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与明清两浙_商籍_唐丽丽

合集下载

徽商与浙商的差异及其现代价值——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

徽商与浙商的差异及其现代价值——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

徽商与浙商的差异及其现代价值——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张孝义;任俊;詹飞飞
【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1
【摘要】徽商和浙商作为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商帮,对中国商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对商人价值的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主要经营的商业范围的不同,使得他们在“核心价值观”“对商的认
知”“财富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徽商和浙商差异的形成做出解释,并对徽商和浙商的当代价值进行阐述,为理解徽商与浙商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张孝义;任俊;詹飞飞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7
【相关文献】
1.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中医“七情”致病的个体差异
2.浙商与晋商的差异——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
3.论明清徽商的商业道德与现代浙商伦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4.试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相互影响——基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
5.区域工商文化传统与当代经济发展——对传统浙商晋商徽商的一种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商与明清江浙书院

徽商与明清江浙书院
崇 文 书 院 的建 立 与 发 展 还 和 其 时 另一 位 徽 州 盐 商有 着 极 大 关 系 。会规 中有 “ 前 辈 会约 司 会
“ 康 熙 间 倡 修 崇 文 书 院 , 为 士论 所 归 ,勒 石 院
廉” [ 4 ] 在此列 举仅 为倡 修或 助多金 之 例 , 其 它在
书 院创 办过 程 中助 之 以财力而 得 以留名 的商 人更
是为数 甚众 。由此 可见 , 崇文 书院运作 过程 中 , 盐 业 官员和徽 州 的盐商 们起到 了极其 重要 的作 用 。
乎垄 断 之 。
年 前 院叶备 行提 学 道洪 、 牌 行 苏运使 考 选送 道 取
汪 士会 等人 学 节 , 该学道李 、 饶、 陈遵 行 收 考 , 遂 为 定例 。三 十五 年 , 前 院左 、 方 创建 崇 文 、 正学 书
众 多 的商人 业 盐 于异 地 , 子弟 的 教育 就成 为
则记 因 叶永 盛于盐 商有再 造之 恩 ,故盐 商建生 祠 于西 湖之 上 以祀 之 。 “ 既 去 ,民为生置祠 樽俎于 西 湖 之上 ” , 叶公让弗 居 , 属后 来者 。 豫章左 公易两 祠
事业 , 还 纷 纷 在 侨 寓 之地 创 办 书 院 , 以 为相 从 旅
邸的子 孙 就学成 名 计 。 ” 集 中 了众 多 盐商 子弟 学 习的崇 文书 院等 即是解 决这一 问题 的重要 方式 。 崇文书院、 敷文 书院 、 紫 阳 书 院 和诂 经 精 舍 并 称清 代浙 江 四大书 院。其 中崇 文书 院和紫 阳书
院即为 两浙 盐 商所 建 。除 此之 外 , 无 锡紫 阳书 院 和杭州 正学 书院也 是 由徽商 集资 建成 。
名 两书 院 , 日崇文 , 日正学 。 豫章 左公 即左宗郢 , 字

略探徽商与两浙盐业关系

略探徽商与两浙盐业关系

略探徽商与两浙盐业关系作者:杨芳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5期摘要:盐业是徽商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晚清时期,盐业经营整体渐趋颓势,但是其中依然有个别盐商家族颇为活跃,绩溪西关章氏即为个中翘楚。

在概述嘉庆年间两浙盐业情况,综述绩溪西关章氏宗族历史及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此家族利用章道基担任两浙盐运使司经历的职务便利迅速发展,成为绩溪颇具实力的宗族之一,是绩溪籍两浙盐商的典型代表之一。

关键词:徽商;两浙盐商;盐运使司经历;西关章氏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060-03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经营范围主要集中于淮浙地区。

明代至清乾隆时期是两浙徽商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乾隆、嘉庆之后,徽商在两浙的盐业经营活动已大不如前,但是绩溪西关章氏宗族在此期间却脱颖而出,成为个中翘楚。

本文以绩溪西关章氏宗族为例,对徽商与两浙盐业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嘉庆年间两浙盐业概况清人在回溯淮浙盐分家史时说过,“两浙在唐宋时东南末盐皆兼淮而言曰江淮盐,自元至元中立都转运盐司于浙江而淮浙各有分土。

