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三)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二)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二)](https://img.taocdn.com/s3/m/1d807bff8e9951e79a892779.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二)作者:颜丙强张涛癌症治疗第六大技术:分子靶向治疗(1)分子靶向治疗这是在细胞分子或基因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舆论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已表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把癌症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舆论说:21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专业人士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基因致癌的机理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的被医学临床应用,分子靶向治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
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可将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②抗EGFR的单抗,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③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Herceptin);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⑥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⑦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 -AEW541;⑧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⑩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2)精准医学计划兴起在分子靶向治疗取得进展的基础上,2011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
21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真的不是救世主(三)
![21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真的不是救世主(三)](https://img.taocdn.com/s3/m/841dfc5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c.png)
21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真的不是救世主(三)《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干细胞真的不是救世主(三)作者:颜丙强张涛4、心脏干细胞研究的丑闻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10月14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著名生命科学网站STAT爆出大新闻,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博士高达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引起轰动。
据称这些论文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
这次撤稿事件是近年来,美国顶级大学中一次性撤稿最多的案例,这一案例对哈佛大学医学院,甚至整个心血管研究领域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Piero Anversa博士生于意大利,于196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7年起,在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担任医学教授和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副院长。
他是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普通大学可能整个学校都没有一个R01 项目,而他主持各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项目110个。
他无数奖项加身,简历能写74页,满满当当的都是获奖、研究成果、医学贡献。
2001和2003年,Piero Anversa分别在《自然》和《细胞》两个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说,存在一种心脏干细胞(被称为cKit+细胞)能够分化成心肌细胞,可用于心肌修复。
Anversa曾一度被认为是心脏干细胞疗法的历史性开创者。
皮耶罗在这一领域建立了权威地位,全世界很多科研人员顺着这一思路去寻找所谓的心肌干细胞。
Piero Anversa又陆续发表相关文献数十篇,被全球众多科学家争相借鉴并引用。
Piero Anversa的心脏干细胞研究被全球累计引用多达数十万次。
在他“成功证明心肌干细胞的存在”后,一跃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
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跨时代发现里面包含了无数希望和商机。
如果真的能应用于临床,能拯救多少病人?如果能成为一项产业,又能带动多少经济发展?Anversa一跃成为这个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绝对权威,他的论文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基础,他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都被默认为“已经得到验证”的事实。
37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37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5c0230802d276a201292e79.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作者:颜丙强张涛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理解人的开放、非平衡、负熵、物质与能量的耗散,会看到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许多纵深层面,大大地加深对于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本质的认知。
一、人具备耗散结构的严格条件18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强调人是机器。
而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越来注意到人不是机器。
为什么?人不同于机器的最为深刻的本质是,人是耗散结构,而机器不是耗散结构。
