生态区小组讨论和大会交流。

李政涛教授作了题为《“共生”与“自生”:“新基础教育”的日常教研提升之路》的专题报告,

从“日常”是什么、“日常”有什么价值、“日常”做什么、日常“化”如何实现和“日常质量”怎样“提升”等五个层面,作了理论与实践交互清思的系统梳理。

叶澜教授作了题为《“新基础”:共同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的专题报告,从先行者创造出的“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实践关键和今后的共同努力等三个层面,对“新基础”共同创造的学校教育“新生活”进行了有例有理且富有深情的精彩阐述。与会研究人员在分享“新基础”先行者如何在“日常化”提升中创生“新生活”、成就新品性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对“日常实践伟力”的信念,明确了如何实现“日常化提升”的策略、路径与关键。

“新基础教育”第五次共生体会议,是“新基础教育”研究持续、深入、共生到第20年的一次聚焦和爆发,无论是新进学校的实践探索,还是基地校、合作校的经验创造;无论是兼职研究员校长、老师们的精彩发言和复杂思维,还是中心主任、名誉主任的报告质量与人格魅力,都集中体现了新基础“成人·成事”的理想追求之现实成就。在新基础人的“日常化”主动、持续努力创生中,新基础必将创造出未来更新更美的“新生活”,恰如叶澜教授所言:“生命元气淋漓、实践伟力遒劲、书生意气风发、学校生活滋心。”

(二)实在过程

现在有个怪现象:社会各界都对教育指手画脚,人人都是专家。那么,谁是最懂教育的人?什么叫真正的教育专家?

最懂教育过程的人是真正的专家,很多人是站在外面看教育,真正懂教育的人站在里面做教育。不能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教育知识,最核心的是什么?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关的知识。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教研组、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是否扎实?

过去的教研活动老师都是被动参与,属于旁观式教研,现在需要主动介入、卷入。

推荐:常州二小教研活动“九步法”:

第一步,专题实践课。——教师上研究课,不是依据内容而定,而是依据研究专题而定。比如,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等。

第二步,专题报告。——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作报告:研究目标,方法,过程(哪些阶段、步骤、困难、障碍、方法和策略),研究成效(学生变了?教师变了?教研组文化变了?),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继续朝前走,做什么?)。——20分钟,用PPT。

——把作报告的权利还给老师,提升总结经验的水平,思路更清晰,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步,专题说课反思。——上课老师。

第四步:组内评课。

第五步:提问质疑。——其他备课组或教研组老师。提倡学科联动教研(走入异域),跨学科教研。

第六步:团队回应。要打造教研团队,每次教研不是一两个老师站出来,而是整个团队站出来。

第七步:集体专题性评课。

谁才是评课高手?现在中国教育界不缺乏做报告的专家,而缺乏真正走进课堂,去通过评课帮助老师改进的专家。

一个好的评课专家应该具备三点:

1.好的鉴赏家。发现亮点、特色值得学习、吸收、借鉴。

2.好的批评家。发现问题和症结。——社会永远不缺批评家。

3.好的建筑家。提出系统改进、重建的建议和方案。要具体,而不是说正确的废话,要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专题评课:评的是带来了什么推进、改变、发展、贡献?

第八步:二度反思。——上课老师:我收获了什么?我下一节课将要怎么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