”[1]614-615唐宋时浙淮盐业本为一家,直到元至元后,浙淮盐业才分离开来。

“国朝因之盐䇲之行,自两淮外无广于浙者,东迆海北距扬子江,西尽歙信之城南暨闽粤之交,所食皆浙盐也。

”[1]615由此可见两浙盐业经营范围虽较小于两淮,但其行盐地区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包括十七郡以及两个州,亦不可小觑。

“盐是国家重要资源,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2],我国自古就有“八政以食货为先,盐居食货之一,考盐人政令掌于周官而两浙盐官之设昉自汉代”之说[3]521,“《后汉书》百官志: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4]522-527。

自汉代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始,此后虽各有变革,但盐税均是历代王朝税收的重要来源。

为保证盐业正常运转,历代均设置相应管理体制。

清朝盐官制度承袭明代,而依据实际情况有所革新。

明清徽州的绅商——兼谈明清绅商和近代绅商之不同

明清徽州的绅商——兼谈明清绅商和近代绅商之不同

明清徽州的绅商——兼谈明清绅商和近代绅商之不同
梁仁志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9)003
【摘要】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微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总页数】5页(P271-275)
【作者】梁仁志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 [J], 郑成林
2.晚清徽州的绅商冲突——以《陶甓公牍》中记载的屯溪水灾救助纠纷为例 [J], 张萍
3.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家乡农业水利状况及原因 [J], 梁诸英
4.绅商阶层与民族主义的地方化书写——以清末民初修建个碧石铁路的绅商为例[J], 吴兴帜
5.近代绅商与经济伦理观念的变迁——以绅商社会流转观念的变迁为例 [J], 刘增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汪绍铨
【期刊名称】《商业经济与管理》
【年(卷),期】1985(000)002
【摘要】<正> 徽州商人,简称徽商,是指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

旧徽州府包括现在安徽省属的歙、休宁、祁门、黟、绩溪五县和江西省属的婺源县。

徽州府相当于西晋时代的新安郡,所以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

上述六县,特别是歙、
休宁两县出现过许多有势力的商人,各又以歙商、休宁商之名著称于世。

徽州商人
历史悠久,特别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的三百多年间,实力更为雄厚,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我国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东晋时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到处都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徽州商人也在这时
应运而生,《晋书》上有“新安人(即微州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

《知新录》解释《晋书》上这句话为“徽俗好离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汪绍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相关文献】
1.徽商在明清劳动力市场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卢婷;
2.徽商在明清劳动力市场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卢婷
3.徽商折射中国商业文化之诚信 [J],
4.以转型促转化变资源为资本--以徽商传媒为例简论中国商业期刊的融合发展 [J], 韩新东; 梁爽
5.徽商VS晋商中国商业文化两大流派 [J], 王涛[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

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

“徽商”一词在史籍中最早始于何时,因传世文献浩繁,可能谁也无从断言。

不过,以往有学者认为,早在成化年间,徽商一词就已在松江一带流行。

其主要根据就是明人笔记《云间杂识》卷1中的一段记载:“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者,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宦骇问故,对曰:‘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

’宦惭不能答。

”①有鉴于此,他们认为:“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首先在这里流行是合乎情理的。

”②这个论断的前半部分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明代,松江是江南棉布业的中心,是徽商尤其是徽州布商最为活跃的地方。

但“徽商”一词是否首先在松江一带流行,则是可以讨论的。

至少,《云间杂识》这段记载徽商活动的史料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问题。

近读《淞故述》,发现《云间杂识》上述的记载实际上有着不同的版本:“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者,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宦骇问故,对日:‘松民之财,多被官府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

’宦愧不能答。

”③《淞故述》为明人杨枢所撰。

杨枢字运之,自称细林山人,江南华亭人,明嘉靖戊子科举人,官江西临江府同知。

“是书乃所述松江一郡遗闻轶事,以补志乘之阙略者”。

④显然,这部书是反映松江府社会生活的笔记。

据万历二十三年(1595)周绍节的跋称,该书于嘉靖九年(1530),由周禋(字维敬,号一山)“手录而辑订之,存诸笥中,为家藏书”,直到万历年间方才付梓。

⑤由此可见,《淞故述》的成书年代当在嘉靖九年之前。

华亭当时属于松江府,即使假定《淞故述》的完成时间就在嘉靖九年,其时离成化末年也不过四十余年,杨枢以华亭人写松江当地事,所记这段佚事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事实上,从《淞故述》后附录的《修志备览》之艺文、墓、志铭及灾异诸条来看,该书应是比较严肃的著作。