机器远离耗散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1、它是封闭系统,不是开放系统,机器不能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否则就会瓦解;2、它是平衡系统,必须保持热力学的平衡条件,不然,机器内部和机器外部就不平衡,就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交换的结果就是机器的瓦解;3、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不能从环境输入物质和能量转化组织为机体自身,没有负熵产生,不能自己升高有序度。
人是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1、人体是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旦这些交换失常或终止,人体就失常或瓦解;2、人体是远离热平衡的,无论在机体内部之间,还是机体与环境之间,都是非平衡的,因此才有强烈的物质、能量交换。
3、人体存在极其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把从环境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形成负熵产生过程,一方面建设自身、升高和保持机体的有序度,另一方面储存自由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有效能量。
二、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有序稳定人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需要特别注意人的耗散结构的以下特点。
1、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的稳定。
虽然孤立地从稳定性上看,人与机器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在稳定的有序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人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其有序化、组织化程度之高,是迄今世界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人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高度有序的水平上的。
2、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机器是人工制造的,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熵增加,没有负熵产生,不可逆的走向无序化、老化。
第三代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
![第三代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69c6808762caaedd33d4ed.png)
中国医疗器械虽然底子薄, 技术含量较低, 但近 年来随着国内高新技术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面貌 变 化 很 大 , 每 年 以 !# W Y 3" W 的 速 度 递 增 。 到 3""5 年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 !" 557 家 ( 年增 长率 !2. 0 W ) ,其中产值在 !"" Y 2"" 万元的有 #!3 家,2"" Y #"" 万元的有 19 家,#"" Y ! """ 万元的有 大于 ! """ 万元的有 3! 家。到 3""5 年底注册 21 家, ( 增长 13 W ) 的三类医疗器械有产品 3 !27 个 , 注册 ( 增长 37 W ) 的一、 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有 7 "00 个 , 注 。 册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有 3 0#2 个 ( 增长 #! W ) 但国 3""5 年国内医疗器械产值约为 1"" 亿元人民币, 内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值的比例约为 !"Z 3. # ,远远落 后于国际上的比例 M 见图 3 。
本文内容提示
提出了生物材料的 ! 总结了生物材料发展历程, 发展方向。 ! 认为第三代生物材料应兼具生物活性和降解 两种性能,在植入体内后可促进机体的再生 能力,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 器 官 ”的 思 、 ! 组 织 工 程 学 提 出 了 复 制“ 组 织 ” 想 ,为 再 生 医 学 的 崛 起 开 辟 了 道 路 ,也 为 生 物 材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拓展了更 广大的发展空间。
孙雪, 奚廷斐 . 第三代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 S T U . 中国临床康复, 3""# , 9 : 31 ; : !"# 8 !" !"# $"%, $& ’&#()*%&, ’-&./)(%#%.01&2# 3&24%/&506 401%.&067 0#/ .%(%#%.01&8% 4%/&5&#%9 :%8%62;4%#1 0#/ 5-0#(%7 &# 1-% /%40#/7 2* /24%71&5 0#/ *2.%&(# 40.) <%17, !"#$%%&# ’($)"&*$% +*$%,& =>>?@ A B =C D 9 E>? F E>
再生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再生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298ec5d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a.png)
再生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是一个全新的医疗领域,它旨在利用细胞、基因和生物材料等技术,促进体内自我修复和再生,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再生医学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本文将探讨再生医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再生医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再生医学是一种治疗疾病和损伤的新型治疗方法,它主要基于身体内部的自我修复机制,通过添加新的细胞、途径和信号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再生。
这里所说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并非指人们常说的寿命延长和身体恢复原样,而是指在人体内衍生出新的细胞,取代已经损坏或死亡的组织,以实现治疗结果。
再生医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自体造血干细胞”法,这是再生医学最基本的方法。
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潜能。
在身体内,干细胞会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帮助人体进行自我修复和再生。
在再生医学中,科学家可以采集干细胞,并通过改变它们的基因来促进它们分化为需要的细胞。
这样,科学家便可以通过添加新的细胞和组织,来帮助身体完成自我修复和再生的过程。
