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同时也指出,文学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社会或历史的因素,而决定于作品自身的形式特征。
文学研究的命题,不是文学整体,而是文学特性,也就是那种使某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要理解文学,就必须以这些形式特征作为研究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反对只考虑社会历史的因素。
在这一点上,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也与俄国形式主义英雄所见略同。
在他们看来,传统批评充其量只能告诉人作品中有什么,而“有什么”是不能等同于“是什么”的,况且,就这“有什么”也还未必是穷尽了作品的所有物,如果再碰到作者无法考证,作品年代无法确知的情况,传统批评则更是束手无策。
文学作品可能具有文献价值,但这并不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所具有的价值。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观念,把“文学性”更加具体化,既说明单部作品的特征,也说明文学演变的规律。
关于“陌生化”这一概念,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文学即技巧。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
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
这样,我们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
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还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
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作家越是自觉运用这种手法,作品也就越是成功。
按照这种理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必然让位于现代主义作品,因为这种作品更自觉地运用把现实加以变形的陌生化手法。
因此,可以说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为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进一步强调艺术感受性和日常生活的习惯性格格不入。
文学的语言不是指向外在现实的,而是指向自己的。
文学绝非生活的模仿或反
映,而是生活的变形:生活的素材在艺术形式中出现时,总是展现出新奇的与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面貌。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写下这样的名言:“艺术总是独立于生活,在它的颜色里永远不会反映出飘扬在城堡上那面旗帜的颜色。
”在强调文学独立性和文学增强生活的感受性这一点上,“陌生化”正确描述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然而把形式的陌生和困难看成审美标准,似乎越怪诞的作品越有价值,就有很大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