再回头看以往学者引述的《云间杂识》,作者李绍文也是华亭人,曾作《艺林累百》八卷,⑥史载:“绍文,字节之,华亭人。

是编成于天启癸亥,因《小学绀珠》而变其体例,摭拾故实。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在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徽商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们曾凭借着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坚韧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就,然而,盛极一时的徽商最终也走向了衰落。

徽商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其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自足,这迫使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谋生。

而当地丰富的物产,如木材、茶叶、纸张等,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培养出了大量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才,为商业经营提供了智力支持。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明清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密不可分。

他们重视诚信,以“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为经商之道。

在商业交易中,徽商恪守信用,一诺千金,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得他们的商业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

徽商还善于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商业网络。

他们以家族和乡谊为纽带,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异地经商时,徽商们往往会建立会馆,作为联络乡情、交流商业信息和互助互济的场所。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徽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能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同时,徽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他们善于捕捉商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在明清时期,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获得了盐业专卖权,从而赚取了巨额利润。

此外,徽商还涉足茶叶、木材、丝绸等多个行业,不断拓展商业领域。

在徽商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商人。

如胡雪岩,他从一个钱庄伙计起步,凭借着过人的商业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了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

然而,徽商的辉煌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在清朝后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

导致徽商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通商特权,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挤压了徽商的生存空间。

其次,清政府的腐败和繁重的赋税也给徽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与启示

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与启示

097[摘 要] 徽商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成化、弘治年间的安徽徽州地区,以诚信、勤俭、团结和敬业为核心价值观。

明清文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

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并得到传承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启示。

因此,考察徽商文化和明清文学时,需要关注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以及产生的现代价值。

[关 键 词] 徽商文化;明清文学;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启示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与启示张心宇徽商是明清时期以安徽商人为主体的商业集团,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 量的财富,并以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徽商在商业方面的成功使他们对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明清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宏观角度来说,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数百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商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丰富了明清文学的题材和内容。

身为江南地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经历与见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徽商文人将自己的从商史、家族史以及所见所闻的风土人情融入文学作品创作之中,使得明清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徽商文化和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为商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徽商文化的精神,如勤俭、诚信、务实等,对企业家和管理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而明清文学的文化遗产,如徽州文化、徽派文学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其精神内核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徽商文化的历史渊源徽商文化起源于徽州地区,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

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清两代,特别在清代中前期达到鼎盛,涌现出制剪名匠张小泉、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红顶巨商胡雪岩、徽墨名家胡开文等知名商贾[1]。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商业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商业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商业文化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商业集团,对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无疑是徽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在徽商团体内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而闻名。

他们以长途贸易为主,不仅在国内展开了广泛的贸易活动,还与日本、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

徽商们擅长运用先进的商业技巧,通过合资合作、货物订购、票据交换等方式使贸易更加顺畅高效。

他们还大量运用信誉背书、互保互利等风控手段,使商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这种商业模式,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商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徽商的商业信奉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徽商以“诚信”和“亲情”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与他人建立起持久稳定的商业伙伴关系。

他们以“信件”为重要的商业沟通工具,通过书信往来,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联结。

与此同时,徽商注重家族企业的继承和培养,通过掌握商业秘密的传承,使商业机密代代相传。

这种商业信奉与合作精神,形成了徽商独有的商业文化。

再次,徽商在徽州地区兴起了商城文化。

商城是徽州地区特有的商业场所,徽商们把商城看作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地带。

商城无疑是商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徽商们通过把商城规划为集中商业活动的场所,将商人聚居在这里,实行精细管理,使商业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商城还成为了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聚集地,形成了一个繁荣多元的商业文化中心。

最后,徽商的商业文化在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以文化为纽带,通过门楣、对联、画像等艺术装饰展现自己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号。

同时,徽商还注重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他们既积极参与文化事业的赞助,也把商业活动融入到传统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中。