二、再生医学的应用领域再生医学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治疗,以及骨骼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等。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在再生医学中,科学家已经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了心脏组织的再生。
通过添加干细胞,科学家可以促进心脏损伤部位的自我修复,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神经元和神经元周围的支持细胞损伤引起的一类疾病。
人体内的神经元和细胞支持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再生医学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新的细胞和组织来促进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的自我修复,从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3. 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治疗: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移植器官。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一)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一)](https://img.taocdn.com/s3/m/ff26f25f3186bceb18e8bb68.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一)作者:颜丙强张涛数百年来,科学家被自然界中存在的再生现象所吸引,并由此激励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最近几十年来在组织器官再生领域内取得的进步,对器官形成的深入了解和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再生医学的美好前景和重大意义。
看来,我们距离让生命机体获得“满血复活”已经并不遥远。
当前,干细胞研究的得与失,更进一步地证明了以还原论思维建立的干细胞再生医学把人体视为组合式整体与他组织系统的科研思路,是错误的。
这一科研思路已经身陷囹圄、举步维艰。
要想让再生医学取得真正的科研突破,必须要转变思路、转变科研路线,要建立在系统思维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要以第三代生命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形成新的科研路线,从而才能使得我们尽快回归到真正的再生医学研究上来。
一、自然界原位再生现象1、自然界中的长生与再生现象在地球上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如贝螅、水母、珊瑚等,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具有“长生不死”的本领。
贝螅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通常生长在死的寄居蟹的蟹壳上,这种动物有一种罕见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生中都在制造卵子和精子。
贝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会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不会停止。
爱尔兰国立大学-戈尔韦再生医学研究所对一种贝螅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生物“在理论上是永生的”。
乌里·弗兰克等人的研究关注点是贝螅在失去身体部位之后,能完整重生的能力。
这位爱尔兰科学家在文章中解释道:“这听起来似乎很让人惊悚,如果它的头被咬掉,只要几天时间它就可以再长出一个来。
”日本科学家发现了灯塔水母可以长生不死,也引起了轰动。
为什么能长生不死?因为它可以在成长后又返回到幼虫阶段,且没有限制。
所以它可以无尽的返老还童,相当于是长生不死了。
它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而之后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再生医学三部曲
![再生医学三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6057ff16852458fb770b56de.png)
再生医学三部曲作者:王平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2期干细胞是可以分化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宝贵资源,利用干细胞生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以治疗各种疾病一直是医学界探索的重点之一,而这种研究和实践也称为再生医学。
由于人体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受到伦理限制以及干细胞研究的复杂性,迄今再生医学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但也有一些突破。
这些突破表现为再生医学的三部曲:从细胞到细胞,从细胞到组织,从细胞到器官。
从细胞到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器官的最基本要素,利用干细胞生成各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是再生医学的第一步。
在这个第一部曲中,已经谱出了较多乐曲。
早就有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体的干细胞都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某种类型的细胞,以修复病变组织,恢复某种生理功能。
韩国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宣布,他们利用人体干细胞部分恢复了天竺鼠受损的听觉。
韩国全罗南道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人类骨髓中提取了脊髓间质干细胞,并把这些干细胞分化培养成神经样细胞,然后再把它们移植到天竺鼠的内耳。
这些天竺鼠因为受到化学药物的损害而失去听觉。
但移植了人的干细胞培养成的神经样细胞后3个月,实验鼠恢复了部分听觉。
这一结果表明,干细胞可能修复耳蜗毛细胞以恢复动物的听力,但干细胞的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探索。
而且,这一试验成果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人类能够从中获益,以探索治疗听觉的方法。
例如,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听觉器官会在高分贝噪音、免疫障碍、毒性物质或者衰老等因素下失去部分功能,甚至永久失去听力,而且这一过程目前不可逆转。
但利用干细胞将有可能修复听觉细胞,恢复听力。
干细胞不仅能修复听力,而且能修复大脑神经细胞。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把来自骨髓的人类干细胞直接注射到小鼠的大脑中可以减少卒中导致的损伤,原因在于注入的干细胞会诱导新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生长。
