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1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农民收入问题
一、农产品成本核算与盈利核算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首先明确给什么核算成本。本着“分别主次,区别对待,主要从细,一般从简”的原则,突出重点。
2.规定成本项目
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即生产费用,主要包括:为生产农产品所耗费的种子、饲料、燃料等劳动对象的费用,劳动报酬,农机具等固定资产折旧,因管理生产和为生产服务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等等。耗费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费用,按照它们的经济用途,再具体划分为若干生产费用项目。按成本项目汇集生产费用,有利于对农产品成本进行单项分析,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及加强对费用开支的监督管理。
3.汇集和分配费用
费用要经过汇集和分配,才能用来计算农产品成本。成本核算过程实际上是按生产对象汇集生产耗费的过程。一般以产品类别为主,设计产品成本核算单。生产该产品时消耗的直接费用,直接列入该产品成本项目计算单;间接费用按一定原则和方法在有关生产过程或有关产品之间分摊。
4.计算农产品成本
根据按成本核算对象汇集的成本费用,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具体过程是:核实主产品、副产品、联产品产量;分离主产品、副产品、联产品成本;按面积或饲养日计算亩成本或饲养日成本;计算主产品、副产品、联产品的单位成本。
5.农产品利润核算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利润,有销售利润和经营利润两个核算指标。前者指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和税金之后的余额,后者是销售利润扣除管理费并加减营业外收支净额之后的余额。它们都是以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为基础的。
利润是衡量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经济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指标,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可以通过利润总额进行考察。但利润总额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生产经营,还与经营的规模与类型、生产的任务与结构、价格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因此必须采用能反映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即利润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考核。总量指标和个量指标相结合,对于考察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非常重要。
二、农业收入
(一)农业收入的界定
从农业产业中获得的收入。
(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途径
改变农业产业的成本—收益关系,才算是改变了农业比较效益。实行农户兼业经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并不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是否改变了农业产业的成本—收益关系。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一般会改变农业产业的成本—收益关系,一般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三、农民收入
(一)农民收入的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9》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解释: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2008年,城镇人口6066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2005年,乡村人口有949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乡村劳动力有50387万人,农业劳动力有29976万人。(显然是户籍口径!)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5年,乡村人口有7454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显然是所谓的常住人口口径!)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
“农村住户调查”是国家的重要统计调查项目之一,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负责实施。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在全国共抽取了68190个样本农户,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
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解释:
1.农村家庭总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年内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1)工资性收入。指受雇于单位或个人,出卖劳动而得到的收入。包括在乡村组织等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务工收入和其他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主要用来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收入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情况。它是农村住户从事各项生产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渔业收入、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收入、社会服务业收入、文教卫生业收入和其他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产品的计价:凡是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非出售部分(包括自用的和结存的),按出售该产品综合平均价计算。
(3)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售财物收入、转让无形资产净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
(4)转移性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外部亲友赠送、救济金、保险赔偿收入、退休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则是指扣除了调查补贴和保险费支出后的收入。
2.农村家庭纯收入。是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即扣除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农村居民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调查补贴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城镇住户调查”是国家的重要统计调查项目之一,由国家统计局城镇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负责实施。2008年,“城镇住户调查”在全国共抽取了64675个样本家庭,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
关于城镇居民收入的指标解释:
1.城镇家庭总收入。指家庭成员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和,不包括出售财物收入和借贷收入。
2.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指家庭成员得到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也就是调查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城镇为%。按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25日)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与途径
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
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只有发展非农产业才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高,对于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这部分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由于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对于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可以消化一部分过剩劳动力,但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还是要靠非农产业来吸纳和消化。
2.非农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可以搞“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施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政策,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非农产业和农业之间存在辨证关系,在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农业仍然是基础,非农产业对农业的支援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非农产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非农产业和农业地协调发展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前提。
3.非农产业比较效益高,投资报酬率高,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非农产业发达的乡村,农民不但从非农产业获得工资、红利、股息等收入,而且从非农产业兴办的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中获得好处,如医疗、教育、养老等。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又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四、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