这种文化融合使徽商的商业活动更加富有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形象。

元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商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商业模式、商业信奉、商城文化以及文化融合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面貌。

徽商背后的女性

徽商背后的女性
◆ ◆ ◆ ◆
徽商背后的女性
◆袁 莉
(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 摘要】徽商 , 又称新安商人 , 是徽州商人 集体 的总称 , 鼎盛 于明清 时期。他们纵横 商海, 为安徽 经济的发展 立下 了汗马功劳。然而 , 史学
界却少有人 关注那些在他 们背后默默付 出、 默默奉献的女性们。围绕徽 商背后的女性 , 从他们的 多重角 色, 即 家庭重担的承担 者、 徽 商事
梁柱 , 成 功 地 扮 演 了 多重 角色 。

团结 叔 侄 、 和睦邻里 。 他 们还 常 常安 慰 自 己 的丈 夫 “ 君第去 , 吾 为君 侍 养 , 必
当 而父 母 心 。 君无反顾” 。

家 庭 重 担 的 承 担 者
作 为妻子 。 在徽商外出经商之 后, 他们 毅然扮 演起妻 子、 媳妇 、 母亲 的
作 为母亲 , 在“ 子不教 , 父 之过” 的时代 。 当父亲外 出经商打 拼时 。 他们 了夜 晚, 更是如此 。面对漫漫长夜 , 徽 商妇只能 通过“ 撒铜 钱” 的方式消磨 便担任起教育后代的重大责任。他们 不仅辛 勤劳作 为子孙提 供较 好的生 时间。他们在凄苦无依中翘首 盼望 丈夫的 回来。然而 尚有许 多徽 商妇在 活条件 , 还非常重视子孙的道德教 育问题 , 注重培 养子孙后 代刻苦 学 习的 苦等一生、 凄惨逝去后 , 才盼 回他们的丈夫。 精神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首 先。 他们 劝子自立。当科举及第 即将 被淹没在 同时, 徽州 的贞洁牌坊也见证了徽商妇的悲’ 黪一 生。“ 贞” 即未嫁而 能 历史潮流 中时 , 徽商妇却能随机 应变, 积极教导子孙随父 从商 。 培养 自立 的 自守的女性 。 “ 节” 即从一而终的女性。在受“ 饿死事 小、 失节事 大” 思想 的 品质 。如徽商妇汪 氏虽有七子 , 她 却能根据 每一个 孩子 的不 同, 为每一个 影响下 , “ 贞洁 ” 观念深入人心 。而守节 的女性便被认 为是 家族荣誉的维 护 孩子做 出恰 当的评估与 引导 : “ 尔文御 、 尔 文征、 尔文衍 其业 贾, 尔文循 、 尔 者 , 死后便 可以得 到所谓 的贞洁“ 表彰 ” 。在 徽州众 多的贞洁 牌坊 中, 徽 商 文术 、 尔文健 、 尔文衢其业儒” 。同时, 他们非常关注 子孙的道德教育 问题 , 妇 占到了大多数。这些 贞洁牌坊不仅彰显 了徽 商家族 的实力 , 更是女性 。 惨 教导子孙要 乐善好施 、 为 官清 廉 、 交 友慎重 、 勤恳节俭 等。可见 , 微商 妇在 死于封建礼教下无言的申诉 , 它是徽 商妇 悲惨命运 的彰 显, 更是 徽商 妇凄

徽商与明清两浙“商籍”

徽商与明清两浙“商籍”