对小鼠的大脑注射了人类的干细胞后,干细胞可以触发大脑中现有的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细胞)产生保护神经元和减轻炎症的生化物质,从而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6ad81614791711cc79177d.png)
再生医学再生医学的概念与范畴有位专家认为,再生医学是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的科学。
他提出移植干细胞可优势分布于损伤局部,但数量有限(<3%),将基因克隆到腺病毒表达载体能加强定向,转染干细胞使之增加基因表达,增强了促愈合作用。
同时还发现了3个来源于大鼠、5个来源于人的真皮干细胞克隆、体外长期连续培养过程中全部发生恶性转化。
不同干细胞克隆转化时间从5 0代至80代不等,建议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要用培养很多代的干细胞。
有的专家指出,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
卢世璧院士还介绍了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进展。
还有专家认为,再生医学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
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英国《再生医学》杂志1月刊登了一份由加拿大麦克劳克林—罗特曼全球卫生中心完成的关于中国再生医学研究现状的报告。
该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五,一些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修复、再生和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医学技术。
生物医学中的再生医学
![生物医学中的再生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754d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8.png)
生物医学中的再生医学再生医学是一种技术,旨在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知识,通过组成细胞和材料来恢复生物系统中的受损细胞和组织。
再生医学已经在现代医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许多新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个领域,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再生医学的原理和应用。
再生医学的基本原理再生医学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知识来重新创造皮肤,骨骼和其他组织等受损器官或组织。
更具体地说,这种技术使用自体或异体细胞,即体内已存在的细胞产生与器官或组织细胞相同的细胞,并将这些细胞重新植入或移植回原来的器官或组织中。
同时,再生医学还可以导入材料或生物激励剂促进组织的生长和恢复。
再生医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再生医学在生物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干细胞和再生疗法、生物纤维和组织工程以及人工器官移植等。
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是再生医学中最基础的应用之一,涉及将组成细胞转移回原来的部位,以恢复被损坏或破坏的组织。
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在心脏病和连接肌肉和神经的系统中都需要达到良好的血液供应。
因此,在这个领域中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于干细胞的治疗和基于成体细胞治疗。
干细胞和再生疗法干细胞和再生疗法是再生医学中的另一个应用,意在恢复功能,缓解疾病症状或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是干细胞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至今已经被证明是有用的,并且在多种病症治疗中被应用。
再生疗法是一种处理结构或功能不可逆性损伤的技术。
因此,再生疗法也称为生物治疗法,旨在通过补充或替换生命机能的受损部分来恢复人体的功能。
生物纤维和组织工程生物纤维和组织工程的目标是制造人工组织和器官。
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创造可调节的三维结构,并使用能够促进生长和治疗的细胞和因子来进行纤维和工程。
此外,这个技术还可以在制造组织和器官的过程中使用多种材料(例如:塑料、纳米结构)。
人工器官移植基于人工器官移植的再生医学也开始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2f0790227916888586d785.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西医学的治疗原理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西医学的治疗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fe33fa02768e9950e73879.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西医学的治疗原理作者:颜丙强张涛西医学的治疗原理在历史演变中发生过多次变化,在希波克拉底时代注意整体调理和自然疗法,16世纪以后把机械观点和机器模型移植到治疗学中,形成了“修理模式”。
“修理模式”贯穿了牛顿力学原理,惯性力保持事物的初始状态,外来作用力造成加速度,改变了原有状态,要纠正变态回到初始状态,需要用相反的外加作用来抵消加速度。
这一原理转化到治疗学中,成为用治疗作用来消除外来致病作用及其引起的病变状态,把疾病理解为机体的局部异常,治疗的任务在于消除或修复已有的病灶,在病变和治疗中都把机体置于被动地位。
“身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故障的结果,医生的任务是修理机器”。
19世纪以来,随着化学、生物学的进步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理学和化学治疗有了巨大发展,认识了特异性的致病因素和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发现了能够特异性地消除病因和纠正病理的化学物质,治疗模式从“修理模式”发展为“特异模式”。
“特异模式”把疾病理解为由特异性原因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改变,损伤与抗损害是疾病和治疗的基本矛盾,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是治疗的主旨。
这种模式开始注意机体的自愈力,但把它置于治疗的辅助地位而不是主体地位,没有把它有机地融入病理和治疗的体系之内。
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针对病变的特异性的病因、病理、病位,运用药物(及非药物)的化学(及其物理等)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式,形成特异性的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治疗机制。
这种治疗的作用目标是可特异性地测定的病因、病理、病位;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设计是以能够特异性地消除、纠正病理为标准;治疗活动就是运用这种手段去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过程。
有的学者把这种治疗原理的主要特点概括为:西医以疾病为对象,有三种个基本要素:病因、病理、病位。
认为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病因、病理、病位成为其诊断对象和治疗对象,特异性地消除病因和纠正病理是它的临床疗效标准,也是它筛选药物的药理指标,成为它的价值标准。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4b8a3a2af90242a895e558.png)
End
Thank you
三 生物活性材料促进内源性再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源材料具有与人体最接近的网架结构, 富含 天然存在的活性物质及多种信号分子, 因此极易被 人体组织识别, 建立信号连接引发自身修复机制, 实现材料降解与组织器官再生同步化
四 工程化植入物实现再生与替代需要克服技术瓶颈
在反思组织工程 20 多年的研究成果之后, 除了 要继续深入研究基本科学问题以外, 还应研究解决 制约组织工程发展的瓶颈技术,如种子细胞的规模 化扩增,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标准化、规 模化构建,包装、贮存、运输、复苏、植入技术等。 组织工程技术平台转化研究也十分重要
三 避免无效再生
四 增强再生重塑
如何避免无效再生,促进 人体固有的再生重塑是在 有效再生,将是再生医学的 多种因素 (如力的刺激、代 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谢活动等)作用下实现的。 但成人的大量外骨痂、慢性 骨髓炎的骨包壳却终身不能 实现良好重塑。因此, 研究 再生重塑的机制及调控措施 也是再生医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
再生医学材料是指材料本身或经过改性处理后,具有 一定形态、结构及生物信号分子, 植入体内后能引发 机体的自我再生修复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材料在降解 同时引导或诱导组织器官再生, 达到结构、功能、形 态的恢复。
二 预防过度再生
如何预防过度再生已有很 多研究,在皮肤过度增生 的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 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绩, 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 还应进一步研究产生过度 再生的机制, 在促进再 生过程中的调控措施等, 才能实现完美的修复。
最早的细胞移植是输血, 将全血中的多种血细胞成分 输入患者以挽救生命。后来 又发展了成分输血、骨髓移 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脐 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据 不完全统计, 国外用干细胞 移植治疗疾病近 1 000 例, 国内可能己达数千例,大多 数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39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
![39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9d4bd678a32d7375a41780bd.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作者:xxxx一、系统自组织理论与自组织原理人的机体的自主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医学需要充分地认识和掌握它,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自组织理论为这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把系统自组织原理运用于人的研究,不但可以深刻地阐明第三代生命科学的自主性原理的科学性,而且可以大大开拓防治学的发展道路。
1.系统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成就系统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学说,是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学科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动态性原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系统的自组织问题。
他指出,系统的有序稳定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源泉不在上帝或什么外力,而在于过程本身;系统的类似机器的结构不是系统有序稳定的最终理由,其真正根源在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特别是系统自组织理论对系统有序化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第一次对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作出具体的科学解释的,是普利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系统在耗散物质能量的过程中,出现负熵产生,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建立起耗散结构那样的有序稳定系统。
其基本结论是:耗散导致有序。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其基本结论是:协同导致有序。
该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存在大量子系统的情况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子系统组织走向有序化,形成宏观尺度上有序化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
协同学特别着重研究这种有序结构是如何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的。
德国生物物理学家艾根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研究并揭示了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机制,其基本结论是:超循环导致有序。
它研究发现,在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化学阶段与生物阶段之间,有一个生物大分子自组织的阶段,把生物大分子组织成为生命形态的,是超循环机制。
超循环是能够积累、保持、处理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组织的最低要求,它可以从任何混乱、无规则的状态开始,把生物大分子组织为有序化。
40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得到功能恢复
![40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得到功能恢复](https://img.taocdn.com/s3/m/155179a0bd64783e08122b79.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得到功能恢复作者:颜丙强张涛成人的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再生是普遍被认知的,日常生活中表皮伤口愈合时,周围神经系统也随之恢复。