从 明清两朝 来看 ,两浙 商籍 中徽 人一 直 占有 较 大的 比例 。据 《 浙 盐法 志 》 两 ,明朝 两 浙商 籍
进 士共 1 2人 ,其 中休 宁 8人 ,歙县 4人 ,均 为 徽人 ;两浙 商籍 举 人 共 3 5人 ,其 中休 宁 1 4人 ,
歙县 1 3人 , 占总 数 的 7 。清 朝 商 籍 进 士 共 7
1 0人 ,徽人 4 4 1人 ,其 余 主 要 是 浙 江 仁 和 、钱 塘两地 之人 ;商籍 举人 4 9 ,徽州籍 贯 9 8 人 4人 。
因此 ,朝廷 有赖盐商 的巨大财力 支持 ,而盐商们 则望有 官府 的许 可 与 庇护 。他 们 之 间相 互依 赖 ,
互 为 表 里 ,关 系 紧 密 。正 是 在 这 一 背 景 下 ,产 生
休 宁人 汪 由敦 《 泉集 》中有 “ 松 徽人 商杭者令 甲 别 立商 籍”7 之 说 ,卢文 招 《 经 堂 文集 》 中 l卷 I 抱
更称 “ 盖鹾商 多来 自徽 郡 ,实古 之新安 ,其子 弟
业商人 ,“ 之巨业 ,商盐 而外 ,惟 茶北达 燕京 , 歙
南极 广 粤 ,获 利 颇 赊 。 [第 册再 如 浙 江 木 业 商 ”5 】
只有盐商 ,由于商 品经 济的繁荣 ,以典 商 、茶商
和布商为 主体 的商 人遍布 全 国。以徽 州典业商 人
为 例 ,万 历 三 十 五 年 (6 7 六 月 河 南 巡 抚 沈 季 10)
文 言 :“ 徽 商开 当 ,遍 于 江北 பைடு நூலகம்赀 数 千 金 ,课 今 无 十 两 ,见 在 河 南 者 ,计 汪 充 等 二 百 十 三 家 。[ l。 南一 省 即具 如 此 规 模 。又 如徽 州茶 ”4 河 ] 卷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徽商兴起的原因
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徽商兴起与安徽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徽位于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交通便利,使得安徽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同时,安徽地区富饶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也为商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经济条件
明清时期,徽商兴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明朝实行的官僚制度,使得地方官员一般不能经商,因此商人在地方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同时,明朝后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得官员的岗位不稳定,而商人在商业上则更加稳定,所以有更多的投资和经商机会。

三、金融制度
徽商兴起还与徽商自身的金融制度有关。

徽商以其先进的金融手段而闻名,例如“五亏法”和“三单攻坚法”等。

这些金融手段使得徽商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往徽商集聚的地区经商。

四、徽商文化和商业道德
徽商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商业道德也是其兴起的原因之一、徽商重视家族观念和家族企业的传承,世袭经营的制度使得徽商在商业上有着长久的竞争力。

徽商注重商业诚信和信誉,讲究道德操守,尊重契约精神,这种商业道德使得徽商能够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从而扩大商业网络。

五、对外贸易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原因有地理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条件、金融制度、徽商文化和商业道德以及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
素相互作用,使得徽商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
商人群体之一。

徽商_精品文档

徽商_精品文档

徽商徽商简介及其历史背景徽商是指中国安徽地区的商人群体。

徽商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徽商以其睿智、勤劳和商业头脑著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商的兴起要从安徽省的地理位置说起。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交通要道,连接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这使得安徽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聚集在这里。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期,徽商成为了许多人谋生的途径。

他们通过经商积累财富,同时也提升了安徽的经济地位。

徽商的商业模式以“协会经济”为主要特征。

在徽商联合会的组织下,商人们共同合作,分享资源和信息,共同发展。

徽商联合会的成立也为徽商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互相帮助、交流经验,并共同应对外部挑战。

在清代,徽商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清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徽商们利用自身的商业网络和经验,在对外贸易方面占尽优势,将中国的商品贩卖到了世界各地。

徽商在这个时期的繁荣也让徽州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地区。

徽商的经营领域多样,主要涉及丝绸、茶叶、纺织品、工艺品和银行等行业。

徽商们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使他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徽商参与到国内贸易以及对外贸易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徽商的地位逐渐衰落。

徽商联合会的功能逐渐减弱,对徽商的支持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大。

同时,国内的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徽商的优势也随之削弱。

然而,徽商的商业精神和价值观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商业文化。

徽商注重求实、勤劳和诚信,他们的商业道德为后来的商人们树立了榜样。

徽商的成功教会了我们许多经商的智慧,例如合作、创新和风险管理。

这些经验和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使中国的商业界充满活力。

总结一下,徽商是中国安徽地区的商人群体,以其智慧、勤劳和商业头脑闻名。

徽商的兴起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

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

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
张晓婧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书院教育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因素.试从徽商攀缘政治势力、追求经济利润及扩大家族影响力三个方面考察其兴办书院的动机,并且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商人书院创办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及负面的社会效应.【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张晓婧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99
【相关文献】
1.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一种社会学视角 [J], 张晓婧
2.徽商与明清江浙书院 [J], 唐丽丽
3.对士身份的认同——徽商兴办教育的原始动机 [J], 唐乐
4.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一种社会学视角 [J], 张晓婧
5.归德孟尝:明清徽商"焚券弃债"的动机与启示 [J], 张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研究_以徽州文化旅游区为例_唐丽丽