但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不能再生已经是100多年来的结论。
现代神经科学之父是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西班牙神经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他对于大脑的微观结构研究是开创性的,是“神经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早提出了“成年哺乳类中枢神经损伤不能再生”的结论。
成人神经元不能再生的主要原因是:①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生长能力本身的减退。
②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大量抑制因子,不断抑制神经元再生。
神经元就像电线,外面包裹着“少突胶质细胞”,这种细胞主要分泌神经元生长抑制的因子。
其实这种抑制也并非没意义,正是因为神经元就像是电线一样,如果随处再生,就会造成四处短路。
表现在大脑就是异常放电,我们称为“癫痫”。
目前认为,婴儿的中枢神经元是可以再生的,曾经有类似的研究:有婴儿切除一半的大脑,后来惊人的恢复了,四肢活动,说话言语都不受影响。
但如若是1岁以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就急速减退,最后几乎丧失。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中枢神经元不能再生,脑梗塞、脑出血、偏瘫的患者怎么会慢慢的好了呢?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中枢神经受损之后功能可以恢复是因为周围的其他神经元进行了代偿,也就是说取代了已坏死神经元的功能。
瘫痪的病人肢体能逐渐活动了,植物人逐渐苏醒了,都需要在这一种观念指导下进行理解。
虽然成人大脑无法再生新神经元是神经生物学界长达近一个多世纪的“教条”。
但是,后来一些科学家也对此提出了质疑。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家约瑟·奥特曼(Joseph Altman)通过对啮齿类动物实验,提出新神经元可能会在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重新生成,但这种观点并未受到大家重视。
1980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神经科学家 Fernando Nottebohm 证实,新的神经元确实在鸣禽动物大脑的某些区域生成并发挥作用。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d94e3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2.png)
谢谢观看
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原先指体内组织再生的理论、技术和外科操作,也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 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 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 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
狭义上讲是应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开发用 于替代、修复、重建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理论和技术的新型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
再生医学标志着医学将步入重建、再生、“制造”、替代组织器官的新时代,也为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医学难 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先天性遗 传缺陷等疾病和各种组织器官损伤的治疗。再生医学的内涵已不断扩大,包括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 基因治疗和微生态治疗等。国际再生医学基金会(IFRM)已明确把组织工程定为再生医学的分支学科。随着组织 工程概念的扩展,凡是能引导组织再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均被列入组织工程范畴内,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组织工 程和再生医学并没有严格区分。
领域的探索
领域的探索
目前,再生医学领域正在探索的3大策略包括:通过移植细胞悬浮体或聚合体来替代受损组织;实验室生产 的能够替代天然组织的生物化人工组织或器官的植入;通过药物手段,对损伤组织部分进行再生诱导。然而,目 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取得完全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D.L.斯托克姆.再生医学的策略.庞希宁等译.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p14-22.
生命科学中的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
![生命科学中的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763bd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4.png)
生命科学中的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而人类现有的医学技术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正在逐步开展,为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再生医学的概念并不陌生,指的是通过组织再生、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利用人体本身的再生能力修复或替代损伤的组织和器官,以实现治疗难以治愈的疾病。
而干细胞技术则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干细胞被认为是能为多种细胞类型提供增殖细胞的母细胞,拥有重组、再生、修复等神奇特性,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病、肝病、神经病、免疫病、生殖病、肿瘤病等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室研究。
一、再生医学与组织再生组织再生是再生医学中最为成熟、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技术,指的是通过生体材料或生体工程材料修复已经受损的组织或器官,包括功能已经衰竭的、器官全部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再生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使得人工骨、角膜、血管等已经得到了重大突破,而通过异体脾细胞促进血管和横纹肌细胞增生的方法也在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二、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如果把再生医学比作修车,那么干细胞便是一个给新车补上缺陷的理想机器零件。