文化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研究_以徽州文化旅游区为例_唐丽丽

2015年11月(第29卷第11期)Nov.,2015(Vol.29,No.11)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文化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研究——以徽州文化旅游区为例唐丽丽1,2b,朱定秀2a,齐先文2b(1.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巢湖学院a.教务处;b.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要:学术界从文化认同和地方依恋的视角探讨旅游者忠诚的研究还不多见。

文章梳理了相关概念的关系脉络,以地方依恋为中介,构建了文化认同与旅游者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选择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文化认同在地方依恋和旅游者忠诚的形成路径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地方依恋对旅游者忠诚两个维度均有影响;旅游者忠诚的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递进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徽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文化认同;地方依恋;旅游者忠诚;徽州文化旅游区中图分类号:F590;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15)11-0054-05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ourists’Loyalty—The Case of Huizhou Cultural Tourism AreaTANG Li-li1,2b,ZHU Ding-xiu2a,QI Xian-wen2b(1.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2.a.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b.Institute of Tourism Management,Chaohu University,Chaohu238000,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place attachment,the study on tourists’loyalty is rare in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related concepts,and constructs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ourists’loyalty based on place attachment.The paper employ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by taking the case of Huizhou cultural tourism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cultural ident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tourists’loyalty.Place attachment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tourists’loyalty and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dimensions.Based on the study,the paper propo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uizhou area.Keywords:cultural identity;place attachment;tourists’loyalty;Huizhou cultural tourism area文化是旅游产业开发的灵魂。

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翟屯建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正>江南地区(本文述及的江南地区为苏松常杭嘉湖及江宁府与太
仓州)的经济一直比较先进,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业的规模,商人活
动的范围,商人资本的积累,均达到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州商人积极参予江南的经济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对江南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文就徽商参予明清江南经济活动,及其在江南的经营状况、作用作一考察,以求教
于学界方家和广大读者。

【总页数】16页(P63-78)
【作者】翟屯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佛道世俗化与江南民间信仰之关系——以明清时期江南观音、城隍习俗为中心[J], 严明
2.泛称与特指:明清时期的江南与江南省 [J], 段伟;
3.依附皇权: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衰及其启示 [J], 郑春勇;金春贵
4.明清时期鲁商与徽商商业资本形成的相似性及新时代启示 [J], 王海洋;叶元龙
5.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J], 李伯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微商的两个基本特点看微商之成功

从微商的两个基本特点看微商之成功

从微商的两个基本特点看微商之成功
周慧
【期刊名称】《双语学习》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圆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

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

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页数】1页(P)
【作者】周慧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
【相关文献】
1.2016中国海宁网红·微商高峰论坛看皮革时尚产业如何嫁接“微商+网红” [J],
2.2016中国海宁网红·微商高峰论坛看皮革时尚产业如何嫁接“微商+网红” [J], ;
3.大学生微商成功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大学生微商状况的统计调查 [J], 高雪平[1];章娇娇[1]
4.微商“教头”看微商专访中国电子商会微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凌教头 [J],
5.微商不可怕,就怕微商有文化——探秘微商企业文化的初步形成和特点 [J], 范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3期Vol.39 .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 um.&S oc.Sci.)2011年5月M ay2011徽商与明清两浙 商籍唐丽丽,周晓光(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关键词:徽商;明清;商籍摘 要:明清时期,两浙盐场是仅次于两淮的全国重要产盐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该区域的盐业经营徽商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两浙商籍设立和发展过程看,业盐于两浙的徽商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倡言,力请盐运使与朝廷沟通,创设两浙 商籍 ;二是慷慨捐资,兴修书院,培养商籍弟子。

明清两浙商籍制度在徽商子弟教育、江浙文教科举兴盛、商人地位提高、商业文化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1)03-0276-06Huizhou Merchants and C ommerci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Liangzhe Reg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 A N G L i-li,Zhou X iao-guang(School of H istor y and Sociology,A nhui N or mal Univ ers ity,W uhu A nhui241000,China)Key words:Huizhou merchants;M ing and Qing Dynasties;co mmercial ho usehold r egistr atio nAbstract:L iangzhe Salt Site was a majo r salt-pro ducing ar ea in the M ing and Q ing Dy nasties,second o nly to L iang huai Salt Site.Due to g eog raphical and hist or ical r easo ns,H uizho u mer chants play ed an extr emely impor tant ro le in the salt industry management in the reg ion.T hey initiated and pr omo 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 elo pment of cco mmercial ho usehold reg istration in L iangzhe r eg io n,w hich w as manifested in the fol low ing two aspects:1)asking salt-affairs officials to neg otiate w ith the court and establish cco mmer cial household regist ration in the reg ion;2)making donatio ns and sett ing up academies for the cultivatio n of children fro m co mmercial ho mercial Ho usehold Reg istrat ion in L iang zhe region played an im po rtant r ole in the educatio n for childr en of Huizhou salt merchants,t he pr osperit y o f cultur e,educat ion and imperia l ex am inat ion in Jiangsu and Zhejiang,the improv ement o f merchants status in the societ y,as w ell as the development o f co mmercial culture in the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时期,两浙盐场 是仅次于两淮的全国重要产盐区,在这一区域的盐业经营中,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徽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考察徽商与两浙盐场商籍的相关问题,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徽商在两浙的活动与影响。

一清史稿 中记载, 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 。

[1]卷120按 大清会典 的说法, 商人子弟,准附于行商省分,是为商籍。

[2]卷11似乎凡是经商之人的子弟被批准于行商省份登记者,均为 商籍 。

而实际情形,这项制度乃是朝廷专为盐商子弟应考而设,与其他行业商人无涉。

至于所以立商籍的理由, 两浙盐法志 说: 自古鱼盐贩负之中杰士间出,而志乘所载,凡名流侨寓,採摭无遗。

盖事因人以著,人附地而传, 浙省素称才薮,其自安徽等属来浙业鹾者,贸迁既久,许其子弟附近就试,异地之才与土著无殊,收稿日期:2011-03-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35)作者简介:唐丽丽(1977-),女,安徽巢湖人,博士研究生;周晓光(1964-),男,江苏昆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所述两浙,指的是明清时期两浙盐场的行盐区。

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 卷一 疆域 载其所属地区 以省计者四,曰浙江,曰江苏,曰安徽,曰江西。

以郡计者十七,其隶浙江者十一,曰杭州,曰嘉兴,曰湖州,曰宁波,曰绍兴,曰台州,曰金华,曰卫州,曰严州,曰温州,曰处州;隶江苏者四,曰苏州,曰松江,曰常州,曰镇江;隶安徽者一,曰徽州;隶江西者一,曰广信。

以州计者曰太仓,隶江苏,曰广德,隶安徽 。

此商籍所由立也! 盖念伊父兄挟资远来为国输将,所以隆优恤之典,广进取之阶 。

[3]卷24这里涉及商籍设立有二个疑问:第一,朝廷是否仅仅是出于对经商于异地之才的珍视呢?第二,携资远来的是否仅仅是盐商呢?揆诸史实,其实不然。

明清时期在各地从事商业经营的并非只有盐商,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典商、茶商和布商为主体的商人遍布全国。

以徽州典业商人为例,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河南巡抚沈季文言: 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两,见在河南者,计汪充等二百十三家。

[4]卷434河南一省即具如此规模。

又如徽州茶业商人, 歙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

[5]第18册再如浙江木业商人,乾隆年间,仅以浙江候潮门外的徽商木业公所来看,在江扬言父子的努力下,公所面积 共计三千六百九十余亩 。

[6]第536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从事各种行业的商人数目极为庞大,而政府单单为盐商开设商籍,个中缘由,与盐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封建社会的盐业经营,一直是官卖或半官卖性质。

明清时期盐业由官方掌握,食盐的经销权、买卖,几乎由盐商垄断,政府收取盐税。

盐税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朝廷有赖盐商的巨大财力支持,而盐商们则望有官府的许可与庇护。