干细胞是指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生产多种细胞的原始细胞,经过催化剂的作用,它们可以发展成为各种类型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利用其发展成为代替损伤或死亡组织的新细胞,从而实现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干细胞培养的过程中,特殊的生物材料尤其关键,这些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把行为受限制的组织或器官细胞解封,让其像自然细胞一样再次分化。
三、干细胞应用于神经再生干细胞应用于神经再生是再生医学新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
神经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目前无法治愈的难题,在大脑、脊髓、外周神经中均有发生,而干细胞技术可以利用其可塑性和自我更新的特点,发展出替代受损神经组织的新细胞,从而在研究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一)(二)(三)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一)(二)(三)](https://img.taocdn.com/s3/m/e3624a74a417866fb84a8e55.png)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一)再生现象和再生医学在自然界中经常能看到生物的再生现象。
典型的再生生物是片蛭。
将片蛭切断后,断面能够识别头部或者尾部的位置,如果切掉的是头,头部将在该位置再生;如果切掉的是尾,尾巴将在该位置再生。
蝾螈的四肢、壁虎的尾巴都具有自然再生的能力,青蛙与蝾螈同属两栖动物,却不具备再生的能力,但青蛙的前身蝌蚪却又显示出四肢再生的能力。
这种神奇的能力很早就吸引了人类的研究视线。
生物学家研究动物的再生,主要想了解其再生的机制,了解一个新生的片蛭细胞是否会生成一个整体,了解同是两栖动物的蝾螈、青蛙和蝌蚪的再生能力为什么不同,进而了解生命体中每一种蛋白质和DNA的功能及其与生命体整体间的合作方式。
当然,生物学家更想了解人类为什么不能再生肢体,并希望利用生物技术帮助人类把受到损伤的肢体、器官或者组织再生,形成新的有功能的部分。
这方面的研究冲动,催生形成了利用机体细胞重新制作损伤的组织、器官,使其恢复自然状态的研究--再生医学研究。
再生医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不仅涉及生命科学,同时还涉及材料科学、组织工学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综合医学。
随着近年来干细胞、克隆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再生医学应用于移植外科的重要作用和前景越来越为人类所重视。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二)干细胞:再生的重要细胞在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中,最有价值的细胞是干细胞。
现在知道,片蛭之所以头部和尾部都能再生,就是因为它全身都存在干细胞。
干细胞向切断的部位移动,通过增殖和分化,就完成了片蛭再生的全过程。
通常,一个生命体的生成需要一个受精卵不断地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最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在成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存在着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即组织干细胞(成体干细胞)。
组织干细胞在组织和器官中保持着一定的数量,这些细胞在机体受到损伤时能够自动地再生出一定数量的相应细胞。
干细胞的细胞周期晚,但是细胞处于低分化状态,一生都具有增殖能力。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分子生物医学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分子生物医学的经验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2fe88898f18583d04864596d.png)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分子生物医学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颜丙强张涛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进展,一些与基因相关的遗传性疾病,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在分子水平的内容或表现,开始得到有关的说明,推动了医学从细胞时代进入到分子时代,为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实践的结果并不像开始那样令人乐观,人们发现,在分子水平上,我们知道得越细、越多,反而失去全貌,对人、对人的整体知道得越来越少了。
我们对人的理解还有很大的空白,在人的生命之剧中,生物大分子更像是舞台而不是演员。
近20年来,基因治疗曾经给人面带来巨大的希望,但实践的结果同样使人们领悟到,需要回过头来,回到人的整体上来。
1975年德国的一批科学家首次试图使用病毒感染法,对缺乏某种稀有酶而患老年痴呆症的两姐妹进行基因补充治疗,1990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完成了一例联合型免疫缺乏综合症病人的基因补充治疗。
至1996年,全世界批准了232个临床治疗方案,治疗1537例,适用范围发展到遗传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据报道,2000年治疗方案已经发展到234个,治疗2134例。
然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在治疗方法上,而且在治疗原理上,遇到一系列难题,最为突出的是,外源性基因在人体内不能稳定地、持续地、高效地表达。
人体对异己物质的排斥,是已成功地转入的基因不断地被受体细胞排斥、削弱,是外来基因不断丢失,其表达产物不断减少。
外援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与宿主基因的整合受着受体细胞的影响和控制,还没有办法控制受体细胞对外援基因的作用,是外援基因与输注基因整合的位点和拷贝的数量难以控制,因而,无论是能够整合到宿主基因中的,还是有利于宿主基因之外的,外源基因的表达和复制都无法人为地控制,是外援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桀骜不驯,其后果特别是远期后果难以控制使之难以预计,弄不好反而带来严重灾难。
已知一个基因的表达受着众多基因DNA序列的调控,而这些基因又受着更多基因的调控,直至细胞和上一级组织的作用,不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整体到部分的下向性作用机制,孤立的基因操作必然是难以成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三)
作者:颜丙强张涛
五、从接骨中寻找到人体再生的秘密
(一)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血肿形成: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
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
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
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