他们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表里,关系紧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商籍这一特殊的户籍身份。

一般认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两浙商籍在叶永盛的提倡下创立。

但从史籍记载来看,两浙商籍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嘉靖年间。

据 两浙盐法志 : 明嘉靖四十年,两浙纲商蒋表1 两浙商籍年 份姓 名原 籍附 籍科 第隆庆二年黄金色休宁人仁和籍进士隆庆五年汪彦冲歙县人仁和籍进士万历十一年程朝京休宁人钱塘籍进士嘉靖三十七年刘维藩钱塘人举人隆庆元年黄金色休宁人仁和籍举人隆庆元年凌云鹏休宁人杭州籍举人隆庆四年汪彦冲歙县人仁和籍举人万历元年程朝京休宁人钱塘籍举人万历四年程元瑜歙县人举人万历七年李万春休宁人浙江籍举人万历十六年黄日升歙县人钱塘籍举人万历二十二年汪有功歙县人钱塘籍举人万历二十五年黄功敏歙县人昌化籍举人恩等为商人子弟有志上进比照河东运学事例具呈,巡盐都御史鄢懋卿批提学道议,允行,运司录送附民籍收考。

这是较早关于两浙商籍的记载。

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 两浙盐法志 商籍 记载进士有3人、举人有10人(表1)。

嘉庆 两浙盐法志 编修阮元,精于金石考据学,对于商籍的记载(尤其是商人籍贯的记载)也远较雍正年间李卫所编盐法志为详。

表中所见的万历二十八年之前两浙商籍人员全部为徽人, 表明了当时徽州商人在两浙商籍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两浙商籍的主体。

清康熙、乾隆间休宁人汪由敦 松泉集 中有 徽人商杭者令甲别立商籍 [7]卷19之说,卢文弨 抱经堂文集 中更称 盖鹺商多来自徽郡,实古之新安,其子弟又许其别编商籍,与土著者一体考试,故皆乐于顺上之指而不由于强勉 ,[8]卷25均已关注到徽商在两浙商籍中的重要地位。

从明清两朝来看,两浙商籍中徽人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

据 两浙盐法志 ,明朝两浙商籍进士共12人,其中休宁8人,歙县4人,均为徽人;两浙商籍举人共35人,其中休宁14人,歙县13人,占总数的77%。

清朝商籍进士共140人,徽人41人,其余主要是浙江仁和、钱塘两地之人;商籍举人489人,徽州籍贯94人。

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徽人在明朝两浙商籍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清朝时其比例有所下降,但人数仍不少。

两浙盐法志 记载清朝两浙商籍中式举子时,关于其原籍有不少疏漏。

安徽省博物馆藏清康熙刻本 紫阳崇文会录 ,记载了明末清初80多年间徽州商籍生员1707人,许承尧于书首介绍: 此明末清初吾徽在浙省诸人会文题名录,所谓商籍也,中如吴雯清、徐旭龄、汪溥勲、吴山涛、赵吉士俱颇知名。

喜是孤本,足备参考。

吾族有一支迁浙,录中亦见数人,可补宗乘之缺。

根据 紫阳崇文会录 的补正, 两浙盐法志 中记嘉靖三十七年中举的刘维藩(钱塘人)、天启元年中举的朱稷(山阴人)、崇祯六年中举的汪有道(仁和人)、顺治三年中进士的刘兆元(仁和人)等28人,均为徽人。

徽人不仅在两浙商籍中人数众多,且作为商籍人物,其影响亦广。

两浙盐法志 之 商籍 人物 ,主要表彰和褒奖对于两浙盐业发展作277第3期 唐丽丽,等:徽商与明清两浙 商籍 据 紫阳崇文会录 记载,表中刘维藩原籍系徽州歙县。

出贡献的人。

该篇共收录人物164人,其中注明籍贯为徽人者有94人,注明仁和、钱塘籍者有26人,其余未注籍贯者根据前后内容及相关资料,也基本可确定为徽人。

这一方面彰显了两浙商籍人物中徽人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徽商在两浙盐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徽人在明清两浙商籍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关键因素之一是徽商经营盐业的成功。

早在元代就有徽商在两浙经营盐业,元末明初发展到相当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