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
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2、纤维性骨痂形成: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变化。
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
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
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
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力过大有关。
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成人康复一般约需12—24周。
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3、骨性骨痂形成: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
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即骨性骨痂。
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
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通常将其分为以上这三个阶段,但三者之间又不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织逐渐演进。
如果从组织再生的角度去观察,整个过程相继伴随着:1、新生血管的再生分化;2、新生肌肉的再生分化;3、新生筋膜与骨膜的再生分化、4、新生神经与骨髓的再生分化;5新生骨细胞的
再生分化等。
其每一个分化过程的具体生理生化机制又是极其复杂的。
例如,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多种分子、多种调控的复杂过程。
血管形成是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协调作用的非常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此平衡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使血管生成过度或抑制血管系统使血管退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EC),细胞外基质、EC与EC间及EC与其他周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各种粘附因子,参与并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也众多。
还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乙酰肝素酶,血管生成素(angs),骨生成素(OPN) ,环氧化酶(COX-2) ,缺氧诱导因子-1,层粘连蛋白(LN) ,胎盘生长因子(PLGF) ,Survivin,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均参与了EMT血管形成过程。
因此,每一个分化过程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因子参与,也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单系统进行的调控,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与众多调控系统共同参与,协同完成的整个过程。
我们其实根本无法详细了解到,骨折创伤后人体内的多种细胞、多种因子、多个系统是如何进行快速的反馈与调动,更无法详细了解人体的这种系统调动与调配,需要启动到哪种层级(基因分子层级、免疫因子层级、细胞层级、组织层级)。
因此,我们把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组织过程。
每个人体都自我具有这种复杂调配与调动的机制与能力。
从细胞分化的角度观察,人体细胞只分化成了四种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缔结组织、神经组织。
骨折愈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细胞再次向这四种组织进行分化的过程。
(二)从接骨药中寻找到再生的秘密
在中国接骨文化一直源远流长。
全国各地的家传接骨世家颇多,各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接骨技术与接骨药剂。
例如,金陵世医“梁接骨”行医于城南上浮桥,至今已经有1000 多年历史。
祖传世医“梁接骨”因医术精湛,早已闻名遐迩,誉满南京城。
“梁接骨”的祖先,于宋朝熙宁年间在开封行医,因医术精湛、祖传秘方和独到的正骨手法,治愈无数骨伤科疑难杂症。
“梁接骨”不但有传统接骨技能,而且重视理论研究,当时的方剂就被《宋修本草》收藏。
其后代曾参与元朝的广惠司和回回尚药司的医药研究工作。
“梁接骨”的接骨丹、正骨膏、接骨散、活血接骨汤等中成药和方剂,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
“梁接骨”代表性药物。
其一、“南京梁氏接骨”膏药。
用45味中药和纯度高的麻油经多道工序熬制而成。
相传于公元960 年骨伤科开始临床使用。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束骨之功效。
对跌打损伤、内伤瘀血、新旧腰腿痛等症有疗效。
其二、“梁氏活血接骨汤”和“梁接骨抗衰老坏死丸”。
在治疗各种骨折迟缓性愈合和骨坏死方面疗效显著,尤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治愈率
高。
其三、“梁氏提伤顺气丸”。
专治前胸和两肋损伤,有镇痛、理气、活血等功效。
事实证明,借助中国传统药物可以促使骨折快速愈合。
在中药膏剂、汤剂与丸剂的综合作用下会使断裂的“血管、肌肉、筋膜、神经、骨骼、上皮”快速生长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推论,这些药物中一定存在可以快速诱导人体的其他细胞向“血管、肌肉、筋膜、神经、骨骼、上皮”进行分化的化合物因子。
如果这些草药膏的治疗原理被揭示,将会揭开人类再生医学的真正奥秘。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再生,归纳出干细胞移植科研思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理论,倡导医学应该恢复“人医学模式”。
张涛,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产业经济学专家,《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师从陈清泉院士,担任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项目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律与哲学的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战略咨询研究工作。
2009年结识颜丙强博士,接触到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开始系统研究人体科学与系统论。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
学的是经济学,写的是生命科学,研究过创新方法论、系统论、肿瘤学、生物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专家一起科研与工作,如此跨领域的生活经历,注定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